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产前管制中心工作制度

产前管制中心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中心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产前诊断水平,确保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为孕妇提供准确、及时的诊断结果和咨询服务。

第三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产前诊断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公正性。

二、工作流程第四条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专门的预约挂号窗口,为孕妇提供便捷的预约服务。

第五条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专门的咨询窗口,为孕妇提供专业的产前诊断咨询服务。

第六条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专门的检查窗口,为孕妇提供超声、基因检测等检查服务。

第七条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专门的诊断室,由专业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

第八条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专门的报告发放窗口,为孕妇提供及时的诊断报告。

三、人员职责第九条产前诊断中心应配备专业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

第十条医生负责对孕妇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断,向孕妇解释诊断结果和相关的风险。

第十一条护士负责孕妇的接待、导诊、标本采集等工作,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质量管理第十三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

第十四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定期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十五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加强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信息安全第十六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对孕妇的个人信息和诊断结果进行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

第十七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孕妇的资料和诊断结果的安全性。

六、应急预案第十八条产前诊断中心应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产前诊断机构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机构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机构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产前诊断机构的管理,确保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产前诊断机构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障服务质量,保护患者权益。

第三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人员配备、设备管理、试剂管理、标本管理、质量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

第四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第二章人员配备与培训第五条产前诊断机构应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技师、护士等。

第六条产前诊断机构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证书,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

第七条产前诊断机构应设立专业技术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章设备管理与维护第八条产前诊断机构应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第九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维护情况、校准情况等。

第四章标本管理第十一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建立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和储存等环节,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

第十二条产前诊断机构应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本采集和运输器材,保证标本的采集和运输过程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对标本进行妥善处理和储存,避免标本污染、损坏或丢失。

第十四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建立标本管理记录,记录标本的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员、运输时间、处理方法等。

第五章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第十五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对产前诊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六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追踪。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利益,保证产前诊断技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及确保技术应用过程中遵守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对产前诊断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的制度。

该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有助于提高产前诊断技术的管理水平,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与利益。

下面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程序和管理要求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管理对象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的对象主要包括医疗机构、产前诊断技术人员和使用产前诊断技术的孕妇。

医疗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机构、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院等,负责提供相关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机构。

产前诊断技术人员是指经过培训和授权进行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技术人员等。

孕妇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管理对象之一二、管理内容1.产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应规定产前诊断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标准,确保技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这包括选择适用的产前诊断技术,确保所选择的技术对于特定的情况和疾病的诊断是准确的和可靠的。

2.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的遵守: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应明确要求在产前诊断技术应用中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

这包括孕妇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技术操作的合法性等。

3.信息管理: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产前诊断技术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完整、以及可追溯可查询。

这有助于管理机构对技术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以及对孕妇和胎儿的随访和管理等。

4.质量控制: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应规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技术的质量和可靠性。

这包括对设备和试剂的质量保证、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认证等。

三、管理程序1.技术选择和应用:管理制度应规定产前诊断技术的选择和应用程序,包括技术选择的评估、特殊情况下的技术选择和操作、技术应用前的孕妇评估等。

2.危险因素的评估和管理:管理制度应规定对孕妇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和管理的程序。

这包括孕妇的年龄、遗传背景、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评估和管理。

产前诊断中心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中心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中心工作制度一、保密制度1.所有在产前诊断中心工作的员工必须签署保密协议,保证不泄露任何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诊断结果。

违反保密协议的员工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2.在诊断结果和病历上必须注明患者的编号而非姓名,以保护患者的隐私。

3.所有患者的信息和诊断结果必须存储在安全的数据库中,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操作数据库。

二、质量管理制度1.所有产前诊断中心的员工必须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和资格证书,并能熟练操作诊断设备。

2.所有诊断结果必须经过多名医生的核实和确认,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所有器械和设备必须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4.员工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工作流程2.对于怀孕中和怀孕后的检查,员工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包括采集血液样本、超声波检查等。

3.所有检查结果必须及时输入数据库,并及时通知患者。

四、团队合作1.产前诊断中心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包括前台接待、医生诊断、实验室检测等。

