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对策建议一: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 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丰富教育内容
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等方式,丰富政 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政治认同的兴趣和参与度。
对策建议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教师的政治素养
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使其能够 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认同。
家庭的教育氛围、父母的政治 态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
生的政治认同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的政治教育、教师的人格 魅力、校园文化等对大学生的
政治认同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的政治氛围、舆论环境、 媒体报道等对大学生的政治认
同产生影响。
网络媒体因素
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方 式、互动性等对大学生的政治
01
02
03
认同程度总体较高
大学生普遍对国家政治制 度、政治秩序、政治价值 观及其合法性持认可、赞 同和遵从态度。
存在差异性
不同性别、专业、地区的 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认 知和态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网络媒体等对大学生的政 治认同产生影响。
影响因素探究
01
02
03
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家庭因素
要点二
政治认同培育的影响 因素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个 人经历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政治 认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给政治认 同培育带来了挑战。
要点三
政治认同培育的方法 和途径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政治认同 培育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包括 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 等。这些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他们更好 地融入社会。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研究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研究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研究作者:彭云龙宋洁张瑞霞王一飞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执行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与政治体系一致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

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以及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群体,在现实社会生活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具着独特的意义。

关注他们的政治认同状况就是关注其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关注社会对党和政府的认同状况。

因此,分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其特点,并探讨教育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以及特点去年以来广东省和甘肃省部分高校,以及教育部2013年在全国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2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持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

广大高校学生高度信任并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

综合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以及特点如下:(一)政治认同整体状态。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大部分人政治认同状况都在认同和非常认同之间。

因此,总体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是良性的和积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我国现有的政治体系。

但是,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差异较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政治认识能力和受政治氛围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使得大学生政治认同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二)政治参与度。

调查显示,广大高校学生高度关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意愿强烈。

94.2%的学生表示关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大关,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97.8%的学生对“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表示满意;96.4%的学生对“中国就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发表声明,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巡航监测,坚决维护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主权”表示赞同。

