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会泽正志斋《新论》中的世界认识与政治思想
会泽正志斋《新论》中的世界认识与政治思想
会泽正志斋的《新论》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世界认识。
会泽正志斋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成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会泽正志斋认为,世界各国应该建立起和平、友好、互利的关系,以促进世界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会泽正志斋还认为,世界各国应该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思想,即“国际主义”。
他认为,国际主义是一种以和平、友好、互利为基础的政治思想,它强调各国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并且应该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会泽正志斋在《新论》中提出的世界认识和政治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世界各国应该建立起和平、友好、互利的关系,并且应该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思想,即“国际主义”,以促进世界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引言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2.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3.现代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五、文学思潮对后世的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种主要的文学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它们分别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本文将对这三大文学思潮进行探讨,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理想与抱负,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传入我国后,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主张突破传统文学束缚,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审美追求。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现实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茅盾的《子夜》,再到巴金的《家》,现实主义作品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呼吁社会改革。
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浪漫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女神》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的渴望;郁达夫的《沉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
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现代主义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本土化表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挚爱;钱钟书的《围城》以讽刺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及注释
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及注释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名字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和价值观。
有些名字可以赋予人以力量和骄傲,而有些名字可能会给予人以压力和负面标签。
本文将探讨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通过深入分析该原文及其注释,探讨鄙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及注释1.1 原文鄙名者,取名差使之故也。
1.2 注释鄙名指的是负面的命名,即给人起一个让人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负面评价的名字。
这样的命名可能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自我评价。
二、命名与个人身份认同2.1 鄙名对自尊心的影响•鄙名给人以负面的标签,容易对个人的自尊心产生打击。
•个人在命名中承载了社会和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如果被命名为鄙名,可能会导致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自卑感。
2.2 鄙名与自我价值•命名是社会对个体的一种评价和定位,鄙名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鄙名可能会导致个人在社交场合中产生自卑和退缩心理,对个人的人际关系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命名与社会评价3.1 社会对鄙名的诅咒•社会对鄙名往往会对个体产生持续的负面评价和偏见。
•鄙名可能成为他人对个体进行歧视和排斥的理由,对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产生限制。
3.2 鄙名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有些职业对于名字的要求更为严格,鄙名可能会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鄙名在职场中可能成为个体被忽视和歧视的原因,影响个体在职业上的成就和晋升。
四、改变鄙名的方式与机遇4.1 改变命名的权利•个体应该有改变鄙名的权利,不因名字而限制个体发展和实现自我。
•法律和社会制度应该为个体提供改名的机会和合法途径。
4.2 利用教育机会改变鄙名影响•教育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减少因鄙名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校和家庭应当给予鄙名个体一定的支持和正面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尊心。
4.3 弱化鄙名现象的社会宣传•社会应当对于鄙名现象进行宣传和教育,弱化鄙名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
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及注释
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及注释原文:恶人难为,良人易养。
察其所安,观其所处。
其所恶,在前人之所好;其所好,在前人之所恶。
恶人处则好伐,良人处则好助。
恶人处则迎祸,良人处则招福。
是以习惯为期,循环为常。
惡人卒有恐,良人终有庆。
注释:1. “恶人难为,良人易养。
”:良人易被圆滑而感化,恶人则难以收拾。
2. “察其所安,观其所处。
”:观察人们所安,依据他们所处的环境来判断他们的品性。
3. “其所恶,在前人之所好;其所好,在前人之所恶。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的喜好不断改变。
我们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并且适应变化。
4. “恶人处则好伐,良人处则好助。
”:恶人常常会挑拨离间,离间之后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良人则常常喜欢伸出援助之手。
5. “恶人处则迎祸,良人处则招福。
”:德行好的人在遭受困境时,借鉴到善良的朋友的帮助,而恶人则会遭受惩罚和报应。
6. “是以习惯为期,循环为常。
”: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性会影响他的生活。
我们应该一直保持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7. “恶人卒有恐,良人终有庆。
