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复习过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复习提纲.doc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复习提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1e81d44e6f1aff00bfd51e2d.png)
第八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复习提纲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1-1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1-2家庭: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简答:为什么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A.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B.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C.通过家庭教育懂得一些基本社会规范D.1-3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米德提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概念:是指家庭对所要培养的孩子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由两部分构成: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个性结构)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幼儿符合一定社会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新世纪教育宗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目标具体表现: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德智体美);个性发展作用:控制与促进儿童发展方向和水平指导着父母进行教育的原则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2-1健康教育的任务与要求洛克:“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教育漫话》任务: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卫生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激发孩子参加户外锻炼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要求:关注孩子饮食安全;注意孩子游玩安全;关注孩子大脑安全;关注看电视的安全2-2认知教育的任务及要求人的脑神经细胞有140亿个左右,其中70%已在3岁前形成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2-6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开始学习书面语言丰富词汇的关键期4岁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任务: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习惯, 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要求: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发展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发展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 发展孩子识字的能力2-3品行教育的任务与要求任务: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操,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要求:培养同情心;培养合群性;培养抗挫能力2-4审美教育的任务与要求2-6岁属于直觉感受完整的审美形成时期任务:引导孩子感受美,启发孩子表现美,鼓励孩子创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灵要求:加大艺术投资;尊重孩子的艺术爱好;鼓励孩子的艺术创造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3-1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3-2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原则3-2-1理性施爱A.父母的天性,也是教育的基础B.尊重人格,培养自信心、自尊心;既不操之过急,也不任其自流C.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儿童观,看到儿童不成熟的一面,又看到孩子具有极大可塑性,有巨大潜能3-2-2适度要求A.从严但不等于苛刻、过度、不合理。
学前教育学--第八、九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八、九章讲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e3508be10661ed9ad51f3a1.png)
第八章学前儿童德育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德育就学前儿童德育而言,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德育的施教对象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人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不同,学前儿童并不具备成人社会的道德观念。
对于学前儿童德育的含义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的习惯,强调了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第二,幼儿德育是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注重学前儿童德育的特点,即初步的、浅显的,重视行为养成;第三,幼儿德育是跟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道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强调了儿童的自主建构性,突出了德育过程中儿童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这三种定义都强调培养学前儿童的道德品质,只是侧重点、倾向性有所不同,概言之,学前儿童德育是在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手段引导他们,使他们在内心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
2.价值澄清法(19名词解释)价值澄清法,又叫价值辨析法。
价值澄清法是把道德教育与幼儿需要相联系,让幼儿在活动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他们对社会生活和周围的人产生积极态度。
幼儿自出生之日起,便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里,而是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中,各种不同的甚至彼此矛盾的价值观念,通过家长、教师和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着幼儿,而幼儿缺乏经验,往往对此感到困惑。
价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或帮助幼儿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帮助幼儿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
价值澄清法的实质就是让幼儿利用情绪体验和思考来审查自己的行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念,与别人进行价值观念的交流。
该方法能够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等特点,是当前对儿童进行价值观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第八章考点手册
![《学前儿童发展》第八章考点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5f52007c1cfad6185fa7ab.png)
《学前儿童发展》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考点38 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三级考点,选择、名词)1.在言语初步形成到3岁以前的这个阶段,儿童所使用的主要是对话言语、情景言语以及不连贯言语。
2.【言语】指的是个体使用语言的过程,是理解他人和自身运用语言的过程。
3.言语是儿童与他人交往的主要途径。
考点39 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三级考点,选择)1.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获得装置。
2.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3.认知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4.模仿说因其模仿程度的不同分为机械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机械模仿的提出者是奥尔波特,选择性模仿的提出者是怀特赫斯特。
5.先天论是不满意后天论者强调环境和学习在言语获得中的决定地位而被提出的。
6.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产生于人类认知的成熟,是一般认知组织的组成部分。
