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它们相等吗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它们相等吗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相等”的概念,知道如何判断两个物体是否相等。
2.能够通过视觉判断两个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3.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教具:玩具积木、水果图片、数字卡片。
材料:卡纸、剪刀、胶水。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老师准备一些玩具积木,将其中的两块积木放在一起,并问孩子们:“这两块积木相等吗?”等待回答。
2.引导孩子们观察两块积木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告诉他们要通过观察才能判断是否相等。
3.接着,将两块积木分开,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再次问孩子们:“现在这两块积木相等吗?”等待回答。
4.引导孩子们观察两块积木在位置上的不同,告诉他们位置的不同不会影响到物体是否相等。
5.通过以上导入,让孩子们理解“相等”的概念并初步观察判断两个物体是否相等。
Step 2:通过游戏巩固学习1.老师将学习桌上放置一些水果的图片(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并让孩子们坐成两排。
2.老师先指着第一排的水果图片询问孩子们:“这个水果和它旁边的水果相等吗?”等待回答。
3.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上水果的数量,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判断是否相等。
4.在孩子们回答的基础上,适当引导他们使用“多、少”来表达数量的多少。
5.接着,轮到第二排的孩子们进行相同的游戏,老师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指导。
6.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判断物体的数量,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Step 3:实践活动1.为了巩固孩子们对“相等”的理解,老师准备一些卡纸,上面分别画有不同数量的水果。
2.老师随机选取两张卡纸,亮给孩子们看,并询问:“这两张卡纸上的水果数量相等吗?”等待回答。
3.引导孩子们观察卡纸上水果的数量,并比较两张卡纸上水果的多少。
4.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判断是否相等,并回答问题。
5.根据孩子们的回答,适当引导他们使用“相等”和“不相等”的词汇。
Step 4:总结与延伸1.通过上述的活动,让孩子们对“相等”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通过视觉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doc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学习用=或≠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能积极思考问题,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述操作活动的结果,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它们相等吗教案吧。
活动目标:1.学习用=或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积极思考问题,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述操作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1.幻灯。
2.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1.出示幻灯。
这是谁?嗨!大家好!我是米奇,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儿童公园逛一圈,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如果你想玩,就要闯过一道一道的关卡才能玩到里面的东西。
2.闯关。
(1)分类。
我们出发吧。
怎么了?一把大锁锁住了,我们去闯第一个。
有哪些动物?请你来分类,,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哪些动物生活在天空?哪些动物技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地上?我们来检验一下,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闯关成功,看看第一个项目玩的是什么?(2)闯第二关。
又一把大锁锁住了。
看看谁来了?有几只猫?小猫喜欢吃什么?有几条鱼?小猫和鱼一样多吗?小猫和鱼一样多,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别人一看就知道它们一样多。
出示=,就是这个符号,我们叫它等号,我们把=放在小猫和小鱼的中间,就表示小猫和小鱼是相等的、是一样多的。
闯关成功,看看第二关玩的是什么?(3)闯第三关。
看来了几只小兔?小兔喜欢吃什么?有几个?小兔和萝卜一样多吗?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别人一看就知道它们不一样多。
出示,就是这个符号,我们叫它不等号。
等号和不等号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放在小兔和萝卜的中间,就表示小兔和萝卜是不相等的、是不一样多的。
我们看看这一关玩什么?(4)第四关。
我们坐上小火车出发。
还有一关啊?这一关要考验你们了。
有几只小狗?几根骨头?一样多吗?用什么符号表示?这又是谁?几只熊猫?又有几根竹子?一样多吗?用什么符号表示?3.幼儿操作。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课程目标:•能够利用直观的感性认识体验,通过比较物品的重量与数量,初步认识物体的相等、不相等。
•继续培养幼儿对大小关系的感知敏锐度,为幼儿构建全面的数量观念打下基础,为发展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重量秤•比较纸牌•水果糖果•图片资源:水果、小车、球等教学流程:1. 课堂导入•教学前教师准备好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苹果,分别放在秤上,号召幼儿依次接近感受,比较它们的大小与重量,开展幼儿对于大小和重量的直观认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醒: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深入感受水果的大小和重量,用直观的感性表现来对其进行简单的比较,引导幼儿通过需要的量和标准,考虑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基本思维方式。
2. 课堂重点•分享教师提前准备的小车、球、玩具、小糖果,告诉幼儿我们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和重量。
•让幼儿分别使用比较纸牌以及重量秤,来粗略地比较这些物品的大小、重量,并让幼儿把它们排列在一排,形成一个序列。
•联系幼儿对水果重量的认知,让幼儿付出水果的数量、大小以及重量进行比较。
•让幼儿互相猜猜哪种物品比较轻,哪种比较重,以及哪种物品相等,从而让幼儿通过这些比较认识到物品的相等、不相等,并了解到认识有时是不准确的。