”:那些做坏事的人会遭遇可怕的困境,而那些遵循道德准则和做人之道的人则最终会得到幸福的回报。
8.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品性和行为习惯,并学会察觉别人的喜好和熟悉自己所处的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际关系和成功的道路上保持稳定和提升。
9. 习惯是影响我们行为和人格的重要因素。
所以,建立良好的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10. 行善积德对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无限的,好的品性和行为习惯可以带给我们幸福和成功。
11. 在面对改变时,我们需要灵活应变,同时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12. 这篇文章通过对恶人和良人的比较,强调了道德准则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价值,值得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认真思考。
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及注释
新论鄙名第十七原文及注释
原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水,涟漪不定。
曩者,东风逐冰消,春景入旧年。
今者,南风扶柳动,春色催人还。
天地之间,物类之表,岂有不变之理?然变者衰之也,衰者复之也,复者盛之也,盛者衰之也,循环周折,未始或终。
注释:
本文意味深长,表达了万物皆有盛衰之理,循环不息的规律。
岁月不停留,光阴如水,时节变幻无常,就像涟漪般波动不定。
曾经,春天的东风逐渐消融了冰雪,带来了春的气息,而如今,春天的南风吹动了柳枝,催促人们回到春天的怀抱。
天地万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任何事物都是随时在变化和演化的,没有不变的理由。
但是一切变化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即变者会衰落,而衰落的事物又会重新恢复和复苏,最后又会再次达到顶峰。
这种规律是循环不息的,没有始终或结束的一刻。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概述1.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2.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背景二、现代中国文学三大思潮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1 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1.2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3 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2.1 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2.2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2.3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3.1 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3.2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3 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融合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汇3.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互动四、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意义和价值1.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2.对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探索3.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正文:现代中国文学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体现现代人精神风貌的文学。
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相继崛起,交相辉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鲁迅为代表,主张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对于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黑暗具有重要作用,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郭沫若为代表,主张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其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等。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体的内心世界,对于抒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钱钟书为代表,主张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其代表作品有《围城》、《管锥编》等。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对于拓展文学的表现空间、提高文学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十个“老论式”及五个“新论式”
十个“老论式”及五个“新论式”埃奈西德谟在皮浪“悬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怀疑感觉可靠性的十个“老论式”:㈠不同的动物由于器官结构不同,对于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表象和感觉,无法辨明孰真孰假:㈡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由于各自身体状况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相同;㈢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㈣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状态时,对于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感受;(比如:感冒时口感就会发生变化,原来吃起来美味的食物,感冒后可能会不愿意吃了)㈤一个人从不同的位置、距离、角度来观察同一个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㈥当被感觉对象与不同的其他事物混杂在一起是,所给与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㈦被感觉对象本身处于不同的状态中时,也给与人不同的感觉;㈧被感觉对象的某些性质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它们的感觉也是相对的;㈨被感觉对象出现的频繁还是稀少,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㈩生活在不同的伦理规范、习俗和法律制度下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心理学研究过一个问题——我们眼球里面的视网膜是弧形的,但是看到像却是平整的,事物在眼睛里面的成像应该是倒立的我们看到像是正立的,这些都是大脑调整的结果,但是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刚刚戴上眼镜的近视患者看到原来平整的墙面会是弧形的,时间长了眼睛适应了就会又变成平的,其实与其说是眼睛适应了,倒不如说是大脑做出调整了。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提出了五个“新论式”,试图说明理性或逻辑自身的悖论:⑴以认识世界为己任的爱智者——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这种观点的分歧恰恰说明了世界本身是不可知的;(由哲学家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推出世界本身不可知,这里省略掉了太多重要的中间论证,很难让人信服)⑵要确定某对象或命题为真,必须为之提供根据,而这根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需要进一步的根据来论证,这样就必然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⑶事物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既包括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判断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本身的真相;⑷我们要论证一个命题又不想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就必须预先假设某种自明的公理,任何假设都可以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假设,它同样可以公理而存在(公理本身是不需要证明的),从而推出一个与待证命题正好相反的结论;⑸为了避免根据的无穷推进,还可以采取结论与根据互为因果的方法,但是这样又会陷入循环论证,而循环论证时无法证明任何东西的。
