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合集下载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黄梅县实验中学“四学”本真课堂导学案课题《石壕吏》课型新授课(2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

知识链接【作品简介】《石壕吏》写于战乱流离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他携带家眷和逃难的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导学流程学习导航(学法、策略、方案、时间)学习内容与随堂笔记(案例材料、生成记录、评价反思)自学【晨读导学】目标:1、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划出停顿。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

3、背诵诗歌。

检效:小组长监督组员预习旁批并对预习情况进行量化,大组长进行抽查。

随堂笔记:一、我的积累1.注音。

石壕.(háo)吏.(lì) 逾.(yú)墙走泣幽咽.(yè)邺.(yè)城戍.(shù) 河阳役.(yì)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背诵《石壕吏》,理解诗词含义。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 注音(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2. 解释(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3. 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 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揭示统治者的凶残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暗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翻译(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凝神。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课文故事。

三.品读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四.作业设计1.背诵《石壕吏》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五. 拓展阅读1.《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翻译◆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两遍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暮投石壕.村()急应.河阳役()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老妪.力更衰()如闻泣幽咽.()三、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全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二男新.()..():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战死。

存者且偷生...(),惟.()有乳..(),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所发生的事情五、拓展阅读《新安吏》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

”“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

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

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注释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概述《石壕吏》是一篇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和革命文化先驱。

小说揭示了清末社会的黑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境和冤屈,通过主人公沙福成的遭遇,呈现了政治与社会的丑陋。

本文通过引入导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石壕吏》。

阅读之前在阅读小说之前,读者可以先简单了解以下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背景。

了解清朝末期的种种混乱和社会动荡,特别是辛亥革命。

2.鲁迅的作品和风格。

阅读其代表作品,例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3.近代中国小说的代表作品。

例如《红楼梦》和《围城》等。

阅读导引1.阅读小说之前,先了解作者鲁迅和小说的背景,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2.读者需要关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可以作出笔记和批注。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例如,石壕象征着贫穷和困苦。

4.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阅读前可以了解一些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例如人物分析和主题分析。

阅读之后1.分析主题。

小说展现了政治和社会的黑暗面,表现出农民的苦难和困境。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2.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沙福成深受读者喜爱,读者可以分析其形象和性格,思考人物形象对主题的反映。

3.设计文学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文学活动,例如朗诵、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小说。

总结《石壕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体现了鲁迅对现实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无私奉献。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鲁迅思想,感知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通过这份导学案的学习,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石壕吏》,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3、借助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重难点目标2、3o 情景导入预习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古诗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岀诗句中的感情。

自主学习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7页注释(1),并作出批注。

2、不动笔墨不读书。

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积累文言字词!(1)、给下面的字注音。

逾()邺()戍()妪()咽()(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死者长已矣犹得备晨炊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将自己不会的地方在书上做好记录。

)2、相信你现在可以讲故事了!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要包含进去哦!(同桌交流)3、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的回答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二:()Y 三:()a合作研讨1、品味语言。

找出诗歌中能表现官吏残暴和老妇悲苦的字词或诗句,批注你的理解。

示例:有吏夜捉人这句话说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白天根本捉不到人,只有趁夜间人们熟睡之后才突然袭击。

官吏捉人的手段之狠足见官吏的残暴无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点拨1、学生自由展示合作研讨的第1题。

2、小组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注意想象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可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3、点拨小结:《石壕吏》是一首诗。

描述了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含蓄揭露官吏的,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石壕吏》导学案 (2)

《石壕吏》导学案 (2)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掌握重要的文学知识。

2、有表情的诵读、背诵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由于诗文所写的背景、内容、体裁学生了解有限,一部分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2.本诗学习的重点、难点是诗文的故事情节及诗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重点、难点】1.重点是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掌握。

2.难点是学生对诗文字、词、句的释译、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古文言词语的理解、掌握。

