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通史魏晋南北朝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 (2)前期统治 ①贞观之治: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武则天统治: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③开元盛世: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文化上大兴文治; 军事上改革 兵制 。
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 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2)士族政治: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 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 士族 。
(3)九品中正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 家世 、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 由吏部授官。 ③特点:重视家世、道德和 才能 。 ④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 。但后来只看重家世,逐 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4)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 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3.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 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4 世纪下半叶, 前秦 统一 北方,后被东晋击败。 (2)北朝政权更替
(3)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 ②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4)五代十国 ①唐朝灭亡: 907 年, 朱温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②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南方的九个割 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③周世宗改革:为后来 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学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通史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一、导——教师导入复习课(7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15分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大动荡、大融合。
2.经济:冶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出现;南北经济。
3.文化: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二)隋唐时期:581——907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
经济:(A)农业发展特点:1、经济重心2、农具的改进:、曲辕犁、钢刃铁农具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开始征税。
(B)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C)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三)宋代: 960——1279年;1.政治:宋代设参知政事;2.经济:①棉纺织业兴起,北宋有的明确记载;②各地名窑各具风格。
③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海上丝绸之路”。
3.文化:(1)理学:二程、。
(2)科技:指南针用于航海、传入欧洲;唐末宋初,火药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3)文学艺术: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词;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孟頫的书法。
政治--------三省六部制创制:创立于,完善于唐朝,历代沿袭。
内容: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意义:①;②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④标志。
政治--------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1)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目录】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第一节,中国六、三国两晋南北朝⒈政治。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②分裂。
③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⒉经济。
①江南开发。
②手工业。
⒊文化。
①农学。
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③宗教。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六、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曹丕建魏265被西晋取代,随后刘备建蜀汉263被曹魏灭亡,孙权建东吴280亡于西晋。
317西晋亡东晋建于建康至420年被南朝宋取代,随后齐梁陈相代,589年亡于隋。
439年北魏建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亡于北周,北周581年被隋取代,589年统一中国。
此一时期为南北民族、游牧农耕、中外文化大融合时代。
⒈政治。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农耕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由于属于寒冷时期,蒙古高原牲畜大批死亡,游牧民族南迁,进攻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汉族,汉族被迫南迁长江流域。
民族的迁徙,导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北方人民与南方人民的交流,中华文明出现新的孕育,为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条件。
②九品中正制。
1】内容:又称九品官人法。
内容主要有:A设置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人物品评,各郡设小中正官。
B品第人物。
中正官负责品评同籍士人。
品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品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C定品:即确定品级。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制,度除化九管品理,弃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课后思考: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了短短七十年左右的时间,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在与新冠病毒作斗 争的过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内容,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有哪些体现。
2.唐朝前期,诏敕由中书令主持起草,经由门下省审驳通过后 即可下发尚书省各部执行,尚书省并无审核驳回诏敕的权力;唐 朝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 因为 A.门下省地位下降 B.藩镇威胁君主统治 C.君主专制的发展 D.朝廷政务明显增多
答案 C
封驳权原本属于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唐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说明尚书省一 定程度上侵夺了门下省的职权,中枢机构相互制约的现象意味着皇权的发展,C项正确;门下省的地位 并未下降,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地方藩镇无关,排除B项;朝政繁多与题干现象无因果关联,排除D项。 故选C项。
3.唐朝盛行“干谒”之风,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许多 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 与抱负而获得举荐。这一风气 A.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 B.受汉魏时期选官制的影响 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 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 答案B
由“干谒”之风的特点“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与抱负而获得举 荐”,联系汉代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和曹魏政权实行的唯才是举,B项正确;打破门阀对仕途垄断的是科 举制,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在于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带来的社会变革,靠关系举荐的“干谒”与 考试入仕的科举制同时实行无法说明科举制高度完善,排除A、C、D三项。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 2012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比如, “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考点 1、物质文明1. 农业(1 耕作技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 ,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隋唐时期 , 江东地区出现 , 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车。
②唐代的车。
2. 手工业(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法。
(2 制瓷业 :①唐代形成两大系统。
②自唐朝起 ,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 远达洲、非洲。
(3 丝织业:技术精湛 , 吸收了织法和图案风格。
(4 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 到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 商业(1 时社会动荡 , 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 隋唐时 , 都市商业繁荣,市坊制度,出现、,“扬一益二”;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等。
考点 2、政治文明1. 三省六部制(1 概况:①时期 , 形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省体制。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下图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隋