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

ʌ高等教育研究ɔ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高㊀维,王安雯,段立鑫[摘㊀要]㊀在全球化迅猛发展㊁多元文化激烈碰撞㊁国家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背景下,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㊁访谈等方法,研究得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在整体上较高,在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方面良好,在文化认同方面有待提高.不同民族㊁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汉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运用规范的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关键词]㊀大学生;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作者简介]㊀高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㊁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王安雯,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段立鑫,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㊀300387).[中图分类号]G 64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2277-(2019)03-0048-07㊀㊀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国家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其中 国家认同 被列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㊁民族观㊁国家观㊁文化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因此,梳理和反思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9月,笔者以中国知网(C N K I )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在社会科学2辑中,选择教育类相关类目,以 国家认同 为篇名且精确匹配,检索了2004年到2018年之间的文献(据文献检索发现,最早一篇相关论文发表在2004年,而2012年后相关研究才开始增多),最终搜索到相关文献450篇,从中筛选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文献共41篇,其中,硕博论文8篇㊁核心期刊27篇.基于这些文献,本文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家认同现状,进而做了研究反思和展望.一㊁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背景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曾多次颁发相关文件.这些因素都在促进着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开展.(一)全球化浪潮影响着学生的国家认同当今世界,全球化犹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开端,包括政治㊁社会㊁文化等各个领域动态的综合过程.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国民84第3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N o .32019年6月J o u r n a l o fT i a n j i nA c a d e m y of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J u n .2019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 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C HA 180267)的国家认同形成了巨大挑战.[1]以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互联网等新兴传媒为载体的文化全球化浪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㊁经济与文化优势,都在冲击着我国国民尤其是大学生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2]现阶段,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 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国家认同所遭遇的挑战非常严峻,[2]而处于发展期的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更易受到影响.(二)多元文化影响学生的国家认同在文化领域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打破了原来单一㊁封闭的状态,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这样一个思想观念极为敏感㊁善变的群体,势必会受到多元文化这把 双刃剑 的影响.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外来文化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行 西化 分化 ,以各种形式向我国输出其意识形态㊁思想文化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致使我国对外受到西方认同霸权的威胁.此外,我国对内也遭到 台独 藏独 疆独 东突 等民族分裂势力和狭隘民族文化认同的挑战,严重削弱我国国家认同的权威性.[3]当代学生普遍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而在思想上又往往具有不成熟性,极易受到国内外消极多元文化的冲击,进而影响其国家认同.(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㊁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和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三个倡导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概括.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导各学校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㊁大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其中也涉及对国家认同的相关论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些政策不仅推动着国家认同教育实践,也引领着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的发展.二、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方法通过梳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一)问卷调查法1.对国家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关于国家认同的测量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认知㊁情感和行为或评价三个维度测量.测量维度的确定主要是参照美国学者菲尼(P h i n n e y,J.S)的多族群认同量表和埃拉蒙斯(E l l e m e r s)等人的群体认同量表,从多维度考量国家认同状况.如许亚峰从国家认同的认知㊁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调查了西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4]另一类是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测量.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㊁身份认同等.如吕芳在调查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时,将问卷维度划分为政治认同㊁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5]2.对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一些研究仅仅针对国家认同的某一构成要素开展调查,主要涉及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关于政治认同的调查,问卷的编制没有统一的维度,有的包含政治共同体认同㊁政治制度认同㊁政治价值观认同与民族政策认同四个维度.[6]也有的94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包含政府认同㊁政党认同㊁政策认同三个维度.[7](21)关于民族认同的调查,研究对象往往是少数民族学生,通常设置两部分问卷,一是关于本民族的认同,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问卷具体维度方面,有的从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探索㊁民族归属与依恋㊁民族态度和行为卷入四个维度编制,[8]也有的从民族文化认同㊁民族社会认同㊁民族接纳度和民族归属感四个维度编制.[9]关于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者以知㊁情㊁意㊁行四个要素为框架编制问卷,[10]或是从语言认同㊁身份认同㊁宗教认同㊁风俗习惯四个维度来编制问卷.[11](二)访谈法运用访谈法调查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者采用的访谈形式大致为两种,分别是半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的访谈提纲较为简单,目的是在访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运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时,访谈提纲的基本维度往往是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如政治认同㊁历史认同㊁民族认同等,问题的设计相对灵活.无结构式访谈不依据固定的程序,只依据主题自由地交谈.运用无结构式访谈研究大学生国家认同情况,访谈员与被访者会就国家认同这一主题进行交谈.如刘媛媛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中采用了无结构访谈,访谈中首先询问了被访谈者的基本情况,进而调查了被访谈者对民族英雄人物㊁传统节日㊁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一些国家事件的看法等.[12](14)(三)比较研究法一些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法研究分析了国家认同的差异性.如王娟在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调查中,从性别㊁民族㊁家庭情况等方面,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国家认同进行了比较分析.[13](7)朱秀琴在调查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时,比较了新疆的不同地区㊁民族㊁性别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14]三、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研究者运用问卷法㊁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揭示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并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情况进行了差异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整体情况在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在已有研究中,部分研究者通过五点计分法,发现在满分为5分的国家认同水平测试中,学生所得平均分均在4分以上,体现出较高的国家认同水平,如表1所示.表1㊀部分文献中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平均得分情况作㊀者调查对象国家认同平均得分(满分5分)卢守亭9省(市㊁自治区)12所高校的1088名大学生4.15王成顺㊁任玉230名云南楚雄彝族大学生4.13许亚锋912名西藏大学生4.07㊀㊀除此之外,更多的研究者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时采取百分比分析法,如张俊伟曾对重庆市10000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0.12%的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7](25)这些大比例的数据都说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国家认同水平.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5]大学生对国家的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指一些大学生认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远低于自己对中国的评价.[4](二)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情况的具体分析1.政治认同在认知上,我国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个人应对国家履行的责任认知较为明确,认为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坚决打击.这些都说明大学生把自己当作祖国的一分子,对国家忠诚以及高度认同.但是认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宋新伟等人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政治认同度较高,但他们缺失国家认同的内部动机,没有充分了解国家政策.[16]在情感上,我国大学生普遍对自己身为祖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具有强烈的 我是中国人 意识,愿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娟在研究中通过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唱国歌和升国旗时激动0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不已,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归属于国家,并将国家认同进行内化㊁升华.[13](19)在评价上,大学生们总体上是对国家满意的,其中,评价又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在国际方面,体现在对我国国际地位㊁国家主权的认同;在国内方面,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㊁政治制度㊁政府执政能力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认同.张俊伟通过对30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九成的学生赞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7](23)但也有学生因一些政府官员的贪腐问题而对党持有不信任㊁不认同的态度.如王娟在对377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3.7%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好感.[13](34)在行为上,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与其认知相冲突的情况.许多大学生在行为中没有真正体现出对国家政党的认同.如张俊伟对10000名大学生的 入党动机 调查中,由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仅占27.77%,其他同学入党是因为从众心理㊁功利性等原因.[7](27)2.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现状研究的对象多为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总体上良好.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度较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较高,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度,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存在正相关关系.