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机制探微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
个 人 就 某 引 起 他 人 不 同观 念 观 念 趋 于 事件发 — 的回应与 _ 较 量 、—● 一致 ,形 -● —. 的 . — 表看 法 或 跟帖 冲 突与 融 成 明确 的 议论 厶 指 向
2 0 年 4月 08
AD . 0 8 r 0 2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 成因及其危机应对
丁 建 军
( 荆楚理工学 院 政法学院 ,湖北 荆门 4 8 0 ) 4 0 0
【 要】由于高校和 大学生 自身的原 因, 摘 加上社会面临的一 系列问题和偶发性 因素 , 易引发 网络舆情。高校 网络 极 舆情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 如果不加 以仔细分析 或认 真对待 , 可能 引发一 系列后 果。因此, 高校要 采取 相关措施 , 对网络
当大学生个体的某种言行得到其所在群体成员的认可即使需求行为并非反映大学生群体内所有成员的愿望只要一旦被群体核心成员心理认同如在bbs中取得意见领袖就是经常发表高论有一定威望的人的认同尽管这些消息和意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对事件的论述也并非客观全面和系统然而这些具有明显片面化和主观化特点的早期意见却能够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占领舆论空白点触发大量的议论对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使大学生群体行为在激情支配下趋向冲动即使是性格冷静的大学生面对群情激动的群体也会热血沸腾起来d1从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或网络危机
当前 ,我 国 正处在 社会 转 型时 期 , 由于 社 会 经 意见 ,但 随着 意见 的扩 散和 讨 论 的深入 ,各种 观 点 济发 展迅速 而 又 尚未 达到 足够 水平 ,社会 的 旧体 制 发生广 泛 的交流 、碰撞 、退 让 、融 合 ,个 人 意见 就 趋于解 体 而新 体 制 尚未完 全形 成 ,社会 深层 矛 盾 逐 可 能转化 为 多数人 的集 合 意识 ,讨 论 的主题 逐渐趋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引导策略研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引导策略研究第一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引导策略研究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引导策略研究摘要: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来自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要。
针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引导策略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
[1]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新媒体工具,随时阅读、评论、转发。
这种轻松、便捷的交流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进而加深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但是,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因此,研究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在商品市场经济中,有需求就有生产,同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独特之处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和愿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高校网络舆情便应运而生。
(一)网络信息量大,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信息和知识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
网络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其中讨论的话题各式各样,从学业到就业、从购物到旅游,从体育健身到休闲娱乐,从社会问题到校园文化等等,应有尽有。
在大学生的眼中,实用是网络的最大功能,遇到什么事,都倾向于在网上发出求助,有些热心的同学会及时回复,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把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资源分享到网络上,与他人共同分享。
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引导处置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引导处置机制研究作者:李真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8期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种类、特点、成因(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而高校网络舆情因为其群体的特点而具有其特殊性,可以认为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学校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种类1.建议型网络舆情建议型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学生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或者学校的工作提出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这些意见与建议的基础是建立在相对较为客观的基础上,是积极地、正面的。
有些建议是基于大量的实践与调研的成果,是专家型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2.请愿型网络舆情请愿型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学生在网络上相对客观反映社会热点事件以及学校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而引起的学生的不满等,希望学校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满足其诉求,请愿性网络舆情因其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极易引发共鸣,在短时间内引起大的反响,如果学校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处理的话会给学校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
3.发泄型网络舆情发泄型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针对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以及学校相关工作学生不满情绪的极端发泄,具有极强的情绪化色彩,一般会出现刻薄的言辞,甚至谩骂以及刻意的攻击。
在高校这种人文素质较高的特殊环境下,这种网络舆情的形不成规模,只是少部分人的极端言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水平。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1.舆情制造主体的特殊性在校学生,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极高的责任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活跃的思维,以及展示自己意见的欲望,学生们关注舆情并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互联网作为时下最为流行的平台,获得了在校学生的青睐。
2.舆情制造主体的少数性在校园的信息平台上,关注以及阅读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表观点的学生数量,发表观点的学生占的比例很低,这也就是形成了少部分学生意见代表,这些代表往往都在学校表现活跃,很有主见。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舆情危机不仅可能损害校园形象,也会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和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和现状出发,分析其对策及应对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1.网络传播的特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一条负面新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内。
而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其对社会的重要性,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其影响可能会更为深远。
2.高校特殊的社会地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重大事件或负面新闻往往会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甚至政府的高度关注,从而对高校形象产生严重影响。
3.学校管理不善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些潜在的危机,导致危机发展成为网络舆情危机。
