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论文

合集下载

初级中学微课题研究从细微处着手,突破中国“季风气候”学习难关

初级中学微课题研究从细微处着手,突破中国“季风气候”学习难关
课题研究过程(1.分工,各年级子课题;2.教研会展示过程)
1.分工七年级查找学生气候学习中的漏洞和优点,并提出改进补救措施。
八年级课堂上实践不断查漏,商讨改进措施。
2.展示过程骆洋做课
课后评课
改进再展示
结项(得出结论,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开篇展示北回归线上风景差异大的图片,设置疑问,通过学习过程,最后圆满解决。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带领学生迈过一个个小坎儿,并且不断以多种形式强化结论,加强理解和记忆。一个非常可取的方法是及时做笔记,即便书上有知识点,也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书写文字总结或者在图上标注,或者填写表格,形式多样。这样做,即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又利于再次复习时回看,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障碍:
对于海陆位置这一诱发因素,提及较少,所以学生不能得出“海陆位置影响气候”这一结论。
巩义市第四初级中学2018-2019上学期微课题研究
备注:1.此表电子版填写,上交教务处。2.此表后附微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教案、导学案、PPT、课题组每个人发言稿(电子版)、教研活动记录、照片(至少发四张)、课题研究总结材料等)。
课题名称
从细微处着手,突破中国“季风气候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难关主持人学科
地理
主要参与人员
地理组全体老师
立项(提出课题的原因)
全球显著的季风气候集中分布在亚洲,而种类最全的又属中国。对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它即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一块翡翠,也是令国人扼腕的水旱灾害区,这一现象,学生既疑惑又想解开谜底,但是知识的难度和其细碎程度又常常让他们却步或思维凌乱,针对此教学重难点,特开展该课题研究。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季风气候显著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风气候显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如何突破“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共4页文档

如何突破“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共4页文档

如何突破“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部分教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掌握这一重点知识,我经过仔细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整合教学经验,有效组织了课堂教学。

一、开门见山提问引入提问:什么是季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探讨,板书示意,小结:西北季风东北季风:统称为冬季风寒冷干燥西南季风东南季风:统称为夏季风温暖湿润二、巧设案例激励探寻引用讲述一个同学的观察日记,说明海洋和陆地物理性质的差异。

三、层层深入讨论分析1、分析讨论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在做了上述教学铺垫活动后,结合我国的位置特点引导学生顺理成章讨论分析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我国面临世界最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陆地和海洋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多媒体视频图2-21,回顾三种季风气候进一步加深理解。

视频图2-22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强调其含义,凡是能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成为季风区;难以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是非季风区。

此图进一步说明季风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证明了论点。

2、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结合图2-22,讲述夏季风的进退对于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的影响:每年3-4月份,夏季风开始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进入雨季;4-5月推移到南岭一带;6-7月份进入到江淮地区;7-8月份到达华北地区;9月份到达东北地区。

这时冬季风势力逐渐增强,夏季风由北向南撤退,10-11月在我国大陆消失。

然后进一步分析小结: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夏季风的强弱与雨带进退的“失常”,是造成我国旱涝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再辩证地探讨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适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

因此,我国喜温作物和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3、仔细阅读深刻体会指导完成36-37页阅读做进一步认识学习。

防季风、防汛防浪和气象灾害的防护范文

防季风、防汛防浪和气象灾害的防护范文

防季风、防汛防浪和气象灾害的防护范文一、引言季风、汛期和气象灾害是一些地区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防季风、防汛防浪和气象灾害的防护方法。

二、防季风的措施1.了解季风的特点季风是指一种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异而产生的大气环流现象。

了解季风的发展规律、路径和强度是采取防范措施的第一步。

2.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防范季风的重要手段。

通过及时获取气象数据,预测季风发展趋势,并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3.改善建筑结构和工程设施在季风地区建设抗风的建筑和工程设施是防范季风的重要措施。

采用适当的建筑材料、强化结构和抗风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减少风灾的危害。

4.加强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植被和水土保持是防范季风灾害的重要手段。

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5.组织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在季风来临之前,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和应急救援工作是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建立起合理的疏散和救援网络,确保人员迅速、安全地离开受灾区域,减少灾害的伤亡。

