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伤 寒 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腹诊研究

《伤寒论》中之腹诊,内容丰富,其意义不仅限于寒热虚实之辨别,更着眼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之趋势,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其理论渊源,一是汉末战乱时期胃肠疾病的多发,促使仲景十分重视腹诊研究;一是汉以前医家丰富的腹诊经验总结。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医整体观念,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胸腹者,脏腑之外廓也。五脏六腑,无所不包,而人身之疾病,多以脏腑为主宰。以胸腹胁肋与脏腑经络之生理联系,必能反映内在脏腑疾病之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一.腹诊的范围界定

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根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的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1)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2)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3)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4)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

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胸胁症象,每见胸满、胸中窒、胸中痛、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胸胁下满、胁下痛等。其病机多与气血失和相关,常为邪实之外象。而心动悸者,则多属正虚之外象。

在胸胁症象中,胸胁苦满一症,是其典型。研究者认为,此“满”者,非胀满之义,乃闷也。所谓胸胁苦满,即苦于胸胁烦闷,是患者的主观症状。医者若切按其位,则但增烦闷之苦,并无特殊形象可得。而日本汉医界有认为胸胁苦满是他觉体征者,即医者手指自肋缘下向胸腔方向推压,而病者自觉胸胁烦闷而痛。亦有研究者认为,胸胁苦满应是自觉症状和他觉体征之结合,若只有自觉症状而无他觉体征者,为假性胸胁苦满;若二者兼而有之者,属真性胸胁苦满。

心下症象,常见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心下悸、心下满等。其病机多与邪阻气滞相关,然亦有正虚不运者。《伤寒论》论及心下症象者凡41条,其中专论“心下痞”、“心下痞硬”者20余条。是故心下症象,当以心下痞为重点。所谓痞者,心下满也,气隔不通之义。证诸临床,痞者仍为自觉症状与他觉体征之结合。后世称“痞闷”、“痞胀”者,阻塞胀闷之感,为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无物,为他觉体征。故心下痞者,即心下满而不实,闭塞不通,按之柔软不痛。然就此症而言,其硬与柔软、痛与不痛等问题,须当活看。是心下痞有濡而不痛者,亦有硬而兼痛者。其痛多属隐痛,其硬常见局部肌肉抵抗力稍强,与结胸证之大实痛、按之石硬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腹症象,包括腹满、腹胀、腹痛、绕脐痛、时腹自痛、腹中急痛、里急、内拘急等,其病理机制仍与正虚或邪实相关。虚者,气血阴阳诸不足也;实者,痰饮瘀血燥实阻滞是也。其具体表现之表述,研究者认为,腹满者,腹部胀满膨隆之意;里急者,即腹壁(腹肌)紧张度增强,呈拘挛状态,多伴有腹痛;腹胀者,即腹部膨大,视之可见。一般而言,胀满者多属他觉征象,疼痛者常为自觉症状,而拘急者,每为二者之结合。

少腹症象,包括少腹硬满、少腹里急、少腹急结、少腹满等。其病机多与水饮瘀血等阻滞相关。所谓少腹硬满者,是言其少腹部胀满,按之坚紧异常,或可触及硬结,伴有压痛。少腹里急者,少腹内有拘急之意,多为病者主观感觉,其重者,亦可切之而觉膨胀,抵抗力增强。而少腹急结,类同少腹弦急,指下腹部腹肌紧张明显,按之坚紧。而少腹满者,言其下腹部胀满膨隆,抵抗力稍强,类于硬满而紧张度较弱是也。

以上仅就腹证之大略而言,而临证之际,则应参合病者体质、年龄、职业、病邪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判断,以明其理。

