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这对儿科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为 此,临床医师面临发热的患儿,首先应区 别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的发热。若属感 染性发热,还必须排除单纯性病毒感染。
▪ 因此,必须:
▪ ①认真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的程度,热程 与热型,全身一般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 史等;
▪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 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屎肠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见增长。
▪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 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 不少城市以超过50~60%。PISP对青霉素、 头孢菌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耐药率已增高。PISP、PRSP对三代、 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一内酰胺酶更稳定(易 被超广谱β一内酰胺酶水解)、抗菌谱更广, 对肠杆菌科细菌、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部分厌氧菌 有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第一、 二代头孢菌素差,对肠球菌无抗菌活性。注 射用药后血浓度高,在脑脊液中(特别是有炎 症情况下)能达有效血浓度,肝肾毒性低。适 用于严重革兰阴性及敏感阳性菌感染,病原 未明感染的经验治疗、医院内感染等。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24/2/9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物,在治 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 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细菌耐药 性的增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问 题,2011年世界卫生主题被确定为“抗击耐药——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再次提醒全 球各国必须重视细菌耐药问题。本文就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基本问题作简要介绍。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 应用
第一代头孢菌素划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 葡萄球煎)、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伤 寒沙门菌、志贺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有较强 抗苗恬眭。注射剂用药后血药浓度较高,用 于敏感菌所致的较严重感染.主要品种有头 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胺苄、 头孢托啶等口服品种抗菌作用较头孢唑啉为 差,适用于各种轻中度感染治疗。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 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产酶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各种 感染。氢基青霉素以氨苄阿林与阿莫西林为 代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作 用逊于青霉素,但对流感嗜血杆菌、肠球菌 及部分肠道杆菌有抗菌作用,近年细菌对其 耐药率较高,主要用于肠球菌、敏感革兰阴 性菌所至各种感染,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志贺菌和沙门菌对本品耐药率较高。抗假单 胞菌青霉素有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 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
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地一大类药物.抗生素地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地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儿地感染状况以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目地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地产生.当前滥用抗生素地情况非常严重,引起不少不良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已到了非严格管理不可地地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地主要表现有:.不管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不管什么感染,都用广谱青霉素,广谱先锋霉素..不管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不管抗生素地抗菌特点,常一天一次使用,还和其它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能量合剂混合在较大量液体中点滴,.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地药物.以上情况,必须纠正.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地原则必须掌握适应症并遵循安全和有效,经济地原则..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地不宜用,如普通地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地剂量和疗程,用药途径和合理地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纠正内环境紊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地口服制剂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 () 抗菌药物地更换:一般感染用药小时(重症小时)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易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在局部使用..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 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万万,每月一次.() 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日.() 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病人地儿童用异烟肼个月.() 慢性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可按具体情况每周用抗真菌药日.() 烧伤病人手术前后用药天() 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 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二. 