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触诊、腹诊.doc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本标准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提高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性。本标准包含以下方面:
1. 望诊术语
望诊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观察,以判断病情和病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望诊术语:
1.1 神色:指患者的面部表情和颜色变化,可反映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
1.2 形态:指患者的体型、姿势、皮肤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1.3 舌苔:指患者舌上的一层苔状物,可反映体内湿热、痰饮、瘀血等情况。
1.4 指甲:指患者手指甲的颜色、质地、形态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2. 闻诊术语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声音和嗅患者气味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闻诊术语:
2.1 声音:指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声等,可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2.2 气味:指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如口臭、汗臭等,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术语
问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体质等情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诊术语:
3.1 主诉: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主要症状和病情。
3.2 现病史: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当前病情、发病时间、治疗经过等。
3.3 既往史:指患者陈述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3.4 个人史:指患者陈述的个人生活史、饮食嗜好、作息习惯等。
4. 切诊术语
切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脉诊和触诊等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切诊术语:
4.1 脉象:指患者脉搏的跳动情况,可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病情变化。
腹诊在董氏奇穴中的用法:复诊董针,效果不一般
腹诊在董氏奇穴中的用法:复诊董针,效果不一般
腹诊作为诊断学的重要部分之一,是通过检查胸腹部的症状和病变来判断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病理变化的诊断方法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通过腹诊和董针的结合运用,效果非常明显。我今天就来说说董针与腹诊怎么结合最有效。
1、胸胁苦满或者按压痛
胸胁苦满或者按压痛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中少阳病的自觉症状,或者是精神上的问题导致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经方上有大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四逆散可见以上的症状。
以董氏奇穴扎'火串”“火散'穴位即能治愈。此外,在肝胆病所引起的胸胁部的压痛的话,刺针'肠门'-'肝门'或者上三黄穴即能治愈。
2、心下满(心下病)
心下满虽然大多是由食道与胃肠炎症反应的病位,但是与其有关的疾病不少,如癫狂、心悸亢进、不眠症、狂心病等心病症状,胸闷、嗜膈、反胃、气郁、结胸证、食积、呕吐、胃院痛、妊娠恶阻,对以上的症状最有效的穴位为内关穴。
杨维杰先生的一针疗法以内关穴为主对缓解膝关节痛效果明显。
一般辨证此与脾胃、心包、心经关系大。此患者如果伴有心下部有压迫感、或有疼痛、或自觉闷不适、或有隐痛,刺针内关穴,即腹诊上压痛反应会消失,接着膝关节痛或胃院痛也会逐渐缓解。
3、中脘穴按压痛
中脘穴解剖上属于胃底部或十二肠,经方上用黄连汤证,大多是胃十二肠溃疡、水结胸所导致的腹痛、胃酸过多、胃痉挛等的消化器官疾病。董氏奇穴中有在火连穴或者四花穴群做放血法。
4、脐中按压痛
脐解剖上一般属于小肠的部位,小肠为泌别清浊之脏腑,小肠经所流注的痛症,即肩臂痛。
颈项痛、耳鸣、耳痛、侧头痛,小便异常,尤其是心热移于小肠导致的各种成人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能通过此部位确定。在“四花穴群”或者'火包穴'上做'泻血',或者针刺“火主' “火硬'穴位能消食其压痛点。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
