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11
《组织社会学》课件
公共部门现代化。
组织社会学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组织发展与战略规划
志愿者管理
通过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知识,非营利组织可以更有 效地管理和激励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非营利组织利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可以更 好地规划组织发展方向,提高组织效率。
资源动员与社会网络构建
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更 好地动员资源和社会网络,扩大组织影响力 。
组织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01
02
03
组织结构优化
组织社会学帮助企业分析 内部结构,优化组织设计 ,提高管理效率。
员工关系管理
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 企业可以更好地处理员工 之间的冲突,建立和谐的 工作环境。
战略决策制定
通过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企业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内 外环境,制定出更有效的 战略决策。
组织社会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与执行
01
公共管理机构运用组织社会学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执行
过程中的障碍,优化政策效果。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02
通过借鉴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公共部门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激
励员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公共部门改革
03
组织社会学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推动
组织绩效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
通过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使员工了解组织期望,并据此制定个人工作计划。
关键绩效指标(KPI)
选取对组织成功至关重要的少数几个指标,用于监控和评估组织绩效。
平衡计分卡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评估组织绩效。
360度反馈
通过上级、下级、同事等多方面的反馈,全面了解员工绩效表现。
组织社会学
名词解释1、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2、正式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具体包括:第一,每一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组织内的每个人也有各自的目标;第二,组织有一定的独特心理结构,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结构;第三,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技术结构;第四,组织是一种有结构的整体活动。
3、组织目标就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
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4、平衡性目标是指组织有意地作出了与它的客观环境相和谐的决策,采取了一种适应环境的战略。
5、改进性目标是指改进旧有的工作目标和以更高效率完成计划的愿望,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变化迅速,组织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得需要,常常会改进或树立新的目标。
6、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技巧,它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的愿望严格规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
7、组织设计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设立某种组织的过程,既包括对新型组织的设立,也包括对原有组织结构的改造,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组织设计;二是指一种设计方案或结果,这是一种静态的考察,主要表现形式是组织图式。
8、非正式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9、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用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10、头脑风暴就是在决策环境中,对决策参与者不加任何限制,让头脑中的各种想法都能表达出来,从而形成科学决策地过程。
这种决策方法主要针对决策问题,如遵从压力,而制定的一种科学方法。
11、组织发展是指以人员优化和组织气氛协调为思路,通过组织层面的长期努力,改进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实现系统的组织变革,进行组织发展,往往要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运用管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预定的组织变革计划和目标。
《组织社会学》完整版
企业社会工作(周沛主编,复旦出版社,2010年版)
企业社会工作实务(高钟、王丰海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版)
第一章 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第一节 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参见《十讲》)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组织概念及其运转过程 第四节 我国社会组织研究状况
5
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
一、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
38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
第一节 组织与市场 第二节 组织与制度 第三节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 其它:
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 组织协作理论、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制度学派理论、 组织环境理论、组织经济理论
39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组织与市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