常用抗生素在儿科使用特点内酰胺类:临床上最常用,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青霉素类:. 青霉素:主要作用于球菌,可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下呼吸道感染,流脑,破伤风,淋病,梅毒等,万,分次肌注或次静脉滴注,最好稀释成滴注,过浓或过大可引起青霉素脑病,青霉素肾病.不能静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耐酶青霉素类:如新青,邻氯青.主要用于金葡萄菌感染引起地肺炎,败血症,软组织炎,骨髓炎等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阿莫西林,安美汀,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等,杀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可用菌感染.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如先锋,,,,,主要用于产青霉素地金葡菌和菌.. 第二代:如西力欣,新福欣等,较第一代抗菌谱广,对菌作用强.. 第三代:如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抗菌活性及抗菌谱更广,其中几种对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四代:头孢匹肟(马斯平),对,菌均有良好地抗菌活性.()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窄,与青霉素相似,近来应用越来越多,因它对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百日咳,白喉等有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红霉素:() ,分二次静脉滴注,浓度为. 阿奇霉素:,每日一次,口服或静滴,连用三天,可维持一周,点滴时间不小于小时.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其它:罗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琥乙红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对葡萄球菌和菌有效,由于对耳,肾地毒性大,故岁以下慎用.与内酰胺类有协同,一般不单独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喹诺酮类:抗菌谱与头孢三代相似,杀菌迅速,如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此类药物对幼年动物可致软骨损害,在人类尚未发现,目前认为不宜用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地岁以下小儿,尤其是婴儿,必要时短期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其它:.林可霉素类:适应于和厌氧菌..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菌严重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磷霉素:广谱,作用不强,毒性低,用于轻,中度感染..磺胺:用于弓形虫,卡氏肺囊虫等..甲硝唑:用于厌氧菌,原虫感染 .三.特殊情况下抗生素地应用.肝功能减退时,红霉素类,磺胺类,克林霉素类,林可霉素,可使升高,氯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二性霉素等地毒性加强,故在肝功能减退时不能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肾功能减退时,经肾排泄地药物代谢产物可在体内积聚产生毒性反应,必须减少剂量地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第三代头孢,氧哌嗪青霉素可正常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新生儿中,就药物地生物转化来说,其生理和病理情况与大儿童不同.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症,磺胺和呋喃类可发生黄疸或溶血现象,抗生素应静脉应用,避免肌注出现硬结及吸收不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妊娠期和哺乳期:妊娠期禁用致胎儿畸形或明显毒性地药物,包括四环素,磺胺,甲硝唑,利福平;慎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喹诺酮类,异烟肼,氟胞嘧啶,呋喃妥因等.哺乳期不宜服用地有磺胺类,成熟乳中抗生素售量很少超过母亲每日给药量地,故可酌情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在乳汁中浓度低,且乳儿口服后不吸收,因此对乳儿安全.初乳期在乳汁中含量宜减少剂量地有:异烟肼,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急性呼吸道感染时抗生素地合理应用.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地疾病,是指以鼻咽炎为主地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喉炎,会厌炎等 .应作定位诊断才能做到合理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普通感冒:一般为自限性,通常天,个别达天,咳嗽流涕持续二周以上,不用抗生素. () 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指中耳炎内有渗液,持续周以上,无急性感染表现,不使用抗生素,如持续个月以上,应考虑用抗生素;急性中耳炎指全身或局部症状可使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头孢克洛,支原体者用大环内酯类,病程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鼻窦炎:单纯病毒性鼻窦炎不使用抗生素,细菌性鼻窦炎可使用抗生素同上.() 咽炎和扁桃体炎:病毒性不使用抗生素,细菌性可选用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第一代头孢类,过敏者选用大环内酯类,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喉炎:无并发症地单纯性病毒性喉炎不用抗生素,喉梗阻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细菌性可选用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苄唑青霉素,必要时选用二,三代头孢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应选用万古霉素,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泡,肺间质.肺炎是严重威胁小儿健康地首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原之一是细菌.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气管支气管炎:主要病原是病毒或反应性气道疾病,病程少于天者少用抗生素:病毒原性,病程等于天,咳嗽加剧,痰量增多或脓痰者,外周血细胞升高者也可用;细菌性首选青霉素类,病程天,支原体,衣原体类选用大环内酯类,疗程周以上.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对病情严重,病程等于天者,早产儿,小婴儿,原有心肺疾病者,免疫功能缺陷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疗程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和生命地四大常见病之一,使用抗生素最多,应作病原学检测,针对病原选用抗生素,在此之前先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按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症状,体征,胸片特点及当地细菌流行病学监测来选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区获得性肺炎:考虑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等病原,首选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备选第二代头孢,支原体选大环内酯类,重度应收入住院.