孙桂香等人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时,设置了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分问卷,两个问卷测得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维度的调查结果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好于对本民族的认同.[8]王成顺等人探析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现状时,采用了史慧颖的少数民族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每个维度上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都相应地显著高于他们对本民族认同.[9]由此可知,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认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有爱国之心.㊀㊀3.文化认同对汉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显示,总体上来看我国汉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水平还有待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积累较为浅窄.耿波在研究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㊁文化符号的接受现状时指出,青年学生对于西方洋节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深入,他们之所以会热衷于西方节日,是因为他们对于西方的节日㊁文化符号有一种认同.[17]这表明在全球化社会,西方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显示,在总体上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尹旦萍在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知.[10]但也有学者指出了一些问题,如龙玉红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在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上,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亲近民族文化㊁排斥中华文化的现象,从而导致认同中华文化的意志衰薄,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统一形成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11]㊀㊀四、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分析1.年龄及学段关于不同年龄和学段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已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在8篇相关文章中,4篇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随着年龄及学段的升高而升高,如刘媛媛发现大学生年龄越大,对国家历史的认知程度越高,越热爱国家.[12](38)但是,也有4篇文献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卢守亭等人在调查中发现,小于等于18岁㊁19岁㊁20岁㊁21岁,大于等于22岁的学生的国家认同得分分别为4.13㊁4.23㊁4.09㊁3.86㊁3.94,大一㊁大二㊁大三㊁1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大四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得分分别为4.19㊁4.11㊁3.83㊁3.97.经过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及学段的学生之间国家认同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大㊁年级越高,得分越低.[15]造成以上结论冲突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群体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所使用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存在问题.2.性别在性别方面,一共涉及5篇文章,有3篇文章显示女生的国家认同水平高于男生.如王成顺调查发现男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19分,女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34分,女生的国家认同㊁接纳度和归属感都显著高于男生.[9]但是,还有2篇文献显示性别对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无明显影响,如在卢守亭的研究中,男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3.98分,女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07分,女生与男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15]王成顺等人通过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9]3.民族在已有文献中,6篇文章就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均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国家认同,有少部分学生对国家认同持消极态度.如王娟指出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对民族分裂势力存在认识偏差,容易被民族分裂势力所影响.[13](54)4.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具有深远影响.在7篇涉及家庭因素分析的文献中,6篇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㊁职业㊁收入等会影响子女的国家认同水平.刘媛媛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国家认同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当父亲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以上的水平时,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得分最低,认知成分的百分值都低于60分,为56.92分.[12](43)此外,父母的职业及家庭月收入也会影响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如父亲的职业为公务员的,子女国家认同水平最高,达30.748分;商人及其他自由职业者子女的国家认同水平最低,为27.892分.[18]5.成长区域从成长区域来看,已有的3篇文献中,均提到城镇与农村学生在国家认同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如卢守亭利用五点赋分法,得到城镇㊁农村学生国家认同得分分别为4.05㊁4.03,无显著差异.[15]杨茜在对700名重庆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研究中也发现,居住地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没有显著差异.[19]㊀㊀五、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反思与展望(一)加强对汉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当前的研究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较多,在笔者筛选出的41篇文献中,有31篇的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㊁藏族㊁佤族等,对普通汉族学生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要加大对汉族学生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学生是汉族学生,研究汉族学生的认同水平更能反映当下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而且汉族学生接受各方面教育也较为全面,在学生接受思想意识形态等教育之后,探究其国家认同水平,可以及时地促进国家认同教育的改进.(二)运用规范和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第一,研究方法需要更加规范.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在许多方面没有定论,可能是由于研究工具缺乏科学性.由于没有被普遍使用的规范化的量表,导致研究结果常常存在差异,同时对不同结果也难以进行判别和衡量.例如关于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者在问卷的编制中没有统一的量表,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编制问卷,不同的调查内容会出现不同的调查结果,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因此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首先要研制和选用通用性及科学性较强的量表,再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加以调整,编制出符合研究规范的问卷.此外,研究实施过程的规范性也值得反思.做问卷调查时,调查方式和调查时间的选择应引起注2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意,要避免出现因一些学生敷衍了事导致数据失真的情况.同时,研究结果的陈述要更加科学规范,很多研究在测量中都采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但是在最后陈述研究结果时过多地使用百分比,使数据不够精准,结论不够科学.第二,研究方法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部分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然而问卷调查有时很难调查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很多被试能够分辨是非对错,在回答问卷中一些问题时,会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那些选项,从而使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认同现状很乐观,但被试的国家认同水平是否真的高,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后续的研究需要在已有的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质性研究,以改进研究中的不足.例如,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通过无结构㊁自然的方式与小组代表开展深入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通过与被试近距离接触的质性研究方法,可以获得问卷调查所得不到的信息,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被试的情况.(三)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当前对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大多从单一的学科视角进行,包括心理学㊁政治学㊁社会学㊁教育学等.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往往采用量表测量个体的心理体验,关注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的关系.政治学视角的研究涉及国家的政策㊁意识形态㊁大政方针等宏观领域,分析现状时会探究被调查者对政治共同体㊁价值观㊁制度㊁政策等方面的认识,并针对国家㊁政府㊁社会等主体提出解决策略.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注重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探究国家认同,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分析.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在关注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同时,注重发挥各教育主体在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中的作用.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如果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国家认同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国家认同现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视角,综合运用心理学㊁政治学㊁社会学㊁教育学等学科中的两种或多种学科视角开展研究,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对国家认同问题的分析也能更加深入,同时研究者也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提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策略.参考文献:[1]马文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9-13.[2]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6):4-23.[3]何娟.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2.[4]许亚锋.西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6(5):98-105.[5]吕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4):58-64.[6]阿司亚 司来依曼.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12-19.[7]张俊伟.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8]孙桂香,马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4):121-124.[9]王成顺,任玉.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探析 基于云南楚雄彝族青年学生的调查[J].青年探索,2014(2):60-67.[10]尹旦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以Z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41-45.[11]龙玉红,段涛涛.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2(6):120-123.[12]刘媛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13]王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实证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14]朱秀琴.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8.[15]卢守亭.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㊁结构与族群差异 基于9省(市㊁自治区)12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52-57.[16]宋新伟,陈帆.新疆高校学生对民族主义问题认识现状及教师因素影响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85-91.[17]耿波,赵勇.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3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成因探析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成因探析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成因探析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执政党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研究其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当前大学生对现实政治总体认同度较高,态度积极向上,但在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策及政治效能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均存在一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政治情感冷漠化和政治价值取向功利化两方面。