三、防汛防浪的措施1.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防范洪灾和海浪灾害的关键。

通过密切监测水位、降雨和海浪等数据,及时预警并发布相关信息,帮助人们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2.改善排水设施和治理水患区改善排水设施和治理水患区是防止洪灾和海浪灾害的重要措施。

加强河道的整治和清淤工作,修建防洪潮堤和防浪墙,提高排水能力和防洪能力,减少灾害的发生。

3.加强堤防和堡坝的维护和管理堤防和堡坝是防范洪灾和海浪灾害的重要设施。

要加强对堤防和堡坝的巡查和监管,及时发现破损和隐患,修复和加固破损部分,确保其安全可靠。

4.做好抗洪和防浪应急准备工作在洪灾和海浪来临之前,做好抗洪和防浪的应急准备工作是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教师:在冬季,我国吹的是陆风还是海风?
生答:陆风,有的学生答海风。正确答案是陆风。解决方案:教师讲解,在冬季陆地气温低,空气冷缩,形成高气压,而此时海洋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因此冬季吹得是陆风。
教师:这个陆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指示冬季风示意图
生答: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生答:不是
教师: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
气候。
设计意图:捕捉一些生活中有价值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并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步骤3:讲授冬、夏季风的差异
(1)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讲授冬夏季风的差异。下面请学生看课件中的两组图,左边代表的是冬季风示意图,教师在示意图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暖热湿润
首先影响
北方地区
东南部沿海地区
6.作业与板书
非书面作业:运用所学的季风知识来分析季风对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
书面作业:助学读本P42选择题(1-10)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与季风气候
2.冬、夏季风的差异
教师:那这两种风向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答:南字。
教师:那我们把它们一起叫做偏南风。
教师:夏季风最先影响我国的什么部位呢?
生答: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2)接下来请学生填出以下表格
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季风的差异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东部南部的海洋
风向
西北、东北(偏北风)
东南、西南(偏南风)
特点
寒冷干燥
教师:吹向太平洋的冬季风是什么方向?指示冬季风示意图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教材分析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季风气候及成因,把握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分析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季风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难点:季风气候的成因,锋面雨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等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教学效果较好,但仍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在比较分析冬、夏季风的特点时,“影响范围”学生很难界定,一方面是读图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掌握不够扎实。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学生掌握不够理想,还需要巩固。

对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学生兴趣较浓厚,学习效果较好。

八年级地理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使学生认识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季风气候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多样性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2. 利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

3.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地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气候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4. 地图分析: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多样性的成因。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讨论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和季风气候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分析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季风气候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应对措施的思考。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让学生收集有关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影响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初中地理_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I、教材分析: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II、学情分析:本班班风比较好,学生学习气氛浓,掌握了一些气候的基本知识,在刚刚学了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之后,再来学习本节课知识,已有相应的知识基础,难度应当不大,但季风的成因及活动规律还是本节课的难点。

III、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观念。

通过对季风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洪抗旱的意识。

IV、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活动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季风的形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V、教法分析:1、利用书本及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利用书本自学,通过网络解疑,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VI、学法分析:1、通过看投影,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后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后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以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季风气候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提出问题:“我国的地理位置对其气候有何影响?”2.讲解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1)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讲解我国气候的四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明显、高原气候独特、气候复杂多样。

3.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1)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季风气候的分布。

(2)讲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4.案例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季风气候为例,分析季风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5.课堂小结四、教后反思1.课堂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感悟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五、教学延伸1.课后作业(1)熟记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2.课外拓展(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

3.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我国气候特点,让家长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地理_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掌握冬、夏季风的特点,识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了解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各地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季节分配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冬夏季风特点2.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读图指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新课导入展示目标观看视频:不同的降水导致的地表状况,生活中大家都感受过冬季风和夏季风,说说你对他们有怎么样的认识?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冬季风:寒冷夏季风:湿热学生齐读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切人,引发兴趣明确任务自主探究问题1:冬夏季风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合作明确任务后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更强大问题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任务3: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小组展示评价归纳任务一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自述”任务二展示:学生分角色表演冬夏季风,并说出冬夏季风活动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和南北方雨季长短的影响学生说出:我是冬季风,发源于?方向?特点?做好对比分析学生分角色表演季风活动稳定和不稳定学生看图找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探究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以自述的小游戏进行,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和理解指导学生读图,教会读图方法任务三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找到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再结合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年降水量柱状图找出空间分布特点再读降水量状图找出时间分布特点。

