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Biblioteka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a.北魏到唐朝前期曾推行①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相应
的义务。
b.隋唐时期出现②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c.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③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易混辨析牛耕不是中国传统耕犁定型的标志
(2)手工业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b.唐朝时长安、洛阳最为繁盛,扬州“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
的杭州、湖州商业十分发达。
考点3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
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
价值观念的地位。
b.唐代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唐朝中后期,李翱和①韩愈成为北
制度的成熟
经济
(1)魏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
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
(2)隋唐: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
文化
(1)魏晋: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士族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
a.实施:③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b.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
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公平与公正。
c.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④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
成就突出,唐诗繁荣。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通史复习:隋唐时期
•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 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 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 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 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 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 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 蓄、影响深远。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 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 ──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 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3、(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 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4、(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 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通史复习二 南北朝、隋唐、宋元
第一部分通史整合专题突破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自主学习•通史整合热点考向•活化思维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建·时空坐标回顾历史,想一想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构·思维导图结合教材,试一试示例如下: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路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上: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对接一轮固本培元温馨提示: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制; 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
2.隋唐(1)确立并完善了 ,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考试选官取代了按 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 门第3.宋元(1)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商品买卖须明码标价 秦朝 汉朝 集中贸易.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南北朝 出现草市.并实行行政管理 唐朝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盛
宋朝 明清
“市”突破了...形成了… …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受... 草市已具有…
商业区繁华
唐诗的辉煌
1.代表: 初唐诗人:骆宾王、王勃 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经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 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思想文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 进步。
时间 隋 581-618
都城 长安
建立者 杨坚
政治
经济
文化
唐
618-907
长安
李渊
省六部制、 均田制、 赵州桥、 科举制度 缂丝、商 僧一行、 业贸易蓬 《金刚 勃发展起 经》、书 来 法理论日 趋成熟、 “画圣” 吴道子、 诗歌
(5)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 成熟。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 3.藩镇割据 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 出现。藩镇拥兵自重,独霸一方。 4.行政区划: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 5.监察: 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4讲 隋唐
——隋唐(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强调 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
时段特征概览 总述:隋唐(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 政治: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 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 2012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比如, “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考点 1、物质文明1. 农业(1 耕作技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 ,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隋唐时期 , 江东地区出现 , 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车。
②唐代的车。
2. 手工业(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法。
(2 制瓷业 :①唐代形成两大系统。
②自唐朝起 ,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 远达洲、非洲。
(3 丝织业:技术精湛 , 吸收了织法和图案风格。
(4 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 到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 商业(1 时社会动荡 , 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 隋唐时 , 都市商业繁荣,市坊制度,出现、,“扬一益二”;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等。
考点 2、政治文明1. 三省六部制(1 概况:①时期 , 形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省体制。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时空线索引领]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第 1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关联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唐太宗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尝试解答]
提示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 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 立宣读的‘敕书’ ” 。 [尝试解答]
提示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 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39 年, 北魏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 局面。 ②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尖锐。 ③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均田制 ,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 ①实行________
(2)科举制 ①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 ②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 的制度。 ③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 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
公平公正 。 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___
★
选修部分
主题一
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汉至唐中枢权力
机构的演变 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 于是重用内朝尚书,
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 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 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 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 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 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课件]
移 过 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
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1)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影响: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北方经 济恢复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又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赋税制度:租调制。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2.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武则天(武周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
安史之乱(755-763) 780年两税法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9隋统 一
581隋建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通史时序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是我 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才学标准,忽视了品
有利于经济发展;
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有利于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
有利于维护统治
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
发展,“学而优则仕”
推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
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有利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禁锢思想:强化儒学
二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 • •
二、隋唐时期 1.隋唐时期的政治 . (1)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行政效率。 • (2)选官实行科举制: )选官实行科举制: • 隋朝创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隋朝创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A
• 10、下面都是我们学过的唐诗,请按先后顺 10、下面都是我们学过的唐诗, 序排列下列诗句作者生活的时代, 序排列下列诗句作者生活的时代,其中正确 的是: 的是: •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3)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A(1)(2)(3)(4) B(4)(1)(2)(3) • C(2)(1)(4)(3) D(3)(1)(2)(4)
• 3.文化成就 • (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必修三P12) 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必修三P12) P12 农学(必修三P39 P39) (2)农学(必修三P39) • 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 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 书名中的“齐民” 指平民百姓。 指谋生方法。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 术”指谋生方法。总结了 世纪以前黄河中 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 (3)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必修三P46) 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必修三P46 P46) • ①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 ②东晋王羲之的楷书、草书成就? 东晋王羲之的楷书、草书成就? • ③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
通史复习魏晋隋唐宋
在隋代和唐代以前以较完善的形 式重建了古典帝国,接着一个世纪的 相对和平与繁荣带来了使中国跃入比 汉代更高层次的发展。制度和文化的 发展惊人进展,这又促使社会有了更 多的发展。“唐宋是从古典时期向近 代早期的过渡”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隋唐篇
(581年——907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隋唐宋:(581—1271)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集中军权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分散 中央: 枢密使: 分军权 相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各州设转运使管财政
魏晋南北朝篇
(221年——581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史实梳理
一、政治上:1、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 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必1P15)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1P26) A 背景:民族融合、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B 内容:(1)、均田制 :内容、前提、影响、性质(2)、整顿 吏治:原因、内容、影响 (3)迁都洛阳 :目的、意义 (4)革 除旧俗 C 影响:(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 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 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D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两宋的政治:(自己先翻书整理一下) 1、中央:(必1P14) 行政——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宰相)、设参知政事(副相) 军事——枢密院(枢密使) 【中书门下、枢密院又叫“二府”】 财政——三司(三司使) 监察——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地方:路、州、县。 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1P40)
中国古代史之魏晋南北朝与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问题: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环境对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各有何影响?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士族逐渐兴起。 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得 到开发; 佛教和道教兴盛,冲击儒学。
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 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 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 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
• A .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B .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 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 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பைடு நூலகம்
问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的内容和意义?