【学海导航】一、走近杜甫(简介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1.学生诵读诗文,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4.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研读探究(一)听老妇之苦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二)观官吏之举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察作者之情1、在当时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三读课文,总结主题四、链接现实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和平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五.课后练习作业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为什么官吏要夜间抓人呢?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深化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的认识。

自主学习1、关于作者杜甫,字,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称为“”,其人称为“”。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五遍以上,力求背诵。

3、解释字词的意思。

投:逾:一何:附书至:新:戍:已:老妪:犹得:绝:幽咽:4、用白话文复述课文课堂展示一、夯实基础记忆重点词二、感知文本1、“走进石壕村”,用白话文复述课文2、了解背景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三、深入探究1、老妇人一家为这场战争付出了什么?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提示:加入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你的文字将更精彩。

四、延伸认识交流话题: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他为何不站出来帮老妪说句话,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提示: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杜甫的思想)五、总结真实的记叙了的过程。

反映了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六、当堂巩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石壕吏教案(通用3篇)

石壕吏教案(通用3篇)

•••••••••••••••••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壕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教案1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一、情景导入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旳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旳,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旳原则。

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觉得“史诗”,还可觉得“诗史”。

我们懂得,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尚有“诗史”之誉。

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旳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1、题解:《石壕吏》中旳“吏”,这里专指官府中旳胥吏或差役。

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旳。

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种又音节词,词义是两者旳并集。

这是古今异义旳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简介: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出名旳“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旳。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并注意下面加点字旳读音:逾.( )墙走邺成戍.( )老妪.() 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旳“致词”。

诗旳前四句写“致词”旳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旳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旳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阐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涉及了食不果腹旳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旳地方,她懂得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旳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旳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敢于承当苦难旳精神,表白他支持唐王朝进行旳这场平叛旳战争,但愿能获得最后旳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旳悲惨遭遇,这又表白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旳劫难而深感悲哀。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与特点。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重点: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社会批判。

3.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三、导学难点:1.理解《石壕吏》中的意象和隐喻。

2.把握《石壕吏》的情感表达和意义深遥的地方。

四、导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向学生展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为什么被誉为“诗圣”,以及他的作品为何被后人传颂。

2.导读:讲解《石壕吏》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指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石壕吏的形象和心里世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社会意义。

3.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石壕吏》中的诗意表达、情感抒发和社会批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文本分析:通过对《石壕吏》的诗句、意象和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展开一篇短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教室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杜甫的诗歌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五、课后作业:1.背诵《石壕吏》中的部分诗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及其作品《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3.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古代文学名家的生活轨迹,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文学的力量。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石壕吏》。

2. 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
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2. 《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导学过程:
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兴趣。

2. 分发《石壕吏》的诗歌原文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石壕吏》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

5.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或评论,展示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判: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杜甫这位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学生能够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学生能够通过写读后感或评论展示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石壕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水平。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石壕吏》中所描绘的形象和情感;3. 分析《石壕吏》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4. 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2. 《石壕吏》全文赏析;3. 艺术手法分析;4. 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三、导学步骤:1. 热身环节: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过程:(1)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石壕吏》描绘的形象和情感,了解诗人对士兵的关怀和思考。

(2)《石壕吏》全文赏析:- 分段解读《石壕吏》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3)艺术手法分析:- 分析《石壕吏》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法,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4)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议题。

3.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石壕吏》的诗歌赏析作业,包括对诗歌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2. 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杜甫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诗歌创作;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还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 石壕吏 教案

初中 石壕吏   教案

初中石壕吏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

2. 理解《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情感。

3. 分析并欣赏《石壕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石壕吏》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欣赏《石壕吏》的语言和形象描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壕吏》的原文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杜甫的诗歌,如《春望》和《望岳》。

2.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新课导入(5分钟)1. 介绍《石壕吏》的创作背景:杜甫在战乱后的故乡,看到人民的生活困苦和战争的残酷。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石壕吏”,提问学生对标题的理解和预测。

三、朗读和理解(15分钟)1. 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学生注意听读的停顿、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石壕吏》,并尝试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学生分角色朗读《石壕吏》,加深对诗歌情节的理解。