整合知识回顾目标以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来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思考影响降水的因素以问题的形式整合本节课所学,效果较好知识树课题小结本节学习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希望能给大家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反思回顾教学过程中用于巩固的习题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专业素养,而且也学会了小组合作。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案一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案一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江西吉安一中刘林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资料突破重点、简化重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读图讨论、教师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首先分析了我国气候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然后就“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进行着重分析,最后对我国“气候多样”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的两大特点,为学习季风打下了基础;通过冬、夏季风活动的示意图及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的地区气温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国多个温度带和干湿区及复杂多样的地形的分析,说明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通过气候对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课后拓展,让学生自己探究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复杂多样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学习的是我国的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结合地图识记温度带的名称、分布、作物熟制;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分布、植被。

3.知道我国气候两大特征;对比了解冬、夏季风的特点;明确各类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规律形成与特例出现原因的能力。

2.联系身边的地理景观,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为今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的气候特点,了解外国气候优势和灾害性天气,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能够分析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区别。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识别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互联网、图书等资源,收集有关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显著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地理素养。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区别。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识别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和图表,直观展示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区别。

3. 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等资源,自主学习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及季风显著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我国的气候有什么了解?季风对我国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显著的资料。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讲解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区别。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气候类型的识别及特点。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并标注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3. 收集有关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显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2.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启发诱导

一、导入新课:
1.古诗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东风”是什么风呢?它是从东
边来的呢还是往东边去的呢?大家想一想。

风向:风的来向
2.提问: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这里冬、夏经常刮什么风?
3.反馈:冬天盛行偏北风,夏天盛行偏南风。

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叫季风。

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

4. 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我国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偏北风,冬季风寒冷干 燥,我国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南风,夏季风温暖湿润。

季风区: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

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区域。

五.课堂板书
风向:风的来向
季风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气候季风区: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

显著影响: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
六.作业
课本P38活动题。

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教学研究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穆昌群(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贵州六盘水530000)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进了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初中地理也不例外,在这之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推广到教学实践中。

这无疑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整体把控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从整体上来说是具有显著优势的,只要教师掌握好“度”的要求,那么就能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主要以初中地理中的“季风气候显著”内容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是如何应用在课堂中的。

1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的教学实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与先前有所不同,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其特点有哪些、影响范围等,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知识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最终分析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注意其影响有两方面,利与弊。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的方式,如让学生阅读课文、材料及图等让学生掌握读图、分析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最后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主要是学生通过学到的地理知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了解某一现象是如何发生的,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解决,从而能够在头脑中拥有合理运用资源的意识。

2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2.1贴近生活,善于观察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地理学科实际上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是我们平时缺少了善于观察的习惯。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与生活相接触。

以季风气候为例,先让学生观察今天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可以通过旗杆上国旗飘扬的方向进行判断,再想一想,六盘水一年四季的气候都不一样,国旗都朝着一个方向飘扬吗?学生往往在平时是不会关心风向的,但是经过教师的指点,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一年四季的风向是不同的,但是要找出具体的规律,还需要学生多查找一些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最终找出风向的变化规律。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的定义与特点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3.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4. 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季风的应用与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的定义、特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季风形成的原因,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季风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季风区的地理景观,增强学生对季风现象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季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夏季风与冬季风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季风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季风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探讨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季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季风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活动内容:制作季风风向演示仪。

3. 活动步骤:a. 准备材料:小风车、长杆、绳子、指南针等。

b. 制作过程:学生分组,按照指导书制作季风风向演示仪。

d. 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分享观察到的季风风向变化情况。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1.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作业内容:a.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季风现象。

b.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季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c. 完成课后练习题。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季风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的定义及分类2. 季风的形成原因3. 季风的特点4. 季风在我国的分布规律5.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季风形成的原因及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季风现象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季风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季风形成的原因及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我国季风区的分布图,加深对季风分布规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季风区分布图的绘制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季风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