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
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
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
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
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
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
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
中医腹诊与经方临床课件
8.胸腹动悸
• 动悸是腹主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 医者在腹诊时可从腹壁望到,也可通过手掌 感觉到一种搏动感。若医者感觉不到,仅患 者自我感觉到的则为悸,即自我感觉心跳不 安。根据部位不同,动悸可分为心下悸、脐 下悸、肾动悸。
• 正常人动脉的搏动位于腹腔深部,感觉不到 搏动。病理情况下会有自觉或他觉的动悸。 动悸均属于虚证,禁用汗、吐、下之法。动 悸部位不同,治疗用方也不同,如心中悸有 炙甘草汤;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 汤;脐下悸用五苓散;脐旁悸用补中益气汤、 八味丸等。
14.瘀血的腹证
• 腹部多可触及腹肌的部分紧张,有时还可触 及压痛,这种压痛多出现在脐周与回盲部, 特别是脐左或脐右,斜向上或向下2-3横指 处有某种程度的抵抗,或向上、向下的牵引 压痛。其中左斜下部最常见。
• 若有这种抵抗压痛,见腹力充实,即为实 证的腹证,伴有上火、便秘、月经异常等 症状者,为桃核承气汤证。
• 诊查心下痞硬时应注意:
• (1)皮下脂肪多者(如中年妇女)腹壁表 面较柔软,没有抵抗,但深部有抵抗也为心 下痞硬。
• (2)诊查时患者应该腹部放松,必要时可 让患者屈膝,以免误诊。
• (3)如膨满抵抗的范围至脐周,属于腹满, 非心下痞硬。
• 另外,根据心下痞硬的程度又分为心下硬满、 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多属实证,可选用大 柴胡汤、大陷胸汤之类的方剂治疗。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
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
腹诊的基本概念
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2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声音及气味等。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2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
2
腹诊的源流
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难经》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肋、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并且将腹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这是历代任何医著都不可比拟的。隋代《诸病源候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著,对腹诊的论述
探索腹诊-腹诊体位篇
探索腹诊-腹诊体位篇
随着西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学曾一度受到限制,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慢性病逐渐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关注,并且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中医学在控制慢性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西医束手无策时候展现出的良好疗效,让中医成为广大慢性病患者的首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也是中医大夫收集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的主要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下建立起来的腹诊同样采用中医四诊方法,形成了腹诊特有的望、闻、问、切等四诊。
一、腹诊前准备
腹诊环境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免患者着凉,并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线。腹诊应在餐后2-4小时之间进行,因饱满的腹部和空腹的肠鸣均能干扰诊察,导致误诊。腹诊前应向患者询问就医路途的远近、饮食情况、二便有无。如果是远道而来,令其休息,调匀气息。如果患者刚刚排便,多有腹部柔软,如未及时排便的患者腹部略有饱满。因此医者应熟知各种影响腹部状态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腹诊前嘱患者自然呼吸、保持安静,不要说笑,也不要在医生触诊时腹肌鼓劲。遇见妇女或儿童精神紧张,应尽量使其放松,勿令腹壁有紧张抵抗。同时医者需宁心静气,排除杂念,达到与患者的神气相合。
