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储能产业的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深入剖析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
我们将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何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
文章将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进行概述,然后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理论,提出新思维以适应和引领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我们将首先回顾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如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应对环境挑战、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内,我们将分析工业革命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演化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和路径依赖。
通过经济史的视角,我们将挖掘工业革命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根源,探究它们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一种新思维,旨在引导各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种新思维将强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等理念,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二、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演化经济学为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强调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共同演化。
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下,第三次工业革命并非是一场突然的革命,而是经济、技术和社会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
演化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演化的核心驱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都是长期技术积累和创新的结果。
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演化经济学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新的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和市场机制都在不断演化。
这些制度的演化,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反过来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国内储能发展历程
国内储能发展历程储能技术是指将电力以各种形式存储下来,供需要时取用的能量技术。
储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国内,储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力行业面临着电源低效、能源浪费、市场运行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关注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当时,主要采用的是抽水蓄能技术,也就是利用谷电时将电能转化为水能,通过水库储存,需要用电时再将水能转化为电能。
这种技术能够解决电力需求高峰期和低谷期的矛盾,提高电网供电的效率。
到了90年代,随着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探索更多储能技术的应用,包括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等。
化学储能主要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包括储能电池等。
机械储能则是利用电力驱动机械设备进行储能,例如飞轮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储能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9年,国家电网率先实施了储能电站建设项目,在青海某风电场建成了国内首个规模化储能电站。
这标志着中国储能技术跨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此后,国内各地纷纷开始投资建设储能电站,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储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到了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201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新能源与储能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储能技术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该领域,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和储能设备生产线。
如今,国内储能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核能储能、电动汽车储能、光热储能等技术也在逐渐成熟和应用。
储能电站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储能设备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断提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观点及其影响作者: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01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必将成为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观点和判断(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背景和环境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主要经济体增速明显下滑,国际贸易保护抬头,全球治理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第二,支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渐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驱动的技术已陈旧落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整个产业结构也运转乏力。
根据经济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届时其价格升高将不适于大众化普及应用。
第三,由前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也使得全球气候变化日渐明显,生态灾难增多,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第四,世界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以绿色、低碳、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已经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基于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于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著,迅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2007年5月,欧盟议会发布了一份正式文件,宣布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欧盟的长期经济愿景和路线图。
2011年5月,里夫金教授在巴黎第50届OECD会议上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报告,有34个成员国的首脑参加。
至此,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
(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观点当前,国内外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内涵及影响的主要观点和判断有以下几种:1、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新能源+互联网”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学者里夫金最早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的观点,他的主要判断如下:第一,新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新通信革命和能源革命的结合。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氢储能研究
0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
传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被过度开采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其中,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引发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正式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我国的电力系统形态由三要素“源网荷”发展为“源网荷储”四要素。
