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概论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概论期末重点 精品
《公共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一节*一、公共管理的内涵:P2-4*公共管理含义界定为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划分四种:管制性公共事务、基础性公共事务、服务性公共事务、保障性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二、公共管理的形成:新公共管理运动及主要内容P8-9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做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开始。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任为标志。
意义及内容: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主要力图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二是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第一节一、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P36-38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可归纳五个方面: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实际问题)(论述题)内容看课文第40-41页表现两方面: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含义、原因)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地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
越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二是政府与企业不分;三是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
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职能错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职能范围不清;二是政府机构并立,职能重叠。
政府职能不到位,主要指一些政府的职能只体现在文件、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公共事业 管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的区别
公共事业组织:一般并不追求收益 、提供的许多服务或商品具有独占性、收费通常以成本耗费为基础
企业:追求投资收益 、提供的服务或商品不具有独占性、以供求关系来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2.2.2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
更大的收益收回。因此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脑力和体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就要据此来获取相应
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而人力资源则不同,作为一种资源,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贡献作用,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
动机分类法,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
主体分类法,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集合,也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的简单多数人的集团需要;
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
的普遍需要;
公共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利益。
1.2 公共需要的特征
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公共需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公共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公共需要也受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消费偏好对特定时期公共需要的演变和表现甚至会起很大的作用。
社会性:公共需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必然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特定社会条件既表现在阶级性,也表现在民族性。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可编辑)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题P1、7、9章】第一章:导论第1节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1、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2、【大题】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3、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公共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
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
(2)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基本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0;编辑拥挤成本为0 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社会总产品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纯私人产品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
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
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
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9、准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外部性(具体分析)10、【选择题】公共事业产品基本性质:(1)纯公共产品性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1.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特征1.非政府性(1.组织结构的非政府性,2.资源获取的非政府性,3.公共责任承担上的非政府性)2.服务性 3.非营利性(1.不以营利为目的,2.排斥个人营利行为,3.排斥团队营利)4自主性5.志愿性2.公共事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区别1.管理目标不同,2.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3.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4.绩效评估标准不同5.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 6 管理的性质不同。
3. 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1.管理主体上的区别2.成员管理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同3.管理手段不同4.管理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不同4.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1.无法提供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2.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3.无法消除负外部效应的存在4.市场体制难以实现经济的稳定5.国家体制的局限性1.专观努力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6.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1.政府决定着公管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基本方向2.政府决定着公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3.政府是公管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7.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1.相对独立性2.非营利性3.低成本,高质量4.专业性5.沟通性6.灵活性7.互助性8.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1.志愿失灵(1.筹款不足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自身存在的缺陷(1.缺乏独立性2.组织性质混乱3.立法滞后4.产权制度不尽合理5.自律机制不健全)9.公共事业绩效评估的基本指标1.经济指标2.效率指标3.效果指标4.公平指标10.绩效测评(人员)方法1.目标法2.比较法3.评价表法4.工作标准法5.重要事件记录法6..等级描述评价法★11.当前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听证范围狭窄,规定不明确2.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3.程序意识不强,公开程度不高4.听证的辩论性不足5.听证笔录缺乏其应有的法律效力12.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1.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在依法,有序的环境下运行2.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3.及时,透明发布危机信息,保持社会公众心理平稳4.转变思想,让非政府组织充分参与危机管理13.公共责任构成要素1.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2.公共责任的内容3.公共责任的客体14..政府规制的领域和主要内容1.注册登记制度2.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3.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4.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5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不公平竞争的规制6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透明度的规制15.中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2.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面临的道德危机3 社会监督薄弱4.组织缺位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力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6.双重俘获监督疲软的结果16.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4 年度检查制度5财务监督17.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8.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1.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必须承担其管理行为的后果的要求。
