中医诊断触诊、腹诊.doc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本标准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提高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性。
本标准包含以下方面:1. 望诊术语望诊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观察,以判断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望诊术语:1.1 神色:指患者的面部表情和颜色变化,可反映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
1.2 形态:指患者的体型、姿势、皮肤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1.3 舌苔:指患者舌上的一层苔状物,可反映体内湿热、痰饮、瘀血等情况。
1.4 指甲:指患者手指甲的颜色、质地、形态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2. 闻诊术语闻诊是通过听患者声音和嗅患者气味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闻诊术语:2.1 声音:指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声等,可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2.2 气味:指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如口臭、汗臭等,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术语问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体质等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诊术语:3.1 主诉: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主要症状和病情。
3.2 现病史: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当前病情、发病时间、治疗经过等。
3.3 既往史:指患者陈述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3.4 个人史:指患者陈述的个人生活史、饮食嗜好、作息习惯等。
4. 切诊术语切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脉诊和触诊等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切诊术语:4.1 脉象:指患者脉搏的跳动情况,可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病情变化。
4.2 触诊: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如腹诊、胸诊等。
中医触诊 全面介绍
中医触诊全面介绍
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2.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3.腹部触诊: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周围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
4.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
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
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
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
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
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
(完整word版)腹诊(综合)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腹部检查 四诊合参 触诊为要(一)
膨 隆。
腹膨 隆 见于 回盲部 结核 或 肿 瘤 、克 罗
吸为主 , 壁起伏 不 明显 。 式呼 吸减 腹 腹
( 全腹 膨 隆 : 外 形 可呈球 状或 1 ) 腹
蛙腹 样 , 常见 于 以下疾病 。
腹 急 腹 恩病 及 阑尾周 围脓 肿 等 。⑦ 下腹 部 膨 弱见 于腹 膜 炎症 、 水 、 性 腹 痛 、 隆 常见 于子 宫增 大( 娠 、 瘤 等) 卵 腔 内 巨大肿 块 或妊娠 。腹 式 呼吸 消失 妊 肌 、
者及 小儿 。前腹 壁稍 内凹并低 于此连 线者 , 为腹 部 低 平 , 称 多见 于 消瘦 者 。
大及 结肠 肝 曲肿 瘤 。② 上腹 部 膨 隆见 合 异 常显 露 ,全腹 呈舟 状 ,称 为舟 状
于肝 右 叶 肿 大 、 胃癌 、 胃扩 张 ( 幽 门 如
腹。
胃扭 转)胰 腺肿 瘤或 囊肿 。③ 左 、 () 2局部 凹陷 : 少见 , 较 多由腹壁 瘢 以上属 于正常 范 围。腹部 明显 膨 隆或 梗 阻, 上腹 膨 隆常见 于脾 肿 大 、结肠脾 曲肿 痕 收缩所 致 。 凹 陷者具 有病理 意义。
1 .腹部 膨 隆 : 卧 时前 腹 壁 明显 平
大或 巨结肠 。 ④腰 部膨 隆见 于 多囊 肾、
巨大 肾上腺 肿瘤 、 巨大 肾盂 积水 或积
( 呼吸运动 二)
・
高于肋缘 至 耻骨 联合 的平 面称 为腹 部
正常人 在 呼吸 时见到 的腹壁 上 下
即 ⑤ 腹 起 伏 , 为 呼 吸 运 动 。男 性 及 小孩 以 腹 膨 隆 。生理性 见 于妊 娠 、 胖 等 ; 理 脓 。 脐部膨 隆见 于脐 疝 、 部 炎性 包 肥 病 块( 如结核性腹膜炎致肠粘连)⑥右下 。 式呼吸为主,而成年女性则以胸式呼 性 的腹部 膨 隆又 分为 金腹 膨 隆和局 部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腹诊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观察和询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征。
以下是腹诊的诊察方法和诊断标准:1. 准备工作: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
2. 触诊: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进行触诊,触诊前医师的手要温热,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影响诊断。
3. 望诊:观察患者的腹部外形、呼吸、胀满疼痛等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5. 听诊:用听诊器听取患者腹部的声音,如肠鸣音等。
6. 闻诊:嗅患者腹部的气味,如是否有异常气味等。
诊断标准因病种和病情轻重而异,一般而言,腹诊可以诊断出以下几种疾病:1.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表现为形体肥胖、性情抑郁、频发全身痉挛、四肢抽搐而精神神志正常。
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部直肌拘挛紧张等。