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要求深度融合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智慧调控、新型储能等技术应用,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建设(见图1)。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氢储能研究刘德民,刘志刚(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摘 要: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将逐步代替化石能源,而新能源主要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存在不稳定和间歇性,需要用储能的方式来提高新能源的稳定性。
同时,全球的能源利用一直朝着低碳的方向在发展,从生物质到煤炭、石油、天然气再到氢能,碳氢比一直在减少。
在新型电力系统下,氢储能对比传统电化学储能、热化学储能、热能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抽水蓄能储能、超导储能等方面有着超高能量密度的独特优势。
截至目前,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都发布了国家级氢能发展战略,氢储能可以说是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虽然优势明显,但氢储能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
本文结合国内外储能现状、氢能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氢能关键技术,探讨氢储能特征优势和关键技术,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价值方向。
关键词:双碳;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储能;氢产业中图分类号:TK91 文献标识码:A 学科代码:480.40 DOI:10.3969/j.issn.2096-093X.2024.02.007基金项目:四川省重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变速抽水蓄能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研制”(2022ZDZX004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
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
赫尔夫戈特Helfgott分析了新技术对工人在企业中地位的影响。
他认为,正风靡美国产业的新技术,推动着工作场所的转型,团队中的工人变得更加重要和自治,身负更多责任。
格林伍德Greenwood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经济体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会在初期降低生产率,扩大收入差距。
莫维利Mowery分析这场革命对产业研发结构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自1985年起,美国的产业研发结构由大企业主导的封闭式创新走向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开放式创新,非制造业企业成为研发投资的重要来源。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
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再能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
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
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1、结合你所学的专业,谈谈新工业革命将带来哪些变化/机遇新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与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
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能源技术。
包括太阳能、风能、页岩油气等非传统油气、分布式智能电网、储能等新技术。
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干细胞、生物医药等新技术。
以新制造方法为核心的制造业技术,包括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
以新型材料为核心的材料技术,包括碳纤维和石墨烯等新技术新工业革命的内容新科技革命新工业文明的关键科技和标志性生产力就应该是能够导致人工创造化学物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应该能够以微观粒子(原子甚至基本粒子、小分子)为基本原材料而生产各类分子乃至各种宏观化学物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纳米科技等微制造科技是一种从小到大的物质深层次生产技术,原则上它可以从原子层次上把各种物质作为原材料来制造出一切我们想制造的东西。
除了纳米科技等微制造科技,新工业文明还必然有许多其他相关科技革命成果,但它们的新发展都与纳米科技密切相关, 信息-智能科技,新能源科技,生物科技,太空科技,新产业革命其一,新产业革命主要源于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推动形成了新产业并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形成了产业的高知识化高新科技化;其二,形成了产业的有机化网络,形成了循环式生产方式;其三,产业结构的二元化,总体上形成生活性产业群与创新性产业群,其运行规则将发生重大变化。
新社会体制革命新观念革命面对工业4.0的冲击与挑战,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一拥而上,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好切合实际的规划,特别是要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一篇大文章,既不能畏缩不前,更不能迷失方向。
新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中国必须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产业加快互联网化应用。
中国储能产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储能产业化发展历程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储能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可持续、高效、清洁能源的手段,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也意识到了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于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储能产业化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储能产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关注储能技术的发展,并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和试验。
此时,储能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和储备能源等方面。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储能产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趋势。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21世纪初)进入21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储能技术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
2006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储能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储能产业的目标和措施。
此后,中国政府在财政支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等方面给予了储能产业以大力支持。
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投入到储能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中。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2015年)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投入,中国储能产业在2008年至2015年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储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储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一阶段,中国储能产业出现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这些企业在储能电池、储能系统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阶段:产业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进入2016年以后,中国储能产业进入了产业升级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储能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储能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储能产业开始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储能技术也逐渐从传统的储能电池向超级电容器、氢能储存等新兴技术转变。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储能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技术交流,为中国储能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作者:李雪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3期编者按:自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在2012年4月发表《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作为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体现在哪些地方?哪些产业将为此次革命提供关键要素和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特征是什么?新技术范式的更新是否即将来临?其转换的制约因素又有哪些?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听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的发言,请他与我们一起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现将他的发言择要整理,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自2011年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和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发表《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后,“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类似题材的著作,如詹姆斯·穆迪和比安卡·诺格拉迪的《第六次浪潮》、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的《大数据时代》,约翰·D·克雷斯勒的《硅星球:微电子学与纳米技术革命》等,都成为年度畅销书。
