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共52页
合集下载
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③佛教寺院多,在政治、经济上有很 大势力。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Biblioteka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Biblioteka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⑴佛教盛行原因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课件第4讲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探
究
点
汉代儒学的特点
一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 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 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①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 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 强大思想武器 影 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 响 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 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 和作用 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耕作 制度
以一年一熟为主
水利 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曹魏时改制的翻车 灌溉 用于_灌__溉__
2.手工业的进步 (1)政策: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 归官办。
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盐铁 目的
行业收归国家经营 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 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 内容 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王朝在全国 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 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作用 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2)成就:
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
冶金业 诗发明水力鼓风_冶__铁__工具水排;南北朝时出现 _灌__钢__法__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魏晋南北朝复习(正式课件)
B
16.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A.佛教教义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 《神灭论》的观点
A
17.南北朝时期,宗教广泛流行,在下列哪些 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①建筑 ②雕刻 ③绘画 ④哲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8.下列著作,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地理 和文学价值的是 A.《缀术》 B.《禹贡地域图》 C.《水经注》 D.《佛国记》
D
C
18.王充的《论衡》和范缜的《神灭论》两书的 共同点是 A.反对“天人感应”思想 B.批判佛教灵魂不灭的观点 C.对道教神仙方术予以批判 D.叙述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D
19.中国的一些封建政权曾多次“灭佛”,其主 要 原因是 A.广建佛寺,形成势力,威胁到统治者 B.传播佛学,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寺多僧多,影响国家收入和兵役、徭役 D.寺院敛财,引起社会广泛不满
B
27.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僧尼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 B.佛教思想为饱经战乱之苦的穷苦百姓 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之路 C.佛教在中国长期流传的必然结果 D.统治者要利用佛教限制其它宗教
B
28.佛教在南北朝时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荡 ②佛教的欺骗性 ③人民饱 受战争之苦 ④统治者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2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传播,对中国 影响不包括 A.绘画题材 B.建筑风格 C.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哲学斗争
C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但科 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领先 世界的成就,其原因包括:①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②少数民族的封 建化完成 ③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④建 立在领先世界的秦汉文化的基础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制,度除化九管品理,弃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11 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
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制演变及其成熟。
3
➢时空观念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南方
十 六
西国 晋
东 晋
北朝
东
北
北
魏
齐
魏
西
北
魏
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唐 朝朝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534年
265年
4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589年
4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官制度的发展
②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 道德素质 低下; ③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 心官为贵)社会观的发展。
7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 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 ;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8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用:
①相权三分,可互相制衡,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 皇权 , 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分工明确,形成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 高 行政效率 ;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11 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
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制演变及其成熟。
3
➢时空观念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南方
十 六
西国 晋
东 晋
北朝
东
北
北
魏
齐
魏
西
北
魏
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唐 朝朝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534年
265年
4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589年
4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官制度的发展
②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 道德素质 低下; ③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 心官为贵)社会观的发展。
7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 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 ;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8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用:
①相权三分,可互相制衡,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 皇权 , 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分工明确,形成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 高 行政效率 ;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下图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隋
陈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 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士族制度) 九品中正制 (3)门阀士族制度 士族: 士族制度:贵族化的官僚。庶族: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 表现: 形成原因: 演变历程: 评价: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士族制度(士族门阀制度)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以史为鉴
有人说现在的 公务员考试是 对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的批判 和继承,对此 应该怎么理解?
