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腹诊
有图有真相!日本汉医视腹诊重过脉诊折衷派腹诊
有图有真相!日本汉医视腹诊重过脉诊折衷派腹诊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在网络,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折衷派腹诊腹诊就是指腹部的切诊,它是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
腹诊提供给我们诊疗的信息只是四诊之一,但在独特的时候能发挥独特的判断作用。
它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机械防御反应判断虚实而进行病情的决定以及选用方剂的决定。
今天介绍的腹诊来源于日本汉方医学里的古方派。
腹诊的源流有《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所谓内难派和伤寒派,以及后世的折衷派。
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腹部症候的领会及临床实践在江户时代形成腹诊的理论,实践直至今日。
如今汉方医学的临床医师们,把腹诊当作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脉诊,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大塚敬节把腹诊大致分为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
目前汉方医学的古方派所采用的腹诊方法是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关于腹诊的理论依据,《内经》、《难经》中有丰富的描述,今天就不做介绍。
其中,关于尺的概念解释,汉方医学古方派认为尺实际上是腹部。
比如,《素问·方盛衰论》中“按脉动静,循尺滑濇”,是说按循腹部的滑与濇来取得诊疗信息;《灵枢·论疾诊尺篇》中“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也是指腹部。
内容简介“日本汉方腹诊选编”,是编译者在已搜集到的100余部汉方腹诊书籍中的基础上,遴选目前在日本汉方界影响较大的三派代表作中有实用价值者。
所选各派腹诊书多达60余部,总字数150余万字。
以日本江户时代以来,腹诊学派“难经派”、“伤寒派”和“折衷派”名称,冠名《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分三册,以“日本汉方腹诊选编”系列丛书出版。
《伤寒派腹诊》、《难经派腹诊》已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正式出版,今次出版《折中派腹诊》。
此书共选用《众方规矩秘录百箇条(内题:百腹图说)》、《医学典刊》、《浅井南溟先生腹诊传》、《腹诊略》、《腹诊辨》、《腹证诊法前编》、《腹诊口诀》、《腹诊讲义》、《腹诊秘录》、《愿亭腹诊》、《三越先生腹诊传》、《古训医传·-腹候辨》、《丛桂亭医事小言》、《东郭诊诀》等14部折中派系腹诊书籍。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腹部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功能和疾病情况。
该检查可以通过触诊、听诊、叩诊和观察等手段来获取相关信息。
以下是腹部体格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患者信息1. 姓名:李华2. 年龄:45岁3. 性别:男性4. 就诊日期:2022年5月10日二、主诉患者主诉腹部不适,伴有消化不良和腹胀症状。
三、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疼痛或不适感。
面色正常,体型适中,营养状况良好。
2. 体位:患者平卧位,四肢自然伸展,腹部暴露。
3. 皮肤:腹部皮肤无异常发现,无红肿、瘀斑、皮疹等异常。
4. 腹部外观:腹部外观平坦,无明显隆起、凹陷或肿块。
无腹壁静脉曲张。
5. 腹部触诊:(1)位置:患者腹部分为上腹、中腹和下腹三个区域进行触诊。
(2)手法:用温暖的手掌从远离疼痛区域开始轻柔地按压,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异常感觉。
(3)结果:腹部柔软,无压痛、包块或肿物。
肝脏和脾脏未触及。
6. 腹部听诊:用听诊器在腹部四个象限进行听诊。
(1)结果:未听到异常肠鸣音或血管杂音。
7. 腹部叩诊:用手指或锤击器在腹部四个象限进行叩诊。
(1)结果:未听到异常鼓音或浊音。
8. 腹部观察:(1)腹部轮廓:正常,无膨胀、凹陷或异常突出。
(2)腹肌张力:正常,无明显紧张或松弛。
(3)腹肌蠕动:观察到腹肌自上而下的蠕动,无异常。
9. 其他检查:(1)肛门指诊:未进行肛门指诊。
(2)会阴检查:未进行会阴检查。
四、初步诊断根据腹部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腹部功能正常,无明显异常。
五、建议1. 进一步检查: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2. 生活建议: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3. 随访:建议患者定期复诊,如有新的症状或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以上是根据任务名称“腹部体格检查”所编写的标准格式文本,内容详细描述了腹部体格检查的步骤和结果。
针传一刻王迎现代腹诊体系和案例分析(直播文字稿)
针传一刻王迎现代腹诊体系和案例分析(直播文字稿)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讲课,首先感谢组织这次课的孙吉庆老师、刘鹏老师,他们邀请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现代腹诊针灸诊疗技术体系。
一、以病例引入:现代腹诊体系首先大家看我发的这两张PPT,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病理腰痛的病例:87岁的女病人主诉双侧腰痛,行走时加重。
检查是发现双侧髂嵴最高点往下,臀部有压痛,标注一个加号。
(一个加号就表示轻微的有压痛,两个加号是中度,三个加号一般就是表示重度疼痛,这是我的习惯。
