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综述太阳病兼证治疗

合集下载

读《伤寒论》,辨太阳伤寒兼证

读《伤寒论》,辨太阳伤寒兼证

读《伤寒论》,辨太阳伤寒兼证新疆自治区中医院白玉盛所谓兼证,即两种及两种以上病证同时并存,而以其中一种为其基础者。

太阳伤寒兼证,即是在典型太阳表实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病候之证。

由于其病证的核心是太阳伤寒证,病机以卫闭营郁为主导,故其治疗仍以辛温发汗为基础,而对兼夹病证予以适当处理。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提要]太阳伤寒兼经气不利证治风寒束表,营卫失调,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脉紧。

邪阻太阳经输,经气不利,头痛项强,本是太阳表证之常见症象。

今项强及背,表明邪阻较重,经气郁滞更甚,且病变部位扩大,此时若仅以麻黄汤发散风寒,取效必不尽如人意。

若在发汗解表之基础上,辅以升津舒经之法,方为两全之策。

[病机] 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 辛温解表,升津舒经,葛根汤主之。

[方解]功效:发汗解表,升津舒经(止利)配伍:方以桂枝汤加麻黄发汗解表,调和营卫,以治其本;更以葛根辛散祛邪,升津以舒缓拘挛之经脉,通调郁滞之经气。

其用桂枝汤加麻黄以代麻黄汤发汗解表者,为顾护阴津之意。

“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提要] 表寒里热的证治太阳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身痛,显系伤寒表实证。

风寒束表,阳气内郁,渐次化热,内热扰心,而现心烦郁闷之症。

析其因果关系,内热缘于阳郁,阳郁咎由寒闭。

病虽表里同见,标本轻重有别。

今表寒不解,郁阳失展,则内热难断其源。

故而治疗宜重在散寒解表,佐以清透内热,方选大青龙汤。

[病机] 风寒束表,郁热在内[治法] 发散风寒清解郁热[方解]功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配伍:大青龙汤为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

方以麻黄汤加生姜辛温发散,以除表闭;石膏辛寒,清透内热以除烦躁;大枣甘温培中,以资汗源。

如此表里兼治,轻重得宜,服后自当汗出邪解而内热随消。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

因其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指出了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

太阳病根据感邪的性质、体质的强弱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证型: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前二者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后者则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

虽然《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辨治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疗方药及误治变证等亦均有针对性论述,只是还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认识之。

鉴于此,本文兹对《伤寒论》太阳温病证作一肤浅探讨。

1.太阳温病证的概念《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指出太阳温病之症候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生的外感疾病。

温热外袭体表,肺卫受邪,同样会出现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病表证。

但温热之邪毕竟与风寒之邪不同,它具有温热的特点,且易伤津液,故起病之初,即会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不恶寒。

但从临床实践看,温病初期,邪在卫分阶段,也有恶寒,只不过是程度轻、时间短罢了。

试想,即使邪热炽盛的阳明病,在初起阶段也会表现有短暂的恶寒(183条),何况是太阳温病的表证?故此处所说的“不恶寒”,是恶寒少的意思,并非一点不恶寒,否则就不能称“太阳病“了。

或许从113条更能证实这一说法,该条云:“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从口渴、发热、脉浮等症状和用汗法治疗看,本证当属太阳温病证,而“形作伤寒”,是指本证有类似于伤寒的恶寒、身痛等症状,也就是说太阳温病也会有明显的恶寒表现。

至于这里出现“弱脉”,乃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意在说明感受的是温热之邪而非风寒之邪,所以,虽“形似伤寒”,但“脉不弦紧而弱”,同时出现“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等症象,使人一看便知是太阳温病证而非其它。

因此,治用辛凉发汗即可获愈。

伤寒综述二-太阳病

伤寒综述二-太阳病

太阳病证候类型太阳病可分经证和府证两大类型。

经证为邪在肤表的病。

太阳病概说太阳主人体的肌表,外邪侵犯,大多从表而入,正气奋起抗邪,于是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太阳病,又称表证。

但太阳病有经证、府证之分,太阳统摄营卫而经脉循行项背;太阳之府,就是膀胱,所以邪犯体表所出现的表证,又称太阳经证。

如经证不解,邪传膀胱,乃成太阳府证。

从“太阳”二字词义上讲,“太”是开初的意思,病属初起,正气尚盛,抵抗力较强,证侯表现多属阳性,故太阳病,亦即意味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