3. 实践活动•让幼儿自己将各种小物品进行配对、比较,询问哪些物品具有“相等”的关系,敦促幼儿按照正确答案进行修改。
•让幼儿可以在学习的环节中自我启发与探究,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和判断能力。
4. 总结•教师要温柔地开展课堂的总结过程,将幼儿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清晰的概括,强调幼儿体验与感知的价值,将这些个体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稳定的知识内容。
教学反思:该课程以亲手感受物品轻重大小,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幼儿初步认识物品的相等、不相等的关系,并建立起了初步的数量观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自我探究、自我启发,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比较和判断能力,也为幼儿今后的计算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教育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相等的概念。
2.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准备:1. 不同的物品或图片,如水果、玩具、颜色块等。
2. 平衡秤或天平模型。
3. 物体的模型或图片,用来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引入:1. 老师出示两个不同的物体或图片,例如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
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提问:“这两个东西是否相等?为什么?”形状比较:2. 老师出示多个不同形状的物体或图片,让幼儿自由选择两个形状进行比较。
引导幼儿描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帮助幼儿发现它们是否相等。
鼓励幼儿用手指比较物体的边缘和角度,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重量比较:3. 老师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或图片,并使用平衡秤或天平模型,进行重量的比较。
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在秤盘上的倾斜程度,根据倾斜的情况判断物体的重量大小。
让幼儿自由选择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是否相等。
数量比较:4. 老师出示一些具有数量特点的物体或图片,如多个玩具车、水果等。
引导幼儿对比它们的数量,鼓励幼儿使用手指数数或直接比较,判断它们的数量是否相等。
活动延伸:图形拼图:1. 老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图形块,让幼儿进行拼图。
每个图形块都由不同数量和形状的小方块组成,引导幼儿根据形状和数量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拼图。
通过图形拼图,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相等的概念。
数字游戏:2. 老师提供一些数字卡片或数字图片,让幼儿根据给定的数字数量,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或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和计数,培养他们的数字意识和数学运算能力。
活动反思:通过《它们相等吗》这个数学优质课教案,幼儿能够理解相等的概念,并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通过形状比较、重量比较和数量比较等活动,帮助幼儿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合理的比较。
通过延伸活动,进一步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优质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测量》第三节《它们相等吗?》。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相等”的概念,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相等和不相等的物品;学会使用“=”和“≠”符号表达比较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等”的概念,能够分辨物品的相等与不相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比较结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相等”的概念,掌握比较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符号表达比较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相等和不相等的物品(如:长度相等的两根铅笔,长度不相等的两根铅笔)。
2. 学具:每组一套相等和不相等的物品,记录用的纸张、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相等和不相等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教具演示,讲解相等的概念。
教师用“=”和“≠”符号表达比较结果。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学具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在纸上记录比较结果,尝试使用“=”和“≠”符号。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比较结果,讨论如何使用符号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强调使用数学符号表达比较结果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它们相等吗?2. 板书内容:相等:长度相等的两根铅笔(=)不相等:长度不相等的两根铅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相等和不相等的物品,记录在纸上,并用符号表达。
2. 答案示例:相等的物品:两只鞋子、两只袜子。
不相等的物品:两只不同大小的碗、两支不同长度的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相等”的概念,以及是否能熟练使用符号表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等和不相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中班数学课《它们相等》教案
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相等”的概念,能够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是否相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相等”的概念: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相等的含义。
