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爱弥尔_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_李俊

合集下载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的启示——基于对《爱弥儿》的思考共3篇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的启示——基于对《爱弥儿》的思考共3篇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的启示——基于对《爱弥儿》的思考共3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的启示——基于对《爱弥儿》的思考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的启示——基于对《爱弥儿》的思考卢梭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对后来的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有权利的,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往往会剥夺这些基本权利,并将人类困于无尽的苦难之中。

卢梭提出应该以自然为师,通过自由的探索和体验来实现个体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五育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德育是指道德训练,智育则是知识学习,体育是身体锻炼,美育是美感培养,而劳动教育是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应该以儿童的天性为基础,关注个体的发展和个性化的培养。

而这种基于自然的教育理念,对五育的启示如下:首先,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德育有启示。

卢梭认为,道德不应该通过强制或者惩罚来实现,而是应该通过个体的自由、平等和自主性来实现。

因此,在德育方面,卢梭强调自由、平等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并注重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

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平等和自主性的基础上,提供启迪性和引导性的帮助,让学生自主感知、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实现德育的自然化。

其次,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智育有启示。

卢梭认为,人天生具备学习能力,因此教育的目标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自然地发掘和探索知识。

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知识和掌握技能,实现智育的自然化。

同时,卢梭还强调对个体个性的发现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和学习。

第三,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体育有启示。

卢梭认为,身体能力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身体锻炼应该与智育、德育等一样重视。

自然而天成_从_爱弥儿_看卢梭的教育思想_石欣莉

自然而天成_从_爱弥儿_看卢梭的教育思想_石欣莉

自然而天成———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石欣莉《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

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

这本书共五卷。

主要介绍了以教育男孩“爱弥儿”为线索,阐明了关于自然教育的理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态度。

在培养爱弥儿的过程中,卢梭阐发了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天性”的主题,其内容与爱弥儿的童年和青年成长的五个主要时期彼此应和。

比如,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身体的力量增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他的一切运动,全是他日益增强的身体所必须的。

在第二卷中,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并指出“即使是不读书本,一个孩子可能有的记忆力也不会因此而闲着没有用处,他所看见的和他所听见的一切,都会对他产生影响。

他将把大人的言语和行为都记在心里”。

同时,他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法,针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设想出了具体的自然教育方法。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在这五卷中,卢梭从天性、环境、教育的角度,分阶段地论证了教育必须顺应自然。

他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

”可以说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是事物的教育,第四和第五卷是学会如何做人和尽人的天职,是人的教育。

这三种教育互相交叉,密不可分。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

卢梭《爱弥尔》中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卢梭《爱弥尔》中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将 处 在 他 的 地 位 上 。 ”3 梭 要 培 养 的 是 自 然 人 , l卢
但 他 的 自然 人 并 不 是 脱 离 社 会 , 进 森 林 , 为 走 成
个 阶段 的德 育 思 想 不 同 而 已 。 本 文 从 德 育 目
的 、 育 过 程 、 育 方 法 、 育 内 容 、 育 评 价 五 德 德 德 德
野 蛮人 。爱弥 尔仍 然 是社 会 的一员 , 要尽 义务 。 他
培 养 自然 人 的 目 的 就 是 要 达 到 : 只 要 处 在 社 会 “ 的 旋 流 中 , 至于 被种 种 欲 念 或人 的偏 见 拖 进旋 不 涡 里 去 就 行 了 ; 只 要 他 能 够 用 他 自 己 的 眼 睛 去 看 , 他 自 己 的 心 去 想 , 且 , 了 他 自 己 的 理 智 用 而 除 以 外 , 为 任 何 其 他 的 权 威 所 控 制 就 行 了 。 ”4 不 l于 此 可 见 , 的 德 育 目 的 的 突 出 特 点 是 强 调 了 儿 童 他 的 主体性 , 显 了儿 童个 人价 值 。 凸