1.虚假新闻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或媒体经常借助虚假新闻来吸引眼球,这些虚假新闻有可能损害高校形象,给高校带来网络舆情危机。
2.学生事件一些学生事件,比如学术不端、违规违法等,往往会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给高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3.师生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危机的导火索,一旦矛盾升级,可能引发舆情危机。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发现潜在危机,及时处置。
2.加强宣传和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网络素养,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从而加强网络舆情危机的防范能力。
3.完善危机处理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信息报送渠道,及时有效地处理网络舆情危机。
4.加强对外沟通高校应主动与媒体、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及时发布官方信息,主动引导舆论,避免情况进一步扩大。
5.加强网络安全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防范黑客攻击、虚假新闻等问题,保护学校信息安全。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校作为媒介和知识传播的中心,其舆情对社会影响非常大。
本文旨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处置对策,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1.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在社交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对于高校来说,任何一条微博、一条朋友圈都可能导致舆情危机的爆发。
2.信息获取难度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家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只要一个消息引起大家关注,舆情就有可能发生。
对于高校来说,不论消息是否属实都会对学校形象产生影响。
3.网络言论自由:互联网的开放使得言论传播更加自由,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言论,都能被传播出去,进而影响舆情。
4.高校微观环境复杂: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团体利益之争。
这些问题如果未得到妥善处理,很容易演变为舆情危机。
1.影响高校声誉:高校是知识传播的中心,其声誉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负面信息将迅速传播,对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影响学生招生:学生招生是高校的生命线,而舆情危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报考意愿。
一旦学校声誉受损,很可能导致学生招生的滑坡。
3.影响老师招聘:高校招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造诣的教师是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关键。
舆情危机会对高校的声誉产生影响,从而降低了优秀教师的来校意愿。
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通过监测机制,可以发现舆情危机的蛛丝马迹,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加强舆情危机处置团队建设:高校应该建立较为专业的舆情危机处置团队,负责舆情危机的处理。
团队成员要具备舆情分析和处理的专业能力,且能够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3.加强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培训:高校应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高校内部或外部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可能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对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声誉和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认可和支持。
如何有效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高校管理者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能力,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定义、特点、成因及处理对策,为高校及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预防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升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对策还可以促进高校舆情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及处理方式,为高校及相关部门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对于提高高校舆情管理水平、保障高校声誉和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发且影响巨大,给高校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严重挑战。
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成因、处理对策和应急预案建设,不仅有助于帮助高校更好地预防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高危机应对能力,还可以为高校舆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
术,提高我国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1 2
数据挖掘和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学生网络言论进行数据 挖掘和分析,深入挖掘舆情信息和趋势。
智能化监测
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对学生网络言论 的智能化监测,提高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
个性化引导
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提供个性化的舆情引导方案,提高引导效果 。
提升引导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01
培养一批具备网络舆情分析、引导和应对能力的专业人才,提
高高校在网络舆情领域的引导水平。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
02
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建立紧密联系,遇到舆情危机时,能够得到
专家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03
积极参与国际网络舆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
高校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包括成立应急 指挥中心、建立应急预案等,以便在发生 舆情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事态扩大。同时,加强对学生和教 职工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舆情意识和 素养。
网络舆情的多元参与挑战与对策
挑战
网络舆情的多元参与可能导致不同声音和观 点的交锋,甚至可能引发激烈的争论和冲突 。这需要高校在引导舆情时具备较高的协调 和管理能力。
信息筛选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 ,去除无关紧要或虚假的 信息。
舆情信息分类
分类标准
根据舆情信息的主题、情 感、观点等特征,制定分 类标准。
分类方法
采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 处理等技术对舆情信息进 行分类。
分类结果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国家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品牌形象和声誉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对策,对于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1.定义网络舆情危机是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可能对高校声誉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虚假信息、负面事件以及舆情事件等。
2.原因分析(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2)社交媒体的影响力: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条负面信息可能在瞬间传播开来,对学校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3)舆情事件的多样性:舆情事件的多样性也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难度,有些事件可能与师生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有关,高校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危机。
