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妆饰文化
隋唐五代时期的妆饰文化
斜红 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行如弦月,复杂者状是
伤痕。这种面妆属于一种缺陷美,自晚唐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面靥 跟花钿的材料是一样的,只是多粘贴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
面部。 元稹《恨妆成》
唐代唇妆
檀口 浅红色唇脂,称为“檀口” 。 朱唇 有大红色,称为 “朱唇”,亦称 “丹唇”。
绛唇
唐代妇女还非常喜欢用深红色(即檀色或浅绛色)点唇, 即成 “绛唇”。
以乌膏涂染嘴唇。
嘿唇
唐代除了唇色丰富外,妆唇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但总的 来说依然是遵循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为尚。
唐代面妆
唐 代 眉 妆
历 代 妇 女 唇 形
唐 代 面 饰
唐 代 女 子 发 式
晚唐时期女子发式
元稹《恨妆成》
堕马髻
二.梳妆——头饰
样式:常用、钗、胜、步摇,另外还有翠、
花等。 簪:“玉搔头”或“碧玉簪”。 钗:由簪演变而来,钗是双股,簪是单股。 运用模压雕刻剪凿等方法,作出精美花纹, 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 钗中珍品:“摩羯纹银钗”和“迦陵频迦鸟 纹金钗”——继承传统风格,工艺精巧,融 入佛教信仰的文化内涵。
侧翻转。其髻高耸而顶部向一侧倾斜。
唐 代 初 期 女 子 发 式
古代诗歌典籍中关于发式的记载
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中华古今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
一云堕马髻余形也。”这说明倭堕髻和堕马 髻相似,同属低髻。 唐代亦流行“假髻”,也称“义髻”。 《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喜欢头戴假髻,并 好着黄裙。 ——天宝末年童谣唱道:“义髻抛河里,黄裙 逐水流”。
步摇: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
隋唐时期为什么会盛行妇女妆饰之风?以哪些发髻为主?
隋唐时期为什么会盛行妇女妆饰之风?以哪些发髻为主?隋唐时期妇女的妆饰之风盛行,发髻式样和首饰种类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化妆术日益精进,超过前代。
人们对妆饰有强烈的追求,往往宫中有什么新式样流传出来,民间竞相仿效,很快成为全社会的风气。
妆饰的发展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仪表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相对的稳定和改善。
发髻隋唐时期妇女发髻的式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据段成式《髻鬟记》、宇文氏《妆台记》等文献,以及绘画、考古发现可知,妇女发髻有四五十种之多,其中最具特点的有高髻、花髻、椎髻、双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双髻等。
髻鬟之上,又用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作为装饰,所以又有"宝髻"之称。
妇女妆饰好追求时尚,许多流行的发髻大都由贵族妇女的倡导所致。
唐朝初年,发髻在隋代平顶式发髻基础上,略有加高,有"半翻"、"反绾"等样式,其中最具特点的"半翻髻",便是唐高祖时从宫廷中传出来的。
天宝年间以后,贵妇中流行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
《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尝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
天宝末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①杨贵妃好"义髻"便带动了义譬在社会上的流行。
唐僖宗时,宫人的束发都很紧、很高。
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他逃至四川成都,同时把发根紧束向上梳出的发髻式样,也传至四川,"蜀中妇人都效之",时谓之"囚髻"。
发髻的式样因人们年龄、婚姻、职业等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时,未婚女子梳双髻。
双髻又称"双螺髻",是将头发梳于头顶的两侧,所以又叫"丫髻"、"丫头"、"丫环",这成为未婚女子的代称。
同时,奴婢头上大都梳双髻,这从敦煌壁画中可以找到证明。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一)1 2 3隋唐五代妇女服饰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
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
本图为梳“单刀半翻髻”,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
左图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
右图为隋唐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左1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
左2穿襦裙、半臂的妇女(陕西西安西郊出土三彩泳)。
左3麻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左4蒲草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
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
隋代幞头较简便。
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
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
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
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左1图为巾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左2图为“平头小样”巾子(四川邛崃石雕)。
左3图为“英王板踣样”巾子(陕西咸阳出土陶俑)。
左4图为“开元内样”巾子(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
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
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
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
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
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第8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妆容-【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南北朝是一个割据的 时代,也是很多少数 民族元素与汉元素融 合的时代。
身上都呈现出一种充满神仙气的超脱与自在之美,而这个时代的 女性妆容,也体现出既无所禁忌、又轻最初多用米粉、胡粉掺落葵 子汁调和,呈浅紫色。相传 为魏宫人段巧笑始作。晋崔 豹《古今注》载:“魏文帝 宫人绝所宠者,有莫琼树、 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四 人,日夕在侧。……巧笑始以 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 以现代化妆的经验来看,黄 脸者,多以紫色粉底打底, 以掩盖其黄,这是化妆师的 基本常识。或许段巧笑正是 此妙方的创始人呢!
