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上册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科学的特征和研究对象学习化学科学的基本特征,如原子论、分子论等。

理解化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

1.2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掌握实验安全常识,如防爆、防毒、防腐蚀等。

1.3 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1 物质的组成学习物质的微观组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如元素、化合物等。

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

掌握不同类型物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

2.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习物质的性质,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理解物质的变化,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

第三章:氧气和燃烧3.1 气体的性质和制取学习气体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

掌握气体的制取方法,如分解、吸附等。

3.2 氧气的发现和制取学习氧气的发现历史,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电解水等。

3.3 燃烧现象和燃烧条件学习燃烧的现象,如发光、发热、气体等。

理解燃烧的条件,如氧气、可燃物、点火源等。

第四章:水和溶液4.1 水的性质和净化学习水的性质,如透明、无色、无味等。

掌握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蒸馏等。

4.2 溶液的性质和制备学习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

4.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学习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如加入溶剂等。

第五章:金属和金属化合物5.1 金属的性质和分类学习金属的性质,如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理解金属的分类,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

5.2 金属的冶炼和应用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如湿法冶炼、火法冶炼等。

了解金属的应用领域,如建筑、电子等。

5.3 金属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学习金属化合物的类型,如氧化物、硫化物等。

初中化学上册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实验课教案
实验名称:观察气体的产生及气体收集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的产生和收集方法。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固体、盐酸、烧杯、集气瓶、水盆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2. 小心地加入盐酸至烧杯中,观察产生的气体。

3. 在水盆中放入适量水,将集气瓶完全倒置放入水中。

4. 缓缓倾斜烧杯,使产生的气体顺着烧杯口冲入集气瓶中。

5. 等待气体收集完毕,取出集气瓶。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盐酸溅到皮肤或衣物上。

2. 确保集气瓶完全倒置,以充分收集气体。

3. 观察气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4.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

拓展实验:可尝试用其他酸和碱的反应,观察不同气体的产生和收集方法。

思考问题:气体的产生和收集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实验中观察到的气体与实验所用物质的性质有何关联?
教师评价: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的产生和收集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的教案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的教案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的教案
实验目的:
1. 观察不同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2. 探究金属与酸之间的化学反应。

实验材料:
1. 锌片、铁片、铜片(或其他金属片);
2. 盐酸溶液(浓度约为1 mol/L);
3. 试管、试管架、试管夹;
4. 酒精灯或Bunsen燃烧器;
5. 灭菌棉球、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将三根试管编号为A、B、C,并放入试管架中;
2. 在试管A中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然后放入铁片;
3. 在试管B中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然后放入锌片;
4. 在试管C中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然后放入铜片;
5. 观察每个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分析:
1. 铁片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产生气泡和沉淀;
2. 锌片与盐酸反应同样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产生气泡和溶液变色;
3. 铜片与盐酸无法反应,不产生氢气和沉淀。

实验总结:
1.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时,通常会生成金属盐和氢气;
2. 不同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和速度有所不同,可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
3. 实验中需要注意操作安全,避免盐酸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拓展实验:
1. 用其他金属来重复实验,比较它们与盐酸的反应性;
2. 尝试用不同酸溶液(如硫酸、醋酸等)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酸对金属的影响。

粤科版初中化学上册教案

粤科版初中化学上册教案

粤科版初中化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组成,掌握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的组成中的比例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的组成中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氢元素和氧元素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水的组成。

二、实验(15分钟)
1. 教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水的组成。

三、讲解(15分钟)
1. 教师讲解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的组成中的比例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水的组成。

四、练习(10分钟)
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水的组成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的组成中的比例关系。

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讲解中培养了科学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差异。

2. 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一些常见特征。

实验材料和器材:
1. 金属样品(如铁、铜、锌等)
2. 非金属样品(如硫、碳、氧等)
3. 锥形试管
4. 火柴
5. 酒精灯
6. 钳子
7. 水
实验步骤:
1. 将金属样品和非金属样品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使用酒精灯将试管加热,观察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情况。

3. 使用火柴点燃金属和非金属样品,观察它们的燃烧特点。

4. 将试管中的金属和非金属样品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它们与水的反应。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在加热试验中,金属通常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物。

而非金属则不会发生明显的物质变化。

2. 在点燃试验中,金属一般会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放出明亮的火焰。

而非金属燃烧时一般不会有火焰。

3. 在与水反应的实验中,金属通常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物和氢气。

而非金属一般不会与水发生明显的反应。

结论:
金属和非金属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非金属通常是
绝缘体。

金属通常在加热或点燃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应,而非金属则较为稳定。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差异,并加深对化学元素特征的认识。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7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7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7篇)化学初三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初中化学四大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四大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四大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四大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四大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重要性,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仪器和药品:烧杯、试管、玻璃棒、滤纸、硫酸铜、氢氧化钠、硝酸银、氯化铁、氯
化钠、甲醇、苯酚、盐酸。