1.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案高校应该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危机,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组织、处置流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并且要进行定期的演练和评估,确保危机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提高危机处理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危机处理团队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团队成员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的危机处理体系,明确危机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3.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各种舆情信息,一旦发现可能对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能够迅速做出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危机。
4.加强舆情信息发布和引导高校应该加强对舆情信息的发布和引导,积极向社会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增强舆论导向,避免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对学校形象造成伤害。
高校要及时发布危机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增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信任。
5.加强对外宣传和形象塑造高校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通过宣传教育成果、师生风采等方式来增强公众对学校的认知和理解,为危机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
由 同 一 群 体 情 景 和 同 一 需 要 作 用 下 , 体 内 某 个 个 体 产 生 激 管 理 滞 后 发 展 步 伐 , 此 而 带 来 的是 校 园 管 理 的 局 部 缺 位 , 群 有 时 会 酿 成 影 响 到 校 园 整 体 安 全 和 稳 定 的 重 大 事 件 , 括 包 情 时 , 引 发 邻 近 的 人 产 生 同 样 的激 情 。 会 学 生 中 毒 、 灾 、 生 的 非 正 常 死 亡 、 园 重 大 交 通 安 全 事 火 师 校 12 高 校 网 络 道 德 规 范 还 不 成 熟 .
论 是 正 式 群体 或 非 正 式 群 体 中 每 个 人 的 言 行 , 群 体 内 直 失 。 因 2 3 校 园 安 全 类 . 接联系 , 相互接触交 往影 响产 生 的行 为刺 激 , 其行 为 心理相 伴 随 近 年 来 的 高 校 大 规 模 扩 招 , 校 基 础 建 设 与 规 范 学 对 于 群 体 其 他 个 体 成 员 , 构 成 特 定 的 群 体 心 理 情 景 。在 都
监 制 度 建 设 、 高媒 介 素 养 、 养 “ 坛 领 袖 ” 提 高 网监 技 术 等 一 系 列 措 施 , 控 和 引 导 网 络 舆 情 , 一 步 推 动 和 谐 校 园建 提 培 论 网络 舆 情 ; 点 ; 特 引导 中图分类号 : 6 G4 文献标 识码 : A
网 络 创 造 了一 个 不 同 于 现 实 社 会 的 虚 拟 实 在 。大 学 生
故 等 影 响学 校 安 全 与 稳 定 的 其 他 突 发 事 件 。 校 园 内 外 涉 及
罢 失 在 网络 中 , 消 解 为 “ 字 人 ” “ 息 人 ” 而 “ 德 人 ” 主 师 生 利 益 的 各 种 集 体 罢 餐 、 课 等 群 体 性 事 件 ; 踪 等 可 能 被 数 、信 , 道 的 会 影响校 园和社会稳 定的事件 。 体 性 因 为 脱 离 了 现 实 原 点 , 拟 实 在 与 人 思 想 道 德 之 间 常 虚 . 常 陷 入 对 立 , 数 字 的崇 拜 依 附 和 对 信 息 的 沉 溺 , 人 被 异 2 4 管 理 决 策 类 对 使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愈发突出。
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因网络平台上涌现出的一系列负面信息,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形象和正常运营的一种危机现象。
对于高校来说,如何研究和解决网络舆情危机,是提高高校形象和声誉、增强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问题。
高校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特点和规律,高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危机多源于学校的管理失误、教师学生个人行为失范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危机的发生。
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早期预警机制。
早期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对网络平台信息的监控、舆情分析等手段,及时了解和评估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从而能够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高校可以借鉴舆情监测软件和专业机构的经验,建立自己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系统。
高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措施。
对于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主动回应,及时澄清。
高校可以通过发表声明、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受影响的社会各界及时沟通等方式,回应并解决网络舆情危机。
高校也应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减少网民对学校的负面评价和攻击。
第四,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的后期处理工作。
网络舆情危机可能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引发社会关注和调查。
在危机解决后,高校需要及时总结并吸取教训,加强内部管理和对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
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公关活动、提升高校发展的公信力等手段,逐步恢复被破坏的声誉。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对于保护高校的声誉、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高校还需要制定应对措施,积极回应和解决网络舆情危机。
高校要做好危机后的总结和处理,以保护和提升高校的形象和声誉。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的声誉和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高校作为社会主要的文化和科研机构,其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以及处置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目前,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
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不当言行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学校的一些管理和教育问题也会成为网络舆情的爆发点,引发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这些危机事件可能会对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引发连锁反应,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和稳定。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和处置对策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
当有不当言行或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极快,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形成舆情危机。
2.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上缺乏系统的应对机制和专业的危机公关团队,导致舆情事件处理不及时、不妥当,使得危机事件进一步恶化。
3.教育管理和学生教育不到位。
一些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导致学生的不当言行和行为频频发生,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4.信息公开不透明。
一些高校在面临危机事件时,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导致外界对事件的解读产生质疑和猜测,加剧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影响。