仙蛾妆 一种眉心相连的眉妆。在眉妆上,魏晋南北 朝最为流行的仍然是汉代的蛾眉、长眉与广 眉。晋代的《古今注》中便写道:“今人多 作娥眉。”此时的长眉在汉代的基础上更有 发展。《中华古今注》亦云:“魏宫人好画 长眉,今作蛾眉惊鹄髻。”文人诗赋中,有 曹植《洛神赋》中“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的赞辞及南朝吴均的“纤腰曳广袖,半额画 长蛾”等。可见,此时的长眉,不仅仅只朝 “阔耳”的方向延伸,且已然是连心眉了。 长眉既是一个时代的审美主流,又蕴含着复 古之情。至于广眉,在十六国时期出土的一 系列女乐伎壁画中多见广眉,其所展现的旷 达随性的气质,在今天看来依然动人。
晕红妆 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 比较浓艳。温庭筠《靓妆录》 中记载有:“晋惠帝令宫人 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 又作晕红妆。”
紫粉复原品,李芽制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 卷五:“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 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 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染鹅黄的颜料选择上,姜 黄十分适宜。姜黄染色后 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附着 力强而且非常透明。一千 多年前,姜黄(粉)就作为 药品陆续被记录在古印度 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 泰米尔古医学著作《悉达 医学》等诸多亚洲古医学 书籍中。印度人民自古认 为姜黄粉内服有助于祛除 疾病,外用则可以改善肤 质。
唐代妆容知识点讲解整理
一、唐代妆容简介(一)简述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
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
妆容有:白妆、红妆。
分为:面妆、眉妆、唇妆、面饰等。
从隋唐时期开始,妆面比较繁复,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面白,腮红,唇朱之外;还有花钿、面靥、斜红等修饰。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盛行追求时髦,特别是教坊妓院都是浓妆艳抹,刻意修饰。
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红妆中最浓艳者,称“酒晕妆”也称“醉妆”;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的面妆名为“桃花妆”。
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
故名。
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妆为“飞霞妆”。
隋唐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
(二)唐妆的妆面:大气,艳丽,以线条为主,颜色以桃红,紫红均可,整体显得妩媚动人即可。
粉底:稍白,使脸型丰满,圆润。
定妆可稍厚一些。
眼部:眼线夸张,,眼尾略向上翘,眼影顺眼线斜面延长,重点在眼尾,假睫毛浓密,有的甚至把眉毛延长至鬓角,使人觉得更加妩媚。
眉毛:也可上扬,显出一些霸气。
但最后还是应模特而定。
现在的影楼很少有把眉毛画上扬的,都是根据情况而定。
最早唐朝时娥眉,初唐时期是“柳叶眉”,中唐时期是“八字眉”,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
唇:以红色为主,画花瓣嘴,用一品红,桃红,玫红都可以。
腮红:可搭配眼影和唇,沿发际线边缘协向晕染。
二、唐代化妆顺序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一)敷铅粉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隋唐造型文化
隋唐服饰
•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 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 是封 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代统一 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 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 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 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个时期吸收印印度和伊朗文化, 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 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 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那时的 强盛。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 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 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 的常服是胡服(即鲜鲜卑装)系 统,。
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 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 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 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 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唐代的“袒胸装”主要由之 前的传统襦裙演变而来,最突出的特点是袒领的出现。领口开的非常低且大,可 以看到女性的乳沟 这种服饰形态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坦露以此展示女性丰满 的胸部,据考证在盛唐时期只有贵族女性才能穿开胸衫,嫔妃公主允许袒露胸部, 歌舞妓女也可以裸胸取悦人,但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是不允许的。
谢 谢 观 赏!
