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43张PPT)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总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清晨 Nhomakorabea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思 路
记 叙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与 结 构
分写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议 论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2019/11/5 总括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21
整体结构图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秋的凄苦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现代文及答案
■《故都的秋》一、梳理全文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饱尝一尝古都的秋。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古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饱赏透(赏玩十足)的程度。
6、第3段中的文句: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恋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
7、“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
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的词是因为作者以为蓝色和白色的搭配为佳。
8、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9、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与它相照应的句子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0、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颜色。
11、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其意思是说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12、“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13、用一个成语概括上题句子中所逼于的意思相形见绌(相形失色)。
14、“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15、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思念时,突出写了在北平一椽破屋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D)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故都的秋》PPT课文课件
思考
为什么 中国文人喜欢描写秋天?
秋景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
描写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作者介绍
郁 达 夫 1896-1945
课题释义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描写的内容
故都 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文章的结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 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原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 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 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 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 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课件分享郁达夫《故都的秋
课件分享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章结构分析,细读第一至第五段,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3. 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品味;4. 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2.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3. 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培养对自然美、文化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对故都秋天景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品味,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美,进而引入本课;2. 讲解: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3. 课文细读:带领学生细读第一至第五段,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4. 品味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挑选典型例子,让学生品味并学习;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故都的秋》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4. 主旨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描绘性作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指导;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对故都秋天景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品味,文章结构的分析;3. 课文细读:带领学生细读第一至第五段,分析文章结构;4. 作业设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描绘性作文。
一、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1. 作者如何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2. 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南北秋天的对比,突出故都秋天的独特韵味;3. 文章末尾的感慨:“这故都的秋,恐怕要从此绝缘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及对时代变迁的忧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教学目标 有关资料 课文朗读 质疑问难 自学检测 合作探究 课外作业
感听赏品秋意声景味
教学目标
感闻赏品秋意声景味
梳理文脉,感受散文缘情写景,意味隽永 的韵致。
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因景寄伤,色彩冷清 的情感。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 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 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 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 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 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 笔优美,自成一家。
残草落蕊驯鸽,破屋浓茶闲人,斜桥 凉风秋雨。碧天之下,留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秋草,虫唱钟声人语,浓茶 夜月落蕊。细雨刚过,念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虫唱,朝荣夜月钟声,槐树 细雨秋蝉。凉风吹过,悲秋人在故都
课堂作业 完成《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是A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 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 都”指哪里? 明确:中心词是( ), 点明了文章的 中心是写( ),( )是修饰语, 限定了描写的( )是北京,即暗示了 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故都”指 ()
6、由景入情,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 (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调;产生“冷清”的感受,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的特点。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 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以动衬静。
【精品课件】《故都的秋》
【精品课件】《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对故都北京秋天的描绘,通过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与神韵。
教学重点围绕对文本的精细解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修辞、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之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本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故都北京的秋景图片,辅助理解文本。
2.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
3. 学生的学习资料:课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北京的秋景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故都秋天的美。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分析。
c. 解读重点词语,解释字词含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交流分享。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写作方法,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故都的秋》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4. 描写方法:视觉、听觉、触觉等5. 重点词语: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绘家乡秋天的作文。
b. 结合所学,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b. 修辞手法分析示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秋天的树叶,像金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作家描绘秋天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必修二语文人教1.2《故都的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 秋》。
郁达夫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 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 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爱 恋之情。
郁
他活等有哀上所连烂写溺民富日书 寡中苦志痛海安年的作》族民本,
达
淡体闷不,辗,战年此就屈不留因 、验,得自转居乱龄文能辱强学学
夫
沉如何骋己来无,,他看、的,潮
寂此等”纵到定民可年出歧悲留被
,
淡青 槐牵碧 绿布 树牛绿 微单 的花的 黄衣 落的天 的的 蕊蓝色 枣闲 朵 子人
好一个灰冷的世界!