组织:有结构的整体活动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伴随正式组织运转而产生的。
正式组织
以理性原则为指导
非正式组织
感性因素为指导 以感情与融洽的关 系为标准 活动以成本与效率 行为规则是为共同 为主要标准,为此 的、不成文的行为 确保成员合作 规则
正式组织的延伸涵义:
(1)正式组织延伸了个体能力不足,即组织是一种实现目标 的工具或手段; (2)组织也是个体实现其自身目标的工具; (3)实现组织目标是个体目标实现的前提,成员必须共同努 力; (4)组织的效率较高
(二)讨论 钱德勒相关理论的缺陷:一是不能解释组织目标一致vs内部 结构差异;二是依然为解释“为什么需要组织”。
43
三、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
科斯、威廉姆森(1975《市场和等级制度》、1985《资本主义的经济制 度》) (一)威廉姆森的理论框架 基本概念:“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行为的投机性倾向、 “小数现象”(如两个公司间通过合同成为双边关系,只有两个或很少 数目的公司参与。)这些现象的相互结合会产生市场失败问题。
组织社会学
1.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特定方面的改善,就是用某些标准衡量的组织的结果、效果、影响及能力,组织绩效常常要结合一定的预期目标来进行评判。
2.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等级、沟通系统及成员协调系统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具有一定连续性,它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相关,活动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及社会产生结果。
3.绩效管理指组织依照事先设定的组织目标,设立适当的绩效考核指标,对组织绩效进行准确评估,并以此为基础给予不同参与者相应报酬的整体过程。
绩效管理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外部管理:社会文化环境、产业环境条件调控;内部管理:目标调整、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调整;对绩效考核本身的管理:考核主体、模型、方法及指标等。
4.组织结构设计是指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环境,设立某种组织结构,以及对既定组织结构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及结果。
5.组织规模即组织的大小,是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人员数量、资本数量、生产规模、市场或行业占有率情况。
6.组织文化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也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分享的、作为组织传统传承的一套价值观、态度及思维方式,它与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一起,引导组织的行为、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
7.组织环境:外在于组织,与组织进行互动的要素集合,也就是能对组织产生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因素集合。
8.组织过程:组织调配各种资源、协调相关主体、适应和调控组织环境、贯彻组织决策、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绩效的过程及机制。
其实质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从组织目标到组织绩效;从组织决策到组织执行、操作;从分散的个体行为、部门行为到整体组织行为;从单一组织到组织环境;从一种组织形式到另一种组织形式。
9.组织领导:分为两部分,一是领导者:处在特定职位上的权威主体。
二是领导行为:领导是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引领和控制组织成员行为的过程。
10.组织控制:约束组织成员、调控组织行为,以实现预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及机制。
•组织行为的完成中需要经过决策=>操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程序就是”控制”;•在这个意义上,“控制”是组织决策被操作化的必要步骤,协作是通过“控制”来完成的。
组织社会学 教学大纲
《组织社会学》教学大纲陈林生博士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第一章组织社会学与组织内容提要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组织的概念与运转过程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张家麟:组织社会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的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以及它们组成成分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达维久克:组织社会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组织现象。
杨伟民:组织社会学是了解、解释、预测如何更好地建构社会组织以实现其特定目标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组织中的正式组织。
《中国百科大辞典》:组织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的结构、组织目标、行为和功能,内部、外部关系及其变化,以提高组织效率,推动组织发展。
组织社会学是指对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及各类机构)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科学。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
1、研究的基本概念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是指专业组织形式。
一般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行政组织(包括企业和机关)和一般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章程的、联合的组织形式和没有章程的、自愿的组织形式。
组织社会学重点研究前一类组织形式,即各类企业(机关)等专业组织形式。
这类组织形式既是一种正式组织,也是社会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组织形式。
2、研究的主要内容(1)基本结构形式组织结构是指设计的结果,它包括组织的政策、功能、地位、责任、权威、授权等。
(2)组织结构的功能分析无论组织设计出怎样的结构,都包含四种功能,即正功能与反功能,隐功能与显功能。
(3)组织的运转过程、问题与规律(4)组织研究的基本变项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变项包括人的变项、组织变项和环境变项。
通过这些变项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
(二)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
组织社会学习题
组织社会学●名词解释1.机制: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3.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即达到了帕雷托效率。