2010级戏美 班 级戏美1班 级戏美 李莉
五、隋唐军事服装
•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 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 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 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 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 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 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 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 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 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 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 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 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 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 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 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 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 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 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 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 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隋唐五代女子冠服与妆饰
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 “宽袖”。民间下层妇女多为 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 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 宽袖并存。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 “女式大袖衫”可谓 之一。大袖衫一词本 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
• 襦的袖子:初期有宽窄二式,盛唐以后,因胡服影响逐渐 减弱而衣裙加宽,袖子放大。文宗即位时,曾下令;衣袖 一律不得超过一尺三寸,但“诏下,人多怨也”。反而日 趋宽大。 •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唐代女子着衫, 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 •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 织品。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男装
• •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的 剧照
胡服
• 五代时期的女服,在晚唐基础上愈显秀丽精 致,较之晚唐宽衣大袖而渐为窄细合体,较 之唐女披帛越发加长取狭,有的长至三四米, 从而形成一条飘带。裙腰已基本落至腰间, 裙带亦为狭长,系好后余截垂于裙侧。众多 女子着装风格的渐变,简单来概括,即盛唐 之雍容丰腴之风,至五代已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 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披帛,当从狭而长的帔 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 • 发式与面靥:唐代女子发式多变,常见的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 椎、螺等近三十种,上面遍插金钗玉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这 些除在唐仕女画中得以见到以外,实物则有金银首饰和绢花。 • 隋唐五代妇女发式变化多端:日常发型有丫髻、双鬟望仙髻、双垂髻、 乌蛮髻、回鹘髻、半翻髻、螺髻、高髻、翻刀髻等多种样式。隋代至 中唐时,女性所插戴的头饰较少,多是简单插少量簪、钗、步摇、梳 篦等,又有花冠、玉叶冠、凤冠等冠饰。至晚唐五代时,女性发髻上 发饰数量增加,且发饰体积亦较大。此外,唐代妇女出行时会戴上羃 离、帷帽 • 眉形: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卢照邻诗中有“纤纤初月上鸦 黄”,虞世南诗中有“学画鸦黄半未成”等句。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 短,据说唐玄宗曾命画工画十眉图,有鸳鸯、小山、三峰、垂珠、月 棱、分梢、 烟、拂云、倒晕、五岳。
隋唐五代服饰
• 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 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 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 》卷五十之“众缬”:“今 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 如此方蜡点缬也。”“缬” 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 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 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 重大进步。
二、唐绫宋缂新品纷呈
