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板块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练习

合集下载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一、选择题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2.(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3.(2017·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四川眉山一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如下。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B.北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C.南方秩序相对稳定D.专制政体遭到严重破坏答案 C解析图片内容无法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北方地区是政权变化频繁而不是行政区划变化频繁,排除B项;图片中南方地区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变化相较北方来说较少,说明南方秩序相对稳定,故选C项;图片内容无法体现专制政体是否遭到破坏,排除D项。

2.(2019·山西省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 7% 19%-38%世家大族49%-64% 78% 49%-64%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皇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这一阶段皇权有所增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

材料无法体现官僚体系遭到破坏,排除A项;图表主要反映的是皇权势力与门阀势力斗争的反复性,并非皇权一直走向衰落,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3.(2019·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促使科举制形成并发展C.标志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答案 A解析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人才学理论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三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作业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三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作业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这一变化()A.使中央权力削弱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瓦解了宰相制度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使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

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2.(2019·广西百校联考)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

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 A解析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C项错误;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3.(2018·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

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答案 D解析从材料“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可知,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开支和世家大族对地方控制的情况,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职能的变化,故B项错误。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试题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试题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2018·贵州凯里一中模拟]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

……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此规定( )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答案 B解析材料体现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故选B项。

题干无从体现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三项。

2.[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 D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汉代治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南方的浙江也有治水活动,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并且此表无法反映整体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此表是治水活动情况,反映不了整体农业状况,故C项错误;在唐代浙江治水次数最多,治水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表明东南地区农业获得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

3.[2017·衡水中学调研]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 A解析材料中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

4.[2017·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 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Word版含解析

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

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 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

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

《创新设计》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一轮总复习课件:3.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创新设计》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一轮总复习课件:3.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知识定位 史学理论——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素养解读 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历史史料记载真伪的辨析。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史料实证 新、旧《唐书》有关唐武德元年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的史料记载 历史解释 解读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载和阐述。
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决 策
执 行
皇帝
审 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部 工 部
答案 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②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③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目录
目录
自主复习•
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选官制度的变革
1.图示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
助学助记 用“图示法” 掌握选官制 度的演变及 标准
答案 选官标准渐 趋公平、客观;选 拨方式渐趋严密科 学,人才选举渐趋 制度化。
2.“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之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 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D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自主复习•
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唐中期在地方设 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
2.研读下面图示,简述君主专制的内 涵及与中央集权的主要区别。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内涵要点 易错易混 借题发挥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 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 要有:秦朝的郡县制,汉武帝推 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 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 行的推恩令和元朝的行省制。 位世袭制上,主要特征是皇帝个 于一身。 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代的中 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 外朝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 于一身。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 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 朝的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设立都 现在皇权和相权之争上。 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1)经济 ①实行均田制 a.前提: 政府 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b.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影响: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②实行三长制 a.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 c.影响: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 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 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 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 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 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1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讲义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1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讲义

3.[2018·云南曲靖模拟]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 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 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 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
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解析 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并未 开创新的诗歌风格,A、D 两项排除;顾况并非唐诗集大成 者,C 项错误;因为诗歌不仅是唐朝的文化代表符号,更 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擅长诗歌就容易成名,故选 B 项。
板块三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 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 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部分 中国古代史
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单元宏观概览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 年)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变与成熟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魏晋南北朝 1.中央官制:逐渐形成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 体制。 2.选官制度
二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②职责分 工明确。③程序、体系严谨。
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①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 书名义颁布者,事先②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 “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史料解读:由①②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
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①平民社会,穷苦

新人教版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

新人教版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7·新疆模拟)《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材料反映的是( )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解析材料“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体现了士族腐朽无能,故选A 项。

答案 A2.(2017·河北邯郸模拟)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

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答案 A3.(2017·广东惠州调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

”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解析据题干“……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 A4.(2017·山东菏泽调研)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解析据题干材料,李恪作为皇子仍受到弹劾,这体现了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D 项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__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__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再见
第三步:紧扣图文信息,论证说明。迁移所学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 响,论证说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及影响等,注意论据准确, 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 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 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 提供了条件。
【对点训练1】 (2018·河南濮阳模拟)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 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与材料“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不符,故A项错误; 体现了相权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不是削弱,故B项错误;C项与“ 不符,且唐代实行群相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答案 D
【对点训练2】 (2018·四川成都模拟)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
(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
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
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
C.士子入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
解析 题干说明北朝时期与唐代时期应试之士子的服装有所不同 的变化有关,故选D项。 答案 D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观点提炼类开放探究题 (2016·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 专题三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 专题三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作业.doc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赵翼《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

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

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

由此推断( )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C.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解析:选D。

材料主要论述的观点是:在南朝,由于士族制度日益衰落,士族地主腐朽、不堪重用,统治者不得不任用“寒人”(门第低微的人),故D项正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主流的选官方式,故A、B、C项错误。

2.(2019·呼和浩特高三调研)隋朝皇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频繁的发动战争,滥用民力,又造成天下大乱。

在他被部将缢杀后,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

这反映出( )A.谥号要由后代朝廷定立B.唐谥对杨广持批评态度C.隋恭帝的议谥有意同情D.农民军的评价全面客观解析:选B。

A项表述与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得出唐谥对杨广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体现的是对杨广政绩的肯定,并非同情,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得出农民军对杨广是同情,故D项错误。

3.(2019·西宁检测)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

……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来。

’(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A.唐朝的三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选A。

唐朝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审议,有权驳正皇帝密旨,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B项错误;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D项错误。

近年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

近年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解析:选D。

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解析:选D。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文档: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文档: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总特征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

思想上文学艺术绚丽多彩,道教、佛教思想盛行,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文学艺术领域兼收并蓄、全面繁荣。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

(2)九品中正制度。

(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
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传承与创新;先秦至 时空观念 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信息提取: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 于加强皇权。
[微点拓展] 藩镇割据的影响 (1)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 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2)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 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3)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 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

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

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

A项“皇权强化”、B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

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

”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A.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B.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
C.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操作权力
D.避免君主一人专权的弊端
解析:A “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说明门下省谏官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调和作用, A项与此一致,正确。

B项材料内容无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D 项不是题干“技术性”的体现,故均排除。

【新知生成】古代言谏制度始终都只是君主专制社会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维护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在阶级利益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君主与上层统治集团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与分歧,因此,仅仅受到统治集团内部一定程度制约的君权,本质上并不可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最多不过将君主个人
专制之权置换为统治集团的群体专制之权,削弱了代表君主个人意志的专制而加强了代表和维护整个统治集团利益的专制。

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解析:A 本题易错选B、D两项,原因是B、D两项说法正确,但二者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科举取士,革除了世家大族察举选官的弊端,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这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科举制逐渐僵化,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故C项错误。

6.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弹劾。

据此推断,当时( )
A.中央监察机构的职能增强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解析:D 结合题意可知唐朝的侍御史弹劾的是皇子李恪,由此可知监察没有回避贵族统治集团,D项正确。

材料只提供了弹劾皇子一个案例,不足以说明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强或者司法制度完善,因此A、C两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吏(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清)永瑢《钦定历代职官表》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

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从三省的职权、运行机制、三省的地位等角度来对比分析。

第(2)问,“制衡”根据材料三中“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等信息归纳即可;“专制”根据材料三中“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

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地位平等。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专制”:议事过程中发生分歧或异议时,由皇帝最终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

(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