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西方翻译史测验复习题

中国西方翻译史测验复习题

发给学生:中国、西方翻译历史(第一次测验复习题)中国、西方翻译历史填空1译界一般认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史当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安息国人()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算起。

2支娄迦谶有位门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三人均为月支国人,故并称(“”)。

3东晋初至隋末这一阶段佛经翻译家开始研究翻译理论,并出现了有组织的官办翻译机构,译经由私译开始转变为()。

4()在对般若经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就是说,翻译时有五种情况译文容易失去本来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

5彦琮,今河南省西平县人,我国隋朝的一位佛经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

他在总结了自己和前人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译人(“”)。

6我国佛经翻译时期的特点是:一、时间长(前后长达一千多年);二、译量大;三、译者多为________ 。

7中国翻译史的第一时期,即佛经翻译时期,可分为______ 个阶段。

8同治元年(1862年)6月,因为精通外文的人才奇缺,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_____, 直属总理衙门。

这是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也是一个官办翻译机构。

9翻译沙翁剧作成就最大、最有才华者,当推_____ 。

他在10年间共译出莎剧31个半,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和《莎士比亚全集》。

10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______ 改名为译学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1.1635—1637年意大利人艾儒略翻译的《天主降生言行记略》八卷本问世,成为______ 最早的汉语节译本。

12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翻译中,_______ 开始取代文言文;涌现出了以____ 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13________ 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篇短短几百字的散文,竟数次修改,字斟句酌,前后达十年之久。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护理论文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分关于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17、当今的文学理论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20、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二:35、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36、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37、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38、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39、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40、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41、试论西方的“女性写作”理论--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女性写作42、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43、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44、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45、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46、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47、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48、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4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50、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51、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5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53、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54、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55、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56、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57、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58、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59、释意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60、穿越秩序后的犀利解魅61、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研究62、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研究6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64、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65、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建国头十七年英语文学翻译研究66、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6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非虚构类文学的汉译策略68、现代性视野下的冯雪峰文学理论研究69、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70、从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人类学理论71、文学想象问题研究:从理论观念到文学实践72、亨利·菲尔丁的文学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73、文学理论的未来74、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75、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6、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7、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78、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79、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80、范式转换与理论反思--2013年度文学理论研究述评81、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82、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流派纵论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三:83、外国文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夏仲翼教授访谈录84、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85、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86、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87、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88、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89、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90、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91、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92、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93、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94、《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95、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96、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97、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98、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99、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100、论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101、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02、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103、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104、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105、语言论视野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06、现代西方压抑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启示107、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108、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思想研究109、当代报告文学理论观念问题探讨110、哈罗德·布鲁姆文学阅读理论研究111、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12、《文心雕龙》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13、约翰·塞尔与文学理论114、在探索中前行115、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文学语言观116、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117、解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118、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119、作为生产的文学120、“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121、走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122、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四:123、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124、文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动向--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25、文学和理论:“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126、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127、齐美尔时尚理论与文学社会学意义128、操纵理论视角下任溶溶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129、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幼儿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30、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31、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阈下国外当代儿童文学汉译规范研究132、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133、现代文学观念变革对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134、从“文学流变”到“视角偏向”--强制阐释与文学理论的判定135、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136、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卡勒的《文学理论》137、从关联理论看西班牙语和汉语文学作品中幽默表达的翻译138、《文心雕龙》对先秦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39、韦恩·布斯:修辞视角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40、当代文学语言论观念嬗变研究141、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142、文学理论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143、交际翻译理论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144、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145、理论是如何讲述的146、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147、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148、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反思--以记忆、空间和文化政治范式为例149、“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五:150、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151、中国文学理论元理论百年嬗变152、形象的政治学153、塞吉维克的酷儿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154、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155、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三译本看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56、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157、新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58、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159、文学张力理论研究160、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61、英美文学理论汉译的描写性研究(1917-1949)162、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及评价研究163、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164、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165、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166、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167、理论的旅行168、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169、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170、结构主义对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翻译史-改革开放时期

翻译史-改革开放时期

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方略
• 一、注重中国译论的文化战略考量。20世纪中期 以前,中国翻译界的文化战略考量以民族忧患意 识为特色,20世纪中期以后则以民族复兴意识为 特色,中国翻译界大量翻译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 表的欧洲先进思想的经典著作和以哈代、狄更斯 为代表的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这个近代 中国翻译史上鼎盛的繁荣期饱含着久经酝酿的中 华民族的复兴意识,这种强烈的民族复兴意识正 是20世纪最后20多年中国译论发展的思想动力。 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是中国现代和当代翻译的开 拓性创新研究的力量之源。
罗新璋先生二三事
• “傅译传人” • 罗新璋先生负笈北大期间,曾师从李健吾 先生,但在译界,他却被誉为“傅译传 人”。 • 罗新璋先生对傅雷先生的译笔推崇备至, 并且身体力行。为学习和研究傅译,他曾 将好几部傅雷先生的译文,逐字逐句抄在 法语原作的字里行间,单是《约翰· 克利斯 朵夫》就抄了120万字,此外,还抄了巴尔 扎克的六部作品以及梅里美的《嘉尔曼》 与《高龙巴》。著名翻译家、福克纳研究 专家李文俊先生曾感慨地说:“他真是我 所认识的翻译界人士中最肯下死功夫的一
传统派的代表人物——张柏然
• 张柏然(1943~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翻译 工作协会副会长。 • 1966年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其间 曾作为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哈佛 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和美国文明史。 • 现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 主任、全国辞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教育 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术委员会委员; • 还兼任学术期刊《中国翻译》、《中国外语》、《译林》 的编委以及《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的顾问。 • 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翻译学、词典学和语料库语言学,是当 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词典编纂家。研究方向:翻译学、 双语词典学、语料库语言学