二、体位
腹诊时医者位于患者的右侧,患者体位与西医腹部触诊的体位不同,常用的体位为患者着宽松衣服,仰卧位双腿自然伸直微开,双上肢自然伸平语两侧,呼吸均匀而放松心情。这种体位与西医腹部触诊体位略有不同,西医腹部触诊需要双腿屈曲,使腹壁肌肉放松,但据《诊病奇侅》记载患者“若腹皮强张,动气不见者,使两足少屈,则可诊得,焉是意齐之教也”,提出双腿微屈的体位,并且基本仰卧体位时双手应置于胸前成拱手状。虽然《诊病奇侅》的腹诊体位,为了避免患者腹壁紧张,可令患者微屈双腿,缓解腹壁紧张,以利诊察,但事实上当我们双腿委屈时下腹壁还是会紧张,不能完全放松。
伤寒论腹诊总结
伤寒论腹诊总结
腹诊方法: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见切诊)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的篇章中论及腹诊。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
涉及原文
一、按胸胁
胸为胸廓之前面,胁为胸廓侧面腋下之部
分。
胸胁苦满(含:胁下满、胁下硬满、胁下
痞硬、胸满胁痛等等):
腹证出现胸胁苦满征,是使用柴胡剂的指
征。如: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
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
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
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与小柴胡汤。”
胁下痞:胁下扪及痞块,固定不移。可能是腹腔肿瘤。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按心下
心下痞:心下痞是指病人自觉剑突下非胀非痛,满闷不适,医者按之不痛或有轻微之疼痛感。
腹部触诊的检查内容
腹部触诊的检查内容:
腹部触诊是检查腹部是否存在病变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检查内容包括:
1.腹部柔软程度:正常人的腹壁柔软无抵抗感,若腹部触诊时出现揉面感,似揉面团
的感觉,多考虑腹部存有结核。若是腹部触诊时硬如硬板,多考虑有急性腹膜炎。
2.腹部压痛:正常人的腹部按压不会出现疼痛感,若上腹部在触诊时出现压痛,多考
虑肝胆、胃肠道疾病。若下腹部在触诊时出现压痛,多考虑为阑尾炎引起的。
3.腹部包块:正常人的腹部是不会存在包块,若在触诊时发现腹部存在肿块,应及时
拍彩超和CT片明确其位置和形态。
4.肝脏触诊:正常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若在深吸气时在肋下缘可触及肝下缘,说明
存在腹壁松弛脾脏轻度肿大,若在脾下缘在肋缘下至脐水平线说明脾脏存在中度肿大,若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线下说明脾脏出现高度肿大。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腹部触诊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触痛和包块等病征,以辅助诊断和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本文将详细介绍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一、腹部触诊方法
1. 告知患者:在进行腹部触诊之前,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患者该检查过程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获得患者的合作和配合。
2. 患者姿势:患者通常需要平卧在检查台上,全身放松,膝关节稍屈,双手自然放置在身体两侧。
3. 触诊顺序:腹部触诊的顺序通常为顺时针进行,从右上腹部开始,依次转移到右下腹部、左下腹部和左上腹部。
4. 触诊手法:腹部触诊有四种手法,包括浅表触诊、深层触诊、叩诊和听诊。
(1)浅表触诊:用手的指尖轻轻触诊腹部表面,以感知皮肤温度、湿度、肿块或其他异常。触诊时需要注意手的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深层触诊:用手的掌面轻柔按压腹部,以评估腹部器官的大小、形态和质地。触诊时需要注意力度的轻重,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3)叩诊:用手指的背面轻拍和敲击腹部,以判断内脏的位置、大小和质地。触诊时需要注意拍击的力度和频率,避免对患者造成疼痛或不适。
(4)听诊:用听诊器或身体直接贴近患者腹部,以倾听腹腔内脏器官的声音变化。触诊时需要注意环境的安静和听诊器的使用方法,以确保准确听诊到相关声音。
二、腹部触诊内容
1. 腹壁触诊:先进行腹壁触诊,检查腹壁的张力、肌肉的紧张
程度和厚度等。同时,还可观察腹部的外形、肿块、瘢痕、疤痕等情况。
2. 脏器触诊:根据腹部触诊的顺序,依次触诊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肠道和盆腔器官等。触诊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腹部四部触诊法
