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设计
未有天才之前
【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论证思路;培养学生逐步深入、细化、全面的阅读习惯;
2.品读作品,比较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与生动;
3.能从本文的阅读中思辨当今社会“国学热”的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逐步深入的阅读思维;
2.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与生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够比较完整顺畅地归纳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大致结构;
2.提出需要进一步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
二、导入课文
简单地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直接切入课文。
三、课文的整体理解
1.结合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概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
2.有选择性地提出学生的问题,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当然,教师事先也应预设一些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问题的必要补充,对课文进行解读的基础以学生的问题为主)3.结合语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几个关键词语。(戕贼、不足齿数、泥土、天才、整理国故、崇拜创作……)
四、课文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1.课文论点的表述方式的比较。
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能否改成“只有这种民众,才能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可补充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在本文的论说过
程中大量运用的是反面的事例?)
明确:改动过后看似意思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却削弱了文章的针对性及抨击的力量。
2.本文语言特点的赏析。
问题: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第二单元《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方法
——以《未有天才之前》为例
一、教学目标
1、将“现代文一”教学与考点相结合,依据文本(《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示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鲁迅),探索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
2、从探讨文本的论点、论证过程和写作意图入手,整理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并理解文本对与今天的价值。
3、通过练习相关高考模拟题、高考真题,夯实所探讨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考题中,我们对现代文一的一般定义是:“相对于文学作品(小说、散文)以外的一般体裁文章”(《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作为议论文的一种,鲁迅的这篇“演讲稿”《未》也许“别有一番滋味”。况且,今年正是鲁迅先生发表《未》90周年!难以想象,1924年的他是怎样在沉于下僚与投枪倔强中寻求真理、呼吁民众的!
而今天,我们将在初步学习过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探讨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探讨一般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文章所呈现的哲思!首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题——
(二)讲授文本及方法探讨
A:
授课步骤:分析句子——作答并说明理由——讨论补充——方法总结一、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形成第3段,语意连贯的排列是()(写序号)(3分)(1)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 山②,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2)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3)——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八年级上册《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八年级上册《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
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未有天才之前》ppt课件(17页)
柔石
冯铿
1送原稿,将“国民诗人” 爱国; 曲译为“民众诗人” 以时间 坚定;2又送译诗 为顺序 乐观。3出狱相见 4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小诗 围绕性格 最详 1借钱办杂志 迂 2转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迂” 1罗曼谛克急于事功;体 略 爱国 质是弱的,也不美丽 欲扬先抑 狱中受了酷刑,面目浮 坚定 2 肿
拿来主义 1、中心论点:(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2、论证结构: (1)为什么要拿来:批判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2)什么是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3)怎么拿来: ①批判错误态度 ( 孱头 , 逃避 主义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 昏蛋 , 虚无 主义: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 ( 废物 , 投降 主义: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②指出正确作法,采用( 比喻 )论证
命成功的良药。
2、小说中的药具体是( 人血馒头 ),被杀害 的革命者( 夏瑜 )是以绍兴的鉴湖女侠 ( 秋瑾 )为原型的。
推荐书目(或文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
杨曾宪《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唐 弢《琐忆》
结语: 天才是什么?是优秀的人物,杰出的人物。
我们都想成为天才,但天才不是横空出世的,
1、揭露国民党统治黑暗; 2、表达了鲁迅与向子期同样的悲愤心情; 3、揭示了当时处境的危险
孙权劝学教案合集五篇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合集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
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孙权劝学 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合集五篇
孙权劝学教案篇1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一、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最新《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演讲词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讲话。天才挺好的,要想成为天才是需要条件的。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一下鲁迅的这篇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看看成为天才需要哪些条件?