杨教授,在您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意味着什么?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哪些不同?杨虎涛: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特征的界定,我想结合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来谈。
在长波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术语早已有之。
储能发展历史
储能发展历史1. 储能的定义和背景储能是指将电力等能量形式转化并存储起来,以便在需要时进行供应的一种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可以提供能源调节、峰谷填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储能的起源和早期发展2.1 早期的机械储能早期,人们主要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储能。
例如,蓄水池可以用来储存水能,并通过水轮机将其转化为机械能。
这种储能方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2.2 电化学储能的探索19世纪后期,人们开始探索通过电化学反应来进行储能的可能性。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3年首次提出了电化学储能的概念,并于1859年研发出了第一台可充电铅酸蓄电池。
这项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储能技术的发展。
3. 储能技术的现代应用3.1 蓄电池技术蓄电池是最常见的储能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家庭、工业和电力系统中。
目前市场上的常见蓄电池技术包括铅酸、镍镉、锂离子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充放电性能和使用寿命。
3.2 储水技术储水技术是一种利用水位差来进行储能的方式。
比如水电站利用低谷时段抽水,高峰时段放水,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供应。
这种技术在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 储热技术储热技术利用物质的相变和存储热量来进行能量的储存。
热储能技术包括热水储存、热储盐以及熔融盐等。
这种技术在太阳能热发电、集中供热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4 储氢技术储氢技术通过将氢气储存起来,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氢气的储能技术包括氢气压缩储能、液态氢储能以及氢化物储氢等。
储氢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储能技术的挑战和发展方向4.1 电池技术的改进目前,电池技术仍然面临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和寿命短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电池的性能和降低制造成本,以提高储能系统的整体性价比。
4.2 新型储能技术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储能技术如超级电容器、磁能储存和重力储能等开始受到关注。
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
2013年 第5期产业发展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王昌林摘要:当前,以绿色、低碳、健康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由新能源、生物、纳米等领域的群体性科学技术突破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为我国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百年一遇”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要以改革创新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着力营造有利于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企业成长壮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关键词:工业革命 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作者简介:王昌林,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最近,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全球范围特别是我国有关领导和学者的极大关注。
如何认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有没有?我国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
一、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不同认识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反映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但也存在争议,称之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更合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转型期。
为促使经济复苏,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但新的增长动力究竟在何处,目前还看不清楚,大家陷入了迷茫。
在此背景下,各种观点和判断层出不穷,比较典型的有:一是美国提出的“清洁能源革命”战略。
2009年12月,美国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促070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明确提出要发动一场清洁能源革命,加速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推动空间技术研发突破和应用。
二是欧盟提出并积极推动的“低碳经济”战略。
近年来,欧盟积极推动建立碳交易制度,并率先通过立法,提出到2020年相比1990年减排20%的目标。
三是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很快引起了我国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有100多个城市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报告和观点。
比如,2006年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2020年的全球技术革命》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16个应用最广泛的科技领域,包括太阳能电池、无线通信技术、转基因植物、水净化技术、低成本住宅、工业环保生产、混合型汽车、精确治疗药物、人造器官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改变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20世纪为人们创造了新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对21世纪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塑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自上而下的结构。
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绿色技术正在逐渐打破这一传统,使社会朝着合作和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原有的垂直权力层级正在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就像历史上其他任何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一样,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各种支柱必须同时存在,否则它的基础不会牢固。
因为五大支柱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个:(1)向可再生能源过渡;(2)将各大洲的建筑改造成微型发电厂,在当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个建筑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储存技术来储存间歇能量;(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大洲的电网改造成能源共享网络,其工作原理类似互联网(成千上万的建筑可以在本地产生少量的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以由电网回收或通过联网在各大洲之间共享);(5)将交通工具转向插电式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这种电动汽车所需的电力可以通过各大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2010年秋天,欧盟的发展使得其对整合以上这五大支柱的需要变得愈加迫切。
