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时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上:三教合一,诗歌繁荣,泽被东西,兼收并蓄,中 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一、隋唐宋元演变
1、隋:重建大一统(581-618) 581年统一北方,589年统一全国
2、唐:大一统及分裂割据(618-907) (1)唐朝前期疆域(安史之乱前:755年前)
(2)唐安史之乱:
(3)唐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
(三)隋唐商业成就 1、隋唐商业繁盛的表现: (1)货币:
①唐高祖:统一铸币,开元通宝(取消文书重量)
②唐朝:出现柜坊(类似银行)和飞钱(类似汇票), 便利商业活动。 (2)市:
①唐朝:形成严格的坊市制度,坊市分开,时间和空间 严格管理,有专门负责机构 ②唐后期:时间打破,出现夜市
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 经商。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市坊限制,也不再限 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在繁华城市不论白天还是夜 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2、土地赋税制度:
(1)隋到唐中期:均田制(唐前期走向衰落) (2)隋到唐中期:租庸调制
租:田租 调:缴纳绢或布 庸:用绢或布代替徭役
(3)唐中期:两税法
①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时间:780年,唐德宗准许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
③形式: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交税
(二)监察制度
1、监察百官隋朝中央的监察机构为御史台,监察官员为 御史大夫,唐代继承了隋朝监察制度
2、监察皇帝,谏官制度,由门下省负责
[教材补遗]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 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 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孙中山对科举制的借鉴:“五权宪法”中的“考试权”
考点:科举制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
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பைடு நூலகம்者”参加科举;
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
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
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1、隋唐中央官职完善:三省六部和御史台
(1)时间:逐步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
隋朝,完善于唐朝
吏部
(2)结构:
皇帝 (权力中心)
户部 礼部
兵部
御史台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刑部
(监察)(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 工部
政事堂:中书门下 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3)特点:笔记
(4)作用:笔记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 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 ,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 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 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
二、隋唐政治制度成熟
(一)隋唐君主专制成熟(中央)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考试取士 (2)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明经和进士两科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方式的公平性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范围的广泛性
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时间的延续性 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
3、科举制的评价,笔记
[辩]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 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 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 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 的加强。
西方政治精英中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政客的,经考 试进入权力体系的职业技术官员,即现代西方政体中的所 谓“文官”(亦叫“公务员”)。 “文官考选制”的实 质是将“业务标准”引入政治录用,以利于统治效率的提 高。西方文官制度中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在形式上也与当 年中国的科举制有相似之处。现在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考 选中的公开竞考,多级考试、逐步淘汰等原则和方式都直 接继承了中国的科举制。
(2)唐太宗:设十道监察地方(监察权)
(3)安史之乱后:
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
①道统领州县,掌握行政权; 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
形成道—州—县三级; ②重置节度使
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 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
(4)唐后期:
一大缺点。
①节度使割据地方,形成藩镇(方镇)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
【藩镇割据的特点】 ①拥兵自重,对抗中
A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
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
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
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
(二)隋唐中央集权强化(地方)
1、隋唐地方官职完善:道与藩镇
(1)隋和唐初:取消郡,地方形成州—县两级
(3)城市: 唐朝:城市经济功能明显: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 为典型商业城市;中唐出现“扬一益二”的局面; (4)对外贸易: ①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②唐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 ,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钱的官吏常常欺压、勒 索百姓等。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 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 承包给商贾, 分都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 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 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 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三)隋唐选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
科举制度——依据“才学” 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 力壮大);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 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 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 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历程:(1)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 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 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 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 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 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 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 鉴价值。(6分)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从1570年至1870年,英国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 籍就达70多种。英国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 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英、美等国效仿 中国科举制,建立了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政府官员的“ 考选制”,率先进行官员任免改革。“考选制”的建立, 意味着西方政治体制中文官政治的产生。
央,割
据一
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 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
方;
在此一制度上。
②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
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
区别 府兵制
募兵制
士兵 兵农合一 性质
职业士兵
器粮 来源
士兵自备
国家供给
兵将 关系
兵将分离
隶属关系
影响 农民负担沉重 农民负担减轻
加强集权
军阀割据
其次,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牵制、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 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 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 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 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 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 、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 构。
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借鉴了中国“科举 制”。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
世界影响:科举制度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产生 过较大的影响, 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作用,英国在工 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办法,推陈出新,创设了文官 制度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 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 中国的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实,他们 所盛赞的也是我们现在所继承的科举制度的精髓即“公 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 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 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官商分利 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 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 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 因此官商分利政策有利于民营商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绚烂帝国与隋唐变革
阶段特征
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 度推动了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的形成,但到后期中央集权 有所弱化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 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 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 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 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 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 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 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 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 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 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 步性。(8分)
C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三、隋唐经济繁盛
(一)隋唐农业成就
(1)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完善 ,为后代所沿用。(标志中国传统耕犁技术定型)
(2)灌溉工具:唐朝出现筒车(水力) (3)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在唐代成为生活必 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11
考点:隋唐君主专制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
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
,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
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省六部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 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抑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 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正宰相崇高 的职衔,所以便易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 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 ,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 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④意义:A、改变人头税为主的收税标准,放松人身控制; B、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C、古代中国一次重要的税制改革;
⑤问题:土地兼并不再限制,越演越烈。
(二)隋唐手工业成就
1、制瓷业:
(1)唐朝:①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 ②创制秘色瓷 ③唐三彩(陶器!!!!!!!!!)