4.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5.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的模式。
6.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7.帕累托最优: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8.“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9.新制度主义: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趋同现象的流派观点。
10.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的机制。
11.学习型组织: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填空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
4.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的,无论消费者还是组织,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逐私利。
组织社会学——精选推荐
1.韦伯的理想类型韦伯的科层制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利是和职位相关联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第二,科层制的官员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中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的人员,其毕生追求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地晋升;第三,科层制组织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的基础上的补充:科层制产生的原因首先,它比其他形式的组织更具有效率。
资本主义经济要求高度的协调和严格按照时间效率办事;其次,由于国家之间的竞争,为了让国家更具有战斗力,就必须更有能力获得资源,国家之间普遍采用科层制。
2.目标替代(辨析)组织常常有过多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不利于效率,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其行为有悖于韦伯提出的理想模式,表现出灵活性,使得组织有适应新的变化的能力。
组织的规章制度往往是由社会强制加给它的而不是理性产生的结果。
德国米歇尔斯认为当组织建立初始时的确是因为群体的需要建立起来,当组织规模越来越大时就一定要分化,逐渐产生了等级制度,形成精英和大众两极分化。
而精英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在这种过程中,组织的目标被精英个人目标替换了。
3.机制(名词解释):两个事物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诱发的条件或者后果却是不明朗的。
4.投机性倾向: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这一目标要求他策略地使用信息和机会,他就会采取这种投机行为。
5.逆向选择:在合约的双方中一方拥有私有信息来达到自己的权利,而对合约另一方在合约中的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6.隐性合同:指社会规范、专业化准则等不成文的但众所周知的制度。
7.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
第一,组织设计把一个即时市场变成一个重复市场,在重复博弈中商家为了长期获利会自主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增强监督力度解决隐蔽行为;第三,设计有效的激励制度。
8.道德风险(名词解释):在合同签订后,合同的另一方拥有私有信息,其行为又不能被另一方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观察到。
组织社会学第三版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勤学善思 知信达贤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转过程
(二)组织的运转过程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变项包括人的变项、组织变项和环境 变项。通过这些变项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
勤学善思 知信达贤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 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 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 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 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即等级关系机制、水平关系、正式 和非正式、上下左右的关系机制。 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勤学善思 知信达贤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转过程
(二)组织的运转过程
1、资源的获得与流动 获得资源主要是通过合同。合同有产业合同与就业合同之
分。在我们的社会里,组织对流动资源的需求在同一意义和 层次上是以货币的形式来支付的,也即通过组织安排提供货 币资金来取得流动资源。 2、组织自身的制度化程序(资源的实施机制)
3、组织结构中的制度因素 这里主要涉及制度模式的协调问题,即在社会制度层面上
组织之间是否整合的问题。中心问题是制度化的规范,这种 规范可以有效地把个人的行动结合起来去承担组织的义务。
中心的整合制度是合同制度,就组织而言主要涉及雇佣合 同;第二种基本整合制度是强制合同;第三类规章制度或规 范控制任何具体组织成员独立的行为。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美] W•理查德•斯科特(W. Richard Scott), 杰拉尔德•F•戴维斯(Gerald F. Davis)/著, 高俊山/译.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Perspectives)[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第一篇:组织研究导论第一章:作为研究主题的组织1.组织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帕森斯认为:“组织的进展已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要紧机制,通过那个机制,人们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达成对个人而言无法企及的目标。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舞台上,组织正日益普遍起来,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其重要性,同时,它们的重要性还表达于另一个方面,那确实是,组织正越来越频繁地被作为困扰着当代社会的各种弊病的根源。