一份欧盟委员会的解密文件显示,在2010年至2020年间,欧盟需要花费1万亿欧元用于更新电网系统,以使其与可再生能源流相适应。
这份内部文件还显示“欧洲依然缺乏使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在同等水平竞争的基础设施”。
欧盟希望到2020年,绿色能源可以生产三分之一的电力。
这意味着电网必须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处理,以存储足够的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满足成千上万当地能源生产商的电力需求。
诚然,当间歇式可再生能源的总量超过电力总量的15%时,在欧盟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快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大部分电能将会因此而丢失。
同样的道理,用激励性措施来鼓励欧盟内部的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将数百万建筑大楼改变成微型发电厂,这一做法也十分重要,这样能够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将多余的电力送回智能电网。
刘振亚委员: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全面推进电能替代
新能源产业1刘振亚委员: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全面推进电能替代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如不加快能源转型,能源总量供应、生态环境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刘振亚说,能源问题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大量能源消耗给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东中部地区雾霾严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煤电装机分别是西北地区的13倍、26倍,沿长江平均30公里一个电厂,从南京到镇江平均10公里一个电厂,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如不加快能源转型,能源总量供应、生态环境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随着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信息和网络技术不断突破,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孕育发展。
从前两次工业革命看,能源革命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
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华民族都落后了,追赶了二百多年。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特高压、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自主建成投运了世界领先的“两交四直”特高压输电工程;2013年我国水电装机2.8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7500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是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
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我国已具备有所作为、引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为此,建议: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重点是加快开发大型水电、大型风电和大型光伏发电基地,高效有序发展各类分布式清洁能源,推动我国能源从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转变。
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可开发资源6亿千瓦;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分别为25亿、27亿千瓦,相当于18亿千瓦常规火电。
加快开发这些清洁能源,完全可以将我国的非化石能源比重从2013年的9.8%提高到2020年的15%。
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究(下) 课程的考试-100分
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究(下)课程的考试一、单选(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设想由()提出。
A.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B.欧盟C.美国D.IBM公司2.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简称()。
A.FTAB.TTIPC.TISAD.TPP3. “清洁能源革命”战略由()提出。
A.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B.欧盟C.美国D.IBM公司4.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为主题。
A.信息技术B.新能源纳米C.绿色低碳健康D.高科技二、多选(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 美国启动三大谈判(TPP、TTIP、TISA)对中国的影响包括()。
A.我国拓展外需的空间受到一定挤压B.对我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牵制C.我国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有可能削弱D.产业空洞化2. 根据本讲,面对欧美再工业化,中国的应对策略包括()。
A.反对国际贸易规则B.提高劳动力素质C.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开放D.停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三、判断(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 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战略。
正确错误2. 本讲认为,TTIP的广度和深度不会超过自贸区。
正确错误3. 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去虚拟化、再工业化;去过度消费、再出口;去泡沫化,再创新”。
正确错误4.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以绿色、低碳、健康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是由新能源、生物、纳米等领域的群体性科学技术突破引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
正确错误。
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能源转型
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能源转型在当今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转型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努力追求的目标。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面推动,为能源转型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条件。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以及环境效益等角度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推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为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成本逐渐得到提高。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选择。
此外,能源储存技术的创新也使得可再生能源的持续供应成为了现实。
例如,利用电动汽车的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将太阳能和风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存储起来,供给需要的时候使用,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市场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这不仅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也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例如,德国作为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产业,不仅实现了能源转型,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政策支持为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补贴、税收减免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为企业和个人参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了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支持。
此外,国际合作和政策对话也成为促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分享技术、经验和资金,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
最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推动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
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问题。
储能技术的现状、发展与前景