•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 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 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 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
• A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 C .消除了三省间分歧D .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特点:血统上的融合;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融合
影响:经济上:打破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有利于北方经 济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开发 政治上:认同、接受汉族的政治模式,有利于少数 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文化上: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胡汉文化在冲突中 走向融合
问题:全面评价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 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经济:隋大运河开凿;曲辕犁、筒车;唐初租庸调制;唐中期均田制 瓦解,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实行两税法;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体 系;柜坊和飞钱;唐末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中唐后经济重心基本南移。 海陆“丝绸之路”兴盛。中唐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提高。
魏晋-隋唐通史复习
5、经济格局: 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 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二)隋唐时期社会的经济状况
立井水车;大运河 纺织: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得到发展; 波斯技法和图案风格 2.手工业: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到封建国家的全面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总特征: 中华文明发展角度: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到封建国家的全面繁荣 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承上启下时期 隋唐:中华文明的高峰时期
中华民族发展角度: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具体表现:
政治上:由分裂战乱,到统一安定。有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的 创立与成熟,如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等 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经济受破坏,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 趋于平衡;隋唐时期封建经济出现繁荣。传统的农耕技术走向 成熟,手工业技术进展,商业和城市发展也呈现繁荣景象。安 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化上:儒、佛、道三教并立的格局;书法、绘画、诗歌大放 异采。
知识点三: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 材料 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相当程 度地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特质。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 人的信仰,是对神祗的祭祀与对祖先的崇敬。……神祗与 祖先的信仰,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 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释。来自印度的佛教填补了中国文 化的这一空间,……自此以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始终 是儒、道、佛三家激荡,互相影响的后果。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拥有广大信徒。请结合材料和 所学分析佛教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佛教为人生提供终极关怀,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魏晋南 北朝时期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 的渴求。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民族交融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2019/8/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
谢谢欣赏!
2019/8/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907年)经历了魏晋时期(220—420年)、南朝 (420—589年)和北朝(439—581年)并立、隋朝(581—618年)、唐朝(618— 907年)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是封建国家分裂、 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的历史时期。具体来说,在政治方面,政权 更替频繁,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北方 各少数民族地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少数 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经济方面,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在不少 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文学艺术和三教并行发展。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第⼀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秦朝时期1、秦朝统⼀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时间:公元前221年。
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化联系进⼀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民渴望统⼀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后,确⽴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P7页。
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度量衡、⽂字。
②思想上,⽤法家思想进⾏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有何历史的进步性?起源时间:春秋后期。
如何:地⽅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汉朝时期:1、材料创业的⼯作⼀旦完成,创业者们就⾯临组成⼀个帝国的问题。
他们或是把⼤⽚⼟地委托给他们的⽀持者并给予⼀定的独⽴性,或是把全部领⼟、官署和权⼒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
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后⼀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
—《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的原因、后果?地⽅政治制度:郡国并⾏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
后果:地⽅割据势⼒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政治措施:①实⾏“推恩令”,强⼲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
二轮复习_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古代中华
文明鼎盛时期。
.
[知识梳理]
• 1.政治
• (1)三省六部制: • 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提高行政效率。 • (2)选官实行科举制: • 隋朝创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
• 2.隋唐时期的经济
• (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 筒车。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
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 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2、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
知识的调动和运用 P14-15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式 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 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
.不可能出现
• A.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 督管理
• 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 安贩卖
•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 D.在市里卖瓷器
.
D
• 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 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
.