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2.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必须及时交流和讨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和交流,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服务态度1.产前诊断中心的员工必须在工作中展现出友好和耐心的态度,帮助患者解答疑问,并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支持。

2.对于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必须保持尊重,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3.对于不懂医学知识的患者,员工必须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诊断结果,帮助患者理解并正确应对。

六、应急处理1.产前诊断中心必须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

2.员工必须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应对应急情况的能力。

3.所有应急事件都必须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解决。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产前诊断技术管理,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和《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产前诊断技术,是指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相应筛查。

产前诊断技术项目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

第三条产前诊断技术应用应当以医疗为目的,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伦理原则,由经资格认定的医务人员在经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进行。

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非医疗目的的产前诊断技术。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产前诊断机构的设立与管理第五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符合产前诊断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二)具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诊断技术;(三)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四)具有保障母婴安全的相关设施和抢救措施。

第六条申请设立产前诊断机构的,应当向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设立申请书;(二)拟设机构的名称、地址和业务范围;(三)拟设机构的基本条件;(四)负责人的简历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五)专业技术人员的简历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六)仪器设备清单和诊断技术情况;(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八)其他需要的材料。

第七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产前诊断机构执业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当每年进行一次校验,校验合格的,继续执业;校验不合格的,应当限期整改,整改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由原许可机关收回《产前诊断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九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确保诊断质量。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是指针对孕妇进行的一系列检测和评估,以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产前诊断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提高孕妇和胎儿的生命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保障。

在我国,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和安全。

一、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的目的和重要性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孕妇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评估,获得胎儿的健康状况及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与安全。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通过产前诊断技术,可以对胎儿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先天性缺陷、遗传性疾病等异常情况,提供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机会。

2. 避免孕期并发症和产后遗患:产前诊断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孕妇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积极的管理和干预,预防和减少孕期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产后遗患的风险。

3. 促进家族遗传病的筛查与预防:通过产前诊断技术,可以进行家族遗传病的筛查工作,为有遗传病史的家庭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减小遗传病对家族的影响。

4. 提供决策参考与心理支持:产前诊断技术的结果对于孕妇和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参考,也需要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做出理性和正确的决策。

二、产前诊断技术重要措施为了管理好产前诊断技术,确保其有效可靠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需要制定相应的重要措施:1. 建立健全的诊断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的产前诊断技术体系,包括完善的设备和设施配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诊断指标。

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确保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要点。

2. 加强质量管理和质控体系:建立质量管理和质控体系,对产前诊断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活动,确保产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制度

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制度

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从事产前缺陷诊断工作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

第三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应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确保母婴安全。

第四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保密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设立产前缺陷诊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产前缺陷诊断工作。

第六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和设施,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七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八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及时更新。

第三章诊断流程第九条产前缺陷诊断主要包括筛查和诊断两个阶段。

第十条产前筛查应在孕早期开始,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筛选出高风险孕妇。

第十一条高风险孕妇应接受产前诊断,包括超声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存在缺陷。

第十二条产前诊断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并向孕妇及家属提供相应的咨询和建议。

第四章诊断结果处理第十三条产前诊断结果显示正常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观察。

第十四条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异常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干预措施,如终止妊娠、引产等。

第十五条对产前诊断结果有疑问或不明确者,应进行复诊或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

第五章质量控制与评价第十六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第十七条定期对产前缺陷诊断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第十八条定期对产前缺陷诊断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第十九条建立产前缺陷诊断工作评价机制,对工作质量、效率和满意度进行评价。

第六章保密与信息安全第二十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中涉及的个人信息和诊断结果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第二十一条产前缺陷诊断工作应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规定,确保数据安全。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

卫生部关于印发《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产前诊断技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我部制定了《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12月13日以33号部长令形式发布。

为了贯彻落实《管理办法》,我部制定了7个相关配套文件,现予以发布。

请遵照执行。

附件:1、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2、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3、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4、遗传咨询技术规范5、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技术规范6、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7、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规范附件1: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根据人群对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需求、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实行产前诊断技术的分级管理,设置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一、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是指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有能力开展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和细胞遗传等产前诊断技术服务。

