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一、引入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2、理解题意二、探新1、学生独自列式2、小组交流想法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5×(4+9)=25×4+25×9=32525×(4+9)=25×4+25×9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4+9)×25=4×25+9×25=325(4+9)×25=4×25+9×25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45×(4+9)=45×4+45×9(4+9)×45=4×45+9×45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6、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a×(b+c)=a×b+a×c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三、巩固1、做一做判断并说明理由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第6题103×1220×5524×20525×24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1、口算2、作业本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篇一:《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图片。
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
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
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60米30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
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8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设计说明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
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游戏激趣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预设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设计说明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
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游戏激趣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预设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乘法分配律教案5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目标:1、透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潜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期望这天透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1:(72+28)×2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取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取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取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透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能够板书:(72+28)×2=72×2+28×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一样的方法的?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一样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生:可能有规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14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14篇)《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
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3、汇报交流:(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
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
列式为:(100 70)×5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
即:上衣价钱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2)探讨第二种方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1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征途为大伙儿分享的14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配套资源实施资源:《乘法分配律》教学课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题目:有一个长方形的果园,原来宽20米,长8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问:现在这个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学习新知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怎样的呢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在练习本上。
并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③全班反馈(课件动态演示)先来看一种方法:可以先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长,再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面积,即(80+30)×20=2200(平方米)(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展示出这道题目的示意图,进行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理解另一种方法打下基础。
) 再来看第二种方法,可以先算出果园原来的面积,再算出后来增加的面积,较后把原来的面积和增加的面积全起来就是果园现在的面积。
即80×20+30×20=2200(平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从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方法和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又真正的明白,虽然方法不同,但所要求的结果完全一样)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尽管这方法不一样,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023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4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口算A B(2+8)5 25+85(2+10)3 23+103(9+11)6 96+116(12+18)5 125+125(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
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
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655+455=(65+45)5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125×53×8 25×44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2出示两组算式(6+4)×7 6×7+4×720×(5+2)20×5+20×2(10+25)×4 10×4+25×4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探究新知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2、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每件短袖32元每条裤子45元每件夹克衫65元)3、提问: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4、学生试做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65×5+45×5=325+225=550(元)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7、提问: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9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
运用已有经验(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1.口算:(卡片)25× 17×4 125×24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投影片)(6+4)×5 6×4+4×5(二)探究新知1.导人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
(板书课题)2.教学例5:(1)出示例5:(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18×6+7×6二150(]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20× 15+20×9=48020×(15+9)二20×15+20×9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
(投影出示)(——+——)×——=——×——+——×——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
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
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乘法安排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同学已有的知识阅历,进行知识迁移。
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舞同学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约的实际问题。
培育依据详细状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技能,进展思维的敏捷性。
情感、立场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观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同学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发觉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安排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学习例5。
(1)出例如5(2)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同学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老师依据同学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同学汇报字母表示:a×b=b×a2、学习例6。
(1)出例如6(2)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巡察,适时指导。
(25×5)×2 25×(5×2)=125×2 =10×25=250(桶) =250(桶)(3)引导同学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老师依据同学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同学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9×( 37+63) 9×37 + 9×63(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 37+63) =9×37 +9×63(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
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
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1.情景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
(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③交流算式的意义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
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篇一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100+50=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海幕小学梁先贵
页例题,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
54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前,我们研究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谁愿意用语言叙述一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指明让学生回答。
谁说一说下面这道题怎样计算。
25×13×4=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
(10+20)×3= 10×3+20×3=
5×(20+40)= 5×20+5×40=
提问:他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老师: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比较
(1)创设情境
(2)观察思考
①从书上例题中你获取了那些有用的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张老师要买5件上衣,每一件65元,买5条裤子,每条45元,求一共要付多少钱?)
②怎样理解“一共要付多少钱?”这句话?(就是求5件上衣和5条裤子共用多少钱)
③根据题意,怎样列示计算?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学生甲:(65+45)×5
=110×5
=550(元)
65+45表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价钱,也就是一套衣服的价钱,再乘5,就是5件上衣和5条裤子,也就是5套衣服的价钱.
学生乙:65×5+45×5
=325+225
=550(元)
65×5表示5件上衣的价钱45×5,表示5条裤子价钱。
2.总结归纳
(1)讨论: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两种算法在解题思路上不同。
一种是先求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付多少钱,再求出5件上衣
和5条裤子共付多少钱?另一种分别是求5件上衣和5条裤子的价钱,再求出它们的和)
两种算法不同,结果相同,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都求5件上衣和5条裤子共付多少钱,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回答师板书:(65+45)×5 65×5+45×5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65+45)×5=65×5+45×5
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3×4+2×4
再来猜一组: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
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7.归纳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想一想,连一连
(15+85)×7 325×(99+1)
325×99+325 34×45+34×55
34×(45+55)15×7+85×7
23×24+23×76 23×(24+76)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m×153+m×47=□×(□+□)
(a+b)×9=a×□+□×□
m×n+m×16=□×(□+□)
3.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16+24)=13×16+13×24 ()
(2)12×4×4×13=4×(12+13)()
(3)(a+b)·c=a+(b·c) ()
(4)78×101=78×100+78 ()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五、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
六、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5+45)×5=65×5+45×5
(a+b)×c= a×c+ b×c
七、教学反思:
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就在身边。
乘法分配率对于一般学生理解起来有些不易,特别是它的算理,所以本节课教学要借助情景图,通过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乘法分配率的算理,在此基础上达到应用定律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节课,继续渗透“猜想—探索—验证”的数学方法。
根据例题中的算式发现了一定的规律,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猜想验证,确定乘法分配率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练习题的选择上,由于乘法分配律掌握起来有一个过程,所以,这节课的练习主要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算理为主,通过连一连、填一填、判断等题目进行了巩固练习,学生掌握的还不错。
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分层提高题,让学生解决。
出乎我的意料,此题学生做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