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等因素,舍弃其 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北齐《校书图》
敦煌莫高窟420窟壁画摹写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 透。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
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 ②水利灌溉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 ④赋税制度:租调制 2.手工业 ①冶铸:灌钢法 ②制瓷:成熟白瓷 3.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 思想:三教并存,相互影响,儒学为主流 2. 农学:《齐民要术》 3. 文学:志怪小说 4. 书法:自觉、王羲之 5. 绘画:顾恺之
——马克思
甘肃丁家闸十六国 墓壁画-牛耕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牛耕
甘肃丁家闸十六 国墓壁画-耙地
嘉峪关魏晋墓壁 画-耙地
北朝-黄釉绿彩四系罐 北朝-邢窑白釉深腹碗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 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从《齐民要术》看北朝历史
《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尤其是北朝时黄河 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农、林、 牧和部分手工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 精耕细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 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 农业生产经验:均田租调,耕耙耱 畜牧业技术: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 手工业技术:灌钢法、成熟白瓷
——《魏书·太祖(拓跋珪)纪》
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 多不能通,故弃其本语,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通史复习魏晋隋唐宋
在隋代和唐代以前以较完善的形 式重建了古典帝国,接着一个世纪的 相对和平与繁荣带来了使中国跃入比 汉代更高层次的发展。制度和文化的 发展惊人进展,这又促使社会有了更 多的发展。“唐宋是从古典时期向近 代早期的过渡”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隋唐篇
(581年——907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隋唐宋:(581—1271)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集中军权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分散 中央: 枢密使: 分军权 相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各州设转运使管财政
魏晋南北朝篇
(221年——581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史实梳理
一、政治上:1、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 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必1P15)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1P26) A 背景:民族融合、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B 内容:(1)、均田制 :内容、前提、影响、性质(2)、整顿 吏治:原因、内容、影响 (3)迁都洛阳 :目的、意义 (4)革 除旧俗 C 影响:(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 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 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D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两宋的政治:(自己先翻书整理一下) 1、中央:(必1P14) 行政——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宰相)、设参知政事(副相) 军事——枢密院(枢密使) 【中书门下、枢密院又叫“二府”】 财政——三司(三司使) 监察——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地方:路、州、县。 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1P40)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
中国
第4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
(220年—589年)
纵向: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横向:中国魏晋南北朝——西方西罗马走向灭亡
1
概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朝代
起止时间
主要都城
三国
220年—280年 洛阳、成都、建邺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十六国 317年—420年 建康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建康、洛阳
163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
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 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
11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 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第4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
(220年—589年)
纵向: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横向:中国魏晋南北朝——西方西罗马走向灭亡
1
概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朝代
起止时间
主要都城
三国
220年—280年 洛阳、成都、建邺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十六国 317年—420年 建康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建康、洛阳
163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
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 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
11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 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魏晋南北朝复习课PPT课件
B中外交往 D经济发展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 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 ③两次改革分别有什么重大意义?由此你 得到什么启示?
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
•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史实?
桓公最后取得了什么成就?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 尚军功…
①、材料中的“魏主”是谁?
②、材料提出了什么改革内容?
③、材料中的 “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④、材料反映的事件起了什么作用?
•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 出于黄帝,以土德(称)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首)也,宜改为元氏。诸功 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复姓,皆改之。”
1.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2.时间:220----589 3.特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魏
东
西晋
汉
蜀吴
南
方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隋 朝
南朝
东魏—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北周
通史复习:单元四:中华文明中民族的冲突与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和民族融合【课件】
——《晋书· 食货志》
(2)西晋的社会治理 政治:加强尚书台;分封诸王,其
军队成为地方武装; 门阀政治的初步 形成。
经济:废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①时间:太康元年(280年) ②目的:保证国家掌握适当土地
和财政收入。 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单元四:中华文明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特征: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皇权与中央集权;
南朝政治制度为隋唐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通过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政权 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认 识三国两晋南北 朝至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创新 、民族交融、区 域开发和思想文 化领域的新成就 。
1.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
六部制演变及其成熟。经济重心南移、
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 土地制度、中外交流、三教合流及文字
孙吴政权的盛衰: 稳定政局,发展生产(农桑业的发展) 东南豪族势力的发展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1)西晋的统一: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
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
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 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豪族,儒 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 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 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 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2)西晋的社会治理 政治:加强尚书台;分封诸王,其
军队成为地方武装; 门阀政治的初步 形成。
经济:废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①时间:太康元年(280年) ②目的:保证国家掌握适当土地
和财政收入。 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单元四:中华文明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特征: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皇权与中央集权;
南朝政治制度为隋唐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通过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政权 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认 识三国两晋南北 朝至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创新 、民族交融、区 域开发和思想文 化领域的新成就 。
1.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
六部制演变及其成熟。经济重心南移、
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 土地制度、中外交流、三教合流及文字
孙吴政权的盛衰: 稳定政局,发展生产(农桑业的发展) 东南豪族势力的发展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1)西晋的统一: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
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
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 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豪族,儒 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 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 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 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