三 收稿 日期 :o 8 0 — 2 20—9 0
作者简介 : 张传 萍 ,9 6 出 生 , , 17 年 女 湖北 松 滋人 , 湖北 省 教 育科 学 研 究 所 助 理 研 究 员 , 究 方 向为 教 育 基 本 原 理 与 教 育 经 济 。 研
月 号
__— —
1 9Βιβλιοθήκη 理 漂 题 的 水 平 与 在 独 立 活 动 中 所 达 到 的 解 决 问 题 的 水 平 之 间 的 差 距 。教 育 不 是 在 原 有 的 水 平 上 原 地 踏 步 , 不 是 远 远 高 于 个 体 现 有 的 水 平 , 应 稍 也 而

读书心得《爱弥尔》爱弥儿

读书心得《爱弥尔》爱弥儿

读书心得《爱弥尔》爱弥儿
《爱弥尔》是卢梭的一部教育哲学著作,通过描述一个男孩爱弥尔的成长经历,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成长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强调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孩子应该在自然环境中成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认识世界。

这种自然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

我深以为然,觉得现代社会中,孩子们过于依赖电子设备和外界信息,缺乏对自然的感知和理解,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次,书中提到了教育应该以培养品格为重点。

卢梭强调了孩子的品格培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的一生。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品格的培养,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卢梭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教育者应该尊重这些差
异,因材施教,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发展。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意识到教育并不是一刀切的,应该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爱弥尔》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自然教育、品格培养和个性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教育的启示。

最新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最新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一、引言《爱弥儿》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在书中,他通过对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这个完整而又丰富的教育思想就包括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本文就从卢梭的巨著《爱弥儿》出发,探析卢梭的道德教育,分析其给予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的启示。

二、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卢梭关于自然的理论基础和他自然人的人性观形成了卢梭特别的道德,使其在原则、目的、方法上都与其他人的道德教育理论有着显著差异。

1.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

卢梭的道德教育致力于追求的目标是自然人的自由。

在《爱弥儿》中,他并没有解释自由是什么,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由的自然状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这个自然状态成为我们道德教育的一个标杆。

这种自然状态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状态,实现的场景也不是假设的自然状态中,而是在一种理想的道德共同体中,在道德共同体中的“公民”现有的自由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由,换言之,道德自由也是人在社会中才会享有的自由。

2.道德教育的方法。

(1)唤醒个体从爱自己到爱他人卢梭认为只有在一个人的感觉力开始超出他个人的时候,他才首先有情感,而后才有善恶的观念,从而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成为一个构成人类的必要组成部分。

“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要使得他不置身于任何一个阶级,而必须同全体人民在一起。

”当自爱扩大到爱他人,自爱就变为了美德,而自爱是每个人天性中具有的,只要教师适时引导,激发,个人身上爱他人的这种美德就不难发现。

(2)学习历史和寓言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卢梭认为善良的判断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判断正确,他就会选择善,如果判断错误,那么他就会选择恶。

因此卢梭非常注重让学生有能力正确判断人类社会的善与恶,就像他在书中说到“我们想取得的不是只有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而道德判断能力的获得,他强调要通过学习历史和寓言,在不断的学习和接触社会的实践中来获得。

最新-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精品

最新-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精品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摘要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爱弥儿》是进步教育小说,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进度一、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了解卢梭的生活时代和社会内景,特别是当时的教育情况是理解卢梭教育理论的不二法门,进而能掌握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历史意义。

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行会行将崩溃的时期。

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革命即将到来。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的劳苦大众。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极为突出的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

教会推行原罪论,宣称人生来有罪,要想成为天国公民,必须克己苦修以求永生。

这使得当时的教育是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束缚而改变幼儿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

因此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幼儿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并以严酷的纪律与体罚作为辅助。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用大量的事例描绘和抨击这种教育现象。

与封建教育相对,卢梭高举自然教育大旗。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

教育的使命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要求,免受外界影响,自由的发展。

于是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通过他虚构的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在培养目标、教育进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标卢梭指责当时的贵族教育,认为这些用阶级身份做模子来培养人的教育只会使人的天性不能自由的发展,指挥是人失去适应自然发展的能力,叫人定型化、僵化。