隋唐的纺织物有丝、麻、棉等,但 仍以丝织品为衣料的主体。隋代的丝织品 存储于洛阳的数量之多,到隋代亡国十多 年后,丝织品都没用完,而唐代的丝织品 每年更是以千万匹计。这些丝织品中有各 地的精品,如剑南、河北的绫罗;江南的 纱;常州的绸;润州的绫;益州的锦。
一、纺织印染的空前发展
• 唐代的纺织品主要是麻织品和丝织品两大 类。丝织品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其次 是四川,然后是江南地区。除了遍及全国 的民间纺织业之外,唐代还建立了庞大的 官府丝织业机构少府监下的染织署,署下 辖25个作坊 。 唐代还创造出了“蜡缬”, 即蜡染工艺。用蜡在织物上绘成图案,浸 在染料中人染。人染时产生的不规则裂纹, 形成独特的民族装饰效果。现今云贵等地 区的蜡染织物,可以说是唐代的遗迹。
二、唐代官服
唐代虽然沿袭了汉魏旧 制——群臣二十一种等级的 “正服”,但其中真正能广泛 体现国家权威与分别官员品阶 且最具时代特色的,惟 有官服。
皇帝服饰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通天冠、翼 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 的礼服和礼帽。礼帽,外表黑色,里面浅红,帽两边 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 皮镶边,里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身带鹿卢 剑,白玉双佩。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 纳后、元日受朝贺、林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 的礼帽,垂白珠12旈,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 下裳大红,绣有12章纹。通天冠(形似卷云,又叫卷 云冠)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它比以往 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24梁,附蝉12首,加珠翠、金 博山,异黑介帻承冠。
唐代妆容发式(周艺老师课件)
分解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贴面靥
描斜红
涂唇脂
眉妆
隋唐眉妆是多种多样的,开辟了中国历史 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时期, 打破了柳叶眉的审美局限,创造了很多形 状夸张的眉形,各种长眉、短眉、蛾眉、豆眉、 阔眉、短阔眉、一字眉等交替流行。
►
► 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
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
► 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
► 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
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 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 大撮晕缬(xie)团花,袒胸露臂。
► 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 的面妆名为“桃花妆”。 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 故名。
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 妆为“飞霞妆”。
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 (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 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 为飞霞妆。”
隋唐一度流行过“白 妆”,即只施粉,不 敷胭脂。
唐代妆容发式
主讲:周艺
以胖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导性
标准。 ►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 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
倾向。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 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 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 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 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这时期还有一种特殊妆式称为“紫妆”。
《中华古今注》记载魏文帝所宠爱的宫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当时这种妆法尚属少见,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意识。
历史趣闻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之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五代服饰之特点
导语: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免冠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隋唐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
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免冠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隋唐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得到了逐渐地恢复。
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免冠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竟呈的局面。
