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
从天人合一看生态自然观构建
从天人合一看生态自然观的构建[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生态自然观自然是人之根本,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
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
特别是在当代,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一定威胁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进历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不同的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新的和谐”演进过程,具体可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1.和谐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崇拜自然。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端低下,只能依靠自然界维持生存。
这一阶段,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是自然的奴隶,人类处于对自然的一种恐惧、崇拜和完全服从阶段。
到了农业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界施加的影响不断增大,但总的看来,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程度依然很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被动地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
2.失衡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征服自然。
生产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的改造。
进入工业社会后,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和新产品的陆续问世,使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作为一种对付自然的有力武器得到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
人类一跃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
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人类也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危机。
在此阶段,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开始征服自然,也在饱尝苦果。
3.新的和谐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与自然间的冲突和协调。
自然观(2)生态自然观
其核心观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任何时候提到“价 值”都只是指对于人的意义; • 人类的一切活动应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
宿点;
2、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罪恶之源。其从所谓自 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 ,认 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应从过去的纯粹“经 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 ,尊重并承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 现 ⑴人口激增
全球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 年份公元初 1830 1930 1960 1974 1987 1999
人口 2.3亿 10亿 20亿 30亿 40亿 50亿 60亿
人口问题是各类生态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是 引发其它生态问题的基本问题。
•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 野外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有 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 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从《自然辩证法》到《寂静的春天》
•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 到哪儿去了呢?… …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 儿也气息奄奄,它们颤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 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 野、树林和沼地。
3、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 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
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
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
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4、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 )
加速翻番:
• 老龄化 目前全国有1.32亿60岁以上的老 人,在13亿人口中占10%以上。而 且老人的数量以每年3.2%的速度不 断增加。因此,国家将面临各种经 济和社会问题。
人与自然哲学论文范文3篇
⼈与⾃然哲学论⽂范⽂3篇中国⽣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
⼈与⾃然的关系延伸进⼊伦理学研究领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
在思考⾃然界的价值以及⼈类与⾃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类中⼼主义”和“⾮⼈类中⼼主义”的争论。
⾃然价值、⾃然权利问题是环境伦理学的⼀个焦点。
⽣态⾃然观是从分析科学技术所产⽣的问题以及技术异化开始的,把⾃然观和价值观联系到⼀起是⽣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决定的。
中国的⽣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态思想进程,⼜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态哲学的必然。
中国学者明确指出,⽣态哲学就是哲学本⾝,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它要有⽣态本体论、⽣态认识论以及⽣态伦理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的思想、过程哲学、托马斯·柏励的“⽣态纪”思想都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
关键词:⽣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然价值;过程哲学;⽣态纪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
环境伦理学概念⾸次出现在1980年《现代⽣态学中的⽅法论问题》译⽂中。
2 译者余谋昌作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创者之⼀,于1991年6⽉出版《⽣态哲学》⼀书,提出了⽣态哲学的理念,填补了我国⽣态哲学研究的空⽩。
⽣态哲学作为⼀种新的哲学转向,让⼈类重新思考如何看待⾃然、如何⾏动。
中国的⽣态哲学历经⼏⼗年的发展正在⾛向成熟。
它从⽣态伦理学的发展阶段展开,历经⾃然观⼊⼿的⾃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在⼈类思维的历史进程中的⽣态思想研究,直⾄今天⽣态哲学正在⾛向全⾯发展。
⼀、⽣态伦理发展阶段西⽅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结束后,⼀些学者很快从“”中⾛出来,此时,中国的⽣态哲学研究也开始从环境伦理学涉及。
在研究过程中它把握了西⽅环境伦理学理论及思想,阐释了⽣态伦理内涵,也形成了富有特⾊的研究基础,产⽣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形成了中国环境伦理学重要的认识内容。
中国的⽣态哲学与⾃然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渊源,或者说中国的⽣态哲学就是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的,⼈与⾃然的关系、⾃然观就是它的根。
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与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理论及方法探讨自然的主要方式的总称。
首先,就系统自然观而言,它是一种以科学、技术、工程和其他专业活动为基础的洞察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维护人类生活福祉的思维方式。
它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客观地观察自然,聚焦于探讨科学伦理知识下自然界的缜密机制,强调采取可持续的技术改造自然的手段,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是人工自然观。
它着重于研究它如何破坏自然环境及其资源,并且是如何借助技术加工改造自然界,从而实现了有生产力的、生态合理的社会发展。
它强调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应用,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改善生活。
最后,生态自然观在自然环境中显示出一种和谐共存的思想,它以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为基础,致力于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复苏,积极投身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政策和技术来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从而调节自然环境并实现中华传统及能量、材料、信息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以及生态自然观都是自然环境研究及管理的基本思路,而它们之间具有辩证关系。
前两者是从自然工程角度出发管理自然,而生态自然观是以植物、动物及生态系统为重点奠定基础,从文化传统及保护自然资源的视角出发,发展起来的。