有条件的机构应逐步开展分子遗传诊断或与能提供分子遗传诊断的机构建利工作联系。

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经专家评议,指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的要求,审核、许可、监督、管理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规划、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工作时坚持:1.严格按《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审批。

2.所有提供产前检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为孕妇进行早孕检查或产前检查时,应当进行有关孕产期保健和生育健康等知识的普及。

产前诊断科室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科室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科室工作制度一、总则产前诊断科室是专门为孕妇提供产前检查、胎儿健康状况评估和遗传性疾病筛查等服务的重要科室。

为了确保母婴安全,提高产前诊断质量,规范科室管理,制定本制度。

二、人员岗位职责1. 科主任:负责科室整体工作,组织实施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科室运行顺畅。

2. 主治医师:负责产前诊断、胎儿监护、遗传咨询等工作,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业务。

3. 医师:负责产前检查、胎儿监护、遗传咨询等工作,向主治医师汇报。

4. 护士:负责孕妇的日常护理、产前教育、疫情防控等工作,向主管医师汇报。

5. 技术员:负责产前筛查、实验室检测等工作,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三、核心制度1. 首诊负责制:对首次就诊的孕妇,由专人负责接待、登记、安排检查等事宜,确保孕妇就诊顺利进行。

2. 查房制度:每日定时对孕妇进行查房,了解病情、评估胎儿健康状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 病例讨论制度:对疑难、危重病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病例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4. 急危重病人抢救及报告制度:遇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救,并报告上级医师及相关部门。

5. 会诊制度:对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病例,邀请相关科室人员进行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6.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对需要进行手术的孕妇,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规范,确保母婴安全。

7. 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制度: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准入评估,确保安全、有效。

四、其他重要制度1. 处方制度:医师开具处方时,必须遵循临床路径和药物指南,确保用药安全。

2. 医嘱制度: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确保孕妇治疗顺利进行。

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对科室工作进行质量评价,持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

4. 转院、转科制度:对需要转院、转科的孕妇,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病情不受影响。

5. 手术室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执行手术室管理规范,确保手术安全。

6.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及相关部门。

产前诊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产前诊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产前诊断信息安全,防止患者个人信息泄露,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从事产前诊断工作的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涉及产前诊断信息的相关人员。

三、职责1.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检查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2. 产前诊断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科室得到有效执行。

3. 产前诊断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信息安全。

四、制度内容1.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产前诊断信息管理,对涉及患者个人信息的数据进行严格保密。

(2)对产前诊断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

(3)制定信息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相关信息。

(4)定期对产前诊断信息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5)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防止病毒、恶意软件等对信息系统造成破坏。

2. 患者信息保密(1)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2)对患者的诊断报告、检查结果等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

(3)患者信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患者同意,不得将其信息提供给第三方。

3. 人员培训与考核(1)定期对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2)对信息安全工作进行考核,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4.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1)发现信息安全事件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扩大损失。

(2)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3)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五、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我院将有效保障产前诊断信息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产前诊断制度

产前诊断制度

产前诊断制度产前诊断中心工作人员行为准则1、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不迟到、早退。

无故不上班又未被同意休假者,按旷工计。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工作。

2、衣着整洁,谈吐文明接诊时应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就诊对象的隐私权,对就诊对象提供的病史和家族史给予保密。

3、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禁止无医学指征的性别选择。

4、严格按照中心制定的工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操作,不得私自更改,如需改进,必须上报中心负责人同意或经会议讨论决定后方可执行。

5、严格遵守中心清洁、消毒制度。

按规定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6、中心的例会或病案讨论会时,除突发事件外,不得以任何事由请假或缺席。

7、外出学术活动或学术团体活动由中心安排后方可参加。

8、申请研究课题时,需要在中心开题、备案后方可送报。

进行合作课题亦需要讨论、备案,否则不予支持或安排。

档案管理制度1、建立专科档案并有专人负责的档案管理2、根据档案的内容、性质分类,如规章制度包含国家法令、科室各项制度;仪器设备档案包含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合格证书(复本),维修、保养、检测的记录等。