2. 腹水: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表现为腹部胀大、下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3. 腹痛:多表现为腹部疼痛、胀满不适、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症状。
4. 便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等。
5. 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呈水样便、排便不尽感等。
6. 胃痛:多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
7. 胁痛:多表现为胁肋部疼痛、胀满不适、胸闷等。
8. 鼓胀:多表现为腹部胀大、四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9. 积聚:多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疼痛拒按、食欲减退等。
10. 黄疸:多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腹诊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替代其他临床检查方法。
同时,腹诊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
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腹诊的基本概念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2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
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声音及气味等。
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2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
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
2腹诊的源流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难经》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肋、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并且将腹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中医诊断 触诊、腹诊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触诊」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
触诊常能收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手资料。
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胸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
若皮肤清凉,自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清冷,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清冷,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
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
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
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
脘腹胀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多见于肾性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多见于肝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疼痛,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积(可为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1/3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可能是肠出血)。
中医腹诊简介
中医腹诊简介腹诊,即腹部的切诊,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论》,然因为历史原因(医者需用手掌接触患者腹部肌肤)而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而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记载的腹部征候记述的领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腹诊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腹诊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遗产,在临床上具有切实地操作性和实用性,关于腹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日渐丰富,学者应当究索原委,研核是非,方能取其精华,弘广其用,现结合病案探讨如下。
1.腹诊的主要内容腹诊是通过判断腹部的紧张度,查知血、水的状况,以判断虚实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参考近现代研究文献,将腹诊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腹壁出汗情况:如微微汗出,提示在表的气、血衰弱;如汗液发粘,提示里热。
2)皮肤温度:肤温低常见于阴证,肤温高常见于阳证。
3)腹力:分为5个等级,明显充实者为5/5,中等程度者为3/5,明显软弱者为1/5,介于中间的分别为2/5、4/5。
一般无抵抗压痛,多为虚证;有抵抗压痛,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4)胸胁苦满:即左右肋弓附近有重压感、压迫感和肋弓下肌紧张和压痛,是决定少阳病胸胁苦满型的重要症候,在实证表现显著,虚证表现轻微。
5)脐部悸动(腹主动脉搏动):提示气逆、水滞病态密切相关的症候。
6)胃部振水音:提示心下部水滞病态相关症候。
7)小腹不仁:即腹部脐以下至耻骨联合的领域的不充实感,常常伴有表面知觉不敏感,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
8)正中芯: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状物抵抗,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脐上方出现提示脾之机能的虚衰。
9)脐旁部、回盲部、乙状结肠部、腹股沟部抵抗和压痛:若可触及肌肉的硬结,按压时常有放射性的疼痛,提示瘀血病态。
此外,尚有五脏六腑、脐部、动气等触诊方法以及特殊腹诊提示的方证,不再赘述。