二、划分文章结构:
1、明确观点:
提问: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3、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三、分析论证过程:
(一)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旷世英才教案
旷世英才教案
教案标题:旷世英才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旷世英才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培养旷世英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掌握培养旷世英才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旷世英才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培养旷世英才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手册;
3. 班级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 通过展示一些历史上的旷世英才的照片或名言,引发学生对旷世英才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心目中的旷世英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特点?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介绍旷世英才的定义和特点,如卓越的才能、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等。
- 解释为什么培养旷世英才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
- 分发学生手册,其中包含一些历史上的旷世英才案例。
- 学生小组讨论并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包括该旷世英才的背景、成就和影响。
-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4: 方法和策略(15分钟)
- 介绍培养旷世英才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如提供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领导能力等。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来培养自己成为旷世英才。Step 5: 活动实践(20分钟)
- 安排班级活动,如创新项目竞赛、领导力培训等。
- 学生分组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Step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父亲的病教案
父亲的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概况,提升理解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父亲的病》
在前文《五猖会》中作者描写了了一个望子成龙而又不注意儿童心理会乱发父辈权威的家长,鲁迅在童年时期心灵受到了伤害。那么,面对常年生病的父亲,鲁迅又是怎么对待的呢?我们看他写的《父亲的病》。
二、解读《父亲的病》
1、本文是一篇表现鲁迅和他父亲关系的记叙类文章,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场景表现父子关系的?(1)生活场景之一:替父请医、抓药。
①先是和本城的一个名医“周旋”“两整年”。
(为医治父亲的病,鲁迅虔诚地搜寻着、访求着。)
②本城的一个名医医治了两年不见效之后,又请另一名医陈莲河。
(为医治父亲的病,鲁迅仍是四处问询)
明确:对请医找药持续奔走的平实表达背后,透着鲁迅对父亲的拳拳的爱。
(附:作者在此批判了中医的玄虚、不科学,它不敢正视现实,不认真,还有封建迷信的成分。)(2)生活场景之二:守候父亲弥留。
①看课本第19页,在24节“立即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这句中,“思想”是指什么?“犯了罪”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思考后明确:“思想”是指希望父亲快点死去;
“犯了罪”是从中国的孝子们的思想说的,即使无法医治,也“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这才是孝。
②此处“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在这句中鲁迅为什么又说这思想是正当的?
讨论后明确:鲁迅希望父亲早点结束病痛的折磨,认为这才是真正地爱父亲。
③结合刚刚思考的两个问题,我们看文章最后一节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思考后明确:刻骨铭心的负罪感,一种永远的内疚。
鲁迅与高中语文教学课件(市级培训定稿)
鲁迅后人全家福:三代共16人。2002年春节,北京全家团聚时拍摄 的,我(海婴1929.9.27—2011.4.7)两个子女居住在外,能全员到齐实属 不易,这样的大聚会难能可贵至极。 前排左起:小孙女周景文、长孙女周景欣、外孙女田中华莲、田中悠树 (双胞胎)中排左起:长媳张纯华、二媳吴彬、妻子马新云、我周海婴 手抱小孙子周景轩、三媳车晓林 后排左起:长子周令飞、次子周亦斐、长孙周景川、三子周令一、女儿 周宁、女婿田中正道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鲁迅问题
(一)可能存在的状况和问题
1、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 2、忽视学生的认知心理 3、文学性被思想性所替代 4、教师自身需进一步提升
(二)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1、认识问题 2、教法问题
(一)可能存在的状况
1、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
时至今日,虽不如此强调,但潜在的影响还依然存在。一提到鲁迅思想,总 是想到反封 建制度、批判社会、批判传统、批判封建礼教、反抗黑暗现 实、马克思主义者、赞美无产阶级等词汇。一提到鲁迅形象总是想到横眉、 俯首、斗士、匕首、投枪、硬骨头等。
(二)选文标准、目的
标准:既注重思想性又关注艺术性。经典的文质兼美的小说被选入,而杂文数量 与初中阶段相比已大大增加,尤其那些形象的议论的文章。而一些被认为是“骂 人”的、语言尖锐泼辣的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 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未选。就中学鲁迅作品选目标准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提出了两点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是要能体现 鲁迅思想、文学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学生的年龄特性。在整个 教材体系中,要有一个接受梯度。比如说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 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 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 目的: 1、让同学认识到鲁迅是一个热情、幽默、睿智的人,鲁迅也有如此生活 化、 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 2、深入一步,思考自己对鲁迅的思想、人格的认识。 3、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注 重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王富仁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 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 附加于其上的观念。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 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 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 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是太少,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 而不是从观念出发”。钱理群: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 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文:天才出于勤奋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出于勤奋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班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比赛中有哪些同学获过奖?介绍给大家,说说你们的感受,你们认为他们取得成绩的原因是什么?是天分吗?(讨论)
出示课题:“天才出于勤奋”。
(二)、讲授新课
1、你的学习状况,谈谈你认为学习是苦还是乐?
2、你认为学习好坏与什么因素有关?
3、你知道爱因斯坦(达尔文、童第周等)的故事吗?你认为他们是天才吗?为什么?
4、小组活动
A、听“方仲永的故事”。
B、你认为小仲永是天才吗?你知道后来怎样吗?你认为他没有成才的原因是什么?
5、把你知道的名人成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先组内讲,然后选出好的在班上讲)你觉得他们的天分怎么样?说说他们为什么能成才?
