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的思考
关于网络谣言的几点思考
2020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这几年,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谣言不再单纯地依靠口口进行小范围地传播,大多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这样一来,谣言的散布传播范围以及速度和以往相比,均有了大幅提升。
同时,很多网民通过网络渠道实现了随时随地表达自己对某一公众事件看法的舆论监督的权利,这使得网络舆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因此,如何遏制网络谣言,减少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找出可行的对策。
一、网络谣言的特征由于在网络平台上所有人都能自由发声,导致网络谣言比传统谣言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的状态,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谣言传播的速度快。
借助网络这个高科技平台,网络谣言像插上了翅膀,可以飞一般地迅速到达全国所有有网络覆盖的地区,这是以往任何传统的方式都不能相提并论的[1]。
二是带来的影响恶劣。
由于传统谣言受到传播途径的限制,传播范围很小,覆盖面很窄,往往只是在某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影响程度受限,而网络谣言不一样,它传播起来,能以很快的速度瞬间抵达全国各地区,只要网络能覆盖的区域都难逃脱其辐射,所以由此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会有多么恶劣,如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可能给个人、企业、政府或者社会造成不可预估的、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失[2]。
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谣言的内容冲击力强,对网民有较大的吸引力。
同时,相比以往“口说无凭”的谣言,网络谣言的内容更加真假难辨。
大家都知道,网络谣言往往附带着一些真实的图片、音频、视频,通过张冠李戴将其作为“真新闻”的证据,使谣言的真假性变得暧昧难分,让网民难以辨别真假,加之网络上可以采取匿名传播的方式,网民往往在没有认真思考的情况下就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二次传播,所以传播速度很快。
其次,还因为网络谣言涉及面广,上至某些突发性公共事件,下至针对个人的流言蜚语,从政治到生活,从军事到经济,每当一些公众关注度高的事件发生时,网络谣言也几乎都是接踵而至。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本文概述《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传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谣言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公众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政治谣言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入手,分析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机制和影响,进而探讨如何通过社会控制手段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网络政治谣言进行界定,明确其概念、特征和分类。
然后,我们将分析网络政治谣言产生的社会背景、心理机制和网络环境,探究其传播路径和扩散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网络政治谣言对社会稳定、公众信任和政府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社会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谣言的能力;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减少谣言滋生的空间;以及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谣言防控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有效遏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旨在全面分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政治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网络政治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信息源的产生、网络环境的助推以及受众心理的互动等多个方面。
网络政治谣言的信息源往往具有多样性。
它们可能来源于政治竞争、社会不满、经济利益等多种动机的驱动。
在某些情况下,政治谣言可能是有意为之,旨在影响公众舆论、损害对手声誉或推动特定议程。
而在其他情况下,谣言可能源于误解、误传或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公众对政治事件或政策产生误解。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即时性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写写帮整理)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写写帮整理)第一篇: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写写帮整理)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摘要】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他是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来,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
“秦火火”等人以网络为平台, 故意通过扭曲事实、无中生有等各种方式先后制造出3000多个谣言,造谣对象直指道德偕模、知名媒体人、军事专家等等,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和个人利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秦火火造谣事件”使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本文主要以该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特征以及危害,从而得出关于网络谣言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
旨在为消灭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于人们了解和辨别网络谣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秦火火应对策略I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Internet rumors, harm and coping strategies——Taking “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 as an example【Abstract】On April 17th ,2014, Qin Zhihui event was announced its first-instance judgement by Chao Yang District People’s Court in Beijing.Qin Zhihui(whose screen name is Qin Huohuo)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of his intentional rumor spreading which has caused great disturbances.He was the first internet rumor mongers since 2013 after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have established the relevant judicialinterpretation.“Qin Huohuo” and some other people have fabricated more than 3000 pieces of rumors by twisting truth or fabricating some facts.The main objects of their attack include moral models, famous journalists and military experts.Those rumors have seriously damaged the reputation and personal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and have also caused public disorders and negatively effecte 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 has pushed cyber rumor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becoming a topic of universal concern.