比较文学研读报告

比较文学研读报告

比较文学研读报告题目:《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胡风和路翎作者:宋学智出处:《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关键词:人道主义情怀、理想主义情操、英雄主义气概、主观战斗精神、《财主底儿女们》、共通之处内容提要:在胡风的文艺思想的外来影响中,罗曼·罗兰在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理想主义情操、英雄主义气概,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从胡风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与胡风倡导的“主观战斗精神”这一理论的联系。

罗曼·罗兰和胡风都以人的解放为终极关怀,弘扬和捍卫人道主义。

因此,钱林森说:“胡风正是在罗曼·罗兰的鼓舞下,完成了由鲁迅所开拓、与罗兰所相通的,写出真实人生和人生的血肉的‘灵魂现实主义’的探索。

”这既说明了罗兰作为一个作家对胡风的鼓舞,也说明了其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得到了胡风的接受。

路翎作为罗曼·罗兰和其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推崇者,明确谈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对他的著名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影响。

在他写这部作品过程中,是罗曼·罗兰的作品陪他走过这段行程。

两部作品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两位作家各自塑造的主要人物在禀性气质、精神面貌、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有相似或相近之处。

二、两位作者都描写了各自的主人公“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

路翎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重人物的心灵、轻社会场景”的倾向,使得《财主底儿女们》被称作“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三、路翎所塑造的蒋纯祖这个流浪汉型的角色以及对流浪汉型人物的领悟与偏好,也与克利斯朵夫的闯荡生涯密切相关。

此外,在体裁、艺术风格、精神主旨等方面也能明显地看出罗曼·罗兰对路翎的影响以及路翎对其作品的接受。

思维路径:一、《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胡风:1、胡风对罗曼·罗兰文字的四次接触①胡风翻译并发表罗曼·罗兰的《克拉姆希——莫斯科》,是很早的一次接触,是胡风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基本理解。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 nie Grandet by Balzac 《欧也妮· 葛朗台》 1950: Le Pè re Goriot by Balzac 《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 rimé 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 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Ts'ong,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傅雷,字怒安,号怒庵,1908年出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曾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有两个儿子:傅聪、傅敏。

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是有原因的:1908年,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傅雷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翻译了相当大量的外国作品,尤其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在这些翻译作品中,傅雷翻译最多的就是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的著作。

因此,傅雷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也有一句话说出了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傅雷不仅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

不仅在翻译作品上,傅雷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优秀的作为。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客观的赏析。

作为文学评论家,傅雷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众多学者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也自出版以来,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从各方面来讲,傅雷都是相当的优秀,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称为大家。

对于傅雷,很多人都对他做出了评论。

好友杨绛曾说:‚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画家黄苗子也说过:‚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好友楼适夷说:‚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约翰克里斯多夫》

《约翰克里斯多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
艺术形象

约翰· 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 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 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 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 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 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 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鄙视封建 等级和门阀制度,主张艺术应接近生活、 接近人民、造福人类。
关于友谊
奥利维和格拉齐亚 奥利维,来自法国的思想者,体现了法兰 西的精髓,他懂得克里斯多夫的音乐,和 他义气相投。他们属于同类人——克里斯 多夫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精髓,两个民族 精神的崇高部分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了 “西方的双翅”,这是罗兰的理想。


格拉齐亚,艺术之都的完美代表,体现了 意大利的典雅和优美,她像是一朵洁白的 百合花,在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绽放。她由 衷地敬佩克里斯多夫,甚至可以把生命献 给他。格拉齐亚和克里斯多夫之间的友谊 是高尚而又纯洁的。

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相对 稳定的发展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对沉寂 的历史条件,又导致他对统治者抱有一定 的幻想、对人民的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轻蔑 态度,对艺术家的使命超政治估价,以及 晚年对斗争的厌倦心理和对恶势力的妥协 倾向。

所有这些矛盾性,都打下了时代和阶级的 烙印。他的道路,反映了十月革命前,西 欧具有民主思想和知识分子在社会斗争中 从叛逆、追求到动摇和幻灭的过程的反映, 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茨威格:“在欧洲,从来没有象征性的三 位一体:德国的抑制了的凶猛,法国的清 澈明净,意大利精神的文静谐美。约翰· 克 里斯多夫的生命乐章就变成了这样的三部 曲。”

我 国 翻 译 研 究 与 翻 译 教 学 书 目(2)

我 国 翻 译 研 究 与 翻 译 教 学 书 目(2)

二法国、法汉/汉法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北京大学中法文化关系研究中心,北京图书馆参考研究部中国学室编.汉译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图书目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编.法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2.430页.陈宗宝编.法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86页.冯百才编.实用法译汉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96页.冯百才编.新编法译汉教程.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383页.傅敏编.傅雷谈翻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86页.郭宏安.雪泥鸿爪.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62页.金圣华编.傅雷与他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96.金圣华.译道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李军主编.法汉汉法翻译训练与解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56页.李治华.里昂译事.蒋力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76页.刘宝义.法语经贸谈判与口译.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243页.柳玉刚.法汉/汉法口译教程.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罗国林编.法译汉理论与技巧.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5页.罗顺江,马彦华.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20页.罗顺江,马彦华.汉法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8页.马彦华,罗顺江.法汉翻译新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1页.佘协斌.法汉翻译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施康强.自说自话.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12页.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97页.田保荣.译校思断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186页.徐岚主编.同传捷径——法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2页.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许钧主编.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77页.许钧.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006.453页/459页.许钧.译道寻踪.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许钧.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12页.许钧,宋学智.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482页.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许钧,袁筱一等.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36页.许渊冲.论法译汉.洛阳:洛阳外国语学院,1970.125页.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北京:三联书店,1996.249页.许渊冲.续忆逝水年华.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62页.许渊冲.诗书人生.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467页.许渊冲.翻译与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84页.岳扬烈编.汉译法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1页.张成柱编.汉译法指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17页.张成柱编.法译汉指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张成柱编.文学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张泽乾.翻译经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郑福熙.法汉翻译基础知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314页.周克希.译边草.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庄晨燕,邱寅晨.口译学习与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28页.庄元泳.大学法语口译教程:接待部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71页.。