陈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 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考题
2022·全国甲卷· 25
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2022·全国乙· 25
皇族分封
2022·广东.3
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
广东. 20
孝文帝改革(迁都) ——非选择题
2021·福建卷.3 2021·广东卷.2 2021·海南卷 .3 2021·山东卷.3 2021·湖南卷.3 2021·天津卷.2
2.政治: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以九品中正制选东魏官;士族北制齐度是突出的社会政 治34..现思民象想族;南文关国朝化系、家::北由民活朝长族跃期大,大交呈分融现北裂多,朝走元为向特统新征一的北 孝;多魏 文大儒民: 帝一统 改学族统一 革面封。北临建方佛国、、家道的挑繁战荣西魏奠并定取基得础新北。的周发展。 隋
三国正统观念 相权的转移,皇权的加强
唐代对修史的重视 隋唐时期南方开发 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 魏晋书法
时空坐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
北朝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隋
魏
西
西魏
北周
统
蜀
吴
晋
一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社会发展趋势: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280)
国 建立时 建立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 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 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 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 代北周,统一全国。
魏晋南北朝+讲义--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青西一中高三历史复习必修、选必修整合版04第4讲魏晋南北朝【复习目标】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承上启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总体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大动荡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政治: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的出现和民族大交融,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北方各族封建化;士族制度形成,贵族政治回潮;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思想:思想界异常活跃,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必备知识梳理】序:政权更迭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权更迭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合则利,分则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演进秦代:丞相、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设中书省、门下省;(目的:加强皇权;手段:迁移相权)(二)、士族门阀政治(魏晋至隋唐)1、含义:魏晋时期,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
魏晋南北朝(通史一轮复习)

(二)手工业 (灌钢法) (三)商业 草市 ⑴含义(特征) ⑵意义 (一)思想 (二)科技 (三)文学艺术
知识点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2、兴修水利:曹魏、北魏重视水利的兴修;
1、生产工具:(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 (一)农业:
(二)手工业:
1、丝织业: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 2、冶炼技术进步:南北朝的灌钢法。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不仅学会制作青瓷, 而且还创制出白瓷。
三、实质: 1.从社会发展角度——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 济转化。 3.从民族关系角度——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四、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2.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重点探究】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 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 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 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 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北朝留下的在瓷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堪称 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 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 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 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多重用儒士,发展 儒学,客观上说明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 选 B 项。
答案:B
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大分裂、人口大 迁徙、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d74e1e312b3169a451a446.png)
第4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
(220年—589年)
纵向: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横向:中国魏晋南北朝——西方西罗马走向灭亡
1
概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朝代
起止时间
主要都城
三国
220年—280年 洛阳、成都、建邺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十六国 317年—420年 建康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建康、洛阳
163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
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 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
11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 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视角2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 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①。伴随着少数民 族进入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 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 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 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②。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读史 ① ②
寓意“同宗同祖” 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 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改户籍;祭祀先代诸圣。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 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 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建立史 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
方向上由北向南迁徙
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 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 ② 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迁徙规模大、次数多, 参与人口多
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
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
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
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
的特征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 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 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门阀政治是魏晋时期出现的 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 态。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考点五: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 1.中华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①佛教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 融合。
东晋高僧法显前往天竺学习取经。 南朝范缜抨击佛教,统治者也几度灭佛。但佛教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②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③儒学新发展:玄学盛行。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 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 ➢ 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并卷入司马氏内战
➢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 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 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 长期混战...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1.门阀制度