文明先进而富庶强大的中国是当时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在长安有各国使臣、商人,有胡人所开的店铺。
汉唐都有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而汉代中外直接交往还只限于中亚、印度,最远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达波斯湾。
隋唐时,尤其唐朝,中国与中近东、印度、日本、南洋群岛的联系大大加强。
商人、使臣来往不绝。
满载货物的商船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扬帆航驶,大队的骆驼、马匹奔驰在丝绸古道之上,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西传,印度、中亚文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如服饰、习俗、饮食、语言、艺术、科学、历法、数学、医药、各种宗教、物产纷纷传入中国,勇于并善于接受有益新鲜事物的隋唐皇朝和中国人民,通过吸收外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女子服饰
《中国民俗史.隋唐卷》【女子篇】唐朝的女子十分爱美,尤其是上层贵族以及宫中的女子。
因此,唐朝流行于市井的时尚,都是从宫中流传开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宫中的嫔妃、皇族是引领时尚的先锋。
一、妆容一般妇女面部化妆是搽白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为底,显得皮肤白皙细嫩,两腮涂胭脂红,搽胭脂后白里透红,使女性更加妩媚动人。
(一)花钿、额黄、面靥1、花钿她们在眉间贴花钿,俗称“花子”,亦称为面花、贴花,是贴在脸上、眉间的小装饰,所谓“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
在唐代,花钿的样式颇多,有菱形、圆形、月形。
各种美丽的花钿,如下:在唐朝制作花钿的材料,可以是纸、锡箔、鱼鳞、茶油花饼等,以梅花最为多见。
而以蜻蜓翅膀最为特别。
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参考百度2、额黄额黄妆盛行在南北朝和唐朝,用黄颜料画月形,宫中尚鸦黄和蜂黄。
额黄是在额头涂上黄粉。
这种黄粉应该是以植物或矿物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涂抹在额头成为风尚,涂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蔚为时代风尚。
唐朝诗人笔下将涂黄称为“粉蝶蜂黄”之美。
李商隐诗云:“何处拂胸资粉蝶,几时额黄籍蜂黄。
”黄装可涂于额头、眉间、眉上。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
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
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
《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
”3、面靥面靥是用丹红或墨色在脸颊上点痣状圆点,或钱状、星形的一种流行化妆方式。
面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唐朝妆容PPT课件
授课:XXX
10
描斜红:
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2021/3/25
授课:XXX
11
涂唇脂:
点唇即所谓“朱唇”,相当于现在的 画口红。有意思的是她们不是把整个嘴唇 涂成红色的,而是只涂嘴唇中间的一部分, 看上去嘴唇显得特别小,像樱桃小嘴。
2021/3/25
授课:XXX
12
唇 妆 式 样 图
唐朝妆容介绍
2021/3/25
授课:XXX
11制版1班 李姗
1
妆容有:白妆、红妆。 分:面妆、眉妆、唇妆、面饰。
唐五代面妆,以浓艳的红妆为主流,许多贵 妇甚至将整个面颊,包括上眼睑乃至半个耳 朵都敷以胭脂。
2021/3/25
授课:XXX
2
唐朝女子的妆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 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 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唐代女 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 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2021/3/25
授课:XXX
5
抹胭脂:
胭脂是用各种花瓣研制而成的,颜 色多为红色,所以制胭脂的材料多为粉色 或红色的花瓣,像桃花等,并且也选带香 味儿的花瓣,取一些置于钵内,捣碎,然 后乘出来,晒干即可用了。擦于脸蛋两颊, 使脸蛋略显红晕,光彩照人,看上去更加 有魅力、更加有精神。胭脂在我们现代也 有,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现在叫腮红。
2021/3/25
授课:XXX
3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贴2面021靥/3/25 描斜红
授课:XXX
涂唇脂
分 解 唐 代 妇 女 化 妆 顺 序 图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
所以有无数样式的发髻,无数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花样,奇光闪烁的珠宝,装点在发髻上。
这是元气充沛的年代,令无数后代的妇女艳羡。
隋炀帝时,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宫女梳有九贞髻、侧髻,还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谣》说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
”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态。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
”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唐代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图)唐代妇女的发髻则更多。
