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考点二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郡国并行制 (1)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诸侯国 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 成了“七国之乱”。 (2)平定叛乱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 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 加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二
-12-
2.三级体制 (1)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为了加强对 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 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2)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上, 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 政长官。
第二单元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581年)
考点一
-2-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考点一
-3-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本阶段包括秦汉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个阶段。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奠基时期。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 沿袭;秦汉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 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 期。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三省 制形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魏晋时期 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 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推 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2018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板块第3讲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答案
第3讲错误!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知识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统一
1.条件
(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郡县制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1)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知识点二汉代和魏晋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
(1)察举征辟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课件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西晋统治 ①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 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②西晋的灭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 族所灭。
2.东晋与南朝 (1)从东晋到六朝: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其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 南朝。 (2)士族兴起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 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 支柱。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内容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
突厥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③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①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
吐蕃 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
提示 东晋时期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思维点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 (3)均势: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 北。 拓展提升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概念: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2)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 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制,度除化九管品理,弃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课后思考: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了短短七十年左右的时间,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在与新冠病毒作斗 争的过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内容,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有哪些体现。
2.唐朝前期,诏敕由中书令主持起草,经由门下省审驳通过后 即可下发尚书省各部执行,尚书省并无审核驳回诏敕的权力;唐 朝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 因为 A.门下省地位下降 B.藩镇威胁君主统治 C.君主专制的发展 D.朝廷政务明显增多
答案 C
封驳权原本属于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唐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说明尚书省一 定程度上侵夺了门下省的职权,中枢机构相互制约的现象意味着皇权的发展,C项正确;门下省的地位 并未下降,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地方藩镇无关,排除B项;朝政繁多与题干现象无因果关联,排除D项。 故选C项。
3.唐朝盛行“干谒”之风,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许多 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 与抱负而获得举荐。这一风气 A.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 B.受汉魏时期选官制的影响 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 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 答案B
由“干谒”之风的特点“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与抱负而获得举 荐”,联系汉代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和曹魏政权实行的唯才是举,B项正确;打破门阀对仕途垄断的是科 举制,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在于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带来的社会变革,靠关系举荐的“干谒”与 考试入仕的科举制同时实行无法说明科举制高度完善,排除A、C、D三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士族制度) 九品中正制 (3)门阀士族制度 士族: 士族制度:贵族化的官僚。庶族: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 表现: 形成原因: 演变历程: 评价: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士族制度(士族门阀制度)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以史为鉴
有人说现在的 公务员考试是 对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的批判 和继承,对此 应该怎么理解?
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等因素,舍弃其 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秦汉至魏晋)课件
“天下苦秦”:秦国的暴政和速亡
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 发适戍。入刍稿,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 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 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
——《淮南子 · 汜论训》
当时全国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 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 分之一以上。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 把数十万人民变成国家的囚徒。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释制度(图示)
2.特点:地方→中央→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3.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的作用: 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统一国家形成(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4.制度变化的特点
改姓易号——朝代的更替
机构的调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维护、巩固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 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利于经济发展;促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
西汉二百余年,以武帝期 为界,前后之历史状态差 异极大。汉初之六十余年 间,其历史状态具有相当 的独特性,而此种独特性, 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国末 年以及秦楚汉间历史特征 的延伸。 后战国时代、马上天下
——李开元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目的、作用) (1)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2)建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两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农具改进(犁壁)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2)兴建水利工程(白渠等)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2)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 (3)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丝绸远销。获 “丝路”称号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先秦秦汉时期政治课件(共44张PPT)
经 井田制 济 农:石器锄耕
手:工商食官 商:商人出现
思 甲骨文 文 科
政:血缘贵族政治,尚未集权 政:诸候争霸,分封制瓦解 经:奴隶集体劳动、青铜时代 社会大变革 思文科:商甲骨文标志文字成熟 经:铁~出现;重~提出;小~形成 学在官府; 思文科:百家争鸣;科文初繁
【秦汉通史坐标】
政 治
整体感知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春秋 东周 战国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
公 元 、 世 纪 ?
纵向线索:中华文明的演进
1.先秦时期(远古-221BC): 奠基 2.秦汉时期(221BC-AD220): 初步发展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大一统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融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4.隋唐时期(581-907): 成熟繁荣 封建社会的繁荣 5.宋元时期(907-960-1368): 进一步发展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6.明清时期 (1368-1840): 辉煌和迟滞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加强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 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 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 是政治隶属关系
特点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 疆域,传播中原地区 先进的文化,带动了 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
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 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 侯割据局面。
两者 关系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 止内部纷争,保证贵 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强化王权
历史遗存影响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封。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命题角度 西汉郡级政区变化 魏晋以后官修史书
汉承秦制 汉代外戚干政 汉代地方吏治 “君权神授” 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 历史变迁 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的变化 和原因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
三级 体制
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 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
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
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 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 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 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其他一些 概况 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征辟制也在汉武 帝时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官府州郡 征聘两种。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 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1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NO. 3ITEM
NO. 2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NO.