因此,了解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的研究自然,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1-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工、生态)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1)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工自然”A A 自在的自然•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nature in itself),亦称“纯自然”,就是“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存在先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50页)。
•人化自然“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是马克思在《1844年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他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引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的思想•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自然成为人所认识、反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
•因此,“人化自然”既有人尚未改造但已经被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可以称它为“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
“(artificial nature)•人化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首先,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存在局限。
其次,如不研究人工自然,那么自然观就会严重脱离人类的实践活动。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1)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第1章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原始人类形成的既客观现实、朴素又带有神秘而愚昧色彩的观念(如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例如,赫拉克利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主张自然界不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变化和发展着的。
他的思想被列宁称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他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分别被近代的哥白尼、道尔顿和达尔文等人的科学发现所证实,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3~2014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每题的具体答案仅供参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取舍。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这种生态视角的批判可以说是人类视角的批判或代表人类的批判”。
(3)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础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
(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
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自然观随着现代科技的多样化、综合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
人类在科技领域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面对现代科技和人类社会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对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什么是自然观呢?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参考-3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1)主要内容: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②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系统的演化是协同与竞争的统一。
系统的演化表现出大量的协同与竞争的特性。
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存在竞争,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
③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④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2)特征:①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的思想;②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简单性、生存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2、人工自然观:(1)主要内容: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生态自然观:(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
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
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即所谓的生态自然观。
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念,每种观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方面。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从系统自然观出发,人类活动被视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人的行为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系统自然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环境保护,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则强调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管理。
在这一观念下,自然被视为可以被人为控制和优化的对象,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人工自然观往往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从而引发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侧重于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健康。
这一观念认识到人类福祉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这种观点下,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成为重要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应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寻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这三种自然观念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政策制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些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不同视角。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主要有三种: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它们之间存在著辩证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系统自然观,是以泛泛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力求在一定范围内系统总结自然之
规律的科学观点。
它认为宇宙是运动的统一,人的社会离不开自然客观规律,人是自然中的一个不可知的英雄,应当学习自然,运用自然理论解决社会问题。
人工自然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以人为本,认为自然是人类发明创
造的,人对自然和社会具有干涉、参与和创造功能。
其实质是一种理论性的把握,意在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以循证法思维来解答自然界的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共美好的局面。
生态自然观,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及重修,认为自然及其本质仍然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础,自然和社会是一个联结的整体,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进行统筹调整,形成一种创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与自然的共生共存,确保持续发展的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人类关
系自然界、发展新型社会提供了不同方法论,其辩论关系展示了一种兼容并包的理念,以宽容开放的思想视野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发展有利合理的自然观,调节其中之间的关联,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发展实践,促进共生共荣、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之目标。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
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
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及意义考察
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及意义考察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及意义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逐渐发展演变的结果。
人工自然观主要在20世纪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改造和利用;而生态自然观则在20世纪末以来逐渐兴起,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这两种自然观的形成与意义逐渐演进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工自然观的形成与工业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开始通过机械化生产手段和科技手段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追求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