2.排他性:排斥他人消费的可能性——使用权或拥有权的垄断性。
3.非排他性:指某一物品不能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或排斥成本过高,难以实施排斥行为。
4.竞争性:指某一物品供某人消费后即无法再让他人享用,如果增加消费者,则必须增加物品数量,从而增加物品生产成本。
边际生产成本不为零。
5.非竞争性:指某一物品供某人消费之后,还可以由其他人消费,并且其他人的消费不会降低该人对此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路灯/海上灯塔)边际拥有成本为零;可分割性。
6.公共事业: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7.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8.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9.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10.社会团体: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展开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状态。
12.政府失灵: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薇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2.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3.草根组织:特指那些扎根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
4.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他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5.非营利组织:是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社会组织,一般指除政府部门和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
6.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7.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8.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9.文化行政: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以文化法律和法规为基本依据,以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为管理对象,对有关行政系统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事务进行决策、组织和调控的行为。
10.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须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形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1.体育产业:是指在体育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12.卫生事业:是我国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综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提纲
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
公共产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的分类: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公共权利的特征的是: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约束性。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服务性,强制性。
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验法。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特征:广泛性,复杂性,差异性。
公共政治文化:公共政治认知因素,公共政治行为倾向因素,公共政治评价因素。
经济环境的构成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经济体制。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需求,主体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
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公共提供,市场提供,混合提供。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多元构成,政府主导和统筹,以市场为基础,法制化和规范化。
非政府组织的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
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工作中的授权原则:按预期成果授权原则,明确划分每一部门职能界限原则,明确职权-管理层次原则,职权绝对性原则,职权与职责一致原则。
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刚性方法,柔性方法。
刚性方法的分类: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
柔性方法的分类:行政指导,管理合同,行政授权,行政委托,情感方法与心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特点:权威性,直接性,时效性。
经济方法的特点:间接性,诱导性,灵活性。
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直接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间接调查法。
公共项目运作方案拟定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详尽性原则,互不兼容原则。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限制因素分析,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稳定原则。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的来源:溢余,社会捐赠,政府拨款。
非政府组织支出的基本原则:非盈利原则,安全原则。
企业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BOT方式,BOOT方式,BOO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考试重点
J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重点要点:1. P3-9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概念与联系,以及特征【名词解释】2. P16-24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案例分析】※3. P26-30公共组织的概念、类型以及特征4. P42-4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5. P60-6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特征和分类(宏观把握)6. P94-95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决定因素【简答】※7. P108-113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与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方式与内容【与11结合考简答】※8. P122-124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简答】※9. P134-135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与特征10. P143-149事业单位的概念与基本分类及主要特征(仔细看一下,重点哈)11. P162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详细了解就看书第五章第一节)【与7结合考简答】※12. P175-176公共政策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层次13. P177-179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14. P184-195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与柔性方法的定义、特点15. P195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关系【名词解释】※16. P202-203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关系【名词解释】17. P226-228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案例分析可能性略大】※18. P228-229公共项目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与目标的确立题型:名词解释(3组,6个词,2个一组,共24分。
主要答概念、区别与联系)1. 公共需要&公共问题P4公共需要:指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问题:具有广泛性、复合型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的问题。
联系: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都具有公共性,都是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
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0×1分=10分)⏹二、多项选择题(8×2分=16分)⏹三、填空题(10×1分=10分)⏹四、名词解释(5×3分=15分)非盈利组织:定义: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
基金会:定义: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有其自己的基金,由其受托人或董事管理,以维持或协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等公共服务目的,而且提供补助金的公益性组织。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
公共事业组织:定义: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
公共事业决策:决策定义: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准备实施的活动,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公共事业激励:含义:公共事业管理者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
公共事业协调: 定义:公共事业协调是指公共事业组织机关及工作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系统内部个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管理活动个阶段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以便和谐合作的达成管理目标。
公共事业战略决策: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了能在社会中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针对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所制定的长远发展规划。
它是公共事业组织的最高层根据公共事业的发展目标、资源状况和外部环境而制定的,指明了整个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方向。
