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shuiyue0215
zl19860215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选修
远古禅让制、公天下耒耜、刀耕火种、
制陶、养蚕
原始文字、绘画
夏商西周世袭制、分封制、
宗法制
土地制度:井田制;
耕作方式:奴隶集
体耕作;生产工具:
金石并用;手工业:
青铜;商业“工商食
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
金文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
崩溃、改革变法、
郡县制雏形
井田制瓦解、封建
土地私有制确立;
铁犁牛耕;重农抑
商;铸铁柔化处理
技术;都江堰、郑
国渠
《诗经》、《离骚》、
儒家创立和发展,
百家争鸣、司南
孔子、商鞅变法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 南;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 生产;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 开发;⑤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 贸易也优于北方。
政治
文化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社 会 经 济
江南农业 的发展
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北方农业 的恢复与 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商业的 发展 社会生活 的变化
原因、表现
纺织、冶炼、制瓷、造纸 原因、表现
原因、表现
1.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 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魏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
(一)总体知识概况: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政治
文化
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 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 形成三省体制。官制:九品中正制。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 象;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 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 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 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东晋《抱 扑子》中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通史复习简易知识点 高考文综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史
一、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
1、政治
(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形成——夏、商、周(核心:宗法制)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中央与地方)、宗法制(血缘)、礼乐制(等级)
(2)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确立统治地位(变法);中央集权开始形成(郡县制出现)——春秋战国
2、经济
(1)农业体系形成(西周),推行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手工业、商业由官府控制。
——夏、商、周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特点),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商业官控局面打破,“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春秋战国
3、思想
(1)礼乐制度(等级)
(2)百家争鸣出现(派别、代表人物、思想、意义);科技(司南、天文学、医学)、文学(诗经、楚辞)、艺术(绘画、戏剧)有所发展
广东文综高考链接:
1、(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
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与初步发展(中外朝和郡国并行制-推恩令),选官制有所进步(察举制),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
小农经济初步发展(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官营手工业发达(丝国、杜诗的水排),商业有所发展,但受到限制。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李斯《谏逐客书》艺术特色
论证充分,说理严格,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气势奔放
富于文采,讲究辞令特点
贾谊(西汉第一个重要政论作家)
《过秦论》(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河)
1、主要内容:上篇总论秦朝兴亡,肯定建立的功业,也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仁
义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中篇揭露统治者奢侈扰民,重点批评秦二世之过;下篇先说陈涉起兵时,秦兵不加防守,反而出兵东征,使子婴孤立无良辅;次说由于实行堵塞言路的高压政策,使得“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不能及时纠正朝廷过失;最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总体上否定了秦朝以霸道治国的做法,贯穿着民本意识,旨在为汉王朝提供治国的借鉴。
2、艺术特色:
(1)文风雄健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气势。
(2)对偶句错落有致,合乎语言的自然节奏
(3)对比的手法,上篇以“秦得天下之速”与“失天下之易”对比,更强调“仁义不施”比本身的实力强弱更重要。
3、评价: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明其治国的思想和
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政论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4、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
晁错
与贾谊相比,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大,文章更为沉稳老到,议论问题更能具体深入,也更为理性实际。重视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
枚乘
《七发》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课件—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思想: ①佛教、道教兴起 ②玄学兴起 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齐民要术》、祖冲之与圆周率 3、文学:北方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志怪小说《搜神 记》等 4、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 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南朝时,一名出身 寒微的胡人将领请 求皇帝为他作媒,
②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建立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 文化上:崇尚清谈
向王姓、谢姓家族 求婚,皇帝听了回 答说:「王姓、谢 姓这种显赫世族, 不是你可以求婚的 对象。你如果有意
③评价:
,可在朱姓、张姓
积极: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稳定统治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2、出现三省体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门阀政治形成
门阀士族: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
(3)门阀政治的形成 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寒门(庶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
①原因:
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中国通史复习
3.《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 (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 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政治部分: 封建国家分裂(中原战乱)、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 制度 经济部分: 农业:经济南移、翻车 手工业:灌钢法、成熟白瓷 商业:出现“草市” 文化部分: 书法成为艺术(行书)、绘画重理论 科技:数学、农学
隋唐时期(581-907)
一、朝代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 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 进一步完善。思想科技文学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领域全面繁 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二、朝代: 隋(581-618) 唐(618-907)
6.《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 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 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相权加强皇权 7.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 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约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 2012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比如, “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考点 1、物质文明
1. 农业
(1 耕作技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 ,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②隋唐时期 , 江东地区出现 , 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车。②唐代的车。
2. 手工业
(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法。
(2 制瓷业 :①唐代形成两大系统。②自唐朝起 ,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 远达洲、非洲。
(3 丝织业:技术精湛 , 吸收了织法和图案风格。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 探究学习 魏晋隋唐政治制度建设体现了当时政治家
们怎样的政治智慧。
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
政治智慧:指采取合理措施,对社会进行治理,亦指有利于维护统治的行 1.《唐摭言》记载:“(上)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
为。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加强了
,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度自亦无从推行……曹操以陈群为尚书……创设九品中正制……但究竟此 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
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
⑤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并能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政治智慧:指采取合理措施,对社会进行治理,亦指有利于维护统治的行为。
自是封驳之事多见于史,而未以为专职也。
材料五:清初学者顾炎武即持此说,他在《日知录》中说:“汉 哀帝封董贤,而丞相王嘉封还诏书。后汉钟离意为尚书仆射,数 封还诏书。自是封驳之事多见于史,而未以为专职也。唐制:凡 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
掌,继着续于探《讨六如典何》实。现”—对—权(力顾的炎有武效:监《督日知录》卷9)
