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

合集下载

(推荐)腹针图解

(推荐)腹针图解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方证药证学说】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方证药证学说】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方证药证学说】叶橘泉先生(1896-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一级教授。

“方证药证”学说倡导者、实践者,杰出的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组成:半夏12克、茯苓9克、生姜12克主治:妊娠恶阻,呕吐痰饮,心下痞满,目眩,悸动,又胃中停饮而发呕吐者。

水肿性脚气伴呕吐者。

(极有效)甘草汤(《伤寒论》)【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组成:茯苓12克、桂枝7.5克、生姜6克、甘草3克主治:神经性心脏病,心下悸,上冲。

痫证发作,跌倒不知人事,因饮者,此方加龙牡极佳。

又失眠症,用酸枣仁归脾汤无效者用此方。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苏姜妇人咽中炙脔彰】【气郁不舒心悸闷散郁逐水是良方】组成:半夏12克、厚朴4.5克、茯苓9克、生姜9克、苏叶4.5克主治:妇人歇斯底里症,咽头梅核气即“歇斯底里球”,古称“七情郁结”,气填胸臆,痰涎恶心,气扰不安,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有佳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参草粳大枣半夏咽痛良】【咽喉不利气上逆频咳声哑效彰彰】组成:麦冬18克、半夏6克、人参4.5克、甘草4.5克、粳米30克、大枣10枚主治:喉头结核初起,以及久咳,老人慢性气管炎,妊娠咳逆,小儿百日咳,以及咯血。

咽喉梗痛,食物难咽,咳痰困难,声音嘶哑者。

(有效)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生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组成:甘草、生姜、桂枝、火麻、大枣、人参各9克,生地、麦冬各15克,阿胶6克主治:神经性心脏病,或心脏瓣膜病,心悸亢进,脉搏歇止,肺痿咳嗽,以及心脏性喘咳,老人及虚弱人,津液枯槁,大便秘结,支气管喘息,心中动悸,气迫咽喉者。

(效果良好)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甘麦大枣心恍惚脏躁无故自悲伤】组成: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5克主治:神经衰弱,兴奋不寐,神情恍惚,无故悲伤,或急迫惊狂,歇斯底里症,小儿夜啼不眠,癫痫,舞踏病,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蛔虫之腹痛呕吐。

腹针详细

腹针详细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腹部的形态、色泽、皮肤纹理等来判断病情及器官功能的变化。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或平卧位,松开衣物,露出腹部。

2. 医生站在患者的侧面,用自然或人工光源照射患者腹部,以观察腹部的色泽和表面情况。

3. 用目测或放大镜观察腹部的肌肉形态、皮肤色泽、皮肤纹理等。

正常情况下,腹部的形态应该平坦均匀,无任何肿块、瘢痕等异常形态。

4. 注视腹部肌肉的收缩情况,以观察是否有腹壁肌肉松弛、凹陷等情况。

5. 针对不同部位的腹部,可以进行特定的望诊方法。

如观察脐部周围的突出或凹陷情况,观察左右腹部是否对称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腹部望诊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

此外,望诊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通常需要结合问诊、闻诊、切诊等方法综合判断病情。

因此,如果患者有腹部不适或其他疾病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请医生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一、调任督冲脉(一)气穴肚皮发黄、发黑,是肝气不疏、气郁,肚皮有花纹比无花纹的更差。

