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2. 《力的世界》3. 《空气和声音》4. 《电和磁》5. 《光和色彩》6. 《地球和宇宙》7. 《植物的生长》8. 《动物的生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世界、电和磁、地球和宇宙等章节的概念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学习手册、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程名称,突出重点。
2. 目录: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便学生查看。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
4. 图表: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复杂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列举三种光的传播现象。
(3)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2. 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光的传播现象:反射、折射、散射。
(3)地球自转的意义:产生昼夜更替,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地球公转的意义:产生四季更替,影响地球上的生物生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学生兴趣,设计相关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参观科技馆、开展科学小实验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关键要素;7.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固体、液体和气体1.3 混合物与纯净物2. 第2章:力和运动2.1 力的初步认识2.2 运动的形式2.3 力与运动的关系3. 第3章:声音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音的特征3.3 声音的应用与噪声防治4. 第4章:光和颜色4.1 光的传播4.2 颜色的形成4.3 光和颜色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颜色的形成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天平、小车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力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
2. 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提纲形式呈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请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请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
2. 答案:略略略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科普视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世界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长与变化2. 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电的奥秘3. 地球与宇宙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宇宙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方法,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能力,认识简单机械和电的奥秘。
3.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与宇宙环境,了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及宇宙探索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物质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环境。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简单机械、电的奥秘、水循环、天气气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报告、科普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入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通过天气预报,引入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
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引入宇宙探索。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举例说明。
讲解物质性质与变化,通过实验演示。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结合实际应用。
讲解电的奥秘,进行电路实验。
讲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分析实例。
讲解宇宙探索,展示天文观测成果。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学生进行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实验操作。
学生制作简单机械模型。
学生设计电路图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析天气气候数据。
学生观测星空并记录。
4.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简单机械4. 电的奥秘5. 地球上的水6. 天气与气候7. 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练习题。
物质性质与变化实验报告。
简单机械设计作业。
电的奥秘实验报告。
地球上的水、天气气候观察日记。
宇宙探索观后感。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程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程一、教学内容本教程根据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编写,共包括10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走进科学,了解科学的方法和过程。
2.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4. 第四章: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5. 第五章:光与影,研究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
6. 第六章:地球与宇宙,探索地球的结构和宇宙的奥秘。
7. 第七章: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8. 第八章:人体与健康,了解人体结构和健康知识。
9. 第九章:科学与技术,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0. 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实验的操作,科学现象的探究。
难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探究的深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教学卡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科学探究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典型例题,解析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或思考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本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答案:1. 实验报告(根据实际实验情况填写)。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23页)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目录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单元天气单元本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定位:“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
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的地球》:介绍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第2课《太阳和月亮》:探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第3课《水的世界》: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第4课《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长现象,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
第5课《动物的生存》: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6课《人体的奥秘》: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第7课《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第8课《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难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科学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运用PPT、模型、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绘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 作业答案:(1)实验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程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程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状态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化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与认识4. 电磁现象与信息技术电流的产生与作用信息传递与通信技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3. 使学生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物质状态变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多样性挂图物质状态变化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电磁现象实验器材2. 学具:生态瓶制作材料能量转化实验包地球与宇宙探索手册电磁现象实验包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引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生活中的实例,探讨物质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通过观察星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奥秘。
以日常生活中的电磁现象,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以物质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结合地球运动和宇宙探索的例题,使学生对地球与宇宙有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讲解电磁现象的例题,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
3. 随堂练习: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巩固生态系统的知识。
进行物质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星空,绘制星座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制作简单的电路,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功能、平衡与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2. 物质与能量:物质状态变化、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实例分析3. 地球与宇宙:地球结构、运动、星空观察宇宙探索与认识4. 电磁现象与信息技术:电流产生、电磁作用信息传递与通信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物质的性质:探究物体的沉浮、溶解、扩散等现象。
3. 能量的转换:学习光、热、声、电等能量的转换原理。
4. 地球的运动: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及产生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能量转换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a) 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
b) 进行简单的物质性质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c) 演示能量转换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内容学习:a) 生物与环境:讲解生物的特征,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b) 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沉浮、溶解、扩散等现象。
c) 能量的转换:讲解能量转换的原理,举例说明。
d) 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自转、公转及产生的现象。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物质的性质:沉浮、溶解、扩散3. 能量转换:光、热、声、电4.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及产生的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实例。
b) 解释物质性质中的沉浮、溶解、扩散现象。
c) 举例说明能量转换的原理。
d) 描述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现象。
2. 答案:a) 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实例: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动物呼吸消耗氧气。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的分类、特征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 《骨骼和肌肉》:认识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组成及功能。
4. 《声音的奥秘》: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特性。
5. 《电和磁》:学习电和磁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磁场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电和磁的概念。
2. 教学重点:科学基本概念,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电流表、磁铁等),教学挂图,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案例或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设置与例题难度相近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2. 例题解析:将例题及解答过程简洁明了地呈现在黑板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人体骨骼和肌肉模型制作。
声音传播实验报告。
电和磁现象观察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推荐相关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等。
