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12章复习导学案目录如下:第七章复习导学案第八章复习导学案第九章复习导学案第十章复习导学案第十一章复习导学案第十二章复习导学案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讨论形成知识框架;2、看书讨论基本概念及规律;3、会探究实验或作图;4、会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形成力相关基本概念知识框架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________有力,相互有力的作用的物体间并不一定________。

2.力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二是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就是力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将_______。

5.力的示意图: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的一条带_______的线段。

6. ________仪器叫做测力计。

常用的是测力计是_____________。

它的原理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在测量前要了解其________和的大小,使用时,并较正_________。

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线________。

7.物体发生________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形变越________,弹力越大。

8.由于______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总是__ 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大小为G=_______,其中g=________N/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共23页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共23页文档

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 结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导学案 第九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导学案 第九章 小结与复习

第九章《压强》复习课导学案一、目标导引:1、通过看书讨论形成压强知识框架。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

4、会利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学习活动1:通过看书讨论形成压强知识基本框架。

学习活动2:学习要求:(1)分小组用语言表述压强概念。

(2)写出压强计算公式以及变形公式,指出每个量的单位(3)说出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4)举例:增大压强的实例:减小压强的实例:展示评价1、2: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学习活动3:请同学们说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指出每个量的单位注意:深度h,是指液体中被研究的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由公式可以看出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课堂练兵:的水,杯子的底面5N例如:如图所示的玻璃杯中装有重为2,1N20cm。

若玻璃杯受到的重力为积为20cm,杯内水面高度为)装有水的玻璃杯对水平桌面的2)水对杯底的压力。

(求:(1 压强。

1 图:通过此题总结一下计算压强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展示评价3学习要求:学习活动4:举例说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连通器?)(2)什么是连通器?连通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1( 3)能用规范、简练的语言,结合物理原理解释船闸工作过程。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方案,其它小组作出评价和补充。

:展示评价4 学习要求如下:学习活动5: 1)证明了大气压存在著名的实验是什么实验?你能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历史上最早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是哪个实验?该实验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多)2计算大气ρghP=少?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是多少?大气压与高度有什么关系?能否用来压?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什么关系,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生活中应用到大气压的地方有哪些?展示评价5:各小组代表用规范、简练的语言描述或展示实验,其它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学习活动6:学习要求:(1)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你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这一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复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内容。

2.掌握物体前面障碍物的处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相关公式,能够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和学习,了解真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导学过程:【导学一】物体前面障碍物的处摆实验:将棉花球放在一弯槟榔树木桶中放一弯桶中中间的障碍物,观测障碍物前后物体的不同现象。

障碍物靠近桶底物体成像位置变化较小,障碍物靠近桶口物体的成像位置变大。

得出:物体前面的障碍物会影响物体的成像位置。

【导学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相关公式1.当透镜厚度不计时,透镜中心O是透镜的主光轴。

2.透镜的两个焦点F1和F2,以及透镜中心O共线。

3.透镜的焦距f是指过透镜中心O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在透镜的后焦点F2处的聚焦距离。

4.用D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d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用f表示透镜的焦距,那么根据快慢定律可以得出公式:1/d +1/D = 1/f。

【导学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应用例题:在辽宁博物馆里,有一串悬挂的沙漏。

观众们发现,在沙漏边缘1m的地方,有物体成像于 2m 之外,问沙漏的高度是多少?解析:根据给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到透镜的距离D=1m,像到透镜的距离d=2m,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 1/d + 1/D = 1/f中得到一个方程:1/2 + 1/1 = 1/f,经过计算可知透镜的焦距f= 2/3m。

由此可求出沙漏的高度为2m/ (2/3) = 3m。

【导学四】真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1.霉菌:(1)结构:普通霉菌的身体由根、茎和产孢器等部分构成。

(2)生活习性:都属于寄生菌,它们以暴露在外的有机物质或生物体为食。

霉菌在有机物质中分泌酶来消化,然后再吸收分解后的有机物。

2.酵母菌:(1)结构:酵母菌只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组成的。

(2)生活习性:酵母菌属于万能菌,能够吸收自然界中的各种食物。

酵母菌对厌氧条件也很敏感,对含氧条件也可以发酵。

新人教版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运动中的力学课时1 运动的描述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要素?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等。