肚皮松松垮垮,是气虚。

女过35岁,男过48岁,都上引气归元;女过42岁,男过50岁都要加冲脉的气穴;有心脏病、肺病、肾病,不论年纪大小都要调冲脉,加上“气穴”。

针尖方向不能朝头,应向脚的方向斜刺,如果朝上会引起气逆。

(二)任脉四穴上脘、下脘,调补心脾肺,针尖45度角斜刺。

针尖不能朝上,否则容易心脏病、神经发作。

气海,以调补阴气为主;可以直刺,针站不住,可以向脚的方向。

关元,阴中生阳,阴阳双补。

加上气穴,可以加强关元的作用。

关元、气穴,垂直深刺,针尖不能朝上,更不能朝下。

针尖朝上,气往上,脚会冷;朝下,肾水下行,正气受损,会出现白带流水。

气海、关元连用,可以培元补肾,调内分泌。

(三)加强穴在关元下5分,垂直深刺,有加强调补的功效,可以针对哮喘、卵巢早衰,心脏病、老年人、肾病的人。

在下脘旁开5分的商曲,有加强冲脉的行走的作用,调补心、脾、肺、肠胃。

颈椎、腰椎有问题,也要加双商曲。

颅内脑供血不足,加双商曲。

针尖朝脚的方向,斜刺。

(四)水分、中极水分,消肿,不管什么原因。

直刺、深刺。

中极,相当于尾椎头。

可以调膀胱,主治尿频、小便不下。

但是尾椎病,不能直接扎中极,应往痛处挪1-2毫米,否则变成调膀胱的功能。

直刺、深刺。

同时也是前列腺的病灶,包括炎症、肥大。

痔疮,不扎中极,而是旁开。

以痔点定位置。

外痔过皮则可,内痔过皮,再往里。

浅刺中极旁开上下左右1厘米,可以调外阴、龟头炎、湿疹。

二、调胃经胃经上穴位,脂肪厚,进针比任脉的深(一)天枢调补脾胃肠,消化吸收软弱者。

直刺,也可以朝脐方向略斜,但是不能朝上、朝下。

比中刺略浅:调月经量少、淡等后天气血少。

太深,饭量会大开。

(二)滑肉门、外陵滑肉门相当于肩关节的内侧,外陵相当于髋关节,两穴合用,可以活跃四肢供血,如手脚冰凉者。

针对关节四肢,应该垂直、中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其特定区域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 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 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常用穴位图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1、天 地 针
组成: 中脘、关元
(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 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 神经痛等。 (3)梅花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5 、膝关节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S 、外陵S 、气旁S 、下风湿点S 辩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 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6、脑卒中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商曲(健侧) 辩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侧)、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神经麻痹----阴都(患侧)、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侧)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侧) 、上风湿外点(患侧) 下肢无力----大巨(患侧) 、气旁(健侧) 足内翻---上风湿内点(患侧) 、气旁(健侧)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侧) 、大巨(患侧)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续2011-07-15 17:18骨性关节炎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

亦称为骨关节病。

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

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

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致。

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

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

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

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

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疼痛。

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

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

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

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

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

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

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

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

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

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

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主方: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

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

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3、網毬肘: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患側)。
4、頸椎病:中脘、關元、下脘、下脘上5分、雙商曲、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雙氣旁、雙滑肉門。
5、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中脘、關元、氣海、老年或體虛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決定作用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均患側)。
3、通經絡行氣血方(即腹四關):雙滑肉門、雙外陵。
4、清熱解毒方:中脘、下脘、雙上風濕點。
5、改善頭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雙商曲、加上脘穴上至雙商曲連線之中點。
6、調脾燥濕方:雙大橫。
病例處方介紹:
1、落枕:中脘、滑肉門(健側),商曲(患側)。石關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患側)。
10、痛經:氣海、關元、雙氣穴、雙下風濕點。加中脘、天樞、雙上風濕點。惡心嘔吐加中脘,頭痛在中脘周圍加針,腹痛加天樞,肝氣鬱結加雙上風濕點。
11、更年期綜合症: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關元下5分、雙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大橫。頭痛加中脘旁,情緒波動加右上風濕點,潮熱盜汗加雙氣旁,泌尿症加中極、雙大巨,體虛加關元下、雙氣穴下5分。
15、急性結膜炎:中脘、下脘下、雙上風濕點下(滑肉門旁開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開3分。
16、腎衰: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氣穴、雙氣旁、雙滑肉門、雙外陵。全身浮腫加水分、雙大橫雙水道;肝氣鬱結加右上風濕點。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疗法简介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腹针疗法的基本方法“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

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的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病人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

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

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的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

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其它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陷入针灸的治疗方法太多不知选用那种方法较好的盲目性,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可能某一穴位的不同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上述肩周炎与落枕的处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对任何疾病的治疗取穴得到相对的统一,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大家掌握针灸的规律与提高临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了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着很深科学内涵的医学,是与现代医学同样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原理: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Φ、Φ;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针刺手法在腹针治疗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

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

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1、针具的选择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2、进针的深度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

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

胡希恕:运用腹诊巧定小承气汤一针一药

胡希恕:运用腹诊巧定小承气汤一针一药

胡希恕:运用腹诊巧定小承气汤一针一药《伤寒论》第218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你看这个辨证多细呀!这个不是先由有热来的,这个人素日就多汗,他得了阳明病了,他这个汗还是多。