储能技术的现状、发展与前景摘要: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技术之一,储能可以有效调节能源供求在时间、空间、强度和形态上的不匹配性,改变现有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的传统模式。
同时,随着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增高、智能电网的发展及电网规模加大,电力系统存在巨大的能量调节和功率调节需求,储能技术的发展需更加迫切。
关键词:储能;政策支持;制约因素;发展前景0引言按照储能载体技术类型,大规模储能技术可以分为机械类储能、电气类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类储能[1]。
对于智能电网,电力储能已成为其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在能源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储能的功能和定位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储能技术的应用覆盖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可应用于电力系统新能源接入、削峰填谷、调频调压、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微网及需求侧管理、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新能源接入比例较高的局部电网和末端电网中,对储能技术的近期需求尤为迫切,而远期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1.储能发展现状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75.4GW。
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8.9GW。
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占比最大,接近99%,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紧随其后,为389.8MW,占比为1.3%,较上一年增长0.2个百分点。
2017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功率规模为121MW,同比增速超过15%。
[2]2.储能主要政策支持近几年,在能源发展规划方面与储能直接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等。
上述政策对于储能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装备和推广应用两个方面:(1)在技术装备方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储能技术创新是能源科技9个重点创新领域之一,储能装备制造是电力装备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重点方向。
新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新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2012-06-28 -摘要:新能源是变革的核心,开发再生能源成为新世纪人类的能源转型行动,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能源民主化将是建立能源秩序的契机.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都是由新型能源系统与新型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引领.新能源是变革的核心,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新世纪人类的能源转型行动,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能源民主化将是建立一个崭新能源秩序的契机,从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以新能源为抓手,各国纷纷创新技术、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力争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未来新能源发展,需要政府以公共投资形式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形成合力.“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数以万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信息一样.”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看来,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描绘的这一宏伟蓝图将在未来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得以实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王仲颖表示新能源革命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能够实现“能源民主化”,形成水平分布和网络扩散式的合作性能源开发与使用架构,从而改变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而实现这一切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机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新能源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为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商品和服务这一过程提供养料,历史上新型能源系统与新型通信技术的结合,都预示着重大的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王仲颖认为,就像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的使用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如今新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引发新一轮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其中新能源是核心.他介绍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煤炭为蒸汽动力的机器革命,而此后燃油内燃机和电信技术的结合引发了以电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依靠化石能源支撑的前两次工业革命发展至今,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使世界经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实现,如果继续步发达国家依赖化石能源的后尘、重蹈其覆辙,将使人类的经济社会前途和精神文明面临绝境.在这种情况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一种新的选择.相较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所有可再生能源资源都源自于太阳,分布广、总量多、清洁,可以让人们得以生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里.尤其是近些年,受新技术突破、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持续下降,使得其在与传统能源的竞争中更具优势.王仲颖认为,预计2015年大型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可降到1元以下,2020年陆地风电成本将与煤电价格持平或更低.“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新世纪人类的能源转型行动,将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可以说,第三次革命是建立在新能源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基础上,其中新能源是核心.这里的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网络,而是指能源互联网.这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最具代表人物里夫金五大支柱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王仲颖解释说.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到,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个:第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力能源;第二是将世界上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实现能源的自产自销;第三是发展和应用氢能等存储技术,使每栋建筑成为剩余能源的储备设施;第四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其五大洲的全球电网,也就是能源互联网,使所有的微型发电厂通过网络买卖和共享剩余能源;第五是普及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使其通过全球电网充电或者出售剩余的电量.在王仲颖看来,这五大支柱缺一不可,从开源和销售两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体系.“里夫金所描述的这五大支柱每栋建筑都是发电厂、每栋建筑都是储能电源,人们可以把自己剩余的能源卖给其他人,现在听起来虽然有点夸张,但技术进步如此之快,未来这一切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未来的能源互联网不见得就是这种物理连接的网络,比如目前中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机构正在研究的无线式充电技术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能源的共享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每次新能源系统的出现都会极大地改变全球的生产和生活,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关系,而即将到来的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民主化,将形成水平分布和网络扩散式的合作性能源开发与使用架构,从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使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王仲颖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可以说是“精英能源”,它们只在特定的地域出现,需要政府动用大量的武装力量来占领矿源,还需要持续的地缘政治运作来确保安全.