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跟宋神宗有关系吗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介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介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介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MirrortoAidin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为第一部纪传体体史书,但只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事),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临考应试题(5)(教师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临考应试题(5)(教师版)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临考应试题(5)(教师版)试卷题量:33题试卷总分:150分试卷限时:120分钟测评/引用码:YnfDHCX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教师与( )的关系。

A、教育B、媒体C、领导D、学生【答案】D【解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2、西印度群岛位于( )。

A、印度西部B、大西洋西部C、印度洋西部D、太平洋南部【答案】B【解析】西印度群岛是北美洲的岛群,位于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之间。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来到该岛群巴哈马群岛东侧的圣萨尔瓦多岛,他误认为该岛是印度附近的岛屿,后因该群岛位于西半球,故称西印度群岛并沿用至今。

3、如果没有达尔文、马可尼等专家的新科技观的涌现,就不会产生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如果没有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就不会迎来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如果没有原子物理、太空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灾难科幻作品或超级空间探险小说。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

A、科幻小说对科学的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B、科幻小说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C、科幻小说被用来形象地描述最新科学发现D、科幻文学与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答案】B【解析】文段讲了不同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幻小说发展的影响,因此文段要表达的意思为科幻小说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4、春秋战国时期,首开私人办学的是( )。

A、孔子B、墨子C、老子D、庄子【答案】A【解析】孔子最早实行私人办学,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

他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专家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高潮。

这一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讲两宋的历史书

讲两宋的历史书

知识创造未来
讲两宋的历史书
两宋是指南宋(960年-1279年)和北宋(960年-1127
年)两个朝代的总称,这两个朝代分别由宋太祖赵匡胤和
宋高宗赵构建立。

以下是两宋历史的两本著名历史书籍:
1.《宋史》:《宋史》是南宋官修的官方编年体史书,由司马光主持修撰,成书于1084年。

《宋史》共记载了南宋自赵匡胤建立国家以来的近三百年历史,包括太祖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对南宋各个时期的政
治形势、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都有详细的记述,是研究两
宋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的编纂著作,是一部以编年体史书形式呈现中国历代历史的汇编总结,
包括南宋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959年北宋太祖建立国家,涵盖了战国时期、秦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以及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历史。

在南宋时期,司马光曾对《资治通鉴》进行过明确的修改
和补充,以适应南宋的历史变化。

这两本历史书籍对于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
重要参考文献。

1。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所著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左传》——左丘明所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所著2.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本纪:帝王的传记,例如秦始皇本纪世家:诸侯和贵族的人物历史事迹,例如越王勾践世家列传:其他英雄人物代表的传记,例如屈原列传书: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内容的体裁表:用表格排列历史大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所著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陈寿所著二十四史(正史)均采用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春秋时期国别体史书《国语》——左丘明所著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作者不明,刘向编订4.典志体:又称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历史趣谈司马光和王安石到底谁是好的谁是坏的?

历史趣谈司马光和王安石到底谁是好的谁是坏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司马光和王安石到底谁是好的谁是坏的?
导语: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两人都曾经做过北宋朝的宰相,是北宋当时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两人都曾经做过北宋朝的宰相,是北宋当时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

虽然两人之间并不是意气相争,但是在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仍然让两人处于对立面,并且有生之年也一直在为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战斗。

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人,都是历史名人,放在现代也都是让后人敬仰的先辈。

但是围绕着两个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却一直有人表示疑问。

这两个人到底谁是对的,谁是坏的?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怎么准确!说实话,司马光和王安石虽然政治理念不同,但是小编可以负责任的讲。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为百姓为国家着想的好官,不管是论功还是论私,两个人都是值得大家敬仰的正人君子。

两个人之所以会站在不同的对立面,完全在于政治理念的不同。

北宋宋神宗时期,虽然国家实力还算比较强,但是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北方草原民族连年的侵扰,不仅给宋朝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对北宋的统治也造成了威胁。

最重要的是为了抵抗这些草原民族,朝廷投入的军队和军需都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压力。