)患者既往有心脏病史、静脉曲张病史,平时服用抗凝药物,腹诊检查双侧的神封、神堂穴有压痛、膻中穴也有压痛,这都是三个加号。
鸠尾穴有压痛,两个加号,然后是颈部检查,颈部肌肉僵硬,天牖穴区压痛一个加号。
治疗根据复诊检查和既往史,第一步我们是先揣穴,在对应穴位“按已刺”。
什么是按已刺呢?这是根据内经来的,就是我们下针前先揣穴,如果通过按压这个穴位有症状好转,我们再进行针刺,这就是按已刺。
然后针双侧的三交阴、阴陵泉穴,再检查神封、神堂、膻中穴、水分穴时,疼痛已经完全消失。
第二步又加刺了双侧的免疫穴,让患者活动颈部无不适,天牖穴疼痛也是明显的减轻。
留针45分钟,治疗结束。
再检查腰臀部已经无明显的不适,而且行走时无疼痛加重,这是这一个病例。
我们再看第二个病例,第二个病例是一个髋关节疼痛的病例。
患者女八十岁,因左侧髋关节置换术后一年,仍然持续疼痛,于2018年8月2日就诊,检查是左侧髋关节手术疤痕处压痛,腹诊淤血区压痛,左侧气冲穴压痛,左侧大腿内收肌紧张压痛。
治疗思路先以消除腹征为主。
第一步也是先针左侧的中封、尺泽、阴陵泉以及内阴穴。
在检查腹征,所有的腹征都明显减轻。
腹征的治疗结束之后再去检查,左侧的髋关节已经没有了压痛,但是考虑患者胆经循行部位的问题,又检查了胆经的火穴阳辅穴,局部有压痛,于是又针胆经的金穴和水穴,消除了火穴的压痛,最后患者高兴地离开了。
在这里为什么给大家先看两个病例,就是说大家看我这两个病例的检查治疗过程,是不是与大家以往的诊断治疗有所不同?首先我的这个病例,我是加了腹诊,就是腹部的检查。
脐诊及腹诊PPT演示课件
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
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
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并有角
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
胃癌。
黄: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
甘所致。临床可见痞满纳呆、大便不
爽,可有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
等征状。
14
色泽
青: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 内伏。如局部色青则提示相应的 脏腑功能欠佳,或见痛证。
2、椭圆:脐形椭圆为女性最佳,提示 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3、海蛇形:肚脐周围如同海蛇缠 绕一般,是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常 见和征兆。
6
形状
4、凸形:脐外凸较少者多见婴幼儿,或见 极少运动内脏张力减弱,内脏器官下垂。 脐外凸较多者多见有严重水肿,卵巢囊肿。 也是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
5、凹形: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 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或见于暴吐之后。 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 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 预后不佳。
24
3-4点:腰、腿
8
移位
1、脐位上移:脐向上延长成三角形为 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 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 郁滞之象。或提示胃、胆囊、胰腺有 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 位置牵拉引起脐位上移。
2、脐位下移:多为肾虚、中气不足、 内脏下垂、子宫脱出及脱肛。
9
移位
3、脐位右移:多为气虚,可见于高血 压、左侧肢体瘫痪。并提示易患肝炎、 十二指肠溃疡。 4、脐位左移:多为血虚,见于各种贫 血、寄生虫病人及右侧肢体瘫痪。也 提示肠胃不佳、肠粘连、便秘。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状
6、浅小形:此形人不论男女身体较弱,内 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全身乏力,此 为先天不足,后天气虚。此外提示精神神 经系统脆弱,受刺激易诱发精神障碍。这 类人易激动,有歇斯底里倾向。 7、闭合形: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 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原因是 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
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首重腹诊
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首重腹诊李老在诊断危重疾病和与腹部有关的疾病时非常重视腹诊。
他说:“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他认为,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
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
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李老强调,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他说:“患者李某,患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5天,医以西药与中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及安宫牛黄丸治之不效。
细察其上腹硬痛,予大承气汤加减,一剂神清热退而解。
又如:一休克患者,前用大剂独参汤与西药配合,血压一直不见上升,及至按其胃脘有压痛,予枳实、厚朴、二丑、人参而愈。
事实证明,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