课后思考: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了短短七十年左右的时间,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在与新冠病毒作斗 争的过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内容,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有哪些体现。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北 魏 迁都洛阳:原因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孝 文 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帝 措施 1)易汉服 改 2)讲汉话 革 遗风易俗 3)改汉姓 4)通婚姻 5)改籍贯 6)定门第 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 影响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迁都洛阳:原因 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与
北 魏 孝 文 措施 意义 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帝 遗风易俗 改 革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影响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 其布局和规划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极大。 : 迁都洛阳 魏 意义 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孝 文 措施 3、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帝 遗风易俗 改 革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影响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2013《中国通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计20分)
1. 《梦溪笔谈》
2. 党锢之祸
3. 魏晋玄学
4. 五族共和
5. 土木之变
6. 三省六部制
7. 黄老政治
8. 《元和郡县图志》
二、简述题(每小题10,计20分)
1.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2.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3. 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4.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计30分)
1. 评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试述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领域的更新
3、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4、试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经过及其影响
四、史著、史家评价(每小题30分,计30分)
1. 请简介你读过的一本(篇)关于中国历史的学术论著(包括书名或文章标题,作者,主要内容或主要学术观点),略谈你对该书或该文的评价(注意请不要介绍任何教材)(限500字以内)
2017年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谱牒 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 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后来又叫作《百家 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 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 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 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 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 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 家谱”(百指约数)等等。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答案】 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 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 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西晋(266-316年)的短期统一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六 朝 古 都 南 京
--
突厥 契丹 周 齐
隋
陈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二)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涵义: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 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 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官标准: (1)家世(家庭出身、背景)--门第声望 (2)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3)定品(确定品级) 特点: 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通史一轮复习)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多重用儒士,发展 儒学,客观上说明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 选 B 项。
答案:B
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大分裂、人口大 迁徙、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政治上:北方政局动荡,江南相对稳定;士族制度形成, 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交融。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农业得到恢复。 文化上:书法、绘画、文学得到发展;儒家思想受到佛 教、道教的冲击。
(二)重要制度: 九品中正制
1.含义 2.特点 3.评价
⑴选官方式 ⑵选官依据
(三)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一)思想 (二)科技 (三)文学艺术
1.背景 2.内容 3.成效 以洛阳为主商业城市发展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 2、方式:地方中正官评定品级向上推举 (以官举士)
1)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4)南方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 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影响:为隋朝的统一提供经济条件;也是隋朝开凿 大运河的主要原因;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后来我国经 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经济发展格局)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
哲学宗教
道 教 、 佛 教 的 传 播 崇 佛 与 反 佛
文学艺术
诗 歌 与 骈 文 雕 塑 与 绘 画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类 代表人物 朝代 北朝 主要成就 著《齐民要术》 地位、评价 现存最早最完 整的农书
农学 地理 学
贾思勰
裴
秀
西晋
北魏
①绘《禹贡地域图》; ②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著《水经注》 价值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开发进程、范围:
长江流域 岭南
江东
闽江 流域
2、开发的具体表现:
●大量土地开垦;
●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兴修多;
●农作物品种多;
●单位面积产量高。
3、发展不平衡: ●最发达的地区:三吴地区 洞庭湖流域 ●重要产粮区: 鄱阳湖流域 成都平原
4、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对经济格局) ⑴有利于统一。
郦道元
(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 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 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 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 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 又“尊道”。
【2020高考历史】专题04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至宋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总特征】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具体史实】
(一)政治
1.中央:出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初步形成三省体制。
2.选官:九品中正制
(1)实行:设置“中正”,对士人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随着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隋朝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3.北方各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
1.农业:
(1)土地制度:均田制。
①内容:政府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必须交租,服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属于
封建土地国有制。
②瓦解:均田制在实施之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它最终在唐朝中期因土地兼
并而瓦解,这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下推行的任何土地制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
地兼并问题。
(2)生产技术:耕耙耱技术形成。
(3)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
(4)区域经济:魏晋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 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 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 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 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 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 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 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 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答案】 D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二、政治
(一)政治概况 3、政治形式: 士族门阀政治
汉代崇尚“儒术”, 经学大师往往有传子的 习惯,一代传一代,成 为经学世家。经学世家 拥有任官的优势,久而 久之就形成家世显赫的 名门大族,成为“世 族”,或称“士族”。
解析:《敕勒歌》体现了北方民歌慷慨激昂的风格, 故③错误。 答案:A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2012·海南历史)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
通史复习:单元四:中华文明中民族的冲突与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和民族融合【课件】
3.形成过程: (1)东汉士族的兴起。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大官 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东 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2)魏晋时期,士族控制了九品中正制。 (3)西晋时期,士族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 依靠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 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2.经济上:经济格局: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小农经济前期萎缩;后期,北魏推行均田制,小农经济为主;
工商业衰落,以物易物大量出现。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上:儒学的发展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4)社会:佛道宗教势力发展;士族门阀兴起,后期有所衰落。
考情分析
关联新课标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3.东晋与十六国
(1)东晋立国: 东晋开国皇帝元帝司马睿。司马懿
曾孙,司马觐之子。于318年即皇帝位, 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 区,史称东晋。
