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大 量 倒 闭 或 被 兼 并 。 业 培 训 岗位 严 重 不 足 。 在 这 样 的 企 背 景 下 . 国各 地 政 府 引 导 相 关 行 业 或 同行 业 企 业 建 立 德 了跨 企 业 教 育 培 训 中心 来 承 担 职 业 教 育 工 作 . 时 也 为 同
社 会 上 需 要 培 训 的人 员 提 供 培 训 机 会 .受 到 了企 业 、 学 校 、 会 各 方 的欢 迎 。 社 研 究 表 明 , 年 失 业 率 高 低 与其 教 育 体 制 中学 生 从 青 学 习领 域 到工 作 领 域 过 渡 过 程 密 切 相 关 。 年 失 业 率 低 青 的 国 家 是 因 为建 立 了包 括 雇 主 积 极 参 与 在 内 的通 畅 的
隧弱

德 我 主持人 : 瓣 郭扬
M I lS XAN N( A H{}
E -malp y 2 omat O i : e @h t iC M



的 机




固 改




德 国跨企业培训 中心对我 国职业 教育校企合作 的启示
■ 张 建 荣 职 业 教 育 和 技 术 培 训 被 公 认 是 开 发 人 力 资 源 的 有 校 没 钱 的 时候 , 校 抱 怨 说 校 企 合 作 是 “ 头 挑 子 一 头 学 剃 热 ” 企业 对 校 企 合 作 不 感 兴趣 ; 当 学 校 拿 到 建 设 经 费 、 但 的 时 候 , 校 并 没 有 真 正 让 企 业 参 与 其 中 , 企 合 作 依 学 校 然存 在 “ 头 热 ” 现象 。 此 , 者认 为 , 必 要 学 习借 一 的 为 笔 有 鉴德国经验 , 建设 跨 企业 教 育 培 训 中心 。它 与 目前 建 于 各 院 校 内的 实 训 中 心 的 区 别 在 于 : 以企 业 为依 托 而不 隶 属 于 某 一个 企业 , 职业 学 校 有 联 系 但 不 从 属 于 某 一 职 与 业 学 校 , 政 府 财 力 支 持 , 整 个 受 为

德国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德国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育的基 本特 点 、 德 国企 业对 参与 职业教 育的 巨大热情 、 德 国大企 业职 业教 育 的企 业辅 导 员和 不 同岗 位 的 带教 师傅特 色三个 方 面对德 国“ 双元 制 ” 校 企合 作 展 开 论 述 。基 于 此 , 建议 学校 主 动 配合 ,保
障 企业 利益 ; 加 强 宣传 ,更 新 企 业 观 念 ; 提 高 教 师 的 专 业 实践 能 力 。
双轨制教育中, 国 家 和企 业 紧密 相 连 , 学 校 层
训 的任 务 外包 , 资 金 自己出 。德 国 的行 业 培 训 中心
可 承担 不 同工 种 的培训 任务 。 在 德 国 的职业 学 校 , 不 同 的工 种都 有 完 整 的理 论 及实 习 大纲 , 理论 课 的 2 / 3 完 全 是 和职 业 工 种相 关, 1 / 3是普 通 通 识 课 程 , 还 有 一 些 是 关 于 经 济 和 社会 的课 程 。每个 学生 都有 自己在 银 行 的账 号 , 包 括 自己应该 体 现 的角色 、 承 担 的职 业课 程 。大学 教 师 既有 专业 知识 , 又有 教学 能力 。 德 国的职业 教 育 的 教 学 方 式 原 来 是 以课 程 导 向为主 , 最 终转 变 为 以工 程 进 程 为导 向 , 通 过 选 择 任务 , 进 行 素质 拓展 。在 德 国企 业 一个 岗位 出现 问 题, 不是 一 个简 单 的操作 过程 , 而是 一 个 多工 位 的 , 多方 位需 要 掌握 的 问题 。比如 , 生产 杯 子 需要 知 道 其原 材料 ; 加工件 , 加工方法、 紧 固方 法 、 图 纸 上 需
枷诫l 职 育
2 0 1 7年 第9 期
德 国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对 我 国 职 业 教 育 的 启 示 与 建 议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王小娟德国自二战后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德国制造业的精良品质和技术革新速度也成为德国制造业大国地位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就是“双轨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下称“双轨制”,英文简称dual VETs)。