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李老强调,腹诊时应注意八点:一、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二:、疼痛: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腹部触诊描述
腹部触诊描述腹部触诊是一种常见的体格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内脏器官的状态。
通过触摸和压迫腹部,医生可以获取许多有关腹部器官的信息,如大小、形状、密度和位置等。
下面将对腹部触诊的方法和应用进行介绍。
腹部触诊通常分为四个步骤:外观触诊、浅层触诊、深层触诊和压痛触诊。
首先,医生会观察腹部的外观,注意腹壁的形状、皮肤的颜色和凹陷等情况,以了解是否有异常的迹象。
然后,医生会进行浅层触诊,用手指轻轻触摸腹部,感受腹壁的肌肉紧张度和腹部的温度等信息。
接下来是深层触诊,医生会用手掌或手指揉动腹部,以检查内脏器官的位置、大小和质地等。
最后是压痛触诊,医生会用手指或手掌加压在腹部特定区域,以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
腹部触诊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触诊中发现腹部肿块可能是肿瘤的征象,触诊中感觉到腹部膨隆可能是腹水的表现。
此外,触诊还可以确定腹部器官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腹部疾病。
例如,如果触诊时感觉到肝脏下降,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的表现;如果触诊时感觉到肾脏肿大,可能是肾炎或肾肿瘤的征兆。
腹部触诊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是常规体格检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它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腹部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同时,腹部触诊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患者没有任何伤害,非常安全可靠。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腹部触诊时,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触诊时应使用温暖的手,以避免刺激患者的皮肤。
其次,触诊时应注意手的力度和速度,过轻或过重的触压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触诊时要注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放松身体,以获得更准确的触诊结果。
腹部触诊是一种重要的体格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腹部器官的状态和诊断腹部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熟练掌握腹部触诊的技巧,并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腹部触诊时应放松身体,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以获得更好的检查效果。
诊断实训报告腹部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腹部诊断实训,加深对腹部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临床思维。
二、实训时间2023年3月15日三、实训地点XX医院临床诊断科四、实训内容1. 病例采集本次实训病例为一男性患者,35岁,因“上腹部疼痛2小时”就诊。
患者2小时前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并向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未排便、排气。
既往有胃炎病史。
2. 体检(1)望诊:患者表情痛苦,面色苍白,痛苦呻吟,呼吸急促。
(2)触诊:上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
(3)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
(4)听诊:肠鸣音减弱。
3.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2)尿常规:未见异常。
(3)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4)腹部超声:提示急性阑尾炎。
4. 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5. 治疗方案(1)抗感染治疗: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
(2)对症治疗:止痛、止吐、补液。
(3)手术治疗:若病情加重,考虑手术治疗。
五、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掌握了腹部疾病的诊断方法,熟悉了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2. 提高了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学会了如何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 认识到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病史采集的准确性,体检的细致性,以及辅助检查的及时性。
4.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临床思维,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实训心得1.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重病史采集的准确性,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既往病史等,以便更好地分析病情。