既继承了前代的高髻、灵蛇髻、盘桓髻、云髻、鬟髻、蝉鬓等,也创制了不少发髻式样。
她们喜欢拥有丰满的身材,也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
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
后来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故。
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图七)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的一幅壁画上就有,以红帛带系结。
(图九)也有绾在脑后的,随意变化。
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代《千手千眼观音图》上的一位女供养人,梳一个挽在脑后的椎髻,配插花钿、花叶形钗、白角梳,左右各插两搏鬓,显得更加华丽。
(图十)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
”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如长安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就是,很有高耸俊伟的气概(图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面妆
酒晕妆 红妆中最为浓艳者当属酒晕妆,亦称“晕红妆”、 “醉妆”。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 桃花妆 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的面妆名“为桃花妆”。 飞霞妆 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妆便是“飞霞妆”。这种面妆是 先施浅朱,然后以白粉盖之,有白里透红之感。因色彩浅淡, 接近自然,古多用于少妇使用。 另有啼妆、泪妆、白妆、血晕妆、北苑妆等另类妆面。
唐 代 面 饰
唐代初期女子发式
发式风格 简洁 高髻
反绾髻 这种发髻因做法不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双高 髻的形式, 一种不属于高髻只是集发于后,绾成一髻,然后 有发反绾至顶。 惊鹄髻 做法是将长发编盘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用棉 或丝带缚住,耸竖于头顶。 螺髻 有双螺髻,单螺髻之分。双螺髻(包括双鬟,双髻) 即处女之标志,出嫁后则绾合为一。 双环望仙髻 是有正中分发,将头发分成左右两股,于底部 各扎一结,然后将发弯曲成环状,发稍编入耳后发内,也是 少女发式的一种。 半翻髻 梳发时自下而上,掠至头顶,然后朝一侧翻转。 其髻高耸而顶部向一侧倾斜。
唐代面妆
唐代眉妆
唐代眉式种类繁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眉 式造型最为丰富的辉煌时代。 柳叶眉 形如柳叶状的眉形,时称 “柳叶眉”。 月眉 初唐女子多喜宽而曲的月眉,这是一种比柳叶眉略宽, 比长眉略短的眉式,形状弯曲如一轮新月。 桂叶眉 这是晚唐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眉形,特点是浓而阔。 另有阔眉、远山眉、蛾眉、青黛眉、八字眉、啼眉等眉形。
唐 代 初 期 女 子 发 式
盛唐时期女子发式
盛行假髻 因为有了义髻(即假髻)的加入,发式显的得格外 蓬松高耸。美人杨贵妃便常一假髻为首饰。 鬓发抱面 此时多数妇女的鬓发,披于耳际,很少有像南北 朝时垂至颈间的现象,而且鬓发都向脸部梳掠靠拢,俗为 “两鬓抱面”。 宝髻 插梳 盛唐一改初唐时简洁之风,而代之以珠翠满头, 雍容富丽。“宝髻”实际上就是在发髻上缀金雀,玉蝉,钗 簪。金玉花枝等珠宝饰物而故名。用小梳作装饰始于盛唐, 中晚唐至五代依然流行。 以上三点,不仅是盛唐女子发式特点,也是最具唐代特 色的发式特点。
隋、唐、五代
隋朝杨坚统一中国,只有30几年,就被唐取代。因此在文史 上,通常把隋唐合在一起。 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妆饰史 上最富丽与雍容的时期。 初唐时期(唐太宗、武则天执政时期),红妆并不过分浓艳, 眉式崇尚浓阔,发式则呈一种高耸、挺拔之势,且在形式上 比较简洁,均无珠翠、发梳等首饰。盛唐时期(唐玄宗开元、 天宝年间),唐朝的殷富达到了开国以来未有的高峰,对外 关系也达到了顶点。此时妇女的丰硕之态开始体现出来,妇 女多浓妆高髻。盛唐以后,妇女的大髻发展了,发髻上的髻 叉日益增多。到后来逐渐成为花冠。一直流传到北宋还很盛 行。
唐 代 眉 妆
唐代唇妆
檀口 浅红色唇脂,称为“檀口” 。 朱唇 有大红色,称为 “朱唇”,亦称 “丹唇”。 绛唇 唐代妇女还非常喜欢用深红色(即檀色或浅绛色)点唇, 即成 “绛唇”。 嘿唇 以乌膏涂染嘴唇。 唐代除了唇色丰富外,妆唇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但总的 来说依然是遵循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为尚。
历 代 妇 女 唇 形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代 面 饰
额黄 是在额部绘画黄色图案或粘贴薄片状黄色饰物。 花钿 花钿的图案和色彩非常丰富,一般都有丰富的材料如: 羽毛、云母片、金箔片等剪成各种形状贴于额部来做装饰。 花钿除为了增添美丽外还可以借以掩瑕。 斜红 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行如弦月,复杂者 状是伤痕。这种面妆属于一种缺陷美,自晚唐以后就逐渐销 声匿迹了。 面靥 跟花钿的材料是一样的,只是多粘贴于嘴角两边的酒 窝处,面部。
盛 唐 时 期 女 子 发 式
晚唐时期女子发式
抛家髻 《新唐书 · 五行志一》中载:“唐末,京都妇 人梳 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为之‘抛家髻’。” 堕马髻 集发于顶,挽髻后朝一侧后搭的样式。
唐代晚期,由于各个腐朽阶级穷奢极侈,因此,晚唐 妇女的妆饰风格不仅没有趋于衰落,反而更加富丽堂皇,并 逐渐改为崇尚一种病态的美。如抛家髻和堕马髻等都体现为 一副慵懒、无力、寄食、享乐之态。
晚唐时期女子发式
五 代 时 期 妆 饰 文化
五代时期,贵族妇女在妆饰上,继续延续着晚唐 的富丽与奢靡,仍好高髻。普通女子则一改盛唐之 雍容丰腴之风,而被秀润玲珑之气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