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新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练案:11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119份)通用84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119份)通用84

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十)第Ⅰ卷阅读题(分)一、代文(分)(一)述文本(分,每小分)下边的文字,达成-。

代篆的文化精神篆的用遍布代平时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法也在承了秦朝小篆写法的基上有了更高的美追乞降技表。

秦王朝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在文字政策上“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基一全国文字。

秦朝篆最具代表性的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

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美采纳的是“好而”的主,反各样形式的装。

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以易”、笔划粗均等、体公正匀的原由。

秦亡,初采纳了道家的“无而治”的思想治国,武帝又采纳了董仲舒的意“黜百家,独尊儒”。

与法家的美思想对比,道家美超越了功利性的,而儒家美了文()与的一关系。

用性也美性,是代美学思想于秦代美学思想的打破,也是代繁华展的一个原由。

假如以道、儒思想代替法家思想促进代美于开放,那么,地区文化于代的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厚先生在《美的程》一中到:“其,文化就是楚文化⋯⋯起于楚地,刘邦、羽的基本伍和中心成多数来自楚国地区。

楚浪漫主是先秦理性精神以后,并与它相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大。

它是主宰两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一样的是种洋溢着浪漫主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了想象、神人交、赤兔金、羽人⋯⋯就像屈原《离》中所的那,“佩其繁兮,芳霏霏其弥章”。

着重雕、充想象,是其著的美特点。

、帛画、雕塑、画像石等无不彰着种浪漫的情。

法也是这样,代篆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提按波,跌荡流,充了奏化。

起笔或藏或露,罕有相同;收笔或作,或垂露,姿万千;折或提或按,方兼,虚相生。

瓦当文更能随形布,任意生,活多。

篆屈曲回,虫篆,笔划作、虫、状,更是将篆的装意味、浪漫色彩到了极致。

“贤人立象以尽意”,代流瑰的篆,所表达的正是代追求浪漫、重装的美追求。

森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代篆里交融,开了中国法史上煌的一。

.以下作者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分).在美上,李斯反各样形式的装,他的小篆笔划粗均等、体公正匀,体了法家“好而”的主。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人生如旅行李永海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

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

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

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打工外出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

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

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

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

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

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

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

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语文】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2Word版含答案

【语文】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2Word版含答案

【关键字】语文限时训练一、(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14分)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二)参考答案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密切关注本网站高考答案栏目。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答案AD解析A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

B项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C项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D项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E项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2.答案 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男单羽毛球”改为“羽毛球男单”;主客颠倒,“留下”的主动者和受动者语序颠倒,应改为“精彩表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纷纷赞叹这场巅峰对决”。

B项句式杂糅,“围绕……中心”和“以……为中心”选用其一即可。

C项“防止”与“免遭”合用,否定失当,不合逻辑。

3.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结合“那深度很罕见”“并非不合理”两者之间是转折关系,排除A项;“系石头”和“离开湖底”两者是条件关系,后面是对“用石头测深度”的原理的解释,可以用“因为”;最后一空主要是退一步讲,用“不妨”合适,综合选择,B 项符合语境。

4.答案 B解析“孤”是君主的自称,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

5.答案(1)哀民生之多艰(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6.答案(1)遇到穷困的就周济他们,没有能力偿还的,就取出借据还给他们,人们被他所做的好事感动,都称他是有德行的人。

(关键词:“乏”“偿”“还之”)(2)(陶公)拿出白金若干两,帮助官府买进粮食来救济百姓,按惯例被授予八品的散官。

(关键词:“籴”“奉例”)参考译文公姓陶,名永恕,字廷德,是晋代陶渊明的后人。

永恕生在正统丙辰十月二十八日,为人性情仁厚,尽心孝顺父母忠于朋友。

2018年福建省高考(课标版)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年福建省高考(课标版)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
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
栏目索引
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 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
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 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 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
栏目索引
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
看,电话交流使两人的遭遇和命运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给读
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栏目索引
4.答案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 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 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 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
栏目索引
2.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
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 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答案一般“隐 藏”在文本中,考生细读文本,发现“端倪”,然后用规范的术语总结出 来即可。从“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她立即谈起 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可知,女主人公热爱阅读,热爱生活,对美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2018仿真模拟卷.语文(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作为藏文化中特有的绘画形式,传统唐卡大多作为一种用彩缎装裱的宗教卷轴画,供奉于寺庙和民居中,营造出宏大高深的佛教思想镜像,直抵信奉者的心灵;营造出一个充满神性力量的佛国世界,建立起现实世界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