课时2 牛顿第一定律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惯性?怎样才能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如何利用示意图分析物体的运动等。

课时3 牛顿第二定律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什么?什么是力的平衡状态?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

课时4 牛顿第三定律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怎样利用“相互作用力”解决物理问题等。

第二单元声的传播课时5 声的特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声音?声音有哪些特点?一般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少?等。

课时6 声的强度和等级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声强?声强的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分贝?分贝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计算屋内、汽车内等环境的声强等。

课时7 声的传播本课时主要内容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是什么?空气和固体的声速相差很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利用“声速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等。

课时8 声的反射和吸收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声波的反射和吸收?怎样分析、计算以及判断声音的强度等。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课时9 光的特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光有哪些特点?什么是光的叠加?光的叠加规律是什么?等。

课时10 光的反射和折射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的反射和折射?如何分析、计算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等。

课时11 成像原理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物体和像的距离、像的大小等。

课时12 光的色散和光的衍射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的色散?什么是衍射?如何利用光的衍射解决一些物理问题等。

以上为本份导学案的大致内容概括,具体内容请根据教材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十二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十二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十二章小结与复习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对前几章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包括力的作用效果、简单机械、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简单机械、压强和浮力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简单机械、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简单机械、压强和浮力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材料和案例。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简单机械、压强和浮力等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材料和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20分钟)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整理课堂讨论的问题和答案,进行板书。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2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80分钟。