实验步骤:
第一步:观察铜片和铁片的物理性质。

用玻璃棒轻轻划一下铜片和铁片,观察是否会产生
明显的变化。

第二步:制备硫酸铜的溶液。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硫酸铜,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
均匀。

第三步:制备氢氧化钠的溶液。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
搅拌均匀。

第四步:观察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是否会
产生颜色变化。

第五步:制备硝酸银的溶液。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硝酸银,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
均匀。

第六步:制备氯化铁的溶液。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铁,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
均匀。

第七步:观察硝酸银和氯化铁的反应。

将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铁溶液混合,观察是否会产生
沉淀。

第八步:制备盐酸和甲醇的混合物。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盐酸和甲醇,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第九步:观察盐酸和甲醇的反应。

将盐酸和甲醇混合物点燃,观察是否会产生明火。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铜的性质、化学的性质、使用化学试剂的方法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分离混合物实验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分离技术,让学生了解如何分离混合物的组分。

实验材料- 盐- 砂子- 水- 毛筒- 漏斗- 烧杯实验步骤1. 将盛有盐和砂子的盐砂混合物倒入烧杯中。

2.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倒入漏斗中,使用毛筒过滤。

4. 观察漏斗下方的收集物,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将盐和砂子成功分离出来。

盐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通过过滤可以收集到纯净的盐水。

而砂子则无法溶解在水中,留在过滤器上。

实验二:化学变化的观察实验目的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气体的产生,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实验材料- 白醋- 小苏打- 试管- 试管架- 滴管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白醋倒入试管中。

2. 使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小苏打。

3. 观察试管中的气泡和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白醋中的醋酸和小苏打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了气泡的产生。

同时,反应中试管内的液体由透明变为了乳白色,出现了颜色变化。

实验三: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特征和产物。

实验材料- 盐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酸碱指示剂- 玻璃棒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倒入试管中。

2. 用滴管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 不断搅拌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盐和水,可以观察到溶液的颜色由酸性的透明变为中性的淡黄色。

实验四: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酸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让学生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特征。

实验材料- 锌片- 盐酸溶液- 试管- 试管架实验步骤1. 将一小块锌片放入试管中。

2. 使用滴管将适量的盐酸溶液滴入试管中。

3. 观察试管中的气泡和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气泡,并观察到试管内的溶液从透明变为了无色。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以确保安全。

2. 实验结束后,将废弃物处理到指定的中,并将实验器材做好清洁工作。

初中九上化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九上化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九上化学实验课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氢气的性质,深入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特点。

二、实验器材和药品:
1. 氢气发生器
2. 点燃氢气的工具
3. 试管
4. 磁铁
5. 碱性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将氢气发生器连接好,添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氢气生成。

2. 用试管接收氢气,用磁铁放在氢气试管附近,观察是否有反应。

3. 将点燃的木柴放在氢气试管附近,观察是否有反应。

4. 将试管内的氢气放入碱性溶液中,观察是否有反应。

四、实验结果:
1. 用磁铁靠近氢气试管时,磁铁不受吸引。

2. 将点燃的木柴放入氢气试管中,氢气扑灭火焰。

3. 将氢气放入碱性溶液中,观察到氢气与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五、实验结论:
1. 氢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2. 氢气不支持燃烧,但可与氧气发生爆炸性反应。

3. 氢气可与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物。

六、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氢气泄漏引起危险。

2. 点燃氢气时,保持距离,避免火源接触氢气发生爆炸。

七、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特点,增加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初三上册化学教学设计篇一《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教学重难点固体、液体的取用教学工具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1、固体药品的取用【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1)取锌粒2)取少量碳酸钠【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2、液体的取用方法作业:课后小结1、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广口瓶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细口瓶取用:倾倒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上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上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上教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在酸中的反应,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

实验器材:试管、橡胶塞、试管夹、烧杯、硫酸、盐酸、铁丝、铜丝、锌丝、铝片、镁片。

实验原理:金属与酸反应时,会产生气体和溶液。

不同金属与不同酸反应的规律也有所不同。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清洗干净并擦干,标注好试验的金属类型。

2. 分别向不同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盐酸和硫酸。

3. 将铁丝、铜丝、锌丝、铝片、镁片分别放入对应的试管中。

4. 观察每个试管中的变化,特别注意是否有气泡产生和溶液的变化。

5. 记录下每个试管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1. 酸具有腐蚀性,实验时需小心操作,不要将酸溅到皮肤或眼睛上。