该模式有时也称为“双元制教育”,其核心是“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跨企业培训中心还为从业人员的继续发展提供在职培训,保障了德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 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简介双轨制教育的双轨,是指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基本素养知识学习和企业的技能培养的双重培训:一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教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二是企业或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等职业能力实践培训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实践能力培训。

双轨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商共建共育的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以企业为核心以职业为导向组织开展教学和岗位实践。

2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启示2.1 企业角色转变,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双轨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这种以企业为主实施的职业教育,与我国以学校为主实施的职业教育有着根本不同。

德国中学生在进入“双轨制”职业学校之前,必须首先找到企业,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随后企业跟与其签订培养协议的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在学校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留在培训企业工作,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又保证了企业的回报率。

简言之,德国学生是“先入职,后入校”,而我国则是学生先入校学习,后求职就业。

在我国,企业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被认为是对企业财力、人力的消耗,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1二战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其中“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特色,德国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实施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重视校企合作,使德国职业教育走上了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重视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协同合作,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借鉴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对我国高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深厚的实践基础,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应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概况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制度,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双元制”。

“双元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一边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一边在职业学院学习文化和理论及实践知识,这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学校与学校、政府与学校等多方面协同,在德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和并行的教育体系,合作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制度。

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

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9年第1期(总第211期)EDUCATION EXPLORATIONN o 11,2009Serial N o 1211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冯旭芳,李海宗(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杭州310014) 摘 要:“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分析、了解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对探索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国应依法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加强宣传,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应主动配合企业,保障企业的利益。

关键词:德国企业;职业教育;动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G 64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1-0133-02收稿日期:2008-10-20基金项目:2007年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7CG J Y 018Y B )作者简介:冯旭芳(1983-),女,浙江慈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李海宗(1963-),男,甘肃陇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在世界上堪称一流,对德国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备受世人的推崇。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受培训者在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教学和培训中。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是最深入和最有效的。

那么,德国企业为什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呢?本文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论述。

一、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分析 11获得国家的经费补贴德国的所有国营和私营企业,无论是培训企业还是非培训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中央基金,通常按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

2024年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24年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24年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德国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成功在于其严谨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出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以及开放的教育国际化发展。

这些方面为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教学理念与模式德国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其教学模式灵活多样,以项目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我国高职教育而言,应当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这一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使他们具备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品质。

二、校企合作与实训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和就业机会。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到实习实训、就业安置等各个环节都有企业的身影。

我国高职教育也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同时,学校还应与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三、师资队伍建设德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此外,德国职业教育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

对于我国高职教育而言,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参与企业实践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和支持。

同时,还应注重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质量评估与监控德国职业教育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控。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现代国企研究 2018. 4(下)40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各种问题,主要问题表现为办学机制僵化,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

本文将简单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义与作用,论述中国职业教育问题,并从依据本国国情,创新办学机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训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探究解决对策。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义与作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以培养一线实践技术人才为基本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环境范围中学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认知企业结构,了解企业生产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提升职场素养。

这样不仅能够为本国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而且可以有效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降低失业率[1]。

此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以“双元制”为特色,所谓的“双元”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构成的双元体,企业和学校、教师与学生、培训方案和教学大纲以及课本教材都具备双元特征。

企业和学校同时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通常,企业会为学生设置专业的实习空间与生产车间,据统计,学生有70%的培训时间实在企业内部,这样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企业生产活动和技能需要。

学校会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校内培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技能。

学生的另一种身份是企业学徒,在参与企业培训之前,必须签订合同,明确企业和“学徒”双方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依法享有的权力。

在培训工作中,有“双元制”教师,即企业内部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其中,企业实训教师大多是在企业内部工作两年以上的雇员,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职责是引导学徒掌握各种实践操作流程和生产工艺。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有专业课程教师和公共文化课教师两种群体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理论知识讲解,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辅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企业和学校会同时使用两种文献做指导性培训工作,企业通常采用《职业培训条例》作实训大纲,职业学校会参考《理论教学大纲》开展校内培训工作。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一直被誉为典范。

