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原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篇文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是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二个散文单元,也是最后一个散文单元,(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个散文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两单元分别是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我之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安排在《荷塘月色》讲读课文之后,同时安排在课外自读课文《囚绿记》之前,它是教师“教”到“不需教”的过渡,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由“扶”到“放”的过渡。
(二)学情分析:1、学校层面:从本校生源来看,大部分的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的文学积淀不够深厚。
但这种出身的孩子一般比较踏实努力。
2、班级层面:所带的六班在思维模式上偏向理科,五班在思维模式上偏向文科。
相对来说,五班同学对文中的重点中的“秋情”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对难点中的“秋情”的原因应该好突破。
六班反之。
两班共同的一点是经过调查同学们比较喜欢上语文课。
3、学生层面:(1)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的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春》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和学生一起深入地品味探究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故都的秋》说课、评课
《故都的秋》说课、评课《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是新课标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习时重在分析散文精巧的结构,欣赏散文所描绘的景色以及散文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它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使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悲凉、落寞之情。
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虽然它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但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之作,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加之散文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点,更应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掌握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些方法。
由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能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巩固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圆形内结构、圆形外结构)以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注意: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
)2、能够通过赏析本文的语言,掌握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
3、能够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由于“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手法在之前的课程中并未单独列为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但它又是分析鉴赏散文的重要切入点,所以我把第2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而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所以在此只做分析《故都的秋》的结构的方法。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通过秋景分析“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到,故将教学目标1和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确定好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用以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找出作者描绘的秋景。
即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层次),引出五幅秋景图(秋晨观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下面是高一语文的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单元的-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2.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3.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据新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文笔的清新、隽永、亲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
4.教学重难点:由于本文主要描写故都的秋景,以景来抒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因为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不高,并且又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感悟景物中所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将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
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
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人教版语文必修2《2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确定目标【课标摘引】:关于阅读和鉴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第三、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课标分析分解】:第一条“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分解为:在朗诵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文本的景物特点,感悟、品味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自己的朗诵中表达出来。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个体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第二条:“理清思路”可以分解为:划分层次;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概括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上的特点等。
第三条:“品味语言”,可以分解为:阅读文本后,学生通过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和自己喜欢的景物及段落来分析作者的写景特点并能够通过对语句的分析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
【确定学习目标】:《故都的秋》是必修2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郁达夫对古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调节教学的课堂设置,实践“自学释疑;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延伸迁移”这一教学思想,同时结合学校提出的“思悟课堂”理念,做到问题从学生中来,因此课前需要学生结合手中资料对文本进行自学,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疑难反馈。
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文本自身特点,教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设,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1、通过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自主诵读、圈点勾画,师生交流,赏析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风物,体会文章景情合一的写作方法3、由文及人,理解郁达夫独特的文人情怀和文人风骨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文章景情合一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故都的秋》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故都的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课文的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抒情散文。
这一单元是集中介绍学习写景状物散文的单元,本文与同在本单元的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从五套高中必修教材来看,本单元是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状况:本文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的限制,他们对于散文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很难体会,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把握文字和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上,让学生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据此,确定以下学习目标: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景写情、以情衬景的写法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阅读感受、问题分析的能力2、理解情景交融,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教学重点:学习抒情散文以景写情、以情衬情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三、教学和学法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重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上。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课文,慢慢探索文字背后的美,文章蕴含的情,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通过朗读和问题讨论来进行。
1、深情朗读法。
一篇优美的散文不能缺少深情的朗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将会选取文中具体写景的几段,让朗读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朗读。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故都的秋》。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但总觉得做得不够好,因此希望借此机会求教于大家,疏漏之处还望指教。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散文史上的抒情极品。
它文笔清新、隽永、亲切,情感厚重,充满了浓重的人文色彩,突出地体现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理念——贴近人本。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提倡研究学习,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感悟能力。
我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1、美读品味法;2、讨论探究法;3、多媒体授课法。
五、学法辅导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根据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的阅读认知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六、教学设想“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