腹部四部触诊法
腹部四部触诊法是一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脏器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质地等特征。以下是该方法的步骤:
1. 让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2. 用右手按压患者的右上腹部,从脐部向右上方移动,直到触及肝脏下缘。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肝脏的大小、质地和表面光滑度等特征。
3. 用左手按压患者的左上腹部,从脐部向左上方移动,直到触及脾脏下缘。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脾脏的大小、质地和表面光滑度等特征。
4. 用右手按压患者的右下腹部,从脐部向右下方移动,直到触及髂嵴。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盲肠的位置和大小等特征。
5. 用左手按压患者的左下腹部,从脐部向左下方移动,直到触及髂嵴。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降结肠的位置和大小等特征。
通过以上步骤的触诊,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触诊时要轻柔、有节奏地进行,避免过度压迫或挤压腹部器官,以免引起不适或损伤。
中医腹诊简介
中医腹诊简介
腹诊,即腹部的切诊,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论》,然因为历史原因(医者需用手掌接触患者腹部肌肤)而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而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记载的腹部征候记述的领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腹诊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腹诊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遗产,在临床上具有切实地操作性和实用性,关于腹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日渐丰富,学者应当究索原委,研核是非,方能取其精华,弘广其用,现结合病案探讨如下。
1.腹诊的主要内容
腹诊是通过判断腹部的紧张度,查知血、水的状况,以判断虚实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参考近现代研究文献,将腹诊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腹壁出汗情况:如微微汗出,提示在表的气、血衰弱;如汗液发粘,提示里热。2)皮肤温度:肤温低常见于阴证,肤温高常见于阳证。3)腹力:分为5个等级,明显充实者为5/5,中等程度者为3/5,明显软弱者为1/5,介于中间的分别为2/5、4/5。一般无抵抗压痛,多为虚证;有抵抗压痛,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4)胸胁苦满:即左右肋弓附近有重压感、压迫感和肋弓下肌紧张和压痛,是决定少阳病胸胁苦满型的重要症候,在实证表现显著,虚证表现轻微。5)脐部悸动(腹主动脉搏动):提示气逆、水滞病态密切相关的症候。6)胃部振水音:提示心下部水滞病态相关症候。7)小腹不仁:即腹部脐以下至耻骨联合的领域的不充实感,常常伴有表面知觉不敏感,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8)正中芯: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状物抵抗,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脐上方出现提示脾之机能的虚衰。9)脐旁部、回盲部、乙状结肠部、腹股沟部抵抗和压痛:若可触及肌肉的硬结,按压时常有放射性的疼痛,提示瘀血病态。此外,尚有五脏六腑、脐部、动气等触诊方法以及特殊腹诊提示的方证,不再赘述。
伤寒论腹诊——精选推荐
精选留⾔写留⾔
郭⽌觀伤寒腹诊在中国⼏近失传,⽽在⽇本却发扬光⼤,王⽼师翻译⽇本汉⽅医家的著作并介绍给中国读者,真是功德⽆量!
6谢谢您的关注与⿎励
2作者窦宝(DouBao)太棒了,衷⼼感谢
腹部诊察也是部分医家采⽤的⽅法,见于内科妇科针灸等。但伤寒派腹诊则是源于仲景发展于汉⽅的相对系统的⽅法,是经⽅医学的⼀部分,也可以更确切地说,是⽅证对应的⼀部分,只有这个的思维范围内腹诊才具有活⼒和灵性,否则腹诊腹证仅仅是⼀些呆板的体征⽽已。从此处着眼,各地的伤寒派腹诊⼤同⼩异。
2作者
⼣颜谢谢王⽼师的付出,我是去年南京国际经⽅学院培训第⼀次接触到腹诊,听了您的课程对我临床治疗帮助⾮常的⼤,感谢您
1精通腹诊,提⾼疗效。
1作者鲲鹏有配图,很直观,为王宁元⽼师点赞 1
复活腹诊,还原仲景
作者
吕振雷读完伤寒论讲本后⼜读三⼗年,对⼤塚先⽣⾮常敬佩,不知王⽼师后⾯有整理出版其他著作的计划吗?
1同感,⼤塚先⽣值得后学们敬重。其他汉⽅著作在翻译,谢谢关注。
作者医者谢谢王⽼师发这么好的⽂章。请教下王⽼师,汉⽅腹诊现在是不是折衷派是主流。
1
谢谢关注。⽬前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作者⼤象期待⽼师的译著
作者
刘⽼师⼗分喜欢这些资料。谢谢精⼼编辑翻译
紫光 什么时候出版啊?