比如:(1)米尔斯在1965年便警觉的提出了“权力精英”的显现,他们再三个重叠的组织登记中占据高地:国家机构、军队和大公司;(2)组织使现代生活理性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组织而被系统地理性化—即被规划、被系统化和科学化,变得更加有效和有序,处于“专家们”的治理之下。
梅勒:“他的残酷莫过于以专家来取代善良之人,以理性的危机来取代魔鬼,及以神经质的女性取代女巫”这些广泛的关于组织的普遍负面后果的非难与关注,恰恰证明了它们在现代世界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研究能够增进我们对整个社会的明白得。
霍曼斯指出了组织研究关于社会科学的价值:“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大型企事业组织差不多上建立在人类团体的意志上的,不仅如此,组织更是这种意志的合理化反映。
”2.作为研究领域的组织(1)组织研究领域的显现直至40年代后期,组织研究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而存在。
往常差不多上一些实证研究:例如犯罪学家对监狱的研究,政治分析家对政党结构的考察,工业社会学家对工厂和工会组织的研究。
组织社会学全套讲义
《组织社会学》讲义绪论(第1周)第一章:组织管理理论(第2-4周)(讨论一周)第二章:组织环境与组织目标(第6周)第三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7周)第四章:组织行为与工作动机(第8周)第五章:群体结构与群体动力学(第9周)第六章:组织中的权力与领导(第11周)第七章:组织管理与决策(第12周)第八章:组织计划与控制(第13周)第九章:组织变迁与发展(自学)第十章: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与管理问题(第15-16周)一、什么是组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是研究社会组织、组织行为及组织管理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百科全书的定义:研究社会组织的建立、运行、变迁、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又可简称为组织理论或社会组织研究。
其研究对象是组织(Organization)。
周雪光:“简而言之,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
(6页)相关学科:组织行为学——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
故可以看作是组织研究的一个方面。
当然,组织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有其自己的研究问题。
管理学——是对管理过程及管理者行为的研究。
但它可分为经济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社会管理学等。
跟组织社会学直接相关的是社会组织的管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组织理论或组织社会学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1、什么是社会组织?它跟社会群体等概念的异同之处社会组织是指为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目的形成的一类社会群体。
或者说,它是结构严密的社会次级群体。
因为在社会组织的内部,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和权力结构关系,其成员都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不同认识W.斯格特关于组织的三种不同界定: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布劳和W.斯科特:由于……组织的突出特征是因其欲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被正式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的…正式组织‟,23页)、作为自然系统的组织(组织是一种集合体)、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根植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即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社会学概论第11章
▪ 帕克认为,顺应就是起源于冲突,因为冲 突的结果不外乎三种情况:即胜利、失败 与和解。
▪ 顺应是消除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十一章 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
▪ 具体来说,顺应具有如下几种类型: ▪ ①和解; ▪ ②妥协; ▪ ③容忍; ▪ ④调解; ▪ ⑤仲裁。
的行为习惯,以适合于环境需要的过程。 ▪ 与顺应相近似的一个概念就是“适应”。适应原
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的是生物体改变其身体 特质或生活习惯以迎合自然环境的需要。 ▪ 顺应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人们对于社会环 境的顺合。
第十一章 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
▪ 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顺应与竞争和冲 突的关系十分密切,正是由于存在竞争和 冲突,才进而产生了顺应。
第十一章 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
▪ 具体来说,群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 第一,表意群众。是指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
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和释放机会的群 众。 ▪ 第二,行动群众。也就是正在行动的群众,即参 加暴乱、骚乱或从事其他极端活动的群众。 ▪ 第三,团结群众。其实这是表意群众的一种形式, 但是这些群众还具有一些超越情感表达之外的社 会功能。 ▪ 在这种群众中,包含有许多相互支持的关系,并 且具有一种社会团结感。
▪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竞争一般是在 一定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但冲突却往往要突破 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第十一章 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
▪ 从冲突的性质上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思想 冲突、文化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阶级冲 突等;
▪ 从冲突的规模上有个人之间的冲突和集团之间的 冲突;
第十一章 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
▪ 同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过程,无论是对 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社会学11-2013
约300件降到现在的20件左右。他的用户(如诺思罗普飞机公司)
说:“大个子吉姆”无非就是对他的用户和职工们表示高度关怀罢 了。
问题:
1.你认为“大个子吉姆”所推行的是否一种 组织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大个子吉姆”推行的组织文化何以能使
公司取得巨大成功?