通过对以上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在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上,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做好准备。
1.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包括制定详细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预案、建立专业的危机公关团队、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处置流程等,以应对突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2.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不当言行和行为的发生,预防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成因与干预方法探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及其应对策略
公关世界 \ PRWORLD公关论坛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分析(一)高校网络舆情的诱因1.社会复杂环境导致的高校网络舆情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在多元文化思潮下,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客观上加剧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
[1]第一,受到西方不良言论以及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高校部分学生核心价值观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受到一些网络上不良言论的诱导,别有用心者通过在互联网上传播负面信息、不实信息来哗众取宠,将部分社会问题的影响刻意夸大,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最终阻碍了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致使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道德信仰受到一定动摇;第二是受到国内一些社会矛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加快,国家通过多项举措促进各行各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但是在此过程中,倘若有部分行业出现问题且没有进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极易演化为突发性事件。
高校的稳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都会高度关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大学生都会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来发表自身的观点。
因此,可以说社会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高校网络舆情[2]。
第三是高校周边环境有待提升。
目前各大高校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与社会实现共同发展,这对大学生行为习惯、思维塑造、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校周边都存在着文化娱乐市场,这些市场环境相对而言较为混杂,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如果受到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会阻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甚至出现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与诚信、强调利己主义的现象。
2.高校内部因素导致的高校网络舆情高校内部因素直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这些内部因素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制度等。
[3]一方面,高校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也为网络舆情生成提供了机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扩张与合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但是教师资源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由于生源越来越多,高校的后勤保障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有限的物理空间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需求,从而让学生缺失幸福感。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与管理
舆 的声 音 作 为 自身 决 策 的重 要 依 据 。 论 坛 领 袖 ” “ 往 大 学 生作 为社 会 群 体 中 重 要 的一 部 分 .与社 会 的距 离 越 来 越 近 。 要 权 威 的 “ 论 领袖 ” 在 针 对 一 些 有 重 要 影 响 的社 会 问题 . 生诱 发 意 见 , 这 些 意 见 在 网络 往 是 网 络 世 界 中 的 舆论 主 宰 和 引 导 者 , 网络 舆 论 表 达 中具 有 很 强 的 学 而 论 来 已成 为 一 种 值 上 的 普 遍 化形 成 网 络 舆 情 。大 学 生 针 对 网络 上 丰 富 的信 息 资 源 , 绕 号 召力 和 感染 力 。利 用 些 “ 坛 领 袖 ” 引导 网 上 舆 论 , 围 国内 外 一些 重 大 事 件 或 焦点 热 点 问 题 展 开讨 论 。最 初 , 能 是 某 个 人 得 推 广 的做 法 。 可 . 或 极 少 数人 的意 见 . 着 意见 的 扩 散 和讨 论 的深 人 . 种 观 点 、 度 发 22 完 善 网络 舆 情 预 警 机 制 随 各 态 建 立 校 园 网络 舆 情 预警 机 制 , 时 掌 握 舆 情 动 态, 及 积极 l 导校 园舆 生 交 流 、 撞 . 人 意见 就 很 有 可 能转 化 多 数 人 都 集 合 意 识 . 形 成 了 碰 个 就 是 对 控 具 有一 定 规 模 的 、 有 明 确 指 向 性 的 网 络舆 情 。 也 就 是 说 , 最 初 的 论 , 维 护 学 校 稳 定 的 重 要 举 措 , 于 有 效 调 节 校 园 舆 论 内 容 , 制 舆 具 从 引 实 “ 人就 某 一 事 件 发 表 看 法 或 议 论 ” 个 .发 展 到 “ 起 他 人 的 回应 或 跟 论 方 向, 导 校 园舆 论 力 量 , 现 受 教 育 者 与教 育 者 之 问 的 良 性 沟 通 , 引 及 帖 ”发 展 到 “ 同 观念 的 交 互 、 , 不 冲突 与 碰 撞 ” 进 而 发 展 到 “ , 观念 趋 于一 都 有 着重 要 作 用 。建 立 校 园 网络 舆 情 预 警 机 , 时 全 面 准 确 地 搜 集 分 致 , 成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网络舆情” 形 。如 :0 8年 4月 份 , 肥 家 乐 析 受 教 育 者 的 思 想 动态 。 20 合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高校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危机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形象,还可能对学校的招生、师生关系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和处置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迅速性使得网络舆情危机迅速扩大和蔓延。
高校内部管理不善。
对于一些学生和教职工的行为,高校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置,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失控。
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度。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舆情受到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负面舆情很容易被放大和曝光。
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处置。
首先是加强预警机制。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机制,通过监测和分析网络平台上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及时发现和拦截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
其次是加强内部信息控制。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网络言论的管理,建立相关规定和制度,明确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以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扩大和蔓延。
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提供信息并解答疑问,以消除谣言和误解。
高校在舆情危机发生后,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首先是建立危机应对团队。
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危机公关团队,包括专业的舆情危机管理人员和媒体公关人员,以协助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其次是及时回应和消除负面信息。