文章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为进一步探索问题解决之道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政治冷漠;政治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8-02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有关政治认同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古代希腊人原始政治观念萌芽的过程中对于规则、习惯和礼仪的认同。

在此后人类社会漫长的政治社会实践过程中,政治认同理论及实践不断完善、发展,其作用和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

事实上,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

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只有得到其成员广泛的认同,才能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并能长期存在下去;而个人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念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

当前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社会各群体的政治认同状况,并使其向良性发展,对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精英和先锋群体,他们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常常作为青年群体的意见领袖活跃在社会政治生活前沿,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

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所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其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体现与认同的差异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体现与认同的差异性

2012年7月刊改革与开放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体现与认同的差异性分析与探讨张月想张羽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地发展,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结构处在不断激荡的转型期。

经济调整转型地激荡必然带来社会思想的剧烈波动。

“个人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也已出现在了相对封闭的“象牙塔”。

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体现与认同现状,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别、专业、教师、实践、以及学业就业等几个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价值观差异性大学生一、问题研究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即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以及总看法。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体现的三个层面:个体、社会、国家,之间认同的差异并探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的问题。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深入,各种阶级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其思维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更关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对社会、国家的奉献精神。

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辩证接受能力不强,进而导致对主体思想失去信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情绪。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性泛滥”等这些资产阶级腐朽观念也出现在大学校园里。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大学生身上将面临新的挑战。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体现与认同现状,尤其是了解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体现与认同的差异性的原因,把握个体、社会、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政治认同探析

大学生政治认同探析

政 治认 知认 同是指 “ 政治行为主体对各种政 治现象 的认 识和理解 , 包括关 于政 治象 征 、 治制度及其作 用和运行程 政 序、 政治人的权利和 义务等知识 的认识 、 理解 和掌握 ” 即。一 方面大学生具备 比较正确 的政治认 知 , 在诸如 台湾 问题等一
些 敏感 问题上具 有较强 的政 治敏感度 ; 另一方 面 , 大学生对 于 一些深层次问题 的认知存在认识偏差 , 譬如很多大学生仅 把关心政治行为理解为关心 国内外大事 和学 习专业知识上 ,
Ke wo d : o e e s d n ; o t M i e t c t n s t s u ;a t r; o n e me s r y r s c  ̄ g u e t p f c n f a o ; t u o fco c u tr au e t s i i d i i i和 家庭、 学校等社会环境影响 因素的分析 , 寻求提 高大学
生政 治认 同 的对 策 。
关键词 : 大学生; 治认 同; 政 现状 ; 影响 因素 ; 策 对 中图分 类号 : 1 文献标识 码 : G4 A 文章编号 : 9 3 5 (0 )2 0 0 — 2 10 — 9 8 2 1 0 — 0 1 0 0 1
Ab t c: l g u e t p l cld n f ainrfr neo b ln iga dakn f m oinc migo t ftd nssca f. s r t Col es d ns oi a ie t ct esoas s f eo gn n ido e t o n u su e t o i le a e t ' i t i i o e t e o o ’ li
Expl a i or ton le t ofCo l ge S ude s nt’Po ii a de ii a i n ltc lI ntfc to

政治认同调查分析

政治认同调查分析

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调查分析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01班组员:肖劲松20106491唐丹20106518 黄爽20106451 沈晟20106456马思奇20106485 李钊20106480陈星20106471 刘波20106453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调查当代大学生作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的特殊社会群体。

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指其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是形成和发展其政治素质的认识基础。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会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他们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关注社会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关注社会主义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关注国内外大事,思想主流健康、向上。

当前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对关系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倾注极大热情,企盼国家保持稳定的政治局势,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调查中,在评价“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时,认为“非常好”或“还算好”的大学生比例为78.40%他们对自身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

为了解大学生对影响民主进程的自我判断,对于问题“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参与是否能影响我国的发展”,选择“能”的比例达到63.35%,自信心较高。

