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_周思敬(1)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
道德修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先秦时期得到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儒家学说把“仁爱”作为最高修养,把“礼”作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重视自觉的行为,认为人是自然和道法的关系。

因此,儒家将道德修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先秦时期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儒家的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儒家认为,通过修养和改进自己的性格,人们可以与一切具有理性的事物进行联系。

性格的培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论语》中的“五德”,即孝、悌、忠、信、严,是儒家修养的核心。

把这些“德”当成一种修养,人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其次,儒家认为,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必须做到恪守道德,以及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和实践。

例如,《礼记》中的“礼”,既是非常具体的道德行为,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礼”,人们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一种谦虚、有礼貌的态度,也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儒家认为,通过正确的知识,人们可以培养出正确的道德修养。

儒家重视对理性思维和追求知识的修养,强调以知识解决动物本能,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人们便能够有更加清晰的思维,能够更好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最终实现善良的道德修养。

从上述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特殊的修养,不仅要做到恪守道德,而且要发展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以正确地
理解事物,控制自己的情绪,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学习的有益参考。

论先秦儒家的道德自觉思想及其德育启示

论先秦儒家的道德自觉思想及其德育启示

论先秦儒家的道德自觉思想及其德育启示作者:杨婷来源:《知与行》2016年第07期[摘要]先秦儒家思想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滥觞,其道德自觉的思想给予我国新时期德育以丰富的思想资源。

先秦儒家的道德自觉思想主要包括以“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为追求的道德目标自觉,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内容自觉,以“贵我”“尚志”为突出表现形式的道德主体自觉,以“学礼与悟道”“内省与思齐”“克己与慎独”“躬行与弘毅”为主要进路的道德方法自觉。

深入挖掘先秦儒家道德自觉思想的主要内涵,可以为我国新时期德育实践提供重要启示:德育目标应有层次性、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德育对象应彰显主体性、德育方法应多样化。

[关键词]先秦儒家;道德自觉;德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7-0010-06儒家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儒家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妇孺皆知,而这滥觞于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道德自觉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图以德治重建社会秩序,而德治又贯注于“仁”,最终指向每个人的道德修养。

道德自觉是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家国同构理想模式的逻辑起点,并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厘清先秦儒家道德自觉思想对个人修身乃至社会道德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笔者力图梳理先秦儒家道德自觉思想,并论析其对于我国当今时代德育的重要启示。

一、先秦儒家道德自觉思想论析先秦儒家道德自觉思想散见于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中,主要体现在道德目标自觉、道德内容自觉、道德主体自觉、道德方法自觉四个方面。

(一)道德目标自觉先秦儒家有明确的道德追求目标,“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内圣”即内在德性修养的最高追求,“圣人”是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

然而,“圣人”的目标毕竟高远,“君子”这一理想人格走入俗世,成为百姓伦常生活中的道德楷模。

儒家德治思想简析

儒家德治思想简析

目录1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1)2儒家德治传统的历史价值 (2)3儒家德治的现代意义 (3)参考文献 (4)儒家德治思想简析摘要: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道德政治。

从政治层面上讲,即强调政治国家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儒家德治主张体现了怀柔精神与开明思想,因而被誉为王道政治。

作为传统,儒家的德治主张不仅因其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运作而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依赖于文化承传影响现实生活而不乏现代意义,值得我们去关注。

关键词:儒家道德文化以德治国儒家的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体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文化 ,但是把道德和政治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完整的德治思想体系 ,却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独有的特征。

儒家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立了一套制度,保障其德治思想顺利实施。

这套制度,姑且称之为德制。

德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礼”。

《礼记》是儒家“五经”之一。

礼,甲骨文形状是一个器具里装着两串玉。

古人常以盛玉之器以奉神人,作为献给神的礼物。

礼产生于祭祀活动,其本义是宗教的祭祀。

殷商时代,祭神是神权政治的一部分,因而祭神礼仪不仅被宗教化,而且被政治化。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祭神活动中有不同的祭礼资格,并由此而逐渐演化出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等级秩序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