宇宙创始新论
宇宙创始新论宇宙创始新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观,它认为宇宙的起源不是来自于一场天大的爆炸——大爆炸,而是来自于一个“尚未出现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性境界。
这个新的宇宙观根据对物理学和神学的交叉研究得出,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
创始新论的本质是识别出宇宙的真正起源。
它指出大爆炸理论的最大问题:大爆炸只是一个事件的描述,它不提供关于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者原因的起源。
相反,创始新论认为,宇宙的起源是来自于一个超出时间和空间的境界。
这个境界并不存在于物理维度之中,因此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个境界被称为“超宇宙”,因为它包含了我们当前所知道的宇宙之外的一切。
创始新论认为我们的宇宙——我们尝试去认识和理解的宇宙,是由“超宇宙”中的能量因素开始运动所引发的。
这个起源点被称为“主谷”,是超宇宙发生变化的地方。
主谷中的能量因素开始扩散,进而形成了宇宙中心的巨大能量源,通过这个能量源,开始了宇宙的演化进程。
创始新论中一个有趣的概念是宇宙世界的“精神维度”。
这个维度超越了物理宇宙的属性,是一个包括情感、道德规范、灵魂状态在内的境界,是智慧生命存在的贯穿始终的层面。
在宇宙中,任何强大的能量和意识能够影响这个精神维度,并影响宇宙演化的方向。
创始新论进一步证实了宇宙中存在许多微妙的平衡和相互作用。
物理世界中,微观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粒子和反粒子,在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的力和场,这些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了平衡状态,否则整个宇宙会瓦解。
而在精神层面,宇宙中存在着各种思想、信仰、情感等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也需要互相平衡和相互作用,以达到宇宙演化的平衡状态。
精神和物理层面的平衡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充满生机的宇宙世界。
创始新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自我运动的、自我进化的,它不是一个被动的物体,而是一个主动的生命体。
宇宙中的智慧生命不是单纯的存在于宇宙之内,而是与宇宙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智慧生命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与宇宙演化的不断推进相互作用的结果。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新论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新论【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的新论。
在首先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背景,并定义了它们的概念,探讨了研究的意义。
在分别阐述了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论和社群主义国家理论的提出,解析了两种理论之争的历史背景,并提出了新论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新论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实践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的复杂性和变化趋势,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国家理论、理论之争、历史背景、理论主张、实践案例、社会发展、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两大主要理论流派。
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自由化、民主化和全球化,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干预。
社群主义则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关系和社会福利,强调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控。
这两种理论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展开了激烈的对话和较量。
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带来了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趋势,一些国家积极推行市场经济改革,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而社群主义国家理论则强调政府的重要作用,提倡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试图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
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理论在当今世界观念和实践中展开了新的辩论和争论。
对于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公共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共赢,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这是当前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所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未来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1.2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定义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是两种在现代政治理论中常被提及的概念。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文学思潮。
其中,三大文学思潮分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文学。
这三大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追求文学的表现形式的革新和个性化,注重对文学语言的挑战和探索。
代表性作家如鲁迅、茅盾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中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茅盾的小说《子夜》则呈现了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和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文学道路,为后来的文学思潮奠定了基础。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另一大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代表性作家如巴金、老舍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