(2)东晋的社会 ①“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
阀政治格局。 ② 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
衡。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 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中原战乱,黄河 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汉族人口 迁移到南方。 5.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劳动 力,带来先进技术; 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表现: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 口大城市。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基本特征: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一、政治: 1: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 2: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选官——九品中正制度(形成 门阀士族制度) 4:孝文帝改革促进汉化与封建化;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魏 西 十六国 晋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1、书法
⑴、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东汉末:书 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⑵、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⑶、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 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 王”。
王 羲 之 《 兰 亭 序 》 帖 卷
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元人汤垕《画鉴》评为“如春蚕吐丝”。
3、石窟艺术 ⑴、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闻名世 界的艺 术宝库
⑵、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利用自然地势修建, 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国内现有石窟遗存100余处,大部 分分布在北方。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
(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⑴佛教盛行原因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 齐 民 要 术 》
哲学宗教
道 教 、 佛 教 的 传 播 儒 学 危 机
文学艺术
诗 歌 与 骈 文 雕 塑 与 绘 画
祖 冲 之 “ 圆 周 率 ”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类 代表人物 农学 数学 地理 学 贾思勰 祖冲之 郦道元 朝代 北朝 南朝 北魏 主要成就 著《齐民要术》 计算圆周率 著《水经注》 地位、评价 现存最早最完 整的农书 领先世界千年 价值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关于古代民族融合的几点认识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 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少数民族封建化
• 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封建制度(官制、法律等) • 经济上:采用封建的生产方式(剥削方式等) • 思想文化:尊儒,接受儒家思想文化
影响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北 魏 迁都洛阳:原因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孝 文 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帝 措施 1)穿汉服 改 2)讲汉话 革 遗风易俗 3)改汉姓 4)通汉婚 5)仿汉制 6)重汉臣 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 影响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北 魏
隋
蜀 吴
北魏——北周:439——581
东晋
266-316
宋
齐
梁
陈
589年
317-420
220年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国 号魏,定都洛 阳 魏
蜀 221年,刘备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西晋(266-316)的短期统一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耕牛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 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 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 影响,当你发现这一 系列墓葬壁画,你会 得出什么结论?
生产方式农耕化
汉人胡食画像砖 胡床
席地而坐 (跪)
中原汉族人也吸来自百度文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 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 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 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 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 又“尊道”。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措施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
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
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 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 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 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3、反佛斗争
⑴、思想理论上反佛
①代表人物:范缜,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②著作:《神灭论》 ③思想: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 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 ④意义: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⑵、政治上反佛
①原因:加强统治 ②代表人物: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
③内容:没收寺院财产,僧侣还俗,焚烧佛经、捣毁 佛像。
④作用影响: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 会生产的发展;但灭佛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 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族迁徙
北方十五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个政权与 西南的成 汉统称为 十六国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隋
陈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知识梳理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中正官评 定人才品级,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 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评价:形成之初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 这一制度的实施,中正官职位为世家大族所把持, 成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不利于选拔人才和 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⑷、山水诗开始兴盛
代表作: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等。
2、南北朝民歌
⑴、南方民歌: ①特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 ②代表:如《采桑度》等。 ⑵、北方民歌:
①特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
②代表:如《敕勒歌》、《木兰辞》等。 3、中国小说(志怪)的兴起——《搜神记》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女史箴》西晋 张华的一篇文章。 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 史书典籍的官员。“箴”是一种讽谏规 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 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 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 章创作出《女史箴图》。
原长572厘米 高27厘米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诗歌的成就
⑴、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 的过渡。 ⑵、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 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 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等。
⑶、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
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等。
2、绘画 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 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等,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 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特点:①绘画理论的总结 ②“以形写神” ③文人画出现④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历史原因:“魏晋风度”,注重个性。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 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 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 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 全部归农民所有?
禁
限 桑田
露田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①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 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2.手工业: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 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③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 ④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业、扬州造纸中心。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出现“草市”。 特点:离城镇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相关问题
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发阶段(魏晋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 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 自觉阶段(魏晋后)——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 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形成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艺术,士人群体的思 想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于是形成不拘一格的行 书和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