声音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爱恋之情。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怎样的 描画故都的秋景来展现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所写之景
(3-11自然段)
•描
•
写 风
①清晨静观 ②秋槐落蕊
• 物 ③秋蝉残声
阅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 来的基本感情。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 国秋的比较。
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乐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息衰扫驯 缓列弱帚鸽 慢索的声的 悠落蝉 飞 闲的声 声 的雨 声声 调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课文
2.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课件(29张)
(2)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 的文眼。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 (1)参考: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
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 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 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 ,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 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 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 趣。
(四)知人论世 揣摩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 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
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 中之情;情景相生。
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 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 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 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 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 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认真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的写法,写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小 院 晨 秋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四)知人论世 揣摩感悟
1.明确: 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的
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 泛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 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 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穿着青布长衫坐在院子的人,手 捧茶碗,举头望望碧空,细数槐叶间透下来的日光,俯身 撷牵牛,耳边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 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这种“清、 静”中略带“悲凉”的情调,体现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质 朴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 课件 (32张PPT)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秋的明净
无边落木萧萧下
_秋的肃杀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短片小说《沉沦》《春风沉 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19 33-1936年郁达夫转辗各地,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王映霞也 离他而去,此时的郁达夫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 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写下了此文。
C、形态 (幽雅)
D、环境 (悲凉)
E、生活
(悠闲)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按照分析秋花图的方法,自行 分析其余四幅图画,说说哪些方面 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
以课文所写景物为内容,试填一曲《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秋蝉蝉鸣而报秋: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闲 灰沉沉的天底下
一阵凉风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郁达夫
更多 那情 堪自 冷古 落伤 清离 凄 秋别 清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瑟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绚丽
鉴赏 散文 的一 般方 法
反复诵读
一、美美地听、美美地读
请同学们思考:读本文时节奏应当是怎样 的?或者说本文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请 同学们尽量揣测作者的内心世界。
仿照上面句式,写一写故都的秋还会在哪里。
(可不必拘泥于字数)
例:
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低矮的破屋里; 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在故都闲人充满京腔的 互答中------
秋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7、在南国时,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 些景物?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玉泉的夜月 西山的虫唱 潭柘寺的钟声
我们的思考
8、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 风景,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 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 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
他的心情是恬静的,清闲的,又是落寞的,孤独 的。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
一语天然万古新, 去掉豪华见真淳。
清水出芙蓉, 闲笔出真情。
----这便是郁达夫笔下的秋
2、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写故都的 秋?味、色、声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文章题为“故都的秋”
作者为何还着力去写南国之秋?
明确:形成对照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2.《故都的秋》课件30张
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文章结构:总分总
整体感知
2、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 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语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文眼)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
郁达夫先生既然 这么喜欢故都的 秋,那么他选取 了哪些画面来写 故都的秋?请用 四字短语概括每
秋槐落蕊
细腻、清闲、落 寞的扫帚的丝纹 无声、无味、微 细柔软的落蕊
清、静、悲凉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 悲凉)
秋雨话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 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 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清秋佳果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 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啊,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课后作业:
1、从本文中选你最喜欢的段落背诵。 2、写一则写景小片段,运用上本课所学的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不少于300字。
谢谢
诵读,熟悉
文意,概括主 要内容。
秋院静观(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10) 清秋佳果(11)
欣赏“秋院静观”齐读,思考:
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 心绪?
秋院静观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特点:清、静、悲凉
2、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020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1课时)1.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1930年参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2.时代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落蕊()细腻()柘树()椽子()着凉()颓废()鲈鱼()譬如()驯养()萧索()混沌()廿四桥()1.现代作家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3.ruǐ;nì;zhè;chuán;zháo;tuí;lú;pì;xùn;xiāo;dùn;niàn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喜爱的。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故都的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秋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秋天的特别之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如何描绘故都北京的秋天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故都的秋》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作者的语言表达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家对秋天描绘的差异,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理解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了解故都北京秋天的同时,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文章中的一个自然景物描写,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郁达夫的笔触,写一段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教师可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字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整体与局部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段落大意逐步过渡到全文主旨的把握。
-针对文学鉴赏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意。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和欣赏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秋天的感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 达 夫
的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瑞士思想家阿米
目标引领
考试说明: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其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情 感和人文精神。
学考要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其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情 感和人文精神。
精讲点拨(悟秋情)
找一找:课文中能够传达出作者对秋情感的句子? 想一想:传达出作者对秋_______的情感。
秋景
清 、 静 、 悲 凉
秋情
热 爱 、 眷 恋
悲秋 or 颂秋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 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 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 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 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本文写于1934年,九· 一八事变之后, 那个 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 蚀的时候。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 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 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正是怀 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
问题激疑
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
自主探究(观秋景)
作者对秋天的描摹细致入微,既有直接的景物描写,也有 侧面的衬托。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自主完成以下题目(8分钟) 1.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的句子 来概括) 2.课文中哪几个文段是直接描写故都秋景的?写了故都秋 景的哪几幅画面?(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3.写故都的秋景,为何要写江南的秋?
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2.课文中对于秋景的描写集中在3——11自然段
清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闲人 秋日胜果
“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来得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合作探究(品秋味)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幅秋景图,说说这 些秋景的描写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2.5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3.答题思路 从________中我读出了秋景的____,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想一想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写秋景的诗句?
飞花令“秋”
作业
1.收集带“秋”字的诗句 2. 一年四季,每一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绿意萌动的春季,繁 华烂漫的夏季,落叶满地的秋季,白雪皑皑的冬季,哪一季 的景色最能够触动你的心弦,勾起你的表达。请任意选择
一个季节的景色,写一段景物描写,用上本节中“以”
——郁达夫自题小诗歌
一首颂秋的悲歌
以 以 情 情 景 景 驭 显 一 景 情 体
知识建构(课堂小结)
1.赏秋景(5幅秋景图) 2.品秋味(清、静、悲凉) 3.悟秋情(悲凉与眷恋)
巩固训练(限时5分钟)
2.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概括故都秋景图。 (二)过程与方法:赏析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 凉”来写故都秋景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复杂情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 重点:赏析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 秋景的。 难点:体悟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复杂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