《爱弥儿》中德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爱弥儿》中德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III绪论绪论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卢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

对当今的教学仍然有着指导和启迪的意义。

尤其是在当今应试教育走向误区,素质教育正蓬勃发展的今天来说,更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针对卢梭《爱弥儿》中德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启迪,旨在运用卢梭的德育思想去系统的探索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著述颇丰,研究范围较广,现就涉及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成果梳理如下:滕大春曾对卢梭教育思想做过详细的介绍和研究。

他的专著《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从多个方面分述卢梭的教育思想,并认为卢梭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归于自然”。

杜寒风主要就《爱弥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论述,指出《爱弥儿》中的美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审美教育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

孙明梅,苏春景的论文《爱弥儿教育思想述评》(《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总第124)中主要对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的“自然教育”的目的、作用、基本原理以及教育阶段论和女子教育观作了概述,最后并对本书对教育的贡献及局限性作了总评。

武守志在《爱弥儿与素质教育》(《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认为素质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

公民首先是人,所以“使人成其为人”的素质教育,便是公民社会一切教育的基础,它的基础信条,始终是教人学真。

这是公民作为人的“底线”,没有这个“底”,便扛不起公民社会中自由和民主这两大支柱。

正是在这一点上,他认为卢梭的《爱弥儿》给现代公民教育留下了深刻启示。

1尽管激进的卢梭制造了“双重契约人”的分裂,尽管他在谈到人的社会性时除“道德救赎”的宏愿悲怀外,并没有说出什么实际的东西,但他在论“按自然秩序”向爱弥儿施行“求智”教育时,无疑给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教学论增添了光彩。

浅谈《爱弥儿》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爱弥儿》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爱弥儿》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第一篇:浅谈《爱弥儿》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浅谈《爱弥儿》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爱弥儿》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重要著作。

书中以虚拟的主人公爱弥儿一生的教育为主线,展示了卢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其中一些比较精华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教育是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一个人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好坏。

关键词:教育思想,自然教育,借鉴作用一、《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

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一)自然教育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

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卢梭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最大特点和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看作儿童,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中最积极的因素。

要使教育适合于儿童,适合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这也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在《爱弥儿》开卷中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浅析《爱弥儿》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文档资料

浅析《爱弥儿》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文档资料

浅析《爱弥儿》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在《爱弥儿》这部著作里,卢梭通过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以爱弥儿从小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断增长知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阐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概述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主张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培养儿童。

(一)道德教育的分阶段理论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根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把儿童受教育的身心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出生—2岁),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体育教育,养护身体和锻炼感官,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教育和体育教育。

儿童期(2—12岁),这阶段的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这时候儿童的心智还处在懵懂混沌的状态,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这时期应该以感觉教育为主,发展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

青春期(12—15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通过感官的体验,感觉能力和感觉经验获得了基础,所以主要对其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

青春期(15到成人),卢梭认为这是“激情和热情时期”,应该进行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教他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去爱、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

(二)道德教育的目的卢梭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公民和爱国主义教育者[2],他对封建主义的宗教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斥责它不顾儿童的自然本性,通过注入式的方法向儿童灌输知识,摧残儿童的天性。

因此,他主张在自然的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将儿童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他心目中理想的“新人”就像爱弥儿一样,是个“身心两健、手脚灵巧、自食其力、富有情感和理智、心地善良、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束缚” [1]的新人。

(三)道德教育的任务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有三个方面:激发善良感情、养成善良判断和培养善良意志。

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一、本文概述《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教育巨著《爱弥儿》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卢梭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其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革命性,对于后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卢梭及其《爱弥儿》进行简要介绍,概述卢梭的生平和教育背景,以及《爱弥儿》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随后,将重点分析卢梭在《爱弥儿》中所阐述的自然教育观、儿童中心论、阶段性教育等核心教育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评价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卢梭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精髓,认识到其对于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当今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卢梭教育思想概述卢梭,这位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通过其杰作《爱弥儿》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当时社会教育制度的批判。

他坚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自然人,即一个自由、独立、道德高尚的人,而非被社会习俗和偏见束缚的人。