这样,礼就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礼仪、礼节,而成为一种维护神权统治的政治谋略和手段。

作为我国奴隶制时代政治文化核心本体的殷周之礼便由之而形成,由之而完备,由之而扩散。

从古老的祭祀活动中延伸出来的具有政治意义的礼,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绎为一整套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政治法则和伦理规范。

1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国历史上的德治概念及其传统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均认为治国驭民要以德为核心。

孔子主张道德教化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其一,强调为政与教化不二。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家礼的思想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以礼制人、以礼治国。

在先秦时期,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古代中国的政治、道德和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第一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

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礼是人们相互之间应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道德准则的体现。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和谐与秩序,礼的实践可以让人们遵循规范,遵守秩序,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古代社会,儒家礼的思想被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得人们尊重长幼、尊敬师长、遵循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秩序,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培养道德品质方面。

在儒家礼的理念中,礼之于人,就如同根之于树、本之于书一样,礼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准则,其中包含了对人际关系、仪式规范、施政者的责任等方面。

这种规范与准则的传承与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秩序意识,提倡了尊敬他人、顺从规范、秉持正义等美德。

在古代的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被用来培养和弘扬道德品质,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更加合乎规范,为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基础。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还发挥了规范政治行为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政治权力是社会治理的核心,而儒家礼的思想则被用来规范政治行为,要求政治者要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要以礼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以道德来考量自己的权力。

儒家礼的思想为政治行为设立了规则,使得政治行为更加合理公正,从而推动了政治的发展与进步。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还在于传承文化传统。

在古代中国,儒家礼的思想被用来传承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强调社会成员要尊重长辈、尊崇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等。

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使得人们在社会治理中更加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使得社会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甘泉,先秦儒家文化在襁褓之时,就穿上了一件具有“道德化”特征的外衣。

这是中国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中国的德育思想深植于此并持续不断地发展着。

先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商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周公(姬旦)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德育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经验,即“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及“孝”“友”等思想。

它包含了以后的儒家德育思想的某些因素,是中国德育的萌芽和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奠基时期,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

先秦儒家思想有着一个渐进的、复杂的演变过程,但仁义礼智、修身养性始终是其学说的基调,主要特点及其现代意义如下:一、以“学为圣贤”为德育目标儒家的理想德育目标是追求“学为圣贤”。

对统治阶级而言,他们追求圣王的目标,学习圣王的思想行为,以尧舜禹为榜样;对一般的士大夫和老百姓,则以贤为追求目标。

从普遍性而言主要追求的就是贤人的目标,这种贤人的目标,是用“君子”这种人格来表现的,《礼仪.乡饮酒》曰:“以告与先生君子可也。

”其注曰:“君子,国中有盛德者”。

实际上那种具有重义轻利,关心他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注重整体利益,具深沉的历史责任感等优良品质正是这种君子人格的写照。

荀子在孔子提出的培养“君子”人格理想的基础上提出更具体的“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

其德育目标,最低标准是培养士和君子,最高标准是培养圣人。

这种“学为圣贤”的德育目的,深深积淀于民族文化之中,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培育了中华民族那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气节、温和尔雅、豁达乐观的国民品性。

