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课观——有感于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合集下载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新课标下如何评课2007-11-7每次听课活动结束后,总有老师不愿或不敢评课,认为评课是专家的事,至少也是老教师、资深教师的事;也有教师评课抓不住关键,不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对评课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评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实,评课作为一门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和实用技术,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评课也就简单自然了。

一、几点共识1、评课是为了促进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理念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教研能力在学习、思考中得到加强;教育的技能技巧在评课中得到改进;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与评课的教师应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

2、评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者将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对被听的课进行判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每个评课者又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评判。

这些判断、评价都将受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所处环境的制约。

因此,对同一堂课,同一种教学行为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3、课堂教学体系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本身是多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对复杂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都不成熟.各学科各有特点,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评课的目的不同,评课的侧重点也不同.二、好课的标准虽然课堂教学评价的体系还不完善,评价的标准也不唯一,但不是说我们对一堂课就不能评价,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的事物大家都还是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评价一堂课是好课细节性的要求可能很多,但从宏观方面考虑能做到下面两点我认为就是一堂好课。

1、能科学、合理、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维目标。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叶澜老师的“五实”观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遵循“五实”,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2、充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4、平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

……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

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

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

虚假的课虽可取得一时半会的成功,但不利于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更不利于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叶澜老师提出的“五实”评价标准为我们怎样上好一节课给出了漂亮的解答,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研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指明方向。

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

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

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2) :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基本要求(3) :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基本要求(4):常态性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公开课、观摩课应该是“研讨课”,平实的课。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整理精校版)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整理精校版)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相长0615 08:24::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来源:中国教育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看语文教学专家的好课标准

看语文教学专家的好课标准

看语文教学专家的好课标准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五点基本要求: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1、有意义。

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2014-06-09中国教育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评课该用怎样的标准——有感于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评课该用怎样的标准——有感于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缺 失 而 得 了低 分 , 这样 一 堂 有意 义 的课 可 能 就 被 否
定 了。
我们 一直 提 倡 教 无 定 法 , 教 学 中允 许 教 师百 在
花齐放、 家争 鸣, 百 自然 在 评 课 时 也 不 能 用 那 些 死
是有待完善的, 这样 的课 称 之 为真 实 的课 。 扎 实、 实 、 实 、 实 , 起 来好像 很容 易 , 充 平 真 说 真 正 做 起 来 却 很 难 ,但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一 个 追 求过 程 中 , 师 的 专 业 水 平 才 能提 高 , 教 心胸 才 能 开 阔起 来, 同时 也 才 能 真 正 享 受到 “ 学 作 为 一 个 创 造 过 教 程 的 全部 欢 乐和 智 慧 的 体 验 ”。 毋 庸 置 疑 , 进 行 教 学 评 价 时 , 械 化 、 式 在 机 模 化 、概 念 化 的 评 价 标 准 会 束 缚 教 学 的创 新 与 个 性 发 展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 些 面 面 俱 到 而 又 刻 意 追 求 那

样 , 怎样 的一 堂 课 才 是 好 课 , 个 人 的尺 度 都 不 即 每
相 同 。那 么 怎
课应 该 是 充 实 的 课 。 整 个 过 程 中 ,大 家都 有 事 情
干 , 过教 师的教学 , 生都 发生 了一些变化 , 通 学 整 个课 堂 的 能 量 很 大。
磊 ^教 20 . £ - 0 62
怕是 部长 、 长 , 都 要 旁若 无人 , 是 为孩 子 、 学 市 你 你 为
这样 的课 称 为平 实 的课 , 强调 , 并 这种 课 是 平 时都 能
上 的课 , 不 是有 多人 帮 着准 备 才 能上 的课 。 而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讲座人:张胜杰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①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好课的标准

好课的标准

一、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1、有意义。

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近日,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

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叶澜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有意义。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①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2005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她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载于2005年12月16日《<厦门晚报>教育版》,)我觉得这对中学教师很有借鉴意义。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近日,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学科
“评好课”征文
我的评课观
——有感于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时下,公开课诸如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而每次开课后一般都要进行评课。

在评课时,教师们大多都能畅所欲言。

可我发现,评课时教师的意见,往往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有些是截然相反的。

争论时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而争议却常常没有结果。

屡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对一堂课评价标准不一样,即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每个人的尺度都不相同。

那么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评价一堂课又有什么基本要求呢?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她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载于《<厦门晚报>教育版》) ,我觉得这对教师很有借鉴意义。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

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
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是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
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

”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毋庸置疑,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评价标准会束缚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那些面面俱到而又刻意追求完美的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和众多地方的教研员评课时凭借一张经过量化的评价标准表,一张表若干项,包括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每一项还可分为若干小项,这项多少分,那项多少分,或以A、B、C划等次,评一节课竟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之多。

许多教师为了达到教学表情、语速、板书、时间安排等细节标准而在课堂上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影
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得教师的教学精力牵扯很大。

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出现误判的现象,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而有些很有特色、效果也不错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可能由于某项指标的缺失而得了低分,这样一堂有意义的课可能就被否定了。

我们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在评课时也不能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
个性,不能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只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

为了能够得高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因为听课的教师仿佛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都想鸡蛋里挑骨头,以在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

笔者2010年10月底参加市数学优质课比赛,因为时间太紧,参赛前一天下午才在城里学校试教第一次,结果被所有评委专家剥得体无完肤,我还没来得及消化、整合,当天下午就要往赛区赶,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我走上了比赛讲台,结果不尽人意。

道理很简单,一节课40分钟,我不能把大家的观点都整合。

我时常想,如果不试教也许我会发挥得更好,至少我没有心理压力,课堂上彰显的是我个人的本色。

当然,从长远角度来看,专家们的建议对我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也曾担任过记录员,有一位数学教师上完《数学广角——数学思考》这节公开课,被指出的缺点整整记满了三张纸。

这些意见固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同时又有多少是应景之作呢?或者简直可以说有很多是
废话,因为如果听了每个人的发言才来备课、上课,根本没办法上公开课。

我们应更多地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

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

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我认为叶澜教授的“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