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考改革历年全国卷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整理
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题全国二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阳光穿过树梢,洒落在泛着青涩气息的校园里。
夏日的午后,蝉鸣声声,懒洋洋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
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那片葱郁的树荫,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
这时,班主任走了进来,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
“怎么了,孩子?”班主任轻声问道。
我低头不语,心里却五味杂陈。
自从进入高中以来,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
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
我感觉自己被束缚在书山题海中,无法自拔。
班主任看出了我的困惑,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知道吗,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你可以试着调整一下心态,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她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感到压抑,是因为过于功利地看待学习。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
每天清晨,我会提前起床,去操场上跑步,感受阳光的温暖和清晨的清新。
课余时间,我会去图书馆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那种烦躁的情绪也逐渐消失了。
(乙)时光荏苒,转眼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
在这段日子里,我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遇到了难题,连续几天都无法解决。
我心急如焚,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
然而,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我并没有放弃。
她告诉我,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信心和毅力。
于是,我重新审视了问题,调整了学习方法。
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攻克了那个难题。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还有一次,我在语文作文中遇到了瓶颈。
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作文总是写不出新意。
班主任发现了我的困扰,她鼓励我多阅读、多思考。
她说,作文是一种表达方式,关键在于真情实感。
于是,我开始广泛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总
诗歌鉴赏2015年新课标Ⅰ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4年(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一、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二、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近十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精准解析和评价(含评分细则)
湖北黄石胡平语文工作室出品近十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精准解析和评价(含评分细则)2018.1.20本资料提供:(1)2012-2017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的试题、精准解析和评价;(2)适合高考全国卷学生做的试题和精准解析:2014-2017年高考北京卷、2016-2017年山东卷(江苏卷、天津卷)、2006-2015年高考湖北卷、2017年3月份后名校调考题试题评分细则1【背景】这是一首写住持礼部考试时见闻和感受的七律。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颈联表明考试意义;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答案】(1)BE B项中“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误,应为“奋笔疾书,紧张肃穆地作答”,因为这是个比喻性的说法,注意与诗题中“进士”相对应的“战士”前面还有“无哗”的限制语。
E 项“承认……的事实”的说法错误,“自惭”实际上是作者的自谦说法,尾联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
(2)①用春蚕食叶的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2【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出了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的复杂心理。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勉励苏辙不辞辛苦,鼓励兄弟不辱使命;颈联嘱咐,通过设想之景,嘱咐苏辙不要忘记国家和亲人;尾联望归,作者借典故巧妙告诫弟弟,出使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该诗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高考全国卷2011-2017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
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与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庄重宁静;③强化作者充溢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出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挚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经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仿照,这从侧面说明白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4.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宋·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全网最详细最权威解析答案版)
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I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有误。
本词前两句“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释意为:“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确实令人陶醉。
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
”下阕首句“翁前子后孙扶掖”,中的“翁”指“父亲”,引申为祖父,泛指老年人,“翁”并非指作者自己;“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曲解文意。
故选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
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
“结合内容”1 分,分析道理 2 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1.“翁前子后孙扶掖”,指“贤孙搀扶老翁行于前,孝子敦厚礼敬走于后”。
本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尊老、敬老、爱老的“礼孝”图。
近年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和答案
近年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和答案2020全国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2020全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2019江西南昌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 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
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安禄山叛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振奋人心。
(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1)C(2)①颈联描绘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②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解析(1)“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错,尾联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一心要重回河阳幕府,像霍去病一样为国杀贼的急切之情。
(2)本题有两问。
第一问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需要分析环境和人物动作,如白雪纷纷、卷帘望山、对山饮酒、上马雪沾衣。
第二问要求分析用意,白雪纷纷、卷帘望山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而此时裴判官依然饮酒、上马,可见裴判官归心急切,塑造了他急于赶赴幕府、为国杀敌的爱国者形象。
2.(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江西近5年高考(诗歌鉴赏)
2008——2012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2008年)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2009年)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答:【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2010年)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
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南昌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南昌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语文一轮专题:第十四讲 古代诗歌阅读
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语文一轮专题:第十四讲古代诗歌阅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诗歌鉴赏 (共15题;共129分)1. (10分) (2017高三上·宁德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胡邦衡①赴新州贬所(其一)王庭珪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②虎豹闲。
百辟③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上书反对议和,请斩秦桧,被贬新州(今广东新兴)。
②清都:古代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此指皇宫。
③百辟:朝中百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 诗的起句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直叙其事,说胡铨写好奏章送达帝前。
B . 诗人用“虎豹”比喻看守皇宫的侍卫,暗示戒备森严,说明胡铨的上书凶多吉少。
C . 颔联写胡铨奏章上达朝廷后,引起百官震动,批评了朝臣的软弱无能与明哲保身。
D . 颈联实写胡铨名高北斗却身处南州瘴海的境遇,表现出作者胸中的无限郁勃之气。
E . “堕”是“坠落”,“高”是“高出”,对比鲜明,突出了胡铨所受的不公正待遇。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8分) (2019高二下·鄂尔多斯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江西省抚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庆清朝慢·踏青①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
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
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钉②得天气有许多般。
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
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③。
【注]①选自《冠柳集》。
冠,超过。
②饾钉:堆砌罗列貌,此处指大气变化多端。
③眉山:语出《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神东君点雨成酥,化冰为水,用轻暖驱走了尚未消尽的料峭春寒,可见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B. 上片末句化用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了郊野外迷蒙秀丽的春色。
C. 与寻常咏春词不同,这首词从天气变化、踏青活动两方面描绘生意盎然的春景图,构思精巧。
D. 这首词造境巧丽、笔触清新,与柳宗元一脉相承,词集取名为“冠柳”,有欲高出柳宗元之意。
16. 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时的情绪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答案】15. D 16. ①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
②“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
③“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
④词人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的比拟,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与柳宗元一脉相承,词集取名为‘冠柳’,有欲高出柳宗元之意”错误。
两宋时期,因柳永太有影响力,其词经常被拿来比较,此处是王观认为自己写的词比柳永词好,于是把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高考改革历年全国卷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整理
南昌高考改革以来,已经确定使用全国卷了,为此小编给大家整理去年全国卷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雷式中学2015年成立啦!是集初中、高中六年一贯制学校。
欢迎各位小升初、初升高同学前来深造学习!我们全心全意为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服务,您们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与动力。
优质环境、优质教学是我们最基本的条件。
办优质学校,办家长心中的民校(名校)、追求卓越,培养精英。
咨询方式:136/9791/8971
固定电话:0791/8833\3738
咨询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大南路188号雷式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