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常见的几种样式(上) 浙江版
议论文的五种常用模板.

【例文】 执子与通子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光鲜, 华光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灵通之人,面临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 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退时则退。于是面临浊 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 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 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 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时”……
历览先哲,假如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 更美的圆形吧! 【模板运用点拨】《执子与通子》这篇文章,内容充实丰满,文字流畅, 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切题很快,作者通过联想,把两种不同处事 风格、糊口方式的人进行比照,展示他们的各得其所、各有所长,观点 比较辩证。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大胆勇敢想像,结尾很有力度,让前 面的分析得到升华,切合题意,中央凸起。
2.比较鉴别。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人们 正是看到了事物的差别,从它们的不同中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从而才把 握事物的本质的。比较有纵比和横比两种情况。纵比就是将同一事物的 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它的发展趋势。 3.探究因果。 事物的发展结果都会以某种现象表现出来。如果面对这种现象,多问几 个为什么,探究出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化了。
◆实用例举 题目: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给我重新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力量
议论文的格式

?议论文的八种格式1、模式一: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素材+分析+小结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小结——归纳,点破主题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
(观点)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
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
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
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
(事例)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
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
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
(评论)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
(小结引申分析)(317字)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反例:“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议论文常用写作格式

议论文常用写作格式议论文的常用套路约有三十四个,可分为六类,限于篇幅,只能一类中选一式简要介绍。
1 .议证类的比喻论证三层式。
〔套路特点〕通篇比喻三层分析本式要求开篇使用日常生活现象来喻社会哲理,确立全文中心论点。
然后使用正面实例来证明阐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各是什么意思。
再针对社会现象分析,指出反面借鉴;进而联系实际,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
〔套路模式〕立——用常见现象,喻社会哲理,确立中心。
释——列举实例,正面证明中心,阐释出本体与喻体的含义。
析——反面举例,分析弊端。
联——联系现实,正面阐发见解。
结——深化中心论点,点明本文主旨。
〔套路口诀〕找准喻体才顺利,抓住“相似”好作比。
一释二析三联系,深化做结见真谛。
2 .阐释类的三元归一式。
〔套路特点〕三元归一假设说理“三元归一”是指文题是由三个概念构成,它们之间在某一点上又必然能统一起来。
如《立志·工作·成功》三个概念间凭着互相作用这一点统一起来,形成文章的中心论点。
〔套路模式〕总——分析概念,阐释关系,提出论点。
分——逐条证明前文阐释出的关系。
总——归结到一点上做结论。
解——解决问题,发出号召。
〔套路口诀〕开篇分析抓总提,分条证明抓统一。
归一作结要严密,号召一定扣主题。
3 .评析类的开篇见旨条分缕析式。
〔套路特点〕开篇见义条分缕析本式要求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然后一条一条地加以论述分析,即“条分缕析”。
〔套路模式〕述——简述评论对象,亮出观点。
评——恰当引用原句,逐条评析。
结——结尾引申,归纳出哲理。
4 .批驳类的摆辩商榷式。
〔套路特点〕对友商榷互相切磋本套路要求全文以“摆” 、“辩”为主,语气要真切平和,虽自己所持观点鲜明,却带有商量探讨色彩。
〔套路模式〕摆——摆出对方观点,作为全篇商榷的内容。
辩——进行驳论剖析。
这是文章主体,又可分如下几层:引——引名言格言作理论根据。
归——通过归纳推理提出与对方相异的观点即全文中心观点。
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1
议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1、并列式:也称平行式结构,即几个分论点 或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并列排列的。
2、递进式: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 入、步步推进的 (层进式)
3、对照式:即把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同另 一种事物对比,以突出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 的正确性,多用正反对照。
结论:在该出手时不要犹豫,在不该出手时不要冲 动,做足准备,瞅准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才是王 道,才能让日后不后悔,让今日赢得最丰厚的“利 润”!