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德国的学徒制度是其职业教育的核心,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实习和实训,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熟练掌握所学技能,并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国职业教育应从德国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德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职业方向,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有机会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深造。

我国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实习的安排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等。

这种紧密合作的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实际需求更加贴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应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率。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德国的职业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国职业教育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职业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应借鉴德国的经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启示论文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启示论文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启示【摘要】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与德国“双元制”中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比,在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组织管理、开放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笔者认为,有必要学习借鉴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成功经验【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德国“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一、德国“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特征与功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在德国百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顾名思义:两“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模式中的一元就是企业培训,另一元是职业学校。

企业部分的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规定,统一按照企业培训条例(ausbildungsordnung)进行,学校部分的职业教育由各州政府规定。

这样,有效而系统地培养基础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够得到保障,所培养的人才也能够满足高度专业化工作岗位的要求[1]。

二、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特征与功能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是由政府主导的学校式的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间欠缺沟通和合作。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教育。

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又由于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和陈旧,教学实践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职校学生的实践技能、自我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

更主要的是缺乏同企业行业间的合作交流,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要求。

公共实训基地,在提高职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加强职业学校同企业行业间的沟通,整合教育资源,提供岗前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拥有很多优势。

在这些背景下,在已有的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上,国家发布法律法规,支持建立了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从一定程度改善了这一现状。

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顺应企业社会需求的产物。

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21 年 02
6 月
宁 波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n b oye h i o ra fNiz o P ltc nc Vo.6No3 1 . 1
第 l 6卷 第 3期
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徐 春梅
( 四川 广播 电视 大学 ,成都 6 07 ) 1 0 3
职业教 育 的校 企合作 是解 决职业 教育 经费 不 足 、职教学 生就 业竞争 力不 足 以及企 业人 才缺 乏 等 问题的重要途径 。《 国家 中长 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 规划纲要 (0 0 2 2 2 1— 0 0年 ) 中着 重提 出职业教育 要 》 “ 实行 工学 结 合 、 校企 合作 、 岗实 习 的人才 培 养 顶
条件含有 能力 、 观念 、 积极性 等等 。
( ) 元 制 教 育 模 式 的 特 点 二 双
1 .完 整 的 职 业 教 育 法 律 法 规 体 系 。 德 国 从 18 8 9年 颁 布 《 业 法 典 》 始 直 至 今 日 , 工 开 已经 颁 布
了 l 部针 对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 0余 规范 职业 教 育 的教学各 种要求 ,明确企业 与学校 之 间的协作 关系 , 以法 律保 障形 成 了 国家 、 校 、 学 企业 与 行业 协会 共同举 办职业教育 的局面 。同时 , 国政府 实 德 时根据社会 经济 发展需 要定期 补充 、修订 和完 善
( ) 作 过 程 :,益 协 调 不 平 衡 , 作 范 围 比 三 合 f i 1 合
较 窄
生 的学 费并 支付一定 的工资 。1 2 ] 为 保证企业 参 与的积极 性 ,德 国政府 通过 法 律 、 规 与经济杠 杆 的作 用 , 参训企 业能 获得政 法 使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相 关 的 各 种 培 训 费 用 . 括 付 给 学 徒 相 当 于 德 国一 包 般 技 术 工 人 3 % 的 培 训 津 贴 . 业 还 是 能 从 学 徒 的 O 企 劳 动 中 获 得 一 定 的 净 利 润 第 三 . 约 人 力 资 源 成 节 本 企 业 通 过 参 与 职 业 教 育 实 践 教 学 . 须 发 布 招 无 聘 广 告 、 须 适 应 期 、 风 险 。 能 获 得 本 企 业 需 要 无 无 就 的后 备职 业 人才 .为企 业大 大 节 约 了人力 资 源成 本 第 四 . 高 企 业 竞 争 力 在 激 烈 的 市 场 竞 争 环 境 提 下 . 个 企业 的生存 靠 技术 的革 新 , 技 术 的革新 一 而 靠 人 才 企 业 可 以 根 据 劳 动 力 市 场 对 劳 动 者 能 力 素 质 的要求 、 据 企业产 品生产 的技 术知 识要求 和产 根 品 质 量 的 生 产 技 能 要 求 X- 训 者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 l ,  ̄
与 职 业 教 育 实 践 教 学 的 蓬 勃 发 展
职 业 道 德 的 优 秀 技 术 工 人 ,对 提 高 劳 动 力 素 质 、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起 了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德 国 企 业 参 与 职 业 教 育 实 践 教 学 的 原 因 德 国 的 企 业 之 所 以 积 极 参 与 职 业 教 育 . 要 出 主 于 社 会 和 企 业 自 身 利 益 两 个 方 面 的 原 因 1社 会 原 因 第 一 . 业 参 与 职 业 教 育 实 践 教 . 企
合 , 入 有 效 地 参 与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从 德 国 企 业 参 与 职 业 教 育 实 践 教 学 的 原 因 和 模 式 进 行 深