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features and harms of cyber rumors.It makes a summary about the general laws of cyber rumor and futh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coping strategies.It aim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purifying of network environment.For people who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yber rumors and be able to identify them, this thesis is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Internet rumors Qin Huohuo Coping strategyII目录引言 (1)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及网络谣言概述 (1)(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回顾 (1)(二)网络谣言的内涵 (1)(三)“秦火火式谣言”的特征.....................................2 1.内容特征.....................................................2 2.传播特征.. (3)二、网络谣言的成因 (4)(一)公众信息的不透明性 (4)(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4)(三)网民心理认知与知识层次不同 (5)(四)造谣者和传谣者道德意识缺失 (5)三、从“秦火火造谣事件”看网络谣言的危害 (6)(一)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和个人利益 (6)(二)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6)(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形象 (6)(四)误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舆论 (7)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7)(一)加强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7)(二)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建立长效辟谣机制 (8)(三)创新网络监管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研究 (8)(四)提高网民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与防范意识...............9 结论.............................................................9 参考文献.........................................................10 致谢. (11)III引言网络带来的便捷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依赖,大多数年轻人都被贴上了“网络人“的标签,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网络 谣言之 所 以会产 生就 是 因为不 法分 子 造谣而引起轰动,但 目前对造谣者 的惩治力 度 很小,导致网络谣言屡禁不止。为 了进一步
} ,比如传统社会 中的谣言也被席卷入网络
喊 为 网 络 谣 言 。网 络 谣 言 是 指 : 在 当 今 数
4 结 束语
权 威 机 关 又 没 有 及 时做 出合 理 的解 释 和 管理 ,
展的当今社会 ,一些人利用 网络追星甚至想 自 己出 名 , 捏 造 虚 有 的 信 息 。这 时 需 引 导人 们 不 造谣,不成为网络谣言 的始作俑者 ,提 高网络 文化靠 自律、 自省、慎独 。最后 ,需要不 断加 强技术建设,培养高科技的网络人才 ,进而 完 善网络谣言的监控,对研发屏蔽和追踪技术起 到积极的作用。
N e t w o r k Wo r l d● 网络天地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 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文/ 陈佳 霖
上网人群与 日俱增的今天,网 民素质 良莠不齐 随 着信 息 时代 的到 来, 网络 技 术 极 大 地 便 利 了人 们 的 工 作 、 学 习生 活。任何 事 情都 有利 弊 两 方 面,上 网人群 的 增加 也带 来 了 些 不 完 善 的 地 方 比如 一 网 络 谣 言 的产 生。本 文主要 从 网络 谣 言 的 发 展 概 况 引 入 , 进 而 分 析 了 网 络谣 言 的产 生原 因,针对 原 因提 出 了 应 对 策 略 。 希 望 通 过 这 些 原 因分 析和 应对 策 略,能对 社 会上 治 理 网络 谣 言 , 维 护 网 络 世 界 的 和谐 稳 定作 出 一 些 小贡 献 。
网络谣言治理对策
网络谣言治理对策网络谣言的蔓延与滋生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社会中一大难题,给社会秩序和公共舆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各方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
本文将探讨应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法律手段努力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于治理网络谣言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确保合法言论的自由和公正传播信息的环境。
同时,应加大对网络谣言的追责力度,对散布谣言者进行法律追究,从法律角度严惩网络谣言的制造与传播行为。
二、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媒体以及社会组织应积极引导正能量的传播,倡导传媒自律,提倡理性审视信息,以减少谣言的传播。
同时,引导公众提高辨别能力和媒体素养,让社会大众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有效抵制谣言的传播。
三、技术手段借助技术手段也能够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
一方面,技术公司可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快速监测和删除谣言内容,削弱谣言传播的能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用户也可以使用反谣言工具,对疑似谣言进行辩析,提供真实的信息数据,促使公众正确认识和判断。
四、教育与宣传教育与宣传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长远之策。
学校和社会机构应加强对谣言的辨别教育,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意识,让大家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同时,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强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危害的认知。
五、加强国际合作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协商,共同制定规范和对策,携手打击跨国网络谣言的制造和传播。
只有形成国际合作的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
结语网络谣言治理对策需要法律手段、舆论引导、技术手段、教育与宣传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途径的综合应用。
各方应加强协作,共同应对网络谣言问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当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生存成为了人们新的生存方式之一,对社会信息的传播产生着重大影响。
作为最古老的一种舆论现象——谣言,与互联网走到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谣言类型: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仍然是一种谣言,自然摆脱不了谣言的一般特性,但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它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不仅传播范围更广了,传播速度更迅速了,传播途径更多样了,而且谣言传播主体具有了虚拟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正如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上散播一些谣言,往往会给个人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造成社会的混乱。
