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d1c52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e.png)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叶澜老师的“五实”观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遵循“五实”,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2、充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4、平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
……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
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
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
虚假的课虽可取得一时半会的成功,但不利于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更不利于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叶澜老师提出的“五实”评价标准为我们怎样上好一节课给出了漂亮的解答,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研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指明方向。
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0a4e671af1ffc4ffe47acb2.png)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 一堂好课的标准(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
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也就是平实的课。
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
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 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3. 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师生有效的互动性(3)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实践性(4)学生真正的理解性(5)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6)学生学习的反思性4. “好课”标准没有定论!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标准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
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
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
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
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a963d02e53a580217fcfe0a.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2014-06-09中国教育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一堂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3be23f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0.png)
一堂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我国权威专家、叶澜女士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的能量很大。
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ed5e8e1d5bbfd0a79567330.png)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好课五标准叶澜教授,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叶澜教授的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课改初期,教育界带有作秀和表演成分的“公开课”、“观摩课”长盛不衰。
一些学校也敞开校门,邀请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观看教师是如何上课的。
但是,怎样评价一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包括有些教师在内,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请看她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一、有意义(扎实)。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往前发展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这节课就是没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充实)。
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
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三、生成性(丰实)。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平实)。
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4a068c1284ac850ad0242c2.png)
一堂好课的标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可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其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有意义,即扎实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层次的、困难的,他们分别有多少效果;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可是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做,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生成性,即丰实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是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应该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要“无他人”。
这样的课是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而后才能上的课。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68613d19ec3d5bbfd0a749f.png)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2005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她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载于2005年12月16日《<厦门晚报>教育版》,)我觉得这对中学教师很有借鉴意义。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叶澜教授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一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68525839b6648d7c0c74639.png)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
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
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db5b8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3.png)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教师重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仁智相见,我认为叶澜教授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很有说服力。
他认为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这样的课,需要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
如果不打磨是绝对不可能随便出炉的,可谓“十年磨一剑”。
如何打磨一节好课呢?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以上好课的标准,他的打磨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不会作秀,不会造假,这样的打磨甚至雕琢又有何妨呢?一节好课是精品,是需要反复推敲的,也是值得体味的。
一节好课是教师智慧流淌的水到渠成,是师生心灵相约的和谐共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一招一式皆见功夫,要的是教师的真功夫,而不是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
可见,好课取决于教师的功底、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机智、教育手段和课堂细节等方面作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和思考,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位,在课堂上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确保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
我给爱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夸美纠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①这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38693456bd97f192279e9eb.png)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课堂评价的尺度呈多元化——新课标的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
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型标准也不尽相同。
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现编述各家主要观点如下,寄望于从不同角度归纳出共识。
叶澜教授从课堂本身的性质判断,提出了“五实”的标准:①扎实(有意义、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②充实(有效率,每个学生都有提高);③丰实(生成性,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有形成过程);④平实(常态课,对听课者做到旁若无人);⑤真实(有待完善,课后反思重建,正如于漪所言:“语文是有缺憾的课,任何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朱永新教授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外几个角度观察,提出了“六度”的标准:①参与度(主动积极参与);②整合度(知识方法技能);③自由度(宽松和谐自然);④达成度(当堂落实达标);⑤练习度(发现体验实践);⑥延展度(关注社会生活)。
巢宗祺教授从课堂、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审视,提出“四点”意见:①这节课本身有意义,②这节课有效、真实,③师生情绪饱满,④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
崔允淳教授提出三点标准: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郑金洲教授提出“十化”标准:①课堂教学生活化,②学生学习主动化,③师生互动有效化,④学科教学整合化,⑤教学过程动态化,⑥教学资源优化,⑦教学内容结构化,⑧教学策略综合化,⑨教学对象个别化,⑩教学评价多元化。
山东教育学院的周卫勇教授提出了三条标准:①学生不仅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部分内容,而且还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②学生上完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在研究这节课的内容;③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
一堂好课的标准,从教育美学的角度看:①教学结构(前因后果清楚);②过程流畅(过渡自然);③文化审美(内涵浓厚)。
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65f5c64551810a6f52486da.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2011-4-2 10:43:00作者:叶澜来源:查看评论(1条)字号:大中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一堂好课5条基本的要求
![一堂好课5条基本的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76f3c260912a21614792926.png)
一堂好课5条基本的要求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导读如何评价一堂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一、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b36a4530c22590102029dc3.png)
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关注学生,面向全体。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关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芦咏莉博士在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话题时说:“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
”因此,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
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一堂好课的五个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五个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4b2c2d8bec3a87c24028c435.png)
一堂好课的五个基本要求教育话题05-14 21:33时下,教育界时兴起“公开课”、“观摩课”等。
一些学校也敞开校门,邀请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观看教师是如何上课的。
但是,怎样评价一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包括有些教师在内,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是这样评价一堂好课的。
叶澜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公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欧阳光明(2021.03.07)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
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
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叶澜教授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
”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即真实。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