巴金的《家》和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作品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基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后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兴文学思潮。
后现代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摒弃了线性叙事的模式,注重文学的实验性和跨文化性。
代表性作家如莫言、王安忆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特点。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探讨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文学实验精神。
后现代文学的出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文学边界,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实验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现实关怀以及后现代文学的文学实验性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资源。
三大文学思潮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展现了中国文学的文学魅力和文学价值。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并对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文学思潮。
通常被归纳为“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它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重要思潮。
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场对传统文化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改革的激进运动。
它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主张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与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颠覆和挑战,推动了白话文的兴起,提倡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等。
2. 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中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这一思潮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探索个人内心、意识流和非线性叙事等新的艺术手法。
它对真实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倾向于表现痛苦、迷茫和异化的现代人。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徐志摩等。
3. 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对前两者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文学思潮。
现代派文学强调个体和内心体验的独特性,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实验,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它既追求现实表达,又注重文学的内在美和独立价值。
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分类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
此外,每个思潮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个别作家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认知还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新论:1.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937年-1945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了抗战的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2. 格局派文学:格局派文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涌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新论-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红海战略(Red Ocean Strategy)红海战略概述“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的概念,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
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在其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出。
红海战略是指在现有的市场空间中竞争,是在价格中或者在推销中作降价竞争,他们是在争取效率,然而增加了销售成本或是减少了利润。
而蓝海战略是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开创新的市场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经由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红海战略象征企业在需求增长缓慢甚至萎缩的传统市场空间采取的白热化的竞争行为,红海战略是紧盯竞争对手比试血腥的竞争战略;蓝海战略象征企业跳出传统市场空间而开辟新市场和新竞争力的战略思维,蓝海战略是紧盯潜在市场比试创新的竞争战略。
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企业的视角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转变为对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是由两种海洋所组成: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简称红海和蓝海。
红海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这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
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限已被划定并为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
在这里,企业试图击败对手,以攫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利润和增长的前途也就越来越黯淡。
产品成了货品(commodities),残酷的竞争也让红海变得越发鲜血淋漓。
竞争战略里面的产业分析、竞争分析和定位,以及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权衡取舍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多了。
红海战略主要是在已知市场空间的竞争,在这里游戏规则已经订好了,你只需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
你所要分析的就是竞争态势和已有产业的条件,这是红海战略需要研究的变量和因素。
如果说红海战略是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那么蓝海战略的理论基石则是基于新经济理论,也就是内生的增长理论.蓝海战略不局限于已有产业边界,而是要打破这样的边界条件,有时候蓝海是在一片全新的市场天地中开辟的,但是很多时候蓝海可以在红海中开辟,比如星巴克咖啡,原来麦氏、雀巢这些厂商都是采取低成本,在价格上竞争,咖啡已经货品化,星巴克一出现就击倒所有对手,就在原有红海中开辟了蓝海,几乎达到垄断地位的高度。
儒家气学新论
儒家气学新论