卢梭强调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他批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那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纪律约束的教育方法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压制了他们的天性。

相反,他提倡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成长,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来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卢梭看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

因此,他主张通过情感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同时,他也强调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儿童。

卢梭还关注到了女子教育的问题。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尊敬的各位前辈及老师们:大家好,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我非常高兴,一是因为能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各位进行交流。

二是这次活动的主题很有意义,它可以让我们自认为或不认为在做教育的人发出对自己心灵的追问:我是谁,我的职业是什么,我怎么来维护这个职业下我的尊严,我对职业的追求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也就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的行走各有差异。

在教书的这条路上,我们有酸甜苦辣,也有困惑迷茫,人人都明白教育的本质在培养人,而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把人教坏——因为我们往往认为,教不好的学生是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但是我们忽视一点,社会风气其实是我们成年人的过错,是我们一群成年人构成了社会风气而不是一个坏人破坏了整体道德。

同样,很多时候我们妄自尊大,以为教育就是教好书;很多时候我们也妄自菲薄,认为教书匠不是做教育。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把教书和做教育以及对教育的研究脱离开来,对我们个人来说,导致的严重后果如果不是我们不会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就是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教书上升到教育或者教育理论。

所以我想说,既然我们已经在教书了,那我们就得以做教育的意识来教书,而不是以教书的姿态来做教育。

我想,卢梭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他只做过短暂的教师,但是他对教育的思考以及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充分说明,在教书的路上,没有思考的力量,你永远只能徘徊在教育的荒原。

基于人生来自由平等,卢梭认为,这一自然的天赋权利在人进入到文明社会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的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在《爱弥儿》第一卷里,他这样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这种新人,就是我们讲的公民。

尽管“爱弥儿”只是卢梭寄托教育理想的虚化的个人实体,卢梭却把自己所有的教育核心集中在了他的身上,他对儿童进行的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教育的执着追求,无疑体现了十八世纪的思想先驱们对资产阶级教育的实践和探寻。

卢梭《爱弥儿》中的德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卢梭《爱弥儿》中的德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2020年第!4期(总第870期)丈敖冬‘科卢梭《爱弥儿》中的德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高敏(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摘要:卢梭的《爱弥儿》共五卷,将儿童年龄分为五个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卢梭在《爱弥儿》中揭示:德育思想的目的,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他倡导教育应该回归儿童本身,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

这对当今教育,有一定启发意义。

本文指出卢梭德育思想的局限性,论述当今教育和家庭教育-借鉴有关思索&关键词:自然主义德育思想当今教育一、《爱弥儿》简介《爱弥儿》主要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

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全文主要分为五卷,第一卷是描述0—2岁儿童应当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论述了2岁一12岁儿童应当进行感官教育*1+(8);第三卷阐述了对12岁—15岁少年进行智育教育[1+(8);第四卷论述了对15岁一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斗第五卷提出对女子改革的观点及对爱情教育的阐述,作者将自己描写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将爱弥儿描写成一名理想的学生,并对爱弥儿的成长过程进行论述,分析教育过程,从中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等德育思想。

二.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思想(一)德育思想的目的《爱弥儿》是对教育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应该尊重儿童,学生自由,同时这种自由是有节制的,需要父母和老师对其进行监管,通过分阶段描述儿童成长的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不同的教育,儿童心发展。

(二)德育思想的内容1.教育要回归自然为教育要回归自然,他指出:“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是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指进行,并.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相背。

”"儿童的思成年人是不一的,成年的儿童的行为,是特的,需要理他们的想和行,在教育过程中自,儿童心发展进行教育,使儿童发展。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摘要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爱弥儿》是进步教育小说,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进度。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

了解卢梭的生活时代和社会内景,特别是当时的教育情况是理解卢梭教育理论的不二法门,进而能掌握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历史意义。

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行会行将崩溃的时期。

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革命即将到来。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的劳苦大众。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极为突出的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

教会推行原罪论,宣称人生来有罪,要想成为天国公民,必须克己苦修以求永生。

这使得当时的教育是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束缚而改变幼儿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