公共事业监督:公共事业监督是指管理系统内外监督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运用适当的监督手段对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组织作业程序和工作制度全面、准确、有效地执行,以使系统各环节的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合理,从而推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公管考研知识点总结
公管考研知识点总结一、公共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公共管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二、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的定义与性质,公共组织的类型,公共组织的职能和组织结构,公共组织的人员管理和激励机制,公共组织的变革和改进。
三、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概念和特征,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公共政策的改进和调整,公共政策的效果和社会影响。
四、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范围,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工作机制,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和预防措施。
五、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服务的特点和原则,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和管理模式,公共服务的质量评价和改进手段,公共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六、公共财政与预算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公共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公共财政的管理和监督,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七、社会治理与公共参与社会治理的概念和内涵,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对象,社会治理的机制和作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在备考公共管理学考研时,考生首先应该明确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了解其历史和发展,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以及公共管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此外,考生还应该熟悉公共组织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以及社会治理与公共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多做一些历年考研真题,并结合教材和资料进行辅助阅读,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考试之前,考生还应该多做一些模拟题和模拟考试,以便提升考试应试能力。
总之,公共管理学考研知识点的掌握对考生的考研复习至关重要,考生需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共行政管理概论
公共行政管理概论公共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官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科学,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从公共行政管理的定义、历史演进、主要内容、特点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公共行政管理的定义公共行政管理,简称公管,是指政府和政府机构以及管理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进行治理的一种管理行为。
它是政府实施公共权力的产物,通过权力行使和资源配置来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二、公共行政管理的历史演进公共行政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国家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封建官僚制为主,官员通过命令和禁令来实施管理。
近代以后,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公共行政管理逐渐复杂起来。
20世纪初,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共行政管理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行政管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三、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制定与执行、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绩效评估、公共参与等。
政策制定与执行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政府确定目标、制定政策方案、协调利益关系以及组织实施和监督等。
资源配置是指政府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管理,以满足公共需求。
组织管理则涉及政府机构的建设和运行,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
绩效评估是对政府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估和监督,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公共参与则是指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过程。
四、公共行政管理的特点公共行政管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等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公共行政管理既包括中央政府的管理,也包括地方政府的管理,还包括国际组织的管理。
复杂性体现在公共行政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利益主体和多个政府层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解决问题。
关联性体现在公共行政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彼此相互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_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问题:所谓公共问题,通常是具体广泛性、复合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2、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公共事务的范围广泛,从劳动管理到国防、行政、治安等国家事务,以及法律事务、艺术、教育、科学等都在其中,以及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交通、道路、水、电气等公用企业,且其范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动。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4、公共事业所谓公共事业,就是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5、公共组织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来说,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从狭义来说,是指行使行政权力,服务于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即行政组织。
6、公共事业管理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或对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由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构成,并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调节和控制过程。
7、政府所谓政府,就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实际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和官吏的总称。
广义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
8、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1、公共需要的特征(P2):(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2、社会公共事务(P6):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个人、家庭、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承担,但又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或办理的事项。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事务是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务和活动,如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
狭义的公共事务是指体现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活动,如国防、外交、内政、司法、治安等事务,通常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3、公共事业的含义(P7):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它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4、为什么政府要管理公共事业?(P9)(1)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2)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3)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必须积极有为(4)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有其优点和长处5、政府失灵(P33)全球发展证明,政府体制确实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体制的缺陷,限制市场体制的消极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期促进作用。
但是,也同样证明,政府的干预会出现失灵,这说明政府本身也存在缺陷,政府体制存在局限性:(1)政府的主观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出现不公正现象(4)政府在垄断、外部性问题上可能造成新的垄断、外部性问题(5)政府调节功能是有限的6、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5):(1)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框架(2)通过指导与协调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直接或间接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4)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监督机制(5)与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关系关系7、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P37):公共事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可以定义为: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或有关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公管整理重点资料