纵观历史和世界,什么是石油石油就意味着战争从马岛之战一直到中东的乱局,其本质都是抢夺石油.此外,这些能源需要大量的资本和高度集中的控制体系对其进行开采、加工与运输.这种高度集中的能源基础结构,反过来成为其它经济产业的样板,最终给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塑造了自上而下的结构.但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能源民主化正逐渐打破这一格局.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且是“不能移动”的本地资源,即使你再强大,也不可能把中东的“风”和“阳光”运到大洋彼岸去发电,要想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到当地去开发.而“在这一过程中,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中国为例,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是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等角度来进行考虑.”王仲颖说.他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新的产业支撑体系,它可以带动本国的经济走向可持续,而且每栋建筑都是一个微型发电厂,每栋建筑都是一个储能,这实际上就是“能源民主化”的一个基础.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这将是在当今全球能源治理的框架下,建立一个崭新能源秩序的契机.新的能源秩序的产生将减少对能源生产和分配的控制,形成水平分布和网络扩散式的合作性能源开发与使用架构,从而改变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使其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王仲颖举例说,丹麦发展风电,老百姓也能入股,西班牙发展风电,整个村庄都可以集体参股.而且还有国与国之间合作,丹麦风电的成功离不开北欧电网四国之间的通力合作.所以说,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以“能源和谐”为标志的新型的经济社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发展中国家更为密切相关.王仲颖认为,作为改善世界上贫困人们生活的起点,能源的民主化和电力的全覆盖必不可少.而当今世界能源秩序和经济格局的改变,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它们可以借此发展自己的能源产业,并随之带动相关其它经济产业的发展,从而使穷国走向富裕.各国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最近几年,许多国家政府纷纷着手进行规划,把新能源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尤其是德国等欧洲国家.”王仲颖表示.据了解,美国已明确提出要以新能源革命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被称为奥巴马“能源新政”.计划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能源”来恢复美国的工业,以培育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新能源大产业.根据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50年为止,可再生能源将提供该国所需电力的80%,而50%的能源可能来自风能和太阳能.王仲颖指出,美国的抢占先机主要是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奥巴马就明确提出要将新能源技术牢牢掌控在美国手中,计划在2015年前,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减低一半,使其可以与目前来自电网的零售电价相比;到2012年,将美国可再生能源产能和可再生制造能力提高一倍.而欧盟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指向更为宽泛,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谋求在2020年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欧盟在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计划将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280亿欧元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水平,另外640亿欧元将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推动其他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相关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落实各项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德国和丹麦最为典型,新能源发展也最为迅速.德国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山东省那么大,人口和山东差不多,在8000万左右,其风电装机将近3000万千瓦,太阳能装机为2740万,风电和光伏发电已占到全部发电装机的32%.而整个中国的风电并网装机不到5000万千瓦2011,发电装机更少,不足300万千瓦,而我们的全部装机容量已接近11亿千瓦.”王仲颖感慨道.与此同时,韩国和日本也持续加强低碳产业发展.据了解,2008年日本出台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高科技,重点发展太阳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并且为产业科研提供财政关税等政策扶持以及资金补助.韩国制定和公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和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2010年10月18日,我国发布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计划用20年时间,使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今年,国家发改委还出台了我国近三年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将由国家提供配套资金,扶助五个领域内的优势项目.中国新能源发展受累体制“现在阻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成本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可再生能源并网难与电力系统运行模式有着极大的关系.”王仲颖认为.他指出,在美国、欧盟等国家,电网一般都是充当“高速公路”的角色,只收取过网费,其电力系统运作的核心是“独立电力系统运营商”或“输电系统运营商”,相当于我们的电网调度中心.它们都是非赢利性机构,更能从国家利益和民众的利益出发,为所有有用电权力的用户提供无歧视、无障碍性供电服务.而我国的电力体制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首先,我国电网输配没有分开,输配成本不透明.电力体制改革按原先设想的要形成竞争的电力市场,实际上并没有竞争起来,输配电也没有分开,电力调度是电力系统的核心,从电力的普遍服务特性和最优调配电力资源的原则来看,调度应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目前调度依附于电力公司和电网公司,全国又是三家各自垄断的电网公司,这就造成了风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风电无法送到电力负荷高的京津唐地区.其次,我国电网公司是国有大型集团,有国资委对其进行利益考核.这就决定了其在分布式能源上网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假如用户在屋顶安装了分布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白天去上班了,没有电力负荷,就可以上传到电网上,晚上回来时再从电网上购电,电网起到一个暂时的容器储存的作用.但是因为电网有利益考核,且输配成本不透明,如果用户将剩余的电量供给电网的话,等于按照终端用户电价4毛9进行结算北京,收购价与销售价相同,这就意味着电网从中一分钱都没有赚到,所以其自然就没有积极性.”王仲颖解释说.2011年5月9日,IPCC在阿布扎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根据该报告的研究结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电网接纳20%以内的风电按电量计,几乎不需做额外的调整,或造成不可承受的经济负担.按2011年的全国发电量计算,如果20%来自风电,风电运行按年2000小时,那么现有电网容纳能力可以接纳5亿千瓦的风电装机,可我们目前风电累计并网装机不到5000万千瓦.而且输电网络的建设也是一个大的瓶颈,不同区域电网之间的连接还是一种弱链接,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一个互通有无.所以,省与省之间的输电连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输电连接,省与省之间的帮助,是避免风电、煤电“打架”、保障电力输送畅通的有力措施,也是未来电力系统调度模式变革的方向.此外,王仲颖介绍说,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绿色电力”体制行动.内容是有一部分老百姓、用户愿意付更多钱,来使用非常规电力,不同的地方是,在他们家门口有一个绿色环保的标志.但我国在这方面做的显然还不够,绿色能源、能源民主化的意识还未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没有相关的机制去促使老百姓参与其中.亟待自上而下政策支持王仲颖认为,未来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以公共投资的形式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来形成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间的一种开放、透明的合作关系.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的激励政策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这些政策措施包括激励性政策,如各种形式的补贴、价格优惠、税收减免、贴息或低息贷款等,也包括惩罚性经济对策,如排污收费制、能源税等.