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参与水平自视较高;另一方面,他们对国家政府的治理能力持乐观态度,认为能积极接纳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和民主进程很有信心。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评价的群体差异性研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评价的群体差异性研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评价的群体差异性研究[摘要]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他们眼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启示?文章在调研江西省属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评价的差异性显著,并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大学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评价群体差异一、问题的提出正确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而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如何?大学生自我评价又如何?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本课题组就师生两大群体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评价结果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一)被试在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南昌航空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师生中开展问卷调查。

向在校大学生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1100份,有效问卷1078份,有效率为98%;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85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大学师生的年级、年龄和专业分布具有代表性。

(详见表1、表2和表3)(二)研究工具着重研究了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题目:“您对当前大学生以下方面的评价。

”题目要求教师和学生各自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热情、团结协作精神、法制和纪律观念、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文明素养、理想信念”13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等级分为“强(很好)、较强(较好)、一般、较弱(较差)、很弱(很差)”五个等级。

(三)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通过卡方分析,师生群体与评价结果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团结协作精神、法制和纪律观念、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文明素养、理想信念”11项的评价结果和师生群体相关关系显著。

通过观测原始数据,大学生自我评价高于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政治认同
5 . 、37 7% 6. 7 %和 4 . 的人 认 为 在 这 三 方 面 ,政 府 所 做 的 努 8% 2 力很 不成功 。
( ) 治 价值 观 认 同 。 四 政
政 治学 院所 做 的问卷调 查显 示 。9 %的被调 查学 生 “ 自 9. 2 为 己是一 个 中国人 ” 而感 到 “ 常 自豪 ”9 . 非 ,8 %的学 生赞 同“ 3 热
举 办 北 京 奥 运 会 、 奥 会 表 示 “ 常 满 意 ” “ 意 ” 由 于 当 残 非 或 满 。
及其 与政治体 系保持一 致的价值 取向和相应 的行为活 动。Ⅲ
调查 显示 , 当前 大学生 政治认 同状 况 良好 。 同时也 表现 出 但

定 的矛盾性 和复杂性
( ) 治共 同体 认 同。 一 政
作 者必须 思考 的问题。

社会 主义 制度 的较 高认 同不 同 , 学生 对 于我 国 当前 基 本 大
政治制 度表 现 出的更多 的是茫 然 。许 多学 生对于基 本政 治 制度 。 如人 民代表 大 会 制 度 、 党 合作 和政 治协 商制 度 等 多 的具体 内容及 运行 机制却 不 甚 了解 , 现 出一定 的政 治认 表 同茫然 和冷漠 。
学 生 入 党 动 机 的 考 察 上 。 在 我 所 做 的 调 查 中 , 问 及 你 的 当
应该 服从 国家和集 体利益 。
( ) 治 制 度 认 同 二 政
政 治 制 度 认 同 主要 包 括 对 当前 社 会 制 度 及基 本 政 治 制 度 的认 同 。调 查 表 明 , 大学 生对 社 会 主义 制度 认 可程 度
政 治 价 值 观 认 同 是 对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和 价 值 观 念 的 认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引言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水平存在一定的现状。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了解其政治认同。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知识参与在当代社会,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群体,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和快速化。

然而,尽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为丰富,但在政治问题上的获取和掌握还有待提高。

许多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娱乐和时尚等方面的信息,对政治事务关注度不高,政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组织参与政治参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参与。

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加入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通过参与活动来提高政治意识和参与度。

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对于政治组织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许多大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和个人发展上,对政治组织的兴趣不高。

另外,一些大学生对于政治组织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也较低,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因素。

投票参与投票是公民行使表达意见和选择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投票参与度有待提高。

许多大学生在选举时对候选人缺乏了解,对政治问题的理解也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对投票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另外,一些大学生也存在对政治过程的不信任感,认为政治是腐败的,对投票参与缺乏兴趣。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定义和重要性政治认同是一个人对政治和政治体系信任和接受程度的反映。

政治认同不仅影响个体对政治问题的参与和态度,也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相对复杂和多样化。

一方面,现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经历,他们对政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另一方面,时下的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对于政治问题的关注和认同相对较低。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呈现出复杂和多元化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侯 霞(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

政治认同关系到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与稳定性的程度,关系到政治制度贯彻的好坏,以及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尤其重要。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033-2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特点 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所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其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强烈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认知基本正确,但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存在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

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腐败现象,加上受西方某些理论观点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一些深层问题的认知存在认识偏差,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不能深刻的理解其精髓和内涵。

部分学生对共产党的先进性产生质疑,对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仍然感到困惑。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以广东省13所高校为例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以广东省13所高校为例