(三) 活动明理
建议利用班活动时间召开“名人故事会”,介绍他们的成才之路。
(四) 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名人,知道了他们在成才路上付出的艰辛,使我们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学习上。”祝愿同学们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取得成功。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内容。
2、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四、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
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生:“其父不使学”。
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板书《未有天才之前》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9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就很难读懂课文。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1)带词识字。如:讨厌孤独讥笑讨厌
(2)猜字识字识字。如:“烘”,一个学生指着黑板上的任意一个生子,老师让学生猜,直到学生回答对为止
(3)结合动作识字。如:“讨厌”,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故事
(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等),让学生体会“讨厌”一词。
(4)字体演变识字:
3、易读错字:“裂”声调读错。是四声,不是三声。
4、多音字:壳[ké]蛋壳
[qiào]地壳
5、应会写字:灰冰鸭鹅讨厌蛋壳欺负翅膀
(1)写正确:易写错字:
“厌”字里面是个“犬”字,不是“大”字。
“欺”字右面是个“欠”不是“月”
(2)写美观: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近义词:嘲笑伤心欺侮美丽
反义词:丑讨厌仔细瘦幸福耐心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二、理解运用
(一)了解词意
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讨厌讥笑欺负翅膀
2、了解词意的方法:
“巴望“一词,在文中课通过换词比较法来理解。
“讨厌、讥笑、欺负”可创设故事情境(随地吐痰。残疾人不能讥笑他们。不能欺负小同学等)来理解。
鲁迅经典语录精选
鲁迅经典语录精选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
未有天才之前(课例)
未有天才之前(课例)
内容分析:《未有天才之前》是鲁迅先生的一片演讲词。在文中鲁迅先生用幽默犀利的语言、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没有生长天才的民众,就没有天才”的观点,号召大家“做培养天才的泥土”。高一学生初次接触比喻论证,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格的区别,同时还可以借此文章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文章,为自己成为一名“天才”而努力。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幽默犀利的语言。
2、了解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格的区别。
3、体会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议论文结构的能力和总结提炼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创新的重要作用,懂得创新,敢于创新。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
《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
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
生:“其父不使学”
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作者:杨长荣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6期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说理透彻、见解独到的思维方式。
2.学习本文结构简洁明了、条分缕析的手法。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手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关于作者鲁迅(略)
二.关于本文的综合评述
本文是作者在北师大附中一次校友会上的演讲。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天才”的呼唤,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要有天才,必须先要有培育天才的土壤,必须要消除扼杀天才的因素。
单看标题就很有讲究,“未有天才之前”包括以下内容:
A:未有天才,必先要具备什么,一—即先要有天才成长的土壤,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当时众人都呼唤天才的情况下,能独辟蹊径,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发人之未发,新颖独到。
B:未有天才之前——探求未有天才的原因,为什么天才出现。显然此标题就暗示出要分析天才未出现的原因,这也就暗示出了本文的具体内容,可以说言简意赅,暗示性很强。
三.全文论证结构(略)
总评:
1.全文结构井然:议论文几个部分依次排列,使整个说理非常有序。
2.做为演说在显著的地方摆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既能让本人演讲的主题突出,又能让听众明白演讲的内容。中学生日常作文应学习这种手法。
3.解决办法有的放矢,又有延伸。
如,在解决办法中强调要有新思潮,是针对上文提到的“整理国故”,排斥外来思想而提出的;“创作”“翻译”,是针对“崇拜创作”而提出的。
同时又有延伸。针对上文三种做法一一指出正确方向外,又特别强调要培育天才,必需要有坚苦卓绝的努力,需要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天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有天才之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内容。
2、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四、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
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
生:“其父不使学”。
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板书《未有天才之前》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9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就很难读懂课文。
另外,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
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2、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3、《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
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4、“整理国故”的口号,其实是新文化阵营首先提出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黄侃、刘师培等人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扯起了“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的旗帜,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情势,由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和鲁迅支持的北大进步学生组成的“新潮社”,针对“国故杜”的倒行逆施,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这样,就形成了新旧两派关于研究国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目的和方法,并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胡适是新潮社的支持者之一,胡适的观点是:整理国故实在很必要,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国故研究;研究学术史的人,应当用“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标准去批评各家的学术。可见,整理国故的口号并不是胡适首先提出来的,而且,最初它的内容也是正确的,是革新派对守旧派的一次斗争。
鲁迅作为“新潮”的支持者,在“整理国故”口号提出之初,以及对“国故”和“新潮”两社关于研究国故之事,没有发表意见。我们知道,在理论上鲁迅也并没有完全否定“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