但另一方面,它也使我们的祖先在眼光上注重于伦理政治问题,漠视了对大自然的探索,缺乏科技创新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以伦理为德育的基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制于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即受制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
先秦时期诸学派均重视德育。 以家庭责 在这里 , 孔子着重强调 的是人须谨守等级名 效》圣人得道 , 以圣 人才是万世典范。明 ) 所 任 、职业道德 和社 会使命 等 内容 为 中心, 分 , 不越名分行事。 在名实论上,L 孑子是主张 代 王 守 仁 发 挥 苟 子 学说 ,认 为 圣 人 的 标 准 虽然儒 、 、 、 道 墨 法等先秦学派在教育方式和 “ 必也正名乎”可见他是主张先名后实的。 , 教育内容上有重大分歧 ,但在教育 目标 、 教 是 :唯天下至圣 , 能聪明睿智 , 以有临 “ 为 足 最 后 是道 德评 价 的标 准 问 题 。 “ 君子 喻 也 ; 宽裕 温 柔 , 以 有 容 也 ; 强 毅 , 以 足 发 足
的重 新 划 定 、政 治新 贵对 权 力 赤 裸 裸 的渴 的教育。因为在孟子看来, 圣人乃“ 人伦之圣
3以善为核心。 . 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上, 大
望、 社会主导意识的青黄不接和人 民群众对 也” 仁且 。他们 “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 多数思想家均主张真善合一 ,强调 “ 不确定未来 的彷徨苦闷。 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 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 智” 。孔子提出“ 仁且智” 的命题, 孟子继承并 主张 “ 仁且智”而且在《 , 离娄 上》 篇把 “ 智之 1L _ 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兴 道 ” 这样说来, 孑 。 圣贤既是人伦教育的主体, 也 发挥 了孔子 的思想, 不仅在《 公孙丑上》 中 篇 办“ 私学” 的先行者, 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 四 是 人 伦教 育 的理 想 目标 l l l 。 十余年 。在教学过程 中, 把他毕生追求的完
育 追求 上 又殊 途 同归 。 学派 在批 判 中互 相 于义, 各 小人喻于利 ”《 (里仁》 , 明孔子认为 有 执 也 ; 庄 中正 , 以有 敬 也 ; )说 齐 足 文理 密察 ,

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丰富,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价值观塑造、社会秩序维护、人际关系和治理体系优化四个方面来论述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首先,儒家德治思想对于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培养与践行,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而儒家德治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个人以德治国、以仁治世。

这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儒家强调了个人的自律与自省,讲究以礼制约,重视社会规范的遵守。

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和利益之间的重重纠葛,个人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违法违纪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通过儒家德治思想,可以引导个人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儒家德治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主张尊重他人,注重家庭和睦、亲情和睦。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且常常充满矛盾。

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增进信任和友谊,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儒家德治思想对于中国治理体系的优化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君主和臣民的道德关系,主张君臣之间有责任与义务的相互约束。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与政府、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而儒家强调政治道德的修养,注重领导者的贤德,可以引导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人民,建立更加公正、效能和谐的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儒家德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其对于价值观塑造、社会秩序维护、人际关系和治理体系优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

在面对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时,我们更应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发扬其现代价值,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浅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doc

浅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doc

浅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ﻭ摘要:自古以来,道德教育作为民族的优良传统,备受重视,在丰富的德育思想遗产中,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亲亲尊尊传统文化基础上了完备的思想体系,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工具,同时也是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促进当代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初步分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目标、价值进行简要阐述,并从德育主体、德育客体两个方面探讨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现代意义,为解决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问题提供借鉴。

ﻭ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内容;目标;价值;现代意义ﻭﻭﻭ前言ﻭﻭﻭ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民族的国民性、铸就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中引导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ﻭ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ﻭﻭ1.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相关概念界定ﻭﻭ 1.1。

1儒家思想的含义ﻭ春秋战国,是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的主流意识,儒家学,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儒家德治思想强调的是通过强化道德伦理建设,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从而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的目的。

从内在逻辑和历史价值两个方面来探讨儒家德治思想的意义。

首先,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在于通过道德的教化来塑造人的善良品质,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儒家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也相信人的善良品质需要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和实践来发展。

儒家德治思想认为,只有当统治者和民众都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他人,宽容包容,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儒家德治思想还注重家庭伦理,认为家庭是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起点,通过家庭伦理的教育培养子女的品质,进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

其次,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德治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古代君主制社会的治理提供了道德基准和伦理准则,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仁,即尊重和关心他人,这不仅对君主和统治者的行为提出了要求,也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

儒家德治思想的传播和实践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体系,对中国古代和当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塑造上。