2.理论依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什么是中医腹诊
什么是中医腹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
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
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博粹堂中医讲。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
《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
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
《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
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叙肠覃之病状及其腹诊。
《素问·举痛论》:“帝日,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歧伯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也举因寒气客于不同部位发生诸种疼痛,按撩既作为治疗方法,也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助。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腹部触诊是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保持身体放松,双手自然放在两侧。
2.医师分别用左右手按压腹部,以指尖或手掌触诊。
内容:
1.触诊腹部表面:观察腹部外形和凸起区域。
2.触诊肝脏:左手托起患者右侧肋骨,右手用平放的手指在右上腹部轻压,可以感觉到肝脏受力下移。
3.触诊脾脏:右手握拳,用拳头越过肋弓缘斜下压迫左上腹部,可以感觉到脾脏受力下移。
4.触诊肾脏:左右手掌用双手并拢成V字形,右手插入腰窝,左手随后贴着右手,前后移动以触及两侧肾脏。
5.触诊肠道:用手指按压腹肌层次,探测肠道的平滑程度和蓬松状态,可以判断是否有胀气、肠结石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腹部触诊应轻柔,避免使用过多的力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不适。
中医腹诊四要素
中医腹诊四要素1.观外形腹部膨满:腹部自觉有膨胀感,膨隆凸起。
属于病理状态的,最多见于气腹痛、肠麻痹、肠结核等疾病;伴有腹部呈青筋显露,多见于肝积或腹腔内肿瘤。
脐腹凹陷:以脐腹部为中心的部位下陷或凹陷,腹肌瘦削,腹皮皱褶。
多见于久病,提示元气、精血亏损或中气不足。
腹脐凸出:以脐部出现圆形隆起,仰卧则脐平。
多见于脐疝,或久咳引起的大量腹水。
少腹凸块:两侧(或单侧)少腹部位有圆形肿块凸起,时起时消,战立时明显,平卧时消失,提示肝气失调,疏泄失常,或老年气虚下陷,或狐疝。
2.按腹力以脐为中心的腹部内压力,称之腹力。
被诊者自然呼吸,诊查者用手按于被诊者脐腹,候其举指而起的腹力大小,若手按下后随即放松腹起举手无力而脐腹软弱者,属于虚证。
按其脐腹不软,腹壁张力较强,按之凹陷度小,手下觉有抵触的感觉,松手后脐腹部凹陷随即恢复原状,但手下有腹力不实,举指乏力,提示虚中夹实。
脐腹部按之坚实,或指下如触摸在石板上,按之凹陷度较小,提示实证。
3.测腹温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提示寒证。
右少腹部局部肌肤灼热,且痛而拒按,提示肠痈可能。
4.触痞硬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是自觉心下部痞塞不适,但触摸时没有抵抗和压痛。
心下痞伴有膨满的,称之心下痞满。
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按之有坚硬感,抵抗感较强,称心下痞硬。
胁下硬满与胸胁苦满:胸胁部满闷不舒服的自觉症状,胁下部位触按时,触及石硬。
胁肋苦满,胸胁部满闷不舒服,触压肋骨下多有抵抗与压痛。
少腹满、少腹硬满:少腹部位的膨满,称之为少腹满。
少腹满伴有触摸抵抗感的,称之为少腹硬满。
中医腹部触诊
中医腹部触诊李可老中医在诊断危重疾病和与腹部有关的疾病时非常重视腹诊。
他说:“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他认为,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
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
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他说:“患者李某,患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5天,医以西药与中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及安宫牛黄丸治之不效。
细察其上腹硬痛,予大承气汤加减,一剂神清热退而解。
又如:一休克患者,前用大剂独参汤与西药配合,血压一直不见上升,及至按其胃脘有压痛,予枳实、厚朴、二丑、人参而愈。
事实证明,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
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腹诊时应注意八点:一、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二、疼痛: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三、包块:坚硬不移者属瘀血,柔软不移者届痰湿,时隐时现者属寒凝气滞。
中医诊断之----腹诊
中医诊断之----腹诊01中医人不能不知的腹证10纲腹证十纲即痞、满、硬、结、紧、软、动、音、痛、不仁十个胸腹部主要症状。
十纲是辨腹证论治的依据之要,是构成腹诊——腹证——论治的肯綮。
腹证的表现尽管是复杂的,变化是微妙的,但基本内容可用十纲归纳,纲举目张。
腹证的辨证亦要参合中医四诊和基本理论,临证要灵活圆机,辨证论治,勿墨守成规,拘泥不变。
痞(附:濡)痞证是指病邪乘虚滞于胸腹之中,自感阻塞不通不舒之状。
《玉篇·疒部》曰:“痞,腹内结病”。
痞证按之外表绵软而微紧,中按濡弱,空而无物,里底微硬;或自觉郁闷不可奈,无反射,无压痛,恰如按绷紧的棉布或皮革,或如抚薄板,微硬而有弹性。
其证多虚,但虚中微实,如心下痞,按之硬者,为实。
心下痞,按之濡者,为虚。
附:濡属痞证的范畴。
濡通软,即心下虽痞,但按之柔软,如毛笔沾湿,轻按有缓软如絮之状,中按底力微硬,有抵抗力;重按痞结渐散,或做有水音放散之状,故痞证为正虚邪实之气痞耳。
痞、濡证往往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必以底力的强弱分辨。
临床应用时常在痞或濡之上冠以部位名称,说明腹证的特征,如心下痞或心下濡。
另外,有似积聚证发作时,其痛彻背难忍,但按之却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腹证;虽按之濡,而里结实,有坚硬之物,应进服半夏泻心汤。
因此,濡是言肌表濡,但里也可结实,也可濡软无物,故濡是兼证,若单独出现即无临床意义。
满(附:膨、胀)满证是病邪横于内,自感局部胀满或闷满之状,望之或微高起,膨胀或平坦,按之如充满气体之球,外绷紧而内有反弹性抗力。
以抗力的范围定病位(局限性,普遍性即全腹),以抗力的大小和有无压痛,分轻重及虚实。