综上所述,可知太阳病的含义,其原因是外邪侵袭,病程为初期阶段,病位在一身之表(指经证而言)。

太阳病的主要脉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主要脉证。

不问其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其病程有多少长短,但见此脉此证,即可指为太阳病,换句话说,凡称太阳病者,必须具备此脉此证,否则,便不能称为太阳病。

现将其主要脉证讨论如下脉浮:脉搏轻按即得的,谓之浮脉,《难经》形容它:“脉在肉上行。

”因外邪侵袭于肤表,正气抗邪向外,故脉亦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身的背部。

太阳经脉受邪,不能象平常一样的柔和,故头项强痛。

恶寒:亦包括恶风在内,这是外邪侵袭,卫阳被郁的缘故一般情况是,太阳病的主证除了上面所述以外,当有发热,在临床上,太阳病的恶寒与发热,总是同时并见。

但在太阳伤寒初起的时候,确有未发热的情况,而恶寒为必具的见证,所以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只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而不言发热,就是这个道理。

然根据卫阳被郁的情况来讲,伤寒初起虽有未发热的,但为时短暂,一定会很快发热,《素问·调经论》:“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根据这一机理,可知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要热型。

且太阳伤寒的未发热而恶寒,与少阴病的无热恶寒,有根本上的不同,两者不容混淆。

未发热,是指暂时不发热,并不是始终不发热,无热是指根本不发热,两者的区别,自很容易。

即以恶寒来辨,太阳病恶寒,必脉浮而有头痛,少阴病的恶寒,脉必沉微细而无头痛。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综述太阳病兼证治疗

伤寒综述太阳病兼证治疗

太阳病兼证治疗太阳病未解而兼他证,在治疗上就不能与太阳本病完全一致,它与合病并病既不相同,与变证两感证亦不一致,应认真区别。

凡是一开始即见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的合并病,一经的证状未完全消除而又见又一经证状的为并病,经过误治之后,其证候性质已经变换则为变证,病初起时,六经中间,相为表里的两经同时俱病的为两感证,如初病时既有太阳表证,又有少阴里虚证,即为太阳与少阴两感证。

这里所论述的是专指太阳经证未解而又挟其它证候的兼证治疗,现分如下几证讨论:(一)太阳中风而兼气逆作喘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前述麻黄汤证的喘逆,是因无汗而致肺气不宣,所以发其汗则肺气宣而喘逆亦平。

今中风证自汗出而有喘逆,是知并非表郁而肺气不宣,故不须再用麻黄发汗。

本证的喘逆不问其由太阳中风兼其他原因所产生,或素有喘逆而患太阳中风,只须识得其喘由于气逆所致,而又有中风证状者,均可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

但致喘的原因很多,如其喘息并非气逆所致,则亦非朴杏所宜,不可胶执不化。

(参阅18,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方组论述:本方即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太阳中风,厚朴杏仁降气逆以定喘,如肾虚不纳的气逆作喘,不得误用朴杏,恐反耗散真元。

(二)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如属表虚汗出的可用桂枝加葛根汤,表实无汗的则以葛根汤治疗。

文未太阳经受邪,本有头项强痛的证状,但背部并不一定受到牵引。

今项背部拘急不舒,运动不能自如,是因项背部筋脉失却津液的濡养所致。

葛根能升津液,为治项背强几几的要药,所以不问其表虚表实,均以葛根为主治。

(参阅14,31条)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方组论述:二方均能治疗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证,应用区别只在有汗无汗上分,有汗表虚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表实用葛根汤。

伤寒综述三-太阳病的治疗

伤寒综述三-太阳病的治疗

太阳病的治疗经证府证病位不同,经证在表,故治疗宜以解表为主。

《内经》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邪在肌表的治疗法则。

府证在里,蓄水宜治以化气利水,蓄血宜治以攻瘀逐血,现分别论述如下:(一)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方法只须调其营卫,自可汗出病解。

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又凡是营卫不和自汗出的证候,都可用以治疗,不仅限于太阳中风一证。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组论述:桂枝辛甘而温通卫阳,芍药苦酸而和营敛阴,这两味药相伍配合,在发表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佐芍药以和营,甘草取其调和诸药。

是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并不是取其直接发汗的作用,而是在于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出,肌腠之邪亦随之而解。