谢谢您的关注,出版程序⽐较复杂,会需要⼀些时间。
作者
紫光 为什么不要恢复中医本论
作者
经⽅腹诊腹证只是经⽅腹诊腹证
紫光
好东西,如果能⽤中医本论解释就更好了
作者
千万不要
黎明
腹诊对⽅剂的辨别选⽤有⾮常⼤的作⽤,谢谢王⽼师
作者
是的,在经⽅⽅证对应的思维范围内,腹诊腹证与⽅剂之间有惊⼈的契合性。
关于腹诊
关于腹诊(日) 寺师睦济腹诊与脉诊那样,在中医诊断方法中是极为重要的。中医之腹诊,不仅是为了解腹部局部的病状,而主要是通过腹部的情况去观察整个机体的异常。因此,不管患任何疾患,如眼、鼻疾病或者湿疹等,都应在进行腹诊后再决定治疗方针。腹诊原是中医的诊法。但在中国不太受到贡视,中国重视的是脉诊。腹诊在日本受到高度的重视,因此获得独有的发展。中医的腹诊,主要是通过医生的手去了解腹肌的微妙的变化,如触知腹肌的紧张与松弛状态,腹肌有无抵抗与压痛。腹证在临床上之意义主要有以下27点:1.脐:腹诊时首先看脐。一般健康人的脐是朝上、深而紧闭的。如果患者脐朝下,脐孔闭合不住,或脐有自主性跳动时,为典型的无力型体质,可用真武汤、理中汤、四君子汤等温补剂治疗。2。腹壁之厚薄:腹壁厚而有弹性,皮下脂肪多之患者多为实证,可用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防风通圣散等方剂。腹带薄,而无弹性,皮下脂肪少之瘦患者,如有手足冷、脉弱等症,可用真武汤、理中汤、四君子汤等温补剂,原则上不用泻下剂。3.腹部之膨满:腹部膨满,按下感有力,脉也有力,便秘者为实证,可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防风通圣散。如果腹部膨满但按下无力,脉弱者为虚证,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4.胸胁苦满,是腹诊最重要的证候。所谓胸胁苦满,就是自觉胸胁部有充满感而苦闷。他觉的证为医生用指尖从季助弓下缘向胸腔按压时,指尖下觉有抵抗感,且患者有苦痛如窒息感。胸胁苦满有时并见于左右两侧,或见于左右一侧,但以右侧较多。在出现胸胁苦满时,不管其为什么疾病,在中医方面都可考虑使用柴胡汤,同时可根据胸胁苦满的程度选用不向的方剂。如:①胸胁苦满感强烈,体格充实肥满,易便秘者,可用大柴胡汤。②胸胁苦满较轻,体格不胖不瘦,无便秘者,可用小柴胡汤。③胸胁苦满程度介于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之间者,可使用四逆散。④胸胁苦满感强烈,脐上区大动脉搏动显著,体格充实肥满,易便秘者,可用柴胡加龙骨壮蛎汤⑤胸胁苦满较轻,腹直肌如棒状强直者,可用柴胡桂枝汤。⑥胸胁苦满极轻,脐上区大功脉搏动显著之虚弱体质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5.心下痞硬:心窝部有堵塞抵抗感称为“心下痞硬”,常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黄泻心汤等泻心汤类方剂。6.心下痞坚:心下痞硬,触之如板状坚者,称为心下痞坚。同时有喘鸣、呼吸急促、动悸、浮肿者,可用木防己汤。7.心下痞:心
中医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中医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正常之腹诊,腹部外形虽因男、女、老、幼、肥、瘦有种种之不一,总以皮肤滋润光泽,“有色有气”,皮肉相附,胸部平正对称,虚里(心尖搏动处)动气隐约可见,腹部中央任脉按循时为一直道小凹之感觉,两侧肌肉饱满有力,三脘平舒,大小腹相称,小膜略隆于大腹,腰腹紧束,若扎一带约束有力,脐眼凹人,推之牢固有力,腹部按抚柔而有力,全腹平实匀静,无硬满积聚等凝滞者为正常腹诊。男人腹较硬实,女人腹较柔软。少壮腹部“上虚下实”(心下柔软小腹坚实)为正常,老年“上实下虚”为正常。少年如老年属病态,老年如少年为元气强固。
1、皮肤皮肉相附柔韧有力为正气充足,皮肉相离软缓无力为正气不足,皮肤光薄如纸为元气大伤,高年衰老多显示预后不佳。肌肤甲错为瘀血证或病久正虚,肤皮肿皮薄色泽按之没指,甯而不起为水肿,皮厚色苍腹满属气胀,腹皮黄为黄疸,红点隐隐为疹,如洒朱泼墨(虹、紫色)为斑。皮肤磊磊高起作痒为暗痿(荨麻疹),色白如水细小如麻为白瘩,腹部青筋突起为鼓胀重证,腹胀而脐突为中气衰数重证,脐小而浅推之虚浮移动不而为中气元气不足。水肿自上肿至下为外感,其邪在外易治;自下肿至上为内伤,其邪在内难治。肿先起于腹后散于四肢是中气尚能驱邪于外易治,先起于四肢后人于腹部,病邪盘踞中气日衰难治。
温热病诊肌肤可知温热邪气之鸱盛与轻微,热邪盛则灼手,热邪轻则手温。察肌肤的潮润与干燥,从而可了解病之有汗与无汗。风热郁于肺而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为疹,抚之而碍手。
在外科方面,常用抚按疮疡患处以辨脓之成否。手按之柔软波动而有热感者为脓已成,坚硬而无热感者为脓未成,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人人都能学的古法腹诊技巧!