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院内获得性肺炎:按病原敏感性选用,第三代头孢甚至超广谱类,抗真菌类.五.小儿腹泻时抗生素地合理使用.感染性腹泻:水样便多为病毒性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可以痊愈,(约占).如果伴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解粘血便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约占)可选头孢三代类,广谱青霉素,灭滴灵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地只需调整饮食,症状性地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迁延性,慢性:指腹泻持续二周和二月者,要纠正脱水,纠正内环境,增加机体抵抗力,微生态疗法.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地抗生素合理使用.病毒性:病毒唑,更昔洛韦.细菌性: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地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类,青霉素类(需加大剂量),,青霉素等;结核性脑膜炎用异烟肼,利福平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原则是剂量足,疗程较长,静脉给药,脑脊液好转不减量.。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1、抗菌药物品种数
2、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使用率不超过20%,住院患者使用
率不超过60%
3、药品总金额,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使用比例
4、抗菌药物DDD值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不超过40DDD
6、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不超过30%
7、处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的比例
9、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使用比例不得
超过30%
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40DDD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每100人中一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应<40DDD
(2)收治患者人天数:指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与同期患者住院天数和乘积
(3)抗菌药物消耗量(累积DDD数):
DDD值:按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计算,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
(4)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消耗量(g)/DDD值(5)抗菌药物累计DDD数=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相加总和(6)限定日剂量:即DDD值
11、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数
=———————————————————
同期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 部敏感,对利福平、磷霉素耐药率低。大 多数MRSA对SMZ-TMP敏感,但MRCNS 大多数对SMZ-TMP耐药。大多数甲氧西林 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耐酶青霉素、头孢、氨 基糖苷类、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磷 霉素、利福平、SMZ-TMP敏感。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2)对患儿安全 特别对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更应考虑药 物的安全性。例如治疗多重耐药的革兰阴 性杆菌败血症,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但患儿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或有中枢神经 系统疾患史者,则应选用该组药物中引起 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 品种如美罗培南,而不宜选用亚胺培南。
(3)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且维持一定时间
成人中极为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中 致病明显为少,在阑尾炎脓液标本中常可 分离到。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碳青霉 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等极敏 感。不动杆菌、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等其他非发酵菌在儿科尚未成为重要 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约40%,分离到的葡 萄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多,这 与成人中以金葡菌为多不同,而耐甲氧西 林菌株也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为高(约7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的比例(约15%)明显低于成 人(60~80%)。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儿童应用中的专家共识》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儿童应用中的专家共识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阻碍细菌DNA的复制而起到抗菌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广谱抗菌药,具有快速杀菌、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强、消除半衰期长,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具有交叉耐药性等优点,因此在防治成人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肠道感染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
由于在幼年动物实验中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关节和软骨损伤,其在儿童应用中受到限制[3,4]。
所以大多药品说明书规定,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尽管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儿童治疗中被限制使用,但事实上,美国仅2002年就约有520000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用于18岁以下儿童,其中有13800张处方是给予婴儿及2-6岁儿童的,2750张处方是给予2岁以下婴幼儿的[5]。