华 南师范大学 、 星海音乐学 院 、 特种作 战学 院 、 南 方 医 科 大学 、 广东农 工 商职业 技 术学 院、 广东 技术 师 范学 院、 广东机 电职业 技术学 院 、 深 圳职业 技术学 院 、 广东 医学院 ( 东莞校 区) 、 广 东 医学 院( 湛 江 校 区) 、 韶 关学 院等 1 3所高校 , 在2 0 1 2年 6月 完成 所有 问卷 的收 回 并 分析统计结果 。此 次调 查共 施发 8 5 5 0份 问卷 , 回 收有效 问卷 8 1 5 4份 , 回收率 9 5% 。 二、 调 查数 据统 计与 分析
以广 东省 1 3所 高校 为例
( 华南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 系, 广州 5 1 0 6 3 1 )

要: 对 中山 大学、 华 南师范 大学、 广 东 医学 院、 韶关 学院等 1 3所高校的 8 5 5 0名大 学生进行 政治认 同的调
查。 广东省 大学生政 治认 同的现 状比较 乐观 , 广 东省 大学生政 治认 同呈现一些基本特 点, 结合 大学生 实际状 况应采 取措 施增强大 学生政治认 同。 关键 词 : 大学生; 政治认 同 中图分类号 : G 4 1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8 3 3 2 ( 2 0 1 3 ) 0 2— 0 1 0 7— 0 4
体 看 当代 大 学 生 的政 治 认 同状 况 是 良性 的 和 积 极 的, 绝 大多 数大 学 生 认 同 我 国现 有 的 政 治体 系 。但 是, 由标 准差 为 1 3 . 9可 知 , 大学 生 政 治认 同状 况 差 异较大, 大 学生 的心 理特征 、 政 治认识 能力 和政 治氛
大 学生政 治认 同 , 是指 大学 生 在社 会 政 治生 活 中产 生 的对 现存 政治 体 系及其 执行 的情 感 和意识 上 的归 属感 , 以及 与政 治 体 系一 致 的 政 治 价值 取 向和

当前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上)

当前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上)

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认为与人们的 政治心理有密切的关系。陈道银认为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 生的对政治体系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 归属感,表现为对民族国家、政治制 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政治权威 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同意、支持 和服从,本质上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 信任、信念和信仰,是政治统治的正 当性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 学》对政治认同的解释是:“政治认 同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 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
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从而贯彻落 实方针政策。
3.五功能说 程波辉认为政治认同有五种功 能。一是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发 展的前提与标尺。公民只有形成了 对政治统治的基本认同,他们才会表 现出对政治制度自觉的拥护,对政治 运作的信任,对意识形态的信仰与认 可。二是政治认同是推动政治民主化 进程的重要动力。政治认同给政治民 主的形成与发展以有力支撑,保证公 民积极参与政治,维持民主制度框架 的延续,有利于给政治民主化进程一 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三是政治认同是 民族国家构建的核心环节。通过不断 疏导和整合家族认同、部落认同、宗 教认同、民族认同等诸多认同的方向 和内容,促使其向国家认同转化,最 终为民族国家构建的实现奠定基础。 四是政治认同是执政党统治合法性的 主要来源。“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 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 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 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 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 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 扰乱体制本身。”五是政治认同对于 转型社会的意义尤其重要。转型社会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常 规历史进程中具有质变意义的阶段。 转型社会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社会关 系、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仅是人的 各种社会角色的不断换位,而且是人 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符号发生激 烈碰撞的时期。政治认同对转型社会 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 也是促进转型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 展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得社会顺利 实现转型。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 院)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重要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出现下降趋势,需要深入研究认同感的具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现状分析1. 思政课的重要性与作用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道德品质等多重功能。

它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近年来,虽然思政课内容逐渐讲求实用性和趣味性,但是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依然下降。

他们认为思政课内容抽象、与实际脱节,无法解答实际问题。

另外,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持有消极态度,认为思政课没有实际意义。

三、存在问题1. 思政课内容与学生期望的脱节思政课的内容相对抽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更关注实用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思政课内容相对偏向理论,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思政课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互动和参与。

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造成了一定的认同感缺失。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思政课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

如果思政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很可能会更加认同这门课程。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针对现有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如果能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五、对策建议1. 调整思政课内容在思政课内容设计上,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提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案例和讨论,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增加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报告【摘要】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设计问卷和实施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现状,探讨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较高,但态度存在差异。

政治参与状况较低。

结论中提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包括加强课程内容和引导政治参与。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这些研究可以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参与、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其政治参与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互联网信息的泛滥、社会多元化、文化冲击等,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可能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因素,探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提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因素,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并研究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

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状况,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并为未来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政治素质,只有政治素质过硬,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因此,在大学阶段,无论院校,还是教师,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人才的输出率。

本文中,笔者就阐述了政治认同,尤其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概念,并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站在大专院校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如何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也大幅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个领域各类人才的付出和奉献,而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将成为主干和中坚力量,其政治素质和政治认同感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爱国意识的高低,由此可见,作为大专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培养其政治认同的意识和态度。