本文试图在阐述网络谣言的传播成因和危害、网络谣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
一、网络谣言及其传播成因谈到网络谣言,不得不提到谣言,两者是息息相关的。
谣言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传播媒介,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外和国内很多学者都给谣言下过定义,而每个人对谣言的定义几乎都有不同。
在西方,“谣言”(rumor)一词与中文中的“谣言”意思不尽相同,“西文中,‘谣言’是指在人群中传播的未经证实的说法,它可能为假,但也未必不真,这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词。
中文的‘谣言’含义则比较丰富,相关的词有‘传言’、‘流言’等,内涵各有差别。
”在笔者看来,谣言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
一般而言,一个谣言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一些谣言可能是出于善意的,但大多数谣言都带有恶意的目的。
尤其是在社会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从古至今几乎都能看到谣言的身影。
网络谣言也是一种没有真实依据、未经证实的虚假消息。
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谣言形态不同在于:它的传播的媒介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网络论坛、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客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虽然网络谣言只比谣言多了“网络”两个字,但却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环境中的谣言的显著特征。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传播问题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传播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谣言也随之而来。
网络谣言指的是在网络平台上散布的不实信息或者未经证实的传闻,虽然源自网络,但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传播性和影响力。
不仅会误导公众的认知,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对个人、企业、机构造成损失。
因此,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传播问题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公众教育,提升辨别能力1. 预防为主,加强教育。
针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现状,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网络媒体素养的培养,提升公众对于谣言的识别和辨别能力。
例如,在学校开设网络谣言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辨别谣言的能力。
2. 建立权威渠道,提供准确信息。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公信力较高的官方平台,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
通过这些平台,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情况,以避免被谣言误导。
二、强化法律监管,打击制造谣言的行为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订,明确各类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违法性质和处罚措施,以形成有力的法律武器。
2. 增强执法力度。
相关执法机构应当加大对网络谣言制造者的打击力度,对制造和散布谣言的行为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
同时,要保障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误伤无辜。
三、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舆论引导1. 媒体担当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网络谣言的调查和报道,及时辟谣和澄清,提供准确的信息给公众。
媒体可以通过专题报道、评论文章等方式,揭示谣言的危害性,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传闻和信息。
2. 公众积极参与,形成共治合力。
公众应当积极参与到网络监督中,对疑似谣言信息进行举报,通过个人行为的改变和评议,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抵制和纠正谣言的氛围。
四、加强技术手段,提升信息过滤能力1.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智能过滤和识别,快速发现和屏蔽谣言信息,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与辟谣机制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与辟谣机制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谣言也随之兴起。
网络谣言的散播给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辟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危害、辟谣机制的建设与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渠道大量传播的虚假事件、假消息或不准确的信息。
网络谣言的出现,不仅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还会对个人、组织以及国家利益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首先,网络谣言会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影响。
当人们接收到虚假信息后,容易陷入恐慌、焦虑,甚至产生自相矛盾的认知。
这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严重破坏。
在社交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没有经过审查和核实。
虚假的信息可以迅速蔓延,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最后,网络谣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一旦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难以控制,会给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失,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二、辟谣机制的建设针对网络谣言的危害,建立健全的网络辟谣机制至关重要。
辟谣机制应该包括多层面、多角度的手段,以确保有效的谣言管控和信息传递。
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网络辟谣工作。
这些机构应该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网络谣言进行核实、辟谣和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
其次,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对网络谣言的散布、传播和制造者进行严厉打击。
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可以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
同时,引导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辟谣工作。
各大媒体应加强信息审核,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社会各界应主动参与辟谣行动,积极传播真实信息,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稳定。
三、应对策略除了建立辟谣机制,个人在面对网络谣言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一些应对网络谣言的建议:首先,保持质疑的态度。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治理网络谣言的技术与策略研究
治理网络谣言的技术与策略研究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谣言,我们不仅需要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更需要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与策略来进行治理。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和影响网络谣言是指违背事实的、散布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它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
