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③佛教寺院多,在政治、经济上有很 大势力。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Biblioteka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4、孝文帝改革复习建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孝文帝改革方面,主要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分析改革的影响。

同时注意思想方面的三教合流,这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三国两晋朝北朝(220~581年)时代特征国家的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政治国家长期处于①局面,朝代更替频繁;北魏②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革经济③、④等先进生产方式继续向边疆地区推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文化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⑤的局面参考答案:1、①分裂,②孝文帝,③铁犁,④牛耕,⑤三教并立考点聚焦考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总体局面——国家长期分裂,朝代更替频繁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图示如下:(二)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

而才能出众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趋势。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

2.内容(1)概况前期——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俸禄制。

转折点——迁都洛阳。

后期——汉化政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2)四项新制①俸禄制(整顿吏治)背景:官吏无俸禄,任意搜刮,吏治黑暗,加深矛盾。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严厉惩治贪污。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下图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 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高三历史微专题-- 魏晋南北朝-核心考点专题复习精讲(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微专题-- 魏晋南北朝-核心考点专题复习精讲(中国古代史部分)

2、南北朝民歌
⑴、南方民歌:
①特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 ②代表:如《采桑度》等。 ⑵、北方民歌:
①特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 战歌。 ②代表:如《敕勒歌》、《木兰辞》等。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
⑴、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⑵、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

齐 隋
契丹

突厥
二、民族大融合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 民族:指人们在
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 活、共同的民族 文化特点和共同 心理素质的稳定 的共同体。
•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 的自然融合,是民族 间经济、文化以及生 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 果。
著《水经注》
价值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月球上以祖冲 之命名的环形

以祖冲之命 名的小行星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他的著作 《抱朴子》中记载了不少化学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时间: 220——581年
①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特征: ②民族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迅速开发 ④科学技术发展突出
一、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十六国
北 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北魏——北周:439——581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通史复习魏晋隋唐宋

通史复习魏晋隋唐宋

在隋代和唐代以前以较完善的形 式重建了古典帝国,接着一个世纪的 相对和平与繁荣带来了使中国跃入比 汉代更高层次的发展。制度和文化的 发展惊人进展,这又促使社会有了更 多的发展。“唐宋是从古典时期向近 代早期的过渡”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隋唐篇
(581年——907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隋唐宋:(581—1271)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集中军权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分散 中央: 枢密使: 分军权 相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各州设转运使管财政
魏晋南北朝篇
(221年——581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史实梳理
一、政治上:1、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 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必1P15)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1P26) A 背景:民族融合、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B 内容:(1)、均田制 :内容、前提、影响、性质(2)、整顿 吏治:原因、内容、影响 (3)迁都洛阳 :目的、意义 (4)革 除旧俗 C 影响:(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 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 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D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两宋的政治:(自己先翻书整理一下) 1、中央:(必1P14) 行政——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宰相)、设参知政事(副相) 军事——枢密院(枢密使) 【中书门下、枢密院又叫“二府”】 财政——三司(三司使) 监察——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地方:路、州、县。 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1P40)

魏晋南北朝(通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通史一轮复习)

(二)手工业 (灌钢法) (三)商业 草市 ⑴含义(特征) ⑵意义 (一)思想 (二)科技 (三)文学艺术
知识点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2、兴修水利:曹魏、北魏重视水利的兴修;
1、生产工具:(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 (一)农业:
(二)手工业:
1、丝织业: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 2、冶炼技术进步:南北朝的灌钢法。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不仅学会制作青瓷, 而且还创制出白瓷。
三、实质: 1.从社会发展角度——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 济转化。 3.从民族关系角度——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四、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2.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重点探究】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 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 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 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 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北朝留下的在瓷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堪称 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 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 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 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多重用儒士,发展 儒学,客观上说明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 选 B 项。
答案:B
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大分裂、人口大 迁徙、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史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史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2013全国Ⅰ)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 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予以说明。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⑴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 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 ⑶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 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 发展的政策。
魏晉南北朝分合表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史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东魏 北齐 北 魏 十六国 魏 隋 西魏 北周 西 北魏——北周:439——581 蜀 晋 吴 宋 齐 梁 陈 东晋
266-316
317-420
220年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581年
北朝(439-581) 北 方 魏 东
D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分为哪几大经济区?
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鲜 卑
鲜卑 羌 氐
匈 奴 羯
西晋境内内迁各族分布图 北 方 民 族 南 迁 中原人民南迁
民族迁徙 如西晋:五族内迁,汉族南迁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2、经济
农业:曹魏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
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 成; 《齐民要术》; 江南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并烧制出成熟白 瓷;三国时期“八辈之蚕” 商业:北方商业因战乱发展缓慢,南方 逐渐发展;

