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新闻两则》

合集下载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练习反馈
速读以下消息后回答问题(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 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 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 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 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 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 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 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 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 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 的。……
负隅顽抗( 角落 )
悍然拒绝( 蛮横的样子 )
新闻六要素
• • • • • •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 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 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 句好,为什么?
a 、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 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 群众衷心的拥护。 释疑: a句表达效果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 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毛泽东
新闻:从广义来讲 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从狭义 来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
1.用事实说话,内容 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 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扼要。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新闻两则》文体简介:新闻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新闻两则》文体简介:新闻

新闻基本知识1.关于新闻和消息1.新闻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中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就是最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陆定一)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新闻特征:(1)真实——新闻的生命。

真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事实真实,即确有其人,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事实的信息。

二是指反映之真,也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不应该比事实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还事实本来面貌。

事实不真,便是谣言;传播不真,便是失实。

(2)新鲜——新闻的价值。

其一,事实要新。

既然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事实的传媒表现,那么所谓的新,理所当然首先就是新闻的内容,即事实要新,既包括事实的新近发生、新近变动,也包括事实发展过程中的新进展、新结果。

其二,传播要快。

所谓传播要快,就是指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与传播的时间之间的差距越小越好,这也叫新闻的时效性。

快是新闻要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闻要新的必要条件。

无论在何时何地,新闻传播者在原则上都应该坚持一条——新闻传播速度越快、越迅速越好。

特别是在当前具备先进的传播设备情况下,理应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快的优势。

(3)重要——新闻的意义。

什么是重要?重要就是那些影响到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新事件、新情况,这一类新闻当然会首先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闻又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

硬新闻:凡是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诸如生产、经济、政治、军事等新闻,称为硬新闻。

与人们物质生活关系不那么密切,主要是供人们娱乐、消遣,诸如一些娱乐性、社会性新闻,称之为软性新闻。

(4)公开——新闻的目的。

新闻的公开,就是说新闻应该被社会所分享,是指新闻在诞生伊始就注定必须是公开的。

新闻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其目的就是为全社会服务,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窗口和采取行动的参谋,成为人们之间相互了解、互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新闻的公开性,必然要求报道与传播的公开性,即新闻传播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传播面,让新闻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得以流通,以实现新闻的自身价值与目的。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新闻两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
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谢谢观看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 和 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
结果 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 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 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鲜明的感情色彩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褒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 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 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 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新闻两则》精读品析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新闻两则》精读品析

《新闻两则》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评点】“百万大军”报道了我军力量之强大;“一千余华里”点出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写出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取得辉煌战绩;“均是”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本句用词精炼,铿锵有力。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评点】这一句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和渡过人数,用词准确生动。

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时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品味。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还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的意思。

3、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还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评点】本句语言生动形象,以森林的气势,枝叶茂盛的生机,树木生根来形容我军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佳段欣赏
4、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评点】这段文字是新闻的背景材料,说三国、道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而暗示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近义词辨析 溃退、撤退
【同】都有退出、后退之意。 【异】“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撤退”不含垮和败,是有计 划、有组织地后退。
第1课新闻两则
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答案:①从二十日夜起;②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③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第1课新闻两则
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
2.语言品析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
有感情色彩。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句子 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
﹒﹒
第1课新闻两则
点拨: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嘲讽。
第1课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布局谋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 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合写在前 ,东路单写在后。
第1课新闻两则
(2)作者在写作中是怎样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紧密衔接在一 起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第1课新闻两则
1.正音辨形
要塞( )
溃退( )
歼灭( )
xi﹒è( )气
d﹒ū( )战
﹒区yù( )
答案:sài kuì jiān 泄 督 域
第1课新闻两则
2.据义填词
(1)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
答案:(1)溃退 (2)锐不可当 (3)英勇善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第一课:新闻两则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

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芦花荡1、小说三要素①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写;54—61小节)(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10、17、18、47、53、60、61小节)(3)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小节,语言描写;32——45小节)(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第三要素:环境描写星星第①小节水鸟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写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

第61小节: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心的轻松、愉快第三课:蜡烛1、文体: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2、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感人因素⑴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怕生死、勇敢⑵年老体弱,行动吃力——“爬”对战士的崇敬、爱戴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4、细节描写(反复描写)炮火:11次蜡烛:7次黑围巾:5次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初二上册语文高分突破早读材料

