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7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灾害学

合集下载

【复习必备】(浙江选考)2020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自然资源与区

【复习必备】(浙江选考)2020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自然资源与区

微专题16 自然资源与区域资源开发考试要求1.自然资源利用——以煤炭为例(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阶段↓↓↓化石能源为主→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可再生能源为主2.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c级拓展延伸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思路例1 (2018·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2016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78%。

完成(1)~(2)题。

(1)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2)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②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煤炭资源缺乏③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工业化水平高④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D (2)B解析(1)图示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薪柴和太阳能、沼气,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

(2)使用薪柴必然会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小,利于保护植被;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丰富,由于纬度较高,太阳能并不丰富,冬季温度低,沼气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制约,故新能源使用比例较低。

例2(2017·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A.以水能为主B.已进入石油时代C.能源利用单一化D.以化石能源为主(2)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总量先增加后减少B.消费总量持续减少C.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D.消费增速持续下降答案(1)D (2)C例3(2016·4月浙江选考)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炭B.天然气C.风能D.核能答案 C1.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日本移民主要聚居在巴西东南部,早期日本移民主要从事种植业。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阶段性贯通课件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阶段性贯通课件

北方平 规模较大,呈团 原 聚型、棋盘式, 地区 人口较多
南方丘 规模较小,空间 陵 分布相对分散, 山区 人口较少
河流少、地形开阔、土 壤肥沃
受地形限制或河流阻隔
6.几种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类型 地区
原因
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①快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
行冷锋天气影响, 律、法规,加强管理
气候干旱、降水 ②控制载畜量
热带或
测和预报
季节,影响 与风暴潮等
副热带
②及时发
我国东南沿 给沿海地区
洋面上
布台风预
台风
海的广东、 人民造成巨
①利用气象卫
主要发生在 淹没工厂
星对暴雨进行
连续性 南方和东部 和农田,

监测
的暴雨 地区。春季 造成作物

②提高暴雨预
或短时秋季在江 响交通;
自然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资源是 自然环境中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 源,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4.我国的能源问题 (1)表现:①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 ②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进口石油一半左右来自中东,这些 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性。 ③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风险性。 (2)成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国能耗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 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河流入海径流少②海 ①建立预警机
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 制,调水引淡
珠江 延

(浙江选考)2019高考地理二轮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7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与自然灾害学案

(浙江选考)2019高考地理二轮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7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与自然灾害学案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灾害考试要求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1)影响聚落的形成①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影响聚落的分布①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②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3.具体案例分析d级拓展延伸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4.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5.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b 级特别提醒6.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7.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1)工程措施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治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治理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①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例1(2017·11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和图中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

说明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印度河径流季节变化大;印度河中下游下渗量大;灌溉水源不足。

解析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可从水循环的环节分析,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下渗强烈;地表径流不稳定;且乙地是该国重要农业区,对灌溉水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旱灾多发。

例2(2017·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2019年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

微专题1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全球气候变化考试要求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全球变暖(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b 级特别提醒(2)全球变暖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例1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2)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答案(1)C(2)A解析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影响因素。

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

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的是有机质。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例2(2017·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2)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A.养分循环加快B.污染程度减轻C.水热条件变差D.生产潜力下降答案(1)D(2)A解析第(1)题,观察图中两条曲线位置,可知多年冻土层的南界向北移动,反映了近两百年来气候呈变暖趋势。

注意“冰期”与“寒冷期”的含义不同。

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单位是10万年),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故D正确。

第(2)题,图示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

多年冻土南界北移后,甲地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

(浙江专用)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浙江专用)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识记聚落的概念与类型。

学会分析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分析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掌握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组成: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3)类型: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表现:不同的地形条件,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不同。

(2)影响举例——我国村落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其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平原山区限制因素较少较多线路形态呈网状分布呈“之”字形分布工程造价较低较高(3)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4)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1)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判断题1.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分散性。

( )2.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 )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

( ) 4.山区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 )5.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的选择逐渐减弱。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6.生活在横断山区的傈傈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低低的木柱支撑房屋。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含答案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含答案

微专题1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全球气候变化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育和性状的作用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bc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实例成土母质(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2)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溶作用强,故呈酸性2。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期图示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3.全球变暖(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2)全球变暖的影响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②对农业的主要影响③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⑤对工业的影响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真题设问1。

(2017·4月浙江选考)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2.(2017·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3.(2016·4月浙江选考)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4。

(2015·10月浙江选考)内陆湖面积增大会带来5。

(2015·10月浙江选考)与亚寒带针叶林带相比,热带雨林带发育的土壤考向和规律1。

考向:各地理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整体性中某一要素的改变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Word版含答案