通史复习:单元四:中华文明中民族的冲突与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和民族融合【课件】

通史复习:单元四:中华文明中民族的冲突与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和民族融合【课件】
——《晋书· 食货志》
(2)西晋的社会治理 政治:加强尚书台;分封诸王,其
军队成为地方武装; 门阀政治的初步 形成。
经济:废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①时间:太康元年(280年) ②目的:保证国家掌握适当土地
和财政收入。 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单元四:中华文明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特征: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皇权与中央集权;
南朝政治制度为隋唐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通过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政权 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认 识三国两晋南北 朝至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创新 、民族交融、区 域开发和思想文 化领域的新成就 。
1.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
六部制演变及其成熟。经济重心南移、
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 土地制度、中外交流、三教合流及文字
孙吴政权的盛衰: 稳定政局,发展生产(农桑业的发展) 东南豪族势力的发展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1)西晋的统一: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
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
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 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豪族,儒 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 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 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 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

——曹丕
银元宝
金元宝
精选课件
曹魏五铢钱
14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 齐 民 要 术 》
哲学宗教
道崇 教佛 、与 佛反 教佛 的 传 播
精选课件
文学艺术
诗雕 歌塑 与与 骈绘 文画
15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类 代表人物 朝代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地理 学
裴秀 郦道元
西晋 北魏
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
正制)。
文化上:崇尚清谈, 往往占据高级
文官职位。
精选课件
4
三、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 民族:
•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 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共同 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 民族融合:
•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 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 系的结果。
精选课件
18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 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精选课件
19
3、反佛斗争
⑴、思想理论上反佛
①代表人物:范缜,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②著作:《神灭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十六国
北 魏
东魏 北齐
西
前秦
西魏 北周 隋
蜀晋
北魏——北周:439——581

东晋
宋 齐梁 陈
266-316
317-420

高一必修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魏晋南北朝的划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约400年。

它的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这个时期以曹魏、东晋为主,北方是魏国的统治,南方是晋国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南朝时期(420年-589年):这个时期以刘宋、南朝陈、南朝齐和南朝梁为主,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虽然南方政权多次更替,但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北朝时期(386年-581年):这个时期以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为主,北方成为政治中心。

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相对不稳定,但对后来的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变化1. 地主豪族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衰弱,地方豪强和豪族逐渐崛起,他们掌握了大量土地和财富,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表。

2. 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农田扩大,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有所提高。

3. 都市经济的兴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盛行,使得都市经济蓬勃发展。

特别是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和北朝时期的洛阳,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三、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变化1. 魏晋时期的封建统治:在魏晋时期,虽然政权更替频繁,但封建统治体制基本上没有改变,地方豪强和豪族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

2. 南朝时期的地方政权: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崛起使得地方政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地方豪强和豪族的势力相对减弱。

3. 北朝时期的宗族统治:在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衰弱,宗族统治逐渐崛起,地方宗族统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变革1. 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和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古代史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

古代史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
佛教的传播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还带来了新的 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佛教对当时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所贡献, 如佛教文化对雕塑、建筑、Biblioteka 乐等方面的影响。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许多 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艺术家 。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 散文、小说等为主,如《世说 新语》、《陶渊明集》等都是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金属制造业的繁荣
金属制造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取 得了很大的进展,铁器、铜器等金 属制品的制造技术和质量都有了很 大的提升。
制陶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陶业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陶器制造技术和装饰水平都 有了明显的提升。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活动的活跃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城市中出现了 许多商人和商业组织,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货币经济的兴起
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货币经济也逐渐兴起,金属货币和 纸币开始广泛流通,方便了商业交易。
海外贸易的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海外的贸易也逐渐拓展开来,丝 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通道出口到海外, 同时海外商品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04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色
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 自由和超越现实,对当时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产生 了深远影响。
水利工程的兴建
农业技术的进步
这一时期,农业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出现了犁耕、牛耕等先进的耕作方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和私人积极兴建水利工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产量。
手工业的进步
纺织业的兴盛