应届2020毕业季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

应届2020毕业季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护理论文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分关于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17、当今的文学理论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20、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二:35、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36、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37、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38、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39、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40、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41、试论西方的“女性写作”理论--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女性写作42、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43、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44、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45、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46、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47、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48、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4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50、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51、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5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53、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54、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55、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56、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57、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58、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59、释意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60、穿越秩序后的犀利解魅61、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研究62、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研究6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64、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65、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建国头十七年英语文学翻译研究66、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6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非虚构类文学的汉译策略68、现代性视野下的冯雪峰文学理论研究69、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70、从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人类学理论71、文学想象问题研究:从理论观念到文学实践72、亨利·菲尔丁的文学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73、文学理论的未来74、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75、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6、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7、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78、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79、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80、范式转换与理论反思--2013年度文学理论研究述评81、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82、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流派纵论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三:83、外国文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夏仲翼教授访谈录84、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85、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86、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87、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88、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89、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90、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91、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92、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93、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94、《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95、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96、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97、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98、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99、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100、论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101、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02、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103、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104、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105、语言论视野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06、现代西方压抑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启示107、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108、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思想研究109、当代报告文学理论观念问题探讨110、哈罗德·布鲁姆文学阅读理论研究111、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12、《文心雕龙》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13、约翰·塞尔与文学理论114、在探索中前行115、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文学语言观116、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117、解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118、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119、作为生产的文学120、“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121、走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122、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四:123、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124、文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动向--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25、文学和理论:“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126、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127、齐美尔时尚理论与文学社会学意义128、操纵理论视角下任溶溶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129、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幼儿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30、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31、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阈下国外当代儿童文学汉译规范研究132、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133、现代文学观念变革对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134、从“文学流变”到“视角偏向”--强制阐释与文学理论的判定135、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136、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卡勒的《文学理论》137、从关联理论看西班牙语和汉语文学作品中幽默表达的翻译138、《文心雕龙》对先秦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39、韦恩·布斯:修辞视角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40、当代文学语言论观念嬗变研究141、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142、文学理论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143、交际翻译理论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144、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145、理论是如何讲述的146、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147、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148、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反思--以记忆、空间和文化政治范式为例149、“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五:150、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151、中国文学理论元理论百年嬗变152、形象的政治学153、塞吉维克的酷儿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154、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155、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三译本看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56、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157、新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58、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159、文学张力理论研究160、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61、英美文学理论汉译的描写性研究(1917-1949)162、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及评价研究163、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164、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165、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166、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167、理论的旅行168、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169、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170、结构主义对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赠送:毕业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根据参考文献的类型分类如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傅雷翻译的影响与启示

傅雷翻译的影响与启示

2019年5月第35卷第3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y,2019Vol.35No.3傅雷翻译的影响与启示宋学智宫妍(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130117)摘要:考察傅雷翻译活动的成功路径可以发现,傅雷最初作为一个翻译名家确立了在我国译界的地位,随后作为一个翻译巨匠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影响,继而,作为一个翻译大师在语言层面、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均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傅雷在追求文学翻译的艺术境界的道路上,有思想、有精神,最终形成自己丰满的翻译家形象。

傅雷之所以取得卓越的翻译成就,与他超越了单纯的翻译家身份,集文学批评家、音乐评论家、美术鉴赏家等称号于一身,有莫大关联。

只有在相邻的门类中触类旁通,在更大的知识范围内进行思考,在独特的艺术性与普遍的艺术性之间相互参悟,才能真正把握艺术之道,从而做出不凡的成就。

关键词:傅雷;交叉学科;影响与启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14(2019)03-0111-060引言傅雷在我国翻译界,诚如柳鸣九所言:“堪称一两个世纪难得出现的一两位翻译巨匠。

”(宋学智,2018:1)这样的翻译名家及其翻译活动在中国产生了远远超出翻译领域的巨大影响,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梳理、总结和研究。

1一个翻译名家的诞生及影响傅雷从1929年开始其翻译活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贝多芬传》确立了自己优秀翻译家的地位,为自己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尤其当时的进步青年。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商务印书馆付梓出版后,于1945至1948年间,又在上海骆驼书店连出四版,其中,1946年就出了两版。

同样对于《贝多芬传》,上海骆驼书店1946年就出了两版,随后1947年和1948年又两度再版,在罗曼•罗兰的几个传记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是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下,《约翰•克利斯朵夫》曾引起无数读者的争购传阅。

论翻译文学的发生——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例

论翻译文学的发生——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例

第41卷第3期 2017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41 No.3May. ,2017论翁诱丈擘的農沒—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例*杨维春(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j要: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论证了实现翻译文学及其经典化的可能性。

根据语言这一特性,文学可分为本语文学、外语文学和翻译文学三种形式。

翻译文学是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之间文字、文学和文化译介实现的特殊文学形式,是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那些内容忠实、表达地道、影响 深远的优美译文才能称之为翻译文学的经典。

明确翻译文学的定义和发生过程,理清和认识翻译文学、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的辩证关系,凝练出译界优良传统的永恒价值,对认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我国译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译文学;本语文学;外语文学;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图分类号:H059;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 -5981(2017)03 -0111 -04引言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活动由来已久,翻译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学现象一直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历史之中。

近 代以来,我国翻译活动兴盛,翻译作品数量众多、涵盖领域广、影响深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文学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首次提出“翻译文学”这一概念以来,我国学界逐渐认识到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或者国别文学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