儒家和气学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儒家和气学的新论。
首先,儒家和气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仁义礼智信,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秩序和和谐。
而气学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心性的发展,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和尊重。
可以说,儒家更注重人们之间的秩序和规范,而气学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
其次,儒家和气学在道德修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的教化和人伦关系的维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美德的实践。
而气学则注重个体心性的修养和自我实现,认为人的内心纯净和道德自律是最重要的。
可以说,儒家更注重道德的规范和传统的道德观念,而气学更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实现。
最后,儒家和气学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治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君主的德政和善治,追求政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
而气学则注重个体的自主和社会的公正,认为政府应该保障个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
可以说,儒家更注重政治的和谐和权力的合理运用,而气学更注重社会的公正和个体的权益保障。
综上所述,儒家和气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和原
则,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摘要】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是康德关于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该论述中,康德探讨了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明确了崇高的界定与特征,论述了情感与崇高的关系,分析了艺术作品中的崇高表现,并对崇高美学进行了批判与发展。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超越感官享受的审美体验,是对无限性和无限力量的理解和感知。
他强调了崇高美学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康德的崇高美学为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指导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审美教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康德崇高美学的理念激发了人们对于审美的思考与追求,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之美。
【关键词】康德、崇高美学、新论、起源、背景、界定、特征、情感、艺术作品、批判、发展、影响、意义1. 引言1.1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在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崇高美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
崇高美学是与美感相对立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无法被理性所包容的、超越感官感受的美的体验。
康德认为,崇高美学的核心是由内心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灵的壮丽表现,这种美感的来源超越了外部世界的感官刺激,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在的崇高感受。
康德通过对崇高的界定和特征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崇高美学的独特之处和意义。
在艺术作品中,崇高表现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
康德的崇高美学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升华和文化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崇高美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将继续引领着美学理论的发展,成为影响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
2. 正文2.1 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崇高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哲学史上的古希腊时期,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崇高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崇高美学真正开始得到系统性探讨是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A组)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A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整体进程这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新课题的专著。
《新论》全书分三编,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是用马克思主义评介西方现代化理论,并就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做了探索。
下分四章,分别阐述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西方现代化思潮的演变和得失、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四个重大理论问题。
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是对近两百年来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的总体考察。
下分三章,在三个不同层次上探讨了各种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是对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和特点(1949年以前)的总体考察。
这样一个研究框架,是将理论、历史与现实溶于一炉的三层结构,是历史学、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与政治发展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的尝试。
《续篇》主体也是三个部分,共14章。
全书在进一步阐发《新论》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等不同角度着重探讨了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两书结构和内容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是在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完成的一项富有创意的研究成果。
一、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1.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现代化概念,指出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
它的广义含义是指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它的狭义含义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改造与社会改革,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新环境发展的过程。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但现代化不等同于工业化,其涵盖面超过工业化。