因此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幼儿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并以严酷的纪律与体罚作为辅助。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用大量的事例描绘和抨击这种教育现象。

与封建教育相对,卢梭高举自然教育大旗。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

教育的使命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要求,免受外界影响,自由的发展。

于是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通过他虚构的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在培养目标、教育进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

卢梭指责当时的贵族教育,认为这些用阶级身份做模子来培养人的教育只会使人的天性不能自由的发展,指挥是人失去适应自然发展的能力,叫人定型化、僵化。

从爱弥尔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李俊

从爱弥尔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李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从《爱弥尔》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 李 俊(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41)摘 要:本文试图从卢梭的伟大著作《爱弥尔》中解读出他的又一教育理论,即德育生活化理论。

具体而言,文章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基本维度。

关键词:卢梭;德育;生活化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06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273-02 卢梭在《爱弥尔》这部闻名世界的著作中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在18世纪中期被视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本文试图从这部伟大著作中解读出卢梭的又一教育理论,即德育生活化理论,从而给予卢梭教育理论以充实,并给予我国现行教育理论以启示。

一、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 卢梭在《爱弥尔》这部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生活化思想。

在这本书中,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了德育与生活的同时性。

在《爱弥尔》的开篇他就说到: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13其中,卢梭所指的德育生活化,即是与为某一特定群体专门准备的正式化道德教育相对的,是人们通过在与他人共同进行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而获得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非正式的、偶然的、无处不在的、重复的特征。

这种教育是非正式的,是因为它没有正式的教育时间或地点等因素,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教育是偶然的,是因为它没有事先的精密的计划,只要产生了教育的需要,它就产生。

因此,它又是随机的。

这种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是因为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因此通过生活来对人们进行的道德教育也是无处不在的。

爱弥儿 读后感

爱弥儿 读后感

卢梭《爱弥儿》中德育部分读后感全书共分五卷。

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因此,我们阅读了卢梭《爱弥儿》中关于第四卷对青年的德育教育,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

第四卷也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岁的爱弥儿”,在这一部分中,他认为“人的欲念是天性使然。

自爱一定是符合自然约束的。

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第二个情感是爱那些亲近的人。

”这里他就提到了他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天性和自然。

他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内容。

“为了激发和培养日益增长的情感,我们要促使年轻人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情感。

要心存博爱,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同情他人的痛苦程度。

要教育你的学生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在这里他叙述了青年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要将学生培养为怎样的人。

而这些品质是经过理智启发的,源自内心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第二部分“博爱与信仰”中,他提到“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尚不足以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依赖。

”因此,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运用你间接经验,学习历史,从而练就不带偏见、公正判断的能力。

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

从自爱到爱人,通过教育是他们了解自我,关心外界,具有自己的信仰和博爱之心。

第三部分“牧师的自述”中,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要合乎道德,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具有判断能力。

”“人并非生来就了解‘善’,而是理智使他认识了‘善’,这样一来,良心才会驱使他去行善,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具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和良心。

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

在人们设立道德规范之前,人们早就已经自发地学会了公正,爱国,严谨等优秀的品质,因此人的道德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规范而形成的。

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读书笔记_2000字

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读书笔记_2000字

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有感_2000字——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有感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

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

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

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

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

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从《爱弥尔》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 李 俊(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41)摘 要:本文试图从卢梭的伟大著作《爱弥尔》中解读出他的又一教育理论,即德育生活化理论。

具体而言,文章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基本维度。

关键词:卢梭;德育;生活化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06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273-02 卢梭在《爱弥尔》这部闻名世界的著作中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在18世纪中期被视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本文试图从这部伟大著作中解读出卢梭的又一教育理论,即德育生活化理论,从而给予卢梭教育理论以充实,并给予我国现行教育理论以启示。

一、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 卢梭在《爱弥尔》这部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生活化思想。

在这本书中,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了德育与生活的同时性。

在《爱弥尔》的开篇他就说到: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13其中,卢梭所指的德育生活化,即是与为某一特定群体专门准备的正式化道德教育相对的,是人们通过在与他人共同进行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而获得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非正式的、偶然的、无处不在的、重复的特征。