”[1]15,甚至是“近代中国文学的主流”[2]36。

20 世纪末谢天振的极力弘扬和王向远的学理构建,极大推动了我国学界对翻译文学的关注和研究。

学者们较多关注翻译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学者意识到翻译文学的独特性,认为其具有“他国化”[3]m和“陌生化”[4]13的特点。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书籍介绍分享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书籍介绍分享

文学地位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 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 作品对法国文学和世界 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代表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 作。
作品背景
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文学家、音 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社会动荡 不安,作者为寻找精神出路,创 作了这部小说。
培养文学素养
作品作为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素养。
情感共鸣
作品描绘的情感真挚动人,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文学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对后世
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后世作家
许多著名作家都受到了《约 翰·克利斯朵夫》的启发,其文
阅读方法
深度阅读
逐章逐节阅读,理解每个细节, 挖掘作者意图和深层含义。
主题阅读
围绕作品主题,对比其他文学 作品,拓宽阅读视野,深化理
解。
批判性阅读
在阅读中保持批判性思维,对 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形成自
己的见解。
相关推荐
托尔斯泰的巨著,展现历史、战争与人性的交 织。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展现爱情、婚姻与 社会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探讨罪恶、救赎与 信仰。
谢谢
2024
人生是信仰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信仰和追求,只有坚定的信仰才能让人 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和勇气。
艺术的力量与魅力
艺术的社会价值
作者通过作品强调艺术在社会 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揭示艺术 的深刻内涵。

《约翰 克利斯朵夫 全2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约翰 克利斯朵夫 全2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 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有着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 误 解 的 极 其 诚 恳 的 艺 术 家 。 爱 德 蒙 ·高 斯 称 此 书 为 2 0 世 纪 的 最 高 贵 的 小 说 作 品 。 本 书 是 法 国 著 名 作 家 罗 曼 ·罗 兰 的 代表作,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出版说明
译者献词
译者弁言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第一册
第二册
原序 卷 一 ·黎 明
卷 二 ·清 晨 卷 三 ·少 年
卷四·反抗
卷五·节场
约翰-克利斯朵夫[下]
第三册
第四册
卷七·户内
卷六·安多纳德
卷八·女朋友们
卷九·燃烧的 荆棘
卷十·复旦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约翰 克利斯朵夫 全2册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一个人
生命
世界
艺术家
英雄
约翰克利斯朵 夫
人生
艺术
儿童 性格
儿女
精神
罗曼罗兰
日子
父母观念现实ຫໍສະໝຸດ 斗争01 出版说明
目录
02 译者献词
03 译者弁言
04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05 约翰-克利斯朵夫[下]

《约翰-克利斯朵夫》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约翰-克利斯朵夫》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约翰-克利斯朵夫》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约翰-克利斯朵夫》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约翰克利斯朵夫》外国文学作品简析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的长篇小说。

约翰 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 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约翰·克里斯朵夫(John Christopher)是一位英国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以其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刻画而著称。

他的作品《三体》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系列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备受读者喜爱。

读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对人类社会和未来世界的思考和描绘。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未来世界,也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脆弱和腐败。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停止进步和发展,同时也需要警惕自身的腐败和堕落。

其次,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在作品中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希望的未来。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科技的奇迹和人类的智慧,让我相信未来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和繁荣。

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让我看到了未来世界的危机和挑战,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需要更加努力地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也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美好和可能。

他的作品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改变和进步,同时也需要更加警惕自身的腐败和堕落。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可能。

总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未来世界,也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脆弱和腐败。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停止进步和发展,同时也需要警惕自身的腐败和堕落。

211223873_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2021)

211223873_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2021)

