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一、秦朝时期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时间:公元前221年。
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P7页。
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起源时间:春秋后期。
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
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
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
—《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
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古代史: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经济:1、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工商食官政治:分封制、宗法制文化: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前3世纪)经济:1、铁力牛耕2、土地私有制3、小农经济4、出现大量私商政治:商鞅变法文化:百家争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园220)经济:1、土地私有制在全国扩展2、商业发展(有时间和空间限制)3、丝绸之路政治:1、中央集权制2、中外朝制3、郡国并行制度4、察举制文化:1、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2、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北魏均田制与租佃制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化:儒家地位受到挑战,佛道盛行。
隋唐时期经济:1、曲辕犁出现2、制瓷业(颜色:南清北白)3、市坊分开,日中为市。
政治: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文化: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宋元文明(10~13世纪)经济:1、经济重心南移2、坊市界限打破,对外贸易发达政治:宋中央:二府三司、参知政治、三衙地方:文臣、转运使、通判元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开创陆王心学明清时期(14~19世纪)经济:1、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2、重农抑商3、海禁政策政治: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文化: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近代史:1840~1860经济: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近代共轭出现3、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4、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从同上口岸传入政治: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文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1860~1895经济:1、近代工业的创办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文化: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1895~1912经济:1、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形成3、社会生化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化:维新变法与三民主义1912~1927经济:1、民族工业出现过短暂春天,1919年后再次陷入萧条2、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政治: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共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3、国共合作4、北伐战争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1927~1937(土地革命)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政治: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思想:工农武装割据1937~1945(抗战)经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政治: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思想: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解放战争)经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政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思想: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政治:新中国成立、第一届人大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立、帝国主义对中共实行封锁,包围政策1956~1976经济:中共八大、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出现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政治:左倾错误、文革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文化:双百方针、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高考废止外交: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1972中美走向正常化(未建交)、1972年中日正常化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出现、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1978~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政治:民主法治、一国两制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恢复高考、《义务教育法》1986、科教兴国战略1995外交:不结盟、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亚太经合组织国际形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区域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 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 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 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 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 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 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 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 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 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 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
东汉末黄巾起义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
争斗的序曲。汉和帝后,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 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而东汉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 庄园势力的膨胀问题无力解决,人口也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没有跟 上人口增长,汉灵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
《九章算术》亦有其不容忽视的缺点:没有 任何数学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给出任何推导 和证明。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给《九 章算术》作注,才大大弥补了这个缺陷
《上林赋》写于武帝朝廷之上,是司马相如最著名的作品。《上林 赋》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 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在写作上,它充分体现了汉 大赋铺张夸饰的特点,规模宏大,叙述细腻。
改革内容的实质
不堪重荷,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朝廷下令各州郡自行募
兵,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基本镇压。 皇帝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也趁势崛起,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自此,藩镇坐大,东汉名存实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乱”,
中国通史具体介绍

中国通史具体介绍中国通史是指对中国历史从古代至现代的全面介绍和研究。
本文将对中国通史的各个时期进行具体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221年)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多神信仰王朝。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封建制度管理各个封建诸侯国。
春秋时期,诸侯开始逐渐壮大,并形成以鲁、齐、晋、楚、秦、燕、赵、韩、魏等国为代表的“八国”格局。
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封建诸侯国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秦为首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汉时期(公元221年-公元220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并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
东汉时期,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的对立。
西晋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世袭制政权。
三、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
南朝包括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周五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战乱和动荡,但也出现了许多文化繁荣的现象。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朝由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隋朝的开国之功是统一了南北朝时期分裂的中国,但其统治时间较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以征服东突厥和高句丽等北方战争为标志,疆域辽阔。