而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中国政府高层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很重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和目标制定上还不是很明晰.在王仲颖看来,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十几年前,可再生能源一张白纸,只要有一个想法,没有那么多关联,可以很容易决策发展几千万千瓦,但现在不一样了,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与科学决策是分不开的,这些支撑决策的计算、分析、平衡需要模型和系统分析工具,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只会越来越复杂,是拍脑袋拍不出来的.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落实也需要配套的机制来保障.“尽管我刚才说风力发电我们资源潜力有26亿千瓦陆地,但是把它分解为一个一个项目,到底在周围哪一个具体的地点、哪一个地方更适合建立多大规模的电厂,这些资源详查工作还要做,同时这个信息如果向社会公布后,对投资者还有一个方向性的作用,我应该去哪里开发可再生能源.我们建立一个稳定的市场信号发布机制,才可以吸引投资者,来投资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并不仅仅解决利用问题,我们设法解决成本问题,较高的成本,那么从有利于全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给你一个非常优惠的电价输送到网上,这样你就会有积极性.同样可再生能源如何进行投入,政府要做一个指导性工作.”王仲颖称.因此,他认为,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等到体制改成功了再搞可再生能源,那一切都晚了,所以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就是在现有体制下或体制改革的同步中,创新机制打破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相关方,重新平衡发电方、输电方、地方政府和用电方的利益,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正体现了这样的一个理念.施行配额制就是在地方政府愿意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也愿意去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情况下,国家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地方政府三大主体提出约束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要求,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创新一些政策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集团.这个过程肯定有人利益受损,有人因此得益,但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是最重要的.配额制的实施还将与国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宏观目标相协调.。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作者:胡少甫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2年第12期胡少甫武汉纺织大学“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目前正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刚刚袭来还是早就到了,也有不同的观点。
当前,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最具代表的是杰里米·里夫金与《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杰里米·里夫金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如朝阳喷薄欲出。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产生什么影响?建立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深远影响(一)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新近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即将爆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他认为改变未来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联网技术,如同人的中枢系统。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将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系统的发展基石。
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的,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
杰里米·里夫金先生还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技术支柱:第一大支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大支柱,分布泛在的可再生能源采集,将每栋建筑物作为微型发电站;第三大支柱,本地化的分布式储能技术;第四大支柱,能源互联,形成能源生产和共享的网络;第五大支柱,实现车辆与分布式能源的泛在能量交换。
英国《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在今年四月份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宣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储能产业发展历程
储能产业是指通过储能技术,将电能等能源在适当的时间段内存储起来,以供随后使用的产业。
下面是储能产业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20世纪初,储能技术主要应用于机械储能领域,例如水泵储能、重物储能等。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燃料电池、电化学储能和超级电容器等技术被广泛应用。
在这一阶段,储能产业主要集中在应急备用电源和电动车辆领域。
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储能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量储存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储能产业开始涉及电网稳定性、电动汽车等领域。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储能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出现,使得储能产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电网调峰、分布式储能系统等。
目前,储能产业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储能产业未来仍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次工业革命
3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
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3次工业革命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3次工业革命含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
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3次工业革命发展特征(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
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
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
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
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 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 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 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 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 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 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 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 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 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 道好似崎岖。
时间上:看历史、看现在、看未来
根据《规划》, 2015年各类可再生能 源的发展目标是:水电装机容量2.9亿 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3000万千 瓦),累计并网运行风电1亿千瓦(其 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 21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 面积4亿平方米,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 万吨标准煤;各类地热能开发利用总 量达到1500万吨标准煤;各类海洋能 电站5万千瓦。
2009年11月12日
我对气候变化的粗浅认识
徐锭明
关于气候变化,我接受这样 一些观点,宁可信其有,不 可信其无。如果到时不发生, 那就天下太平。如果到时果 真发生了,我们事先没有做 好防范,那就悔之晚矣,我 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气候变暖宁信其有
刘毅 《 人民日报 》 ( 2011年11月10日 20 版)