宋神宗是个有想法的帝王,他希望自己能像自己的先辈那样,打的敌人落花流水,而不至于陷入如今这样受人欺负的境地。

而王安石呢?也是一个有魄力有担当,同时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臣子。

一个有想法进行改变,另一个一直都在思考改变的方案,期望日后
生活常识分享。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键入文字]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最初书名并不叫《资治通鉴》。

事实上,早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司马光就已把自己编写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了八卷本的《通志》。

英宗看后颇为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

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说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还亲自为书作序。

《资治通鉴》编修期间,宋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

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资治通鉴》终于完稿,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历史趣谈元祐更化 是改变北宋国运的一件大事

历史趣谈元祐更化 是改变北宋国运的一件大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元祐更化是改变北宋国运的一件大事导语: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

保守势力的上台,意味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

那么元祐更化的背景是什么呢?元祐更化能够开始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

保守势力的上台,意味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

那么元祐更化的背景是什么呢?元祐更化能够开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保守派重新掌握政权。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危。

宰相王珪在宋神宗的病榻前要求皇帝立储,并让英宗高皇后听政。

此时的宋神宗已经无力说话,只能点头答应。

就这样,高皇后就从幕后,走上了政治舞台。

高太后原本就是将门之后,她的父亲曹彬对王安石变法一直持反对态度。

但是碍于宋朝严苛的家法,并不出面干预。

现在面对这样一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三月一日,高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宣布立宋神宗的第六个儿子赵煦为皇太子。

到了五日,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

以高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又重新获得了政权。

此时,远在洛阳的司马光,听说宋神宗去世以后,就急忙赶赴京城。

沿途的老百姓都夹道欢迎。

高太后派人问司马光当务之急。

司马光以奏扎的形势,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他认为目前有两件事必须做,一个是广纳谏言,第二就是废除新法。

因为司马光是一个保守派,所以他对新法,一直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完全就是“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司马光的态度与高太后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不久后,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朝。

在执政后上书朝廷废除新法。

元祐更化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通过元祐更化的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没有将变法反对势力彻底铲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是由谁编写的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是由谁编写的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是由谁编写的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是由谁编写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做《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所以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宋神宗资治通鉴说的话 -回复

宋神宗资治通鉴说的话 -回复

宋神宗资治通鉴说的话-回复宋神宗(公元1082年-1135年在位)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皇帝,他是北宋极富盛名的君主之一。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纪录了自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其中包含了对宋神宗的评价和记录。

本文将以《资治通鉴》中对宋神宗的评价为主题,通过回答一步一步进行展开,探讨宋神宗的才能、贡献和影响。

宋神宗被《资治通鉴》描述为一位精明睿智的君主,对于国家政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对政治和经济具有远见卓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宋神宗注重改革与创新,以应对当时面临的种种挑战。

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上的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他大力发展陆海军队,加强边防,保卫国家的安全。

此外,他重视教育,提倡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其次,宋神宗注重民生福祉,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

他实现了“清明无害治天下”的理念,注重德政,使人民过上了相对安定与富足的生活。

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包括减税、减赋、减刑,并实施了优待寡妇和孤儿的政策。

他还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并致力于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第三,宋神宗加强了对外交和文化的重视。

他积极发展与外国的贸易,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他还亲自主持编纂了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使司法变得更加公正。

此外,他提倡文化艺术的发展,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文化繁荣成为当时社会的特点。

然而,尽管宋神宗的统治极具成就,但他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他的统治期间,北方边境频繁受到辽朝和金朝的入侵,这对国家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此外,宋神宗在治理时偏重文化和科学技术,却相对忽视了军事实力的建设,导致国家的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最后,虽然宋神宗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百姓的福利,但部分地区仍面临贫困和灾民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救济措施。

总结来看,宋神宗是一位开明而睿智的君主,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解析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解析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司马光编纂而成。

它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独到的历史分析,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瑰宝。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进行解析,探讨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一、资治通鉴的编撰背景资治通鉴的编撰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当时,司马光受到历史上一批编年体通史著作的启发,决心创作一部以总纲、纪实、评述为三位一体的通史,用以贯通中国历史的脉络。