唐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也达到了顶峰,被誉为“贞观之治”。
五、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王朝。
十国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南汉、南唐、后蜀、南吴、吴越、闽国和南汉这十个割据政权。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动荡,频繁的战乱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国通史2 秦汉魏晋南北朝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魏晋南北朝部分要注意门阀与王权、寒门跟世家大族的势力消长线索。 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又很有趣味性,读过最好的通史书是卜宪群老师撰写的这套。 对这段历史了解比较少,这一本整体上来讲,连续性不强,读的过程中有点混乱。 其实我想了解的是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但此书中我并没有能看到完整的政权变迁,而且此书的行文也并 没有完全按照时间先后。 本想从历史中找寻“小南辰王”的足记,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把整本都看完了,还纠正了“北陈”实为“南 陈”,“南萧”实为“南梁”的错误!。 内容浅显易懂,有助于搭建历史大体框架。 有点像断代史科普读物。 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却意蕴深沉,强烈推荐历史爱好者用其搭建自己心中的历史框架,为阅读其他学术专著 做铺垫。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第一,奖励耕战;第二,建立法制;第三,打破宗法贵族制度,建立新型官僚制国家;第四,移风易俗,改 变秦的戎狄之风。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格局的最 后定型。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一方面第二种形式即由君主任命官僚进行管理 的县逐渐增多。而商鞅推行的就是第二种形式的县,它标志着秦国最早完成了从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 制国家的过渡。
五德终始说认为,世界由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周而复始构成。朝代更替也不例外。
目录分析
文前彩插
国家2011计划
让史学研究成果服 务于人民群众
探寻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为鉴光影为媒
影像版的中国历史 全书
1
《中国通史》 总目
2
秦国崛起
3
秦始皇统一中 国
4
楚汉战争
5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2. 熟悉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周: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分界,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两汉时期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3. 隋唐五代十国: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4. 宋元明清:宋朝的繁荣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扩张,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崛起与衰败。
5.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 难点: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中国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内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成果。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_随笔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阅读笔记目录1. 秦汉时期(1) (2)1.1 秦始皇统一六国 (3)1.2 秦朝政治制度 (4)1.3 秦朝经济文化 (5)1.4 秦末农民起义 (6)1.5 楚汉之争 (7)2. 汉朝时期(2) (9)2.1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0)2.2 汉朝政治制度 (11)2.3 汉朝经济文化 (13)2.4 王莽新朝与赤眉起义 (14)2.5 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 (15)3. 魏晋南北朝时期(3) (16)3.1 三国鼎立 (17)3.2 曹魏政治制度 (18)3.3 蜀汉政治制度 (20)3.4 吴国政治制度 (20)3.5 西晋政治制度 (21)3.6 东晋政治制度 (22)3.7 南北朝政治制度 (24)3.8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文化 (25)3.9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交流 (27)3.10 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文化 (28)4. 总结与思考(4) (29)4.1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意义 (30)4.2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教训 (32)4.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2)1. 秦汉时期(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巩固了统治地位,同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秦朝短暂统治的结束,在政治制度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汉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如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行等。
这些变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政治制度的影响,在秦朝时期,由于统一货币、度量衡以及修建道路等举措的实施,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92
西晋荀勖久任中书监,后迁为尚书 令,人往贺之,勖怒曰:“夺我凤凰 池,诸君贺我耶?”
《晋书》卷36《荀勖传》
南朝宋代文帝时,王华为侍中,经常与 皇帝接膝共语。孝武帝时,挑选侍中,讲究 风貌,其中何偃深受宠爱,与武帝形影相随 ,一次同辇而行,车过门坎,颠了一下,何 将倾倒,武帝马上将他接住。
——《洛阳伽蓝记》
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 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 符合中原的习俗。495年,孝文帝下 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 方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 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 诸北语,一从正音”,下令官员上朝 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 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 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 要降职。
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
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
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又被译为汉
语,保存流传下来。
原鲜卑姓氏 拓拔氏 拔拔氏 乙旃氏 达奚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独孤氏 贺楼氏 勿忸于氏 纥奚氏 尉迟氏
改称的汉姓 元 长孙 叔孙 奚 穆 陆 贺 刘 楼 于 嵇 尉
第二单元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 四、魏晋时期的政治 五、魏晋时期的经济 六、魏晋时期的文化
秦汉大一统时期 (前221——公元22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589年)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集《源远流长——史前文明与早期国家》概括:讲述了从起源到夏朝建立前各种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二集《创业帝王——启的生平与夏朝的建立》概括:介绍了启这位开创了中国世袭制度的创业帝王。
第三集《青铜时代的辉煌——商周文明的发展》概括:讲述了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发展。
第四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概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五集《大一统帝国——秦汉文明的崛起与融合》概括:讲述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与外族的交流。
第六集《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概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清谈之风对文化的影响。
第七集《隋唐五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讲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八集《宋元——疆域辽阔的王朝》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疆域辽阔的王朝的建立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九集《明清——封建社会的高峰与转型》概括:讲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峰以及向近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通史的集数和每集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概括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通史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视频平台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 修筑长城
•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旳万里长城。三次大规模修,第一次是 秦始皇,第二次是汉朝,第三次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旳都算上,全长有10万里 以上。
• 7. 开疆拓界 • 统一岭南 •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域。 •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域。开5尺道。 • 对匈奴旳战争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第三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旳灭亡
• 2.文景之治
• 1)文帝,高祖子 萧规曹随
• 发展农业 改革选举 减轻、赋税徭役 省刑罚 (淳于意,名医,被告庸医治死人,官府判处 “肉刑”,他感叹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 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文帝,反对肉刑,于是文 帝感动,宣告废除。