2. 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是否相等。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 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教具,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两组相同数量的物品,如小球、玩具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份相同的物品,如小卡片、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出今天的主题——“它们相等”。
2. 讲解:向幼儿讲解“相等”的概念,让幼儿理解数量相等的含义。
3. 操作: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是否相等。
4. 讨论: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总结比较的方法和经验。
5. 巩固:通过一些趣味游戏,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等”的概念。
7. 作业: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
1. 观察幼儿在游戏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相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幼儿在讨论和合作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收集幼儿的作业作品,分析他们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数学主题活动,如“数学日”或“数学周”,让幼儿在更多的时间里接触和学习数学。
2. 组织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学校的数学学习情况,引导家长在家中关注和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根据幼儿的反馈和表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精品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测量》第三节《它们相等吗?》。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相等”的概念,学会用工具(如尺子、绳子等)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等”的概念,知道如何用工具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相等”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磁性教具等。
学具:每组一把尺子、一根绳子、若干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两根长度相等的绳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根绳子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的长度是否相等?如何验证?”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尺子、绳子等工具进行比较。
教师讲解比较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互相检查,讨论答案。
4. 小组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教具和学具。
教师提出任务:“请你们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等的?”学生讨论、实践,教师指导。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它们相等吗?2. 内容:相等的定义比较方法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找出家里三个长度相等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请用尺子测量一下,你的铅笔、橡皮和书本的长度,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相等”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如测量身高、比较物体大小等。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反思
不足之处分析
教学方法不够多样 化:在教授过程中, 没有充分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如讲解、 演示、小组讨论等, 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和掌握知识点。
缺乏实践操作环节: 数学是一门需要实 践操作的学科,而 本节课缺乏实践操 作环节,学生无法 通过实际操作来加 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和掌握。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与学生的互动不 够充分,没有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导致课 堂氛围不够活跃。
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实物演示、 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让 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比较两个数 大小的方法,并加以练习巩固。
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 教学难点:幼儿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问题 • 突破难点的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游戏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或
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它们是否相等。 • 教学过程:通过实物展示、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相等”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不同大小的物品并判断
它们是否相等。 •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等”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不同大小的物品并
判断它们是否相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测试、练习 等方式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幼儿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幼儿 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价内容:评价幼儿对数学知识的 掌握情况,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思 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方面