高校应及时作出回应,并提供真实、全面且及时的信息,以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
高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有效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干预,引导公众的关注点和评价。
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以减少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和特点,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置,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和控制网络舆情危机,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关乎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剖析了其特点,进而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加强网络政工队伍建设、加强网监制度建设、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论坛领袖”、提高网监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监控和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标签: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引导1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1.1 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从心理学而言,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
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
在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
1.2 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
大学生在网络中,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而“道德人”的主体性因为脱离了现实原点,虚拟实在与人思想道德之间常常陷入对立,对数字的崇拜依附和对信息的沉溺,使人被异化成为了物,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而是虚拟的人。
在缺乏“他律”约束,而慎独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道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意识严重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
1.3 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人们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
但对网络言论,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
但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并不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生成路径分析
|RADIO &TV JOURNAL2019.04教育连线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间内,由某一社会公共事件或校园突发事件引发的高校群体对某一客体,比如学校、政府、企业等,在网络空间上表现的观点和情绪的总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频率不断增加,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作为社会公共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是反映高校群体思想观点的窗口,高校群体因其教育水平高、媒介素养强,具有发展成为舆论领袖的潜力,对其引导得当,可促进人们对重大问题的认识,提高群众思想水平。
此外,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可以被认为是“同群者”,体现出趋同特征①,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引发链式反应,即由一个高校迅速传播到另一个高校,由一个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到另一个媒体平台,这扩大了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增加了舆情引导的难度。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路径(一)源于网民自媒体爆料网民自媒体爆料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7年的97.5%上升至98.3%,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另外,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②。
可见,高校这一群体中的自媒体用户更加普遍。
因其易接近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因素,微博、微信、QQ 、贴吧、豆瓣等自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进行观点分享和事件传播的主要阵地。
爆料人在自媒体平台上曝光事件时,一般会使用感情色彩比较丰富的语言,达到引发网民情感共鸣的目的。
如果其选择的是微博平台,还会@当事人(舆论客体)、媒体官微及其他微博大V (意见领袖),以吸引网民关注。
事件曝光后,与曝光者有着强关系的网民会首先进行评论与转发以表示支援,网络媒体及其他微博大V 也纷纷响应。
接着,传统媒体会进行追踪式的报道,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知晓这一事件,并将其传播到不同的自媒体平台上,对此进行热烈讨论,网络舆情在不同的平台上集体爆发。
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舆论阵地的”主战场”,新时期下大学生们通过各种论坛、博客、微博、网络通讯、社交网站等渠道表达各自的思想与利益诉求,从日常”看得见、管得住”的校园管理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这种转变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应对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已成为各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应对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舆论阵地的“主战场”。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①(以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2.9%,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已达96.1%,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是目前网络阵营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微博、BBS论坛、QQ群、社交网站等平台获取信息、发表意见、交流情感,而网络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定义的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②。
刘毅在此基础上对舆情所指代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了补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多种社会群体组成的公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或关心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互的总和③。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征与引导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征与引导策略第一篇范文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成因技术进步的推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提供了技术基础。
社会变革的映射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内部的舆情也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
青年群体的特性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关注社会热点、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和态度更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特征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旦有热点事件发生,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舆论主体多元化在新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舆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舆情波动性大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波动较大,网络舆情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大的特征。
