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石壕吏、春望学案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3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二、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三、研读《望岳》1、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2、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词语,写在下面。

4、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研读《春望》1. 查阅资料,解题了解背景。

2.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 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词语,并写下来。

4. 品味鉴赏(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说说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检测反馈1、背诵《春望》,回答问题。

① 这首诗的诗眼是:② 远望泰山的句子是:③ 近望泰山的句子是:④ 西望泰山的句子是: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壮志。

2、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2][3]下一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背诵这三首诗歌。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熟读这三首诗。

识记生字:岱眦搔簪逾邺戍妪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春望》教学步骤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

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

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

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教学《望岳》教师导学:《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朗读: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优秀教案共57页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优秀教案共57页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
描写细小的事“物三,吏题材”是:多 方面的。 无论五言、七《言新、安古体吏、》近《体潼,关都吏特别》《石壕吏》 出色,又能融“合三前别人”艺:术的各种长处, 形成了自己 “《沉新郁婚顿别挫》”的《垂老别》《无家别》
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_山__势__之__高__峻__。
颈 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翻译:(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 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细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 望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地__域__广__阔___。
颔 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翻译: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 山北晚上早晨都不同。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
近 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赏__慕__有__加__。 望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翻译: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苍翠的山峦 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首句是__设_问__(修辞),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
远 _兴_奋__不__已__,__竟_不__知__如__何_描__绘__的心情,令人顿生 望 悬念。
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尾 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翻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 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预习学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预习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编制人:张敏琴编制时间:2013-7-24审核人:张敏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名、字、号及作品。

2、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三首诗的内容。

4、领会风格,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完成目标:目标一:了解作者名、字、号及作品杜甫,字,也称“”,其诗是“”。

因曾居长安城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之称,与李白齐名,也称“”,代表作《春望》、“”、“”。

目标二:朗读朗读这三首诗,先读熟,再出声朗读,然后互相听读,并进一步体会情感。

最好能背诵其中的两首诗。

目标三:理解内容参阅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诗意,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

(如果自己不能完成,可以互相讨论)岱.()宗曾.()云决眦.()搔.()簪.()逾.()邺.()城老妪.()幽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目标四:体会风格,领会思想感情《望岳》1、()望,写出泰山、的形象()望,写出泰山、的形象()望,表达作者、的感受()“望”,表现作者、的精神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5、《望岳》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春望》1、首联,表达诗人的感情颔联,表达诗人的感情颈联,表达诗人的感情尾联,是、、所致2、《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形象的诗句是3、杜甫的《春望》一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石壕吏》1.发挥想象,将老妇和吏的对话补充完整。

2.用原文词语填空:差吏,夜,老妇,前致词,3.本诗通过对差吏夜捉人的叙述,揭露,同情,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感情。

4、赏析“有吏夜捉人”这句诗。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春望》教案《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一、《望岳》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如《登高》、《春望》等,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

2.介绍作者和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同时,让学生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即杜甫在所谓“开元盛世”时期,对泰山景象的赞美。

3.朗读诗歌:播放录音,让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和正音正字。

然后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品读诗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5.课堂小结:总结《望岳》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魅力。

二、《春望》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春晓》等描写春天的诗歌,引出《春望》的主题。

2.介绍作者和背景:介绍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生活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3.朗读诗歌:播放录音,让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和正音正字。

然后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品读诗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情感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通过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等描写国家动荡不安,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

5.课堂小结:总结《春望》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魅力。

三、《石壕吏》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吏》、《三别》等描写战乱中百姓苦难的诗歌,引出《石壕吏》的主题。

2.介绍作者和背景:介绍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生活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

3.朗读诗歌:播放录音,让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和正音正字。

然后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品读诗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情节美。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苦难和无奈。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2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2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同学们,你去过我们成都的杜甫草堂吗?你们知道这样几副对联吗?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郭沫若)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先看《望岳》。

二、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造化钟.神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春望》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2.读懂诗情 (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许多名句包含哲理,请你再写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并简要说明所包含的哲理。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一男附.书至(古义:
今义:

室中更.无人(古义:
今义:

天明登前.途.(古义:
今义:

出入无完裙(古义:
今义:

听妇前致辞(古义:
今义:

(2)词类活用
二男新.战死(
)听妇前.致词(
他携带家眷和逃难的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
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
吏”(《 》《 》《 》)、“三别”(《 》《 》《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
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一)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石壕吏》的内容。
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
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1.导入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杜甫有哪些著名的诗作吗?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望岳》。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用词准确,意境深远。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岳》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望岳》。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鉴赏文章。

第二课时:《春望》1.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望岳》有什么深刻的印象?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春望》。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分析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望》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春望》。

写一篇关于《春望》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石壕吏》1.导入回顾前两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作有什么感悟?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石壕吏》。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石壕吏的形象,以及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石壕吏》的理解。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4.填空《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预习反馈】二、品味研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3 春望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此刻,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址,不同的时刻……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制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咱们来踏寻前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遇。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一、听配乐朗诵。

二、全部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明白得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明白得的地址,师生一起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缺,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学生齐读全诗。

六、体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那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据,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击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要紧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受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燃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但是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为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间,更觉“家信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一般的家信是何等宝贵、何等宝贵啊!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情感,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教案学校北京十四中授课教师李璐课题杜甫诗三首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了解作者和三首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比较三首诗作者思想感情的不同。