这种教育是非正式的,是因为它没有正式的教育时间或地点等因素,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教育是偶然的,是因为它没有事先的精密的计划,只要产生了教育的需要,它就产生。

因此,它又是随机的。

这种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是因为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因此通过生活来对人们进行的道德教育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种教育是重复的,是因为生活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养成的影响以及通过生活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不是一次而获得,而是通过在日常生活多次的影响和启发而产生。

二、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基本维度 本文基于《爱弥尔》,试图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了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即分别是人的生活需要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人的生活环境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1.人的生活需要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人的生活需要和道德观念有紧密的联系,道德教育要认识到二者的紧密关系,并在尊重和利用人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培养人的道德观念。

首先,卢梭认为,德性养成的好坏与生活欲望是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关。

他说: “人为什么会显得柔弱呢?那是由于他的体力和他们的欲望不平衡。

是我们的欲念使我们变得柔弱的,因为要满足我们的欲念,所花费的体力,比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体力还多得多。

所以说,减少我们的欲念,就等于增加我们的体力:体力多于欲念的人,体力有剩余,因此他当然是长得很强健的。

”[1]212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梭把人的柔弱这一德性的形成归结为欲望的过度膨胀。

因而,要使人养成善的德性,必须要对生活的需要有所节制。

其次,卢梭认为,要想通过生活对人开展道德教育必须要了解和尊重人的现实生活需要。

这是因为,求知来源于生活的需要。

当人认识到生活的需要而自身又确实不懂的时候,求知的愿望最为强烈。

为此,卢梭说: “原来这个小女孩是很娇气的,她不喜欢把她的衣服拿给她的妹妹穿;从前,家里的人在她的衣服上打上了记号,而以后就不替她打记号了,所以她只好自己学打记号。

她以后进步的情况如何,大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1]546再次,尊重人的生活需要,实际上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卢梭所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这一教育主张。

英国大哲学家洛克认为,儿童是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任意塑造儿童。

这实际上是将儿童当做一个填充器由成人任意填充。

和洛克不同,卢梭反对这种教育主张,他认为成人对儿童的了解十分有限,教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了解和尊重和儿童的生活需要。

这样的道德教育使儿童不再从属于教师,从而不仅使教育者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而且也尊重了儿童的主体性,培养其具备了民主社会所要求的主体意识和民主精神。

2.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的关系所谓生活经验,就是在日常生活活动的亲身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总体性认识。

卢梭认为,人能从生活经验中接受道德教育,获得道德观念。

具体而言,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生活经验对人的道德认知的塑造具有双向性,即生活经*收稿日期:2012-01-25 作者简介:李 俊(1980-),男,安徽芜湖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近代教育思想,人的社会化。

验既可以塑造善的观念,也可以塑造恶的观念。

就恶的观念而言,卢梭在《爱弥尔》的第一章就讲到: “在出生的时候,孩子就会啼哭;他的婴儿时期就是在啼哭中度过的。

”“折中的办法是没有的,不是他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

所以,他首先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

还不会说话,他就在支配人了;还不会行动,他就在服从人了。

”“人么就是这样很早地把这些情绪灌入他幼小的心灵,可是以后又推说那是天性,费了许多力气把孩子教坏以后,又抱怨他成了这样的人。

”[1]25从这里可见,权势和奴役的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通过在日常生活的不断体验中所养成的道德认知。

就善的观念而言,卢梭说: “如果他受伤了,我不但不惊惶地急忙走到他的身边,反而安详地站在那里,至少也要捱些时候才走过去。

”“他一定看我怎样判断他所受的伤,就怎样判断他所受的伤的。

”他正该在这样的年龄开始学习勇敢的精神,在毫不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他就会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了。

”[1]70从这里可以看出,勇敢这一善的德性除了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来养成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来养成。

由上可见,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对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双向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恰当地影响人的生活经验来促成人的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