咨服药后的几点注意:1.桂枝汤本身不是发汗剂,但邪在肌表者须从汗出而解,故在药后片刻最好吃些热的稀粥以助药力,并宜温覆,使易于酿汗。

2.注意微汗而不宜汗出太多,中风证本自汗出,如汗出太多,邪反不易尽去,且有亡阳之变。

3.汗后,证状已全部消除,则不必尽剂,如病犹不解,可连续服。

4.药证相符而服汤后反烦不解,是因经热太甚,可先针刺风池、风府二穴,泻其经热,然后再服桂枝汤。

桂枝汤治禁:原则上讲,凡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都属于桂枝汤的禁例,今所提出的是指疑似之证,可与不可之间的禁例:01.表实无汗者禁用,因桂枝汤只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而不能开表发汗,故太阳中风证投之有效。

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证,便非其所宜。

如以治表虚之药而治表实之证,即犯实实之戒。

见不2.凡内有湿热,特别是平素嗜酒的人,应该禁用或加减使用,因桂枝汤中药味辛甘为多,湿热内蕴者,服后容易引起呕吐,所谓“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即是此意。

3.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所以里阳素盛或里已化热,即有中风见证,亦当禁用。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1,头项强痛2而恶寒3。

【注释】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1、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2。

【注释】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

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1者,名为伤寒2。

【注释】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 而 此复 为发下 逆汗之也。表先证行当攻用 下汗 ,法 是, 为而 误反 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表里同病,里证急重, 宜先攻下,若先发汗, 若先下之, 更伤津液,也属误治。 治不为逆。
为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示: 表里同病应辨其轻重缓急,从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 静、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 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黄疸、伤寒、冠心 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菌痢、 脱肛、疝气、子宫脱垂及某些 胃肠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①。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
【词解】
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证治。
【释义】 下利 ——热迫大肠。 脉促 ——正气抗邪外出。 喘 ——里热壅盛,上蒸于肺。 汗出 ——热迫津泄。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伤寒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澳;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瘿疯;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中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e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详细讲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详细讲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详细讲解这里给大家推荐两篇对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讲述,一篇是中医名师刘渡舟老师的讲解,一篇是精选老师的分析心得。

在此砖引玉,引发对大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思考,欢迎大家在文后多多讨论,共同有所收获。

刘渡舟讲伤寒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见下利的证治。

两经或两经以上病证同时发生,无先后次第之分者,谓之合病。

合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邪气过盛,同时侵犯数经,它的病势也比一经发病为重。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这里指的是太阳与阳明经表同时受邪,既表现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太阳经表证,又有缘缘面赤、额头作痛、目痛鼻干、卧寐不宁的阳明经表证。

关于阳明经证,《伤寒论》中讲得并不太清楚,原文第49条只提到“面色缘缘正赤”一证,很不全面。

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白虎汤证作为阳明经证,混淆了经的概念,也不尽合适。

严格地说,白虎汤证作为阳明热证似乎较为贴切。

根据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与朱肱《类证活人书》等书的记载,均以阳明经脉为病才叫做经证。

《医宗金鉴》对于阳明经证又作了歌诀以概括:“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这里所说的葛根汤证也就是阳明经证,是阳明经脉受邪,经气被遏所表现的证候。

因为它的经也行于表,故也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二阳合病,由于太阳、阳明二经受邪多少不同,病变也有所侧重。

如果太阳病证偏重的,可用麻黄汤,如第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就是个例子。

这一条的二阳合病以阳明经邪为重,这可从“必自下利”一证而知。

太阳与阳明经表受邪,尤以阳明经邪为重,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

以下利为主的,用葛根汤解经表之邪,升阳明之气。

表解则里和,下利必自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病兼证治疗
太阳病未解而兼他证,在治疗上就不能与太阳本病完全一致,它与合病并病既不相同,与变证两感证亦不一致,应认真区别。

凡是一开始即见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的合并病,一经的证状未完全消除而又见又一经证状的为并病,经过误治之后,其证候性质已经变换则为变证,病初起时,六经中间,相为表里的两经同时俱病的为两感证,如初病时既有太阳表证,又有少阴里虚证,即为太阳与少阴两感证。

这里所论述的是专指太阳经证未解而又挟其它证候的兼证治疗,现分如下几证讨论:
(一)太阳中风而兼气逆作喘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前述麻黄汤证的喘逆,是因无汗而致肺气不宣,所以发其汗则肺气宣而喘逆亦平。

今中风证自汗出而有喘逆,是知并非表郁而肺气不宣,故不须再用麻黄发汗。

本证的喘逆不问其由太阳中风兼其他原因所产生,或素有喘逆而患太阳中风,只须识得其喘由于气逆所致,而又有中风证状者,均可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