以上是根据您的要求编写的一份详细复杂的教案文档,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精品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 压强 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 压强 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知识点1固体压强例题1用50N的水平力将重80N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压在竖直的墙上,则墙壁受到的压力是_________N,压强是_________ Pa.解析:物块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对墙壁的压力是F=50N,受力面积是S=10cm ×10cm=100cm2=0.01m2,墙壁受到的压强:p=F/S=50N /0.01m2=5000Pa.答案:505000例题2体重为500N的小明双脚站立在水平冰面上时发现冰面有破裂的危险!他及时卧在冰面上匍匐前进,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已知两只脚与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400cm2,则小明双脚站立时对冰面的压强为________ Pa,平卧时能避免意外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小明双脚站立时对冰面的压强p=F/S=500N /0.04m2=1.25×104Pa.平卧时,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大,压力不变,所以对冰面的压强减小.答案:1.25×104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例题3南极洲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2015年11月7日至2016年4月12日,我国完成了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在南极的一些做法:如图所示是我国科考队员在薄冰上卸载卡特比勒车时的情景,车质量为2.5×104kg,履带与地面接触总面积为2.5m2.(g取10N/kg)知识点2液体的压强例题4如图所示,将一个装有一定质量水(水未装满)的圆台状封闭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如果将其改为倒立放置,则()A.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大B.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C.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大D.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解析:倒置后,由于水的体积一定,横截面积变小,则水的深度h变大,根据p=ρgh,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大;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F=G,倒置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而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减小,由公式p=F/S 可判断对桌面的压强变大.答案:C例题5在一个重4N,底面积为0.02m2的容器里装18N的水,容器中水的深度为0.06m.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g=10N/kg).求:(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析:(1)计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可直接应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再应用F=p·S求出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总重力,再由p=F/S可求出容器对桌面的压强.解:(1)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1=ρ水gh=1.0×103kg/m3×10N/kg×0.06m=600Pa.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1=p1·S=600Pa×0.02m2=12N.(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2=G水+G容=18N+4N=22N.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2=F2/S=22N/0.02m2=1100Pa.例题6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李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小唐则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__________.知识点3 大气压强例题7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解析:A、B、C三个实验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D是由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的结果.答案:D例题8文文同学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准确测得水银柱的高度为750 mm ,此时的大气压值为_________Pa,_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水银密度:13.6×103kg/m3;g取9.8N/kg)解析:p=ρgh=13.6×103kg/m3×9.8N/kg×0.75m=0.9996×105Pa.1标准大气压=1.01×105Pa.故所求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答案:0.9996×105低于知识点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例题9如图所示,小汽车受到的重力为G,它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以90km/h 的速度行驶时,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F.若考虑周围空气对它的影响,则下列关于G和F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G>FB.G=FC.G<FD.无法比较解析:等质量的空气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通过汽车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于汽车上表面弯曲,下表面平直,所以当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快速行驶时通过汽车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通过汽车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汽车受到一个向上的升力.从而使得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与汽车受到地面的支持力F大小相等)小于车的重力G.答案:A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枫岭头学校张海泉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汪村学校钱少华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会利用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量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3.理解浮沉条件,能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教学重点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量筒、弹簧测力计、烧杯等仪器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浮力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1)当F浮 > G物时,物体将上浮,最终漂浮,此时ρ物 < ρ液;在未露出液面前,V排 = V物.(2)当F浮<G物时,物体将下沉,此时ρ物 > ρ液,V排 = V物.(3)当F浮=G物时,物体将悬浮,此时ρ物 = ρ液,V排 = V 物.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浮=G物,此时ρ物 < ρ液,V排 < V物.