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对君主治理和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德治思想中的“君子”理念,要求君主以身作则,遵循道德规范,以德治国。

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强调了君主的儒学素养和德行修养,在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中注重道德准则的引导作用。

同时,儒家德治思想也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历史价值都体现了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儒家德治思想通过道德教化和伦理建设,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从而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的目的。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浅论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浅论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浅论作者:林雪琳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9期摘要: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方法与原则等,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能从中得到许多教育方法的启示,这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现实价值“德育”旨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以“仁”、“礼”为基础,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为主要教育内容,从仁政的思想出发,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以培养“精于道”、“明人伦”的“士”与“君子”。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最终要达到双重效果:一方面培养能治国安民,修己治人的“士”“君子”,另一方面使人“立于礼”,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至于建立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

由此可见先秦儒家教育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教育活动的最重要部分是道德教育活动。

一、儒家德育与智育思想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怀德”。

因此,在他谈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时候,说道“弟子如择校,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幸而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这就是说,道德教育及其实践是第一位的,知识教育是第二位的。

孔子是第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论述德育与智育关系,并且将德育智育放在首要地位的教育家。

他并不完全忽略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

“未知,焉得仁?”(《公治长》)即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是仁呢?可见他主张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统一的,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进行,知识教育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二、儒家有教无类的德育对象思想孔子虽然接受了传统周礼的思想,但是摆脱了传统周礼的一些束缚,在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

所谓类,是按照政治地位划分的贵贱等种类。

古代儒家德治论

古代儒家德治论

古代儒家德治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德治思想更是古代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

德治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通过礼乐文化、心性修养等手段,达到治理社会、维护秩序的目的。

本文将从德治思想的概念、实践及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儒家德治论的内涵与价值。

一、德治思想德治思想是古代儒家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本。

儒家认为,德治的核心是培养人民的德行,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德治国。

儒家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教化,通过培养君主的德行,以德治国,引导民众遵循社会规范。

2、德主刑辅。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即以德治为主,以刑罚为辅,通过道德教化和法律手段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3、修身为本。

儒家认为,修身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只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

二、德治实践古代儒家在治国理政中,积极推行德治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治者以身作则。

儒家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成为道德楷模,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引导民众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2、儒家道德规范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

儒家将道德规范融入到政治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法律制度等,以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3、德治思想的推广。

古代儒家通过教育、文化等途径,推广德治思想,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治国理政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德治影响古代儒家德治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了国家治理的借鉴。

古代儒家德治论强调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等理念,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从中汲取经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2、塑造了民族文化性格。

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它提倡仁爱、忠诚、诚实等道德观念,使中华民族在道德修养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3、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古代儒家德治论强调社会和谐、稳定和秩序,通过道德教化与法律手段的结合,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

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

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所孕育出来的哲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中,德治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治理方式,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

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主要出现在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中,这两个学派对于德治思想的阐释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贡献。

儒家学派将德治思想视为人类社会治理的最高理想,认为德治可以让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尊重权威、忠于国家和家庭,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墨家学派则更加强调德治的具体实践,认为德治应该以公正为基础,以实践为根本,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

儒家学派的德治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和孟子的著作中。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著作中,德治被视为社会治理的最高理想。

孔子曾经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学派认为德治的作用是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不仅仅是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孟子的著作中,德治的具体实践主要表现在如何建立仁政和如何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德政应该体现在行政官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中,通过社会重视孝悌之道、追求天地之行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墨家学派的德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公正和实践的关注。

墨家学派认为德治不应该只是一个理想,更应该是一个实践,这种实践应该以公正和利益共享为中心。

墨子曾经说过:“爱民如爱己,为民如求己,不为民殉节,无以为君子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墨家学派强调公正和实践的观点。

他们认为德治的具体实践应该通过公正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益最大化。

总之,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治理方式。

在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贡献下,这种思想不仅仅是一个理想,更是一个实践,可以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得到体现。