舆论引导难度增加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导致舆论引导难度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引导工作更加困难。
引导策略强化主流价值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形成理性、文明的言论氛围。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回应学生关切,避免谣言滋生。
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结合新媒体特点,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舆论引导。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引导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篇范文在互联网的海洋中,高校网络舆情就像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它由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出发,运用3W1H和BROKE模型,剖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流转和引导,旨在揭示这股潮流背后的规律和应对之道。
What - 什么是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指在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群体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讨论和表达的态度。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析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解构了其形成的四个阶段,并从心理学、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机理。
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舆论。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存在着聚散性,交互性,盲目性,共享性,冲动性和隐匿性等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论有着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社会的认知开始加深、成型。
这个年龄阶段往往是树立是非观的重要阶段,而网络不但能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可以满足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和思维方面的需求。
网络是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渠道,网络具有自由性,包容了所有对与错的诉求,接支一切另类的意识形态,各种各样的舆论得以表达,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一一被接受与认可(二)网络舆论表现大学生较强的主体意识自由的网络舆论,由于没有传统舆论那么多顾忌,因此是每个人都可发表意见的平台,这提高了网民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话语权渐渐往民众方倾向,而不再是掌握在固定的类人手中。
大学生具有尤为强烈的主体意识性,他们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和被动式的教育,他们更想拥有平等权,希望被理解,希望被接受。
他们想要在平等前提下,逐渐提升和发展自己的经验、知识及能力。
对与个人存在利害关系的人或事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大学生能够就自身所需的信息来发表诉求,真实地将其思维、行为表现出来,这些都使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网络舆论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在传统媒体处于霸主地位的时候,大学生的价值观如出辙,这应该归咎于表达诉求的渠道的欠缺。
当互联网走上世界舞台后,全球的格局都被再一次规划,网络共享性使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迅速地互相交流、合并,这个新的舞台使的各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准则、不同的文化得到了新的诠释。
此特性正好抓住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机制探微[日期:2010-01-08] 来源:四川理工大学作者:范志轩[字体:大中小]一、新挑战: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舆情,简言之舆论情况也。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态度的一种表达。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唐昭宗在乾宁四年(897年)的一封诏书“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翼小康,遂登大用……”。
在《四库全书》这部贯穿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典籍中,“舆情”一词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
舆情监测古已有之,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民本”思想。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是治国安邦之要务。
在现代社会,舆情监测工作备受重视。
舆论对人类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
当同样内容的舆论在较大范围内迅速传播时,就可能形成社会思潮,进而影响政治走向或社会稳定。
在西方国家选举期间,舆情是选民意志的催化剂,是政治角逐的情报站,是竞选纲领调整的风向标,备受各大政治组织关注。
在我国,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重视舆情,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非所有的言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言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引起一定量网民的共同关注,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除了量度而外,网络舆情的形成还需要强度,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网民坚持何种意见,其态度指向十分明显。
如2007 年初,“重庆最牛的钉子户”就引起数以千万计网民的强烈声援和关注,形成了公民维权的强大舆情。
网络舆情所依赖的平台和载体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空间。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 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 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网民这一较为年轻的年龄结构对中国互联网深层应用影响较大。
网络社区中的论坛/BBS 访问率为38.8%,用户9822万人,拥有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用户规模达到1.07亿人。
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1.5%,用户规模达到2.06 亿人。
由此可见,我国网民数量、特点以及利用论坛/BBS/BLOG 等表达个人意见等情况都为网络舆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以上庞大的网络人群中,大学生无疑又是他们当中的生力军。
2008年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资料显示,69.6%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
人们由于猎奇心理,极易关注这类事件,进而形成讨论。
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偶发事件,包括社会和校园突发、偶发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负面性和不可预料性,能够迅速成为网上热点。
第二,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触发。
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国际问题、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经济政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腐败问题等是触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又一导火索,这类事件中尤其以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为甚。
第三,与师生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
学校内部改革政策、分房、文凭问题、收费、就业、入党、评奖评优等都很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后勤、宿管、网络、教学服务设施等,也常常是网上投诉、批评、民意聚焦的热点内容。