2. 操作试管时要轻拿轻放,以防试管破裂。

3. 实验后要将废弃物正确处理,不要随意倒入下水道。

实验结论:
1. 铁、锌、铝、镁在盐酸和硫酸中均会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和溶液。

2. 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金属溶解时会释放热量。

3. 不同金属与不同酸反应的规律是有所不同的,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总结不同金属与
不同酸反应的规律。

拓展实验: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酸溶液进行反应,观察不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也可以进一步研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机理及其应用。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1《实验基本操作》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1《实验基本操作》教案(新版)湘教版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包括仪器的认识与使用、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2)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3)学生能够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实验操作的精准性和效率。
内容逻辑关系
①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包括仪器的认识与使用、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学生能够认识不同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用途和操作方法。
-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如取用药品、加热、搅拌等。
-学生能够了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避免交叉污染、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等。
②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实验基本操作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实验法: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数据处理等问题,促进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实验基本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材基础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教材基础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教材基础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铜和铁的物理性质,让学生了解金属的一些基本性质。

实验材料:
1. 铜片和铁片各一块
2. 钢丝刷
3. 清水
4. 火柴
实验步骤:
1. 分别拿起铜片和铁片,用钢丝刷分别刷几下,观察铜片和铁片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

2. 用火柴分别对铜片和铁片进行加热,观察金属片受热后的变化。

3. 用清水冲洗铜片和铁片,观察金属片被水冲洗后是否有变化。

实验预期结果:
1. 铜片颜色不发生变化,铁片可能会生锈;
2. 铜片受热后没有明显变化,而铁片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
3. 铜片被水冲洗后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铁片可能会起锈。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火热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完成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和场地。

拓展思考: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
2. 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初中化学上册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化学试剂进行酸碱性检测。

实验材料:
1. 盐酸溶液
2. 硫酸溶液
3. 苯酚溶液
4. 红色石蕊试剂
实验步骤:
1. 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硫酸溶液和苯酚溶液。

2. 分别用红色石蕊试剂滴加到每个试管中,观察试管内液体颜色的变化。

3. 记录下每个试管中液体颜色的变化,并分析各溶液的酸碱性质。

实验结果:
1. 盐酸溶液:红色石蕊试剂加入后变红。

2. 硫酸溶液:红色石蕊试剂加入后无明显变化。

3. 苯酚溶液:红色石蕊试剂加入后变蓝。

实验结论:
1. 盐酸是酸性物质,因为红色石蕊试剂加入后变红。

2. 硫酸是中性物质,因为红色石蕊试剂加入后无明显变化。

3. 苯酚是碱性物质,因为红色石蕊试剂加入后变蓝。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2. 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和实验台。

3. 实验结束后应将废液正确处理,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

拓展实验:
尝试使用不同的化学试剂进行酸碱性检测,观察各种溶液的反应结果。

并可以进一步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化学课外实验教案初中上册

化学课外实验教案初中上册

化学课外实验教案初中上册
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加深学生对燃烧原理的理解。

实验材料:
1. 火柴
2. 蜡烛
3. 氢氧化钠(NaOH)
4. 盐酸(HCl)
5. 碘酒
实验步骤:
1. 实验一:燃烧的观察
a. 将一根火柴点燃,观察火柴燃烧的现象。

记录下火柴燃烧时的状况。

b. 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记录下蜡烛燃烧时的状况。

2. 实验二:氧气的必要性
a. 将一小块氢氧化钠(NaOH)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盐酸(HCl),观察试管内沸腾气泡的现象。

b. 将一小块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再向试管中倒入碘酒,观察气泡的产生及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1. 燃烧的观察结果:火柴燃烧时产生火焰和烟雾;蜡烛燃烧时产生火焰和蓝色的燃烧光。

2. 氧气的必要性: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产生气泡,观察到气体从试管中溢出;氢氧化钠与水和碘酒反应时也产生气泡,碘酒的颜色变为淡黄色。

实验结论: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必要条件。

氢氧化钠与酸类物质反应时释放气体的现象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钠的气体。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火源的危险。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用具,确保实验室卫生整洁。

教师评价: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对燃烧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氧气在燃烧中的重要
性有了直观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在实验中能够认真观察和分析,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目标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利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问题结构引导性材料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关于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明确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明确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关于部门,其中包含你了解的情况和改善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

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

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加强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