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1)管理目标不同(2)管理手段不同(3)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1)管理的理念不同(2)管理主体不同(3)与外部的环境关系不同(4)管理方法不同(5 )管理目的不同。
3.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的研究:(1)两种研究途径——波兹曼(2)三个研究途径——罗森布罗姆(3)第三条道路——格恩4. 波兹曼的两种研究途径: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5. 罗森布罗姆的三个研究途径: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管理途径:把公共管理看做是一种管理行为,与私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
进一步分为传统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
政治途径:强调把公共管理视为一种政治过程。
强调代表性、政治回应、责任的价值观,认为这些价值不仅是建立宪政的重要元素,也应该贯穿于政府各层面的运作之中。
法律途径:将公共管理视为在特定情境中应用法律、实施法律的活动,突出公共管理中主权、机构和规制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明显的法律事务。
关注的焦点是个体权利的本质。
6.恩格的第三条道路: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7.公共管理的定义:定义为一种新途径、定义为整合性研究、定义为对政治权威的管理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
8.西方国家关于公共组织的分类:9.中国关于公共组织的分类:10.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公共管理的对象:是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以及性质、形式多样的公共组织自身。
12.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13.斯蒂格利茨认为: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增加一个人对他的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而排除任何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
14.政治——行政二分法:(1)1887威尔逊明确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提出行政学应该作为独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管概论资料整理
问题:协调职能组: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公共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是指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在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和管理过程。
亚运会中公共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的事实:
1.2010年4月开始为亚运会服务,在此之前相关工作没有按项目化运作,各领域独立分散开展工作,缺乏有力的计划统筹和监控预警,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工作漏项和工作对接不畅等问题,导致许多工作滞后。
实施项目管理后,特别注重运用和创新了对大型社会公众活动项目的统筹整合管理,收到了显著效果,也为类似大型社会公众活动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第16届亚运会开闭幕式当日运行活动涉及多部门,协调难度大,亚组委在构建了坚强有力、层级分明、运转顺畅的开闭幕式指挥体系的同时,采用了区别于其他类似大型社会公众活动的组织设置,切实采用了项目式组织:组建了亚运会开闭幕式运行团队,其下设置了8个子团队和7个保障团队,在继而扩展为27个子团。
3.在开闭幕式筹办过程中,特别强调在系统统筹的前提下,各子团队编制各自的实施计划,坚持对各子项目、子团队的监控
和协调,定期发布监控预警报告。
每个方案都是运行团队办公室会同开闭幕式各个子团队,反复协商,共同努力工作加之最后综合整合的成果。
一、沟通管理的内容:
1、确定沟通目标。
项目中沟通对象主要为项目干系人,不同干系人需要的信息可能不同,所以在项目启动时,就要识别所有的项目干系人。
以及不同人的不同信息需求。
2、制定沟通计划。
沟通对象,需要的信息,信息发布频率等都要确定好。
3、执行沟通计划。
看上去,很简单,每个项目都可以依此模式套用,但实际上很多项目在执行中都会出现沟通问题, 我认为大部分情况下是项目经理犯有沟通障碍症。
二、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
沟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项目信息及时、正确的提取、收集、传播、存储以及最终进行处置,保证项目组内部的信息畅通。
在这过程当中,项目经理责无旁贷的成为信息传输的中心和中转站,同时又要避免成为信息流通的瓶颈。
我认为项目的沟通主要包括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部门领导的沟通、项目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包括与项目组中外部资源的沟通)、与外联公司的沟通和与其他兄弟部门(包括CS中心、NFSJ中
心)之间的沟通等等。
1.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一般从项目前期阶段就开始了,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充分分析业务部门的需求,以及需求的重点部分,沟通做到有的放矢;
(2)让对方在一定程度上(即有利于项目组工作开展的程度上)了解项目组的现实情况,有困难一定先提出来,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3)在需求沟通中,业务的专家地位可能不很明显,项目组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更加深入的参与业务需求讨论,甚至引导需求,即技术引导业务;
(4)在项目过程当中形成前期积极进行需求挖掘、中期合理安排客户体验、后期协调验证测试的良性循环;
(5)如果沟通效果不理想,要及时上升问题的高度,寻求各级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协助,合理的借用外部力量达到项目组的既定目标项目成功。
2. 与部门领导的沟通与部门领导的沟通在项目管理过程当中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目前中心的矩阵结构管理模式中,职能部门的权限要大于项目经理的权限,所以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一定会不断的和各职能部门经理打交道,同时项目经理还要定期的向本部门领导汇报项目情况,寻求项目支持。
我认为与部门领导的沟通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寻求支持的邮件一定要简练的描述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领导哪方面的具体支持,最好根据具体问题给领导1-3个选择,并指出项目组倾向于哪个选择,原因是什么,而不是把问题直接扔给领导;
(2)一定要清楚各级领导的权限和角色,解决问题时一定是要找到关键路径上的关键领导,避免信息同时发布多个领导,造成领导之间的沟通成本加大,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增加领导协调解决问题的难度;
(3)对于有些问题,不要一味的向领导妥协,不要一味的承诺实际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工作,这既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领导、对项目组的负责。
3、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沟通
在项目管理中,专门将沟通管理作为一知识领域。
多数人理解的沟通,就是善于表达,能说、会说,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并不等同于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更多是对沟通的管理。
在项目中,很多人也知道去沟通,可效果却不明显,似乎总是不到位,由此引起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其实要达到有效的沟通有很多要点和原则需要掌握,尽早沟通、主动沟通就是其中的两个原则,实践证明它们非常关键。
在工作中,大家可以发现,如果项目经理独断专行,不善于沟通或者沟通方法有问题,除非项目经理能力非常强,任何事情都能在项目经理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否则这个项目能够成功完成肯定是有问题的。
三、沟通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1)施加压力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采取过分强硬的方式,沟通时应从责任的角度告诉对方任务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人觉得带有威胁的意味。
(2)在项目成员表现不佳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宜立即采取一些“措施”,应该采取温和沟通的方式,了解其原因,甚至从朋友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这样效果会更好。
(3)在整个团队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不能按预期完成任务)导致士气低落或者普遍情绪不佳的时候,不宜责怪大家,而是认真分析问题,找出补救的办法,对存在的问题,最好不要针对个人。
沟通的必要性:
有效沟通,就是传递和交流可靠性、准确性高的信息或思想的传递和交换的过程。
它是组织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领导与沟通密不可分,有效的沟通意味着良好的管理,成功的领导则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领导艺术的精髓。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明确把有效沟通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无论是决策前的调研与论证,还是计划的制定、工作的组织、人事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外界的交流都离不开沟通。
事实证
明,优秀的组织管理必然存在着有效的沟通。
总之,领导者的有效沟通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的价值观,还取决于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领导有效沟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或继续建立领导者和下级之间的联系因此领导有效沟通有其重要的意义。
有效的沟通是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组织中,向开放沟通氛围转变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增进了与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倾听注意辨识那些将要出现的信息;更多机会丰富的沟通渠道;更多机会利用非正式的沟通和象征性的动作来建立组织内部的信任感以及对组织的规划和愿景的责任感。
有效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导技巧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所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领导者应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不断探索和提高有效沟通的技巧,以便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