桓谭《新论》文艺美学思想论析
关 于养 生与 写作 的关 系 ,桓谭 指 出 ,不 要 用
思过度 ,以免伤害生命。他以 自己的经历和扬雄 的经历论证此种观点 。其 《 新论 ・ 道赋篇》 谓 :
雄身上也 曾有过。成帝时 ,赵昭仪受到皇帝的宠 幸 ,每到甘泉官 ,便诏命扬雄作赋。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之殚 精 竭虑 ,赋作 成 ,人 困倦 ,在小 睡期 间 ,梦见 五
脏 流到地 上 。睡醒 后 ,感觉 心慌 、喘 息急促 ,之 后 病 了一 年 。桓 谭 总 结 称 : “ 由 此 言 之 ,尽 思 虑 ,伤精 神 也 ” …【 p ‘ ’ 。
t we e n h e a l t h a n d wr i t i n g i n o n e o f h i s b o o k,Xi n L u n.Hu a n T a n b e l i e v e d ha t t mu s i c e mb o d i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e .Hu n a T a n
《 新论》 的文艺美学思想尤其值得关注。
一
从涵养生命体 出发 ,桓谭指出 ,不要在写作
方 面与他 人 相 比 ,因为每个 人 的才性 不一 样 ,如
、
养生与 创作 的相 互 关 系
果不顾个体差异 ,定要和别人比,最后可能会因
为殚 精 竭 虑 而 伤 害 生 命 。 桓 谭 打 了 一 个 比方 :
[ 关键词 ]桓谭 ;《 新论》 ;养 生;象天法地 ; 五行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3 5 4 1( 2 0 1 3 )0 3— 0 0 0 1 — 0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也逐渐形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新论进行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
首先,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路径。
其次,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
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文化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它关注人的发展全面自由,旨在通过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新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在文化建设中,要既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群众性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载体。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广泛参与文化建设,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力量和乐趣。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也要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吸收借鉴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人的发展全面自由。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道德素质,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由、平等、参与和幸福的文化生活。
新论的名词解释
新论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概念和名词也应运而生。
其中一个重要的名词,是“新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论呢?本文将对新论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论,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出现的新的见解或观点,通常是基于新的研究和实践,对传统的知识和理论进行重新解读和重构的成果。
新论可以涉及多个领域,如科学、技术、社会学、文化等。
它们通常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且往往具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的特点。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科技领域出现的新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观点和理论逐渐被挑战和颠覆。
例如,以前人们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机器执行指令的简单工具,但现在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新论表明,人工智能具有智能和学习能力,可以模拟和超越人类智慧。
这种新的理论对于科技行业和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此外,在社会学领域也有一些重要的新论。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性别平等的新论。
过去,性别平等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男女应该在法律、社会和经济方面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上。
然而,现如今的新论提出,性别平等应该从更广阔的维度来看待,包括了性别的多元和社会角色的重构。
这种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为解决性别歧视和促进性别平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当然,新论并不限于科技和社会学领域。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新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以往人们认为传统文化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和保护的方式,但新论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创新和变革的潜力。
这种新的观点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和时代性,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新论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挑战和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为社会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论的出现和传播往往需要倡导者和践行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和研究,新的思想和观点才能得以传播和推广。
只有当大众开始接受新论并应用于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变革和进步。
然而,新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伦理学基本问题新论
伦理学基本问题新论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问题的学科,其基本问题包括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新论,以期为读者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和性质伦理学基本问题涉及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等方面。
其中,道德价值观是指人们对道德问题的评价和看法;道德规范是指社会中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行动才是道德的;道德责任是指人们对其行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二、伦理学基本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而相互协作,形成了最初的道德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规范逐渐演化和扩展,成为了社会秩序的基础。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原因,道德规范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的道德问题和争议。