教学难点理解《石壕吏》中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测二、导入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有什么含义?2、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之中,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候,杜甫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三、了解作者1、学生介绍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教师小结:杜甫为什么会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内容总是与国家、民族、百姓的生活分不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注、对百姓的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

杜甫的诗歌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社会的变迁。

四、比较阅读《望岳》和《春望》1、学生自己朗读《望岳》,正音。

2、学生一起朗读《望岳》。

3、教师板书表格后范读,学生完成表格。

联的名称望的方式岳的特点人的感情首联远望气势雄伟惊叹颔联仰望神奇壮丽赞美颈联眺望气势雄伟激动尾联极望气势雄伟坚定、骄傲4、教师介绍杜甫写《望岳》的历史背景:这首诗歌写于开元盛世,当时的杜甫才二十四、五岁。

5、学生谈对尾联的理解。

6、学生一起朗读《望岳》,要求读出气势。

[1][2]下一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推荐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推荐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推荐阅读)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精美语言和诗歌的修辞方式;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德育:5、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1.朗读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初读诗歌,感知韵味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脚是:了、晓、鸟、小。

押的ao韵。

字音见书下注释。

分组讨论,体会意境1、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诗文大意理解: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内容:《杜甫诗三首》课型:讲读课主备人:封毅审核人:备课时间:2010-9-24 上课时间:6周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重点: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难点: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之意。

二、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解题这首诗抒发面对秋江的萧森景色而引起的羁旅之感。

识记要点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称为“诗史”,其人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自主试学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高三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9篇

高三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9篇

高三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9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1一、教学目的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框。

“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此教案适用于初中学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学习和理解杜甫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意境,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识别和理解文学陈述方式的能力。

4.规范学生阅读理解和批评分析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杜甫这位诗人,在理解诗歌内容后,能分析实现诗歌的方式和技巧。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的方法,领悟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自行阅读和研究三首诗歌,做好教案设计。

2. 引导学生了解杜甫个人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打下认知基础。

3. 教师朗读《望岳》,提醒学生留意诗歌的题材、主题、词藻、韵律和语言运用,后让学生跟读练习并简单记录自己想起的感受和想法。

然后由教师来带领学生分组探究诗歌构成、字句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4. 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如:根据《望岳》的诗意,自己讲述一次在山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5. 教师重复步骤3和4,分别讲解和学习《春望》、《石壕吏》。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针对每一首诗歌写一篇短篇阐述,不少于200字,要求内容贴近自己的实际及感悟,同时注重成语或修辞方面的熟练掌握。

四、评估方式1.课堂活动表现。

2.学生的写作表现。

3.比较学生获取三首诗歌的探索结果,以测试他们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适度放松课程的速度和压力。

2.班级中的语文爱好者应该负责带领学习小组或者是阅读研究组,从而为课程更好地发扬作用。

3.注重与本学科其他部分的联系,如历史、地理和哲学等。

4.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早进行难度适当的课堂测验或者测试,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反馈。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杜甫的古诗文,深入了解唐代诗人的文学艺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探讨人性、人生、自然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积极态度。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加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唐代文学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望岳》教学1.首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对于大自然的钦佩,理解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2.针对诗中的“高岳”、“岷山”、和“天街”等词语,通过画册、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呈现山川大地的美景和意蕴,让学生对山水形成深厚的感性认识。

3.教师要提问,让学生思考“高岳”,“岷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杜甫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3. 《春望》教学1.首先,通过讲解春天的风物画和景色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标题而生出诗人对春天的感怀,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2.分析诗中的“望尘走马”“千里鹅毛”,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比喻手法,理解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形象描绘。

3.引导学生感悟诗中表达出诗人审美意义和人生哲理,比如,人生苦短如春梦,正所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真是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短暂的感慨。

4. 《石壕吏》教学1.通过阅读、分析诗歌,了解石壕吏这个职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舆论等方面的现实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诗歌中的石壕吏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是在他坚守节操和忠诚的拼搏中,表达了诗人对人性、人情和道德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将对我们日常生活和人生选择带来什么启示。

三、教学方法1.通过阅读、背诵、朗诵、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2.采用PBL(问题驱动式学习)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特性和复杂性,帮助学生开发和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方法,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预习生成: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

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合作展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

缺乏感情。

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2.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

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

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

哪两句?“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

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

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拓展延伸: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五)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反馈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会当..凌绝顶()(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②远望泰山的句子是: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壮志。

《石壕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初步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预习生成:1、注意读音:逾戍妪咽2、解释下列词语一何前致词新战死长已矣无完裙逾墙走语声绝泣幽咽登前途合作展示: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

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

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兵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请谈谈你的初步感受?2、抽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3、请同学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个故事。

三、探究赏析:1、根据插图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一起分析讨论: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

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

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厂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7、“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8、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四、拓展延伸:1、石壕吏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孤的命运将会怎样?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反馈检测(1)这是一首诗(体裁),以为顺序,事件是:(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老妪力虽衰。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3)翻译下列句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5)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一句()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统领全诗的句子是:②揭示战争灾难深重的句子是:③道出老妇家境贫寒的句子是:④“听妇前致词”中“听”者是:,“妇”致词的对象是:。

“致词”包括三方面内容:、、。

《春望》学案学习目标: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预习生成:1、注意读音:搔簪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合作展示(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