(2)发展:魏晋形成—东晋兴盛—南朝衰落—隋唐逐渐瓦解 (3)标志: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 (4)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c.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d.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5.法律与教化:
(1)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 (2)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3)法律以亲属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 儒家的三纲五常。 (4)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 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明 ( ) ①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的游牧生活 ②当时内蒙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体现了北方民歌缠绵婉转的风格 ④属于一种新的乐府诗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③全面汉化
魏晋墓壁(砖)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 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作用: 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利于克服汉末以来豪强割据局面。 后期选拔标准变成仅重视门第出身,失去选 才意义。世家大族垄断选拔权,形成“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成为世族操纵政 权的工具。
(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调研)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
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比例 曹魏 26% 西晋 15% 东晋 4% 隋 唐 北宋 )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三、文化
4、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发展 东晋葛洪改造道教,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 仙体系。使之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2)佛教盛行 (3)反佛 范镇的《神灭论》从理论上打击佛教,北魏太 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灭佛。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深度思考
民族融合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占田制,西晋一朝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 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 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 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政府推行的土地分派制度。 东 汉末北方处于战乱,人口南迁,为担保国度钱粮来历,北魏孝 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宣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பைடு நூலகம்
4.江南经济开发的启示
【拓展认知】
士族门阀下的庄园经济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编户齐民下的自耕农经济,还有屯田制 和均田制,士族门阀控制的占田制和庄园经济。
屯田制:指的是使用士兵和农人垦种北方荒地,以取得队伍抚育 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西汉出现,曹魏鼎盛,西 晋消亡。
2、庄园经济(早期荫附制,中唐后是租佃制)
庄园经济:形成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逐渐 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魏晋形成高潮, 田庄的主体是:豪族、勋臣、贵戚,特点是 “闭门成市”和拥有私人武装。私人武装是造 成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混乱动荡和格局的重要 因素。中唐后演变为租佃制模式下的庄园经济。
庄园经济是士族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士族占 据社会大量田产,利用自身特权逃避赋税徭役, 庄园里的农民忍受着超经济剥削,从事集体劳 作,依附于士族地主。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真题导练 命题点:王羲之书法与现实的关系 (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 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 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 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高考复习通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一、总体阶段性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1、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实封王爵2、专制主义的加强:逐渐形成三省体制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出身门第影响:选官权利为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族融合加强.(2)改革措施:①经济上,均田制的推行具体内容: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历史作用:鼓励农民垦荒、未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②政治方面:㈠迁都洛阳㈡按照汉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自身政治制度㈢移风易俗、推行汉化(3)历史作用:北方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4)形式: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汉化(5)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6)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认识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
落后的征服者总被先进的文明反征服。
二、经济文明的发展状况: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农业的发展状况:(1)北方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使用耕耙技术(2)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展状况:官营手工业:灌钢法民营手工业:遭到摧残3、商业发展:比较艰难,仍得到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1、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封建文化得到继续发展具体表现:(1)三教并行: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吸收道教和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逐渐中国化,道教受到入学影响。
(2)北方各游牧民族政权大兴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2、科技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艺术:(1)书法艺术由自发走向自觉(2)楷书的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3)草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4)行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4、绘画艺术:绘画理论的发展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阶段性特征: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
1、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实封王爵
2、专制主义的加强: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选官依据:出身门第
影响:选官权利为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措施:
①经济上,均田制的推行
具体内容: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历史作用:鼓励农民垦荒、未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②政治方面:
㈠迁都洛阳
㈡按照汉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自身政治制度
㈢移风易俗、推行汉化
(3)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4)形式: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汉化
(5)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6)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认识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方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
落后的征服者总被先进的文明反征服。
二、经济文明的发展状况: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农业的发展状况:
(1)北方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使用耕耙技术
(2)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发展状况:
官营手工业:灌钢法
民营手工业:遭到摧残
3、商业发展:比较艰难,仍得到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
1、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封建文化得到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
(1)三教并行:
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吸收道教和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逐渐中国化,道教受到入学影响。
(2)北方各游牧民族政权大兴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科技的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由自发走向自觉
(2)楷书的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3)草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
(4)行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
4、绘画艺术:
绘画理论的发展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