3、图书资料、声像资料及复印的文献应根据档案的分类分别建档并注明收集时间和输入时间。

4、每条档案的收集以及输入电脑都应及时、准确、全面,分类归档并注明收集时间和输入时间。

5、档案应真实、可靠、全面,初检及复检的化验单应仔细核对,其档案应永久保存。

6、需要保密的档案,应建立保密制度,采取具体措施,实施保密的文件柜加双锁,应两人同时开启;电脑应加密,非经负责人同意不得查阅等。

7、资料借出,如图书文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等都应有记录,应经相关负责人批准并且及时归还。

统计汇总及上报制度1、定期统计分析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有关信息,包括B超筛查各项参数、血清筛查的各孕周中位数值、阳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

2、根据统计分析数据,适当调整筛查的各项参数,提高阳性病例捡出率及筛查效率,减少漏检率。

3、确诊的阳性病例及假阴性病例,定期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产前诊断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产前诊断工作是指对胎儿进行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其他出生缺陷的诊断,以及为孕妇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第三条产前诊断工作应当遵循知情自愿、科学规范、保护隐私、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产前诊断工作的监督管理,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产前诊断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产前诊断机构第五条产前诊断机构是指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专门从事产前诊断工作的医疗机构。

第六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具有与产前诊断工作相适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三)具有与产前诊断工作相适应的设备和设施;(四)具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

第七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产前诊断工作;(二)严格执行产前诊断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三)保障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四)保护孕妇和胎儿的隐私权益。

三、产前诊断人员第八条产前诊断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二)具有与产前诊断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孕妇和胎儿的权利。

第九条产前诊断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在产前诊断机构内开展产前诊断工作;(二)严格执行产前诊断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三)保障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四)保护孕妇和胎儿的隐私权益。

四、产前诊断服务第十条产前诊断服务包括下列内容:(一)对孕妇进行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其他出生缺陷的诊断;(二)为孕妇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三)对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进行检测;(四)对孕妇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第十一条产前诊断机构应当向孕妇提供下列信息:(一)产前诊断的目的、意义和可能的风险;(二)产前诊断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规程;(三)产前诊断的费用和支付方式;(四)产前诊断结果的解读和相关的咨询服务。

产前诊断科工作制度及流程

产前诊断科工作制度及流程

产前诊断科工作制度及流程一、工作制度1. 产前诊断科是负责为孕妇提供产前诊断服务的专业科室,包括产前筛查、遗传咨询、胎儿超声检查、羊膜腔穿刺术等。

2. 产前诊断科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生、技师、护士组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产前诊断科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意愿。

4. 产前诊断科应定期进行内部培训和考核,提高科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5. 产前诊断科应与医院其他科室保持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6. 产前诊断科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整改,确保医疗安全。

7. 产前诊断科应积极参与医院和科室的科研工作,推动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8. 产前诊断科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产前诊断的相关知识。

二、工作流程1. 咨询与预约(1)孕妇或家属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咨询,了解产前诊断的相关信息。

(2)咨询结束后,如果决定进行产前诊断,应预约具体的检查时间。

2. 遗传咨询(1)在预约好的时间,孕妇或家属应到产前诊断科进行遗传咨询。

(2)遗传咨询师会详细询问孕妇的家族病史、个人病史等信息,评估胎儿患病风险。

(3)遗传咨询师会根据评估结果,为孕妇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建议。

3. 产前筛查(1)孕妇根据遗传咨询师的建议,选择适合的产前筛查方法。

(2)产前筛查包括血清学筛查、超声检查等,根据不同的筛查方法,孕妇需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检查。

(3)产前筛查的结果会及时通知孕妇,如发现问题,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4. 羊膜腔穿刺术(1)如果产前筛查结果显示胎儿有患病风险,医生会建议进行羊膜腔穿刺术。

(2)孕妇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羊膜腔穿刺术,医生会根据羊水样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等诊断。