德国职业教育学企结合给中国中职教育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学企结合给中国中职教育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学企结合给中国中职教育启示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技能主宰着这个世界。

虽然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人数出现高峰,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却也不得不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博士硕士扎堆,高级技工难求”的局面。

而相对而言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仅造成农民工廉价劳动力膨胀给社会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包袱,也造成农业经济受滞。

我们应该就看到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也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薄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劳动力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现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要求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者,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素质要求上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跨行业的职业教育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协作和合作。

这也要求建立和加强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建设。

一、从意识上认识的学企合作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本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转移的重任。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履行社会义务的必然要求。

实训教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借鉴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深化中职实训教学改革,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实现职业教育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今的中国缺乏的不是文凭,而是技能。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大多眼高手底。

理论一箩筐,技能没几个。

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使得中国的人才市场呈现出十分尴尬的局面。

一面是几百万的人待业,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用工荒和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这一环境出现了问题,尽管造成中国职业教育不良状况的原因很多,如我们经济不够发达,只是个发展中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基础不好、还有生源不好等等。

但最关键的是学校和企业没有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没有为创造和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学校和企业都要从意识上认识到这一点。

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引言: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德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备受瞩目。

其中,德国的“双元制”和我国的“校企合作”是两种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模式。

本文将对德国的“双元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德国的“双元制”1. “双元制”概述“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模式,是指工业、商业、农业等行业通过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渠道,共同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

2. 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德国的“双元制”下,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

学生通过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实习,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实用技能和工作经验。

3. 学徒制度的重要性德国的“双元制”注重学徒制度的建设。

学徒通过在企业接触真实工作环境,由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逐步成长为专业人才。

二、我国的“校企合作”1. “校企合作”概述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也积极推行“校企合作”。

企业与学校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2.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我国的“校企合作”方式较为灵活,包括联合办学、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项目等。

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调整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与德国“双元制”相比的不足与德国的“双元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程度有待加强。

三、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1.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我国应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平台。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2. 建立健全的学徒制度学徒制度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建立健全的学徒制度,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导师指导。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之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合作建立的,这种合作模式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参加企业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参加企业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德国职业教育注重企业参与。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参与非常重要。

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课程和培训计划,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这种合作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企业参与,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和培训计划,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再次,德国职业教育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这种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要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最后,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要求。

这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

职业技术教育是 与经 济发展结合最 紧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育 ,职业技术
与我 国不 同的是 , 在德 国, 要想上 “ 双元 制” 职业学 校 , 学生
教育必须进行校企合作 , 这已成为 国内共识 。但困扰当前职业学 首先需要选择他喜爱 的企业和工作岗位 , 到企业 申请学位 。企业 校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 , 就是企业参与合作 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 与学生 形成用人关 系 , 学生 由企业 招收 , 入学也 是到企业入 学 。
笔者 曾作 为公 派交流学者到过德 国交流学 习 , 其间, 先后 到德国 例如 , 2 0 1 1年希斯公 司收到 8 0多份简 历 ,大概 2 0人参加 了面
的大众公 司 、 莱 比锡的宝马 公司 、 希斯公 司 、 沃尔夫斯 堡商学 院 试 , 最后 录用 6 人 。企业招 生数和专业是 由企业 的人事部门 、 培