• 2)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处理同姓诸侯王问题, 晁错提议“众建诸侯少其力”,打着“清君侧” 反叛。
• 秦、西晋、隋属于三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之后 都出现了一种昌盛旳大帝国汉和唐,它们似乎 是一种过渡期。
• 1。秦旳暴政 • 1)严刑酷法 • 户籍管理,什伍法 ,5家为伍,10家为什,实
施连坐法,奖励举报(告奸)。一人犯法,罪 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 刑 德)。“囹圄成市,赭衣塞路”。
• 以命为制,以令为诏。
第二节 巩固统一旳措施
• 1.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 带有家族贵族制旳色彩
【时间表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 副本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代特征该时期包括了两个阶段: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秦汉时期是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结束后的“大一统”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确立并初步发展,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从停滞到恢复发展。
该时期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框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济制度也逐渐形成,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的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秦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制度:秦朝制定了选择和考察官员的制度以及严苛的法律——《秦律》公元前206年刘邦军“先诸侯至霸上”,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开始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汉武帝时(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颁布推恩令(1)推恩令。
背景:①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大大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②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中外朝制度。
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形成: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
于是,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通史融会(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结
束
通史融会(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结
束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 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 高峰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 中华文明在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 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结
束
(2) 汉朝的中央官制
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法各
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
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
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
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 成 形 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
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可 知 , 司 隶 校 尉 在 京 畿 监 察 不 避 权 贵 使得在京畿的权贵畏惧,这无疑有利于京畿地区的稳定 D, 项正确。 答案: D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 行政务的机关。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结
束
(二)郡 县 制 与 郡 国 并 行 制 1.秦 朝 郡 县 制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 概况 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 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制度 建立和健全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 保障 制度、朝议制度和监察制度。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朝代 南朝宋 南朝齐 南朝梁 南朝陈
时间 共60年 仅有24年
历史人物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 梁武帝 陈武帝 --陈霸
北朝
• 北朝时期自420年北魏前期开始,至589年 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 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 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 鲜卑人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南北朝
•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 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 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 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 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 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 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 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 北周五朝。
北 魏 兴 起
东魏与西魏对峙
• 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 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 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 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基本 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 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 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 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 已定。
东汉王朝
• 公元23年腐败的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覆灭。绿林 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史称玄汉,改 元更始,刘玄即汉延宗更始帝。公元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 为帝,沿袭汉朝国号,史称赤眉汉,建元建世,刘盆子即 汉昌宗建世帝,随后击败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 的汉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称帝,并诛 杀刘玄,是为汉光武帝,沿用汉朝国号,称建武元年,都 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于公元27年灭刘盆子赤眉汉,公元 36年灭隗嚣 、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光 武帝废王莽弊政,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 限制,史称光武中兴。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

2、原因:天灾人祸。魏晋之际北方气候发生变化,冷冻、干 旱、沙化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较安定,气 候温和,资源丰富;南方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能力拓展】
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认识
3、影响 (1)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生
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的发展。 (2)带来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民
【能力拓展】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认识
1、出现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豪强势力强盛影响国家政治,皇权统治依赖于 士家大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 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 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尚谈玄学之风。
1、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统一文字为小篆,汉代由黄老之学 到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 受到冲击。
2、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以高 超的工艺制造了“浑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
高考历史秦汉到魏晋知识点

高考历史秦汉到魏晋知识点古代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和魏晋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的统一时期,而魏晋时期则是中国分裂成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介绍秦汉到魏晋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点。
一、政治知识点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推行了集权统治、行政区划、法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代表性人物有秦始皇、李斯等。
2. 汉朝:刘邦建立的新朝代,开创了封建制度,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相对较为稳定,东汉时期出现宦官专权和地方割据等问题。
代表性人物有刘邦、武帝等。
3. 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身,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演义的时期。