今天的中国,仍然可以从德治思想中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启示,例如重视道德准则、强调公正实践、处理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等等。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种重要学说,对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礼的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秩序。

儒家强调上下有序的等级关系,强调尊敬和孝道的观念。

通过建立尊敬长辈,尊重师长等等的礼仪制度,可以维系社会秩序,减少内部冲突和社会矛盾。

儒家礼的思想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仁爱和人道主义。

儒家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德治国。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鼓励人们秉持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福祉,促使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政策,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儒家礼的思想注重教育与人才培养。

儒家倡导以教育为根本,强调培养和塑造人的品德和智慧。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使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

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提升人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

儒家主张“教育为民”的理念,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致力于培养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竞争力。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诚信和道德自律。

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品质。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信义与廉洁的原则,倡导领导者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诚信为本。

这种思想有助于建立清廉的政府和社会风气,减少腐败和不诚信的行为,增加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秩序、仁爱和人道主义、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诚信和道德自律等方面,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礼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石,也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先秦儒家官德思想

先秦儒家官德思想

先秦儒家官德思想林敏吉林财经学摘要:先秦儒家的“以德治民”的世界观的核心精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仁义之道,要为政以人,为政以民,要忠义至上,道义至上。

其次是要中正之德,要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庸为先,德正为先,再次是节俭之德,要俭朴,廉德。

最后是内外检修之德,要正己修身,崇德重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官德为政以德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子思、荀子所创立的原则确立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他们主张以道德治理国家,他们的道德视野从未离开过官,官德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致力于儒家思想者所研究的一个重点。

儒家的传承者们看到了官德对整个社会政治风气,国家道德风貌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

明确了官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官与民的关系,确立了儒家官德的基本内涵和框架。

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政治文明建设对当今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其中,官德建设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代的官德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而官德建设离不开多方面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离不开对先秦儒家官德思想理论的汲取。

先秦儒家官德思想正是契合了中国官德思想的内在需求。

一、先秦儒家官德思想的世界观的精华儒家的“以德治民”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基本体现。

它源于西周时期的周公,后来由孟子、子思、荀子集大成。

主要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仁义之德为政以德是儒家官德修养思想的精髓。

孔子非常注重强调官德。

《论语》中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他也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孟子也强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仁则荣,不仁则辱。

”为此,孔子孟子十分注重为政者的官德修养,认为为官之人的所作所为,全在于自身的思想品德。

(二)中正之德“中庸”一词出自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

浅议先秦诸子道德观

浅议先秦诸子道德观

浅议先秦诸子道德观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

各家对于道德观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一)儒家以“仁义”为道德观念的核心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

还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仁‛包括‚爱人‛和‚忠恕‛。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里仁》)。

‚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通过‚忠恕‛,实行‚爱人‛的目的,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和友爱。

孔子认为‚行义‛是君子的本质,‚君子义以为质‛(《阳货》)。

孔子还把好学看成是一种美德,倡导‚志于学‛(《为政》)、‚敏而好学‛(《公治关》)、‚学而不厌‛(《述而》)的精神,且提倡‚知者利仁‛,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仁德服务。

同时,孔子把‚勇‛看作是实现‚仁‛的必备品质。

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

孔子提倡君子应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孔子主张用道德统帅其他活动。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统治者或师长,自己要德行高尚,处处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孔子主张德治,他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他在道德修养中,提出了具体途径和方法:一是‚立志‛,‚志于仁‛,‚志于道‛(《里仁》)。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导读:本文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那么,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呢?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讨论,本文在此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缺陷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某种问题的需要。

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

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

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荀子·君道》)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

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题目: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其德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德育思想是指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塑造个体及社会的真善美境界,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社会永续和国家强盛的目的。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今天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儒家德育思想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探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来源、基本概念、内涵、特点等方面,以及尝试分析其现代价值和启示。

研究目的是归纳和总结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其现代价值,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了解其内在联系和演变历程。

然后将其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其对人们的道德教育、人际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现代价值。