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读秋→读情,在读中理解课文,读中培养语感。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人们喜爱某种事或物总有他的理由,那么,郁先生喜爱“故都的秋”的理由是什么呢?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Word版
《故都的秋》说课稿桐城五中毛腊梅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中的名篇,构思精巧,语言优美隽永,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深深眷恋之情。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年年混战,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他辗转来到北平,写下此文。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散文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点,这篇文章又是写景状物散文中富有典型性的美文。
按照单元要求,应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学会写景散文分析鉴赏的一些方法。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刚刚接触此类情景交融的散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尚未掌握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
解读文本,学生依靠参考书,喜欢贴标签。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美读文本,品秋味。
2、知人论世,品情怀。
3、情景交融,悟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生质疑、抢答问题,小组PK。
情感与价值目标:加强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秋味,品情怀。
2、教学难点:理解“清、静、悲凉”的涵义及原因。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中应明确三个理念,三种角色,一个创新点。
三个理念:大语文教学观、核心素养观、课堂有效评价观。
角色定位:教师有时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有时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有时是一个解惑的师者。
创新点:教学中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平等交流,不求意见统一,只求激活思想。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美读法、课堂有效评价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法:(1)课前预习法(2)美读感知法(3)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用引用和设问方式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聆听名诵,整体感知对于散文美读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声传情,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沉浸在作者创设的美妙的故都秋景中,使同学们从语言美中深入到图画美,再到情感美。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秀2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秀2篇)中学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八个环节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深厚,意味隽永,文辞美妙,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同学,对散文学问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老师要适当引导、培育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学问与本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育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冲突,培育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本领。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精准把握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同学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重要采纳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同学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同学理解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灵巧的构思,美妙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同学积极参加,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找寻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现京城秋景图片,以深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同学阅读爱好。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同学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讲课稿一、说预设教材《故都的秋》是一篇拥有浓烈地区色彩的写景抒怀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散文单元的教课要求,让学生经过鉴赏品尝语言,掌握文章的思想要旨,领会作者的感情。
二、说预设三维教课目的依据课标的要乞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联合学生的实质,我设计了“三、二、一”教课目的:所谓“三”是要修业生掌握 3 个知识点:分别是如何扣住“清”、“静”、“凄凉”来写故都的秋;如何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照;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育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尝推测语言的能力;经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交融,培育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领会作者在河山破裂、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叹自然风光的真情以及心里的忧思及落寞,领会作者深邃的爱国之情。
三、说预设要点、难点预设要点:联系文中显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领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联合。
预设难点:领会作者经过对北平秋景的描述所表露出的心里感情。
四、说学生学情状况剖析:1、大多数学生喜爱阅读散文作品,由于散文语言的优美,感情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爱阅读散文的学生较少。
但不论哪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来详细谈谈它美在哪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可以很好的掌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题目是《故都的秋》,写作的主要资料是对于老北京的秋。
因北京是祖国的国都,学生经过各种门路早已对其有所认识。
此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必定的认识。
4、我的教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当前是对散文其实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海市蜃楼》等散文,感觉过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并且大多数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逗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稿(2)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本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属抒情散文。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品味散文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鉴赏<<故都的秋>>是在高一所学鉴赏散文方法上的扩展和加深,这篇课文是本册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篇重点篇目,它对本册散文的教学有着领起、示X的作用。
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探讨,促使学生在散文的鉴赏和写作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本篇课文教学实现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2、体会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2、提高对散文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及掌握运用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流露的情感,思考今天的我们对此应该持有怎样的认知态度。
三、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依据:这正是鉴赏散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悲凉情感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依据:本文写作的年代相对久远,作者的思想感情较难把握。
四、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1、说课导入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却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这样导入的好处是:回顾以前所积累的知识,体会秋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习本课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郁达夫的抒情散文代表作,是传统名篇。
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淡淡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
阅读这一类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挚爱。
(2)、通过语言的品味,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时代的隔阂,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2、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无愧为一篇美文,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对此文读后的感觉一般,或者很茫然。
这其中一是因为时代的隔阂,一是因为文中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和现在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距离。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想以文中的景物为载体,以情感为目的地,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去真切感受郁达夫独特的个人审美情趣。
因而,我把教学目标(1)(2)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散文往往集中凝聚着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材料的运用也是随心所欲。
学生鉴赏起来有时无迹可寻,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拟采用“学案式”导学法进行教学。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情境法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目的是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课改理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陈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写秋的文字很多。