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例题1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根据图中所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a b c d备课笔记知识总结:浮力的大小一般有以下几种计算方法(1)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则F浮=G-F.(2)压力差法(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该方法适用于高度已知的形状规则的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3)公式法(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V排,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物体受到的浮力.(4)平衡法即物体漂浮或悬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F浮=G.在解决有关问时,要熟练运用这几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求浮力更简便,有时还要注意这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阿基米德理例题2 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m2、高为5cm,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受到的浮力是()(G取10N/kg)A.0B.0.3NC.0.5ND.0.8N解析:观察图中的石鼓,中间圆柱部分和上部没受到的压力,下底没有与水接触,也不受向上的压力,故石鼓中圆柱部分不受浮力,石鼓两侧弯曲部分受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Sh)=1×103×10×(80-10×5)×10-6N=0.3N.答案:B例题3 (多选)一个大物块甲,先后两次分别在小物块乙和小物块丙的作用下,其上表面恰好与水面相平,甲、之间用绳连接,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情况下,甲物块所受浮力相等B.绳的力与丙物块的重力大小相等C.乙物块的密度比水小D.乙物块的质量比丙物块大解析:A项,因为两种情况下,甲排开的水的体积相同,所以甲所受浮力相同;B项,第一种情况,甲所受的平衡力为F浮=G甲+F拉,第二种情况甲所受的平衡力为F浮=G甲+F压,分析丙的受力情况知G丙=F支,F支与F压为一对相互作用力,结合分析得F拉=F压=G丙,故B对;C 项,对乙进行受力分析,得F拉+F乙浮=G乙,显然F乙浮<G乙,即ρ水V乙G<ρ乙V乙G,即ρ水<ρ乙,C错;D项,由B项知F拉=G丙,再由C项F拉+F乙浮=G乙,则G丙<G乙,m丙<m乙,D对.答案:ABD例题4 现有细线、弹簧测力计、带提手的小水桶、量筒、水、溢水杯、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等器材,请你选取其中的器材,用两种方法测出完全浸入水中的小石块所受的浮力,写出选用的器材和简要步骤.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重力和浮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且两者方向相反,故可通过比较其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①若F浮> G物,F合=F浮- G物>0,F合的方向与F浮的方向相同,竖直向上,物体上浮.②若F浮= G物,F合=F浮- G物=0,物体在液体中静止,即悬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或漂浮(物体部分浸没在液体中).③若F浮< G物,F合= G物-F浮>0,F合的方向与 G物的方向相同,竖直向下,物体下沉.(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V排=V物,所以要比较F浮与 G物的大小,只要知道ρ物与ρ液的大小关系,即可判断物体的浮沉.①若ρ液>ρ物,则F浮> G物,物体上浮.②若ρ液=ρ物,则F浮= G物,物体悬浮.③若ρ液<ρ物,则F浮< G物,物体下沉.注意: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如空心物体,求出其平均密度,也可以用比较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例题5如图所示,是a 、b 两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分别用a 、b 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C.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D.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质a 的密度32g/cm a a am V ρ==,物质b 的密度305g/cm b b bm .V ρ==,则ρa >ρ水,ρb <ρ水,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知,甲物体放入水中后下沉,乙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漂浮在水面上,A 、B 选项错误.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时,它们的平均密度3125g/cm 2a b a b m m V V .V Vρρρ++===总>ρ水,故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C 选项错误.当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时,它们的平均密度3208g/cm a b a bm m .m m V V ρρρ===++总<ρ水,故放入水中后最终一定漂浮在水面上,D选项正确.答案:D例题6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实验步骤如下:(1)按如图甲的方法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______N. 备课笔记进行新课(2)按如图乙的方法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大小为______cm3.(3)用公式F浮=ρ水gV排计算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N.(g=10N/kg)(4)比较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______(填“上浮”、“悬浮”或“下沉”).解析:对弹簧测力计、量筒读数,得G=2.2N,V排=40mL-20mL=20mL=20cm3,则F浮=ρ水gV排=1.0×103×10×20×10-6N=0.2N<2.2N,即F浮<G,所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下沉.答案:(1)2.2 (2)20 (3)0.2(4)下沉例题7 某物理小组决定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但是手边的测量工具只有量筒.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先把鹅卵石浸没在水杯内的水中,向矿泉水瓶中逐渐加水,当加入225mL的水时,瓶子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平衡.拿掉水杯后,再向瓶中加入150mL的水,此时瓶子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平衡.若不考虑鹅卵石的吸水性,忽略瓶子的质量,g取10N/kg,求:(1)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鹅卵石的密度.分析:(1)鹅卵石浸在水中受到浮力F浮、拉力F和重力G石,三者平衡,有F浮+F=G石,当鹅卵石离开水面后,水的总重力G水总等于鹅卵石的重力G石.因此,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后来增加的水的重力.(2)求鹅卵石密度关键是要求出鹅卵石的体积.由(1)问中浮力的大小可以求出排开水的体积,而排开水的体积等于鹅卵石的体积.解:(1)由图乙可知,G石=G水=m水G=ρ水Vg.又由图甲得,备课笔记归纳总结:规律总结:利用浮力知识求密度的两种方法(1)对于实心物体,若ρ物>ρ液,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ρ液gV 排及称重法F 浮=G -F ,可求出G F V g ρ=排液-,又因为G =m g =ρ物gV 物,此时V 排=V 物,可得G G F ρρ=物液-.根据此式,已知ρ液,可求出ρ物;已知ρ物,可求出ρ液. (2)对于实心物体,若ρ物<ρ液,物体漂浮在液面上.若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体积比值为nm ,可先求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n V V m=排物,再根据物体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 浮= G 物,ρ物gV 排=ρ物gV 物,即n g V gV m ρρ=物物物物,则n m ρρ=物液.本章总结课堂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是上浮、悬浮还是下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浮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小结与复习