最后提出对当代社会德育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启示。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得出其现代价值和启示,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乃至国家的强盛。

同时,这一研究成果可以为当代德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周思敬魏澍内容提要: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0、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0、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0。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

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0¹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全面把握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对于扬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汲取其精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的先秦儒家明确地将德治作为理想的政治理念,尽管他们没有把德治提炼成为一套具体的社会政治理论,但清楚地论述了德治的基本原则。

(一)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0人是价值性的存在。

政治价值是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国家产生以后,政治生活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时代,面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人们都不免要发出/何为好的政治?0/何以实现好的政治?0一类以政治价值为核心的疑问。

政治价值成为人们政治认识和政治实践的起点。

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就建立在/安百姓0这一政治价值基础之上。

他认为,只有以安百姓为价值取向的统治才是理想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

在回答子路提出的什么是君子的问题时,孔子次第排出了/修己以敬0、/修己以安人0和/修己以安百姓0这三个层层递进的标准,并且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0(5论语#宪问6)/安百姓0这一标准,连圣王都还没有完全达到,足见它对政治生活的理想性和指向性,以及在全部德治思想当中的根本地位,因而它是德治思想的政治价值。

孟子则尖锐地指出,那些率兽而食人的当权者被推翻,由解民于倒¹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8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98#悬的王者取而代之是正当的。

¹从另一个方面凸显了先秦儒家对于/安百姓0这一政治价值的至上推崇。

/安百姓0的政治价值表现为以政治活动关爱民众生计、启发民众德性自觉的政治主张。

而且,孔子、孟子都认为启发民众德性自觉要以其生计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孔子讲/富之0(5论语#子路6)、/足食0(5论语#颜渊6)、/因民之所利而利之0,/择可劳而劳之0(5论语#尧曰6)/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0(5论语#述而6),对民众生计给予高度重视,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面。

在民众富裕的基础上,再/教之0(5论语#子路6),即进行德性教化。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些观点,明确地要求统治者保障民众基本生活条件,使民众/养生丧死无撼0(5孟子#梁惠王上6),孟子指出,只有在民众生计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实施道德教化,才能够确保统治者的地位,实现统治的目的。

孟子为爱利民生提出了具体措施,他提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0(5孟子#滕文公上6)把解决民众土地问题作为实现仁政的制度化的落脚点。

在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前提下,孟子提出/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0(5孟子#梁惠王上6)即举办专门的学校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规范社会风俗,/以明人伦0(5孟子#滕文工上6)。

(二)德治的生发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0两千多年前,在统治者和民众构成的社会当中,执掌国家权力的统治者无疑处于支配方面,他们的德性水平通过政治活动而对社会发生全面影响。

从/性相近0/习相远0(5论语#阳货6)的认识出发,孔子认为统治者可以通过修养而实现德性自觉,因此,对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中间的矛盾,孔子主张/从统治者本身求得解决。

0º把统治者的道德修养视为德治的起点。

孔子赞美舜,说他/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0(5论语#卫灵公6)把天下太平归结为最高统治者完善的德性修养和人格自觉。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0(5孟子#离娄上6)所以要/格君心之非0(5孟子#离娄下6)先秦儒家正是在平治天下的根本出路的意义上看待统治者道德修养问题的。

这也是贯穿儒家思想历史脉络的德治原则。

对官吏、对读书人的道德修养的强调在先秦儒家思想当中居于关键的地位。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0(5论语#微子6)。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读书人就被儒家赋予了推行仁道于天下的重任。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的统治阶层/现在和过去,整整两千年以来,始终是士。

0»士,韦伯还称之为/知识分子阶层0,也就是读书人以及由读书人构成的官吏群体。

儒家对这个群体道德修养的要求成为其德治理论的中心内容。

这个群体道德修养的基点是弘道,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0(5论语#卫灵公6)孔子所讲的道,就是/安百姓0的爱利民生之道。