4.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展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地理知识读本,提供季风相关的基础知识。

2. 互联网资源,包括季风图解、视频解释、案例研究等,用于辅助教学。

3. 地图或地球仪,用于展示季风区的分布。

4.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享信息。

5. 纸质或电子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季风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3.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探讨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气候类型难点突破

气候类型难点突破

气候类型教学中难点突破
气候类型一节课的难点是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征。

由于这些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较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生易出现模糊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序化、分化教学
将本节课知识分为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度带,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热带,第二课时学习温带、寒带。

每课时内容分为气候类型、分布、特征三个板块列表教学。

这样
二、将知识用歌诀记忆,学生极感兴趣,乐于背诵效果又好。

1、地中海气候:地中海、三四西,夏炎热,冬温雨。

2、温海洋、四六西,夏凉冬温水均匀。

3、亚季回归三五东,夏雨冬暖季显著。

4、温带大陆内部跨,终年少雨温差大。

5、亚寒北纬五七十,冬季长寒夏暖湿。

三、注重学生学法指导
注重学生的读图析图方法指导、如:先看图例读出气候类型名称,在找出相对应的地点,说出分布地区,从而总结各气候类型的分布。

并引导学生画简图帮助自己记忆。

四、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讲解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所见所闻,气氛活跃知识得到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突破“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摘要: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掌握我国气候的特征,充分利用我国气候资源优势、趋利避害,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和谐的人文素养,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季风气候显著原因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部分教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掌握这一重点知识,我经过仔细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整合教学经验,有效组织了课堂教学。

一、开门见山提问引入
提问:什么是季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探讨,板书示意,小结:
西北季风↘↘↙↙东北季风:统称为冬季风寒冷干燥
西南季风↗↗↖↖东南季风:统称为夏季风温暖湿润
二、巧设案例激励探寻
引用讲述一个同学的观察日记,说明海洋和陆地物理性质的差异。

三、层层深入讨论分析
1、分析讨论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在做了上述教学铺垫活动后,结合我国的位置特点引导学生顺理成章讨论分析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我国面临世界最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陆地和海洋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多媒体视频图2-21,回顾三种季风气候进一步加深理解。

视频图2-22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强调其含义,凡是能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成为季风区;难以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是非季风区。

此图进一步说明季风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证明了论点。

2、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结合图2-22,讲述夏季风的进退对于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的影响:每年3-4月份,夏季风开始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进入雨季;4-5月推移到南岭一带;6-7月份进入到江淮地区;7-8月份到达华北地区;9月份到达东北地区。

这时冬季风势力逐渐增强,夏季风由北向南撤退,10-11月在我国大陆消失。

然后进一步分析小结: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夏季风的强弱与雨带进退的“失常”,是造成我国旱涝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再辩证地探讨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适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

因此,我国喜温作物和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3、仔细阅读深刻体会
指导完成36-37页阅读做进一步认识学习。

4、设置问题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37页阅读及表格,设置问题,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①读地图册31-32页、47页,找出两个城市:齐齐哈尔和巴黎。

评价:两个城市纬度位置差不多。

②分析二者一月均温特点:齐齐哈尔气温比巴黎低,说明我国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偏低。

③分析二者七月均温特点:齐齐哈尔气温比巴黎高,说明我国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偏高。

④比较二者气温年较差特点: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大,巴黎气温年较差小。

⑤结论:我国季风气候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四、强化练习融会贯通
1、读地图册5-6页查找四城市位置。

2、依次分析其降水柱状图,先找出差异,后归纳共同点,加深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1、课堂练习:38页课堂活动。

2、课后作业:36页课堂活动。

六、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知识推理的逻辑性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有效地组织了课堂教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
探究知识的气氛浓厚、参与性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使用,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顺利突破了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这部分的灵活运用,也证明了我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地理课程标准》
[2]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册
[3]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