其次,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具有密切的关系还在于,人的生活经验的获得是在日常生活的亲身经验中实现的,这种从亲身经验中获得的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觉经验。

卢梭认为,感觉经验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人是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即是通过在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

卢梭说: “我们来看一看一只猫第一次闯入一间屋子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它东瞧西看,留心观察,用鼻子闻闻味道,一会儿也不停息,只有把各方面都探查清楚之后,才放心去活动。

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第一次进入世界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

所不同的是,虽然孩子和猫都同样用视觉探查,但孩子除了用视觉之外还用了大自然给他的手,而猫除了视觉之外,则用大自然赋予它的灵敏的嗅觉,这种禀赋培养的好或坏,就能使孩子变得灵巧或笨拙,活泼或痴呆,鲁莽或谨慎。

”[1]149从这里可以看出,感觉经验培养得好或坏,能使人的道德观念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因此,与感觉经验具有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与人的道德观念也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再次,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具有密切的关系还在于,人可以通过在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使其道德观念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前面讲过,生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于它的重复性。

因此,人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也是卢梭所说的习惯。

卢梭说: “既然是单凭我们选择给孩子看的东西,就足以使他养成一个胆小或勇敢的人,那么,为什么不在他开始说话和听话以前就对他进行教育呢?我希望人们使他习惯于看新事物,看丑恶的和讨厌的动物,看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过要逐渐的先让他在远处看,直到最后对这些东西都习惯了,并且,从看别人玩弄这些东西,到最后自己去玩弄这些东西。

如果在童年的时候看见蟾蜍、蛇和大海虾都不怕,那么,到他长大的时候,不管看见什么动物他也不会害怕了;天天都看见可怕的事物的人,就不觉得它们可怕了。

”[1]50从这里可以看出,习惯能够塑造人的德性,它能使一个原本胆小的人变得勇敢,这就是卢梭所说的: “当理智开始使他们感到畏惧的时候,我们就要用习惯使他们振奋起来。

”[1]51由上可见,既然人在日常生活活动的亲身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与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就应该鼓励人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并通过影响人的生活经验来促进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3.人的生活环境与道德观念的关系卢梭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人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使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要使人的生活环境具备一定的要求。

首先,卢梭认为,要使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使人的生活环境是一种爱的环境。

因此,卢梭提出给儿童施以“爱的教育”,这种“爱”从家庭开始,然后扩展到学校、社会。

通过爱的教育,让儿童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能够激发儿童内在的良知,克服人性中的不良成分。

相反,如果人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因素,将会造成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乃至不良后果。

这正如卢梭所言: “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难道说真又人竟愚蠢到看不出所有这一切的连锁关系吗?”[1]26与此同时,卢梭虽然主张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但却反对过分地溺爱。

卢梭说: “有些人是过分严格,有些人是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同样是要避免的。

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会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险,使他们在眼前受到许多苦楚;但是,如果你过分关心,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受,就会使他们在将来遭到更大的苦难,使他们长得十分娇嫩、多愁善感,从而使他们脱离成人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们终有一天会达到的。

”[1]85从这里可见,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不是过分溺爱和放任,而要使他们感受到爱的同时经历必要的痛苦,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的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

这正如卢梭所说的: “为了要感到巨大的愉快,就需要体会一些微小的痛苦;这是他的天性。

身体太舒服了,精神就会败坏。

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类爱的厚道和同情的温暖;这样的人势必心如铁石,不同他人相来往,他将成为人类中的一个怪物。

”[1]85-86其次,卢梭认为,要使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使人的生活环境是一种自然的环境。

其中,这里所说的自然的环境,不是让人逃离社会成为与世隔绝的野蛮人。

而是使人的生活环境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使人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封建文化的腐蚀。

因此,卢梭指出: “我往往发现,很早就开始堕落、沉湎酒色的青年是很残酷不仁的:性情的暴烈使他们变得及早、爱报复和容易发脾气的人;他们不顾一切,只图达到他们想象的目的;他们不懂得慈悲和怜悯;他们为了片刻的快乐就可以牺牲他们的父亲、母亲和整个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