第十二章复习与小结一、目标导引:1、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

2、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3、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包含作图)。

4、会利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学生讨论本章还存在的困惑。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看书和讨论构建知识网络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展示评价1:展示知识网络。

(二)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学习活动2:完成下列各题。

展示评价2:学生交流勘误:一、杠杆及其五要素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②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______表示。

③阻力: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______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_____④动力臂: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

用字母________表示。

⑤阻力臂: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

用字母________表示。

画力臂方法: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二、滑轮1、定滑轮:①定义:②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能改变动力的______________。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2、动滑轮:①定义: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 倍的省力杠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23页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23页文档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 结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பைடு நூலகம்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单元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单元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李度一中陈海思上信中学陈道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东宫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的种类及其应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知道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3.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能正确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并能进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1杠杆及其平衡条件例题1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2)下表是小强的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他发现实验序号为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 m;通过探究,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答案:(1)水平(2)1 0.6 F1·l1=F2·l2(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例题2如图甲所示,不计重力的杠杆OB可绕O点转动,重为6N 的物体P悬挂在杠杆的中点A处,拉力F1与杠杆成30°角,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此状态下拉力F1= N.试作出F1的力臂l1.规律总结:动态平衡杠杆动力变化分析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匀速转动时,杠杆每一时刻都是处于平衡状态,由杠杆平衡条件1122F l F l =可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要分析F 1的变化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F2l2一定时,此时F1与l1成反比;第二种是F2、l1一定,此时F1与l2成正比;第三种是F2和21l l 一定,此时F1保持不变.所以在分析此类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F2、l2、l1这三个量中哪个是变化的,哪个是不变的.再利用2211F l F l = 分析F1的变化.本章总结解析:过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需要延长)作垂线,垂线段是动力臂l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知道112l OB=,又知阻力臂212l OB=,所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 l F l=,有126F F N==.答案:61F的力臂如图乙示.知识点2轮和其他简单机械例题3如图所示,正常使时属于费力机械的是()解析: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也不费力;扳手、自行车的车把均是轮轴,属于省力杠杆;镊子费力杠杆.答案:C例题4如图所示,图中是一个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为10N,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若F拉滑轮运动的速度是1m/s,则物体A移动的速度是 .解析:选滑轮作为研究对象,无论装置怎么改都是受三个力,作用在心上的力等于作用在绳上的力的2倍,如图所示,绳子一端移动速度等于物体移动速度的2倍,即2v v=物绳.答案:动 5N 2m/s例题5如图所示,滑轮下挂重500N的物体G,滑轮重40N,绳和杠杆都是轻质的.要在图示位置使杠杆平衡,在杠杆的A点所加的竖向上的力F应是(杠杆上标度的间距相等)().270N B.360NC.540ND.720N解析:本题是一道简单机械的组合题,题目中用到了杠杆和滑轮.先研究滑轮,这是一个动滑轮,它可以省一半的力,物体和滑轮的总重为:G总=500N+40N=540N,因此绳子对杠杆的拉力(即杠杆的规律总结:功、功率、机械效率、省力与不省力的区别: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即W=Fs.功率是表示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P=Wt.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即WWη=有总.机械省力是指用机械时所用的力比不用机械直接用手时的力小.做功多的不一定功率大,做功块的不一定做功多;效率高的不一定省力,省力的不一定效率高.所以,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省力没有联系,互不决定其大小.本章总结阻力)为12702F G N==阻总.再研究杠杆,设相邻两个标度间的距离为l,则动力臂为3l,阻力臂为4l,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 l F l=,得·42704360.33F l N lF Nl l⨯===阻答案:B知识点3机械效率例题6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在A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B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O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回答下列问题:(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 .(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C,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利用杠杆来提升重物,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提升钩码时,对钩码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杠杆的重力做的功为额外功,根据功的计算式和机械效率的定义可得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1 2100%GhFhη=⨯;在钩码重一定时,提升相同高度,则有用功一定,因此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原因是额外功,即克服杠杆的重力所做的功;当钩码位置移到C点时,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重心向上移动的距离变小,即额外功减小,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可知,此时机械效率变大.答案:(1)12100%GhFh⨯(2)杠杆的自重(3)变大例题7小刚小组探究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后,联想斜面也是一种机械,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刚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小萌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于是他们将一块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长度一定、高度可调的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沿不同的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如图所示.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有关数据.本章总结(1)在第1、2、3次实验中,选用玻璃、木板、毛巾作为斜面表面的材料,是为了 .(2)在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总功是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3)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其他条件一定时, .(4)若通过分析第1、4、5次实验数据,得出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大.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5)实验中还发现,斜面材料相同时,斜面倾角越小,越(填“省力”或“费力”).解析:通过表格数据1、2、3可以看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拉物体时拉力沿斜面向上,拉力做的功为W=Fs为总功,克服木块重力做的功W Gh=有为有用功,其机械效率WWη=有总;实验的1、4、5次实验中斜面的倾角不同,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故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实验2与4或3与5可以看出,在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的倾角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答案:(1)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6 58.3%(3)斜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或小),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或高)(4)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5)省力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规律总结:斜面的机械效率和斜面的粗糙程度、斜面的倾斜程度都有关.【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新)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八章 小结与复习》导学案(推荐)

(新)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八章 小结与复习》导学案(推荐)

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一、目标导引:1、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2、学生讨论总结本章根本概念、规律〔包含作图〕3、讨论本章根本实验及其结论4、学生讨论本章还存在的困惑二、探究学习:〔一〕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展示评价1:回忆知识网络(可以另附纸张)〔二〕学生讨论总结本章根本概念、规律〔包含作图〕。

学习活动2:独立完成以下各题1、惯性:〔1〕定义: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

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快慢、受力情况等皆无关。

2、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大小有关,还跟有关。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骑自行车时,前轮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

〔5〕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比较甲、乙图得:相同时,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得: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等无关。

(4)画出上面四图中A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展示评价2:学生交流勘误〔三〕讨论本章根本实验及其结论。

学习活动3:完成以下各实验题。

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相同。

⑵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

⑶牛顿第一定律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外表绝对光滑,物体将。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运动状态。

八年级下册物理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2)

八年级下册物理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2)