三、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解决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道德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来探究道德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2、道德辩护:为某种道德观点或行为进行辩护,以说明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3、道德批判:对某种不道德的行为或观点进行批判,以说明其不合理性和错误性。
4、实践经验:通过实践经验来探究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积累更多的道德经验。
四、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影响和意义伦理学基本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伦理学基本问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其次,伦理学基本问题也是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价值观,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伦理学基本问题也是哲学和人文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不仅涉及到人类的道德问题,还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
结论本文通过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分析了其定义、性质、产生背景和解决方法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翁嘉慕前圣之治,而简薄汉家法令,故多所变更,欲事事效古。美先圣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故以高义,退致废乱,此不知大体者也。
#篇名:新论
#类型:论;东汉
#时代:3
《新论》(东汉·桓谭)
汉·桓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6月第一版,70页,36,000字
目录
新论卷上
本造第一
王霸第二
求辅第三
言体第四
见徵第五
凡人性难极也,难知也;故其绝异者,常为世俗所遗失焉。
薛翁者,长安善相马者也。於边郡求得骏马,恶貌而正走,名骥子。骑以入市,去来人不见也。后劳问之,因请观马。翁曰:「诸卿无目,不足示也。」
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故马称骅骝、骥、,牛誉郭椒、丁栎。
贤有五品:谨敕於家事,顺悌於伦党,乡里之士也;作健晓惠,文史无害,县廷之士也;信诫笃行,廉平公,理下务上者,州郡之士也;通经术,名行高,能达於从政,宽和有固守者,公辅之士也;才高卓绝,疏殊於众,多筹大略,能图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
§见徵第五
东方朔短辞薄语,以谓信验。人皆谓朔大智,後贤莫之及。谭曰:「鄙人有以狐为狸,以琴为箜篌,此非徒不知狐与瑟,又不知狸与箜篌,乃非但言朔,亦不知後贤也。」 (P.15)
帝王之大体者,则高帝是矣。高帝曰:「张良、萧何、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得天下。」此其知大体之效也。
王翁始秉国政,自以通明贤圣,而谓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举措兴事,辄欲自信任,不肯与诸明习者通共,苟直意而发,得之而用,是以稀获其功效焉。 (P.11)故卒遇破亡。此不知大体者也。
王翁好卜筮,信时日,而笃於事鬼神,多作庙兆,洁斋祀祭。牺牲淆膳之费,吏卒办治之苦,不可称道。为政不善,见叛天下。及难作兵起,无权策以自救解,乃驰之南郊告祷,搏心言冤,号兴流涕,叩头请命,幸天哀助之也。当兵入宫日,矢射交集,燔火大起,逃渐台下,尚抱其符命书及所作威斗,可谓蔽惑至甚矣! (P.14)
明镜,龟策也。章程,斛斗也。铨衡,丈尺也。
维针艾方药者,已病之具也,非良医不能以愈人。材能德行者,治国之器也,非明君不能以立功。医无针药,可作为求买,以行术伎,不须必自有也。君无材德,可选任明辅,不待必躬能也。由是察焉,则材能德行,国之针药也,其得立功效,乃在君辅。传曰:「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诊益广,非特止於十也。
高祖欲攻魏,乃使人窥视其国相及诸将率左右用事者,知其主名,乃曰:「此皆不如吾萧何、曹参、韩信、樊哙等,亦易与耳。」遂往击,破之。此知大体者也。
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後东击青、徐众郡赤眉之徒,皆不择良将,而但以世姓及信谨文吏,或遣亲属子孙,素所爱好,咸无权智将帅之用,猥使据军持众,当赴强敌。是以军合则损,士众散走;咎在不择将。将与主俱不知大体者也。
朝九州之俊。
昔尧试舜於大麓者,乃领录天下之事,如今之尚书官矣。宜得大贤智,乃可使处议持平焉。 (P.5)
昔周公光崇周道,泽被四表。
治狱如水。
夫圣人乃千载一出,贤人君子所想思而不可得见者也。
切直忠正,则汲黯之敢谏诤也。
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图画於殿阁宫省,此乃国之大宝,亦无价矣。虽积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箧夜光,未足喻也。伊、吕、良、平,何世无之?但人君不知,群臣勿用也。
§王霸第二
夫上古称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其说之曰: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泽优游,天下归往也。五帝以上久远,经传无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是故大化四凑,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王道纯粹,其德如彼;霸道驳杂,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万民,垂统子孙,其实一也。 (P.2)
汤、武则久居诸侯方伯之位,德惠加於百姓。
夫王道之主,其德能载,包含以统乾元也。
儒者或曰:「图王不成,其弊亦可以霸」。此言未是也。传曰:「孔氏门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恶其违仁义而尚权诈也」。 (P.3)
§求辅第三
治国者,辅作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
董仲舒专精於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井菜。余为《新论》,术辨古今,亦欲兴治也,何异《春秋》褒贬邪!今有疑者,所谓蚌异蛤、二五为非十也。谭见刘向《新序》、陆贾《新语》,乃为《新论》。庄周寓言,乃云「尧问孔子」;《淮南子》云「共工争帝,地维绝」,亦皆为妄作。故世人多云短书不可用。然论天间,莫明於圣人,庄周等虽虚诞,故当采其善,何云尽弃邪! (P.1)
王公大人则嘉得良师明辅,品庶凡民则乐畜仁贤哲士,皆国之柱栋而人之羽翼。
王者易辅,霸者难佐。
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虽咸有大才,然皆年七十余,乃升为王霸师。
昔秦王见周室之失统,丧权於诸侯,自以当保有九州,见万民碌碌,犹群羊聚猪,皆可以竿而驱之,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及陈胜、楚、汉,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灭秦,遂以败也。高帝既定天下,念项王从函谷入,而己由武关到,推却关,修强守御,内充实三军,外多发屯戍,设穷治党与之法,重悬告反之赏。及王翁之夺取,乃不犯关梁厄塞, (P.4)而坐得其处。王翁自见以专国秉政得之,即抑重臣,收下权,使事无大小深浅,皆断决於己身。及其失之,人不从大臣生焉。更始帝见王翁以失百姓心亡天下,既西到京师,恃民悦喜,则自安乐,不听纳谏臣谋士,赤眉围其外,而近臣反城,遂以破败。由是观之,夫患害奇邪不一,何可胜为设防量备哉?防备之善者,则唯量贤智大材,然後先见豫图,遏将救之耳。
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彩不发。淮南不贵盛富饶,则不能广聘骏士,使著文作书。太史公不典掌书记,则不能条悉古今。扬雄不贫,则不能作玄、言。
殷之三仁,皆暗於前而章於後,何益於事?何补於君?
谓扬子云曰:「如後世复有圣人,徒知其材能之胜己,多不能知其圣与非圣人也。」子云曰:「诚然。」 (P.9)
捕猛兽者,不使美人举手;钓巨鱼者,不使稚子轻预。非不亲也,力不堪也。奈何万乘之主而不择人哉?