(3)羊膜腔穿刺术的结果会及时通知孕妇,医生会根据结果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5. 结果解读与咨询(1)无论产前筛查还是羊膜腔穿刺术的结果,医生都会及时通知孕妇,并提供详细的解读。

产前诊断各项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各项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各项工作制度一、产前诊断中心工作目标产前诊断中心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对孕妇的产前筛查和诊断,发现和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产前诊断中心工作原则1. 保密原则:产前诊断中心对孕妇的个人信息和诊断结果进行保密,不泄露给任何无关人员。

2. 自愿原则:孕妇有权自主选择是否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中心不得强制孕妇进行诊断。

3. 科学原则:产前诊断中心必须遵循科学原则,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诊断,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伦理原则:产前诊断中心必须遵循伦理原则,尊重孕妇的权益,不得进行非伦理的诊断活动。

三、产前诊断中心工作流程1. 孕妇咨询:孕妇在产前诊断中心进行咨询,了解产前诊断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后果。

2. 医生评估:医生根据孕妇的病史、家族史、年龄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孕妇是否需要进行产前诊断。

3. 签订知情同意书:孕妇在充分了解产前诊断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后果后,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4. 标本采集:医生根据孕妇的情况,进行标本采集,如血液、羊水等。

5.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检测,如染色体分析、基因检测等。

6. 结果反馈:医生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孕妇,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建议。

7. 孕妇决定:孕妇根据医生的建议,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四、产前诊断中心工作人员职责1. 医生:负责对孕妇进行咨询、评估、标本采集和结果反馈,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2. 护士:负责协助医生进行标本采集和护理工作,确保孕妇的安全和舒适。

3. 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产前诊断中心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产前诊断中心工作制度1. 保密制度:对孕妇的个人信息和诊断结果进行保密,不泄露给任何无关人员。

2. 标本管理制度:对采集的标本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标本的安全和质量。

3. 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清洁。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是指在妊娠期间,对胎儿进行各种检查和诊断的一种管理制度。

通过这个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出胎儿的异常情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措施,保护胎儿的健康和母亲的安全。

下面将从制度的目的、内容、要求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诊断出胎儿的异常情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措施,保护胎儿的健康和母亲的安全。

通过产前诊断技术,可以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有无畸形和疾病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不良的后果。

其次,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前检查、基因检测、超声波检查、羊水穿刺等。

产前检查是指对孕妇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相关疾病筛查,如糖尿病筛查、孕妇高血压筛查等。

基因检测是通过对孕妇血液或羊水中的DNA进行分析,确定胎儿是否携带其中一种遗传病或染色体异常。

超声波检查则是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原理,观察胎儿的器官和结构,检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和有无异常。

羊水穿刺是一种用于确定胎儿是否患有其中一种遗传病或染色体异常的检查方法,通过将一定量的羊水抽取出来,对其中的细胞进行检查。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制定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产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医务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正确操作和解读产前诊断技术的结果。

此外,孕妇和家属也要积极配合,提供准确的个人和家族疾病史,遵守医嘱和指导。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孕妇需要在孕早期选择一个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产前检查。

其次,医务人员会根据孕妇的特定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产前诊断技术方案。

然后,进行相应的产前检查和技术操作,如血液采样、超声波检查等。

最后,医务人员会对产前诊断技术的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向孕妇和家属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总之,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制度是保护胎儿健康和母亲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出胎儿的异常情况,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保护胎儿的生命和健康。

产前诊断的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的工作制度

产前诊断中心工作制度一、总则1.1 为了保障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工作制度。

1.2 产前诊断中心的工作应遵循科学、严谨、规范、保密的原则,严格执行各项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

1.3 产前诊断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职业道德,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二、组织架构和职责2.1 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管理机构,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

2.2 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专业技术岗位,负责产前诊断的各项技术工作。

2.3 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质量控制岗位,负责中心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工作。

2.4 产前诊断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3.1 标本采集和递送3.1.1 采集标本前,应向患者充分告知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活动、采血前4小时勿喝茶或咖啡、抽烟或饮酒,空腹或清淡饮食后采血等。