本章复习和总结漂市一中钱少锋李度一中陈海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2.认识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认识重力,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施力物体,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教学方法1.归纳法:整合本章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2.观察法: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1 力例题1 甲图表示小铁球受磁铁作用力的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乙图是坐在船中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时,自己坐的船同时后退的情景,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甲乙解析:从甲图可以看出,运动的小球受磁铁的作用后,运动轨迹发生了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乙图中用力推一只小船时,另一只船向后移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运动状态相互的例题2如图所示,(1)用较大的力在A点推门与用较小的力在A 点推门相比,用较大的力能_______(填“快速”或“缓慢”)地推开门,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有关;(2)用相等的力在A点拉门、推门,力的大小、作用点都没变,但力的________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了;(3)用相同的力分别在A点、B点推门,力的大小、方向均相同,但力的__________不同,所以力的作用效果不同;(4)以上事实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______、______、______决定,这三者叫做力的______.解析:从题中提到的内容可知,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别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就能够改变,这说明力的大小、方、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答案:(1)快速力的大小(2)向(3)作用点(4)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知识总结:对力的理解:第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推、拉、提、压等都是力的作用,要产生这种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即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孤立的物体谈不上力的问题.第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施加力.为了简便起见,通常只说某体受了力,而不特别指明施力物体,并不是没有施力物体.第三,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如手提水桶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空中的铅球受到的重力等.第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的,例如,运动员踢球,当脚踢球的一瞬间,球受到脚的力的作用;同时脚也受到球的力的作用,当球离开脚时,球不再脚的作用力,同时脚也不再受球的作用力.第五,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本章结知识点2 弹力、弹簧测力计例题3拉弯的弓将箭射出去,撞在网拍上的网球被弹回去,压弯的跳板将跳水运动员弹起……(1)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些事例涉及的共同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看到跳水运动员被板高高弹起,思考“弹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提出猜想一: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猜想二:弹力的大小与长度有关,请你提出猜想三:弹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4)小明找来钢锯片、弹簧测力计、台钳来验证猜想一,用同一钢锯片按下图从左到右顺序做的三次实验(将锯片夹在台钳内,钢锯片形变量用末端侧移量x表示,钢锯片长度l表示)请对小明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明又正确探究了弹力与钢锯片长度的关系,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解析:(1)这三个事例都是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发生了弹性形变,从而产生了弹力,弹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2)涉及到的共同的物理知识是:都产生了弹力;(3)弹力大小除了与形变量和长度有关以外,还可能与材料、厚知识总结: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即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成正比.2.弹簧的长度与弹簧的伸长量不同.弹簧的长度指的是弹簧的原长或受拉力时的总长度.其中弹簧的原长即是弹簧不受力时的长度,用L0表示;弹簧受力时长度用L表示;而弹簧的伸长量指的是弹簧受力时的长度.进行新课(1)分析比较图中(a)和(b)或(c)和(d)中的测力计示数、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2)分析比较图中(a)和(c)或(b)和(d)中的测力计示数、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解析:比较图中的(a)、(b),可发现弹簧A、B原来的长度均为l0,横截面积相同,读弹簧测力计示数知所受外力也相同,只有制成A、B的金属丝不同,造成这样一个结果:Δl1≠Δl2.比较(c)、(d)也可知Δl3≠Δl4,故有:不同材料制成的弹簧,原长与横截面积相同,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长度不同.同理比较(a)、(c)或(b)、(d)时,可发现其他条件相同,只有原长不同的弹簧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长度不同.答案:(1)不同材料制成的弹簧,原长与横截面积相同,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的长度不同(2)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弹簧,原长不同,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长度不同知识点3重力例题5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图中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解析:由于斜面是光滑的,因此滑块在滑动过程中不受阻力,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重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作用在物体上,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故B图是正确的.答案:B例题6在光滑墙壁上用网兜把足球挂在A点,足球与墙壁的接触点为B.在图甲中画出球受到的重力G、悬绳对球的拉力F、墙壁对球的支持力N的示意图.甲乙3.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观察指针是否在零点,否则要调零;轻轻来回拉动挂钩防止弹簧卡壳.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水平且与刻度板面垂直.规律总结:1.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2.同一物体的重力在不同位置会发生改变,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3.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4.重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5.g值跟地理位置有关.方法总结:判断物体受力的方法:1.从力的作用形式判断物体是否受力.“推、拉、提、压”等作用是物体间力的作用形式,那么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形式存在,就一定有力的作用,如拖拉机拉犁耕地,犁就受到拉力作用.再如水平地面上两个静止的篮球,只要它们没有挤压,即使相互接触,它们之间也没有力的作用.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下册总复习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总复习导学案(人教版)