网络谣言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尤其是在舆论引导和社会稳定方面。
网络谣言一旦出现,往往会引发大量的转发和关注,不仅会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还可能引发事态升级和社会动荡。
二、网络谣言的来源和原因网络谣言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们缺乏信息辨别能力和判断力。
人们往往因为好奇心、兴趣、情感、政治立场等原因而对网络上的信息产生信任,并忽略了信息真伪的判断。
此外,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产生和传播。
三、治理网络谣言的技术技术手段一直是治理网络谣言的主要手段之一。
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舆情监测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
舆情监测包括人工监测和网络软件监测两种方式。
2.信息核实信息核实是指对网络上的消息进行验证和审核,确定其真实性。
目前,常用的信息核实方式有人工审核和技术审核两种方式。
技术审核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
3.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从而快速发现和判断是否存在网络谣言。
同时,大数据分析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科学依据。
4.舆情引导舆情引导是指通过舆情导向等手段来引导网络上的舆论。
舆情引导可以通过舆情分析、情境引导等多种方式实现。
对于网络谣言的情况,可以通过切断谣言传播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四、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技术手段虽然可以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但不能解决谣言产生的根本问题。
治理网络谣言还需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加强信息教育加强信息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是治理网络谣言的关键。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应对策略一直是各行各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企业、政府以及个人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特点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思考和讨论,希望能够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网络舆情生成的原因网络舆情的生成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到全世界。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生成速度也大大增加。
2.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平台成为了舆论的发声者和传播者,也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更为容易。
3. 匿名性和传播性强:互联网上的用户大多数是匿名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用户更容易发布负面消息或传播谣言,而且一条消息在经过多次转发后,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4. 舆情热点事件的挑起:一些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或者热点事件,可能会在网络上引发大量的讨论和争议,这就是网络舆情的热点事件。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相比传统媒体的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非常广,可以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3. 匿名性和不真实性:网络上的用户大多数是匿名的,这就使得网络舆情有很大的不真实性。
4. 情绪化和偏激性:网络舆情往往具有很强的情绪化和偏激性,容易引发用户的情绪化回应,甚至造成一些过激行为。
5. 舆情影响力大: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大,一旦爆发舆情事件,可能会对企业、政府、个人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思考面对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各行各业都需要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的思考:1. 及时发现和监测:企业、政府、个人等需要及时发现并监测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情况,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积极回应和正面宣传:一旦发现网络舆情,需要积极回应和正面宣传,及时发布公开信、道歉声明等,消除负面影响,恢复公众的信任。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治理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治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危害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一旦谣言传播开来,很多人会盲目相信,导致社会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和混乱。
其次,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会破坏社会信任。
当人们发现自己被谣言欺骗时,会对网络信息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产生不信任感。
最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会对个人和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虚假信息可能导致个人或企业的声誉受损,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二、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扩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广。
这为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其次,个人和机构的利益驱动。
有些人和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
再次,信息审核机制不完善。
由于信息的海量和传播速度的快,很多虚假信息很难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最后,个人的心理需求。
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三、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治理的策略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加强信息审核和监管。
各大互联网平台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删除虚假信息。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加大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再次,加强公众教育和舆论引导。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网络谣言犹如一股恶风,肆虐于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它以其虚假的信息和误导性的观点,误导了无数网民的判断,甚至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首先,让我们把网络谣言比作一把无形的刀,它悄悄地割裂了人们之间的信任,让社会变得动荡不安。
这把刀,就像是一位潜伏的刺客,悄无声息地破坏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网络谣言的危害,就像是这把刀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的伤痕,难以愈合。
然而,网络谣言的治理并非一蹴而就。
它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我们不断奔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这就像是在马拉松比赛中,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步伐,以便更好地适应赛道。
在网络谣言的治理中,我们需要关注到法律法规的作用。