人人都能学的古法腹诊技巧!
导读:腹诊从古至今都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在古代的查腹诊病还是现代的体格检查中,都是不可取代的一种诊断手法。今天我们就从《诸病源候论发微》中学习一下,最原汁原味的腹诊:腹诊的手法
1.揣摸法
这是手在腹壁上沿着触诊的肿块,缓缓滑行触摸揣度,从而明辨其性状的一种手法,揣摸亦有“蛇状”,在“鱼瘕候”中说“揣之有形,状如鱼是也”。
2.按压法
这是手在腹壁做上下触按,从而了解水肿的轻重、有无振水音的一种手法。书中又分有按、起按、抑按等。如诊“癖饮”时,胁下“按之则作水声”;诊“久癖”时,两胁下“按之乃水鸣”;诊“水瘕”时,于心腹之间“抑按作水声”。
3.推移法
这是在诊查腹部包块时,用手在其边缘一侧加力,了解其活动的程度,从而分清肿块的有根无根、属癥属瘕的一种手法。如“推之不动移”是癥,“推之可移”是瘕。
4.转动法
这是在腹诊时,通过摇晃摆动患者腹壁或转侧身体来了解腹证的一种手法。
如诊“水蛊”时,腹部“动摇有声”;诊“水癖”时,两胁“转动便痛”;诊“肠痈”甚者时,“腹胀大,转侧闻水声”。
书中同时也涉及望、闻、问等诊法。
如“水癥”是由于水气停聚在腹内,结块强硬,因此望诊可以看到“两胁间膨膨胀满”。
又如“饮癖”是由于水饮聚于胁下而不散,因此闻诊可听到“时有水声”等,都说明查腹时可灵活运用各种诊法,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王宁元伤寒派腹诊的基本方法(全网最全)
王宁元伤寒派腹诊的基本方法(全网最全)伤寒派腹诊
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即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
腹诊者,乃医者应用按、摸、扪、循、寻、揣、推、探等手法,对胸腹部临证出现的各种腹
癥、腹症、腹证与腹候等,而得出腹诊的辨证结果。
也可以说,腹诊是又一种辨证方法,即腹诊法,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之谓也。腹诊的临证意义,是腹诊之应用与临证,具体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病情、病位,推测预后等。
1
腹诊的一般注意事项
因为主要观察腹壁的紧张度和肌性防御反应,所以需要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腿伸直放
松,将两上肢置于躯干的两侧。
检查者立于患者的右侧。检查者在检查前应把手充分暖热,以平静的心情、谦和的态度来采集
所见征候,这一点值得重视。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为了不使患者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自己的腹部,减少恐惧不安感,可以一面
与患者谈一些轻松的话题,给予安全感,一面轻柔地、仔细地进行检查。
2
外形的观察
(1)腹壁的色调、营养状态
皮肤色调具有健康的红润,皮肤营养状态好者,意味着气血的量保持得良好。
若色调苍白者表明寒的状态或提示血虚。若皮肤色素沉着、干燥或营养状态低下者,提示瘀
血、血虚等。
(2)肋弓角
以胸骨剑突处为顶点,左右肋弓形成的肋弓角若为锐角(120度以下)者,多是自幼先天脾胃虚弱,即有气虚倾向。相反,肋弓角若为钝角,多为生气充实。此为一般倾向,仅限于参考。(3)腹壁的形状
腹部的形状通常分为腹部较胸部膨隆、平坦、凹陷三大类型。
腹部膨隆的场合,表示半表半里、气血充实、腹部气滞、腹部水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
「触诊」
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
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触诊常能收
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手资料。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胸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若皮肤清凉,自
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
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
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清冷,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
清冷,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
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消耗
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
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
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