司马光花费数十年时间广泛搜集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力求确保通鉴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资治通鉴的内容结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主要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中国历史。

通鉴按照年代顺序进行编排,每一年都有相应的纪实内容和评述。

其中,纪实部分主要引用历史文献记载,精选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

评述部分则是司马光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鉴的评述部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给出了深入的解读。

三、资治通鉴对历史研究的意义1. 提供权威史料:资治通鉴广泛引用了大量史书和文献资料,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权威史料。

在史料不完备的情况下,通鉴所引述的文献往往唯一或最早,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 构建历史脉络: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完整地连接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脉络。

通过通鉴的阅读,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历史变迁的规律和特征。

3. 形成历史评价:资治通鉴的评述部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评价。

这些评述不仅表达了司马光本人对历史的看法,更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国家治理等问题的思考。

因此,通鉴的评述部分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哲学思考。

四、对资治通鉴的评价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它的编年体结构、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历史评述,使得通鉴成为了后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1.《周纪》,五卷 9.《陈纪》,十卷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10.《隋纪》,八卷3.《汉纪》,六十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4.《魏纪》,十卷 12.《后梁纪》,六卷5.《晋纪》,四十卷 13.《后唐纪》,八卷6.《宋纪》,十六卷 14.《后晋纪》,六卷7.《齐纪》,十卷 15.《后汉纪》,四卷8.《梁纪》,二十二卷 16.《后周纪》,五卷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读后感,感谢您的欣赏。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读后感1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

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

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

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

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可以看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

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

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叉”,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关于资治通鉴的基本介绍

关于资治通鉴的基本介绍

关于资治通鉴的基本介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资治通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资治通鉴的评价《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司马光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他提出的天地是万物父母,人类是万物之灵,主张各民族平等,爱护生命的主张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进步作用。

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中国分裂的时期,但是他却受到各政权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尊敬。

元朝在统一进程中司马光的思想是主要指导理论,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蒙古的人”耶律楚材,父亲耶律履和荐举他任职的承晖都是司马光的崇拜者,都是杰出人物,耶律楚材主张的仁义改变了早期蒙古残暴政策,推动了蒙古进步、文明。

建立元朝的蒙古杰出君主忽必烈出征时也让贾居贞给他讲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贾居贞也同样是名臣,反对攻日本,父子皆是副宰相。

木华黎的后裔相威也担任宰相,向忽必烈敬献《资治通鉴》蒙古译本,可见木华黎家族对司马光思想理论的重视,就像木华黎对史氏家族的重用那样。

史氏家族最有影响的史天泽是司马光的崇拜者,最喜欢《资治通鉴》,他是汉人中任职最高、最有实权的大臣,他担任右丞相封镇阳王,汉人中少数封王的很多原是国公,只是去世数十年后延祐年追封,很多地位比史天泽低的都封公爵,史书载只有史天泽未封国公,只封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资治通鉴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为第一部纪传体体史书,但只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事),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

他为人忠孝节义、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实践儒家思想的典范。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自幼笃诚好学。

他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传》,即能了其大旨”,常“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

十五岁时,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

二十岁中了进士。

但他非常谦虚谨慎,从不骄傲自大,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他博古通今,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擅长。

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天下为己任,为官后常上疏陈述治国的建议,认为人才、礼治、仁政、信义是治国安邦之本。

他上疏阐述仁君大德有三,即仁、明、武。

所谓仁:即“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所谓明,即“知道义,识安危,别愚贤,辨是非”;所谓武,即“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疑”。

他坚持原则,维护纲常,敢于荐贤斥佞,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宋神宗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司马光意识到治国平天下者必须熟读历史,说:“治国安邦,不可不读史”。

他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几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产生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

在宋英宗、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班、刘恕、范祖禹等人为助手,分别撰写史书中的几个部份,最后由他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

司马光写史,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据实直书,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编次有序,删繁求精,“不漏不烦”;在文字功夫上做到了精练明畅,生动感人,韵味无穷。

