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了解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状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明朝文学艺术有所发展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明朝科技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的成就。
明朝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著作?有什么宏伟的建筑?在小说创作上又有哪些传世的名著?探究新知一、科技名著(一)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教师活动】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随父行医。
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因此医术提高很快。
出示材料,提问:李时珍为什么要著书?【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医德高尚;实地调查,不耻下问。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本草纲目》的特点。
【学生活动】知道《本草纲目》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对所载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
【教师活动】提问:《本草纲目》具有怎样的价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你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吗?这一时期,还有哪些伟大的科技文化成就呢?一、科技名著【问题1】材料一:材料二:阅读两则材料,结合课文76页、78页“相关史事”:思考从三位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问题2】分组活动,列表总结著作名称作者主要内容地位《本草纲目》宋应星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业的创新研究成果【问题3】讨论分析:明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科学技术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二、明长城和北京城【问题1】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思考1.在图上指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2. 秦长城和明长城修建的目的各是什么?作用如何?3.结合课文分析: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具有哪些特点?4.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问题2】观察图片《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结合课文回答1.在图中标画明北京城的布局,简要说明其功能。
计算一下,明朝正式迁都北京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 课堂活动:故宫小导游: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请结合所搜集资料,撰写故宫导游词。
三、小说和戏剧1.列表概括明代小说和戏剧主要成就有哪些?2. 明代的小说和戏剧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选取精彩片段与小组同学分享。
3. 历史小说等同于历史吗?二者有什么区别?量创作素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明长城等代表性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为代表,介绍了明朝文学创作的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这些领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整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巨著作者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 1 100多幅药物形态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图《天工开物》宋应星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目标: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的作者、成书时代、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2、说出明长城的修筑目的、主要特点、起止点。
3、知道北京城修建的时间、功能、建筑风格和价值。
4、了解我国明朝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色。
5、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北京紫禁城。
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上网查资料了解长城和北京城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入:明朝初期,科技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设疑引出课文:明朝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二、新课教学。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明朝科技名著有哪些?找出作品、作者、内容、影响。
然后完成下列表格填空。
2、“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3、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不同之处?明长城: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长城:目的:为了防御匈奴进攻起止地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明确: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B:位置——明朝靠南。
C:长度——明朝更长。
4、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5、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6、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有哪些?写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主题?填表。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案: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和建筑风格。
2.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3.掌握相关专业术语,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明朝的科技建筑a.明朝科技的发展:冶铁、造纸、印刷术、航海技术等。
b.明朝建筑的特点:宫殿、陵墓、园林、民居等。
2.明朝的文学成就a.明代文学特点:现实主义、笔记小说、杂剧、词、散文等。
b.明代文学代表作品:《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明代词人等。
三、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明朝的建筑风格和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a.准备多媒体设备和资料,展示明朝的建筑和科技成就。
b.分组准备明代文学的相关资料,并选出代表作品进行讲解。
2.导入a.播放一段短视频,介绍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科技发展。
b.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建筑风格。
3.深入学习a.分组讨论,每组展示一种明朝建筑的特点,并解释其背后的科技支撑。
b.学生自主学习明代文学代表作品,并进行相关专题研究。
4.回顾与总结a.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总结。
b.教师强调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小组展示:各小组根据分配的主题展示明朝科技建筑或文学成就,并进行互动交流。
3.作业评估:布置明代文学相关作品的研究报告,学生提交书面作业并进行评分。
六、拓展延伸1.去实地考察明朝时期的建筑遗址,深入了解其特点和背后的科技支撑。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例如编写一篇以明代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技名著。
难点:小说和戏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戏剧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二、雄伟建筑1.明长城2.北京城三、小说和戏剧1.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2.施耐庵和《水浒传》3.吴承恩和《西游记》4.汤显祖和《牡丹亭》。
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科技名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主要内容及地位;了解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东西起止点;识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的作者、主要内容及价值。
2、通过史料分析明长城的作用及象征意义并增强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3、探究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背后所反映的明朝时代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明朝三本科技著作及四部文学作品的名称、作者、主要内容及地位;了解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东西起止点;明北京城的组成及其核心宫城。
2、难点:通过史料,分析明长城的作用及象征意义并增强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探究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背后所反映的明朝时代特点。
三、教学方法创设“博物馆之旅”的情境,采取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表格归纳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同学谁去过博物馆?生:去过的同学,说去的是哪儿的博物馆及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师:没去过的同学也不用遗憾。
因为这一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开启一场博物馆之旅。
(二)新知探究师:进入博物馆大厅,可以看到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展馆,我们第一站去“明朝科技馆”。
第一站:明朝科技馆师:首先可以看到“三幅人物画像”,横幅写着“免费入场券:请分别说出三个人物的姓名”。
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争得免费入场券?生:举手回答(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师:那我们进入展室:《本草纲目》区(展示课件):曾记否:东汉末医学家(麻沸散、五禽戏)——汉末医学家(《伤寒杂病论》)——师:还有“明代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李时珍”。
正是由于这些医学家和药学家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医理论,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不断弘扬和完善中华文化。
左边:《天工开物》区师:天工开物即靠人工技巧从自然界开发出有用之物。
表达了一种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展示课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本课主要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等方面。
在明朝时期,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明朝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科技方面的成就明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在农业方面,新增了大量的耕地,使用了更加先进的农具,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和制瓷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交通运输方面,明朝时期修筑了众多的大运河,使物流运输更加便捷。
但是,明朝时期的军事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除了改进火器以外,没有出现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武器。
这使得明朝在与外敌作战时处于劣势。
二、建筑方面的成就明朝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宫殿式建筑,如紫禁城;另一种是园林式建筑,如苏州园林。
这些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此外,明朝时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建筑工程:明长城。
这是一条长达5000多公里的城墙,起到了防御外族入侵的重要作用。
明长城建于明朝时期,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建筑遗迹之一。
三、文学方面的成就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明代文学以戏曲和小说为主,而古诗词和散文的发展较为缓慢。
《红楼梦》是明朝时期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它写出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弱点,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此外,明朝时期还有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如《西厢记》和《长生殿》等。
四、总结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为人类文明史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课题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知识目标:了解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的概括;掌握明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基本情况;重点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难点如何理解明朝小说的时代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看《明朝的科技成就》视频导入。
明朝的科技人物除了李时珍,还有哪些著名人物,除了科技,明朝还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看视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一、科技名著(一)《本草纲目》(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成书:通过医疗实践,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深入社会,实地调查,采集药物标本,掌握第一手资料,编写出《本草纲目》(3)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天工开物》(1)作者:宋应星(2)内容: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3)价值: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农政全书》(1)作者:徐光启。
(2)内容: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3)价值: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修建目的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完整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巨著作者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 1 100多幅药物形态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图《天工开物》宋应星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6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科技:介绍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2.建筑:介绍明朝时期的重要建筑,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以及建筑风格和特点。
3.文学:介绍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以及文学流派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明朝的皇帝、政治制度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明朝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长城等著名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代表,介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明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3.课外资料:关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论文、书籍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十六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二是明朝的建筑成就,如故宫、长城等;三是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诗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尚处于表面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逐步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纸、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让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如:“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物》
宋应星
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目标导学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书名
作者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代戏剧的代表)读教材简短的介绍:明代戏剧的代表作的基本概况。
相州初中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车炳红
辅备人
王其金
教学内容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答案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明清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教后反思
(二)北京城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故宫》《北京天坛》等)朗读课文(80页“明朝北京城……”到“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目标导学三 小说和戏剧
1.(多媒体出示明代小说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一)明长城
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
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多媒体出示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
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
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巨著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
纲目》
李时珍
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