般为企业录用。 企业按照 国家 的规定 实行“ 行 动教 学” , 第一年末到车 间 , 工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实行双元 制教学 ( 一元在企业 , 一元 作是跟随熟练工学 习。在希斯公 司 , 培 训专业 涉及机加工 、 切削
在职业 学校 ) , 以企业为主导 , 学生在企业进行 实践性学习 , 三年 机械工等工种 。而在学校进行 的职业教育部分 ,可 以一 次性去
或三年半或者两年的学制 。德 国职业 教育 的基础是联邦 职业教


两个 周 , 校企双方协商而定 。希斯公司第一年付 给学 员每月
育法 ( 1 9 6 5 年颁 布 , 2 0 0 5 年修 订 ) , 各联邦州有各 自的学校法 , 开 5 0 0欧的工资 , 最 后一年涨 到 9 0 0多欧 , 但公 司不为学生提供 食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对我国高职教学的启示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对我国高职教学的启示

汇报人:
0 2
通过借鉴德国跨 企业培训中心的 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可以改善 我国高职教学的 教学效果,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主动性。
0 3
德国跨企业培训 中心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 创业精神,有助 于激发学生的创 造力和创新思维。
0 4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注重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我国高职教学应借 鉴德国跨企业培训 中心的实践操作和 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是高职教学发展的 重要方向,也是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关键。
德国跨企业培训 中心注重实践技 能的培养,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实 际操作能力。
0 1
德国跨企业培训 中心的课程设置 和教学内容紧密 结合市场需求, 有利于培养符合 社会需求的高技 能人才。
和指导。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注重 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 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教 师与企业合作密切,能够 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 发展,将最新成果和实践
经验融入教学中。
我国高职教育应适 应经济发展需求, 培养符合企业实际 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 心注重实践操作和 职业技能培训,符 合经济发展对人才 的需求。
建立我国高职教学的跨企 业培训中心的实施路径
建立实践教学的 课程体系,注重 实践与理论相结
合。
加强实践教学师 资队伍建设,提 高教师的实践经 验和实践教学能
力。
建立实践教学评 价体系,对实践 教学的效果进行
科学评估。
推进实践教学信 息化建设,利用 信息技术手段提 高实践教学的效
率和效果。
添加标题

最新-德国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精品

最新-德国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精品

德国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去。

一、德国校企合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经验及举措虽然德国生产原料资源比较短缺,但是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状况仍然位于世界前列。

这与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德国的职业教育为其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产业工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科学而完善的体系,其模式主要分为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两种。

现代学徒制是指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成为其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

现代学徒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企业培训为主,按照企业所需培养人才。

而双元制是指学生的整个培训过程在职业学校和工厂企业两个场所进行,在学校主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培训。

双元制也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并且,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学习与工厂企业中的实践学习是密切结合的。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闻名全世界,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校企合作关键因素与做法。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在国家立法支持下,由政府统筹管理实施的。

无论是现代学徒制,还是双元制,德国政府都起到了关键的主导作用。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其职业教育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比如德国《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成人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等,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度干预和具体指导。

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德国政府规定了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由生产企业、职业学校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实施,保证了德国校企合作机制的良性发展。

可以说,由政府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在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二企业的主体地位。

德国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而职业学校只是起协作作用。

比如,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学生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不足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学生都是在企业进行实训学习。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作者:张建荣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年第06期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共识,但现实中校企合作的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

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企业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缺少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则在培训成本及同行竞争的残酷现实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此,来自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张建荣教授建议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跨企业教育培训协作机制,通过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来服务于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和企业人员的培训。

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实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张建荣,1962年5月生,浙江绍兴人,德国不来梅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工学博士。

现任同济大学教授,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建设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设计、咨询工作,研究方向是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加固等;现同时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建设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

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建设教育协会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多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作为一名横跨工程和教育两大学科领域的高层复合型专家,张建荣教授从职教发展角度发表的一些意见往往能够更加贴近企业一线的实际需求,为我们在职教改革中进一步开拓思路提供有益的帮助。

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被公认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

但毋庸讳言,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技术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主要症结在于实践环节薄弱、培训设施落后、企业参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了很大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2023年德国双元制中校企联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3年德国双元制中校企联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3年德国双元制中校企联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2023年,德国已实现了双元制教育(Dual Education System),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