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儿童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远远小于动物[6,7]。
我国临床学者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能否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问题有很大争议,因此本共识介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安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软骨、关节的不良反应),以及目前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一些情况,以期给临床指导。
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少,目前研究显示儿童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同于成年人,且不同种类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也有差别。
临床研究较多的为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儿童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1.1 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在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成人不同,与体内含水量的变化有关,影响药物的分布容积。
有关环丙沙星在儿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来自于合并肺囊性纤维化的患儿,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在儿童中的平均消除半衰期短于成年人,且儿童对于环丙沙星的系统清除率较成人有所增加,因此对于肺囊性纤维化患儿,环丙沙星的使用量高于成人的推荐剂量,推荐口服环丙沙星40 mg/kg/d,静脉使用环丙沙星30 mg/kg/d [8]。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童药动学特点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 病例分析
儿童期,尤其是婴幼儿期,是感染性疾病高 发年龄段,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而抗菌药物使 用,不仅要考虑药效学特点,还要考虑药动学特 点。
由于儿童期不同阶段小儿体重、对药物代谢 及生理特征影响,疾病种类差异,儿童期抗菌药 物使用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分析:患儿细菌感染明确,有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入 院时已采血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培养结果没出 前,先予经验用药。药物的选择要能覆盖化脓性扁桃 体炎常见病原菌。 化脓性扁桃体炎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糖 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使用青霉素类或一、二代头孢 对上述致病菌有很好的效果。 医生予头孢唑肟抗感染,药物选择不适宜。头孢唑肟 为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效果不及一、二 代头孢。 用药误区:病情越重,选择头孢代数越高,选择的药 物越贵。
常见问题:患儿在用药后,治疗效果不佳时,常见换 药无依据情况。
儿科(小儿内科)的预防性用药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 染,可能有效;用于预防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 预防用药。则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患儿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能有 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应用抗 菌药物则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者.以严密观察其病 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 给予经验治疗。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 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及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儿。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化脓性脑膜炎 病原菌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时期以B族β溶血性 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K1菌株常见。婴幼儿多由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所致。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以 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更为多见。 经验用药选用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曲松。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
• 第一代: (无效时,说明可能为G+甲氧西林耐药菌) 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塞啶 头孢曲秦 头孢匹林 头孢沙定 头孢乙晴 头孢地尼
头孢拉定
(益他林、赛福定、泛捷复、克必力)
头孢羟氨苄(力欣奇) 头孢硫脒 (仙力素) 头孢塞吩 (锋塞星) 头孢替唑 (特子社复、益替欣、替拉姆) 头孢菌素 (舒复)
第二大类:浓度依赖杀菌作用药物
持续后效应
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甲硝唑 投药目标达到最大药物接触,药物浓度越高,杀菌率及 杀菌范围也越大
24小时AUC(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MIC、峰浓度/MIC
是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抗菌药物在体内起效的过程
剂量 药动学 药效学
起效
• • • • •
至精至诚
至善至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 青霉素(无效时,说明可能产青霉素酶) • 广谱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益萨林),海他西 林,匹氨西林,美坦西林,酞氨西林,巴坎西林,依匹西 林,环己西林,呋脲苄西林(呋新西林),氨苄西林+氯 唑西林(爱罗舒、氨络新、安络新)(耐药菌) • 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新青霉素 II,氯唑西林,甲氧西林,来夫西林(欣轻三),异恶唑 青霉素(无效时,说明可能产耐甲氧西林酶)
• 患儿的现症、基础疾病?
• 体检的发现? • 病毒? • 细菌? 咽部、面色、心肺、皮疹„ •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环境”状况 血象、CRP G+菌?G-菌? 门诊敏感菌