三.腹诊的临床意义

腹诊有助于判断疾病之病性、病位、病势,揭示病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进而指导确立治法和处方用药。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判断疾病之阴阳寒热虚实属性,是诊断的首要环节。研究者认为,仲景运用腹诊的目的,主要在于辨别疾病之虚实,以测邪正之盛衰;辨别疾病之寒热,以知病情之性质。腹部按之柔软,或按之似痛、重按之却不痛者,为虚;按之痛甚,手不可近者,为实;腹满时减或按之痛,局部皮肤有冷感,或触之不温者,为寒;发热汗出,腹满痛,按之痛剧,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者,为热。他如胸胁症象、心下症象及少腹症象,皆当仿此。以是故知,腹诊于疾病之属性判别,有着重要意义。

在判明疾病寒热虚实属性之后,则应辨别其病理位置。而腹诊于此,亦有重要之实用价值。脏腑相连,经络相贯,特定之胸腹部位,与特定之脏腑经络相关。六经病

证中,见胸胁症象者,莫过于少阳。以胆附于肝,其经脉循行于两胁故也,而心之与肺,位居其地,故而心悸、胸闷者,心肺之病也。心下者,其位与肝胆、脾胃相关,且与心肺居处相邻,是故心下症象,就六经而言,若非阳明太阴,便属厥阴少阳,亦可与少阴心阳相涉。大腹者,脾胃之所主,是以大腹症象,每与阳明太阴病证相关。腹满硬痛难自缓,阳明腑实;腹满时减复如故,太阴脾虚。而少腹部位,则与膀胱、胞宫、冲任相关,是以六经病证中,见少腹症象者,以太阳居多。少腹里急而小便不利,是为太阳蓄水;少腹硬满而如狂发狂,是为太阳蓄血。此仅言其概略也,而具体病位之判别,仍当四诊合参,不可偏执一端。

病性病位已明,而辨明病势之轻重缓急,于正确之立法处方,具有重要影响。腹证之程度轻重,可以提示病证之缓急轻重。若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者,是大结胸证;若病位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是为小结胸证。其腹证范围之大小和疼痛程度之轻重,反映了邪结程度之轻重和病势之缓急不同。

此外,腹诊于病证之鉴别、疾病之转归预后判别,亦有重要意义。若心下满而硬痛者,结胸是也;但满而不痛者,痞证是也。是同为心下胀满,而其病性有异。咳逆短气,引胁下痛者,饮停胸胁是也;少腹里急,小便不利者,饮停下焦是也;厥而心下悸者,胃虚饮停是也;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者,脾虚饮停是也。是同属饮证,而其腹证表现不同,提示其病位有别。若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是阳虚饮动于下,欲作奔豚之证;若病胁下素有痞,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是为脏结之危象。此言腹证于预后转归之判别是也。

上言腹证之于病证诊断之意义,而诊断之确立,自然决定其相应之治法方药,此腹诊在治疗方面之指导意义是也。“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其治疗之表里先后,标本缓急,皆以腹证为凭。而柴胡剂所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类腹证;桃核抵当所主,常见少腹急结或硬痛;苓桂类方,其治每有脐下、心下悸动之象。上述诸例,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有着规律性联系。

四.腹诊的现代研究

为求腹诊得以客观化,现代研究者致力于采用新方法和新手段,以期揭示各种腹证之机理,并加以推广应用。

有学者提出腹力的诊察方法和测定标准,将腹力分为软、偏软、中等、偏实、实五级,并在确立徒手测定标准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腹力测定仪,使腹力作为虚实辨证依据之一的诊断客观化。而另一仪器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的研制成功,亦使腹部寒温和腹力测定得以客观化,通过测定腹部某些募穴的深度温度以反映机体寒热状况,为寒热辨证提供客观指标;而同时测定腹力,对于判断正气之盛衰和病证之虚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日本学者研制之人工指,靠接触胸腹产生的流变学变化代替手指触觉,因其检测干扰较大,而并未被普遍采用。

瘀血腹证,日本汉方医学认为是瘀血证诊断之必备项目。其压痛点分为脐旁、脐中、乙状结肠部、回盲部、膀胱部、季肋部等。有研究者认为,压痛点的出现,是内脏状态变化在皮肤和肌肉的投影。而另有观点则认为,瘀血的实质,是以肝脏和与其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