一、政治认同的概念和特点在政治认同的认知方面,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曾作出解释,简而言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认同属于归属感的一种,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所获得或者产生的一种意识;二是政治认同和心理活动紧密相关;三是政治认同是人们站在自己现有的阶级、政党或者参与方式的角度上用以规范个人政治行为的标准和准则。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将政治认同的概念总结为公民选择并认同某种政治理论或者政治制度,然后将其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产生政治生活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同时自愿参与其中的过程。

而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笔者认为,应当是从内到外地认知并认可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我党的领导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自愿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认同国家政治,自觉履行政治义务的过程。

二、新时代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一)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和价值观方面相对不足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各大专业院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并且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但是,在大专院校的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依然是枯燥的理论传授方式,从而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性和实践性,学生在理解和吸收方面存在难度,不能真正掌握政治理论知识,从而影响政治认同感的形成;三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大专院校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认同感,而非应对考试,这种目的的偏离会造成学生缺少政治参与的意愿和兴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认同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认同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认同研究作者:古翠英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教育、引导、培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的主渠道、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不仅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

高校应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利益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让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被动接受到内化为自己自发自愿的学习,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消除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政治思想的主要载体。

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所指的“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处理“自我”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

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认同主要包括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认同。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认同的现状分析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认同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对大学生進行的各类调研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类西方思潮的涌入,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大学生的政治技能及其差异性实证分析——基于A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政治技能及其差异性实证分析——基于A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政治技能及其差异性实证分析——基于A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郝雪; 李俊龙【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年(卷),期】2019(020)005【总页数】15页(P66-80)【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技能; 差异性【作者】郝雪; 李俊龙【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引言政治技能作为一种以理解模式为基础的社会能力,体现了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的综合能力[1]。

它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备能力,也是个体在组织中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政治技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组织中,对企业员工发展有着积极重要影响。

实际上,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来说,其同样具有适用性。

从大学生群体来看,政治技能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政治技能水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取稀缺的资源,更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时建立竞争优势,实现职业目标,以及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提升工作绩效并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但是目前鲜有关于大学生政治技能的研究,一般也仅仅是以理论探讨为主,很少关注大学生政治技能现状如何、是否存在差异性以及如何影响其形成等实际问题。

基于目前的研究盲点,本研究拟通过实证调查来分析大学生政治技能的总体现状及其差异性,一方面旨在丰富政治技能的研究理论,另一方面也希冀为高校有效培养大学生政治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大学生的政治技能政治技能的概念首次由Pfeffer于1981年提出,他认为个体的政治技能直接关系到组织中有限资源的获取与有效运用,是个体在组织中获得成功的必要要素之一[2]。

此后,组织研究中逐渐开始使用政治技能的概念,Ferris等于2005年在总结了前人有关政治技能的研究基础上,将政治技能定义为:在组织情境中有效地理解他人,并依靠在认知和领悟的基础上获取的认识,去对他人施加影响,使他们以一种可以实现个人或组织目标的方法去行动的能力,具体包括:网络能力、人际影响、社会机敏性及外显真诚[3]。

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问题研究高子涵一、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现状本次调研,从全日制在校的大学生中抽样调查,随机抽取调查对象。

1.多数调查对象对于“大学生党员身份”持肯定的态度在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党员的身份”,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其是持认同的态度。

另外,对于共产党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极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还是十分愿意加入党组织,因此,从总体上调查对象是认同大学生党员这一身份,一方面体现在入党积极性上,另一方面对身边党员的肯定上。

但也不难发现,还是有少部分人对其持否定态度。

2.目前对于“大学生党员的素质”的认同度处于良性水平,但缺乏优性认定尽管大多数调查对象,给予“大学生党员的素质”肯定的评判,但是良性鉴定却占多数,优秀鉴定占其少数。

随后在访问中得知多数党员对于自己不够自信的原因是怕达不到群众期望的标准或者被群众去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

这说明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大多数党员的素质还是良好的,学生党员的身份和形象处在一种良性的认定水平。

虽然不差,但缺乏群众和自身的优性肯定,说明党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观念积极向上在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观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对于“你作为一名党员,是否有潜在的精英意识”,“当代大学生党员如何才能够体现时代感”,等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积极的,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党员能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党员这一身份所要承担的更多社会义务与责任,并能自觉的担当,做出表率。

4.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情感有待增强在情感层面上考察党员身份认同,也就是考察大学生党员是否对“党员”身份的热爱和心理满足感。

大学生党员对党的领导地位、光辉历程、优良传统、服务宗旨等都高度认同,表现出对党的热爱和拥护。

他们对党的历史以及英雄人物先进事迹表示高度肯定和赞扬,认为这些历史与事迹能够让人体验到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党的性质形成认同。