LOGO
(五)影响组织文化形成的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 ; 组织创业者和领导
者的素质;
组织成员的素质。
事情就这么简单。公司的标志就是一张满面春风的笑脸,无论 是在厂房的正墙上、厂内的标示牌上、还是使用的文具上或工人的 安全帽上都有。“大个子吉姆”大部分时间都开着一辆小车在厂里 视察,跟工人们招手、开玩笑,直呼其名,亲昵极了。他还花不少 时间同工会搞好关系,让工会参加他的会议,让工会了解厂里在干 什么,当地工会主席对他大为赞赏。 这样做的结果是,过去三年,他几乎未花更多的投资,却使生 产率几乎提高 了80%。他手里的工会投诉案件,从他接手工厂前的
组织社会学
党晓虹LOGOwww.来自第七章 组织文化1
组织文化的涵义
2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3
组织文化的类型
4
组织文化的功能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1)总和说---; 2) 精神现象说---;
3)群体意识说---;
4)五因素说---。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 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体 意识和思维范式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三)组织文化的类型
学院型
俱乐部型
棒球队型
堡垒型
鹰式组织文化
具有鹰文化的企业氛围是
组织社会学 考点word
第一、三章1、什么是组织?名词:人或事物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静态结构状态。
动词: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动态活动过程。
社会学层面上:社会学中的组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界定的,是指由不同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而不包括生物组织等非社会性组织;另一方面,社会学中的组织主要是指其社会结构状态,更多的是将组织一词当作名词来使用。
2、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人们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共同目标、心理结构、技术结构、整体活动。
非正式组织概念参照正式组织自己思考。
3、组织的构成1),一定数量的成员2),特定的活动目标3),明确的行动规范4),完整的权力结构5),一定的技术设施4、组织的功能生产功能、整合功能、效率功能、载体功能、管理功能5、组织的运转过程1)资源的获取与流动2)组织自身的制度化程序3)组织结构的制度要素6、组织类型的划分(一般原则)1),组织目标和功能来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规范性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2),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分类互利组织、赢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3),以权威的基础来分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4),以有无正式的结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5),以组织的规模来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6),以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分类专业组织、半专业组织、非专业组织、服务组织7),以组织使用的技术来分类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7、名词解释互惠组织、服务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互惠组织互惠组织的特定成员是组织目标的主要受惠者。
这类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党派、工会组织、贸易协会、城镇居民乡间俱乐部、退休军人俱乐部等。
互惠组织成员基本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参加活动,结构比较松散,来去自由。
组织的管理方式也都是采取高度民主制。
通常,组织的管理权力在形成之后,也可能逐渐走向科层制的管理。
由于组织成员的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活动的多寡也不稳定,因此这种成员的参与程度对组织权力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和影响。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1、组织社会学含义:是指对专业组织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研究内容:对组织的结构和设计的认识;对基本结构的功能进行分析;对组织的运转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对组织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
2、基本任务:①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对集中管理的局限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②在盈利性组织中对组织规划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等的研究③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④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3、组织的含义:正式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4、单位:单位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城市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既是一个就业场所,也是一种再分配体制。
这种组织形式也是整合社会成员的有效机制,并使他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它们的行为。
5、单位与国家:资源所有关系;资源供给关系;权力支配关系。
6、单位成员与单位:基本生活保障的国家单位分配体系;福利单位化;人员管理制度;个人合法性的证明。
7、科层组织理论特征:①基本职能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②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③有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④官员的非人格化⑤量才用人⑥行政效率。