微专题16自然资源与区域资源开发考试要求1.自然资源利用——以煤炭为例(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阶段↓↓↓化石能源为主→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可再生能源为主2.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c级拓展延伸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思路例1 (2018·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2016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78%。

完成(1)~(2)题。

(1)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2)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②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煤炭资源缺乏③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工业化水平高④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D(2)B解析(1)图示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薪柴和太阳能、沼气,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

(2)使用薪柴必然会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小,利于保护植被;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丰富,由于纬度较高,太阳能并不丰富,冬季温度低,沼气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制约,故新能源使用比例较低。

例2(2017·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A.以水能为主B.已进入石油时代C.能源利用单一化D.以化石能源为主(2)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总量先增加后减少B.消费总量持续减少C.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D.消费增速持续下降答案(1)D(2)C例3(2016·4月浙江选考)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炭B.天然气C.风能D.核能答案 C1.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日本移民主要聚居在巴西东南部,早期日本移民主要从事种植业。

2020版(浙江)高中地理选考总复习第四章第17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版(浙江)高中地理选考总复习第四章第17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版高中地理选考总复习第17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一地带性分异规律1.地球表层差异性的形成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教材金句如果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那么,你可以看到自然景观大致依次出现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

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则会依次看见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1)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形成因素判读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①热量因素: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与从赤道向两极气温下降相类似,所以有如下规律。

a.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b.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c.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如下图:②水分因素: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坡向因素: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判读①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3)雪线高度判读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具体如下所示:(2018·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 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垂直分异规律 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降水 D .土壤 答案 1.C 2.C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专题整合学案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专题整合学案

①永化冰■臂带m崗山地我帶因高山苹句带国评叶林帯區]护片細叶觀企林带回常琛聲嗔叶混対榊国常绿询叶林帝药1何也响摘林带2.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其中台风、旱涝、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影响尤为严重。

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措施沙尘暴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②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少西北、华北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等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1.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图专题整合(四)(杓a tNNi2 irtHi1(MJO匚二|駅列[川帝冋砂畅叶恢带叵]热带順林带Omtm匣可常绿何叶幡庄a濯恥社场叵可曲山辛总带匣可热帯輛柯草疝mJtihlaw二]山抱串创瓯脈口丨I曲X”E3山施荒谟草壷o^iau弭马拉雅山i: in H■7 [删】ri i?i«»5 (KM4 (KN)M川川J (HM围的剧烈降温, 并伴有大风、雨 雪、冻害等现象南依次减弱 和牲畜受到冻 害,交通、通讯 和建筑物受到很 大影响好防寒准备滑坡、泥石流自然原因:①山 区面积广大,岩 石风化严重,碎 屑物质多;② 干湿季分明, 暴雨集中; ③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 育。

人为原因:植被 破坏严重,工程 建设不当等西南地区人畜伤亡、财产 损失大,公共设 施遭严重破坏恢复植被,建立 护坡工程等【例1 (2018 •浙江东阳月考)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读“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完成(1)〜(2)题。

(1)西天目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⑵M 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C.常绿硬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1)A(2)D解析 第(1)题,土壤类型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属于垂直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专题整合强化练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专题整合强化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强化练1.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④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读“长征路线图”,完成2~3题。

2.会出现“水拍云崖”景观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3.长征途中经历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答案 2.B 3.A解析第2题,会出现“水拍云崖”景观的地区应是落差大、水流急的区域。

图中乙地位于一、二级阶梯交界处的金沙江河段,可能会出现此景观。

第3题,长征途中经历的自然景观变化,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温带落叶阔叶林,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经过高山地区,体现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浦江适应考)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完成4~5题。

4.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A.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B.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升高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D.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5.乞力马扎罗山()A.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B.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C.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D.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高山冰川融雪补给答案 4.B 5.A解析第4题,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表明气温升高,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山地针叶林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气温越高,山地针叶林的分布高度越高,故B项正确。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5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5 Word版含答案

微专题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试要求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b 级特别提醒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表现(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垂直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2)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形成因素分析地表景观随高度变化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①热量因素: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与从赤道向两极气温下降相类似,所以有如下规律。

a.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b.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如下图:②水分因素: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坡向因素: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判读雪线高度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b级特别提醒4.地方性分异规律判断及主要地方性分异现象主导因素分析例1(2017·11月浙江选考)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

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

完成下题。

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水分D.热量答案 D解析秦岭南北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地热量不同,导致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

例2(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及图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

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答案降水。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集中在6月~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含答案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含答案

微专题16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a 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2)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bc3。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1.自然资源利用——以煤炭为例(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阶段↓↓↓错误!→错误!→错误!2.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3.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真题设问1.(2017·4月浙江选考)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2.(2017·4月浙江选考)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3。