法律法规就像是给我们设定了一条明确的界限,让我们知道在网络空间,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的。
这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约束,更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
遵守法律法规,是我们在网络空间安全航行的重要保障。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技术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网络谣言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这些技术就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把锐利的剑,让我们在网络谣言的战场上,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
在依赖技术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以便在遇到网络谣言问题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网络谣言的治理中,我们还必须关注到公众教育的作用。
公众教育就像是给人们提供了一把防护盾,让他们在网络谣言的攻击下,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通过提高公众的辨识能力和判断力,我们可以让网络谣言的危害降到最低。
总的来说,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
它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舒适,也带来了隐私和安全的问题。
然而,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网络谣言都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不可阻挡。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谣言不仅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还对社会治理和舆论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网络谣言产生的两大原因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途径。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和传播,是因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
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可信度和信息的真实性上。
即使是在传媒时代,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有限的。
而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容易受到限制,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虚假信息,从而产生网络谣言。
传播途径是指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是因为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比传统媒体更快。
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就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甚至QQ空间等途径,将虚假的消息迅速传播出去。
网络谣言的演变过程1. 传播阶段:谣言产生后很快就会有人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
在初始传播阶段,谣言会通过一个小圈子传播。
如果这些人相信这个谣言,他们就会进一步将其传播给他们的朋友或跟随者。
2. 扩散阶段:如果谣言传播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就很可能通过大众传媒达到许多人。
此时,谣言开始扩散到一个更广泛的受众。
3. 强化阶段:在扩散阶段后,谣言会开始进一步被强化和加强。
这通常是通过与一些当前新闻或事件相结合来实现的。
这些谣言所包含的信息,可能会被其他监察机构或媒体机构加以确认或辟谣,但由于无法获得同样广泛的传达范围,仍可能继续得到信仰。
4. 平衡阶段:一旦谣言在扩散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也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这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通过媒体和其他机构去掉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已经相信了这个消息,并开始广泛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和传递。
要控制网络谣言,需要协同应对该问题,而非由单一机构采取措施控制。
以下是网络谣言控制的路径:1. 加强技术手段,构建监测机制:要控制网络谣言,必须依赖技术手段和机制。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在当今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下十分普遍。
它们以迅疾的速度传播,给个人、组织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的良好秩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
本文将论述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及其重要性,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用建议。
一、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指的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的,虚假、夸大、不实或未经证实的信息。
网络谣言不仅仅会对个人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公共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是应对网络谣言的第一步。
二、提高辨别能力1.核实信息来源:在接收到某一信息后,应该首先核实发布该信息的来源,了解发布者的身份和可信度。
一些官方媒体、知名机构和权威人士的信息更具可靠性。
2.查证信息真伪: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和事实查证网站,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
这些平台可以为我们提供真相,让我们摆脱虚假和夸大的陷阱。
3.审视信息内容:对于网上流传的某一信息,应该理性思考其内容是否合理、逻辑是否通顺,判断是否存在矛盾和夸大等情况。
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主观判断,而是依靠自己的判断力。
三、积极传播真相1.转发可信信息:在发现谣言时,应立即停止转发,并积极寻找真相和相关的可靠信息,及时传播真相以平息谣言。
2.分享权威机构信息:关注官方机构及知名专家的言论,将他们的权威声音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有助于提高社会舆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培养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在传播信息时,要坚持真实客观、科学合理的原则。
避免一些没有依据的言论和攻击性言语,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四、联合打击谣言1.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互联网公司应该加强对谣言信息的过滤和审查,开设举报渠道以便用户可以举报虚假信息。
通过合作,可以有效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2.政府的介入与引导:政府应积极开展网上谣言的查处和处理工作,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为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及对策思考
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及对策思考谣言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非官方来源”是其构成特征之一。
根据法国学者卡普费雷的定义,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这一中性视角的界定,并不关注谣言内容的真伪,而是突出谣言来源与官方信息源之间的对立。
这表明谣言具有反权力的一面,它的传播干扰了权威声音的社会传达。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谣言的功能是消极的,它可以混淆视听削弱政治信任,甚至损害主流意识形态。
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介在全媒体时代与经济、政治、技术等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也拓宽了信息受众的范围,对谣言的扩散起到“放大镜”“扩音器”“加速箱”的效用,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