8、科层组织理论评价:①优点:精确;迅速;清楚;有案可查;连续性;辨别力;严格的督导;减少摩擦;降低原料和人员成本。
②缺点:非人格性、非道德性、分工过细、利用工作后的剩余时间去制造新工作。
9、人际关系理论:(1)基本观点:人际关系理论就是对工人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成本、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
(2)梅约和霍桑实验:①社会人的观点②组织为非正式群体有重要意义③新型领导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注重规则的观点,还需要通过对员工需求满足的提高而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3)需要和激励理论。
组织社会学文档打印版
组织行为学与组织社会学异同•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种学等学科。
它研究并回答工作组织中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它们之间如何互动、个性如何影响工作绩效、如何激励员工、如何适应和把握环境变化等等。
•目录•组织社会学•《中国百科大辞典》:组织社会学是社会学分支,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的结构,组织目标、行为和功能,内部、外部关系及其变化,以提高组织效率,推动组织发展。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组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的概念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单位制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科学。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客体、研究内容、基本变项。
1.研究的基本概念•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的解决•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群体•社会关系与组织关系2.研究的内容•基本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的运转过程、问题与规律3.组织研究的基本变项•人•组织•环境二、组织的概念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组织的概念•组织与社会的关系1.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被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
•目标•人员•结构(心理、组织)•资源•活动组织的任务•技术:正式组织的存在延伸了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社会:加入组织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理性:组织是有意识的集合体,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只有共同目标实现了,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才能过获得满足;•效率:与个人相比,它有较高的社会互动效率。
2.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组织与社会有明显的界限,各自履行不同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 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 规范是地位关系以及角色期待的具体内容 责任与权力既是群体规范的基本内容,也 是群体结构的重要表征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保障,同时又受责任的 制约。
二、群体结构的评价
1、实现目标的能力——效率 1)需要:严密的群体结构,对个人行为加以严 格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确定性因素,降低资 源的损耗与浪费; 2)实现基础:清晰的地位等级关系、明确角色 的权利与义务,制定完善的群体规范系统,以及 权力与责任的对等。
第一节 群体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有关群体的概念范畴、群体的 性质和特征
一、群体含义
1、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 上保持持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 (1)两个以上的个人 (2)有共同目标 (3)成员间存在持续性相互依赖和 相互作用 相区别概念:集群、社会类属
(4)工作任务性质 1)生产型:主要处理常规性事物——通 常采用分工责任制 2)研讨型:要求成员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并由此达成协议,提供给上级批阅——协 作基础上共同承担责任 3)解决问题型:不仅要形成结论,还要 进一步提高解决的方案,并加以执行—— 给予协作的领导负责制
影响群体行为最重要的因 素是任务的难度。
4、成熟阶段 (1)工作任务:提高群体 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工作的进展;注意成员对 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内化和认同,提高群体的 控制能力; (2)群体成员个人需求:开始出现情感性交流, 形成“我群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 (3)该阶段的工作任务: 1)通过反馈信息对群体状态和群体活动进行评估 和校正;2)强化群体规范,控制群体行为;3) 针对群体成员的高层次需求,提高对成员的激励 水平;4)保持和发展成员之间的友好气氛。
第六章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人只有在与他人发生的联系中才能表现他的存在, 现实中的个体都为避免孤独而聚合为群体,合群 是人的天性。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会受群 体心理气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影响。在现 代社会大生产中,群体作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 它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研究与分析群体的性质与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正 式组织的认识,优化组织结构,保证组织的良性 运转。 本章重点掌握群体在组织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群体间关系及非正式群体现象对组织运作和发展 的影响。