但致喘的原因很多,如其喘息并非气逆所致,则亦非朴杏所宜,不可胶执不化。

(参阅18,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方组论述:本方即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太阳中风,厚朴杏仁降气逆以定喘,如肾虚不纳的气逆作喘,不得误用朴杏,恐反耗散真元。

(二)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如属表虚汗出的可用桂枝加葛根汤,表实无汗的则以葛根汤治疗。

文未
太阳经受邪,本有头项强痛的证状,但背部并不一定受到牵引。

今项背部拘急不舒,运动不能自如,是因项背部筋脉失却津液的濡养所致。

葛根能升津液,为治项背强几几的要药,所以不问其表虚表实,均以葛根为主治。

(参阅14,31条)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方组论述:二方均能治疗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证,应用区别只在有汗无汗上分,有汗表虚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表实用葛根汤。

照理来讲,表虚有汗的项背强用桂枝加葛根汤,则表实无汗的项背强应当用麻黄汤加葛根,今葛根汤的组成却是桂枝汤内加葛根麻黄,不是麻黄汤加葛根,推究其因,在于项背强几几一证,是筋脉失却津液的濡养所致。

麻黄汤是发汗峻剂,津液外泄过甚,则筋脉更失所养,所以不取麻黄汤加葛根而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这样组合的方剂既能发汗升津,又不致汗泄过甚而更伤津液。

(三)太阳病兼热郁于内,表实无汗的用大青龙汤治疗。

如表虚汗出的,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表实无汗,乃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紧等证状而言,热郁于内乃指内热烦躁口渴等证而言,表实无汗的应用麻黄汤开表发汗,但兼热郁于内者,不得单纯用之,恐其更助内热,所以用大青龙汤,外解表寒兼清内热。

大青龙汤的主要适应证是不汗出而烦躁的外寒内热证,若汗出烦躁,或虽不汗出但无里热烦躁者,均非其所宜。

只要是外寒内热的无汗烦躁,虽脉搏浮缓,身不疼痛,但觉重滞忽有轻时的,也是本方的适应范围。

真如太阳表郁不甚,或汗出不畅,致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又兼有内热口渴者,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参阅27,38,39条)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二二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方组及服用方法的论述:大青龙汤证的病候性质,是即麻黄汤证而又兼内热烦躁,故大青龙汤的方组亦即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

用麻黄汤者,所以开表发汗,生姜大枣所以资助出汗,石膏所以清泄内热。

本方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增加一倍,是以本方出汗力量甚为峻猛,因此对服用方法必须特别谨慎。

一服有汗者,即应停止后服,汗出多者宜用止汗的温粉扑之,因出汗过多,易致亡阳厥逆,所以仲景特别提出,“脉微弱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可见本方使用不当所引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桂枝二越婢一汤亦具有外解表邪清泄里热的作用,但由于麻桂的用量较少,且有芍药敛阴,故解表发汗的作用远不如大青龙汤峻猛,于表郁不甚,汗出不畅而里热者,甚为恰当。

(四)太阳病内挟水饮,如表实无汗而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等证者,可治以小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澼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满痛,干呕短气的,可用十枣汤攻积逐水,但必须待表证已解,方可攻之。

表寒外束,里有水饮,是小青龙汤证的主要原因。

表实无汗,气喘咳嗽,是本汤证的主要见证。

一般来讲,有水气在内者,口多不渴,但水结不化而津液不能布输者,亦有引起口渴的,故小青龙汤证有或渴或不渴的情况,徵之临床,不渴的居多,或渴的较少。

此外,因肺气失于通调,致小便不利少腹满,亦为小青龙汤证的或有情况。

总之,水气流散无定,故有或上或下的见证,水气在上影响于肺则喘咳,水气在中影响于胃则干呕,水气在下停而不去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甲本胸胁部水气澼积,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为必有的见证。

如饮邪上迫于肺,气机受阻则呼吸短促,影响及胃则产生呕,水气澼积不同于停蓄不化的证候,不是用温化或利水可去之,
非攻积逐饮则不足以祛除,所以用十枣汤泻下水邪。

但如外兼表证者,必须待表证已解,才可攻下,否则表热内陷与水相搏,反更孳生其它病变。

在辨证方面,胸胁部水气澼积的病变或因水气攻冲的关系,每有头痛汗出,其证颇似太阳中风,其鉴别要点:太阳中风者,除头痛汗出之外,必有恶寒发热的见证,而本证却不是必有的主证,且因水气攻冲之故,其头痛汗出,必发作有时,而太阳中风则不是此种情况。

(参阅40,41,152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