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让人对党的性质与宗旨的认识产生动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外来说,西方国家由于其近代以来的政治体制的原因,在政治认同的研究中普 遍比较关注党派认同和族群政治冲突,以及心理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了理 论思辨、质性研究、实验设计、现场调查、干预研究等多种方式。Langner[2]认为群体的实 际社会地位会对政治观点有影响,另外相较于实际地位来说,个体感知到的自己的地位则 更为重要,作者研究的结论指出:在某种程度上,低阶层的集体认同与自由主义相关,高 阶层的集体认同与保守主义相关(低阶层一般被操作化为女性、少数民族、宗教少数群体 等)。Jackson[3]则提出适当的宣传会激发选民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认同,如克林 顿在199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尤其突出其对家庭和儿童教育的关注,包括毒品泛滥等问 题,赢得了以“足球妈妈”为代表的潜在的中间选民,并且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性别投 票差异,达到11%;而在2000年选举中,戈尔的宣传策略并不成功,他抨击称小布什的减 税政策只能让“最富有的1%”受益,但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势头强劲之时,民众对自己未 来的经济预期惊人地乐观,民调显示有19%的美国人认为他们就是那最富有的1%,另外 有20%的人认为自己今后会跨入那一阶层,因此戈尔的宣传策略将大批选民推向了对方阵 营。Malka和Lelkes[4]研究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自我认同为自由 派还是保守派能够预示对未来发生的政治事件的立场,另外,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尚 未有明确的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的论调倾向,那么这个事件被媒体描述为是自由主义的还 是保守主义的,则会影响调查对象对此事的态度,与自己相匹配的意识形态信息来源会导 致自我实现效应,个体愿意去相信,就会将本来中立的事件塑造成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现 实。Muldoon等[5]强调了人口年龄结构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指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政治 剧变通常与年轻人的人口比例暴增有关,相对来说年轻人情绪更容易激动、更容易被人利 用,卷入政治冲突和暴力事件,若同时叠加经济下行、民生凋敝等因素,则会极大地增加 政局动荡的可能性,例如德国纳粹的兴起被认为是大量的年轻人和经济萧条共同作用的结 果,在阿拉伯世界中,政治不稳定也被认为与年轻人的高人口比例有关。Varvin和Phil[6]认 为政治冲突中的极端主义和暴力心态都有一个预先存在的特征,即受害者身份认同,这种 自我认同将自己居于受害者的地位,表现出过度敏感、偏执并且要进行报复;在政治层 面,这种心态由于是在群体中相互强化,导致了攻击和暴力失控,另一方面又因抹去了个 人行为的道德责任,从而难以调和。Bar-Tal[7]对2000年7月到2002年7月两年间的巴以冲突 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回顾,强调了主流舆论的重要性,认为主流舆论如果把 对立群体的目的解读为威胁本群体的存在,就会导致只认为本群体是正义的,拒绝任何来 自外部的批评,从而使得冲突不断升级。另外,Christou[8]、Dalsheim[9]、Hammack[10]等也指 出了主流叙事(如历史教科书)对于政治认同的影响。
[关键词] 政治认同;大学生;青年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297(2018)01-0066-10
一、引言
当今世界,政治认同问题颇为突出,许多国家都面临政治不稳定的挑战。对于我国 来说,青年的政治教育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则是青年中最具活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 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当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显现出新的特 点,需科学地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实践工作。为此,本研究随机选取 337名大学生,通过问卷测查其政治认同状况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在可预见的短期发 展前景方面(如就业、收入)占比较优势的大学生,其政治认同程度较高,如表现出理科高于 文科,本科高于专科;生活压力较小、或是已成功度过压力阶段的大学生,其政治认同程度较 高,如表现出大二、大三较低,大一、大四较高;政治认同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关显著,被 试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其政治认同程度就越高;政治认同大部分子维度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特 点。但需注意的是,身份认同、政党认同表现出不同于政治认同其他维度的特征,具有特殊指 向意义。身份认同代表了历史的总的传承,而政党认同代表了未来的总的走向,是各类社会政 治现象的最终归因点,其积极和消极因素都被放大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更新教育理念, 改革教育制度,促进学科融合,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经济 社会发展;要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将学生事务工作、心理辅导、政治教育结合 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深刻认识身份认同和政党认同的特殊性,科学有效地培育和提 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近些年来,如何提升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更为有效地进行政治教育,日 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研究多是从政治学等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探讨,在具体实 践中如何从微观层面进行操作化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因此需要对政治认同相关研究予以回 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探索。
- 66 -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力、最能代表未来方向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如何,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政 治稳定和长治久安。
政治认同是共同体成员人格中与共同体有关的自我认同的叙事建构,是对共同体历 史、主权、政体、使命的能动性反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程度 的认同状态,并会随个人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
第 28 卷第 1 期 2018 年 1 月
青年发展论坛
YOUTH DEVELOPMENT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姜金栋 孙瑞琛 陆明洁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系,浙江 杭州 311121;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姜金栋,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 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管理。 通讯作者:孙瑞琛,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院讲师,博 士,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心理健康、政治心理学。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儿童组织认同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计划”、四 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度重大项目“少年儿童组织架构及管理策略研究” (15SZSJYZ-01)的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