• 对抗生素敏感菌? • 对抗生素耐药菌?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滥用,也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如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菌作用,降低毒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必须合理用药。
一、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危害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容易使患者细菌耐药性增长,降低治疗效果。
当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较为严重时,患者还极有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肝、肾器官损伤,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等问题,同时有的患者还会因此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难问题,此外,神经系统损害、二重感染等都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常见的问题。
要注意的是,细菌耐药性增长是抗菌药物违规使用后最常见的问题,有研究显示,在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已经达到了80%~90%;而伤寒杆菌对氯霉素产生了耐药作用,耐药率达到了90%以上,此外,革兰氏阴性杆菌不论是对链霉素还是对庆大霉素都产生了耐药性,整体耐药率达到75%。
这些细菌耐药问题给疾病的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基于此,有必要做好抗菌药物使用过程的管理,避免出现抗生素滥用问题。
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明确病原诊断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并做好病原样本的培养和分离,然后系统鉴定病原菌,做好药品实验。
譬如,当确定患者为葡糖球菌感染时,应考虑到葡萄球菌不仅对青霉素G有较高耐药性,而且对于氨苄青霉素耐药性突出,此时应首先苯咗西林、氯唑西林要进行抑菌处理。
而当确定患者为肺炎链球菌时,不仅可选择青霉素进行治疗,而且可选择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发生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者,可通过红霉素等抗生素的进行抑菌处理等。
2、注意用药方法使用抗菌药物时,不仅要掌握适应证、抗菌活性,而且要系统分析抗菌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情况,然后进行合理用药。
(1)在用药途径选择中,患者如果为轻度时,可选择口服用药方式吸收抗菌药物,而当患者为重度感染时,应先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当病情好转后,在进行口服给药。
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
③考虑抗菌药物对患者机体状态的影响 有100多种,大多为β 内酰胺类,其余为氨基糖 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 胺类、多肽类、植物抗生素(如黄连素、鱼腥草、 穿心莲)等。 选择抗生素时应该考虑到使用抗菌药物所产生的 任何变态反应和不良反应,或者特有的肾毒性、 肝毒性及耳毒性。如患者已有脏器损伤,特别是 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应选用对肾脏、肝脏影响 较小的药物或减少剂量。
儿童常见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抗菌药治疗
肺炎
主要致病菌 药物 剂量[mg/(Kg.次)] 方法 时间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G 常用剂量2.5~5万u/(Kg.次) q6h im或静滴 7~10d 大剂量5万~10万L/(h· 次) q6~8h口服或静滴 阿莫西林 常用剂量10~15 大剂量25~30 10~5 q8h口服或q12h静滴 红霉素 q6~8h静滴 14~21d 金葡菌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 25~50 q6~8h静滴 敏感 氯唑西林 12.5~25 q6~12h静滴 21~28d 耐药 万古霉素 10~20 5~10 2次/d口服 利福平 可能>42d q6~8h 静滴14-21d 流感嗜血杆菌 阿莫西林 5:1注射剂(25/5) 卡他莫拉菌 +克拉维酸 7:1口服剂(20/2.85)-(30/4.29) q8h 口服 氨苄西林 2:1注射剂(25/12.5)-(75/37.5) q6-8h 静滴 +舒巴坦
品种选择 根据感染可能病原菌、感染部位、
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经验性
选择。有药敏根据药敏
给药途径 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选用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 感染患者初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局部应用
宜尽量避免。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一、引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明确指征: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时,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新生儿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合理剂量: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避免使用过量或过少的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合理疗程: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疗程。
避免疗程过短导致病情复发或疗程过长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密切观察: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出现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避免滥用,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增加肾毒性,应避免同时使用。
3.注意药物过敏: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
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询问患儿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陆权2013年11月要点提示➢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紧迫性与现实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内涵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是必须正视的一个群体☐由于儿童不适合众多药物上市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使相当部分药物说明书中缺乏儿童的使用信息,儿科存在大量的超说明书使用☐美国儿科广泛使用的药物中70% 因缺乏证据未获得FDA 批准用于儿童;欧洲截至2007 年仍有50% 