传记言:魏牟北见赵王,王方使冠工制冠於前,问治国於牟。对曰:「大王诚能重国若此二尺纵,则国治且安」。王曰:「国所受於先人,宗庙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纵,何也?」牟曰:「大王制冠,不使亲近,而必求良工者,非为其败纵而冠不成与?今治国不善,则社稷不安,宗庙不血食。大王不求良士,而任使其私爱,此非轻国於二尺纵之制耶?」 (P.6)王无以应。
更始帝到长安,其大臣辟除东宫之事,为下所非笑,但为小卫楼,半城而居之,以是知其将相非萧、曹之俦也。
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众多。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从之,或见一恶意丑事而万民违,可不慎乎!故易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所以动天地者也。」
王翁刑杀人,又复加毒害焉。至生烧人,以五毒灌死者肌肉。及埋之,复荐覆以荆棘。人既死,与木土等,虽重加创毒,亦何损益?成汤不省纳,无补於士民,士民向之者,嘉其有德惠也。齐宣之活牛,无益於贤人,贤人善之者,贵其有仁心也。文王葬枯骨,无益於众庶,众庶悦之者,其恩义动人也。 (P.13)王翁之残死人,观人五藏,无损於生人。生人恶之者,以残酷示之也。维此四事,忽微而显著,纤细而犹大,故二圣以兴,一君用称,王翁以亡。知大体与不知者远矣。
新论卷中
谴非第六
启寤第七
祛蔽第八
正经第九
识通第十
新论卷下
离事第十一
道赋第十二
辨惑第十三
述策第十四
闵友第十五
琴道第十六
补遗
V.1 新论卷上
§本造第一
秦吕不韦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汉之淮南王聘天下辩通,以著篇章 。书成,皆布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乃其事约艳,体具而言微也。
居家循理,乡里和顺,出入恭敬,言语谨逊,谓之善士。
言求取辅佐之术,既得之,又有大难三,而止善二。为世之事,中庸多,大材少, (P.7)少不胜众,一口不能与一国讼,持孤特之论,干雷同之计,以疏贱之处,逆贵近之心,则万不合,此一难也。夫建踔殊。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见也,又使明智图事,而与众平之,亦必不足,此二难也。既听纳,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谗人随而恶之,即中道狐疑,或使言者还受其尤,此三难也。智者尽心竭言,以为国造事,众间之,则反见疑,壹不当合,遂被谮想,虽有十善,隔以一恶去,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壹兴起,既幸得之,又复随众,弗与知者,虽有若仲尼,犹且出走,此二止善也。是故非君臣致密坚固,割心相信,动无间疑,若伊、吕之见用,传说通梦,管、鲍之信任,则难以遂功竟意矣。又说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观使者,则以古之贤辅厉主,欲间疏别离,则以专权危国者论之。盖父子至亲,而人主有高宗、孝己之设,及景、武时栗、卫太子之事;忠臣高节,时有龙逢、比干、伍员、晁错之变;比类众多,不可尽记,则事曷可为邪?庸易知邪?虽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观览,亦可以为戒。维诸高妙大材之人,重时遇咎,皆欲上与贤侔,而垂荣历载,安肯毁明废义,而为不轨恶行乎?若夫鲁连解齐、赵之金封,虞卿捐万户与国相,乃乐以成名肆志,岂复干求便辟趋利耶?览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贪饕之人也, (P.8)大材者莫有焉。由是观之,世间高士材能绝异者,其行亲任亦明矣,不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能听纳,施行其策,虽广知得,亦终无益也。
动如雷震,住如岳立,攻如奔电,取如疾风,前轻後重,内实外虚。
周亚夫严猛哮吼之用,可谓国之大将军。
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 (P.12)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目,以自生於小地,然亦必不如。察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计云取吴、楚,并齐、鲁、及燕、赵者,此广地道之谓也;中计云取吴、楚,并韩、魏,塞成皋,据敖仓,此趋遮要争利者也;下计云取吴、下蔡,据长沙,以临越,此守边隅、趋作目者也。更始帝将相能防卫, 而令中死棋皆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