人工自然观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的“被动助手”,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然而,人工自然观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逐渐显现。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意义: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20世纪末以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地沙漠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揭示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生态自然观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提倡人类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生态自然观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缓解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同阶段的认识和理解。
人工自然观主要侧重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主动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生态自然观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两种自然观的转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进步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环境问题的反思。
人工自然观的重要性在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生态自然观的重要性则在于引导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关系。
《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ABCD) A 自然界的本原:水、无限者、数、气、火、 种子、“四元素”(土、水、火、气)、原 子、“四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 目的因) B 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 无限和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着;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C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 进化的; D 思维方法: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等路径和 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3. 观点和特征 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 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2) 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 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3)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 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 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 术及其发展规律。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 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 方法。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B 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 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 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 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 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 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 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人工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 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 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 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2、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
● ●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 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基础:
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社会发展研究x3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肖玲(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南京210093)内容提要:自然观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考量,也是人类自身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
本文通过对自然发展过程(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与自然观演变进程(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相吻合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阐明了其研究对象上的独特性、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新颖性及其基本性质上的前瞻性。
这一研究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并有效地指导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
关键词: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的总的看法,它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揭示和度量,也是对人类自身能力和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表现。
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科学技术介入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后,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即科技能力。
因而,自然观的发展应该也必然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们的自然观研究看不到或忽视人的生存和作用,仅仅关注自然界本体的物质、运动、结构、关系、起源、演进,实际上只是一种天然自然观。
随着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已从天然自然界中创造出了一个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有完全不同于天然自然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人工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
这一研究前几年在国内兴起热潮,目前仍方兴未艾。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借助现代科技发展出现的大科学、高技术、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有条件重新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反省自身的生存方式,调整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对全人类持续地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开始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使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更趋天然化,生态化,同天然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生态自然。
自然观的研究应该也必然从人工自然观发展为生态自然观。
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大自然创造了人以后,人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就不断地创造大自然。
在人创造活动的作用下,一部分天然自然就逐步转化为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虽然为猿进化为人创造了条件,但它并非是为了人而演化的,它有自己发展的逻辑,不会因人的诞生而改变。
天然自然对人类有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起码的物质条件;也有不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并不能提供满足人类更多特殊发展需要的各种现成的物质产品和工具。
因此,人类既要依赖天然自然,又要设法超越天然自然,进而开始了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
于是,在天然自然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人工自然界。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是两类不同的自然界。
同天然自然相比,人工自然具有如下特点:11人工自然只能是人工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天然自然的自然发展。
无论天然自然演进到何种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自发转化为人工自然。
21天然自然实现的是自然自身的目的性,人工自然实现的则是人的目的性。
31天然自然的变化只遵守自然规律,人工自然的变化不仅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守人的活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41天然自然只是一种物质形态,人工自然却既是物质形态,又是文化形态,具有双重品格。