你看这个他也没说发潮热,他就由于多汗而津液外出,这个身体的津液往外,那么胃中他自然就燥了,大便也硬,硬了就谵语。

所以说只是一个谵语就给吃大承气汤这是不对的,你得改。

所以这个辨证你准得细呀。

他这个由于多汗,大便硬而谵语,这个就是说阳绝液竭,就是津液根本就是虚呀,这个没有用大承气汤的必要,小承气汤主之(就可以了),这个地方都细腻极了。

所以我们说这个方证,方剂的适应症,既要掌握他的这个证,也要掌握这个情。

这个怎么来的?他这就由于多汗,他没有那多大的热,当然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临床的话呢,我们手也得勤勤,你要按按他这个肚子。

真正的大承气汤证啊,那上不得手啊,一按他就嗷嗷叫,他怕按这个肚子。

咱学院一个老朋友陈慎吾一一他去世了。

他的母亲得痢疾,得痢疾呀她有这么一个两个月,这个痢疾不好。

陈慎吾没办法,他找我给看去。

我一看那老太太呀,说胡话,那舌苔那个黄呀,干!我一看就是大承气汤证,我可不敢用啊,这老太太七十多岁了,我让陈慎吾,我说你按按肚子,我说老太太也是女的,我也不好给她按肚子去,我让她儿子按。

陈慎吾一上手,这嗷嗷叫唤呀,我说没问题,就吃大承气汤。

她吃这个药啊,她一宿竟拉下这个干粑粑来了,拉到这么一个盆里当当三响,完了就好了。

她是痢疾,她一天下重的很,所以治病就是……(音频缺失)……(音频缺失)不能够,当然是由于先头出汗多,里头绝不那么实得厉害,虽然谵语,这个大便也不过是初硬后溏的,这个时候可以按按腹,尤其心下这个部位。

如果实得厉害,人吃的东西也停宿,胃它也不消化,它津液亏嘛,下面这个胃中有燥屎,其实胃中不能有燥屎,它那个食物在里头燥结了,那你要按这心下,他非常疼。

那么这个“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这个大便硬而谵语就是由于汗出多了,这个当然也就不能够大攻破。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2017-12-27 11:08导读:《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编者按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和先天经络学说指导下,按照理、法、方、穴组方原则,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来调理人体脏腑经络局部以达到脏腑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林超岱教授于2005年8月提出)腹针疗法以其安全、无痛、速效、便捷的优势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受到广大医者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运用。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作者林超岱主任医师对于一类病症或单病症点评后均给出自己的腹针处方,并按针刺深浅、取穴单双规范地标示在“林超岱腹针处方图”上,融会贯通,易于掌握,以供读者临床参考。

该书除了点评语言主要从学术角度出发外,亦追求教授大众看懂腹针处方图,并能在家中用筷子进行腹部点穴,以便应急之需和养生保健。

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自2017年10月中旬上市至今首印3000册基本售罄,好评如潮,供不应求,已于近日加印5000册。

编者摘取头痛、耳聋耳鸣、过敏性鼻炎四个典型病案与同道共享,以飨读者。

头痛【1 案】男性患者,67岁。

在我院神经科住院,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编者注)术后出现头痛不适,头痛以前额部为主,性质为胀痛、搏动性头痛,神经科医师以颅痛定等药物常规处理后无效,考虑头痛原因与手术后静滴扩血管药物有关,但因病情需要,不能停止该药物使用,故请我科医师会诊,尝试以针灸处理,会诊以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双)浅刺。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

腹诊介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腹诊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

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

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

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

《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

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

《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

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腹针疗法治百病(二)

腹针疗法治百病(二)