2. 体检时要细致,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体位等,以便发现异常体征。
3. 辅助检查要结合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以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 在临床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5. 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担忧,给予患者关爱和鼓励。
通过本次腹部诊断实训,我对腹部疾病的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王琦:中医腹诊
王琦:中医腹诊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病变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腹诊不仅可借以诊断特异性疾病,辨别证候,审察病机之所属,判断病位之所在,病性之寒热虚实,病因之气滞、血瘀、水饮,而且还可指导立法论治,选方遣药,并可据此以观测疗效,判断其预后转归。
兹仅举以下特点,以示其临床运用。
一、据腹证,活用经方腹诊所得的胸腹部自觉症状或他觉征象,诸如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皆可谓之腹证。
病有主证,方有主治,方证相对即是仲景学说之一大特点。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近三百方,皆条列其相应主治证候,而其中腹证往往具有特殊的辨证意义。
如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因此,分析证候之主次,把握作为主证的腹证,有是证,用是方,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伤寒论》中柴胡剂主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之类的腹证。
据此,以胸胁苦满作为使用柴胡剂的标准之一。
我们在临床上根据这一原则,把握枢机不利、胆气不和的病机,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不论外感内伤,总以胸胁苦满为眼目。
同理,病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或有包块固定不移者,多是胞宫、膀胱等腑及其经脉之瘀血,可选用活血化瘀之剂,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随其证情轻重缓急,及伴见证不同,而分别取舍。
再如心下痞,或微硬微痛,病变性质为寒热错杂者,宜用辛开苦降之法,可选用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
若心下逆满,痞胀动悸,或小便不利,或脐下悸者,乃水饮为患,当于利水中求法,选方固多,而用苓桂者十之八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旨在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当有规律可循。
据腹证,立法选方时,固须考虑腹证的表现部位及其内应脏腑,更须注意腹证的不同特征。
因为同一部位不同特征的腹证,其性质不同,治疗有别。
例如病在胃者,常于心下部见其腹证,若心下痞闷,按之抵抗不明显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心下痞,按之有抵抗,或不痛,或微痛者,可选用小陷胸汤或半夏泻心汤;若心下痞闷,按之有力,疼痛较明显者,可选用大柴胡汤;若心下满闷,时有动悸,按之或有震水音者,可用茯苓甘草汤,或苓桂术甘汤。
现代腹诊诊疗技术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现代腹诊诊疗技术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腹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的切诊,特别是以难经腹诊为基础的现代腹诊,在针灸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且简单易学,效果显著。
本文就腹诊的起源与发展,现代腹诊的主要内容和诊疗的特点优势,及临床应用做一个介绍。
1 腹诊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腹诊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秦汉《内经》《难经》时期。
虽然中医腹诊起源于我们中国,在许多传统的经典医籍中如《伤寒论》也都有散在的关于中医腹诊的记载。
但是可能是由于封建礼教的原因,做为切诊之一的腹诊技术却没有在中国系统的发展起来。
反而在东传日本之后,特别是自江户时代起开始兴盛起来,被日本医家推崇备至,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研究,逐步日益完善。
并且还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腹诊方面的著述,如:《五云子腹诊书》,《诊病奇侅》,《腹诊精要》,《腹证奇览》,《腹诊书》……等等。
慢慢地形成了以指导开方用药为主的伤寒派腹诊,指导针灸推拿按摩为主的难经派腹诊,以及折衷派腹诊这三大流派[1]。
近代,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许多学者东渡日本学习后,又将腹诊技术带回了中国。
并且国内也有了许多关于腹诊方面的文章书籍发表和出版。
如李文瑞老师主译的《日本汉方腹诊选编》系列。
,王琦老师的《中国腹诊》等等。
这些文章书籍的出版,让腹诊技术慢慢地开始被广大的国内中医界所重视。
但是基于仲景方的伤寒派腹诊仍然是占居了主流地位。
现代腹诊针灸是我以现代日本的长野松本派腹诊[2]为基础,结合其他腹诊诊断,运用我们针灸梦工厂特别创新的制热制凉针法[3],并且博采众长,融合了多种针灸操作技术,临床中以腹部诊断和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的一个开放性的针灸诊疗技术体系。