初二上册语文高分突破早读材料

初二上册语文高分突破早读材料第1课新闻两则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阻遏:阻止;遏止。

绥靖:安抚,平定。

第2课《芦花荡》月明风清:明亮得月亮,清凉得风。

也作“明月清风”。

尖利:尖锐,锋利。

能而寸:本事;技能。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这里指疟疾发作时得症状。

央告:恳求。

转弯抹角:比喻说话做事绕弯子,不直截了当。

也比喻复杂曲折。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第3课《蜡烛》拂晓:天快亮得时候。

瓦砾:破碎得砖瓦。

地窖:贮藏用得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得信》箱箧:小箱子,藏物之具。

大曰箱,小曰箧。

赃物: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得东西。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得东西完全失去。

第5课《亲爱得爸爸妈妈》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荒谬:荒唐,错得离谱。

健忘:记忆力差,容易忘事。

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得宗教活动。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霹雳:云与地面之间发生得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悚,恐惧。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得疤。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仰慕。

切切察察:象声词。

形容细碎得说话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絮叨得话。

惶急:恐惧慌张。

第7课《背影》狼藉:乱七八糟得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得样子。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步缓慢摇摆得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瞧到(家庭败落得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琐屑:细小而繁多(得事)。

奔丧: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得丧事。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预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

预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重点知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绥靖[ suí jìng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

也作「绥静」。

词性:动词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绥靖公署”,意图维护地区局势。

绥靖有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

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

一般用于贬义。

近音词:绥静[ suí jìng ]燧镜[ suì jìng ]岁竟[ suì jìng ]【造句】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绥靖社稷的大功。

阻遏[ zǔ è ]:阻止;阻拦、遏止。

词性:动词反义词:通达同音词:阻扼[ zǔè] 阻阨[ zǔè] 阻阸[ zǔè]锐不可当[ ruì bù kě dāng ]:形容气势威猛,所向无敌,不可抵挡。

也作「锐未可当」。

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词性:成语;形容词业已[ yè yǐ ]:业经;已经。

词性:副词同音词:业以[ yè yǐ ]泄气[ xiè qì ] :泄劲。

灰心丧志。

讥笑人劣弱无能。

词性:动词;形容词反义词:助威[ zhù wēi ]起劲[ qǐ jìn ]奋发[ fèn fā ]近义词:灰心[ huī xīn ]气馁[ qì něi ]败兴[ bài xìng ]泄劲[ xiè jìn ]同音词:屑泣[ xiè qì ]懈气[ xiè qì ]亵器[ xiè qì ]瀣气[ xiè qì ]溃退[ 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5.何故 6.如何
新闻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人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故
如何
30万人民解放军
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22日2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夜起至22日22时
芜湖、安庆之间
南渡长江 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
的命令(解放全国) 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二十 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 至江阴 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先后 渡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安安庆庆 九江
九江
芜湖 芜湖
江阴 江阴
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梅
《新闻两则》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①不能去掉。 ②“不含”的意思是不包括,在句子中说明九江不包括在渡江 范围内;准确反映了渡江范围,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③如果去掉,就不能准确陈述事实,可能引起歧义。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2.“至发电时止”可以换成“到目前为止”吗?
①不能换。②“至发电时止”指的是到电文发表的时间为止, 时间交代十分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③“目前”只 表示在说话的时候,“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所以 不宜替换。
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其目的是向读者提供 最新的事实,那么新闻好像应该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带任何作者的主观情感呢?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①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②“经营了三个半月”表示国民党反动 派准备得很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 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 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初二语文 第1课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  第1课新闻两则
划分三层的根据是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分为三路,即中路军、西路军和东路军,文中在不同的位置写明了这一点;且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共计百万,而文中对三路大军的渡江人数的报道恰巧百万,以此就能分析出是按三路军渡江的先后报道顺序分为三层。
此外,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2.作品背景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介绍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蒋介石政府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负隅顽抗。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是于4月22日夜撰写的。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别之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概括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30万人,西路军35万大军,东路35万大军,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在主体部分对我军情况的分析,如恢复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一一列举。一方面是真实情况的叙述,另一方面也是反映我军的大好形势,说明我军已完全掌握主动权。
4.主体
第8句到文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8-12句),恢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 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第一则新闻。

导入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新闻的知识
什么是新闻?
1/ 2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报道迅
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