总第 课时运动和力 姓名:目标:知道里的单位、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公式;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分析相关现象;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重力;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知识结构图概念: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 表示。

单位: ,简称 ,符号是 。

估算:托起一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 。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 ,改变物体的 。

三要素:力的 、 、 。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

测量力的工具: ,常用工具: 。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 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 就越长。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概念:物体由于 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用符号 表示。

大小: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 成 比,用公式表示为 。

方向:总是 。

应用: 。

作用点: 。

(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 上。

)★★一定要熟悉重力的示意图,任何情况下重力总是 的。

概念: 的两个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易发生 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 的力。

分类: 、 、 。

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 和 。

★★注意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 时,总是保持或 状态。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其大小只与物体的 有关。

二力平衡的条件: 、 、 、 。

状态 状态 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 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而是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注意“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

力弹 力重 力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力 运动和力例题精讲1.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有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 C.只有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相互间才会发生力的作用D.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B.在盘山公路上减速运动的小车C.腾空而起的火箭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3. 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当它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沿竖直方向下落B.沿水平方向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 C.作曲线运动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5.某同学静立在磅秤上,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人的重力与磅砰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磅砰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C.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承力 D.磅秤的重力与人的重力6.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量范围6.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7.狗用200N的水平拉力拉总重为5000N的雪橇在冰面上匀速向西前进,速度为1m/s,雪橇所受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_;若在雪橇上再装些货物,则摩擦力将___________;若雪橇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力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5)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5)教案与反思