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向 幼儿和家长反馈学习情况,针对存在 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 果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优质课件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第三节《它们相等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相等”的概念,学会使用比较符号“=”;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相等”的概念,能正确使用比较符号“=”进行物体数量比较。
2.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相等”的概念,正确使用比较符号“=”。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磁性教具、卡片、挂图等。
学具:幼儿用书、练习册、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课件,呈现主题画面,引导幼儿观察。
(2)邀请幼儿参与互动,找出画面中数量相等的物品。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磁性教具,进行数量比较,讲解“相等”的概念。
(2)引导幼儿使用比较符号“=”,进行例题练习。
3.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册,幼儿独立完成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数量相等的物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它们相等吗?2. 板书内容:相等的概念比较符号“=”实践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家里数量相等的物品,记录下来,与家长分享。
(2)完成练习册P2021的练习题。
2. 答案:(1)略(2)见练习册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相等”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理解“相等”的概念,正确使用比较符号“=”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幼儿熟悉的场景,便于他们理解。
幼儿园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课件
幼儿园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课件一、教学内容1. 认识相同和不同: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幼儿能够发现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 学习比较符号:介绍“<”、“>”、“=”三种比较符号,让幼儿能够理解它们表示的意义。
3. 实践操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幼儿用比较符号判断不同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比较符号“<”、“>”、“=”的意义和用法。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比较符号“<”、“>”、“=”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幼儿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相同的物体,如苹果、球等,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2. 认识相同和不同: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物体,如苹果和香蕉,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学习比较符号:教师介绍“<”、“>”、“=”三种比较符号,并用实物模型展示它们的含义。
4. 小组合作: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物模型,让幼儿用比较符号判断模型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幼儿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比较符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相同:_______不同:_______< >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找出下列物体中相同的一组,并用“=”连接。
苹果、香蕉、橙子球、乒乓球、篮球2. 请用“<”、“>”、“=”比较下列物体的大小。
长颈鹿 > 兔子小鸟 = 小鱼3.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比较符号的情景。
答案:1. 苹果 = 苹果;球 = 乒乓球 = 篮球2. 长颈鹿 > 兔子;小鸟 = 小鱼3. 示例:妈妈买回来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妈妈说:“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大,所以这个苹果的‘>’符号。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它们相等吗?”,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相等概念,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掌握相等符号“=”的意义和使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理解相等的含义,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数量关系的能力,掌握相等符号“=”的使用。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孩子理解相等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重点:掌握相等符号“=”的意义和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磁性数字卡片、相等符号卡片、操作材料(如小石子、小棒等)。
学具:学生用磁性数字卡片、相等符号卡片、操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公园里小朋友们在玩跷跷板的情景,引导孩子观察跷跷板两边的重量是否相等。
2.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操作,判断两边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并引导孩子用相等符号“=”表示。
3. 随堂练习(2)在操作材料中找出数量相等的两组物体。
4. 小组合作活动将孩子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如小石子、小棒等),让孩子在组内合作找出数量相等的物体。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它们相等吗?2. 板书主要内容:(1)相等概念(2)相等符号“=”(3)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家里数量相等的物品,用相等符号“=”表示。
(2)和家长一起玩“找相等”游戏,记录游戏过程。