唐卡的宗教性体现在其题材、内容上,也体现在绘制流程中。

对于画师而言,创作唐卡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纯洁且虔诚的信仰自始至终贯穿于作者的襟怀与笔端。

画师会在数月或数年的精耕细作中,追求极致的唐卡艺术之美;而高原特有的矿物和植物染料,更是赋予唐卡艺术历久弥新的效果,如佛教精神永绽光芒。

进入现代社会,社会环境的开放、文化交流的激荡、市场的兴起等,使唐卡艺术的流通和传承发生了变化----由寺庙供奉走向广阔的天地。

如今,在传统的寺院传承、流派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基础上,拓展出唐卡作坊、唐卡学校等多元化的流布方式,更广层面、更大力度促进了唐卡艺术的繁荣发展。

面对新的文化需求,唐卡艺术走出了两条方向不同的道路:一种继承传统,依旧以传统神本范畴的题材、内容、审美理念为主,技法愈加工细,色彩愈加艳丽,材质也更加新奇。

这类唐卡依然是寺庙和民居供奉的对象。

另一种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唐卡”。

它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体现着“从神本走向人本”的时代命题。

另外“新唐卡”还从古老绘画仪轨中挣脱出来,从而获得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题材内容更接地气,审美也更加趋向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为唐卡艺术掀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唐卡艺术走出雪域高原被更多的人所认知,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但这并不意味着唐卡艺术发展可以高枕无忧。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人生如旅行李永海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

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

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

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打工外出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

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

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

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

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

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

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

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语文】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3Word版含答案

【语文】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3Word版含答案

【关键字】语文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守巷者庄因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汽车停靠在巷的一边。

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

到了晚上,一切活动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

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段问题,同时,结构一些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

每一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颗星似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当我每次快走进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它仍在么?”然后,我转过弯,承受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明天已经由这一点光亮,先透露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卖馄饨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实,不过,他确已鬓发斑白。

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

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得讨厌。

风夹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缓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像触电似的痉挛起来。

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递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

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汽扑在脸上,隔着水雾,渗过凄迷的光,看见的是他满脸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吃啥?”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十年呢?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料理新生活吧!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晚练2新人教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晚练2新人教版

晚练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

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

B.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C.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有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D.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E.职业精神使得一名球员令人尊重,球场上的兢兢业业....,球场外的刻苦训练,这些都是人们回忆姚明时鲜活的记忆,并为之感动。

【解析】选AC。

A.“苟且偷安”指贪图安宁,不求上进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应为“苟且偷生”,跟“死”对照。

B.“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做定语,运用正确。

C.应为“应有尽有”,“应有尽有”有概括的作用,运用时可以跟总括性的词语搭配,也可以先在前边列举一些事物,而后用“应有尽有”来总括。

用“包罗万象”虽也可在前边先列举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

D.“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运用正确。

E.“兢兢业业”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运用正确。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清照是__①__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__②__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__③__,她__④__被当成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__⑤__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__⑥__就只有她一人。

【解析】选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白皮书说,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并最早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

2018届新课标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含答案

2018届新课标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含答案

栏目索引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 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 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 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 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 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栏目索引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 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析。(6分)
栏目索引
贵。 疑难突破 对情节设置的作用的四个思考角度: (1)思考在艺术结构(情节)上的作用。 (2)思考在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思考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4)思考在思想内容(主题)上的作用。 3.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从小说主题、结构以及读者的阅 读感受等角度去分析。主题上表现了人情的美好,结构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 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意味隽永。 知识归纳 文章的结尾,一般在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人 物品质或精神、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练案11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本练案共9题,共42分,用时42分钟一、升级训练(14分)(一)(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炫耀左克才寒气切割着时月裸露的肌肤,他在一幢楼的铁栅门来回徘徊。