二、群体类型
根据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 作用的性质分为 1、功能型群体 组织为了能够稳定、持续地满足某种必不可少、 经常重复出现的常规性需要而设立的群体。如: 各个部门。 2、项目型群体 组织为了在预定时间内,按 照预定的质量标准或效率标准 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而设 立的群体。
3、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为使其活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而 制定的行为准则。 2)作用:预警和惩戒 3)群体规范的有效性取决于群体成员的认同程度。 4、责任与权力 1)责任是根据群体任务的性质,对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应 该分担的行为方式的具体规定。 2)权力是各个群体成员互动影响力的差异净值。权力的实施 通常取决于对有价资源的控制。
2、内部协调阶段 (1)工作任务:分配谁应该或不该做些什 么?各项工作应该如何配合? (2)群体成员的需求:处理成员间的矛盾 和冲突 (3)该阶段工作重点: 1)根据具体情况细化和增订规章制度;2) 完善群体规范;3)通过交流弥合分歧,达 到一致;4)调节转化矛盾,使之得到妥善 处理。
3、发展壮大阶段: (1)工作任务: 1)发掘信息和智能方面的群体优势,不断探讨和 修订实现目标的优化方案;2)成员间开始形成相 互吸引的凝聚力,矛盾和冲突只针对具体事件或 抽象的规则。 (2)群体成员需求:形成合作关系 (3)该阶段的工作任务: 1)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的交流网络和反馈系统; 2)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实现群体目标的途径和方 法的优化方案;3)采取多渠道使成员都能分享到 群体的信息和感情,强化群体的内聚力;4)了解 成员在物质利益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期待,
群体成员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框架或关系模式。
一、群体结构的构成
1、地位构成: 1)一个人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2)构成要素:职位、工作的重要程度、组织成员 的贡献、交际能力、工作能力 3)功能:保证群体成员的活动被控制在适当的范 围内,地位等级关系的形成是成员关系结构化的 重要标志。 2、角色结构 1)角色是与地位密切相关的一整套权利义务模式。 2)角色失调:角色不清、角色冲突
集群:两个以上个人的集合,如:车站的 乘客、公园里的游客、电影院的观众等
社会类属:由共同具有特定属性的个人合 成的统计集合体。如企业中的经理、技术 人员、工人等。
2、组织内部群体形成的原因 (1)从所属组织的角度看, 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工 作任务。 (2)从群体成员个人的角度来看: 1)物质利益的因素,参加群体可以获得个人的物质 利益; 2)社会心理因素,每个人都有许多社会性心理需 求,只有在群体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实现和 满足。(安全、归属感、尊重、荣誉感、情感的 交流)
2、影响群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1)群体规模 1)群体规模制约着相互作用关系的性 质:长期的面对面交往——共同的情 感;面对面交往时间短——关系冷漠、 生疏、有隔阂; 2)小群体适宜决策,大群体适合信息 的传播; 3)小群体成员的心理满足程度通常高 于大群体; 4)规模仅是群体行为的制约因素之一
总结
1、群体发展的各个阶段 在世界上是相互重叠, 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很 难精确地区分。 2、一个组织内的群体不 一定会按照这四个阶段 依次变化的,它有可能 长期滞留在某个阶段
四、影响群体关系行为的因素
1、影响群体行为的个人因素 (1)生理因素:影响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技术能力:对群体结构及群体行为有 着明显的影响。 (3)个人品质:主要关系到个人之间的相 互作用,并由此影响群体行为 (4)期待性质: 1)个人对能胜任工作的期待:自信心;2) 个人对群体的期待;3)群体对个人的期待。
2、群体凝聚力 1)凝聚力是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亲密关系 基础上的相互吸引力,是使成员留在群体 内而不是脱离群体的重要因素。 2)要求:让群体成员有比较自由和充分的 沟通机会,给他们提供互动场所和时间。
(2)社会密度 1)行走距离 2)加大社会密度加大了信息交流和反馈,缩小 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有助于群体内上下级 之间形成融洽的气氛,增强职员对工作的兴趣和 满意感;但过于拥挤的环境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 的压力、紧张和焦虑不安,容易使人产生攻击性 和破坏性行为。 (3)人员构成: 趋向于同质性的一端,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较 少,有利于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成员的满意度 也较高,有很强的凝聚力,但很可能会降低群体 实现工作目标的质量和效率。 趋向于异质性一端,有可能推动群体创造性和高 质高效实现目标,但成员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导。致群体凝聚力下降
3、兴趣——友谊型群体 由那些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利 益、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个人组成 的群体 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社会性 心理需求,可能与组织的证实目 标不一致,其聚散存亡具有一定偶然性、随 机性、临时性,内部关系呈现为变动不拘、 无序化的特征。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
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和群体成员需求的 变化,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 (1)工作任务:确定方向、目标以及 实现目标的方法; (2)群体成员的需求:相互熟悉、相 互承认以及明确相互关系,消除因陌生而导致的忧 惧情绪,形成初步的相互依赖感。 (3)本阶段工作重点: 1)确立目标以及实现计划;2)确立领导与下属 的隶属关系,明确各自的职权和职责;3)群体成 员间彼此熟悉,建立交往关系;4)初步建立群体 的规章制度及信息交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