本章复习和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2.理解什么是功率,会正确进行功、功率、速度的计算.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难点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2功.例题1在如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解析:人扛着米袋爬上楼梯,米袋在力的作用下,斜向上运动,人克服米袋的重力做了功,A、C、D物体均未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不做功,故选B.答案:B例题2雪地上,紧急刹车后,车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最终停下,在这一过程中,汽车是否做了功?如果做了功,请指出是对什么做了功?如果没做功,请说明理由.答案:汽车做了功,汽车行驶一段距离停下来,汽车动能减小,车克服了地面的阻力做了功.知识点2功率一列质量为1×F浮t的火车,以180km/h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整列火车受到的阻力是9×103N.规律总结:1.判断是否做功的方法:(1)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2)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不劳无功”“劳而无功”“垂直无功”2.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方法2:在做功的多少相同时,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方法3:如果做的功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比较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本章总结(1)火车的牵引力多大?(2)火车行驶1min时间内,重力做多少功?机车牵引力做了多少功?牵引力的功率多大?解:(1)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F牵=f=9×103N.(2)火车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故WG=0.因为180km//s,1min=60s,所以火车在1min时间内行驶的距离:s=vt=50m/s×60s=3×103N.机车牵引力做的功:W牵=F牵s=9×103N×3×103m=2.7×107J,牵引力的功率P=W/t=72.71060Js=4.5×105W.知识点3机械能及其转化例题4下列况中,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A.海面上航行的轮船B.空中飞行的子弹C.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D.拉长的橡皮筋解析:海面上航行的轮船在运动,但没有被举高,所以只具有动能.空中飞行的子弹是运动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它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有一定的高度,具有重力势能,但是它是静止的,所以它没有动能.拉长的橡皮筋只具有弹性势能.答案:B例题5质量等的甲、乙两辆小车,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判断()规律总结:三种机械能变化的辨析1.动能是否变化的判断依据:速度与质量二者其一变,则动能变,二者同时变大或变小,则动能也改变.2.重力势能是否变化的判断依据:高度与质量二者其一变,则重力势能变,二者同时变大或变小,则重力势能也改变.3.弹性势能是否变化的判断依据:同一弹性物体弹性形变的程度改变,则弹性势能改变;不同弹性物体的弹性势能一般不比较.相互关系: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若只有机械能的转化,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本章总结例题6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到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A.受到的弹力始终不变B.运动过程动能一直增大C.运动过程机械能不变D.在b点时重力等于弹力解析: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弹性形变有关,整个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大,小球受到的弹力越来越大,A选项错误;由图乙可知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变小,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故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变小,B选项错误;在整个过程中,小球压缩弹簧,对弹簧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弹簧项错误;由图乙可知,开始时小球的速度增大,说明小球的重力大于弹簧对它的弹力,小球的重力大小不变,在b点时,小球的速度达到最大,弹力增大到等于小球的重力,然后弹力继续增大,大于小球的重力,小球的运动速度将减小,故在b点时小球的重力等于弹簧对它的弹力,D选项正确.答案:D例题7观看了电视播放的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投弹攻击地面目标的军事演习后,军事迷小兵对炮弹离开飞机后影响其水平飞行距离大小的因素产生了两个猜想:①飞机水平飞行的速度越大,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越远;②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跟飞机飞行高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让小球从光滑斜槽上的A点自由滑下,经C点后沿水平方向运动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1点.(2)保持斜槽的高度不变,让小球从斜槽上的B点自由滑下,经C点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2点.此时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上一步中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由此可证明猜想①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备课笔记方法提示:在验证猜想①或猜想②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本章复习和总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理解什么是惯性,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及二力平衡条件,能对平衡力进行分析4.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3.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例题1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上述步骤,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规律总结: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1)内容: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3.二力平衡:(1)定义: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同体.4.摩擦力:(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面粗糙;有相对挤压的作用.四个条件缺一不可.(2)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本章总结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直到伽利略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错误观点.在伽利略的实验中,只有②是实验事实,因为小球在任何面上滚动时都不可能没有摩擦,所以①③④都是他在假设没有摩擦的前提下的推论,排序当然是事在前,假设推论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序,依次为②→③→①→.答案:(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D知识点二力平衡例题2如图所示,小刚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正僵持不动,如果绳子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刚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B.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C.狗由于静止不动,所以没有惯性D.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小刚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持不动,小刚、绳子和狗都处于静状态(即平衡状态),么无论是小刚、绳子还是狗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对于小刚来说:水平方向受到绳子对他的拉力与地面对他的摩擦力相平衡;对于绳子来说:受到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相平衡;对于狗来说:绳子对狗的拉力和地面对狗的摩擦力相平衡.答案:D例题3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A.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B.等于490N,方向直向上C.大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D.小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解析:同学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向上匀速攀登,他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B正确.答案:B知识点3摩擦力例题4如图所示,车站进站口的水平传送带正将旅客包裹从入口车间运送到停车场.重500N的包裹静止放到传送带上,包裹先在传送带上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包裹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5倍.包裹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________,随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N.本章总结解析:当包裹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包裹受到摩擦力,包裹此时相对于传送带是向左运动的,因此,摩擦力方向向右;随后包裹与传送带无相对滑动时(即二者速度相同,一起做匀速运动时),则不受摩擦力作用.答案:右0例题5小明用如图甲、乙、丙的步骤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F1<F2,F1<F3)(1)实验中,他应将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运动,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比较步骤________与_______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比较步骤甲与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_______有关,且接触面越,摩擦力越大.(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________力的大小有关.(4)上学路上,小明看见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司机将一些稻草塞进后轮底下,汽车很快就爬上来了,这就是利用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答案:(1)水平匀速直线(2)甲乙粗糙程度粗糙(3)摩擦拉(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复习和总结
准备课时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规律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
(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
(1)内容: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运动
的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二力平衡:
(1)定义: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4.摩擦力: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面粗糙;有相对挤压的作用.四个条件
缺一不可.
(2)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小刚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
狗由于静止不动,所以没有惯性
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1)实验中,他应将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
________运动,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比较步骤________与_______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知识拓展:
1.按力的性质分析受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有的要相互接触,有的不必相互接触,所以分析受力时先要考虑相互接触时可能产生的力,看研究的物体跟哪些物体接触了,他们之间可能产生弹力、摩擦力;再看有没有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它们是否对研究的物体产生了重力、电荷间作用力、磁场作用力等.
2.根据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
当物体受二力平衡时,如果知道二力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与除这个力以外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用“假设法”分析物体的受力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时,有的力是否存在,我们很难直接作出判断.这时可以假
设这个力存在,看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物
体状态发生了变化,就与假设这个力存在相互矛盾;如果假设这个力存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原来完全一样,则这个力是真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