这套体系对于用来指导我们临床诊断和针灸治疗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所以自2018年起,我开始在世界各地做推广腹诊针灸的工作。
2 现代腹诊的主要内容包括:2.1 以难经腹诊为基础的腹部五脏的全息定位2.1.1《难经.第十六难》[4] 首次提出了五脏在腹部的全息定位《难经.第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开始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
开始
腹诊是中医传统(倪海厦跟诊日志)
倪师用腹诊判断卵巢瘤痊愈的程度,倪师也利用腹诊来做肝脏疾病的诊断。
其实说到腹诊,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日本汉方医学的特征,倪师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翻看过去,你会发现腹诊是汉代医学的重要发展之一,就像倪师及其学生认为熟读《伤寒杂病论》的你就会发现,仲景先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在体表的自觉和他觉的表现,其实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大量的腹诊技法和重点,比如说在书中有提到的“胸满、胸胁满、胸腔苦满、胁下满、胁下满痛、膈内拒痛、心动悸、心下悸、心下悸欲得按者、心下急、心下满、心下满微痛、心下支结、心下因硬、心下逆满、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腹满、腹微满、腹痛、脐下悸、少腹满、少腹硬、少腹急结、心下有水气”等。
但是我们却不去深究这些在书中清楚且重要的论述,却说腹诊是日本人发明的,那真是令人心寒和痛心。
所以对腹诊有一定的把握才行,这是非常朴素而直接的“切诊”方法。
腹部诊断,有助于我们判断疾病和用药方向,在治病和预防上也有很大的意义,第一次听关于腹诊的论断来自于倪师,今天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关于腹诊的一些知识。
急腹诊的急诊急救--最新最全
二、临床表现
持续性
阵发性
持续性并阵 发性加剧
炎症、血液及内容物
空腔脏器平滑肌痉挛或梗阻(结 石、蛔虫等)
空腔脏器炎症与梗阻并存
二、临床表现
➢ 腹痛的程度可反应腹内病变的轻重,但有个体的差异。 ➢ 功能性病变腹痛剧烈,而缺乏明显器质性改变的体征。 ➢ 病变组织坏死时,腹痛常不重。
三、诊断思路
是内科疾病还是外 科疾病引起的急性 腹痛,是否需要紧
部位
程度
性质
二、临床表现
油腻饮食
1 胆囊炎,胆
2 饮酒,暴饮暴食 胰腺炎
石症
剧烈活动 肠扭转
3
饮食不当 肠梗阻
5
4 餐后剧烈腹痛
消化性溃疡穿孔
有无引起腹痛的明显诱因?
二、临床表现
01
由轻逐渐加重
炎症性病变
多为空腔脏器穿孔、 扭转或实质性脏器破 裂
02
突发起病并迅速 恶化
二、临床表现
疼痛一般情况下多与病变部位一致 下列情况下腹痛与病变部位不一致: ✓ 转移性腹痛 ✓ 牵涉痛或放射痛 ✓ 非腹部疾病性腹痛
【病例三】 梗阻性腹痛 男性,30岁。因“突发右腹部绞痛4小时”来急诊科就诊,查体:急性病容,
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韧,右侧中腹压痛阳性,反跳痛阴性,Murphy征 阴性,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 WBC 12.2*109/L,中性粒细胞 71.4%。尿常规 肉眼血尿 红细胞750/镜下 白细胞 403/镜下。泌尿系彩超提示:右输尿管上段团块状强回声,其后伴声影。
明确外伤史+腹痛+内出血或腹膜炎体征+休克 有明确外伤史,伤后持续腹痛 空腔脏器损伤,出现腹膜炎体征,腹穿有消化道分泌物或炎性液体。 实质性脏器损伤,腹穿有不凝血。
腹部体格检查基础知识讲解
腹部体格检查的定义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定义:腹部体格检查是指通过触诊、叩 诊、听诊等方法对腹部进行全面的检查, 以了解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质地、 活动度及有无异常病变的检查方法。
添加 标题
适应症:腹部体格检查适用于各种腹部 疾病的诊断,如肝病、胆道疾病、胰腺 疾病、胃肠疾病等。
添加 标题
目的:腹部体格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用 的检查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腹 部脏器的异常病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02
腹部体格检查的方法
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平坦、对称
检查腹部呼吸运动是否对称、 有无异常起伏或凹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腹壁皮肤色泽、瘢痕、静 脉曲张等
注意腹壁肌肉的紧张程度和有 无压痛
触诊
定义:通过触 摸腹部来检查 有无异常肿块、 压痛、肌肉紧 张等体征的方
法。
注意事项:检 查前应排空尿 液,检查时患 者应放松腹肌, 医生手法轻柔, 以免引起不适。
检查方法:腹部超声、 CT、磁共振等
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胰腺炎
病因:胆道疾 病、过量饮酒、
暴饮暴食等
症状:上腹部 疼痛、恶心、 呕吐、发热等
体格检查:腹 部压痛、反跳 痛、腹肌紧张
等
诊断:通过实 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检查进行
诊断
腹部体格检04查的技巧和
注意事项
检查前的准备
患者需排空膀胱,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身体不适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 患者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检查时应保持放松状态,避免紧张情绪影响检查结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厚朴腹诊和背诊知识
厚朴腹诊和背诊知识腹诊1、诊腹部皮肤凉热。
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