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理网络谣言,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新特质谣言的形式、内容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当前,网络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对谣言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传统社会,谣言传播一般受物理条件限制,破坏力仅局限于特定范围、特定群体,但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呈现出更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其内容深度,还是传播广度,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1.技术助推:谣言传播强效化进入全媒体时代,技术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强势助攻。
随着网络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诸类谣言随技术的创新亦快速蔓延。
“网络技术对社会各方面渗透和介入有所加强,借助于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以及各种跨越国界的政治攻击和渗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从而不断加剧社会稳定风险特别是国家政治安全风险。
”在此背景下,技术已成为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以技术与科学作为自己的灵魂和核心原则的现代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内涵、特征和起作用的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融合了技术与科学两大重要元素的意识形态,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作用方式上,都彰显了其独特的时代气质。
技术创新不仅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崭新方式,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网民间的互动程度更加深化;而且为网络谣言的批量生产与信息的裂变传播提供另一片沃土,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
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难题。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关于事物的意见、情感和行动的总称,而网络谣言则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缺乏真实依据或者被有意篡改的信息。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关系,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中。
一则小小的新闻,只需经由网络的一次分享,即可迅速扩散,甚至演变成社会事件。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互联网的高速度传播相辅相成,在迅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的难题。
人们在网络上表达情感时,常常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场效应”。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原因分析网络谣言是网络舆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首先,网络谣言扰乱了社会舆论秩序,导致公众情绪波动,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其次,网络谣言造成信息失真,污名化了个人和机构的声誉,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恶意传播、缺乏核实、对信息过度兴奋等。
三、应对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措施面对网络舆情和网络谣言的蔓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加强舆情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及时掌握舆情动向,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其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整体秩序。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大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使公众能够更理性、科学地对待网络传播的信息。
四、个人应对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建议作为每一个网络使用者,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首先,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对能够影响自己生活和决策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核实。
其次,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讨论,发表中肯的意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积极的方向。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迅速蔓延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错误、无根据的消息。
它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公众判断力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产生网络谣言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个人心理因素以及利益驱动等。
首先,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产生网络谣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消息可以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很难得到准确、权威的验证。
这种特点导致了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事实的查证则相对较慢。
人们对于即时性的需求和对于新闻敏感度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媒介。
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也是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交媒体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监管和控制。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送与用户的兴趣相符合,容易导致信息的共享和操纵,从而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行为。
再次,个人心理因素也是产生网络谣言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感知和传递信息时常常受到认知偏差、认知失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加敏感,因为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反应,进而使得谣言更易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与自己的观点相符合的信息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信息的价值倾斜和片面传播。
最后,利益驱动是产生网络谣言的根本原因之一、网络谣言往往与个人、组织或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
个人可能因为对于他人的误解或者为了其中一种目的而散布谣言,组织可能利用谣言来达到其中一种商业、政治或活动目的,政府可能通过控制和扩散谣言来掌控舆论和影响民众的观点。
利益驱动不仅促使网络谣言的产生,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加危险和难以控制。
为了控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舆论监管和引导。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摘要】网络信息传播乱象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虚假信息、谣言传播、恶意造谣等现象。
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现状,主要表现以及成因分析。