士弘扬道是通过自身的德性修养从而影响大众而实现的,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0(5论语#颜渊6)这正是德治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士承担着以自身之德性教化和影响社会大众的责任,读书人就需要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0(5论语#泰伯6)读书人要做官,修己是根本,在修养自己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与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最终实现济世救民、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三)德治的实现方式是施行礼制所谓礼制,就是礼仪、礼制和法规、法制的合称。

礼制是国家政权治理社会事务的制度。

#99#略论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¹º»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0王曰:/弃之。

0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0王曰:/已之。

0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0王顾左右而言他。

(5孟子#梁惠王下6)徐复观:5中国思想史论集6,第18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斯#韦伯:5儒教和道教6,第160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系统化、制度化、政治化的礼几乎包纳着一切社会政治规范。

0¹在先秦儒家看来,作为行为规范的礼,其根本作用在于使人/知自别于禽兽。

0(5礼记#曲礼上6)从而过上有廉耻心的、德性自觉的人的社会生活。

儒家认识到人的自觉性对于提升其道德素养的根本作用,同时将礼作为促使人道德自觉的外在力量。

先秦儒家将礼制作为德治的制度依托,认为礼之兴废决定国家治乱。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注意礼制对于实现其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作用,把施行礼制视为德治的根本方式。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0(5论语#为政6)他认为,统治者使用政刑的强制方式虽然能够使人民服从,但不能使人民具有廉耻心,使用以德为内在精神的礼制,则能够使人产生廉耻心,而且心悦诚服于社会秩序。

这不仅通过政治活动实现了社会秩序,还启发民众的德性自觉。

因此,他主张严格依照礼制规范言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0(5论语#颜渊6)他乐观地相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0孔子的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先秦儒家试图通过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实现其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愿望。

荀子则更加重视通过制度化手段对社会加以德治的问题。

荀子说:/将原先王,本仁义,礼正其经纬、蹊径也0(5荀子#劝学篇6)/礼者,政之輓也0(5荀子#大略篇6),认为礼制是道德的载体,是实施德治的根本方式。

二、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

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

(一)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人对自身及其活动的理解总是从人的活动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中寻找其根据的。

在人类活动的早期,通常都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寻求人的活动的根据,中西方早期哲学都关注自然界的倾向即是明证。

在古代中国,从自然界当中寻求人的活动的根据的倾向表现为关于天人关系的各种思想,/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

0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充满敬畏,把天视为全部生活世界的主宰力量,同时把天人理解为具有同构性的合一关系。

在政治上,形成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0等思想。

先秦儒家继承了前人在天人一体关系中理解人的传统,把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思考融为一体,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最终原因归结为/天0、/命0,主张天人合一,从而使作为其核心社会价值的/道0、/德0、/仁0等范畴拥有了与/天0、/命0等同的至上地位,/仁0、/道0、/德0成为义理之天。

在5论语6当中,天有三种含义,分别是自然之天、主宰或命运之天和义理之天。

»义理之天/是孔子关于天的学说的核心所在0¼,作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基本概念的/天0,主要是在社会生活的至上义理的意义上被使用的。

义理意义上的天是具有道德属性的,这一属性在5易传6中表达为/天地之大德曰生0(5周易#系辞下6)。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传统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侧重于依赖天道、窥测天道#100#政治学研究 2007年第2期¹º»¼刘泽华:5政治学说简明读本6,第33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方克立:5方克立文集6,第55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杨伯峻:5论语译注6,第1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蒙培元:5蒙培元讲孔子6,第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的神秘主义倾向,其典型表现是在卜筮和术数意义上理解的5易6;一种是侧重于对天地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以人本身为主体对天地精神的效法,其典型表现是在义理意义上理解5易6的5易传6。

先秦儒家对这一传统的继承走的是后一条道路,即/侧重于人道0¹,一方面,在天人之间,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0(5礼记#礼运篇6)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价值追求,即人道,源于天道,所谓/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0(5礼记#礼运篇6),以天道为人道确立了深层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