2023年3月第39卷㊀第2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r.,2023Vol.39㊀No.2收稿日期:2022-12-25基金项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 新文科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MTIJZW202116)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五四时期广东红色翻译家研究(1902 1930) (2022GZGJ229)㊁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新文科视野下广东工业大学省级一流翻译本科专业建设探索 (广工大教字202259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欧阳东峰,女,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㊂穆雷,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㊁翻译教育和语言服务研究㊂陈金怡,女,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翻译研究㊂引用格式:欧阳东峰,穆雷,陈金怡.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文,2023(2):150-158.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欧阳东峰1㊀穆雷2㊀陈金怡3(1.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㊀510006;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㊀510420;3.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湛江㊀524023)摘㊀要:翻译史博士论文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0年来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2000 2021)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考察这些博士论文涵盖的研究主题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分析当中体现的问题意识㊁辩证意识㊁创新意识以及方法论意识,阐述历时变化和特征,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学界对翻译史研究现状和研究意识的思考,推动翻译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㊂关键词:翻译史研究;博士论文;研究现状;研究意识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2-0150-090㊀引言古语云: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㊂ 只有了解和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模式,才能准确地把握现在,科学地展望未来,翻译史研究聚焦学科自身的发展史,关照历史上人类翻译活动之体相,揭示因果相续之连环,是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穆雷,2021:227)㊂翻译史博士论文是翻译史的研究之成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㊂本文对2000 2021年研究翻译史的281篇博士论文进行系统梳理,文献来源于CNKI㊁维普数据库和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等,呈现了这20来年里翻译史博士论文的情况和发展动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状,总结规律,探讨对策㊂1㊀2000 2021年翻译史博士论文分析翻译学研究涵盖翻译行为和译文的研究,以及针对翻译研究之研究,前者细分为纯翻译研究(含理论翻译研究㊁描写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含译者培训㊁翻译工具㊁翻译批评),后者则为翻译之元研究(Holmes,2007:67-80)㊂翻译史研究虽然没有在霍姆斯的翻译学构想里有适当的位置,但它是基于翻译学基础,具备历史学的学科特性和研究视角的分支研究㊂翻译史研究可划分为两㊃051㊃㊀欧阳东峰㊀穆雷㊀陈金怡㊀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㊀大类:一为针对翻译行为及译文的研究,二为针对翻译史研究的研究㊂前者细分为五类:要素(译者史㊁译著史㊁译本影响史㊁译论史等)㊁媒介(笔译史㊁口译史㊁机器辅助翻译史)㊁题材(文学㊁宗教㊁技术㊁政治㊁新闻㊁商业等)㊁时空(通史㊁断代史㊁全球史㊁区域史)㊁方向(顺向翻译史㊁逆向翻译史)㊁符号(语际翻译史㊁语内翻译史㊁符际翻译史);后者则分为翻译史研究史和元翻译史研究(郑穹,2020: 33-34)㊂本文关注以翻译史为研究对象的翻译学博士论文,所涉及的主题以特定历史时期里与翻译相关的事件㊁人物㊁思想㊁文献㊁会议㊁机构㊁语种等进行界定,即译事史㊁译者史㊁译著史㊁译本影响史㊁译论史等㊂本文收集的翻译史博论共281篇,来自两岸四地50多所高校㊂数据表明,翻译史研究博论数量在过去20来年里有较大变化,从2000年仅为四篇,后逐步增长,在2012年达到了峰值36篇㊂另外,在2008 2011年间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中,有三篇翻译史研究论文入选:‘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影响 傅译 约翰㊃克利斯朵夫⓪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和‘ 中学西传 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 1911) 以英语世界为中心“,充分体现了翻译史研究的实力㊂20年来翻译史博论成果颇丰,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下面从研究主题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展开㊂1.1基于研究主题的分析翻译史博论研究涉及的主题呈现多元态势,本文收集的博论按研究主题可划分为译事㊁译者㊁译论以及综述类研究,具体可分为时期研究㊁地域研究㊁人物研究㊁作品研究㊁专题研究㊁思想研究㊁运动研究㊁语种研究,机构研究等㊂在20来年里翻译史博论的研究主题中,作品研究占比最高,共108篇,接近总数四成,其余依次为人物研究,58篇,占比五分之一;时期研究和专题研究,分别为37篇和30篇,分别占比13.2%和10.7%;思想研究26篇,占比9.3%;运动研究八篇,占比2.8%,语种研究七篇,占比2.5%,以及地域研究和机构研究分别为五篇和两篇㊂具体统计表如下:表1㊀2000—2021年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统计表研究主题作品研究人物研究时期研究专题研究思想研究运动研究语种研究地域研究机构研究论文数量108583730268752占比38.4%20.6%13.2%10.7%9.3% 2.8% 2.5% 1.8%0.7% 1.1.1译事研究译事研究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内容包含翻译作品㊁翻译运动㊁翻译地域㊁翻译语种㊁翻译机构等,研究者以新的背景㊁视角和方法分析翻译作品,探索翻译运动以及译事中所涉及的地域㊁语种和出版机构等话题㊂如基于历史背景㊁发展阶段㊁成果作品和评价反思,运用学科综合知识和研究方法,围绕李提摩太的西学著译进行研究,重现这段中西文化交流史(张涌,2016)㊂再如以‘世界文学“‘外国文艺“和‘译林“三家翻译文学的主流期刊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理论出发,对外国文学引入与中国文学系统内部需求之间的关联和受制因素进行分析,阐释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学系统产生的影响(卢志宏,2011)㊂译事研究的史料经典性须以研究角度的理论时代性为观照,才能不脱离历史背景,不局限孤论译事(耿智等,2020:132-140)㊂1.1.2译者研究和译论研究译者译论研究包括人物研究和思想研究㊂翻译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译者,因为只有包括译者㊃15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在内的人才能承担社会因果的责任,只有通过研究译者及译者的社会关系(客户㊁赞助人㊁读者)才能理解翻译为何会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点发生(Pym,1998:xxiii-xxiv)㊂从2000年到2021年,翻译史博论涉及传教士研究13篇㊁林纾研究10篇㊁鲁迅研究9篇,此外,特别关注的有严复㊁林语堂㊁朱生豪㊁梁实秋㊁周瘦鹃㊁吴宓以及一些汉学家等㊂在译者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以译者生平为切入点,考察翻译经历和个人活动,深入分析译作,再从译作反拨译者思想轨迹和翻译风格㊂如‘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 