高效,采用先进的实时监测、 在线控制技术和需求侧引导, 实现电网的优化运行、电力 设施检修智能化管理和削峰 填谷,增强电网输送能力, 延长设备使用年限,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清洁,即支持风能、太阳能 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清洁能 源;
自愈,即通过对电网的实时 监测、在线分析预测及自动 控制,及时发现故障隐患, 快速诊断、隔离、消除故障, 自我恢复,避免发生大面积 停电,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 性。
《规划》明确,“十二五” 期间,国家将组织建设100 个新能源示范城市、200个 绿色能源县、30个新能源微 网示范工程,创建可再生能 源利用综合示范区。
《规划》同时提出,还将 积极推进地热能、海洋能 等新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据悉,为实现规划目标,根据各类可 再生能源特点、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 《规划》明确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即 积极发展水电、高效开发风电、多元 化开发利用太阳能、因地制宜利用生 物质能、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加快推进海洋 能开发技术进步、推动分布式可再生 能源发展、加快技术装备和产业体系 建设等。
据吴云介绍,储能经济性差强人意,归根 结底源于技术成熟度不够。例如,目前抽 水蓄能的单位千瓦造价在4000—5000元之 间,其发展受到地理条件限制;用于储能 的锂电池容量成本在5元每瓦时左右,如 果按照日调节性的抽水蓄能电站功能配置 储能电站,那么其造价将超过3万元,同 时它还存在使用寿命较短和污染问题。在 复杂信息处理上,电力系统在线仿真技术 运用起来也存在一定挑战。
此前,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的 智能电网定义强调电网可靠性,要 求降低损耗,减少投资;美国智能 电网产业联盟提出的定义意在强调 多样化能源的接入。就国内而言, 我国国家电网公司配合特高压提出 坚强智能电网,涵盖发电、调度、 输变电、配电和用户各个环节。
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常 务副主任吴云对《中国能 源报》记者表示:
空间上:看中国、看世界、看全球
发展上:看经济、看人文、看生态 战略上:看资源、看实力、看安全
胡锦涛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 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 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 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 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据悉,智能电网全面推进后将对市场 产生较大影响,有专家提出,我国实 施智能电网改造对变压器、智能终端、 网络管理技术等行业拉动巨大,每年 至少可拉升国民经济1-2个百分点。 而科陆电子、GE、中国普天等企业的 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都 表示看好其市场潜力。
推进仍无明确时间表 虽然此次官方对诸多问题给予了明 确答复,但智能电网发展的具体时间表 目前仍未可知。 “知易行难,目前智能电网发展仍 存在不少挑战。”吴云对本报记者表示, “就技术水平而言,我国的储能技术与 复杂信息处理技术仍有待提升。”
据本报记者了解,“十二五” 期间,国家能源局将开展第一批 智能电网试点工作,具体包括建 立智能电网试点项目信息库、确 定21个智能电网试点、研究智能 电网技术适用范围和标准体系、 探索有效经济补偿模式和投资回 收机制四项内容。
上述专家说:“现在都是摸着石 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电改也 好,市场化也罢,智能电网的发 展本身就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现在政府已经表态,各种政策也 将出台,我们对此还是应持积极 乐观的态度。”
对气候变暖问题,各国政府和民 众还是应该秉持“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积极态度。温室气
体减排的核心是能源问题,由于目前人 类使用的化石能源最终会部分转化成为 二氧化碳,减排就意味着要减少对化石 能源的依赖。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 能源结构、节能增效等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气候和环境,对 人类是有益无害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1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 主任解振华来说:“气候问题科学 不确定性的争论一直存在,现在争 论还在进行。但是,作为各国的政 府来说,对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宁可 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不能拿 人类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作赌注, 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通讯》第8期
人类 进入了高风险时代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 茨曾对现代战争做过阐释, 他说:“战争是充满不确定 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 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 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 少不确实的。”
有哲人云:知道变,而能 应变,属下品境界;能在 变之先,而先天下的将变 时先变,才是上品境界。
老子曰
会上国家能源局首次 对中国智能电网的定 义、特征、现阶段发 展重点等问题给出了 明确答复。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 综合处处长赵一农 在会上明确表示:
我们对智能电网的理解是:集成新能 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的信息技 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以实现电 力在发、输、配、用、储过程中的数 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互动化交易, 优化资源配置,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 力需求,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 和经济,满足环保约束,适应电力市 场化发展需要。
国家能源局 为“十二五”可再生能源
目标加码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目标加码
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4.78亿吨标 煤,占能源消费比重达9.5%以上 本报记者 李永强 《 中国能源报 》 ( 2012年08月13日 第 01 版)
“十二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 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 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 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 的比重达到9.5%以上。
国家能源局提出的定义与此前提过 的几种定义都不尽相同。近期来看, 中国智能电网将最着力解决两个问 题,一是适应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 接入要求。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 微电网、微型家庭发电、电动汽车、 新型储能设备等;二是将信息技术 运用于电网中,推动电网产业升级。
标准制定工作启动 “结合现阶段电网实际情况,中国 智能电网发展应主要集中在配电和 用电环节。”赵一农说,“主要发 展技术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可再 生能源集中与分散并网、智能配电、 智能用电、电动车充电设施、微网 系统、电力系统储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报告称,如果各 国不采取果断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2050年可能停滞或倒 退。 “报告中说:‘即使你是一个气候怀疑论者, 也请把你的怀疑搁置一会儿。’”联合国机构 发言人威廉·奥姆(William Orme)表示, “如果你相信一些东西,比如一个向国际社会 做出的道义上的承诺,也相信也能帮助人们摆 脱贫困,我们就必须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联合国警告气候变化危及全球经济 2011年11月10日13:17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此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共 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以长距 离、大容量输电为主要特征 的坚强智能电网;另一种是 以清洁、高效、分布式为主 要特征的智能电网。
而国家能源局此次的表 态,无疑终结了业界对 于强调输电还是强调配 电的发展路线的争议。
据本报记者了解,随着智能电网的 发展路线的明晰,其标准制定工作 也已经启动。“标准制定工作目前 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国家电网此 前制定、发布了不少技术标准体系, 其中有一些是很可取的。”一位参 与标准制定的专家告诉本报记者。
赵一农指出,智能电网 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开放,即提供电源及用户接 入的智能化管理,既适应大 电源接入,也适应分布式电 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接 入,实现“即插即用”,无 扰接入、有序退出;
安全,即更好地对人为或自 然发生的扰动作出辨识与反 应,在自然灾害、外力破坏 和计算机攻击等不同情况下 保证人身、设备、电网的安 全;
第三次工业革命 呼唤并推动储能产业加快发展
二○一二年十月十日
演讲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徐锭明 电话88653386 传真88653418
EMAIL:xudingming12@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应对气候变化:
减排在科学争论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