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说课稿各位领导、专家: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故都的秋》,我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以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佳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散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4.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相机引导,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披文入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并掌握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三、重难点突破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通过不同的人对景物的不同感悟,引导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所处环境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即是作者心绪的体现,从而合理地引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1.单元要求《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前后文章是《荷塘月色》和《囚绿记》,均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可见本单元设置的三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同时通过学习荷塘、故都、绿植等写景抒情类散文,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抒情散文的典范,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三个特点落笔,用冷色调着力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几幅画面,一片飘零的槐叶,几声秋虫的哀鸣,也是一种别具风味的美。
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他的散文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种浓烈的感情便于学生捕捉和理解。
二、说学情学习本课的学生是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高一学生,他们学习过本单元的第一篇散文——朱自清《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语言美、意境美,并积累了一定的散文鉴赏知识。
但是他们才刚刚进入高中学段,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是较少涉及的版块,大部分同学虽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无法理解和掌握这种相对松散的语言表述方式,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写作当中。
三、说教学目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单元提要中写道:学习时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郁达夫的抒情散文代表作,是传统名篇。
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淡淡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
阅读这一类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挚爱。
(2)、通过语言的品味,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时代的隔阂,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力,体会“情”与“景”,“形”
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2、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无愧为一篇美文,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对此文读后的感觉一般,或者很茫然。
这其中一是因为时代的隔阂,一是因为文中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和现在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距离。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想以文中的景物为载体,以情感为目的地,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去真切感受郁达夫独特的个人审美情趣。
因而,我把教学目标(1)(2)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散文往往集中凝聚着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材料的运用也是随心所欲。
学生鉴赏起来有时无迹可寻,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拟采用“学案式”导学法进行教学。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情境法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目的是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课改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陈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写秋的文字很多。
读《红楼梦》时,我对林黛玉写的《秋窗风雨夕》印象非常深刻“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几乎每一句都有一个“秋”字,读来只觉得黛玉的愁绪如茧抽丝,绵绵不绝。
之后教师设置问题:你还记得哪些写秋的诗文?亦或是你对秋天有怎样的感触?能说一说吗?(学生自由发言)。
由此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写秋的抒情散文,它就是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之后简介学习目标。
从名著诗文引导学生回顾积累诗句,抒发自己对秋季的独特的个性体验。
激
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也为本文的教学创设了相应的氛围。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个性化的体验。
(二)寻“秋”之旅——美文美读(感知探究文本)
美文不厌百回读。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极适宜朗读。
同时《新课标》将“感受鉴赏”作为学生五项发展要求的第二项予以重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作了要求。
因此,本环节注重美读,以读带析。
通过朗读感知文本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而后体悟作者情愫。
具体步骤是:
1、边思边读。
(1)教师配乐朗读文本一、二两段。
教师舒缓声音,和婉转绵长的配乐尽量营造出“清、静”的课堂氛围。
(2)、由个别学生配乐朗读三至十一段。
(3)配乐齐读十二段(4)教师配乐朗读文章最后两段。
读前,教师设置问题,以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1)、作者对故都的秋天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2)、作为地道南方人的作者为何不喜欢南国之秋?(3)、北平的秋天究竟有何特点,如此吸引作者?(4)、简单理一理作者与故都秋天的“情缘”。
读后,交流探究,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
至此,学生把握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基调“眷恋、热爱,愿意为故都的秋放弃生命”;并通过南北之秋的对比,衬托出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特点。
并水到渠成的理出“秋缘”:思秋念秋——千里寻秋——遇秋赏秋。
这一环节的顺利完成为本课的重点环节——深入赏析环节打下了基础。
2、边析边读。
赏析最能体现故都“清、静,悲凉”秋味的景物。
是本节课的重点。
(1)教师告诉学生把故都秋天的景物整合出了五副画面,并分别起了一个名字: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佳景。
(2)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小组,选取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以语言为切入点,先赏析,而后有感情朗读。
(赏析、朗读,同组间的同学可以分工合作)。
其间,各小组选派代表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赏析,准确引导,适时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这一环节中由教师代替学生直接整合出五幅秋景图,从而使学生通过画面的名字,快速融入每幅画面的氛围中,为赏析环节指明方向。
赏析其间,教师引导整理学生赏析成果如下(仅举一例)
破院秋色:院子里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这些景物都给人清淡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写出了秋天清淡的色调。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一句突出了秋天的“静”,身处故都,听到的不是车水马龙的喧嚣,而是并不响亮的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作者在院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可见作者心境的宁静、清闲。
而“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样破败的景物又透着些悲凉的意味。
(3)小结:作者写故都的秋景,五幅画面其实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景的。
写秋色突出了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色秋声里品味到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
因此,“悲凉”准确来说,并不是故都秋景的特点,而是赏景人——作者的主观情感及体验。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因作者心中藏有“悲凉”之感,所以才有笔下“悲凉之秋”。
那作者为何心中常含“悲凉”之意呢。
下面让我们走进郁达夫。
(三)人生之旅——悲凉情怀(走进作者,感悟情、景关系)
本环节,追加补充有关郁达夫经历和性格的材料。
让学生讨论,探究文学作品“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特点。
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对故都常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故都的秋”其实在作者的心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文本中,故都的秋清淡,寂静,萧瑟与作者当时的悲凉之感发生了共鸣,俨然成了作者的知音,因此郁达夫先生不远千里思之、寻之、赏之、爱之。
(四)人生何处不逢秋——个性体验(拓展、延伸)
本环节以文本的十二段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思考的深度。
文本中写到“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同的人面对自己的人生之秋,面对自然之秋。
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悟。
分析研讨至此,请以“我心中的秋”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并在景物的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广泛阅读,大胆质疑
1、请比较阅读本文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比较异同,做阅读笔记。
2、文中有不少精彩的语言,但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不够成熟,可能用语也有些不妥之处,你敢否白璧指瑕?
这两个题目有梯度,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做,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敢于质疑。
总之,我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层次、有梯度。
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注重学法指导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都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附: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破院秋色清秋色以情驭景
落蕊秋意
秋蝉残声静秋声以景显情
秋雨话凉
秋枣佳景悲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