共用了十九年时间完成了这部《资治通鉴》的修订。

“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全书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个年头的历史,共计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

宋哲宗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宋哲宗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宋哲宗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宋哲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他对于《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有着深刻的评价。

在他的治理时期,他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对《资治通鉴》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研究。

他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宋哲宗对《资治通鉴》的评价首先体现在其对历史的重视上。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系统全面的历史著作,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对于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哲宗认为,《资治通鉴》对于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为国家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资治通鉴》准确地记录了历代君王的政治决策、战争策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可以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把握时局,制定正确的政策。

宋哲宗还认为,《资治通鉴》对于个人修养和智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个人的才智和智慧。

《资治通鉴》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性善恶、智慧与勇气等方面的特点,可以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总的来说,宋哲宗对《资治通鉴》的评价是高度肯定的。

他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历史、指导国家治理以及培养个人智慧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的评价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认可和支持。

通过对《资治通鉴》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宋哲宗为他的治理和个人修养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智慧。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文/姜鹏一、关于汉武帝的不同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位帝王,我们总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没有比他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了。

这五十四年里面,汉武帝干过很多事情,他这一辈子的功业和事迹,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这十六个字可以涵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信仰以及自我批判等各大方面。

正因为他做过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在应该如何评价他这个问题上,就有各种不同意见。

所以,汉武帝也成为我们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前段日子热播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

可能很多观众都看过。

看完这部电视剧后,大家对汉武帝有什么看法?我曾经问过不下十个人,都是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结果我得到不下十个答案。

每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

有人说,汉武帝聪明,浪漫,有人说,这个人心计太重了,手腕太狠了。

虽然在宏观上,我们可以分出,有些是倾向于肯定汉武帝的,有些是倾向于否定他的。

至于为什么要肯定他,肯定到哪一步,为什么要否定他,否定到哪一步,那是五花八门,言人人殊。

大家不信,回去马上找十个人来问问。

展开剩余93%同样一部电视剧,同样一个故事,尚且会因为看的人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何况中国古代的史籍浩如烟海,不同的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有不同的讲法。

把这些不同的历史纪录放在一起,简直令人头昏目眩,无所适从。

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里面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就大不相同。

最后,这两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班固说:“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卷六)班固的意思是说,汉武帝唯一的缺点,就是还不够谦恭节俭,如果这方面能向他的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学习一下,再配上他的雄才大略,那简直太完美了,和《诗经》《尚书》这样的经典里面称颂的古代圣王相比,就会毫不逊色。

《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

《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 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开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

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

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忆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它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

总结: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表达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征引史料极为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跟宋神宗有关系吗
导语:《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用了19年完成,一个294卷。

大多以时间为起点,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多年的一...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用了19年完成,一个294卷。

大多以时间为起点,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多年的一些事。

在这部书里,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经验总结教训,以此来告诫后世的皇帝,如何统治好一个国家。

那么宋神宗跟这部书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资治通鉴》宋神宗。

还在宋英宗时,英宗就嘱咐司马光开始《资治通鉴》的计划,那个时候还没有《资治通鉴》这个名字,但是可以看出,老子和儿子对治国统治都看得蛮重要的,早早就策划编撰这样一本书,但英宗在位时间不长,没能看到《资治通鉴》编撰成书,加上当时的史料有限也无法实行成书的愿望。

到宋神宗时期,在神宗的一些新法的推动下,宋朝的政治、经济都相当大的进步,有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也就发展的快了,文化也就跟着大幅进步,且造纸术的普遍运用更是为编撰史书提供了技术支持,而神宗的大力支持,和提供二千多册的资料供司马光取材,更是锦上添花,最终宋神宗还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只因它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借鉴,来统治国家,所以取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宋神宗,我们已经了解了。

可以说《资治通鉴》的成功编撰,宋神宗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也许《资治通鉴》就不能顺利的作序,最终成书。

宋神宗时期有什么事迹
宋神宗从他父亲那继承皇位的时候,他才20岁,当时的北宋已经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