用于儿童的药物未进行过儿童临床研究☐全球36%~92%的住院患儿使用过未经批准用于儿童的药物,新生儿和ICU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发生率分别高达80%~97%和70%~92%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吸收☐出生时胃PH6-8,生后数小时内降为2,1周内PH上升,至3yPH达成人水平☐新生儿胃容积小、胃肠蠕动慢、胃排空时间较成人长☐新生儿主动转运能力低,致某些药物血浓度低☐胃肠功能不稳定,口服吸收差,常胃肠道外给药➢皮下脂肪少,皮下注射易发生感染,故很少使用➢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静脉滴注给药成为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途径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血峰浓度低(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分布至细胞外液后,其排泄相对缓慢,致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脑屏障不完善,通透性相对高,有利又有弊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游离脂肪酸高构成另一与白蛋白结合的竞争因素,故新生儿血浆游离药物多,药物的游离部分易进入组织☐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强于胆红素,致使较多游离胆红素进人血液循环,并可沉积在脑组织引起核黄疸,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头孢曲松在新生儿黄疸时慎用/不宜使用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代谢☐酶系统不足或缺乏新生儿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含量仅为成人的近30%,各种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约为成人的50%,其他药酶如乙醇脱氢酶(ADH)、血浆酯酶、N-乙酰转移酶和葡糖醛酰转移酶等在新生儿期间酶的活性均偏低下☐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抗生素研究所张永信(200040)感染性疾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疾病,抗菌药仍是儿童最常用的药物,儿科各专科的医师都需选用,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儿科医师的重要基础,应熟练掌握。
然而,在儿童中规范应用抗菌药比成人确有更多的难处,主要表现在:①儿科感染作为发热性的疾病,其鉴别诊断的范围虽然比成人小得多,但从病史、体检、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各方面获得阳性结果从而作出诊断的难度常较大。
②规范收集临床标本,明确感染病源诊断的难度大,即使作痰培养、中段尿培养都有相当难度。
③国内缺少小儿致病菌耐药长期监测的专科资料,难以指导临床合理选药。
④某些抗菌药在儿童中应用的资料不全,常不能明确可否使用或明确具体用药方案,不良反应的发现也较成人困难。
⑤病家对规范用药不能完全接受,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压力。
面对现况,更需要在规范用药上下功夫。
一.小儿常见致病菌及其药敏国内大系列关于儿童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药敏的论文很少,更缺乏相应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的信息,因此难以全面系统的归纳。
总体上,从城市儿科医院收集的标本测定结果看,常见致病菌及其药敏状况与成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少数致病菌存在特异。
革兰阴性菌的比例约60%,超过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中肠杆菌科细菌超过三分之二,其中一半以上为大肠杆菌,常是呼吸道分泌物、尿和伤口分泌物培养最多见的细菌。
三分之二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呈耐药,对一代、二代和某些三代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可超过40%。
与成人相似,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非常敏感,但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很低,这与儿童中忌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有关。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为高。
近十余年腹泻患儿大便培养以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菌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12.5~50%),对头孢他定、阿米卡星等仍很敏感。
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合理应用抗菌药监测中心和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委会顾问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大肠杆菌属产酶率为突出,产酶率可达40%以上,这与药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嗜血杆菌属、卡他莫拉菌的培养条件特殊,规范获取标本要求严,因此,这些细菌所占的比例仅约十分之一,要比实际比例为低。
流感杆菌对复方磺胺的耐药率高,其产酶率已比十年前增高(近30%),因此,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也近30%。
对二代头孢的敏感率见下降,尤其有10~20%对头孢克罗耐药。
对氯霉素敏感,而对三代头孢、阿奇霉素、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极为敏感。
绝大多数卡他莫拉菌产酶,对二代、三代头孢、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环内酯类、SMZ-TMP 等敏感。
成人中极为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中致病明显为少。
在阑尾炎脓液标本中常可分离到,但对头孢他定、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等极敏感。
不动杆菌、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其他非发酵菌在儿科尚未成为重要致病菌。
革兰阳性菌的比例稍比成人高(约40%)。
分离到的葡萄球菌中以凝固酶(-)葡萄球菌为多,这与成人中以金葡菌为多不同,而耐甲氧西林菌株也以凝固酶(-)葡萄球菌(MRCNS)为高(约7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比例(约15%)明显低于成人(60~80%)。
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部敏感,对利福平、磷霉素耐药率低。
大多MRSA对SMZ-TMP敏感,但MRCNS 大多对SMZ-TMP耐药。
大多数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耐酶青霉素、头孢、氨基糖苷类、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磷霉素、利福平、SMZ-TMP等敏感。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
肠屎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见增长。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不少城市已超过50~60%。
PSSP 对青霉素、头孢等均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耐药率已增高。
PISP、PRSP对三代、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平非常敏感,但出现耐三代头孢的个别菌株。