(2016·4月浙江选考)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4。

(2015·4月浙江选考)促使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考向和规律1。

考向:资源的分类及属性,不同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

命题规律:借助区域图和材料的叙述直接设问,以综合题为主要考查方式,多为填空与阐述结合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十分注重考查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例题(2016·浙江杭州高一检测)据最新油气资源评价表明,全国天然气资源量为47万亿立方米,可探明的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的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南海南部等气源区。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专题整合强化练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专题整合强化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强化练1.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④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读“长征路线图”,完成2~3题。

2.会出现“水拍云崖”景观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3.长征途中经历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答案 2.B 3.A解析第2题,会出现“水拍云崖”景观的地区应是落差大、水流急的区域。

图中乙地位于一、二级阶梯交界处的金沙江河段,可能会出现此景观。

第3题,长征途中经历的自然景观变化,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温带落叶阔叶林,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经过高山地区,体现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浦江适应考)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完成4~5题。

4.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A.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B.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升高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D.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5.乞力马扎罗山()A.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B.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C.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D.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高山冰川融雪补给答案 4.B 5.A解析第4题,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表明气温升高,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山地针叶林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气温越高,山地针叶林的分布高度越高,故B项正确。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6自然资源与区域资源开发学案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6自然资源与区域资源开发学案

微专题16自然资源与区域资源开发【考试要求1n知识整合1. 自然资源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i)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化石能源为主T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T可再生能源为主2.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T人类生丽輕的帝泉L乜人芟乂明和礼金进步的物匝贰尉3人类牛.产活动的对«h④人类生产祜动得训发展的曲力【c级拓展延伸】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思路对于我国能源问题的掌握和分析,应着眼于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

⑴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

②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

③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④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⑵产生的原因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②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

③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④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3解决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

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③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

④开发洁净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⑤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考向把握真题设问1.(2018・4月浙江选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2.(2017 • 11月浙江选考)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3.(2017 • 11月浙江选考)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4.(2017・4月浙江选考)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5.(2017・4月浙江选考)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考向和规律1. 考向:资源的分类及属性,不同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费构成。

2. 命题规律:借助区域图和材料的叙述直接设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是主要考查方式,选择题十分注重考查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和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及变化,非选择题多以填空与阐述结合的形式出现。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5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5 Word版含答案

微专题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试要求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b 级特别提醒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表现(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垂直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2)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形成因素分析地表景观随高度变化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①热量因素: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与从赤道向两极气温下降相类似,所以有如下规律。

a.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b.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如下图:②水分因素: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坡向因素: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判读雪线高度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b级特别提醒4.地方性分异规律判断及主要地方性分异现象主导因素分析例1(2017·11月浙江选考)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

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

完成下题。

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水分D.热量答案 D解析秦岭南北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地热量不同,导致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

例2(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及图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

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答案降水。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集中在6月~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6 Word版含答案

微专题16自然资源与区域资源开发考试要求1.自然资源利用——以煤炭为例(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阶段↓↓↓化石能源为主→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可再生能源为主2.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c级拓展延伸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思路例1 (2018·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2016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78%。

完成(1)~(2)题。

(1)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2)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②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煤炭资源缺乏③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工业化水平高④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D(2)B解析(1)图示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薪柴和太阳能、沼气,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

(2)使用薪柴必然会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小,利于保护植被;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丰富,由于纬度较高,太阳能并不丰富,冬季温度低,沼气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制约,故新能源使用比例较低。

例2(2017·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A.以水能为主B.已进入石油时代C.能源利用单一化D.以化石能源为主(2)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总量先增加后减少B.消费总量持续减少C.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D.消费增速持续下降答案(1)D(2)C例3(2016·4月浙江选考)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炭B.天然气C.风能D.核能答案 C1.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日本移民主要聚居在巴西东南部,早期日本移民主要从事种植业。

浙江省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4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