2.第二章《电路的连接与控制》:涵盖电路的基本元件、电路的连接方式、简单的电路控制等。
3.第三章《磁铁与电磁》:涉及磁铁的性质、磁铁的相互作用、电磁现象等。
4.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爱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电路的基本知识,掌握电路连接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掌握磁铁和电磁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4.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认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磁铁的相互作用、声音的传播原理。
2.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基本元件、磁铁的性质、声音的产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植物种子、花盆、土壤、浇水工具等。
2.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等电路元件。
3.磁铁、铁钉、回形针等磁性材料。
4.音叉、锣鼓、音箱等发声器材。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用简单的电路实验展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3)通过磁铁实验,让学生感受磁铁的相互作用。
(4)用音叉等器材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举例说明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2)以简单的电路图为例,讲解电路的连接方法。
(3)通过磁铁实验,讲解磁铁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4)以声音传播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绘制植物生长图。
(2)动手操作电路,连接不同的电路元件,观察电路现象。
(3)进行磁铁实验,验证磁铁的相互作用。
(4)用音叉等器材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六、板书设计1.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一:第一课,物质的存在形态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并能够举例说明。
教学准备:教材、实物(水、冰块、水蒸汽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物质有哪些性质?”、“物质的存在有哪些形态?”2. 展示实物:教师展示实物,如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然后提问:“这个杯子里的物质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展示冰块和水蒸汽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
3. 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并给出相应的图示,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并列举出更多的物质存在的例子,并说明其形态。
5.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各种物质的存在形态。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并归纳总结出物质的形态。
教案二:第二课,物质的性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性质,并能够正确使用性质描述物质。
教学准备:教材、不同性质的物质样品。
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哪些?”、“物质的形态与其性质有何关系?”2. 展示实物:教师将不同性质的物质样品进行展示和讲解,如铁、纸和水等,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各自的性质。
3. 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性质有哪些,如颜色、形状、硬度等,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质。
4. 比较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组内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并向其他组展示比较结果。
5. 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如铁锅可以吸引磁铁等。
6.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物质的性质。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自编一段小故事,用性质描述物质的变化和影响。
教案三:第三课,各种物质的使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各种物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包括第1课《植物的生长条件》、第2课《植物的生长过程》、第3课《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第二单元《电路的奥秘》,包括第1课《电路的组成》、第2课《电路的连接方式》、第3课《电路的开关》。
3. 第三单元《磁铁的力量》,包括第1课《磁铁的性质》、第2课《磁铁的磁性方向》、第3课《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生长过程、开花与结果的特点;掌握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作用;认识磁铁的性质、磁性方向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连接方式、磁铁的磁性方向。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条件、电路的组成、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及磁性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演示电路实验、展示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条件: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2. 电路的奥秘: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连接方式:串联、并联3. 磁铁的力量:磁铁性质:磁性、极性、磁性方向应用:磁铁吸附、指南针、电动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条件。
(2)列举电路的连接方式。
(3)简述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种子传播方式等。
2. 第二章《动物的生存与适应》: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运动方式、防御机制等。
3. 第三章《光与影》: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以及影子、视错觉等。
4. 第四章《电与磁》:学习电的产生、电路、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动物的生长与适应特点,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光与影、电与磁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与影、电与磁的概念及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适应环境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显微镜,光学实验器材,电路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左边为教学内容,右边为示例图或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了解一种动物,描述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3)设计一个光学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原理。
(4)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2.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拓展: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科学实验等,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处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第一课:鸟的觅食法课时目标:通过学习鸟类的觅食法,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并能够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
教学重点:了解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难点: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总结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准备:图片、PPT、小饼干、鸟类觅食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用PPT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对!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繁殖方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很好!我们要学习鸟的觅食法。
Step 2 学习新知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鸟类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鸟的动作和所觅食的对象,让学生描述鸟类的觅食方式。
2.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类的嘴型和脚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嘴型和脚型与觅食方式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图片,让学生猜测不同形状的鸟巢适用于觅食哪种食物,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3 实践探究 (30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饼干撒在教室地板上,并放置一个高处,让学生模拟鸟类觅食。
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生担任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3. 观察员记录下学生觅食时的动作和选择食物的方式,并总结不同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Step 4 总结归纳 (10分钟)1. 观察员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图片和记录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种类的鸟类觅食方式,以及不同形状的鸟巢的意义。
3. 教师出示鸟类觅食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理解鸟类觅食方式。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它们的觅食方式,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
Step 6 小结复习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和方法,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的培养。
详细内容:科学的概念、特点、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故事。
2.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详细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
4.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了解动物的特点,认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详细内容:动物的特点;动物的运动、捕食、防御行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5. 《力的作用》:学习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详细内容:力的概念、分类;力的作用和效果;简单机械的认识。
6. 《电与磁》:了解电与磁的基本现象,学习安全用电知识。
详细内容:电与磁的基本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安全用电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探究方法;(2)掌握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存与适应等基础知识;(3)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4)认识电与磁的基本现象,学会安全用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2)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存与适应等知识点的理解;(3)力的作用和效果的理解;(4)电与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1)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2)生物、植物、动物知识的学习;(3)力的作用和效果的应用;(4)安全用电知识的掌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
最新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一1.能交流搜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展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师:“上节课前大家搜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1〕聚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1〕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答复: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响。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一样和不同的植物,到达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1〕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1〕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2〕师:“在观察和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吗?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二1、可以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降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重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编写人员:第一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第二单元: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傅国丽第三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陈灵芸\韩燕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下沙第二小学林波2007年9月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五溶解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3.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六课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