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解析版)(人教)
2021年高中历史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对应学生用书P041 时空定位子目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太祖”是指( )A.李世民B.赵匡胤C.赵构D.朱元璋答案 B2.(2014·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 A3.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初统治者制定的“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答案 B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答案 C5.为了牵制地方知州的权力,北宋在各州府设置的官吏是( )A.刺史B.通判C.转运使D.节度使答案 B6.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
请结合所学判断这是( )A.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B.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C.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D.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答案 C7.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完全取代门阀政治,形成“文官体制”是在(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答案 D8.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答案 D子目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9.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B.西夏C.金D.吐蕃答案 A10.契丹族在北方草原建立了辽政权,北宋与辽经过长期的战争签订了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下图中情况出现在(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2.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3.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4.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6.宋神宗曾说过:“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 )A.辽和金B.辽和西夏C.夏和金D.金和元7.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8.有人评价说,北宋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前代的教训9.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246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某官出缺,宋太祖让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宋太祖,宋太祖恰好讨厌此人,把名纸撕了。
下次宋太祖又要赵普拟名,赵普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递给宋太祖,说暂无别人合适,宋太祖无奈只得同意。
材料反映了( )A.宋初相权凌驾于皇权之上B.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C.皇权与相权既斗争又依存D.宋初官员的任免具有随意性2.在宋代,为分割相权,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但又与禁军管理机构“衙”分权。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构想的是( )A.崇文抑武,强干弱枝B.不收为兵,则恐为盗C.稍夺其权,收其精兵D.事为之防,曲为之制3.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宫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
也就是说,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
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目的是使职官与“差遣”制衡B.旨在削弱宰相的权力C.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政治智慧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4.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1065年,总收入有11600多万缗,收支却亏18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这种统治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冗兵冗官5.王安石变法围绕“理财”与“整军”两个方面开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变法主要的目标是( )A.调控经济B.扩大税源C.提高军力D.富国强兵6.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信息,公私皆病矣。
”由此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7.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8.下图为南宋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局部),绘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为南宋人物肖像画中的佳作。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测试(解析版)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基础闯关练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专制皇权得到强化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北宋时,宋真宗欲立刘氏为贵妃,因宰相李沆反对,只得收回成命;宋仁宗想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为官,遭台谏官集体谏诤,只能怏怏作罢。
类似的事情在宋朝时有发生。
由材料可知( )A.中央集权逐渐遭到削弱B.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C.分化事权致行政效率低下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3.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收回地方财权的措施是(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4.北宋与某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该少数民族政权钱物,称为“岁赐”。
该和议还规定( )A.西夏向北宋称臣B.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划界C.把燕云十六州割给辽D.北宋对金实行和亲政策5.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本科出身。
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
宋朝的“特奏制”( )①造成国家“冗官”②加重财政负担③扼杀重学风气④提升官员素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7.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8.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B )A.扩大统治范围B.加强中央集权C.密切经济交流D.改革官吏制度解析:材料中论述宋代如何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和管理,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B正确;其他选项并不是主要目的。
2.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大权。
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
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 )A.中央集权逐步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C.官吏选拔制度成熟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解析:唐朝节度使权力较大,而宋代节度使只有名义上的接待作用,显然节度使的权力在宋代受到严重剥夺,体现出宋代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节度使并不是行政区划的管理合理化,故B项错误;节度使属于地方官吏,不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对地方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3.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解析:由“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关,故D项正确。
4.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这表明( C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宰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宰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作业)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北宋的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统兵权但不能调兵,后者调兵但无统兵权。
( ×)提示:北宋的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 √)3.宋辽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赐”。
( ×)提示: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4.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提示: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不明显。
5.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 √)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参知政事B.设枢密院C.设三司使D.由文臣出任知州【解析】选D。
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可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最终威胁中央集权;宋初由文臣出任知州,州郡不得由武将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A不符合题意;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B不符合题意;宋代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C不符合题意。
2.《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解析】选A。
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符合“率领大军”,故选A;民政归宰相掌管,排除B;行政归宰相掌管,排除C;财政归三司掌管,排除D。
·题组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
”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D.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解析:选B。
由材料中“读经书”可知,宋太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强将领儒家文化修养的办法,让他们忠于皇帝,以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
2.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解析:选B。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惟稍夺其权”,故A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是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故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相权的措施,故C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错误。
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A.加强军队建设B.大力发展经济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重视精兵简政解析:选D。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因此时代要求对此改变,要想改革且不出现财政危机的办法,只有精兵简政,故选D项。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选D。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中心措施整顿吏治,其举措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5.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解析:选B。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解析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写道:“太祖原是后周的殿前禁军统领,禁军不愿听命于7岁的皇帝,遂拥立他为帝。
”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阿保机建立辽B.赵匡胤建立北宋C.阿骨打建立金D.元昊建立西夏【答案】B【解析】根据“太祖原是后周的殿前禁军统领”提示知道本题的主人公是“赵匡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916年定都上京,建立辽国。
因此不合题意,A错误;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1115年建立金朝,因此不合题意,C错误;元昊是党项族首领,1044年定都兴庆府,建立西夏,不合题意,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B。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正确的是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B.经济得到发展C.禁了思想D.摧残了人才【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儒臣干事者,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它反映了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让文臣去各地做知州,提高士人的地位。
这一措施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有效地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导致办事效率下降,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朕选儒臣(文官)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武将)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的举措()①造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B。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
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
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
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
该做法旨在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D.巩固君主专制2.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
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
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3.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
这反映出宋代()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4.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
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
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
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5.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
这一变化()A.旨在消除官员贪腐现象B.是宋代税收制度变革的产物C.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反映了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6.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7.由于北宋境内养殖马匹效果不佳,故北宋政府与西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频繁的茶马贸易,即北宋用茶叶和丝绸等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随堂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第9课1.(2020·辽宁本溪)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
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 ) A.加强中央集权B.根除地方腐败C.提高行政效率D.解决唐末弊政[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派文官任知州,控制了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
因此,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错在“根除”,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和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解决唐末弊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20·北京西城)《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
”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C ) A.无为而治B.设置南、北面官C.崇文抑武D.强化君主专制[解析] 根据材料,太祖“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武,C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A项错误;南北面官制是契丹政权的制度,B项不符合史实;宋代“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3.(2020·济南)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
宋初“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设的机构是( D )A.通判B.枢密院C.参知政事D.诸路转运司[解析] 据材料“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可知,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地方所设的机构是诸路转运司,官员是“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D项符合题意;通判是北宋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A项错误;枢密院是北宋负责军事的中央官员,B 项错误;参知政事是北宋负责行政的中央官员,C项错误。
4.(2020·泰安)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兼任有利于提高办事的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
2.《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答案】A
【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选A。
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C 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D项错误。
3.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