51天然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的消费品,但不能直接成为人类的生产工具。
人工自然则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工具,具有双重功能。
61天然自然对人的意识而言具有先行性,人的意识对人工自然而言则具有超前性。
因此,不能用天然自然观认识和说明人工自然的本质,必须重新建构人工自然观,使自然观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人工自然显然不同于天然自然,两类自然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包含,只能相互并存。
并且,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
由此,为自然观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人工自然界是一个人工自然物(即人造物)系统。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以后,便有了人工自然物,虽然最初是极简单、初级的形态。
但人工自然物形成系统的人工自然界,则始于近代机器大工业。
唯有工业生产才可能大规模重复地制造各种各样的人工自然物。
工业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天然自然原本所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即使是仿天然制品。
因而,人类在制造工业品时,必然要改变天然原料的物质结构,使之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获得新的物质属性,并发生天然自然所不可能具有的运动、变化。
恩格斯曾在谈论因果性时说道:/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得以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甚至我们还能够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在自然界中发生的运动。
0112这里,恩格斯给出了工业生产特点的一种概括,显然不等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的另一特点,是不可避免地消费和耗散物资和能源,即消耗资源,使之从有效状态转化为无效状态,可利用性降低,熵度增加。
全部工业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
工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不能马上应用的其它产物,即废物,完成使用价值的工业品也会成为废物。
这些废物有的是在天然条件下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并难以自发转化、回归、融入天然自然,且危害人类。
工业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大量耗费能源,使自然界有限的有效能量在使用过程中逐级转化为无效能量,即再不可转化作功的能量,最终耗散到环境中去。
所有的这些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因而,工业生产必然会改变自然界原有的合理的物质比例、有序的能量结构,破坏自然界长期演进的合理平衡。
而正是天然自然按其自身目的从容演化至一定物质条件下才出现了人类,外在的工业化对这种秩序和条件的破坏,势必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即是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的。
可见,有工业制造必然有工业消耗,有工业消耗必然有工业污染。
高生产、高消耗必然造成高污染。
这是地球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高消耗使天然自然的可利用物质种类总量陡减,高污染使天然自然的整体质量下降。
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乃是两类自然冲突的结果。
只要有人工自然,就必然会使天然自然受到污染和破坏,这是人工自然观研究的一个基本结论。
(三)无论人工自然界如何发展和完善,它终究不能取代天然自然界,后者是前者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面对两类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我们不可能放弃人工自然的创造,重新回到原来的天然自然,也不能舍弃天然自然,无视人工自然对天然自然的/侵害0,仍按过去的模式来发展人工自然,两类自然的并存永远是人类的需要。
那么,出路当然只有协调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调整人工自然的创建模式,对现有的人工自然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创造第三类自然)))生态自然。
生态自然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和谐统一体,是人工自然发展的高级形态。
生态自然虽然也是人类的创造,但同人工自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新的自然形态。
生态自然有以下不同于人工自然的特点:11人工自然的基本出发点是改造自然,把天然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征服对象,看作另一个异己、对立的存在,两者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生态自然旨在保护自然,在利用天然自然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天然自然,把天然自然看作共生伙伴,人工自然同天然自然的关系是一元统一的。
21人工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单向扩张型的,使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而逆向转化不可自发进行,这必然带来对天然自然的侵害;生态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双向互动型的,即由/天然自然)y人工自然0变为/天然自然W人工自然0,使转化可逆向进行,使人工自然融入天然自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巨系统。
31人工自然的生产方式是盲目扩大规模,高消耗、低转化、高污染、非生态的,造成天然自然的过度耗费;生态自然的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经营,高利用、高转化、低消耗、低污染,使生产过程本身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可循环使用。
41人工自然的工具系统是人工制造的,完全以人的需求、人的意志为特征,生产过程是远离自然的,非天然的;生态自然的特点是仿天然,从产品设计到工艺流程等都是努力仿生(生物的结构、功能及物质、能量、信息过程),仿生态(生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
51人工自然的过度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相对封闭、远离天然自然、越来越人工化,使人的生态方式也越来越违背自然、甚至反自然,人对人工自然的过分依赖,使人逐渐丧失自然性,出现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如体质,体能的下降,某些能力的退化等;生态自然是向天然自然的某种复归,有利于人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使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趋天然化、生态化,如城市规划、居家设计、甚至衣食住行的生态化,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和发展。
61人工自然是人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但也造成了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使人过多地关注创造力的外化、对象化,忽视创造力的内化、个性化,关注以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忽视以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
总之,关注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以致人的物欲膨胀,而心灵日益枯竭。
生态自然则不仅强调自然的生态化,同时注重人的生态化,使人的创造力全面发展,使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和谐协调,使人注重人格完善,人性健康,从而更加自然发展,全面发展。
要认识生态自然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就要深入开展生态自然观的研究,这使自然观研究又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阶段。
(四)生态自然观的研究,从理论视角看,来自我们对人工自然的反思及对天然自然价值的重新认识;从实践视角看,来自两类自然矛盾的凸现,我们对人工自然创建模式的调整,对现有人工自然的改造,以及对生态自然的创造。
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这是自然界发展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生态自然并非完全摆脱人工自然,也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它是对人工自然的超越,是在已建立了庞大人工自然基础上向天然自然的复归,实质上两种自然的辩证结合。
同样,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研究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生态自然观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天然自然观基本上是本体论的研究,旨在说明生命和意识是如何发生的。
人工自然观基本上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研究,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的。
前者侧重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后者则侧重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生态自然观是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新自然观形态,是本体论和实践论即创造论的辩证统一,既是对人类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的实践总结,又重申了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界的本体论意义。
唯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22生态自然观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及其基本性质上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及前瞻性。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从自然观高度对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是作为这种反思和概括的结果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