• 3.隋唐时期的文化
• (1)思想:佛、道盛行;儒学复兴; • (2)文学: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
完备,风格多样;李、杜、 白等为杰出代表; (3)科技:造纸术西传;雕版印刷及 《金刚经》卷子;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
• (3)绘画 • ①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
国最早的山水画; • ②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第3讲古代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3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预习要求】前25分钟结合教材记忆课前预习案上的问题,其他问题以识记为主;课堂探究案上课时做。
【高频考点】: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均田制、坊市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
(必修一第三课小字)2、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前提、内容和作用?(可结合改革史p27页回答)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3、南北朝时期制瓷业的成就?白瓷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遇到了什么情况?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5、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成就?(农学、数学、书法、绘画、)农学:南北朝时期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具体见文化史教材p26)数学:南朝宋、齐之际祖冲之的圆周率。
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地书法艺术。
(原因、人物、作品及特点见文化史教材p31)绘画:魏晋出现文人画(代表人物、作品及特点具体见教材p34)二、隋唐1、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责、运行程序、特点、作用?名称、职责及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2、科举制产生的时间、评价?见政治史教材p113、隋唐负责监察谏议的机构名称,有何权力?名称:门下省权力:封驳审议,不仅有权对宰相做出的决议提出异议,也能对皇帝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4、唐末地方行政体制名称、长官名称、有哪些权力、导致了什么后果?体制:藩镇;长官:节度使;权力:掌握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后果:导致唐朝灭亡5唐代在农具、纺织、制瓷、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沿海港口城市等方面有哪些新的变化?农具:曲辕犁;纺织:缂丝技术;制瓷:独立生产部门;官营手工业内部由征役制到雇募制(经济史p19上头);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具体内容经济史p23上头)6、隋唐在四大发明、天文学、医学、书法、绘画、文学方面的成就?四大发明:唐代发明火药(具体见文化史p24上头);天文学:僧一行与梁令瓒(25页)医学:孙思邈(27页图片);书法:草书,楷书(32页);绘画:吴道子(34页);文学:唐诗(38页)【课堂探究案】(20分钟)(13分)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制度创新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其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政权相互争斗。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主要表现为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1.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现象之一。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北方、西南和东南形成鼎立之势。
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蜀汉控制西南地区,东吴则占据东南地区。
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魏国最终统一中国。
2.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西晋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晋的建立,使得政权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然而,西晋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困难使得其短暂存在,东晋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3. 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再次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方由五胡十六国所控制,而南方则是由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组成。
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闻名。
1. 隋唐政权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在隋朝之后,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唐朝的政权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和繁荣。
2.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重农抑商等。
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改革成果,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
3. 开放的外交政策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魏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
(一)总体知识概况: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政治
文化
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 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 形成三省体制。官制:九品中正制。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 象;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 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 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 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东晋《抱 扑子》中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2013届高三历史
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
三
部
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总的特点:分裂走向统一;制度走向完善 (公元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220年-----589年(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未)
政治
经济
民族
文化
•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 4、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反复的破坏 和恢复 • 5、民族融合加强。 • 6、科技发展,宗教盛行。
5、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 重心的南移。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
文化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社 会 经 济
江南农业 的发展
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北方农业 的恢复与 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商业的 发展 社会生活 的变化
原因、表现
纺织、冶炼、制瓷、造纸 原因、表现
原因、表现
1.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 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2
典例精析
23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A项与题干 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 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 B 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 项南北朝时期北 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 C项不符合史 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 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为正确选项。
(2)农学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 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 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蜀: 蜀锦行销吴、魏
2、冶铁:相州军刀,百炼钢工艺相
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南方:青瓷
3、制瓷
北方:白瓷
4、造纸术
技术进步,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重要造纸中心
四、商业的发展:
特点:1、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
2、表现:饮食、服饰
典例精析
(2011· 全国新课程卷)下图是依据《隋 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 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 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 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 代担任重要官职。 文化上:崇尚清谈, 往往占据高级 文官职位。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 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共同 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例1】 (2009·开封模拟)关于魏晋南 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原 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灌溉工具的改进 C.水利设施的大量兴修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原因 的分析能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局势、 生产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统治者的政策、 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等。三国时期,黄 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处在魏国的统 治之下,但南北对峙长期存在。由此即可 判断D项不是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 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 D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2)规律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 内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 的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 最为突出。 (3)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 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 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的重要保证。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 南;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 生产;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 开发;⑤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 贸易也优于北方。
2.江南农业的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 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②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 展; 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 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 利等; ④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 了有利条件; ⑤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三、手工业的发展
魏: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1、丝织业
吴: 培育出八辈之蚕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 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 系的结果。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战乱:
曹操的统一北方的战争(如:官渡之战)
曹操与孙刘的赤壁之战
西晋建立前后灭蜀、吴的统一战争
③佛教寺院多,在政治、经济上有很 大势力。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2)概况 ①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 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②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 位面积产量提高。 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 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 要产粮区。 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 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 及隋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田园诗 风格: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桃花源诗》等。 ③民歌——新乐府诗大为盛行 特点: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 代表作有《采桑度》等;北方民歌慷慨激 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代表作 有《敕勒歌》《木兰辞》等。
②绘画 特点:带有宗教色彩。 著名画家: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 的始祖;东晋顾恺之以擅长人物画著称,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③石窟艺术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石窟艺术发展。代 表作: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 石窟。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 (2)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 人民起义不断爆发; (3)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4)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 革奠定了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