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
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
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
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病;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
2、诊腹壁肌肉软硬度。
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
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
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
3、诊腹部胀满。
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
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
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
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
4、诊腹部压痛。
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
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
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
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
5、诊腹部肿块。
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
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
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
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
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所致。
6、诊脐间动气。
又称诊冲任。
龙家腹诊分方位,脐周可分为上、下、左、右四方。
各方位对应不同的脏腑,病患一般取平躺位,用手掌轻按脐部,用手去理会各部位的状态,龙家高级手法是手掌不接触病患脐部皮肤,而用手用心去感应病患气场,从而判断病患脏腑的阴阳虚实及病变。
背诊1、体雕目测法(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腹证奇览(全)》腹诊浅析
《腹证奇览(全)》腹诊浅析
李敏;王小荣;李凤;马秀兰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24(33)1
【摘要】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
《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
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李敏;王小荣;李凤;马秀兰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浅析《伤寒杂病论》腹诊与现代医学腹诊的不同
2.《腹证奇览(全)》腹诊法中的针灸学术思想
3.明辨方证,腹诊先行;经方应用,当识腹证
4.《伤寒杂病论》腹诊与腹证探讨
5.中医腹诊腹证的渊源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诊断之----腹诊
中医诊断之----腹诊01中医人不能不知的腹证10纲腹证十纲即痞、满、硬、结、紧、软、动、音、痛、不仁十个胸腹部主要症状。
十纲是辨腹证论治的依据之要,是构成腹诊——腹证——论治的肯綮。
腹证的表现尽管是复杂的,变化是微妙的,但基本内容可用十纲归纳,纲举目张。
腹证的辨证亦要参合中医四诊和基本理论,临证要灵活圆机,辨证论治,勿墨守成规,拘泥不变。
痞(附:濡)痞证是指病邪乘虚滞于胸腹之中,自感阻塞不通不舒之状。
《玉篇·疒部》曰:“痞,腹内结病”。
痞证按之外表绵软而微紧,中按濡弱,空而无物,里底微硬;或自觉郁闷不可奈,无反射,无压痛,恰如按绷紧的棉布或皮革,或如抚薄板,微硬而有弹性。
其证多虚,但虚中微实,如心下痞,按之硬者,为实。
心下痞,按之濡者,为虚。
附:濡属痞证的范畴。
濡通软,即心下虽痞,但按之柔软,如毛笔沾湿,轻按有缓软如絮之状,中按底力微硬,有抵抗力;重按痞结渐散,或做有水音放散之状,故痞证为正虚邪实之气痞耳。
痞、濡证往往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必以底力的强弱分辨。
临床应用时常在痞或濡之上冠以部位名称,说明腹证的特征,如心下痞或心下濡。
另外,有似积聚证发作时,其痛彻背难忍,但按之却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腹证;虽按之濡,而里结实,有坚硬之物,应进服半夏泻心汤。
因此,濡是言肌表濡,但里也可结实,也可濡软无物,故濡是兼证,若单独出现即无临床意义。
满(附:膨、胀)满证是病邪横于内,自感局部胀满或闷满之状,望之或微高起,膨胀或平坦,按之如充满气体之球,外绷紧而内有反弹性抗力。
以抗力的范围定病位(局限性,普遍性即全腹),以抗力的大小和有无压痛,分轻重及虚实。
满证的辨证一般规律是患者自满而望之不胀大者多为虚,自满而膨胀者多为实;按之外有弹力而内若无物属轻型;绷紧微有抵抗力属重型;凡按腹部有充实感觉和弹力、压痛,腹壁肥厚而有便秘,为实满;腹部虽膨满,但按之软弱,无压痛,弹力性不足,或唯气体充盈,为虚满。
满证是在满的所在部位加上兼证来命名,如常见证胸满、胸胁苦满,心下满、腹胀满、少腹满等。
中医腹诊口诀
中医腹诊口诀中医腹诊是中医传统诊疗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的腹部,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情。
中医腹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腹诊的口诀。