腹针疗法治百病(二)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

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

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

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

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

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

调补五脏六腑功能。

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

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

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

腹针处方大全

腹针处方大全

2.失眠 (2)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3)慢性荨麻疹 (3)膝关节术后疼痛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无先兆偏头痛 (4)腹针结合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4)肩周炎 (4)强直性脊柱炎 (4)原发性面肌痉挛 (5)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焦虑失眠 (5)颈性眩晕 (5)颈椎病 (5)脾肾两虚型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 (5)偏头痛 (6)神经根型颈椎病 (6)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6)痛风性关节炎 (7)腰椎间盘突出症 (7)抑郁症 (7)失眠 (7)腹部穴位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 (7)小儿脑瘫 (8)中风偏瘫水肿 (8)多发性抽动症 (8)慢性胃肠炎 (8)偏头痛 (9)腰椎间盘突出症 (9)抑郁症 (9)脑出血、脑外伤术后昏迷的促醒康复 (9)椎动脉型颈椎病 (10)黄褐斑 (10)头痛 (10)腹针治疗月经不调78例 (11)围绝经期综合征 (11)周围性面瘫 (11)腹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脊柱错位引起的多汗症 (12)小儿脑瘫 (12)月经不调 (12)中老年尿频 (12)椎动脉型颈椎病 (13)SARS引起的股骨头坏死 (13)特发性眼睑痉挛 (14)老年腰脱 (14)老年性便秘 (14)慢性胃炎 (14)快速治疗呃逆 (15)眼底病-老年黄斑变性 (15)眼底病-青光眼 (15)静脉曲张 (15)带状疱疹 (16)贲门失迟缓症-呕吐 (16)产后风 (16)前列腺肥大-湿热 (16)神经性耳聋 (17)视神经萎缩失明 (17)多寐 (17)腓神经麻痹 (17)幼儿颅脑损伤 (18)盆腔炎 (18)脑病 (18)神经痛及神经炎 (19)眼带状疱疹后遗痛 (19)中风偏瘫 (20)慢性腹泻 (20)腹针治疗头痛 (20)腹针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20)腹针治疗面神经炎体会 (20)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2.失眠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矢数道明论腹诊(2)一针一药

矢数道明论腹诊(2)一针一药

矢数道明论腹诊(2)一针一药三、重要腹证9、里急里急,指腹里,即腹皮之下的拘挛状态,呈拘紧的感觉。

包括腹直肌拘挛,腹膜炎等疾病的腹部绷张突出状态也在其中。

在虚性腹证,即使有便秘,也禁忌泻下剂。

此时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及大小建中汤合二为一的中建中汤(暂名)。

小儿腹型癫痫等亦多见该腹证。

10、小腹拘急小腹,指下腹部,小腹拘急,指下腹部拘挛的状态。

腹直肌从脐下至耻骨附近,处于拘挛状态。

此为下焦虚证,即所谓肾虚腹证,在八味肾气丸证经常出现。

11、小腹不仁脐下不仁意义同小腹拘急,于肾虚时出现,为下腹部空虚感、软弱无力,局部有皮肤知觉麻痹迟钝感。

此亦为八味肾气丸适应腹证。

12、小腹急结此为瘀血腹证,适宜于桃核承气汤。

该腹证几乎不会在右侧出现,主要出现部位在左侧髂骨窝,进行按擦式施压时,出现急迫性疼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物。

如果此时为伸直下肢进行诊察,患者会突然蜷膝并诉疼痛。

多见于女性,如果出现该证则为桃核承气汤之正证,当然,并不是说没有该证则不可使用桃核承气汤。

13、小腹满小腹硬满小腹满,指下腹部膨满。

小腹硬满,指下腹部膨满,并且有抵抗者。

该腹证出现在瘀血场合和痰饮场合(尿闭)。

瘀血场合使用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抵挡丸。

尿闭等存在的痰饮场合使用猪苓汤等。

14、悸动腹部悸动为腹主动脉的搏动波及所致,触之而应指。

在腹部胀满充实的状态,悸动难以触及,在腹力低下腹部凹陷时悸动明显。

悸动不显著而沉静,实为好的征候,即善候,悸动亢进则为虚性征候,为恶候。

心下悸=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心中悸=小建中汤脐下悸=苓桂甘枣汤,五苓散脐中动=脾胃虚,肾虚,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水分动=肝肾虚火,水毒停滞,六味地黄丸肾间动=脐中悸动,脐下丹田、气海悸动,肾虚脐旁大悸动=肝木虚,痰火旺,抑肝散加陈皮半夏腹诊图表Ⅰ(引自《汉方大医典》等)腹直肌紧张(腹皮拘急)(待续)(译自《汉方治疗百话》第四集“腹诊”,收载于《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
▲叶橘泉(1896年-1989年)近代名老中医。

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至93岁辞世时,编著出版了《现代实用中药》、《中医直觉诊断学》、《古方临床之应用》等44册著作,发表了500多篇学术文章,被视为中医“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人物。