二、新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以其独有的空间、形式、传播介质的特殊性、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等,受到网民的喜爱,尤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给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得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征,把握其特征,因势利导,才能做好网络舆情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舆情的特征主要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复杂性网络舆情在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网络舆情主体的多元性和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的多渠道,构成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其涉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包罗万象。
从2008年以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来看,有涉及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问题鸡蛋事件”等;有涉及经济领域的“金融危机如何影响中国”、“中国电信业重组”;有涉及公共管理的“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华南虎事件”、“河北艾滋女事件”等;有涉及司法领域的校园弑师案”、“哈尔滨六名警察打死大学生案”、“许霆案”等;有涉及社会稳定的“7•21 昆明爆炸案”、“上海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新疆7•5事件”等;还有涉及环境的“日韩的沙尘天气被指和内蒙风沙有关”等,可谓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这些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舆情事件均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交互性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渠道相比、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有学者由此认为“同别人发生联系”、“进行跨时空的互相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
在互联网这个“公共领域”里,网民通常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网民积极跟帖、回帖,参与讨论。
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各种观点均会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
(三)即时性时间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媒体中,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经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报道和评论以后,经常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读者、观众的反馈,而且反馈的信息量有限。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以后,很快就被发布到网上,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做出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这种即时性,也使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更加快捷化,更可能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公共舆论。
(四)难控性“自由、民主、开放的网络导致了网络居民的自由、民主、开放”。
网络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网民无论其身份职业、政治背景、信仰或党派集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发表意见、观点,自由表达利益诉求。
网络的这种自由性、开放性,也会造成一些网民舆情表达失真、失控的现象,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会趁机发布虚假信息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如“河北艾滋女事件”、“华南虎事件”就是其典型的代表!)这种负面舆情形成后,往往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去控制负面舆情的蔓延。
面对开放性的网络传播方式,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可谓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决定了网络舆情在时间、空间的把握上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其次,网络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各种各样的舆情充斥在互联网上,这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最后,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也使相关部门难以控制网络舆情的传播。
(五)影响的广泛性互联网的特性,使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扩散面更宽、影响更广泛。
在传播方式、速度、范围上,互联网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迅速地把网络信息传遍世界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和任何使用网络的人。
正因为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我们就要用新的机制去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
三、新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要克服网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导向,引领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
当前,尤其要注重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对错误言论、思潮敢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开设网上文化课堂,开展网上文化活动等,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舆论的导向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旗帜指引下,在互动交流及比较、筛选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变被动为主动。
(一)新闻发布机制: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
可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
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高校可设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可以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
通过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发布辟谣信息,把公众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实际上,主动地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众质疑,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正面回应不仅不会损害高校的形象,反而能让广大师生体察到学校对民意的尊重和包容。
当然,网络舆情危机出现的同时,高校也应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维护和重塑学校形象。
这样做,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又减少了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二)论坛机制:培养一批活跃的“论坛领袖”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只是反映一定的社会民意,它不等于全民立场。
也就是说,网络舆情有偏差,有倾向性。
由于长期以来,公众在传统媒体中找不到负面信息,于是突发事件中,网络成为人们了解真相的唯一渠道。
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
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
网络舆情是网络传播的结果。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常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般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
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
他们的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