四、分析和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如诗句的韵律、形象的描写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讨论。

五、背诵和默写(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石壕吏》,学生可以自由背诵或分组背诵。

2.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石壕吏》中的诗句,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六、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石壕吏》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强调杜甫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 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将《石壕吏》的主题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福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并欣赏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卡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词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和“诗史”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古诗韵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珍爱和平生活,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学做小编剧,补充差役台词。

学习方法:以诵读加深体悟,以讨论促进理解,以练习强化巩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加导学卡一、情景导入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二、通过课前预习,补充诗人资料杜甫(712——770),字,自称,世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

二、本诗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二十万围攻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的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三、把握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壕()啼()逾()邺()戍()裙()妪()役()炊()咽()四、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义,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五、本文结构层次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一)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二)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人已被差吏抓走。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文,初步感知:、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文。

(悲愤沉郁)四、研读文,明确主题、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课题】:《石壕吏》二、【课型】:新授三、【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诗史”的特点;3、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体会诗歌“以小见大”“藏问于答”的写法。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以小见大”“藏问于答”的写法。

六、【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法、情景再现法七、【自主预习】(总分:80分)得分: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0分)捉()人逾()墙妇啼()邺()城戍()老妪()河阳役()()泣幽咽()长已矣()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0分)吏:逾:一何:书:啼:存者:新:惟:备晨炊:绝:3、逐句翻译课文。

(20分)4、了解作者。

(10分)杜甫:字,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5、大声读课文三遍以上。

(10分)6、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0分)八、【课内学习】(一)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温故知新请第6 组同学上台讲解展示。

1、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结合自主预习4)3、明确体裁:这首诗按照表达方式分属于诗。

4、介绍写作背景。

(四)熟读诗歌请第1 组同学上台带领同学们学习读诗。

1、请全班同学读课文《石壕吏》,学生代表标注疑难读音(结合自主预习1)。

2、纠正注音。

3、播放录音,注意学习读诗节奏。

4、全班齐读。

(五)、翻译诗歌请 3 组同学上台展示交流。

1、提问学生重点字词解释(结合自主预习2)并板书。

2、逐句翻译课文。

(六)、演绎情景请2和4、5和8 组同学分别根据课文内容编导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

台下同学注意留心观看,从细节方面评析,哪一组表演更加生动,更好的诠释了课文。

(七)、课文赏析请第7组同学上台讲解1、这篇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谈谈你对差役和老妇人的印象。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第一环节:读赏读:听老师朗读《石壕吏》,学生边听边注音,划分停顿节奏。

壕:吏: 逾: 邺: 戍: 妪: 咽: 泣: 炊:第二环节:译(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小组内解决。

1、附书至()2、新战死()3、未去()4、犹得备晨炊()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7、老妪出门看()8、听妇前致词()9、天明登前途()(二)翻译全文,复述故事。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第三环节:思(小组合作探究后再质疑)1、本文是一篇叙事诗,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2、品读第3自然段思考:妇人致词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老妇人为何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话?想想官吏是怎样逼问的。

运用想象,还原情形,进行情景对话。

(提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室中更无人。

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惟有乳下孙。

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3、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四环节:诵读1、边观看动画,边诵读课文。

2、全班诵读。

(四)拓展延伸回顾一下杜甫生在唐朝的什么时期,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歌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五)作业布置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填空:
1、《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

作者(),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3.“三吏”“三别”分别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附书.至()(2)新.战死()
(2)未去.()(4)犹得
..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
(6)泣幽咽
..()
..()(8)听妇前致词
(9)天明登前途
..()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5.《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

8.《石壕吏》中()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

三、阅读训练
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10.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12.为什么夜间出动?
四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4)概括全诗的句子: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
(4)未去.(离开)(4)犹得
..备晨炊(还能够)
(7)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
(8)泣幽咽
..(对……说话)..(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前面的路)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2.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三、阅读训练
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说明当时社会非常残酷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1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
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12.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四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