2021/10/10
18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中的雕用一种特殊的树枝
筑巢。这种被称为“铁树”的树枝不但十分坚硬,而且还生
落,接下来的事情对于雕来说再自然不过了——它们开始飞
行。
阅读上述材料,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1/10/10 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19 得抄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 )
2021/10/10
4
(二)并列分解“为什么”
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 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 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 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 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2、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 3、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4、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 或准排比段。
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 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高考议论文事例展开常见的模式

高考议论文事例展开常见的模式1.段首事件统领+论据2.段首观点(总括句)统领+ 论据3.开门见山式4.悬念式5.小标题式模式1:段首事件统领+论据宽容是慈祥的僧人将温暖的衣服裹上那贼寒冷瑟缩的身体上。
明月照到了谁的禅院,让那僧人看见了前来偷盗人的脸。
那人惊慌、羞愧,等待着数落、制裁……然而他等到的不是乌云,而是一轮清澈的明月!“天冷,把他披上吧!”僧人的嘴角是宽容的微笑,他将一件衣服披在贼的肩上,就如将温暖的明月光裹上那贼寒冷瑟缩的身体,一轮明月送给了贼。
僧人等到了翌日清晨,打开门扉,那件衣服整齐地叠着安静地候在门口,如一轮明月,一轮被返还的明月。
嗅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清新的馨香。
爱,用心传递,是德兰修女与艾滋病人一次真诚的紧紧的握手。
是否有想过,传递竟是如此简单?不用兴建电缆,不用高筑电闸,仅仅是真诚的一个笑容,温暖的一声问候,紧紧的一个握手,就能把爱撒播于别人心上。
德兰修女用她慈祥的笑容告诉我们,她那传递于各个阴暗的爱,如此温暖直接。
她微笑地拥抱艾滋病孤儿,慈祥地问候贫民窟的妇女,没有鄙夷,仅仅是真诚的眼神,就传递了无尽的爱意。
还记得她那与艾滋病人的一次紧紧的握手吗?那无尽真诚的紧握,胜过了无数金钱的援助,因为它传递了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一声鼓励与珍爱。
用真诚传递爱意,纯洁无无瑕,感人心脾。
模式2:段首观点(总括句)统领+论据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议论文实用模式

议论文实用的几种模式模式一:中心论点+三联系+结尾(联系历史、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偏向于举例论证;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第四段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
第五段结尾。
这是议论文“化大为小”的简单高效实用的一种模式,这个模式能使内容充实。
模式二:递进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一、先要引出中心论点二、是什么三、为什么四、怎么办模式三:六段综合式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简述材料,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绕来弯去,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却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
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模式四:六字联珠式点、正、反、深、联、总:“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或论题);略写(简洁,醒目,4行,可用两段开头法)“正”——正面举例论述;较详(排比列举,写法:角度—叙例—勾联)“反”——反面举例论述;较略“深”——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开掘;最详(方法:辨是非、挖原因、引哲理、换论证、提办法等(举例的三种形式:实例、概括、假设)“联”——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较略(联系青年与改革)“总”——总收全文,呼应中心。
高中议论文4种典型格式-议论文的形式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层进式论证结构应用示范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分为两类: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基本结构有以下两种:一、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结构文章,展开议论分析。
这种结构纵向开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它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二、采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即归纳推理),或由一般到特殊(即演绎推理)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体现纵式层进结构。
【应用范例】1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天地合而万物生。
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
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
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
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
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
(从自然万象的描述中引出本文论点。
)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自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