魏晋时期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相互争斗。
代表性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等。
二、社会知识点1. 秦朝:实行丞相制、郡县制等行政制度,以农业为主导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标准。
开凿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2. 汉朝:设立太常、大鸿胪等官职,行中央集权制度。
使用黄金作为通行货币。
汉代崇尚儒家思想,实施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3. 魏晋:政治制度呈现分封割据趋势,各地方势力崛起。
推行分田制,削减豪族势力。
儒家思想衰落,兴起道教和佛教。
三、文化知识点1. 秦朝: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烧毁了大量古籍,形成了“焚书坑儒”的事件。
兴修了兵马俑、长城等工程,秦筑万里长城,开辟了丝绸之路。
2. 汉朝:文化基础稳定,广泛吸纳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汉文化。
兴修了都城长安、洛阳等,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农民地位。
3. 魏晋:文学艺术繁荣,出现了“乐府”民歌的创作。
兴起了琴棋书画四艺,形成了新的文化风尚。
佛教进入中国,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经济知识点1. 秦朝:推行均田制和收紧农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经济。
实现农业集约化和工业化,大力发展铁冶炼和冶铜业。
2. 汉朝:推行了分田制和井田制度,加强农耕生产和土地管理。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

小题验知
内容
“永宁元年,掸国 (今缅甸东北 )王雍由调复 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 ……自言我 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 秦。 ”
“从加那调州 (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 加拉湾西岸 )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 ,乃入秦,大秦国也。 ”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 趾(今越南北部 )七郡外夷比 (邻),又有水道
角度新颖 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
呼应热点 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
特定时期的 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特色现象 与民休息的 “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
民本思想 余货财”。 鉴古知今的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
家国情怀 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诸
影 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
响 的积极作用,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
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 强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 干 (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注重 辩证认识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
唯物史观 的影响。
关注
社会热 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
强点调 思辨判
断
,折射“三农”问题。 A 、C 、D 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 扰性,考生需综合推理判断。
新瓶 以儒学思想的历史传承创设新情境,实则考查的仍 老酒 是儒家思想。 素养 注重“历史解释”,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 立意 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价值 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引领 ,增强民族自信心。
历史通史整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秦汉时期的政治1、秦朝的政治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皇帝的命令称;①中央皇帝所用的玉称。
三公九卿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由总揽。
在中央,设置了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地方:郡县制。
A、秦统一六国后,丞相主张分封制,而李斯主张,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设立个郡。
他北击匈奴,南征南岭,设立闽中、、、四郡。
B、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的长官称,他们由皇帝。
C、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掌管教化,掌管司法,掌管赋税征收。
【总结】秦朝形成的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主张制度的基本格局。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①;②③;④秦灭亡的原因:3、汉朝的政治制度①中枢机构权力:汉武帝重用,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君主专制)弱。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背景:A、;B、推恩令内容:作用: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1、农业生产和水利的发展西汉推广,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水利:开凿了、等水利工程。
2、商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
汉武帝、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文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的背景:②③提出者:;当时的皇帝:内容:、、新儒学的特点:4、科学与技术①造纸术:时候,中国已经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纸,人称“蔡侯纸”。
②数学体系的形成:大约成书于东汉的一书,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中国古代的计数工具,早期采用的是,后来有了③医学的发展:东汉张仲景写出的,奠定了5、文学:汉朝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文体——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①1、孝文帝改革影响:2、农业: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期,用于灌溉。
3、思想:此时,、在民间广为传播。
4、科学技术:北魏所著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进行农业生产。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2讲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演进[线索·明]1.秦汉时期:秦朝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2.魏晋南北朝时期:(1)行政制度: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图示·解]二、秦汉至魏晋时期的经济[线索·明]1.秦汉时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与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实行。
[图示·解]三、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文化[线索·明]1.焚书坑儒: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3.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冲击儒学统治地位。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三公九卿具有民主色彩。
(×)提示:三公九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它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2.郡县制的创立是对分封制的否定;秦短期而亡是因为实行了郡县制。
(×) 提示:郡县制的建立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与进步,并非完全否定分封制,如西汉初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
秦朝之所以短期而亡主要在于秦朝暴政,与郡县制无关。
3.“汉承秦制”意味着汉朝完全继承秦朝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
(×)提示:“汉承秦制”并非完全继承,如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实行察举的选官制度等。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概述

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 (记载先君至二世的历
不占重要地位。其原因: 史)、《奏事》 20篇
? 1、秦朝是以武力建立 起的统一王朝,始终重
农重战,强调严刑峻法,
(秦代文献汇编,包括 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 山之文。
忽视学术文化。
? 2、焚书坑儒,使传统 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二、两汉时期史学发展 的原因
? 西汉后期, 曾求遗书于天下, 并刘向、刘歆等到人对秘 府藏书进行一次大规模整 理.
1、史官制度
? 1)太史令
? 秦设太史令,汉亦设太 史令。汉太史令与巫分 职,但仍兼“天时星 历”。“至汉武帝时, 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 为之,以掌其职。时天 下计书,先上太史,付 上丞相,遗文故事,靡 不毕集。”(《隋 书·经籍志 ·正史序》)
? 2)兰台令史
? 管理图书秘籍,典校秘书, 撰述纪传。这时史官与历 官分职,职务逐渐专门化。
记、旧事),丁(诗赋、图赞、汲 冢书)
史书独立成部,位列 第三。
? 3、李充《四部书目》 ? 《隋书 ·经籍志》及诸史志
四分法:经、史、子、集。
史书独立成部,位列 第二。
? 4 、《四库全书总目》 四分法:史部 15类:正史、编
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 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
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 史评
? 汉初就吸取秦亡教训,
? 东汉时 , 兰台、东观藏书更 倍于前 . 这些, 都推动了两
执行“文武并用”政策。 “汉兴,改秦之败,大
汉史学的发展 , 为正史的产 生和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收篇籍,广开献书之
路。 ……建藏书策,置
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
说,皆充秘府。”
(《汉书 ·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