方法论的视角“结合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论述其翻译思想和价值取向,拓宽了翻译家的研究视野(孙吉娟,2020)㊂翻译史研究中的译者研究结合译者翻译活动的个人特点和译者行为的时代脉络进行考察和评价,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译界 译史研究,以人为本 的理念㊂译者研究强调人的主体性,译论研究重视理论的客观性,突出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形成㊁发展㊁变迁以及用于描写和解释翻译活动的适用范围和启示意义㊂如‘西奥㊃赫曼斯翻译理论研究“一文阐释了赫曼斯的主要翻译理论创见,建构其理论体系,如等值批判理论体系㊁翻译规范理论体系㊁社会系统理论体系等,通过译论史研究界定赫曼斯翻译理论的体系内容(刘宏,2020)㊂鉴于翻译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跨学科视野是翻译史研究的天然属性和必备条件,因此,从只关注译史活动独立发展的内部史研究到涉及社会文化进程的外部史研究,从重在逻辑推演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到重在事物共性规律的自然科学理论都会对翻译史研究提供启发(穆雷等,2015:115-122)㊂1.1.3综述类研究综述类研究包括专题研究和时期研究,专题研究是指针对某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如‘系统中的戏剧翻译 以1977 2010年英美戏剧汉译为例“将英美戏剧汉译为专题,以多元系统论和文学操控论为理论框架,研究制约因素㊁操控改写和对译入语文化的建构作用(温年芳,2012)㊂时期研究则以年份或阶段性时间为梳理线索,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成果综述,在全面系统整理史料的同时,加以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总结观点㊂20年来翻译史博论主要研究了清末民初㊁延安时期㊁五四时期㊁新中国成立以来㊁新时期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阶段㊂如‘翻译相异性 1910 1920年 小说月报⓪对 异域 的表述“以文化 他者 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表述为核心问题,探讨中国新文化孕育成型时期各种中外文化因素相互渗透的复杂态势(吴燕,2006)㊂专题研究和时期研究有可能产生重叠,探究某一个专题在某一个时间段的所有成果和共同特征,揭示内在规律㊂在综述类研究中,综是述的基础,述是综的目的,综而不述是无观点的事实,只述不综是无依据的结论㊂综述类文章梳理总结,评价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察当前研究现状㊁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融入研究者的批判性思考,考验归纳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成为后续研究的起点㊂在选题方面,翻译史博论反映出研究者非常重视译家译事译论研究,角度多元,方法多样,大大拓宽了翻译史研究的领域㊂但随着翻译史研究主题的深入,对研究者在史料的搜集㊁鉴别和选择上的要求愈加严格㊂ 凡以言史料所从出也㊂然此种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明敏的方法以搜集之,则不能得㊂又真赝错出,非经谨严之抉择,不能甄别适当㊂此皆更需要有相当的技术焉㊂ (梁启超, 1998:69)中西翻译史发展悠久,史料众多,如何针对研究主题钩沉史料,辨析甄别,有效取舍,是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的保证㊂在史料的挖掘㊁收集和整理上,一方面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准说明研究主题的越好;另一方面, 断章取义地引用史料是一种极常见的毛病 (严耕望,1998:35)㊂须紧密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用三角验证法或多重证据法分析评价,达到观点的一致性㊂深化翻译史研究,㊃251㊃㊀欧阳东峰㊀穆雷㊀陈金怡㊀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㊀选题至关重要,研究者应当尊重史实,着眼当下,结合学科的时代发展趋势,保持研究的严谨性,选取适当的研究主题,推动翻译史研究向前发展㊂1.2基于研究视角的分析(翻译史)这一多学科㊁多元性的研究模式,使这一学科在20世纪下半期不仅成为外语研究者㊁翻译学学者驰骋的领地,还使一批比较文学㊁科学史和文化史学者的深度参与,成为翻译史界研究的常态㊂ (邹振环,2017:381)在281篇翻译史博论里,特别是近十年来,研究者采用的学科视角除了翻译学和历史学这两门源学科之外,伦理学㊁社会学㊁传播学㊁人类学㊁阐释学㊁符号学㊁解构主义㊁女性主义㊁操纵论㊁美学㊁精神分析学㊁后殖民等多元理论视角凸显了翻译史研究的跨学科性㊂如‘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 孙子兵法⓪英译研究“按时期展现不同译本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地位,考察‘孙子兵法“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译介㊁传播㊁接受和变形的轨迹(吴莎,2012)㊂再如以‘谈天“底本Outlines of Astronomy以及不同时期的译本作为一手史料,从概念厘清㊁翻译方法㊁译名废立等层面对史料进行耙梳钩沉,进而探究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刘晗,2021)㊂此外,有研究者以 场域 惯习 资本 等社会学概念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许敏,2018)㊂这些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都给翻译史研究带来了丰富多元的理论视角㊂翻译史博论理论视角的发展与期刊文章基本保持一致,如‘ 人史 抑或 文史 论中国翻译史研究的社会学视角“,该文章以社会学为理论视角,与翻译史研究进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得出先人后文㊁以人为本的翻译史治史理念(欧阳凤,2021:105-114)㊂翻译史博论与翻译史期刊文章趋同的理论视角体现了翻译史研究鲜明的学科需求和多元的研究视野㊂翻译史研究是动态开放㊁兼收并蓄的,各种理论资源都可能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㊂翻译史研究对象的多元性决定了翻译史研究的复杂性㊁丰富性和多学科依附性,翻译史研究应当成为翻译学中最具跨学科迁移能力的一个学科分支(屈文生,2018:830-836)㊂与此同时,在进行学科理论借鉴的同时,研究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和基于翻译研究问题导向的思路,才能回归翻译学科,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㊂1.3基于研究方法的分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除了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系统的学科理论之外,还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金立鑫,2007:7)㊂纵观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虽然可以根据实践将方法论进行划分,但是按照不同研究目的划分的研究模式彼此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常以共存的方法存在于同一个研究项目中(穆雷,2011:3)㊂正可谓史无定法,在一篇翻译史研究论文中,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法共存㊂翻译史博论运用的方法可以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具体为个案研究㊁语料库㊁调查法㊁历史档案研究等,人文主义研究方法主要为理论论证法㊁文献分析法㊁归纳演绎法等㊂在281篇翻译史博论中,个案研究约占一半,使用频率非常高,另外由于近年来对翻译技术的引进,语料库工具使用逐渐增加,研究者以史料为基础,进行描述性㊁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解决翻译史的研究问题㊂如‘翻译与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发展 