7.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1)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2)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3)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4)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考点40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趋势及阶段(★三级考点,选择)1,前言语阶段主要分为: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
2.两三岁到六七岁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
3.语音知觉指的是儿童对语言中语音的辨别。
4.【前语言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时期,通常为0-12个月。
5.前言语阶段主要分为: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6.言语发生阶段主要分为: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或3岁)。
考点41 语音的发展(★三级考点,选择)1.嗓音主要包括哭声、叫喊声、以及婴儿在身体不适或安静状态下发出的嗓音。
2.语音意识指的是儿童对语音的自觉态度。
3.语音的形成共有四个阶段:出现嗓音(0-2个月);出现“啊咕”声(3-4个月);出现喃喃语声(4-8个月);开始发出语音(9-12个月)4.语音模仿是婴儿最初掌握语音的主要途径,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偶发性的单个模仿(2个月以后);系统模仿(4个半月以后);模仿新的语音(8-9个月以后);系统模仿新语音(12个月以后)。
《学前儿童的意志》课件
![《学前儿童的意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8177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2.png)
培养学前儿童的果断性
总结词:果断性是指学前儿童 在行动中能够迅速而明确地做 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果断性,需要 家长和教师引导学前儿童在面 对选择时能够迅速做出决定,
并鼓励他们勇于承担后果。
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意志具有目的性、自觉性、果断 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特征。
意志的重要性
意志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 重要影响,能够推动个体克服困难、 实现目标,提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能力。
意志品质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03
让学前儿童有机会自主选择和决策,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孩子自我评价和反思
建立评价标准
引导学前儿童了解评价标 准,如行为规范、道德准 则等,让他们明白什么是 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
鼓励自我评价
鼓励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评价,让他们意识 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
促进反思和改进
引导学前儿童反思自己的 行为,并鼓励他们积极改 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 其自我完善的能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与学前儿 童讨论、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 、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式 ,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迅速做出 决定。
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 前儿童勇于尝试新事物、勇于 冒险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果断 性。
培养学前儿童的坚持性
培养学前儿童的坚持性,需要家长和教师引导 学前儿童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并鼓励
《学前儿童的意志》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什么是意志? •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阶段 • 学前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 • 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 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实践案例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意志 PPT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意志 PPT](https://img.taocdn.com/s3/m/08fc7264eefdc8d377ee322f.png)
马斯洛
(三)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它说明人为什
么要行动的问题。 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四) 意志行动中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 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 的成就目标。 抱负水平制约着一个人的意志 行动。
(八) 意志行动中的意志品质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品质存在着很大 的个别差异。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 ★主要的意志品质有:
1.独立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的 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行动的品质。
2.果断性。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 决定的品质。
(二)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 八个月左右,儿童动作有意性的发展出现较大质变,可以说 是意志行动的萌芽。
★一岁以后,在儿童的动作中,意志行动的特征更为明显。
(三)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1. 学前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 (1) 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2) 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幼儿需要结构模式:
孩子实现目标
思考与练习
1. 掌握以下概念: 意志 意志行动 坚持性 手眼协调 独立性 果断 性 坚韧性 自制性
2. 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怎样? 3. 心理冲突有哪些类型? 4. 什么是优良的意志品质? 5.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6. 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
To DO:
2. 学前儿童动机发展的特点
进入幼儿期以后,孩子的活 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心理学》(第八章)
![《学前心理学》(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37a6664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9.png)
第八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想象发生和发展的趋势
1、想象是儿童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2、儿童想象最初出现的年龄和表征的发生年龄相同:一岁半到两岁
3、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现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对幼儿认知、情绪、游戏、学习活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特征是象征性游戏。
而象征性游戏的心理成分首先是想象活动。
(2)游戏经常把实际生活变成想象活动
(3)幼儿听故事,想象随着故事的推进展开
(4)幼儿听音乐,也依靠积极的想象活动
(5)幼儿的绘画、搭积木、等也离不开想象
(6)想象的形象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第二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1、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无意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不需要努力,是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方式。
2、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方式,不受意识支配,皮亚杰称为“无意识的象征”
3、幼儿期有意想象的萌芽
第三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1、再造想象在学前期占据主要地位,创造想象逐步发展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内容的新颖性来区分的。
第四节学前各年龄段儿童想象的发展