中医腹诊口诀总结了中医师从脐部到两侧腹部的触诊方法,包括五部分内容:上下左右中。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
中医腹诊口诀中的“上”是指腹部的上半部位,主要观察和触诊胃、脾、肺等脏腑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上腹部应该平坦、富有弹性,无明显压痛和包块。
接下来是“下”。
中医腹诊口诀中的“下”是指腹部的下半部位,主要观察和触诊肾、膀胱、子宫等脏腑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下腹部应该柔软、无明显压痛和包块。
然后是“左”。
中医腹诊口诀中的“左”是指腹部的左侧部位,主要观察和触诊肝、胆等脏腑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左腹部应该柔软、无明显压痛和包块。
接着是“右”。
中医腹诊口诀中的“右”是指腹部的右侧部位,主要观察和触诊肾、胆等脏腑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右腹部应该柔软、无明显压痛和包块。
最后是“中”。
中医腹诊口诀中的“中”是指腹部的正中位置,主要观察和触诊肠道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腹部中央应该无明显压痛和包块。
通过上述的观察和触诊,中医师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情。
比如,如果患者的脉搏比较细弱,腹部有明显压痛和包块,可能提示患者肠道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腹诊需要医生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脏腑情况。
因此,在进行中医腹诊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诊断。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触摸腹部,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情。
中医腹诊口诀总结了中医师从脐部到两侧腹部的触诊方法,包括上下左右中五个部分。
通过观察和触诊腹部,中医师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脏腑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腹诊需要医生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脏腑情况,因此在接受中医腹诊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诊断。
腹部诊断知识
腹部诊断知识76、腹部九分法:.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线将腹部划成9个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为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①左上腹部:胃,脾,结肠脾曲,胰尾,左肾上腺,左肾②左侧腹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下部③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淋巴结④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胰头和胰体,大网膜,横结肠,腹主动脉⑤中腹部:大网膜,下垂的胃或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或回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膜及淋巴结⑥下腹部,回肠,输尿管,乙状结肠,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⑦右上腹部;肝右叶,胆囊,部分十二指肠,结肠肝曲,右肾上腺,右肾⑧右侧腹部: 升结肠,空肠,部分十二指肠,右肾下部⑨右下腹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精索77. 蛙腹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乎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状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腹水量多亦可见于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腹膜癌转移78.舟状腹:前腹壁凹陷儿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如舟状79、腹壁静脉方向(上,下腔梗阻,门脉高压,正常)正常时脐水平线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下向上胸壁静脉和腋静脉而进入上腔静脉,脐水平线以下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上而下经大隐静脉而流入下腔静脉。
门脉阻塞高压时,腹壁曲张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血液经脐静脉脐孔而入腹壁浅静脉流向四方。
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均转向下方。
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大都分布在腹壁两侧,有时在臀部以及股部外侧,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也转向上。