然后分析当前网络信息传播乱象治理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治理策略思考,包括加强信息审核、强化网络实名制、提升网络素质等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网络信息传播乱象进行总结与展望,并提出深化网络信息传播乱象治理的建议。
本文旨在呼吁加强网络信息传播乱象治理,提升网络空间的纯净度和健康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乱象, 治理策略, 现状分析, 主要表现, 成因分析, 治理现状, 思考, 总结展望, 建议,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变得前所未有地广泛和快速。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不断凸显。
各种谣言、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在网络上泛滥,给社会生活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重要挑战。
如何有效地治理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信息传播乱象,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就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现状、表现、成因以及治理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加强网络信息传播乱象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网络信息传播日益发达,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然而其中也存在着诸多乱象。
这些乱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质量,还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和不良影响。
研究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成因和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存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对于了解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治理也直接关系到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
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针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制造行为,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首先,要明确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界定标准,以便能够准确判断和处理网络谣言。
其次,要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对故意传播和制造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谣言的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网络谣言的打击中来。
二、加强媒体的自律和监管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加强媒体的自律和监管是应对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
媒体应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把关,严禁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
同时,媒体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及时澄清和纠正网络谣言,以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三、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公众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受众,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是应对网络谣言的关键。
公众应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同时,公众应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学会正确使用新媒体,不被网络谣言所左右。
四、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管网络平台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场所,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管是应对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
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严禁发布和传播网络谣言。
同时,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清理和处置工作,及时删除和封禁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
五、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教育和宣传是应对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和警惕性。
同时,政府和媒体应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总之,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的思考
作者:吴震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5期
摘要:互联网时代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成为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受民众消极心态、政府被动应对、网络媒体缺乏职业道德、执法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谣言正在扰乱着社会秩序,吞蚀着公众信任底线,挑战着政府公信力。
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加强信息公开,疏导公民情绪,规范执法依据、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等途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综合治理力度,引导网络环境的有序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谣言;治理;政府
当今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其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传输海量信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由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网络谣言也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网络谣言的盛行,不仅造成民众心理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破坏政府形象,甚至还会危机国家安全。
因此如何采取多途径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也是当今政府部门的重要议题。
一、网络谣言概述
谣言,即通过文字、图像、语音进行传播,非真实的或未经证实的信息言论,在社会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谣言是谣言在互联网社会下的产物,即由社会问题引发的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的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
其相对传统的文本和口口相传的传播途径而言,网络谣言突破了专业性、技术性、经济条件等门槛,丰富多样的网络社交手段使信息传播更具互动性、私密性、封闭性和强关联性,传播速度更迅猛、参与人员更广泛、社会危害影响更巨大。
网络谣言作为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新毒瘤,不仅损害民众权益,扰乱社会秩序,引发公众恐慌,严重考验着政府治理能力。
世界各国都在经受着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其危害也受到社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消极心态是网络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社会中某些民众被情绪裹挟所呈现的消极心态也成为诱发网络谣言制造和传播的根源之一。