4ITEM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知识点一制秦度朝的中形央成集权
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
选拔 产生
制等办法产生
知识点二
汉代和魏晋政治制 度的承袭与创新
【优课】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考点1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 (共35张PPT) - 最新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针对训练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 虽典几(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 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措施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①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
高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② 兵 、刑、工六部。
基础知识
(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真题研练
C 3.(2017·全国卷Ⅰ·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 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针对训练
1.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 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 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课件
成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
秦朝后期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阶 消极影响 级矛盾激化,爆发陈胜、吴广起
义,秦二世而亡。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2)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 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 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皇帝地位的独尊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形成 背景
秦的统一
总结
皇帝制 ①确立皇帝称号;
秦
度 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④皇权至上
朝 中
具体 内容
中央官 制
三公九卿制
央
集
郡县制 郡高于县,郡守、县令(县长)
权
①促进秦朝国力增强,初步奠定
制
祖国疆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度 的
积极影响
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②有利于 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奠定了
形
影响
A.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D.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 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 一体的关系,以上分析A、B、D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 神权政治,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试答提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试答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试答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高中历史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 北朝
士族制度的确立
衰落
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士族自身的腐朽 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3.价值引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 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 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 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 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 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 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 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 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匈__奴__、羯、氐、羌和鲜
西晋的 背景 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
灭亡
为内战
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思维提升 五胡内迁
(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 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 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南方先后经历了_宋__、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 演变
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
从_西__晋___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 背景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先秦秦汉南北朝》课件
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人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家,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南朝宋武帝:开国皇帝,统一南方,建立南朝宋 南朝梁武帝:文学家,推动文学发展,创作《文心雕龙》 北齐文宣帝:政治家,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发展 北周武帝:军事家,统一北方,建立北周 南朝陈后主:诗人,创作《玉树后庭花》,被誉为“南朝第一才子”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 而治、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等政治理念。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中 央集权、改革创新等政治理念。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铸造 技术高超,造 型精美,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
源和发展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
秦朝: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
统一时间:公元前 221年
统一过程:通过战 争和外交手段,先 后灭掉六国
统一意义:结束了春 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 面,实现了国家的统 一和民族的融合
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建设
汉朝的政治演变
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朝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汉朝的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的法律制度:实行《汉律》,注重法律公正和公平 汉朝的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注重军队训练和装备 汉朝的文化制度:实行儒家思想,注重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政治变革: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变革: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军事变革:战争频繁,兵法、兵器、战术的进步
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 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板块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_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 办);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手工业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 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商业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 荣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 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 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4.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 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 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 欧洲的交往开始沟通。 5.文化方面: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秦汉时期,科 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 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四)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 常”等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需要。
(2)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 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 刑为辅。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 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 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 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 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解析:第(1)问,孟子的态度通过材料一中的“对于农商一列平 视”概括,商鞅的态度通过“有此主张„„始自商鞅”可以得 出;认识可从农商的地位方面回答;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 会状况分析。第(2)问,措施通过“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 发”等得出;目的通过“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影响中央财政收 入”等分析;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 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 运、物价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秦朝开始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与前代相比,它 强化了官员的行政职能,使宗法关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愈益淡薄。
[史论形成]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 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
(2)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 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
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
2.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2)修筑长城: 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
大象征。
(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4)徭役兵役:伐南越、戍边疆。 3.评价 (1)功绩: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
均田制
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
租税、徭役和兵役 设邻、里、党三长,直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
三长制
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 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 徭役和兵役 征发___________ 民有效的控制
措施
具体内容 实行 俸禄制 ;考核官 吏政绩决定任期;制 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2.影响
(1)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决策失误。
(2)实现了对 地方政权 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 政治体制之中。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 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知识点二
汉代和魏晋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 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诸 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 郡 的积极作用,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 国 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
知识点一
(一)秦朝统一 1.条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 ,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 韩 、赵、魏、 楚 、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探究]
据史料,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提示]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
事;令其诘难大臣。
史料二
《汉书· 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
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 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 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 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一是它与学校教育没有紧密关系;二是察举为主,考试为辅,先选 特 拔后考核,经过策试也只有高下之别;三是没有设立选官的专门 点 机构和专职官员;四是入仕、铨选、升迁、考课等常常混为一体 察举征辟制度为两汉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国家所需求的各种人才, 影 扩大了统治者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察举制 响 度行之既久之后,它的弊端也就日益显露出来。随着豪门世家的 发展,等级观念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级
体 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 制 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 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3.选官制度的发展 (1)察举征辟制: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成为定制,诸 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 概 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 况 其他一些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征辟制也在汉武帝时 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官府州郡征聘两种。所征之 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主题一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和中外朝制度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史料一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 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意义
整顿 吏治
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 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 南迁 493年,以“ ” 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对 为名迁都洛阳 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 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易服装、说汉话、改 汉姓、通婚姻、改籍 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 快民族融合
移风 易俗
3.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史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
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 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 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 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史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 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 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 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史料三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 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 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以上均摘自《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 [探究]上述史料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 4) 1.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措施
影响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 摧残文化 促进经济交流
政治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 郡县制 九卿制;地方:________
思想 文化 小篆 统一文字:_____ 思想专制: 焚书坑儒 __________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交通 修筑驰道
(2)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制 背 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对 景 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 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位 内 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 容 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 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又增加了家 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 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 评 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形 价 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 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 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 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西汉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
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 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 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 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 严助传》
并 叛乱结束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削弱藩国势力,从景 行 帝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至武帝时的“推恩令”与“左官 制 律”、“附益法”,诸侯国无力再对抗中央。武帝之后,王 国的疆域大大缩小,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 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
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为了加强 三 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将全国划 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探究]
根据史料二,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
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 构”的? [提示] 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
实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 向官僚制转变。
史料三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
(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 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 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主题二
史料一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秦汉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 秦朝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秦朝政府组织示意图
[探究] 上图反映了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分别是怎样设置的?有 何突出特点? [提示] 设置:反映了秦朝在中央建立起皇帝之下的三公九卿制 度;在地方,通过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特点:突 出反映了以皇权为中心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 ,实现了高 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 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 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探究]
据史料说明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
[提示]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
权制度,秦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论形成]
比较项
权力的来源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
贵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