基于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研究“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料,利用语料库工具呈现翻译与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历程(赵秋荣,2013)㊂该文将现代汉语白话文进行语料库数据归类,再分析规律,推导出研究结果㊂语料库分析的显著特点是快捷高效,增强㊃35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它除了用于语块研究,还可用于揭示有规律的语言特征,展现译文风格或译者风格㊂除此之外,语料库方法和其他实证研究法如抽样㊁访谈㊁问卷调查等以及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相结合,能够充分利用材料,拓宽研究者思路,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穷尽性统计了1978年至2007年从国外引进并翻译出版的图书书目,并综合性运用研究方法,从共时和历时层面探讨社会运行机制和翻译人才培养问题(魏清光,2012)㊂对比博论,翻译史期刊论文的研究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研究方法,如‘近十年我国口述史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一文,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口述史论文的年度分布㊁引文情况㊁期刊分布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和研究热点等(唐恒等,2019:80-86)㊂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够形象直观地呈现研究数据,发现研究问题,为翻译史研究者带来了方法运用上的创新与启示㊂此外据统计,产出翻译史博士论文的院校专业涵盖翻译学㊁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㊁中国古代文学㊁中国现当代文学㊁中国语言文学㊁英语语言文学㊁法语语言文学㊁德国语言文学㊁日语语言文学㊁亚非语言文学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㊁历史文献学㊁专门史㊁宗教学㊁政治学㊁外国哲学㊁法律史㊁教育史㊁文艺学㊁藏学等,其中翻译学博导数量从原来20余所院校约30位增加到了如今53所院校160位,这些发展变化为翻译史博士论文的视角多维和方法多元提供了更好的条件㊂但翻译学博士生若要做到 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严耕望, 1998:35),需要克服知识结构先天不足的困难,注重史学方法及其他相关学科方法的训练和积累,整合学科资源,发现问题,解释现象,注重史料搜集的科学性㊁理论认识的全面性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㊂1.4问题与思考首先,翻译史博论选题呈现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如数据所示, 作品研究 主题的研究频率较高,相对而言, 地域研究 和 机构研究 较少㊂研究者可在 作品研究 这一主流基础上,拓宽主题选择范围,以思想㊁地域㊁机构㊁运动等为研究对象,考察翻译现象与社会㊁历史㊁文化等关系,解决翻译学问题;其次,翻译史研究的多元理论视角凸显其跨学科性,为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超越外语学科背景研究的局限性,深入学习理解新理论仍必不可少,研究者须拓宽视角,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理论应用及其创新应紧密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找到研究切入点,避免套用和误用理论㊂再者,在翻译史博论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在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运用,但其中有些文章研究方法仍然陈旧单一,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当中须根据研究对象,借助多种工具,处理数据信息,通过综合运用和系统分析,提高研究的灵活度,更全面地解释现象,说明问题㊂总之,翻译史博论研究在选题㊁视角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研究者当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寻求突破和创新,发展新的学术生长点㊂2㊀2000—2021年翻译史博论研究意识分析以上数据显示,翻译史博论在研究主题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不断突破创新,其中蕴含的研究意识如问题意识㊁辩证意识㊁创新意识和方法论意识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有助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把握事物规律,科学处理问题㊂㊃451㊃㊀欧阳东峰㊀穆雷㊀陈金怡㊀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㊀2.1问题意识问题是做学问的原动力,问题意识也是学者的基本素质(冯全功等,2018:104-111)㊂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研究问题来自对历史的叩问㊁对现实的观照㊁对阅读的思考㊁与同行的论辩等,是生发出有学术性㊁延续性和拓展性选题的保障㊂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可以明晰研究者的思路,寻找潜在的研究主题,提高研究的可行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从可能性推导出确定性的过程,善于发问㊁敢于发问决定了研究的起点和高度,它不是指随意地没有依据地发问,而是针对具体史料,理清历史脉络,结合文化语境,敏锐地提出有逻辑性和代表性的问题㊂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根据地的翻译活动研究 以布迪厄资本理论为视角“一文当中,研究者提出了延安翻译活动与延安抗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延安政权构建形象并取得法理性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体现延安在生死存亡时刻的领导力和创新力以及为延安政权生成战斗力的机制等?该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不仅合理运用了布迪厄资本理论中四个主要子资本概念(经济资本㊁文化资本㊁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而且说明了这四个子资本与场域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资本理论进行了很好的解读和补充,同时通过翻译史料体现了翻译活动及其产品在具体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机制(王祥兵,2015)㊂研究发问表明了研究者鲜明的问题立场和批判意识,为后续的研究假设和论证开展打下基础㊂近年来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日益明确,一方面是学术规范和学术使命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保证㊂正如许钧指出,做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应该正本溯源,应该根据什么样的翻译问题,根据手中有什么样的材料,再去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许钧,2019:1-11)㊂在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问题并非多多益善,以2~4个精准到位且逻辑严密的问题为宜㊂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跟一般的问题不同, 是什么 有多少 在哪里 等这类问题往往不能作为合适的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㊂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翻译活动翻译现象,研究者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是否可以回答或者反驳已有的翻译史问题或结论?是否可以归纳提炼出对于认识翻译现象或推进翻译理论有作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博士学位论文的高度和深度㊂2.2辩证意识辩证意识与问题意识相辅相成,辩证意识有利于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认清事物本质,进而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开展研究㊂不同时期的学者对翻译史的认识和见解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历史 是一个随时代意识流动的变动体,今之非昨犹后之非今,且见仁见智,我之所是人未必是,人之所非我未必非 (熊笃,1994:70-74+80)㊂与历史对话,审视历史,从 史实 推演到 史识 ,就是要在现有的研究中,在社会进程和历史背景下,找到正确的逻辑和顺序,提出 新 思考,从辩证思考中拓展,从史实中得出见解,因此辩证地认识翻译史是顺利研究的基础㊂20年来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表明研究者的辩证意识普遍提升,研究者持严谨的态度在史料收集中不一味认同前人的研究,不绝对化判断史料,关注相互作用的系统联系,注重逻辑关联和论证的层层推进,在辩证考察译史现象的基础上集成论点, 辨 证 结合,以 辨 生 证 ,由 证 明 辩 ,形成一个思考㊁扬弃的上升过程㊂如‘他乡的石头记 红楼梦⓪百年英译史研究“以‘红楼梦“百年间的英译史和译介史为研究重点,分析‘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对其翻译㊁传播㊁影响与接受进行了描述和辩证思考,发现英美学术圈对霍译本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远超杨译本,进而探讨了‘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体系㊃551㊃。