2、纺织业:(1)唐朝:丝织业吸收波斯风格;
一、隋唐宋元演变
1、隋:重建大一统(581-618) 581年统一北方,589年统一全国
2、唐:大一统及分裂割据(618-907) (1)唐朝前期疆域(安史之乱前:755年前)
(2)唐安史之乱:
(3)唐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
(三)隋唐商业成就 1、隋唐商业繁盛的表现: (1)货币:
①唐高祖:统一铸币,开元通宝(取消文书重量)
②唐朝:出现柜坊(类似银行)和飞钱(类似汇票), 便利商业活动。 (2)市:
①唐朝:形成严格的坊市制度,坊市分开,时间和空间 严格管理,有专门负责机构 ②唐后期:时间打破,出现夜市
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 经商。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市坊限制,也不再限 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在繁华城市不论白天还是夜 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2、土地赋税制度:
(1)隋到唐中期:均田制(唐前期走向衰落) (2)隋到唐中期:租庸调制
租:田租 调:缴纳绢或布 庸:用绢或布代替徭役
(3)唐中期:两税法
①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时间:780年,唐德宗准许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
③形式: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交税
(二)监察制度
1、监察百官隋朝中央的监察机构为御史台,监察官员为 御史大夫,唐代继承了隋朝监察制度
2、监察皇帝,谏官制度,由门下省负责
[教材补遗]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 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 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孙中山对科举制的借鉴:“五权宪法”中的“考试权”
考点:科举制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
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பைடு நூலகம்者”参加科举;
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
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
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1、隋唐中央官职完善:三省六部和御史台
(1)时间:逐步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
隋朝,完善于唐朝
吏部
(2)结构:
皇帝 (权力中心)
户部 礼部
兵部
御史台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刑部
(监察)(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 工部
政事堂:中书门下 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3)特点:笔记
(4)作用:笔记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 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 ,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 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 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
二、隋唐政治制度成熟
(一)隋唐君主专制成熟(中央)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考试取士 (2)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明经和进士两科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方式的公平性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范围的广泛性
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时间的延续性 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
3、科举制的评价,笔记
[辩]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 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 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 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 的加强。
西方政治精英中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政客的,经考 试进入权力体系的职业技术官员,即现代西方政体中的所 谓“文官”(亦叫“公务员”)。 “文官考选制”的实 质是将“业务标准”引入政治录用,以利于统治效率的提 高。西方文官制度中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在形式上也与当 年中国的科举制有相似之处。现在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考 选中的公开竞考,多级考试、逐步淘汰等原则和方式都直 接继承了中国的科举制。
(2)唐太宗:设十道监察地方(监察权)
(3)安史之乱后:
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
①道统领州县,掌握行政权; 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
形成道—州—县三级; ②重置节度使
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 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
(4)唐后期:
一大缺点。
①节度使割据地方,形成藩镇(方镇)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
【藩镇割据的特点】 ①拥兵自重,对抗中
A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
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
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
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
(二)隋唐中央集权强化(地方)
1、隋唐地方官职完善:道与藩镇
(1)隋和唐初:取消郡,地方形成州—县两级
(3)城市: 唐朝:城市经济功能明显: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 为典型商业城市;中唐出现“扬一益二”的局面; (4)对外贸易: ①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②唐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 ,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钱的官吏常常欺压、勒 索百姓等。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 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 承包给商贾, 分都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 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 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 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三)隋唐选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
科举制度——依据“才学” 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 力壮大);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 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 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 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历程:(1)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 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 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 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 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 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 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 鉴价值。(6分)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从1570年至1870年,英国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 籍就达70多种。英国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 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英、美等国效仿 中国科举制,建立了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政府官员的“ 考选制”,率先进行官员任免改革。“考选制”的建立, 意味着西方政治体制中文官政治的产生。
央,割
据一
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 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
方;
在此一制度上。
②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
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
区别 府兵制
募兵制
士兵 兵农合一 性质
职业士兵
器粮 来源
士兵自备
国家供给
兵将 关系
兵将分离
隶属关系
影响 农民负担沉重 农民负担减轻
加强集权
军阀割据
其次,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牵制、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 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 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 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 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 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 、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 构。
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借鉴了中国“科举 制”。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
世界影响:科举制度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产生 过较大的影响, 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作用,英国在工 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办法,推陈出新,创设了文官 制度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 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 中国的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实,他们 所盛赞的也是我们现在所继承的科举制度的精髓即“公 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 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 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官商分利 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 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 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 因此官商分利政策有利于民营商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绚烂帝国与隋唐变革
阶段特征
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 度推动了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的形成,但到后期中央集权 有所弱化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 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 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 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 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 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 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 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 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 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 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 步性。(8分)
C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三、隋唐经济繁盛
(一)隋唐农业成就
(1)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完善 ,为后代所沿用。(标志中国传统耕犁技术定型)
(2)灌溉工具:唐朝出现筒车(水力) (3)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在唐代成为生活必 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11
考点:隋唐君主专制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
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
,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
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省六部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 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抑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 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正宰相崇高 的职衔,所以便易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 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 ,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 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④意义:A、改变人头税为主的收税标准,放松人身控制; B、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C、古代中国一次重要的税制改革;
⑤问题:土地兼并不再限制,越演越烈。
(二)隋唐手工业成就
1、制瓷业:
(1)唐朝:①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 ②创制秘色瓷 ③唐三彩(陶器!!!!!!!!!)
2、纺织业:(1)唐朝:丝织业吸收波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