浙江省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4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
自然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资源是 自然环境中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 源,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4.我国的能源问题 (1)表现:①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 ②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进口石油一半左右来自中东,这些 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性。 ③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风险性。 (2)成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国能耗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 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灾害 台风
成因
热带或副 热带洋面 上强烈发 展的气旋
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①加强监测和
每年的夏秋季节, 狂风、暴雨与风
预报
影响我国东南沿 暴潮等给沿海地
②及时发布台
海的广东、海南、 区人民造成巨大
风预报和警报
福建、浙江、台 的经济损失和人
③建设沿海防
湾等省
员伤亡
护林带
连续性的 暴雨 暴雨或短 洪涝 时间的大
设不当等
恢复植被,建立 护坡工程等
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
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等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 珠江口、 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 赤潮 杭州湾、 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 渤海等 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 使用,海洋开发和养殖规模的
①建立健全赤潮监控体 系,及时发布预警,引 导人们采取防范措施 ②控制污染,减缓近海 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
④分析自然带数量及分布状况:山地自然带的数量多说明山体相对高度 大;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的坡向为阳坡。 ⑤找雪线:雪线在不同坡向上出现的海拔高度的差异,可以确定山地的 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而言,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如图1中珠穆朗玛峰地 区的南坡雪线低,说明南坡为迎风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灾害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加试要求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a)(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d)分析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3.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a)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4.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b)5.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c)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类型集中式带状组团状图示影响因素河流少、地形平坦开阔受地形限制或沿河便于取水和交通受地形或河流阻隔分布北方平原地区多见南方平原和高原的河谷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1)影响聚落的形成①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影响聚落的分布①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②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3.具体案例分析半坡村落丽江古城绿洲兰州地形河谷阶地上坝子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黄河谷地成因接近水源,避开洪水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坝子平坦且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城市发展;河流纵贯其中,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河谷向外围扩展,发展成带状城市d级拓展延伸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地区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多分布在绿洲地区青藏高原多分布在河谷地区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北方平原地区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南方丘陵山区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4.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5.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b级特别提醒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广、危害程度较大。

6.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多暴雨,且年际变化大地形西部山区,水流急,洪水集中;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文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分布差异大人为因素流域内的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使得河流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洪、排洪能力减弱7.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1)工程措施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治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治理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①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真题设问1.(2017·4月浙江选考)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2.(2017·4月浙江选考)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考向和规律 1.考向:地形对聚落分布位置的影响。

2.命题规律:以地貌景观图直接设问或以区域图为背景直接设问,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

真题设问1.(2017·11月浙江选考)说明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

2.(2017·4月浙江选考)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3.(2016·10月浙江选考)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4.(2016·10月浙江选考)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考向和规律1.考向: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的措施。

2.命题规律:综合题是主要考查题型,多以地理事实为呈现方式,判断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区域特点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进行分析。

例1(2017·11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和图中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

说明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印度河径流季节变化大;印度河中下游下渗量大;灌溉水源不足。

解析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可从水循环的环节分析,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下渗强烈;地表径流不稳定;且乙地是该国重要农业区,对灌溉水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旱灾多发。

例2(2017·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

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

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发展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答案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

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

解析“白灾”是雪灾,题目材料二已经提供材料;“灾”的含义,即造成的危害大。

抗灾能力包括牧业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冬季饲料储备情况、牲畜棚舍建设情况、当地居民的抗灾意识和救灾能力等方面。

例3(2017·4月浙江选考)读“重庆市示意图”,完成下题。

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答案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解析城镇空间布局,强调城镇“区位特点”,即城镇分布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城镇与人口、交通(河流、铁路、公路等)、商品集散(商业贸易)的关系。

而城镇分布特点更强调“位置、疏密”等。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完成下题。

1.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B2.(2017·浙江温州选考模拟)位于黄土高原的罗玉沟流域,在1987~2010年期间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是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流域内聚落规模较小,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形复杂B.土质疏松C.河网密布D.气候多样答案 A解析该流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不利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图”。

据此完成3~4题。

3.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A.线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C.环状分布D.网状分布4.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降水多B.水源短缺,近水源C.土壤肥沃,梯田多D.地势较高,坡度大答案 3.C 4.D解析第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盆地内部沙漠广布,周围高山环绕,冰川连绵,盆地周围的山前多冲积扇,冲积扇可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村镇和城市,因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

第4题,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深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

(2018·浙江嘉兴教学测试)读“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卫星图”,完成第5题。

5.影响兰州城区形态呈东西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河流C.气候D.交通答案 A6.(2018·浙江义乌群星外国语学校月考)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7.5级地震。

按自然灾害的性质分,地震属于 ( )A.地质灾害B.气象灾害C.海洋灾害D.生物灾害答案 A(2017·浙江选考模拟)2016年7月,武汉大水围城,洪灾严重,然而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

读图完成7~8题。

7.武汉此次洪灾的诱灾原因主要是( )A.海水顶托作用B.春季台风带来的暴雨C.下游植被破坏D.雨带稳定地维持数日8.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这说明武汉地貌形成与下列选项相关性最大的是( )A.内力抬升B.河道变窄C.流速减慢D.湖泊众多答案7.D 8.C9.读“我国北温带季风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中聚落分布地如果为河流地貌,其最可能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河流对聚落的有益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答案(1)沿公路分布(或大致沿等高线分布) (2)河谷平原聚落分布地地形平坦,位于河流凸岸供水和运输(3)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比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坡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28、29加试加练10.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________状形态分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河流对聚落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

分别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

答案(1)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带原因:①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②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③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2)供水和运输(3)①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②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

河流出山口处,地势低平,形成的洪积扇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