其他链球菌属绝大多数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剂、林可霉素类很敏感,但常对大环内酯类耐药。
对于儿科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的临床分离资料缺乏。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1.严格治疗性与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中,首先围绕应用抗菌药有无指征。
对于治疗性用药,《指导原则》强调:“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或“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方为应用抗菌药的指征。
而“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
这对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
为此,临床医师必须提高确诊细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并能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关化验等辅助检查结果及流行病学资料排除病毒性感染可能。
对于预防性应用的指征以及用药方案,在《指导原则》中规定得更为具体。
将内科、儿科领域“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感染”、“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和“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等三种情况可列为指征。
例如在流脑流行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预防脑膜炎球菌所致的流脑;预防用药防止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风湿热复发,大肠杆菌与肠球菌所致的孕妇菌尿症等。
《指导原则》同时指出一系列不宜常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包括病毒性感染、昏迷、休克等。
对外科预防用药的要求很明确,即“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因此清洁手术因“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对某些特定情况才考虑预防用药,包括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重要脏器手术或异物植入术;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施行手术。
2.尽早确定致病原针对性选择抗菌药《指导原则》强调“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故要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目前虽然不少医院已广泛开展细菌培养,但标本留取不规范,培养技术不严格,培养及药敏结果尚未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予以科学评价。
规范收集相应标本作病原培养、鉴定及药敏测定是明确致病原最基本的途径。
根据标本阳性结果可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的抗菌药,以获满意疗效。
涂片、染色检查常在即时获得有价值的病原诊断结果。
病原培养结果可靠,但需花费时间,常在数天后才能获得病原诊断结果,然后再调整用药方案。
病原体培养阳性并非就是感染,或一定是该病原菌感染。
需依据感染部位、病人临床表现的特点以及病人不同病理、生理特点来综合分析。
尤其是要对细菌培养阳性的结果仔细分析,不能简单地按其药敏测定结果随便用药。
细菌反复培养为同一种病原体,病人又有感染的表现,可诊断为致病病原菌;而如果病人无感染表现,虽细菌培养阳性,或重复培养结果反复变化,则可能为污染菌或正常菌群。
如果标本来自密闭腔,如:血液、脑脊液、浆膜腔液检出细菌,排除操作污染可能,即可诊断为致病病原菌,而本来即有正常菌群寄植的部位标本培养阳性,就要辨别是正常菌群,还是引起感染的病原菌。
依据感染部位和病人临床表现的特点,正确判断致病菌性质,这也是确定致病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尽早选用有效的用药方案,对于危重感染患者尤为重要。
临床医生应重视不断提高判断病原的本领,例如严重细菌感染患者出现迁移性脓肿,多考虑由金葡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等引起,因为金葡菌产生的透明质酸,消化链球菌与类杆菌产生的肝素酶有助于细菌扩散入血;如感染部位有气体产生,组织缺血坏死,脓液恶臭常示由厌氧菌所致;脓液呈带荧光的黄绿色示绿脓杆菌感染;感染组织坏死、周缘呈黑色提示为产黑类杆菌感染;慢性窦道、脓液似豆渣常为结核性病变;厌氧菌感染伴溶血性黄疸要考虑为产气荚膜杆菌所产生的α毒素所致。
这些判断病原的经验,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在未获得病原培养结果前,或培养阴性时或病情危重时,应参考经典权威著作介绍的经验疗法,根据感染部位、患者的病史与临床特点,结合本地区病原流行病学资料与耐药状况,针对最可能的致病原,决定首选药、可选药,这乃是针对致病原合理应用抗菌药最实用的途径(表1)。
在《指导原则》的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章作了部分描述,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性脑膜炎,对临床应用具很高的实用价值。
3.根据抗菌药的特性选择最佳方案《指导原则》指出“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作者体会即选用针对致病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在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高,对患者又是安全的品种,就能获满意疗效。
那么各种抗菌药最突出的特性如何确定呢?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归纳出其他品种难以与之相比的、临床实用价值大的特性,临床上选用时即可发挥其最突出的特性。
3.1.独特的抗菌特点。
可从药物的抗菌谱确定各品种独特的抗菌特点。
例如,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和肠球菌具强大的抗菌活性,作用优于其他所有品种。
国内至今未出现耐万古霉素或耐去甲万古霉素的MRSA和MRSE,故临床上治疗严重的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包括MRSA、MRSE所致的各种感染,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理所当然列为首选药。
又如,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氨基糖苷类中以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突出,其次为庆大霉素。
因此,通常将头孢他啶或/和妥布霉素作为绿脓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方案;而对耐头孢他定、耐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感染,又得分别选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和异帕米星、阿米卡星等耐氨基糖苷钝化酶的品种。
必须强调的是,单纯从药物的抗菌谱有时并不能发现独特的抗菌特点,而应从作用类似的药物比较中予以明确。
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虽然抗菌谱极广,对需氧菌与厌氧菌、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均具强大抗菌作用,单从抗菌谱而言,该组药物用于病原菌不明的感染,确实通常能奏效,但极容易造成指征难以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