2. 答案:(1)答案不唯一,只要找出数量相等的物品即可。
我找到了______和______,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孩子理解相等概念。
2. 拓展延伸(1)让孩子在课后继续寻找生活中数量相等的物品,增强对相等概念的理解。
幼儿园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课件
幼儿园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第三节《它们相等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相等”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是否相等;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相等”的概念,能够识别出相等的物体。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相等”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相等的小木块、积木、图片等。
2. 学具:每人一份相等的小木块、积木、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相等的小木块,引导幼儿观察。
(2)邀请幼儿用积木搭建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否相等。
(2)教师讲解判断方法,如观察形状、大小、数量等。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系列图片,让幼儿判断物体是否相等。
(2)幼儿分组操作,互相交流判断结果。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判断结果。
(2)教师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判断相等的方法。
5. 游戏巩固:(1)组织幼儿进行“找相等”的游戏。
(2)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它们相等吗?2. 板书内容:(1)相等的概念(2)判断相等的方法(3)实践操作:找相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答案:相等答案:①②、③④2. 作业要求: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相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2)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相等的物体,培养观察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它们相等吗》及教学反思(5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它们相等吗》及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它们相等吗》及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数学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活动目标:1.学习用=或≠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积极思考问题,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述操作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1.幻灯。
2.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1.出示幻灯。
这是谁?嗨!大家好!我是米奇,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儿童公园逛一圈,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如果你想玩,就要闯过一道一道的关卡才能玩到里面的东西。
2.闯关。
(1)分类。
我们出发吧。
怎么了?一把大锁锁住了,我们去闯第一个。
有哪些动物?请你来分类,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哪些动物生活在天空?哪些动物技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地上?我们来检验一下,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闯关成功,看看第一个项目玩的是什么?(2)闯第二关。
又一把大锁锁住了。
看看谁来了?有几只猫?小猫喜欢吃什么?有几条鱼?小猫和鱼一样多吗?小猫和鱼一样多,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别人一看就知道它们一样多。
出示=,就是这个符号,我们叫它等号,我们把=放在小猫和小鱼的中间,就表示小猫和小鱼是相等的、是一样多的。
闯关成功,看看第二关玩的是什么?(3)闯第三关。
看来了几只小兔?小兔喜欢吃什么?有几个?小兔和萝卜一样多吗?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别人一看就知道它们不一样多。
出示≠,就是这个符号,我们叫它不等号。
等号和不等号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放在小兔和萝卜的中间,就表示小兔和萝卜是不相等的、是不一样多的。
我们看看这一关玩什么?(4)第四关。
我们坐上小火车出发。
还有一关啊?这一关要考验你们了。
(.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有几只小狗?几根骨头?一样多吗?用什么符号表示?这又是谁?几只熊猫?又有几根竹子?一样多吗?用什么符号表示?3.幼儿操作。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自主探索,大胆地用语言表述,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不受物体排列和物体不同的干扰,学习用"=";、"≠";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它们相等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设计: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我通过数学游戏的教学形式,利用孩子们平时接触到,又是主题春天涉及到的图形作为数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认识"等号";和"不等号";,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两种事物之间数量比较的问题。
尤其是在教学环节中我隐性帮助孩子们从侧面掌握了事物的不同排列顺序,递进了孩子们目测事物数量的认知能力,在一定数学空间内提升了幼儿的数学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1、不受物体排列和物体不同的干扰,学习用"=";、"≠";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自主探索,大胆地用语言表述,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1、实物相等,数量不等,排列不一的图卡:1)4朵红花,平均排成两行,上下对齐。
2)4朵黄花,一行1朵,另1行3朵。
3)3朵蓝花,排成"品";形。
(花朵一样大);4)金鱼3条。
5)金鱼2条,排成一行。
6)金鱼2条,排成一列。