时月傍晚离开楼房时手里有了厚厚一沓钱,拎着二万六千元,悬空的心落了下来的,老板总算兑现了血汗钱。

时月挤在弯弯曲曲的队伍中,火车只有腊月二十九的票。

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时月进村已是家家忙着贴春联窗花、放爆竹的时候了。

站在村口的儿子焦急张望着,见到他熟悉的身影飞也似地迎上来。

时月有了幸福的感动,儿子长大了。

洗漱后时月燃起香烟,菜已上桌,浓浓的亲情在酒香中弥漫。

时月在淡淡的醉意中睡去,零点的钟声催响此起彼伏或高或低的鞭炮声,时月催促儿子燃放鞭炮。

不多时,门外的鞭炮声突然哑了,时月坐起来竖耳侧听,脸上露出忧郁的神情。

早晨,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时月阴郁的心情。

①时月在外是一个小工头,二层楼房在村庄是最好的。

九点了,时月揣上两包高级香烟出了门,阳光极力驱散浓浓的烟气,②丝丝缕缕的火药味呛进鼻孔,时月悠闲地踱步,抱拳挂笑新年好。

时月走到四平门前时,猛然发现原先破旧的楼房不见了,眼前是一幢新的三层洋楼,灰色墙砖、红色花岗岩石阶、白玉扶栏、黄色门楼、园林风格的园墙,显得金碧辉煌。

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坐,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极不情愿地接过香烟匆匆离去。

时月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妻子见时月阴沉的脸色,以为沿途劳累,中饭也没敢叫醒他,晚餐时,他草草喝几杯酒后又睡去了。

时月脸色越来越阴郁,妻子心中生出丝丝不安,不时催促时月到医院看看。

儿子说,也可能是累的,工地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的也是黄米饭堆着寡味的菜皮,十多人一间的大通铺弥散着汗臭味,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鼾声。