一、什么是腹诊
中医“腹诊”与“脉诊”一样,都属于四诊之一的“切诊”。

脉诊就是“按脉”,腹诊就是“按腹”的诊法。

《内经》、《难经》等记述了一些腹诊外,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对于腹诊有具体的论述,四川宝顶石窟尚有雕刻的“仲景诊腹图”。

不知何故,唐宋以后的医书绝少有腹诊的记述,其为旧礼教束缚所致,概可想见。

二、腹诊的意义
腹诊的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体征的虚实,诊查瘀血、痰饮、水气等病症。

《伤寒论》载有“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痞坚”、“腹满”、“腹部动悸”、“小腹急结”、“少腹不仁”、“奔豚上冲”等“腹症”,这些腹部的证候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足以说明腹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要想取得完整的诊断,须结合脉诊、舌诊。

腹诊虽然比较重要,却不能完全取代脉诊。

急性热性疾患,以脉证为主;慢性无热性疾患,腹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

要取得完善的诊断,四诊缺一不可。

三、腹诊的方法
腹诊的方法: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先按表面,以候腹壁之松紧;
次略重,以候胸胁之有无苦满,腹肌之有无拘挛、紧张、或擦过性疼痛;
最后重压,以候肋骨弓下及腹底(深部)有无抵抗、压痛、硬结肿块等。

医师的手在诊前要先温之,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

四、三则应用腹诊经验医案
兹就笔者临诊时应用腹诊的经验,撮录数则,以见腹诊对于我们临床有确切的帮助。

1. 脏躁
王姓女,二十一岁。

形体肥胖,性情抑郁,屡次发病。

某日突然一日全身痉挛,四肢抽搐,不省人事,数分钟后渐苏醒,不吐白沫,精神病专科诊断不是癫痫。

笔者诊之,脉沉细,面容苍白,微呈贫血状。

据述发病前必失眠、悲伤欲哭,独处房中,怕见外人。

腹诊可觉“胸胁苦满”著明,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直肌拘挛紧张。

此属“脏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后虽见效,发病次数减少,但仍然要发作。

复诊时,腹部挛急动悸甚,而神情异常急迫紧张,乃加入“甘以缓急”之法,即以前方中加用甘麦大枣汤,服药七剂,效果明显。

前后服药二十余剂,基本治愈。

2. 寒实结胸
周姓小男孩,三岁。

患急性肺炎,高热悸搐,经某医院抢救,注射抗生素,并用冰帽,热退后出院。

但喑哑不言,不啼不哭,不咳不喘,不食不眠,给与饮料,略能
咽下,如此已数日。

诊时,面色苍白,脉沉细而滑,舌苔薄白,鼻根露青脉(静脉血管),神志清醒,眼珠转动,偶有太息呻吟,欲吐不吐之状。

按之心下痞硬,上腹肌紧张,稍加压,即呈蹙眉欲哭样,腹直肌挛急如筋,手指、足趾尖凉冷,此属“寒实结胸”!
因与桔梗白散六分,先以一分末汤调、少少灌之,不知,稍增量,以得吐或下为度。

药后,先吐黏痰,继即泻下,旋即高声哭叫,而疲惫欲眠,次日该儿恢复正常生活。

3. 热实结胸
徐姓女,四十一岁。

有慢性胃炎史。

时值夏季,不慎口腹,复感外邪,热多寒少,类似疟疾,旋即但热不寒,烦闷呕吐。

诊时,自言胸闷欲死,烦乱叫喊,大便已五六日未下,因其怀孕三月,医师投鼠忌器,不敢用药。

诊脉沉弦而实,舌苔白厚而腻,罩黄苔湿润,口渴不欲饮,发热不高,自谓腹痛,按之,痛在胃脘,胸胁间胀满,膈内剧痛,短气躁烦,上腹部硬满而痛,此属“热实结胸”。

经文有“有故无殒”之训,径与大陷胸汤合当归芍药散。

服后呕吐痰涎,大便畅下,痛苦顿释。

继以小陷胸汤加味调治,逐渐而愈。

本文的医案来自于著名“方证药证”学说临床家叶橘泉老先生的经验,老先生十分重视“方证学”的研究,曾经撰写大量文章记录下自己临床中应用方证学的经验心得。

王宁元《伤寒派腹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