“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几进年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
议论文作文格式

议论文作文格式
议论文的格式一般分为引言、论点、支撑论据、反驳论据、总结等部分。
1. 引言:简要介绍要讨论的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并引起读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些引语、事实或数据来引出话题。
2. 论点: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或立场。
每个观点都应该清晰、明确地陈述,并给出相关的证据或理由作为支撑。
3. 支撑论据:在每个观点后面,给出一到两个具体的例子、数据或事实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详细的解释或分析。
这些支撑论据应该与观点直接相关,并具有说服力。
4. 反驳论据:在支撑论据部分之后,可以加入反驳观点的论据。
针对对立立场或观点提出反驳的论据,并进行解释或辩证的分析。
5. 总结:在最后一段中,总结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得出结论。
可以重新强调自己的立场,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将整篇文章分为多个段落,每个段落只讨论一个具体的观点或论据,可以使文章逻辑清晰,结构紧凑。
每个段落开头都可以有一个主题句,用来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段落之间可以使用过渡句串联起来,保证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最后,注意文章的语言应该准确、简洁,并符合逻辑,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或主观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常见的几种样式(上)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常见的几种样式(上)阅读训练课文《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杂感两篇》、《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写作训练课文《海通精神》,听说训练课文《论辩两则》,字词句系列训练《复句的结构和运用(二)》二. 导学总体思路:本单元讲述的重点是《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杂感两篇》、《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以及字词句系列训练《复句的结构和运用(二)》,本节课主要把握前两篇阅读训练课文《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杂感两篇》。
三.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议论文的论述思路与引证、例证的论证方法,以及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合理联想的议论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了解议论文的几种样式。
四. 导学内容:1. 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梳理: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证的一般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据的类型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一般的论证方法可分为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一篇好的议论文总要做到用充分的材料来论证观点,即观点和材料的一致。
2. 《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一种议论文样式,这种样式常见于政论、评论、社论等理论性文章,其特点是理论色彩较浓,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偏重于说理,逻辑性强。
本文的结构关系要弄清楚:第一节提出了中心论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二、三两节是论据,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来论述”和“从生产力理论来论述”。
3. 课内语段阅读: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当代的自然科学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1)“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称为是伟大的...革命?(2)为什么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现在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证明的?(3)上述论述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4)这一段是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可以分为几层意思?答案:(1)“一场革命”是指第二句所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用“不只是……,也不只是……,而是……”的句式展示了“近三十年来”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因为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几乎发生在各个科技领域,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所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毫不为过。
(2)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这也证实了“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四个方面是:一是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的创造;二是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建立;三是理论研究给生产、技术带来的巨大进步;四是当代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3)事实论证(4)2个方面,分为两层①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②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4. 《最先与最后》运用借题发挥、由此及彼的写法,开头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贯穿全文的始终,对这两句话特别是对后一句话的论述是全文的重点,我们要加深理解。