妻子怔怔的,没有理出头绪。

新年是喜庆的,正月是亲朋好友的,可时月没有喜庆的心情更没有串门走动的意思,整天昏昏沉沉的,时而躺着望着天花板发愣,时而靠床低头沉思。

初六过后,打工者纷纷外出,时月却没有外出的迹象,妻子察看着时月的表情,沉闷的正月在不紧不慢中走着。

初八天刚放亮,时月早早起床洗漱一番,菜色的脸添了一丝红彩,凌乱的头发一丝不苟地趴在头上,皮夹克在洁白的衬衣下显得锃亮炫目。

妻子精神抖擞,猛火烧水做饭,儿子不再迟迟缩在被窝里。

天气格外爽朗,时月的灿烂给家人送来了明媚的阳光。

③时月春风得意地走出家门,皮鞋敲击着硬硬的土地。

回家时天已透黑,妻儿看到时月喜气洋洋的样子,心情别提有多高兴。

妻子趁着时月高兴壮着胆子说:“什么时候出门。

”时月说:“一时走不了啦。

”“怎么走不了呢?村庄外出打工的走得差不多了,要是累就在家多歇几天。

”时月说:“不是多歇几天,而是三个月。

”妻子睁大迷茫的双眼呆望着时月,半天说不出话来。

时月笑着说:“看你那痴样,这是我这些日反复考虑而又非做不可的事件,不然我会心神不安的。

”妻子说:“怎么净说些没头没脑的话。

”时月说:“初一我家鞭炮哑了,走到四平家门前看到了那么漂亮的洋楼,把我家楼房逼到了角落,不把楼房做高做大,我是没有好心情,更不会有好运气的。

”妻子说:“四平家借了不少债,再说我家楼房盖了才四年,而楼房样式年年变。

”时月说:“借债也得盖,农村人靠楼房撑门面,在外拼死拼活地挣钱不就是争个面子,吃好喝好别人是看不见的,好楼房儿子找媳妇都容易。

”妻子说:“儿子正月十二就开学,先给点钱报名。

”时月说:“念什么念,书读得再多还不是挣钱,念书不如早挣钱,楼房做好后就带儿子外出打工,好把房债还上。

”三个多月后,一幢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生辉,时月带着炫耀的满足仰视着。

④青苗挂着晨露,一个男人背着沉重的包袱,瘦长的少年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中巴扬起漫天的尘土罩着女人,她雕塑似地久立在路旁望着尘土弥漫消散。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本文以”炫耀”为题,写时月和四平为了炫耀宁可借债也要盖新楼,一详一略,暗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表达了作者讽刺和批判的态度。

B.时月因自家楼房最好而自得,因四平家楼房更新而失落,为是否盖房而焦虑,为偿还盖新楼的债务携子外出打工,“楼房”是小说的暗线。

C.“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座,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抓住人物表情进行描写,对比中突出了一方的满足得意和另一方的失落与愧疚。

D.时月感到自家楼房被逼到了角落,因为四平家高大漂亮的楼房把自家的楼房给遮挡住了,使自家的楼房处在了角落,采光通风变差。

[解析]B“楼房”不是行文的暗线。

C“愧疚”说法不妥,“不甘”才更符合人物虚荣的性格。

D两家人的楼房并没有挨着,否则时月第一天晚上回家就能发现,这里的“逼到了角落”是一种心理感受,不是实指。

2.本文中“阳光”出现了多次(见画线处),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①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暗示时月因为早晨要出门拜年,又可以在人前炫耀了,因此心情大好。

②暗示了情节发展。

用“极力驱散”暗示驱散不易,为下文时月的心情由得意转向失落埋下伏笔。

③写出人物心情的变化,交代情节的转折。

④烘托楼房的高大漂亮与人物的骄傲满足。

[解析]自然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一是渲染气氛,创造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二是烘托人物形象,为人物设置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三是推动情节发展。

四是暗示社会环境。

五是深化作品主题。

本题共四处环境描写,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答出两个要点给3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6分)答:示例一:我认为不能去掉。

①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

本文以时月在外讨薪开始,以时月带儿子外出打工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②从情节上看,明确交代了儿子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清晰。

③从主旨上看,这一结尾说明时月的炫耀要付出两代人沉重的代价,加重了批判的意味,深化了主旨。

④“亦步亦趋”暗示时月的儿子有可能把这种生活理念和方式继续下去,增加了悲剧意味,引人深思。

示例二:我认为可以去掉。

①从结构上看,第九段不但点题,而且照应开头。

本文以楼房前的徘徊开始,以楼房前的满足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已经完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

②从情节上看,儿子将会辍学,同时月一起外出打工的结局在第八段结尾已经暗示,不用再次点明。

③从主旨上看,第九段的描写已经暗含着作者对时月的批判与讽刺,明确了主题。

[解析]这是个开放性试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见识来评价。

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

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6分,观点1分,材料5分:答出一个理由给1分,答出两个理由给3分,答出三个理由给5分。

如有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拔高训练(14分)(二)(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祖母的季节苏童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

去年秋天是祖母的弥留之际。

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

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

“这水里有小青蛇。

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

”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

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

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

“老家伙来拉我走了。

”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

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祖母,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

”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的祖父也死于秋天。

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

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

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

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祖父。

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

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

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

“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

”老寿爷说。

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

”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

有一年过年前,母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

”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

”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

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

我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

“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我。

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

我摇头。

“你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

”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

”有一个瞬间我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

我抓住了马尾琴弓。

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

“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

”祖母焦灼起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

母亲把红色的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

后来我母亲打开了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

”母亲对父亲说。

“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

”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

“娘,你的金锁呢?”“没了,早没了。

”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

“娘,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的。

”母亲说。

“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

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