张爱军认为,网民受负面情绪、弱势心态、信任危机、法不责众等影响所折射出来的社会认知,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更容易传播谣言、更容易转化为集体行动。
当前,人们的价值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
变,尤其是对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公权滥用等现象十分不满。
造谣者和传谣者善于利用民众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心理对此类话题进行夸大来误导公众,破坏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更有甚者,某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严重缺失,自以为是的将自己置于社会裁判员的地位并在网络上对社会事件评头论足,不惜夸大甚至是捏造网络谣言,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扇风点火,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误导了网民的价值判断。
(二)政府消极应对是网络谣言泛滥的温床
网络谣言空穴来风,其往往是基于一定的突发事件或社会问题。
依据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出的“谣言强度( R) = 重要性( I) ×含糊性(A)”著名公式可知,网民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极为关注而对事件真相难以获取及时准确信息,如果这时身肩告知权威信息责任的政府行动消极,这正好为网络谣言提供了肆意蔓延的空间。
受官本位、怕受处分等特权思想的左右,政府部门面对重大舆情事件被动应对,面对网民关切时混淆了网络监督和网络谣言的界限,置网民的知情权不顾,或滞后公开或隐瞒、封堵信息。
政府的不作为突破了网民对政府期待的最大容忍度,民众会将对事件的急切关注度转移到对政府不作为的不满上来,加之前文提到的社会消极心态,多重负面情绪的堆积下从而导致网络谣言占据舆论阵地,本身没那么严重的社会问题也会因政府消极应对变得越发复杂,从而导致谣言的恶性循环。
(三)网络媒体缺乏职业道德是谣言传播的助推器
当前,随着微博、微信朋友圈甚至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越来越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网络媒体很容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
在这个网络信息呈井喷式传播的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如果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一味的为赚取点击率而忽视信息本身的真伪性和社会危害性,缺乏对网络信息必要的把关审核甚至是借网络谣言的噱头炒作自身的知名度,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谣言的制造和传播。
另外,西方反华敌对势力也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制造和炒作我国社会矛盾,利用多种网络媒体为传播载体,煽动鼓吹政治谣言、民生谣言等,企图通过各类平台渗透其反华思想,妄图制造我国内乱。
(四)执法标准不统一混淆民众的法律认知
虽然当前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网络谣言的现象仍频繁发生,张斌认为,这是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定本身的原则性以及谣言与一般言论、不实言论的法律界定不清晰,另一方面是有的法律规定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导致法律适用的社会效果不佳。
对于疑似网络谣言的案事件,各地公安机关主观定性不一,或者是仅仅对其教育批评不予处罚,或者是过度处罚。
2017年8月,河北省邯郸市一名网民因在百度涉县贴吧、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传播标题为“涉县新医院餐厅质差、价贵、量少,还是人民的医院吗?”帖子,当事人张某被涉县城关派出所以“涉嫌虛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但是该事件在媒体的关注下引发网民质疑,邯郸市局法制部门责令涉县公安局进行重新审核,随后撤销对当事人张某做出的处罚决定,并对涉事所长和民警追责,责令派出所向当事人赔礼道歉。
由行政拘留转为撤销
处罚,如此案件性质的急速转变,不仅损害了司法公信力,也损害了“依法治网”的严肃性,还混淆了民众对网络谣言处罚的认知标准。
三、治理对策
网络谣言的滋生和泛滥存在诸多危害,这无不考验着政府现代化的综合治理能力。
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加强信息公开,疏导公民情绪,规范执法依据、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等途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综合治理力度。
(一)加强信息公开,满足群众期待
有时候,政府对事件的处置态度比事件本身更令网民期待。
网民对网络谣言的关注热情取决于政府是否有一个积极处置事件并如实公开回应的态度,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依法依规明确回应主体,落实责任,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
并在随后的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應,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各级政府在面对社会关切时,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及时、针对、客观地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在权衡好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保密的天平下,既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网民对于信息的期待,更要以积极处置的态度来切断谣言的传播源头。
(二)疏导负面情绪,引导网民自律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网络谣言的传播热度与网民的理性批判能力成反比。
归根到底,网络谣言之所以泛滥是造谣者和传播者迎合了网民盲目跟风的心理。
首先,政府应该主动发现网络谣言中体现出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分析民众负面情绪的背后是对政府的各种诉求,畅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努力提高自身在民众心中的信任度,缓解民众焦虑,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以春风化雨般引导全民营造“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的良好氛围,积极抵制网络谣言的侵蚀,拒绝盲目跟风,提高自身独立理性辨析和分析事件的能力。
三是,政府还应发挥造谣传谣反面典型案例的警示震慑作用,教育网民增强自律意识,引导网民恪守道德和法律底线,让抵制网络谣言成为全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规范执法依据,区分谣言和监督
当前,政府已经重拳出击打击了诸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造谣传谣的不法分子,在社会中起到了震慑作用。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明确在治理网络谣言中各部门的职责义务,使得与互联网信息相关的法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刑法等规定相衔接,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
只有在打击网络谣言中实现有法可依,才能保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是针对涉及疑似网络谣言的案事
件,各地执法部门要统一执法标准,区分好群众监督和网络谣言的界限,在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更不能打击群众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既要鼓励打击网络谣言,也要尊重网民对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鼓励社会参与,营造全民抵制氛围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网络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当前社会中涌现出一大批自发的公益平台,例如今日头条的“头条谣言库”、北京青年报“照谣镜”、新浪微博“社会公约”、搜狐“谣言终结者”、百度“阳光行动”,这些公益的网络辟谣组织可以帮助用户及时监控、澄清和过滤虚假信息,提升网民的信息分辨能力,遏制网络谣言的扩散。
政府要通过柔性机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自觉投身于网络文明建设,鼓励他们对网络谣言敢于发声,善于发力,积极补充政府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的不足,在全社会营造出全民抵制网络谣言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