本文属于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这类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旁征博引,叙议结合;语言生动、形象。
学习本文要从疏通词句、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把握文意着手。
我们就从第一节为例,作一个分析:“题”是“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而作者着重要讨论的是“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那第一句”指“不为最先”;“只适用于”指明它所局限的范围——赛马是很有道理的,“奉为人的处世金针”就揭示了下文的论题,“奉”是“信奉、奉行”,“处世金针”是“待人处世的诀窍”,“不幸”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感到失望、痛心。
)文章借赛马的题“不为最先”,写了人们的处世表现“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得出由此产生的结果“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怕做前驱和闯将”。
文章又以赛马的题“不耻最后”,着重写了人们的处世表现“不敢‘不耻最后’”,其结果要么是“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要么被人称之曰傻子的“不肯退转,因而受害”和“锲而不舍”的。
本文总体上看,论述了形成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及其原因,批判“中庸之道”和揭示了当时社会缺乏进取、自甘落后又“耻于最后”的弊病。
(“中庸”是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后来用以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的思想。
)5. 语段阅读: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解释“叛徒”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文中加点句指的是哪些人?(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文章的内容。
答案:(1)黑暗社会的叛逆者;(2)是指“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3)排比,揭示了缺乏“不耻最后”精神的后果;(4)揭露缺乏“不耻最后”精神的危害;赞扬具有“不耻最后”精神的人。
【模拟试题】(一)中国人..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1. 第一句中的“中国人”具体指哪一类人?2. 文中加点的“以此”中的“此”具体指什么?3. 文中“傻子”一词的含义是什么?4. 概括本段的中心。
(二)犯错误①美国人策划了一场人机象棋比赛,结果是一台叫做“深蓝”的电子计算机胜了国际棋王。
这场赛事虽然带有游戏性质,规则和评价方法不一定公正合理,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值得我们这些叫做人类的活物吓一跳。
我们是人,能吃、能喝、能上班、能打领带、能谈哲学并且能患高血压,自以为是天下独尊的智能生物,但我们的智能已经敌不过芯片了――它今天能赢棋,明天就不能干一点缺德的什么事?比方说搞一次政变上台当总统然后像饲养员一样把我们圈养起来?②幸好有一本科学家的书,我忘了这本书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写的,只记得书中一个最让我放心的结论:电脑是永远没法胜过人脑的。
理由是:电脑尽管有人脑无可比拟的记忆容量,望尘莫及的计算速度,甚至还可以有人的学习、选择和构想能力,但电脑缺乏人最重要的本领――犯错误。
这就是说:芯片的工作永远是“正确”的,永远遵循着逻辑和程序(哪怕是某种模糊的逻辑和程序);而人脑(谢天谢地)却可以胡来,可以违规,可以非法也,一句话,可以在错误中找到正确,可以用非逻辑反程序的直觉方式来跃入真理。
③这似乎是让人惊喜又不无沮丧的结论:原来,人类的专长,人类的优越,人类智能赖以自得的最后支点,其实就那么一条:犯错误。
④仔细想想,文学作者们是应该最理解这个说法的。
没有一本优秀的小说或诗歌是循规蹈矩写出来的。
把女人比作鲜花,把土地比作母亲,这些比喻初创之时,不都是物类混淆的“错误”么?把声音当色彩来写,把味觉当触觉来写,这些手法对于科学而言,不都是感觉乱套的“错误”么?没有前人胡思乱想地犯下这些个“错误”,怎么会有今天的文学?所谓文匠,就是一字一句都太“正确”了的人,而真正的文学家总是人类思维成果和感觉定势的挑战者,“犯错误”简直是他们的一种常备心态。
把动词写得不像动词,把悲情写得不像悲情,把回忆写得不像回忆,把小说写得不像小说……他们在这样的胆大妄为中,必定犯过很多一钱不值的错误;但这些代价之后的收获,是他们开启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正确,不断洞开着令人惊异的审美世界。
⑤其实,这样..才能避免文学中最大的错误:平庸。
不管在文学还是在科学的领域里,平庸者充其量是一些披着人皮的芯片,可以做一些事情,做很多事情,但与创造不会不什么关系。
1. 第②段中说,“电脑缺乏人最重要的本领――犯错误”,这里“犯错误”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 第③段中说,“这似乎是让人惊喜又不无沮丧的结论”,这里“惊喜”和“沮丧”的理由分别是什么?3.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 第⑤段第一句话中加点的“这样”具体指什么?(回答不超过15字)5. 作者最后把平庸者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题答案】(一)1. 指把“不为最先”奉为“处世金针“的那一部分中国人2. 指既怕做“前驱和闯将”而又不敢径取,为自欲而用“阴谋和手段”3. 指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人和锲而不舍的人4. 评述形成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及其思想原因,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中庸之道”(二)1. 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用非逻辑反程序的直觉方式来跃入真理2. 惊喜的是电脑永远无法胜过人脑。
沮丧的是人类的专长,人类的优越,人类智能赖以自得的最后支点,竟然是“犯错误”3. 摆事实;说明真正的文学家总是人类思维成果和感觉定势的挑战者4. 敢于挑战人类思维成果和感觉定势5. 比作“披着人皮的芯片”。
形象地说明平庸者只能循规蹈矩地做许多事情,但永远不会创造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