满证的辨证一般规律是患者自满而望之不胀大者多为虚,自满而膨胀者多为实;按之外有弹力而内若无物属轻型;绷紧微有抵抗力属重型;凡按腹部有充实感觉和弹力、压痛,腹壁肥厚而有便秘,为实满;腹部虽膨满,但按之软弱,无压痛,弹力性不足,或唯气体充盈,为虚满。
满证是在满的所在部位加上兼证来命名,如常见证胸满、胸胁苦满,心下满、腹胀满、少腹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
「触诊」
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
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
触诊常能收
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手资料。
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胸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
若皮肤清凉,自
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
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
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清冷,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
清冷,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
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消耗
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
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
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
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
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
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
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
脘腹胀痛,喜按为虚,
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多见于肾性
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多见于肝
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
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疼痛,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
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
积(可为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 1/3 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
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
可能是肠出血)。
「腹诊」
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手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诊。
对腹诊有的根本
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
其实,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
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和框架;东汉
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腹诊,扩展了其临床
运用的范围。
汉后的各代中其术经久不衰,且随着唐代医学的东传而远绍于日本并得以发扬光大。
大家都知道,腹诊的主要内容就是医师通过询问有关病人胸腹部的诸种感觉并进行胸腹按压和望、触等诊察手段以判断其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盛衰和阴阳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和途径,它基本上属于中医的切诊范畴,当然通常也伴随着有关的望诊。
我国最早医经《黄帝内经》中,在总结先秦诊病经验时,即明确指出,观察病人体表形色的反映,就可推知其内脏的隐伏病变,在《灵枢》中彰明较著地提出,这是一种“司外揣内”(即从外形来揣测其内部病证)的基本诊病方法和措施,并为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腹诊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早在《内经》中就阐述了腹诊与人体经脉的分布及循行路线有关,因为脏腑通过经脉相连,气血赖经脉运行;经脉又通过络脉、经筋、皮部而与胸腹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通过体外胸腹的诊察,就可以反映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变化情况。
同时,由于不同的经络在胸腹的分布和循行部位不一样,其所属的脏腑也不同,因此不同的部位反映出的体内病变也就不同。
其次是脏腑在体内所居的部位不同,则外应胸腹的部位也不一样。
故后世腹诊中胸腹不同部位与五脏关系的研究,不大都是以此为依据而开展的。
《内经》除了提出腹诊的一些基本原理外,还提出了一些包括视形色、察胸腹部肌肤腠理的色泽、厚薄、粗密、润燥等;察寒温,以肌肤的凉热来判断正气的消长与病邪的性质;诊虚里部位以察知宗气的盛衰,疾病的预后等具体内容,奠定了后世腹诊发展的框架。
以后随着
、唐、隋、宋、金元、明、清、各朝的承和展,其内容已不断得到
充与完善。
并于唐代年入日本,且有“ 派”与“ 寒派”的分流而受到日本医学、特是皇医学的重和,并起到了承先启后,光大的重要作用。
腹的理和方法,几千年的生和展,已日完善,但中、日
两国医学的腹内容却有着“同”与“异”的不同化。
如从辨方面看,中医腹只是作一种取信息的手段,很少有人凭某一胸腹指征就作出
是什么型和用什么方的判断。
而日本方医的腹辨,上是以腹指征中心
的方或候的合,如胸苦可分成大、小柴胡、四逆散,柴胡桂枝干姜、柴胡
加骨牡蛎等腹;又如心下痞硬可分痞、硬、石硬、等型;悸可分成心中悸、心下悸、上悸、旁悸等型可例。
辨主要手段的上,中医几乎都只把腹一种助方法,而日本方医腹
生命之本,腹“方相”的主要手段。
在性和定性上,在整体的的的基上,反映在腹方面中医也常同一
种腹症可反映出不同性的型,如腹,有
按之不痛虚、痛,有亦据全身表而上下痛不可触者非⋯如此的辨性和灵活性,在中医腹中屡不;而日本腹
方与适的定性,特是方的运用更格要求原方原量,全不究灵活辨的原
性。
由于上述的特色,从而反映在对腹诊的研究方法上,中医着重在整体、辩证观点指导下探讨腹诊与证的联系并寻找有关的客观指标;而日本则主为一种现代的分析手法,注意微观局部表现及客观化的研究,尤其是着重在把腹诊与处方用药直接联系起来查找和运用相应的方剂。
上述有关腹诊的有关内容和不同的探索途径肯定会为腹诊的发展带来新的线索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