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脘腹胀痛,喜按为虚,
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多见于肾性
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多见于肝
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
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疼痛,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
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
积(可为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 1/3 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
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
可能是肠出血)。
「腹诊」
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手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诊。对腹诊有的根本
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其实,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
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和框架;东汉
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腹诊,扩展了其临床
运用的范围。汉后的各代中其术经久不衰,且随着唐代医学的东传而远绍于日本并得以发扬光大。
大家都知道,腹诊的主要内容就是医师通过询问有关病人胸腹部的诸种感觉并进行胸腹按压和望、触等诊察手段以判断其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盛衰和阴阳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和途径,它基本上属于中医的切诊范畴,当然通常也伴随着有关的望诊。
我国最早医经《黄帝内经》中,在总结先秦诊病经验时,即明确指出,观察病人体表形色的反映,就可推知其内脏的隐伏病变,在《灵枢》中彰明较著地提出,这是一种“司外揣内”(即从外形来揣测其内部病证)的基本诊病方法和措施,并为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腹诊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早在《内经》中就阐述了腹诊与人体经脉的分布及循行路线有关,因为脏腑通过经脉相连,气血赖经脉运行;经脉又通过络脉、经筋、皮部而与胸腹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通过体外胸腹的诊察,就可以反映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变化情况。同时,由于不同的经络在胸腹的分布和循行部位不一样,其所属的脏腑也不同,因此不同的部位反映出的体内病变也就不同。其次是脏腑在体内所居的部位不同,则外应胸腹的部位也不一样。故后世腹诊中胸腹不同部位与五脏关系的研究,不大都是以此为依据而开展的。《内经》除了提出腹诊的一些基本原理外,还提出了一些包括视形色、察胸腹部肌肤腠理的色泽、厚薄、粗密、润燥等;察寒温,以肌肤的凉热来判断正气的消长与病邪的性质;诊虚里部位以察知宗气的盛衰,疾病的预后等具体内容,奠定了后世腹诊发展的框架。以后随着
、唐、隋、宋、金元、明、清、各朝的承和展,其内容已不断得到
充与完善。并于唐代年入日本,且有“ 派”与“ 寒派”的分流而受到日本医学、特是皇医学的重和,并起到了承先启后,光大的重要作用。
腹的理和方法,几千年的生和展,已日完善,但中、日
两国医学的腹内容却有着“同”与“异”的不同化。如从辨方面看,中医腹只是作一种取信息的手段,很少有人凭某一胸腹指征就作出
是什么型和用什么方的判断。而日本方医的腹辨,上是以腹指征中心
的方或候的合,如胸苦可分成大、小柴胡、四逆散,柴胡桂枝干姜、柴胡
加骨牡蛎等腹;又如心下痞硬可分痞、硬、石硬、等型;悸可分成心中悸、心下悸、上悸、旁悸等型可例。
辨主要手段的上,中医几乎都只把腹一种助方法,而日本方医腹
生命之本,腹“方相”的主要手段。
在性和定性上,在整体的的的基上,反映在腹方面中医也常同一
种腹症可反映出不同性的型,如腹,有
按之不痛虚、痛,有亦据全身表而上下痛不可触者非⋯如此的辨性和灵活性,在中医腹中屡不;而日本腹
方与适的定性,特是方的运用更格要求原方原量,全不究灵活辨的原
性。
由于上述的特色,从而反映在对腹诊的研究方法上,中医着重在整体、辩证观点指导下探讨腹诊与证的联系并寻找有关的客观指标;而日本则主为一种现代的分析手法,注意微观局部表现及客观化的研究,尤其是着重在把腹诊与处方用药直接联系起来查找和运用相应的方剂。
上述有关腹诊的有关内容和不同的探索途径肯定会为腹诊的发展带来新的线索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