此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也让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这种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联合培养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此相对,德国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既获得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技能,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因此,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教育体验。

其次,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设置与实施更灵活,能够更加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

德国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向,使学生掌握最新实践技能,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也应更加灵活、与时俱进,给学生提供更加针对性、贴近市场的实践教育。

再次,双元制教育中实习期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实践技能。

德国实习期的时间较长,有些实习时间甚至可以达到半年以上。

中校企联合培养可以让我国职业教育也更多地在实习方面加以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进入职场时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双元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也可以让企业具备更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德国企业参与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获得了未来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招聘成本,让企业更加舒展未来的发展。

我国企业也应该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为未来自己企业获得更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成就了梦想。

综上所述,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建立与企业的联合培养、灵活调整职业培训内容、重视实习经历、提高企业的培养责任与成就感。

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必要性 1.形成新的培训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由企业参与已成为共识。 国际上 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均反映出了这一特点,如德国实 行 “ 双 元 制 ”、 美 国 实 行 “ 合 作 教 育 ”、 日 本 实 行 “ 产 学 合 作”、英国实行“三明治”教学。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 是以学校模式来实施的, 与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都较 少。 企业缺乏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的习惯和兴趣,不愿 意为职校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这必然影响职 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跨企业教育培训 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的应用状 况并开展相关的培训,而且还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与企业 之间的中介,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 习机会,职校教师也可以在跨企业教育中心开展教学实 践和研究工作。 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职业 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
改革等。 完成国家 863 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建设教育协会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
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多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作为一名横跨工程和教育两大学科领域的高层复合型专家,张建
荣教授从职教发展角度发表的一些意见往往能够更加贴近企业一线的实际需求,为我们在职教改革中进一步开
拓思路提供有益的帮助。
■■■■■■■■■■■■■■■■■■■■■■■■■■■■■■■■■■■■■■■■■■■■■■■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 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张建荣
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被公认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 效手段。 但毋庸讳言,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技术培训 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主要症结在于实践环节薄弱、培 训设施落后、企业参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政府对职业 教育的投入有了很大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 极大的改善。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及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均 建设了一大批实训中心。 这些实 训中心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职 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 但 是,这些项目大都是以政府向学 校拨款的形式投资建设,由学校 规划、建设、运行、管理。 实训中 心建在校园内, 学校各自为政, 学校之间的交流及学校与企业 之间的交流极少。 换言之,在学
文摘
用目前职业学校正在兼并和整合的时机来组建相关的 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或可将行业企业的现有教育培训 资源重新组合,建立行业的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
— — — 跨 企 业 教 育 培 训 中 心 的 主 要 业 务 可 包 括 : 政 府 负责协调,宏观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组织参 与制定统一的教育培训标准;开展多形式、多类型的教 育培训服务,包括再就业培训等;与同行业职业学校进 行合作, 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践研究和技能培训机会;开 展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提供本行业劳动力 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
校没钱的时候,学校抱怨说校企合作是“剃头挑子一头 热”、企业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但当学校拿到建设经费 的时候,学校并没有真正让企业参与其中,校企合作依 然存在“一头热”的现象。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学习借 鉴德国经验,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 它与目前建于 各院校内的实训中心的区别在于:以企业为依托而不隶 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学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共识,但现实中校企合作的
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 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企业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缺少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
面,企业则在培训成本及同行竞争的残酷现实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此,来自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的张建荣教授建议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跨企业教育培训协作