2、实物不一,数量不等的图卡几对,(数量在6以内)3、幼儿人数一套"=";、"≠";符号活动过程:一、播放背景音乐,谈话导入。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相等”的概念•认识相等的标志•能够比较和判断物品是否相等2.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或PPT•数学教具:板书、玩具熊、饼干等•学生小组活动材料:相等和不相等的图片、图形卡、色彩卡等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今天的主题“它们相等吗?”,并让学生数一数课桌上、自己的手指有几个,引出“相等”的概念。
3.2 教学(20分钟)•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物品,比较物品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让学生判断物品是否相等。
•第二步:教师出示相等的标志(如图形:两条相交的直线、两个相互贴合的圆等),引导学生发现相等的标志。
•第三步:教师将几个相等和不相等的物品放在桌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它们是否相等,并在黑板、白板或PPT上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第四步:教师出示一系列物品的图片,在学生中逐一选择两个物品,让学生想想它们是否相等,讨论后通过对号入座的方式判断结果。
3.3 巩固(15分钟)•学生小组活动:将五幅丑图片分别剪切成小块,在班级内分发,学生就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转换成小组游戏。
如果一组完成,则相关教材会向学生讲授.”•不相等游戏:挑选一张图片后,剪出不相等的两个部分并开始游戏。
–学生用白纸、色彩卡等材料,将两个不相等的部分剪下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猜测这两部分分别是什么。
–猜对的小组给自己的队伍加一分,同时对两个部分进行分类并组合为一幅完整的图片,以展示分组完成之后游戏得分最高的队伍。
4.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以家具或物品为例,通过照片描述不同家具或物品的相等和不相等,交给老师评分。
5. 总结今天学了什么?什么是“相等”的概念?学生需要识别哪些全等标志?完成了回顾后,教师在黑板上或PPT上呈现“相等”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加深理解。
同时,教师还要对本课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并说明解决方案。
6. 教学反思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完整的课程构架、合理的内容安排、清晰明了的教学目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具体有效的评估方法,来辅助学生更好的做好知识点掌握。
中班数学《他们相等吗》教案
中班数学《他们相等吗》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能够用手指或虚线框出两个图形并比较它们是否相等;3.能够利用图形相等的概念识别在图形变化后相同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1.识别相等的图形;2.鉴别不同的图形,了解图形的形状和大小;3.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等。
教学准备1.图形卡片;2.手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出示两个图形卡片,一边比较卡片的大小和形状,一边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相等吗?为什么?”学生活动:观察卡片,思考问题,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卡片,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形状,询问学生“它们在哪些方面相等?在哪些方面不同?”学生活动:观察、比较两个卡片的大小和形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认知活动教师活动:出示一个图形卡片,然后在白板上画出一个同样大小的图形,并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相等吗?”学生活动:观察两个图形,看它们是否相等,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再出示另外一个图形卡片,并在白板上画出另外一个同样大小的图形,同样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相等吗?”学生活动:观察两个图形,看它们是否相等,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手指或者虚线框出来其中两个图形,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然后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相等吗?为什么?”学生活动:用手指或者虚线框出其中两个图形,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3. 巩固活动教师活动:出示一个图形卡片,然后放缩它的大小,让学生判断新的图形与原始图形是否相等。
学生活动:观察新的图形,并比较它与原始图形是否相等,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一个图形卡片,然后将它翻转,让学生判断新的图形与原始图形是否相等。
学生活动:观察新的图形,并比较它与原始图形是否相等,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一个图形卡片,然后将它平移,让学生判断新的图形与原始图形是否相等。
学生活动:观察新的图形,并比较它与原始图形是否相等,回答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1.学习了如何识别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学会了用手指或虚线框出两个图形比较它们是否相等;3.学会了利用图形相等的概念识别在图形变化后相同的图形。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
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教案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比较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等特征来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相等和不相等关系。
3.能够完成简单的相等性比较题目,文字与图片呈现的方式均可。
4.提高孩子对物品的注意力,促进孩子对物品的敏感性。
教学准备1.班级物品:小球、橡皮擦、蜡笔、橡皮泥2.图片:同样大小、形状、数量的不同物品图片(比如熊猫、车子、小兔子等)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将班级物品安排在讲台上,让孩子们观察,挑选出一种物品,询问孩子们物品的名称。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进一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发现物品之间是否存在相等的关系。
知识讲解1.什么是相等?教师让学生们比较两个物品,询问学生们两个物品是否相等。
引导学生们探究两个物品相等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让学生们发现两个物品具有相同数量、相同形状、通常大小相等这些共同的特征即为相等。