通史魏晋南北朝

通史魏晋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北方少数 民族
农耕为主 游牧为主
定居 逐水草而居
比较完备 相对落后
先进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 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
2、“象地标上,位准它。品的:家无特点世寒是、门按门品、第德下等级、品区才无别士能士族并同族庶重”族在→政家治、世经成济、为文唯化上一的标不同准
3、评价:
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 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敕勒歌》(北魏民歌)
3、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平城
保守势力强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粮 食缺乏
洛阳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
易受北方民族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南齐
相对落后
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 心
目的:
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实现南北统一 愿望。
自晋、宋以来,号 洛阳 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 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总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 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 :九品中正制;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
中国
第4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
(220年—589年)
纵向: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横向:中国魏晋南北朝——西方西罗马走向灭亡
1
概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朝代
起止时间
主要都城
三国
220年—280年 洛阳、成都、建邺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十六国 317年—420年 建康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建康、洛阳
163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
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 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
11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 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佛教盛行原因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女史箴》西晋 张华的一篇文章。 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 史书典籍的官员。“箴”是一种讽谏规 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 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 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 章创作出《女史箴图》。
原长572厘米 高27厘米
关于古代民族融合的几点认识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 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少数民族封建化
• 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封建制度(官制、法律等) • 经济上:采用封建的生产方式(剥削方式等) • 思想文化:尊儒,接受儒家思想文化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 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 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 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 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 又“尊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基本特征: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一、政治: 1: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 2: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选官——九品中正制度(形成 门阀士族制度) 4:孝文帝改革促进汉化与封建化;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魏 西 十六国 晋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 魏

蜀 吴
北魏——北周:439——581
东晋
266-316




589年
317-420
220年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国 号魏,定都洛 阳 魏
蜀 221年,刘备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西晋(266-316)的短期统一
(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 全部归农民所有?

限 桑田
露田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①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 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2.手工业: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 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③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 ④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业、扬州造纸中心。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出现“草市”。 特点:离城镇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
1、书法
⑴、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东汉末:书 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⑵、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⑶、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 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 王”。
王 羲 之 《 兰 亭 序 》 帖 卷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措施
3)社会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民族迁徙
北方十五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个政权与 西南的成 汉统称为 十六国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知识梳理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中正官评 定人才品级,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 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评价:形成之初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 这一制度的实施,中正官职位为世家大族所把持, 成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不利于选拔人才和 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 齐 民 要 术 》
哲学宗教
道 教 、 佛 教 的 传 播 儒 学 危 机
文学艺术
诗 歌 与 骈 文 雕 塑 与 绘 画
祖 冲 之 “ 圆 周 率 ”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类 代表人物 农学 数学 地理 学 贾思勰 祖冲之 郦道元 朝代 北朝 南朝 北魏 主要成就 著《齐民要术》 计算圆周率 著《水经注》 地位、评价 现存最早最完 整的农书 领先世界千年 价值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影响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北 魏 迁都洛阳:原因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孝 文 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帝 措施 1)穿汉服 改 2)讲汉话 革 遗风易俗 3)改汉姓 4)通汉婚 5)仿汉制 6)重汉臣 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 影响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中原战乱,黄河 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汉族人口 迁移到南方。 5.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劳动 力,带来先进技术; 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表现: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 口大城市。
2、绘画 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 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等,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 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特点:①绘画理论的总结 ②“以形写神” ③文人画出现④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历史原因:“魏晋风度”,注重个性。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 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 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 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元人汤垕《画鉴》评为“如春蚕吐丝”。
3、石窟艺术 ⑴、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闻名世 界的艺 术宝库
⑵、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利用自然地势修建, 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国内现有石窟遗存100余处,大部 分分布在北方。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诗歌的成就
⑴、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 的过渡。 ⑵、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 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 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等。
⑶、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
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等。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