2.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原则。 坚持走本土化与 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避免出现把“国际化”变 成“同化”或“某国化”的现象。
3.渐进性原则。 以渐进方式逐步推进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与国际接轨, 采取适度保护与有序开放相结 合、试点与推广相结合、整体布局与重点实施相结合 的策略,
2.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我国大中型企业虽然大都设有教育培训机构,但并 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的企业因考虑降低成本、缩减开 支的需要,把教育培训机构当做一种包袱或负担,想办 法将其剥离或裁撤。 有的企业担心员工接受了培训后跳 槽走人,因而对投资教育没有积极性。 还有的企业认为 教育培训是职工个人的事情,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额外 开支,不乐意为职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 而对于大部分 中小企业来说,尽管有对职工进行培训的愿望,但苦于 经济实力和教育培训资源的限制,很难在企业里设立教 育培训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为职工开展必要的教 育培训工作。 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可以更有效地为全行 业的企业开展职工教育与培训。 因为这是行业协会组织 的培训,企业没有理由因为担心员工跳槽而阻止员工参 加培训。 这对于行业内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职工 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水涨船高”的作用。 3.统筹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虽然有的企业 (多数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 团)设有教育培训机构,但主要是面向本企业的员工,并 不是面对整个行业,故很少且很难为本行业内的其他企 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服务。 对整个 行业来说,这种企业内的教育培训资源是相对分散和有 限的,对同行业中小企业来说也是封闭的,在某种程度 上造成了企业教育培训资源的闲置、浪费或是损失。 类 似的情况在中、 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同样存 在。 职业教育实训设施针对性强,而每所院校某一专业 的招生人数有限,这就造成大部分实训设施的利用率极 低,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突 破学校围墙的隔阂,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资源 共享。 4.强化行业协会作用,完善教育服务功能 我国各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极其微弱,在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有的行业协 会虽设有教育培训的部门并开展相关的培训业务,但由 于没有相应的培训基地,教育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建设 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有利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教育 培训中的作用。 依托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职工教育培 训工作不再是单个企业自身的行为, 而是行业行为,使 教育培训更具行业特色和水准,职工通过跨企业培训中 心的培训设施可以了解到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此外,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 制来开展就业服务方面的其他业务,如:利用行业优势
业学校,受政府财力支持,为整个 行业服务。
一、德国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 的特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企业在职 业教育与培训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自上 世 纪 90 年 代 初 开 始 , 由 于 经济不景气,企业效益下降,很多 企业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削减甚至
26 / 江苏教育
职业教育版 2 0 1 1.6
不愿再提供教育培训岗位,直接影响了“双元制”培训的 开展。 这在德国职教界引发了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的反思与讨论。 特别是在德国东部地区,两德统一后大 规模地进行企业改制、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有企业 大量倒闭或被兼并,企业培训岗位严重不足。 在这样的 背景下,德国各地政府引导相关行业或同行业企业建立 了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来承担职业教育工作,同时也为 社会上需要培训的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受到了企业、学 校、社会各方的欢迎。
■■■■■■■■■■■■■■■■■■■■■■■■
■■■■■■■■■■■■■■■■■■■■■■■■
LUNTAN
论 坛 名 家 视 线 主持人:郭扬 MINGJIASHIXIAN
责任编辑 叶 萍
E- mail:p_ye2@
■■■■■■■■■■■■■■■■■■■■■■■■■■■■■■■■■■■■■■■■■■■■■■■
构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建设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
委员。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设计、咨询工作,研究方向是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加
固等;现同时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建设类职业教育教学
跨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 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成为一种行业行为,有利 于行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培训经费由行业统筹,可 以减小企业间负担教育成本的不平衡,消除企业为避免 职工接受培训后跳槽而限制职工参加培训的弊端。 此 外,职工可以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行业培训网络设施 来了解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教育培训更具行 业特色和水准校学生实训和企业人员的培训。 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发挥行
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实训
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张建荣,1962 年 5 月生,浙江绍兴人,德国不来梅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工学博士。 现任同济大学教授,结
— ——跨企业教育培训中 心 的 建 设 及 运 行 资 金 来 源 可考虑政府财政补贴、 企业职工工资的 1.5%教育培训 费转拨至教育培训中心统一使用、利用各种市场化服务 收取费用及政府的再就业培训项目经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国外跨企业培训的模式 有利于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难题。 依据各地 经济发展的水平,从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地方经济、开发 人力资源等要求出发,建立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主导、 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跨企业教育培训合作机制,有利 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高职业教 育投入机制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青年失业率高低与其教育体制中学生从 学习领域到工作领域过渡过程密切相关。 青年失业率低 的国家是因为建立了包括雇主积极参与在内的通畅的 从学校课堂到实训工场再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途径;青年 失业率高的国家则缺乏这一机制,使得青年在由学习过 渡到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 因此,教育培训体制 和实施方针应有助于学习者顺利地完成从学习领域到 工作领域的过渡,而开展跨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则有助于 学习者成功地实现这一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