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不同特性及其反应性。

实验材料:
1. 铁钉
2. 铜片
3. 镁带
4. 锌粉
5. 硫粉
6. 碘结晶
7. 碘液
8. 碘液化学瓶
9. 玻璃试管
10. 蒸馏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铁钉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硫粉,然后用酒精灯或 Bunsen 火炉加热试管。

2. 观察铁钉和硫粉的反应现象。

3. 将铜片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碘结晶,然后加入蒸馏水摇匀。

4. 观察铜片和碘结晶的反应现象。

5. 将镁带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碘液,摇匀。

6. 观察镁带和碘液的反应现象。

7. 将锌粉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碘液,摇匀。

8. 观察锌粉和碘液的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铁钉和硫粉加热后产生黑色的硫化铁。

2. 铜片和碘结晶加入蒸馏水后生成紫色的铜碘络合物。

3. 镁带和碘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碘化镁。

4. 锌粉和碘液反应生成棕色的氧化锌。

结论: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产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和性质,说明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反应性和特性。

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并避免化学品溅入眼睛和皮肤。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化学品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3. 实验结束后及时将废弃物品分类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初中化学实验溶液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溶液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溶液现象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溶解过程产生的现象。

二、实验器材与药品:
1. 烧杯
2. 砂糖
3. 水
4. 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
1. 取一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使烧杯中的水约占烧杯容积的三分之二。

2. 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砂糖,用玻璃杯棒搅拌均匀。

3. 用显微镜观察砂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四、实验原理与操作:
1. 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2. 在本实验中,水是溶剂,砂糖是溶质,将砂糖加入水中并搅拌均匀,砂糖分子与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3. 用显微镜观察时,可以看到砂糖溶解在水中,水变得甜甜的,砂糖粒子看不到了,只能看到溶液中的水分子。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不要将水或砂糖溅到身上。

2. 使用显微镜时,要小心握好显微镜,避免摔坏。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器材。

六、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看到砂糖溶解在水中的过程,了解溶液的形成和溶解现象。

七、实验延伸:
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入不同种类的溶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观察溶解过程的变化。

八、思考问题:
1. 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各占多少比例?
2. 为什么砂糖溶解在水中会变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3. 除了砂糖,还有哪些常见的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九、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现象,培养了观察和实验能力,增强了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实验名称4: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1、掌握用KMnO 4制取O 2的方法
2、了解O 2的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水槽、集气瓶、镊子、KmnO 4、木炭、
石灰水、细铁丝、酒精
实验步骤:
一、氧气的制取: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 4,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固定各
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

4、倒,把两个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5、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6、收,待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好后在水中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于桌上。

7、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8、灭,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

2、把细铁丝先沾点酒精,点燃,再伸入到O 2瓶中。

实验现象:
1、木炭在O2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滴入的石灰水变浑浊。

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熔融物。

分析及结论:
1、22CO O C 点燃
→+,CO 2使石灰水浑浊
2、432O Fe O Fe 点燃→+
3、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 2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
的气体。

实验名称5.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锥形瓶、天平、酒精灯、玻璃管、小气球、白磷
实验步骤: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比较
1、在玻璃管的一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将玻璃管插入胶塞中。

2、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一小粒白磷,塞上胶塞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3、将该装置放于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4、取下锥形瓶,将玻璃管灼烧至红热,放回瓶中,塞紧胶塞,将白磷引燃。

5、冷却后又放回天平上。

实验现象:
引燃白磷后,瓶内充满大量白烟,小气球膨胀,冷却放回天平后,天平依然平衡。

分析及结论:
瓶内发生反应:522O P O P 点燃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即参加化
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实验名称5.2: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烧杯(100ml)、天平、硫酸铜溶液、铁钉
实验步骤:
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 CuSO4溶液,准备3根光亮的铁钉。

2、将溶液、铁钉一起放于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

3、将铁钉投入杯中,几分钟后,将其放于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2。

实验现象:
1、烧杯中溶液的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铁钉表面履盖了一层红色粉末。

2、m1=36g m2=36g
分析及结论:
烧杯中发生反应: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实验名称:实验室制取CO2的研究与实践
实验名称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实验目的:设计CO2的制取装置并验证产生的气体
实验器材:
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导气管、试管、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思考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应考虑的因素
2、选择P111上提供的仪器设计出制取CO2的装置,并相互讨论、交流,选出最佳装置。

讨论的结果是最佳装置有两种,分别应包括以下仪器:
①试管、导管、集气瓶。

②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
3、制取并检验CO2
实验现象: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缩小甚至会消失。

2、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及结论:
1、实验室制取气体应先考虑①选择适当的反应。

②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

③用排空气法还是排水法收集气体。

2、大理石与盐酸发生的反应是:CaCO3+2HCl=CaCl2+CO2↑+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