2.如何判断两个物品是否相等?学生学习中,教师通过图片或两个班级物品的比较,让学生们分辨是否相等。
3.不相等具体表现:在学生判断物品相等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不相等的特征,例如形状不相等,数量不相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图片之间存在的不相等性。
实际运用1.比大小:让学生拿出橡皮泥,让他们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大小的块状,比较它们的大小,找到相等和不相等的块状来加深孩子们对相等不相等的认识。
2.相等的问答:教师根据年龄特点,问一系列关于相等和不相等的问题,例如“早上你穿上左脚的鞋子,晚上你穿上右脚的鞋子,这两只鞋子相等吗?”引导学生简单回答。
3.组成两队:让学生分为两个队,每个队员把班级物品排成一排,让他们进行比较判断。
比如让队员们找出差异物品,并进行两队协商得到结果谁的差异物品最多。
总结环节回顾活动中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通过不同的让家长在家中继续活动帮助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教学反思1.课程设计根据年龄特点,以听、看、比较为主要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活动主题为“它们相等吗”。
教材章节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第三册第五单元“认识数字6、7”。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能够理解数字6、7的含义,能够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并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数字6、7的含义,能够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数字6、7的含义,能够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小熊玩偶、水果图片等。
学具:每人一份数字卡片、小熊玩偶、水果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数字6、7。
2. 观察和操作:教师分发学具,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如何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并用数字表示。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图片,让幼儿判断是否相等,并用数字表示。
六、板书设计数字6、7的认识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数字6、7,并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
答案:如:6个苹果和7个橙子,哪个多哪个少?2. 请幼儿用数字6、7表示家庭人数,并比较家庭成员的数量是否相等。
答案:如:我家有6个人,邻居家有7个人,哪个家庭人多?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能够理解数字6、7的含义,能够比较两个数量是否相等,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较高,对数字6、7的认识和比较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数字7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它们相等吗》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自主探索,大胆地用语言表述,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不受物体排列和物体不同的干扰,学习用“=”、“≠”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它们相等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设计: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我通过数学游戏的教学形式,利用孩子们平时接触到,又是主题春天涉及到的图形作为数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认识等号和不等号,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两种事物之间数量比较的问题。
尤其是在教学环节中我隐性帮助孩子们从侧面掌握了事物的不同排列顺序,递进了孩子们目测事物数量的认知能力,在一定数学空间内提升了幼儿的数学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不受物体排列和物体不同的干扰,学习用=、≠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自主探索,大胆地用语言表述,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1、实物相等,数量不等,排列不一的图卡:1)4朵红花,平均排成两行,上下对齐。
2)4朵黄花,一行1朵,另1行3朵。
3)3朵蓝花,排成品形。
(花朵
一样大);4)金鱼3条。
5)金鱼2条,排成一行。
6)金鱼2条,排成一列。
2、实物不一,数量不等的图卡几对,(数量在6以内)
3、幼儿人数一套=、≠符号
活动过程:
一、播放背景音乐,谈话导入。
师:春天来了,美丽的花儿开放了,有红花、有黄花。
二、认识等量,理解两个集合之间等量关系及表示方法。
1、师:看看草地上有几朵红花呀?几朵黄花?(4朵)它们一样多吗?(一样多)
我们把一样多叫相等。
让幼儿跟着说:4朵红花和4朵黄花相等。
怎样表示相等呢?
2、认识等号:出示等号,让幼儿观察:两条线一样长,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一样宽。
并一起认读。
把等号放在两幅图之间,请个别幼儿说说,读读。
三、认识不等量,理解两个集合之间不等量关系及表示方法。
1、师:看,什么花也开了呀!(出示蓝花)现在黄花与蓝花相等吗?(不相等)你们怎么知道不相等呢?(数量不一样)那能不能用等号呢?那在两张卡片之间该放上什么符号呢?出示不等号并让幼儿指认。
(不等号:等号上画一条斜杠)
2、教师放上不等号在两张卡片之间,让幼儿来读读,说说:4朵黄花和3蓝花不相等。
四、运用符号,巩固不等号和等号的认识。
1、播放音乐,教师创设情景:看谁游来了?教师出示金鱼的图片,有几条呢?又游来了几条?你发现什么了?(一样多,排列不一样)那该放上什么符号?(请个别幼儿上来摆放)为什么?(数量一样)
2、出示排列一样,数量不一样的金鱼请幼儿先说说摆摆。
3、游戏:智力大比拼。
(教师一一出示实物卡,让幼儿举符号。
)
五、幼儿操作练习:放符号和放实物卡
每组上放有两种形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六、活动讲评。
活动延伸:让幼儿做《幼儿画册》左右相等。
1、观察幼儿画册,让幼儿说说怎么做。
2、引导幼儿先数出图上物体的数量是几,再根据集合相等在空白的一栏里面画上相应数量的同一实物或者不同实物。
(可以用省略的实物或者点子表示)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
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小百科:相等:等,指 [数目、数、量或尺寸的] 相同。
语出清杭世骏《质疑·礼记》:故陈氏谓客主尊卑相等,此承孔疏之说,而不细析其故,故读者致疑於文势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