3.1.2 标本采集应使用一次性无抗凝剂真空采血系统,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污染、震荡和搞错标本。

3.1.3 标本容器应标明样本编号和病人姓名,采集后的标本应在24小时内尽快送检。

3.1.4 接受其他医疗机构转送的诊断样本,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血清标本应在采集后5个工作日内递送,2天内必须到达诊断检测机构。

3.2 标本处理和检测3.2.1 对标本进行处理和检测前,应核对样本编号和病人姓名,确保无误。

3.2.2 对标本进行处理和检测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污染和误差。

3.2.3 检测结果应记录在相应的检测单上,并由检测人员进行签字确认。

3.3 结果报告和解读3.3.1 产前诊断中心应设立结果报告岗位,负责诊断结果的报告工作。

3.3.2 诊断结果应以书面形式报告给患者,并附上相关的解释和指导。

3.3.3 对于异常的诊断结果,应立即报告给患者,并提供进一步的咨询和指导。

四、质量控制和管理4.1 产前诊断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规范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提高产前诊断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内所有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三、档案管理职责1. 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管理员负责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借阅、销毁等工作。

2. 各科室负责人应积极配合档案管理员做好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四、档案收集与整理1. 档案收集:产前诊断技术档案应包括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记录、影像资料等。

2. 档案整理:档案收集齐全后,由档案管理员按照规定进行整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档案编号:产前诊断技术档案应进行编号,编号规则由档案管理员制定。

五、档案保管1. 产前诊断技术档案应存放于专用档案柜中,确保档案的物理安全。

2. 档案柜应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设施,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

3. 档案管理员应定期检查档案保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档案借阅1. 档案借阅需填写借阅单,经档案管理员批准后方可借阅。

2. 借阅者应妥善保管档案,不得涂改、损坏、遗失。

3. 借阅完毕后,应及时归还档案,并办理归还手续。

七、档案销毁1. 档案销毁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执行。

2. 档案销毁前,应由档案管理员对档案进行鉴定,确认无保存价值后方可销毁。

3. 档案销毁应采用集中销毁的方式,确保档案的彻底销毁。

八、档案信息化管理1. 产前诊断技术档案应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2. 档案管理员应定期对档案信息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3. 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九、监督检查1. 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管理员应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

2. 各科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本科室的产前诊断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本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监督机制,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

产前诊断工作制度及流程

产前诊断工作制度及流程

产前诊断工作制度及流程一、目的为了确保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保障母婴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工作制度及流程。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从事产前诊断工作的所有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

三、组织架构1. 设立产前诊断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产前诊断工作。

2. 产前诊断中心设主任一名,负责中心的日常工作;设副主任若干名,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3. 产前诊断中心设立专业技术小组,负责具体的技术操作和质量管理。

四、工作流程1. 预约与咨询患者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预约产前诊断服务,预约成功后,由工作人员告知就诊时间及注意事项。

2. 就诊与评估患者就诊时,由专业医生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产前诊断。

3. 采样与送检如需产前诊断,医生向患者解释采样方法及可能的风险,获得患者同意后,进行羊水、绒毛或血液等样本的采集。

样本采集后,由专业人员负责运送至实验室。

4.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接到样本后,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 诊断与报告实验室将检测结果提交给产前诊断中心,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并撰写诊断报告。

6. 结果解读与指导产前诊断中心专业医生对诊断结果进行解读,并向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建议和指导。

7. 随访与关怀产前诊断中心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持续的医疗支持和关怀。

五、质量控制1.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诊断流程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

2. 定期对产前诊断工作进行内部质量评估,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3. 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人员培训与考核1. 对从事产前诊断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七、伦理与隐私保护1. 遵循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完整版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完整版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完整版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完整版1.引言产前诊断技术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和管理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保障医疗安全和产妇权益,特制定本《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办法的目的是规范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促进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和安全的产前诊断服务。

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产前诊断技术。

3.术语和定义3.1 产前诊断技术:指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对胎儿进行诊断的方法,包括羊水穿刺术、绒毛活检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