80、腹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意义(板状腹,揉面感,压痛点,反跳痛,麦氏点,胆囊点)腹膜刺激征: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为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检查方法意义板状腹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揉面感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的柔韧之感,不易压陷,如面团感见于结核性腹膜炎压痛点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某些病变特征性表现反跳痛检查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提示炎症已及腹膜壁层麦氏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见于阑尾病变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81、腹部包块的检查内容: 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及与邻近器官关系(腹部皮肤出现玫瑰疹见于伤寒; 腹痛向右肩放射为胆囊炎)腹部触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l 触诊时,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以便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小腹拘急(脐下拘急):可见腹直肌从脐下到耻骨附近呈紧张状态。此为肾虚之腹证,可用八味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方剂。
10.脐下不仁:指下腹部无力空虚。此也是肾虚之腹证,可用八味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11.小腹急结:乃桃仁承气汤之腹证,即淤血之腹证。见于左侧骼窝,触之如索状,对擦过性之压迫有急迫性疼痛。检查时嘱患者仰卧,伸展两足,医生在患者之右侧,用指尖轻触腹壁,从脐旁斜向左骼骨结节迅速擦过,如有小腹急结者,病人急屈其膝并诉疼痛。多见于女性,男性也可见。
16.正中芯,在腹壁之皮下,沿正中线可触及如铅笔芯样,一长约5-25厘米的硬物,称之为“心中芯”。为日本近代名中医大冢敬节先生首先发现的。为虚证之腹证。
在脐上出现为脾虚,可用真武汤及理中汤、小建中汤等;脐下出现为肾虚,可用八味丸等。
17.脐痛点:为在脐轮正上方有一小如线状之压痛点。对于一些患面部酒刺、鼻窦炎、麦粒肿、眼结膜炎之患者,按之可使患者痛到跳起来。对有此证者用葛根汤治疗常收良效。此证也是大冢敬节创见。(关令华摘译王凌校)
4.胸胁苦满,是腹诊最重要的证候。所谓胸胁苦满,就是自觉胸胁部有充满感而苦闷。他觉的证为医生用指尖从季助弓下缘向胸腔按压时,指尖下觉有抵抗感,且患者有苦痛如窒息感。胸胁苦满有时并见于左右两侧,或见于左右一侧,但以右侧较多。在出现胸胁苦满时,不管其为什么疾病,在中医方面都可考虑使用柴胡汤,同时可根据胸胁苦满的程度选用不向的方剂。如:①胸胁苦满感强烈,体格充实肥满,易便秘者,可用大柴胡汤。②胸胁苦满较轻,体格不胖不瘦,无便秘者,可用小柴胡汤。③胸胁苦满程度介于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之间者,可使用四逆散。④胸胁苦满感强烈,脐上区大动脉搏动显著,体格充实肥满,易便秘者,可用柴胡加龙骨壮蛎汤⑤胸胁苦满较轻,腹直肌如棒状强直者,可用柴胡桂枝汤。⑥胸胁苦满极轻,脐上区大功脉搏动显著之虚弱体质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2。腹壁之厚薄:腹壁厚而有弹性,皮下脂肪多之患者多为实证,可用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防风通圣散等方剂。腹带薄,而无弹性,皮下脂肪少之瘦患者,如有手足冷、脉弱等症,可用真武汤、理中汤、四君子汤等温补剂,原则上不用泻下剂。
3.腹部之膨满:腹部膨满,按下感有力,脉也有力,便秘者为实证,可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防风通圣散。如果腹部膨满但按下无力,脉弱者为虚证,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12.小腹硬满:下腹部膨满触之有硬抵抗物。此证于有淤血之情况下出现,可用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等方剂。注意勿把妊娠之子宫与小便潴留误认为此证。
13.腹部动悸:腹部动悸是腹部大动脉搏动,健康人是不感到的。凡感到腹部动悸者,全是虚证,禁用发汗、泻下、催吐法。治疗动悸的处方,多配伍地黄、茯苓、龙骨、牡蛎、桂枝、甘草等药物,如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五苓散、半夏厚朴汤、木防手去了解腹肌的微妙的变化,如触知腹肌的紧张与松弛状态,腹肌有无抵抗与压痛。腹证在临床上之意义主要有以下27点:
1.脐:腹诊时首先看脐。一般健康人的脐是朝上、深而紧闭的。如果患者脐朝下,脐孔闭合不住,或脐有自主性跳动时,为典型的无力型体质,可用真武汤、理中汤、四君子汤等温补剂治疗。
5.心下痞硬:心窝部有堵塞抵抗感称为“心下痞硬”,常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黄泻心汤等泻心汤类方剂。
6.心下痞坚:心下痞硬,触之如板状坚者,称为心下痞坚。同时有喘鸣、呼吸急促、动悸、浮肿者,可用木防己汤。
7.心下痞:心
窝部仅有堵塞感而无抵抗感,多为虚证之表现。常伴有振水音。可用理中汤、四君子汤等。
14.心下部振水音(胃内停水):在胃区轻轻叩打时有振水音。多为水毒体质之虚证,可配伍使用治疗水毒的药物,如茯苓、白术、泽泻、生姜、半夏等。方剂可用茯苓饮、真武汤、理中汤、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厚朴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5.肠蠕动不安:于腹壁薄而软弱无力者可见。自觉肠鸣腹痛,或有呕吐。多为虚证,故即使有便秘者也禁用泻下剂,可用大建中汤、小建中汤、真武汤、旋复花代赭石汤等。
关于腹诊
(日) 寺师睦济
腹诊与脉诊那样,在中医诊断方法中是极为重要的。中医之腹诊,不仅是为了解腹部局部的病状,而主要是通过腹部的情况去观察整个机体的异常。因此,不管患任何疾患,如眼、鼻疾病或者湿疹等,都应在进行腹诊后再决定治疗方针。腹诊原是中医的诊法。但在中国不太受到贡视,中国重视的是脉诊。腹诊在日本受到高度的重视,因此获得独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