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又是什么?
f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 “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 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 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 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 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 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 “过来事”的心情 ——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 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第一则
儿子消沉苦闷时
(1954年10月2日)
劝慰儿子如何正确地面对感情 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
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鼓励。
第二则 (1955年1月26日)
儿子欣喜成功时
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 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正确对 待成功。
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勉励。
5.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 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1961年傅雷在查资料
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主要作品 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 妮·葛朗台》《老实人》等34部。
“文革”期间,夫妇 二人被迫害致死
日傅聪、傅敏参加父 母追悼会
这是一部知识份子最佳修 《傅雷家书》
养读物,是一部充满着父爱 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 子篇—亲子教育的典范。也 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作者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有何目的?作者为 什么要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而不举其他人的?
n 文章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 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 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不能栽 了筋斗爬不起来”,希望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面对感 情的创伤,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养成另一种心 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

约翰·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异质与俄国文学——兼谈法国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差异

约翰·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异质与俄国文学——兼谈法国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差异

约翰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异质与俄国文学——兼谈法国文学与
俄国文学的差异
王少杰;王志耕
【期刊名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23)2
【摘要】从欧洲文学的背景上看 ,法国文学与俄国文学创造了两种文学范式 ,前者以宏扬本体生命的意义为能事 ,是一种充溢着享乐意识的文学 ;后者以实现对本体生命的超越为己任 ,却是禁欲主义的。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形象体内流淌着法国人的血液 ,然而其性格中却闪烁着非传统的异质的光芒。

这种异质就来自俄国文化的影响。

【总页数】6页(P83-88)
【关键词】法国;俄国;文学;克利斯朵夫形象;异质文化特征
【作者】王少杰;王志耕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074;I512.074
【相关文献】
1.论翻译文学的发生——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例 [J], 杨维春
2.《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安多纳德--凄美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 [J], 陆月宏
3.“最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纳博科夫为何激赏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 [J], 文导微
4.法兰西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奋斗形象研究——从于连到约翰·克利斯朵夫 [J], 杨维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一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共译作品三十余部。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翻译风格,提出了重要的翻译思想“神似”说,受到译学界及广大读者的一致推崇。

他的翻译思想已引起国际译学界的广泛重视,日益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话题。

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翻译思想?对其作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其他译家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译作相比,有哪些特色、哪些优缺点?他的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的基础理论有何启示和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以傅雷的翻译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出发,以文本对比的方式,选取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部分译文为实例,将其与韩沪麟、许渊冲的版本进行比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于翻译美学、阐释学及文学社会学等话语资源,指出各自的翻译方法、翻译特点和翻译效果等,并对各自的译作试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论文的第一章在简单介绍文学经典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分析傅雷的翻译文学经典,研究傅雷的翻译文学成为经典的条件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傅译文学经典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简单介绍了傅雷的翻译文学经典之后,我们分别从“遣词”、“造句”和傅译特色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傅雷的翻译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之间的关系。

论文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法汉两种语言在“遣词”上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阻碍,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傅雷在译文中是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的;同时在具体的实例分析中,研究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遣词”特点。

随后在第二部分讨论句子的翻译,研究了句子的主要分成:主谓宾及短句和长句的翻译策略,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研究傅雷在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过程中如何“造句”的,以及其“造句”的特色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的互动阐发。

傅雷在翻译时,精读、熟读原文,深刻领悟原著的精神实质,然后通过传神的译笔将原作的意思及字里行间的意义表达出来。

他既尊重原文,又尊重并顺从汉语的规律与特性,不硬搬、硬译,而是寻求译文的韵味与原文的贴切与和谐。

他的译文无论在遣词上还是在造句上,基本都做到了生动传神地再现原文的神韵,用词精当,炼句出彩,尤其是短句的翻译。

他的“遣词”和“造句”有很多译例典范,值得我们赏析和研究。

第三章着重研究傅译特色,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

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傅译特色:一、傅雷的“神似”说及其在译文中的体现。

“神似”说是傅雷的重要翻译观点,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至今影响不衰。

无论从文学翻译的实践活动来看,还是从翻译文学的最后结果来看,“神似”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是我国广大译学研究者长期关注的探讨话题,也是我国众多翻译实践者努力追求的艺术目标;二、“纯粹之中文”与“不失为中文”在译文中的贯彻。

傅雷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既要使用纯粹地道的中文,保持流畅和完整,同时又要兼顾原文的意义与精神。

原作的神韵和译文的地道漂亮二者的结合,是文学翻译必须关注的要点;三、“行文流畅,用字丰富,
色彩变化”的自觉追求以及译文达到的理想境界。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最后认为,傅雷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的“神似”说在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译学界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把握翻译质量,制定翻译策略提供了重要参照。

“神似”说在理论上具有启发性,它有转换成现代翻译理论的潜质,是中国式
翻译理论得以进一步阐发的重要核心资源,值得译界理论家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傅雷翻译文学的经典性值得后来者学习、模仿、研究和深入探索。

他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以及他的治学态度给文学翻译的基础理论也带来了一些启示:文学翻译必须是有文学性、有艺术性的再创造,译文要流畅、有文采、有艺术性、要像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

为此,文学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要在文字上狠下功夫,千锤百炼,力求遣词造句精当、精辟、精彩,形神兼备。

然而,原文的“神”不是译者轻而易举就能用另一种语言可以抓握、获取,“神似”标准更不是每个译者心想就能达到的。

因此,这一翻译思想落实到实践中是有难度的。

然而,傅雷一部部优秀的翻译文学经典证实了“神似”翻译主张的可行性,他的翻译典籍及翻译思想值得我们深入不断的去研究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