3.2 医疗机构:指具备产前诊断技术能力的医院、诊所或其他医疗单位。

3.3 医务人员:指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相关工作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

4.产前诊断技术管理4.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产前诊断技术管理体制,明确穿刺风险告知制度、诊断结果告知和咨询制度等。

4.2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产前诊断技术的实施。

4.3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产前诊断技术设备的采购、维护和使用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

4.4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产前诊断技术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产前诊断技术的申请与审批5.1 孕妇在产前诊断技术前应接受专业的咨询和告知,了解技术的风险和益处。

5.2 孕妇与医务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可以申请产前诊断技术。

医务人员根据临床需要和相关法规进行审核和审批。

5.3 产前诊断技术的审批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确保结果及时反馈给孕妇和医务人员。

6.产前诊断技术结果的告知与解释6.1 医务人员应及时将产前诊断结果告知给孕妇和其家属,解释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

6.2 在告知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倾听孕妇的疑虑和困惑,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6.3 必要时,医务人员可以建议孕妇进行遗传咨询,以其做出合理的决策。

7.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7.1 孕妇在进行产前诊断技术前,应详细了解技术的风险和益处,并自愿选择是否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关于印发《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产前诊断技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我部制定了《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12月13日以33号部长令形式发布。

为了贯彻落实《管理办法》,我部制定了7个相关配套文件,现予以发布。

请遵照执行。

附件:1、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2、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
3、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
4、遗传咨询技术规范
5、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技术规范
6、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
7、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规范
附件1: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根据人群对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需求、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实行产前诊断技术的分级管理,设置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一、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是指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有能力开展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和细胞遗传等产前诊断技术服务。

有条件的机构应逐步开展分子遗传诊断或与能提供分子遗传诊断的机构建利工作联系。

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经专家评议,指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的要求,审核、许可、监督、管理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规划、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工作时坚持:
1.严格按《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审批。

2.所有提供产前检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为孕妇进行早孕检查或产前检查时,应当进行有关孕产期保健和生育健康等知识的普及。

遇到《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孕妇时,应当提供咨询服务,并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孕妇或其家属,建议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并提供经许可进行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的有关信息。

3.对一般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要坚持知情选择。

开展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要与经许可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建利起转诊联系,并将产前筛查的项目纳入产前诊断质量控制。

卫生部和各省级卫生行政门定期公布经指定的国家级和经许可的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的名称、技术特长和其他相关信息。

各省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定期公布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质量控制信息。

二、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
1.接受下级产前诊断机构的转诊,负责产前诊断中疑难病例的诊断。

2.培训和知道各省产前诊断技术骨干和师资。

3.对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质量控制。

4.进行产前诊断新技术及适宜技术的研究与开展、推广与应用工作;收集、汇总、分析全国产前诊断技术有关信息。

5.追踪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6.承担卫生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
1.提供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接受开展产前检查、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的拟进行产前诊断孕妇的转诊,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转诊。

2.统计和分析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有关信息,尤其是确诊阳性病例的有关数据,定期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确诊阳性病例进行跟踪观察,定期讨论疑难病例。

3.承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前诊断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负责对开展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

4.对本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开展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质量控制。

5.有条件的,与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合作,开展产前诊断新技术及适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工作。

6.承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全国的产前诊断技术的质量控制工作,具体地域工作范围由卫生部指定。

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及机构负责本省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服务的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具体地域工作范围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未纳入质量控制的医疗保健机构不得继续进行产前筛查。

产前诊断技术质量控制包括: 1.各类实验室技术质量保证。

2.机构间进行实验室的能力比对试验(验证试验)、现场抽样检查和实验室质量评定。

3.诊断试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标准等制定和执行。

4.产前诊断技术结果的质量检测和评定。

5.公开发布产前诊断质量的有关信息。

附件2: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体检
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以及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指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原则、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作为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和评审的参考依据。

一、设置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原则
1.国家级开诊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为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产前诊断的各项技术具有全国领先地位和权威性,具备承担国家级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职责的条件。

2.卫生部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规定和全国产前诊断实际工作及技术发展的需要,组织专家评议,并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