1、3-6岁的幼儿阶段,其想象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夸张性
2、夸张性的表现:夸大某部分或某种特征、混淆假想与真实
作业:观察*6岁儿童绘画作品,分析想象的发展特点。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https://img.taocdn.com/s3/m/dc5bd7cf4b73f242326c5f0b.png)
2.果断性。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 决定的品质。
3.坚韧性。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 不挠地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品质。
4.自制性。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品质。
(六) 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1.确定行动的目的(非常重要)。
2.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和方式。
3.做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七) 意志行动的实现(关键)
采取积极行动去达到预定目的的 同时,还要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 目的的行动,会遇到内部困难和 外部困难。
(八) 意志行动中的意志品质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品质存在着很大 的个别差异。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 ★主要的意志品质有:
(二)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 八个月左右,儿童动作有意性的发展出现较大质变,可以说 是意志行动的萌芽。
★一岁以后,在儿童的动作中,意志行动的特征更为明显。
(三)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1. 学前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 (1) 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2) 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幼儿需要结构模式:
(二)意志与情绪 认识、情绪和意志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 三、 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一) 意志行动中的态度、兴趣
态度
兴趣
✓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心理倾向。→肯定与否定两个基 高度积极的肯定态度。→直接兴
本方面。
趣与间接兴趣
✓态度是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的 ✓兴趣是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的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b3af6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e.png)
幼儿意志的发展
1.目的性的发展 (1)小班:冲动性强,行动缺乏目的性, (2)中班:逐渐学会提出行动目的,但目的不明确,对行为约束力不强 (3)大班:能自觉提出明确目的(如会自定角色、人物),并排除干扰
幼儿意志的发展
2.坚持性的发展 (1)小班:坚持性很差 (2)中班:4—5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3)大班:坚持时间延长,有始有终
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1.提出活动的目的,增强幼儿行动的目的性 2.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3.通过故事、文学作品等为幼儿树立榜样 4.在困难中磨练幼儿的意志 5.注意个别教育
幼儿意志的发展
• 意志品质
1.自觉性:自觉确立目的、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 (暗示性)
2.果断性: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 意志品质。(优柔寡断、草率性)
3.坚持性:在行动中始终向着目的,保持充沛精力的意志品质。(动摇、半 途而废)
4.自制力:能自觉灵活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冲动性)
4个月左右,出现最 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1岁以后通过错误 尝试来排除障碍
8个月左右,能坚持指向 一个目标,并且用一定 努力去排除障碍,标志
着意志行动的萌芽
1.5—2岁左右,能够根据目的而决定 行动方法,逐渐能够通过言语来调节 自己的行为。例:摔倒了说:不哭没
事的。
幼儿意志的发展
【案例】
淘淘是个四岁的小男孩,活泼好动,喜欢画画,但一会一会画汽车,一会画 老虎,坐不住,画不了一会就不画了。爸爸见了十分生气批评他说:“画的 这么难看,还猴子屁股一样,长大了能干什么?”淘淘被训的耷拉着脑袋, 画画的兴趣也没有了。奶奶见此情景,十分关心地拿起一张画说:“看淘淘 画的打气球多好看啊,来我们再添上几笔看能不能变成别的东西”说着拿出 画笔,边指导变鼓励淘淘,说:“画的比刚才更好了,真棒。”淘淘越画越 来劲,越画越好,越画坚持的时间越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情绪情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情绪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39eaa242cc7931b765ce15e3.png)
思考
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十分兴奋,这属于 什么?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人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自豪感和尊严感,这又属于 什么?情感,内隐的、稳定的
2、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 通过情绪表现出来,而已形成的情感又会影响情 绪的表现和变化。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反应;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
绪; 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24个月时,分化出比较稳定的欢乐。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的形成
1、在生命的头几年中,在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较长 期的接触中,由于成人对其的不同态度、方式,儿童 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
2、儿童由于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 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便会逐渐稳固下来, 形成为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体性格结 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急驶中的司机突然发现距车很近的地方有 个障碍物,就会产生应激状态,用急刹车防止事故 的发生。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作用: (1)积极反应:急中生智,力量倍增,个体智力、
体力都超水平发挥,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 其摆脱困境,人们通常在此时可做出平常做不到的 事情。 (2)消极反应:则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动 作紊乱,四肢瘫痪。
一、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 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和 行为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 习。
学前儿童意志力培养教案
![学前儿童意志力培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a0f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1.png)
学前儿童意志力培养教案第一部分:引言意志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目标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意志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和生活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培养自律、坚持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前儿童培养意志力。
第二部分:目标设定在开始教学前,我们需要明确培养学前儿童意志力的具体目标。
以下是几个例子:1. 培养学前儿童坚持完成任务的能力。
2. 帮助他们养成计划和组织的习惯。
3. 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冷静的思考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培养意志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目标设定和追踪1. 与学前儿童一起设定小目标,确保目标具有挑战性但可达到。
2. 制定追踪表或学习日志,帮助学前儿童记录和追踪他们的进展。
3. 每周定期与学前儿童一起回顾和评估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二、奖励和鼓励1. 设立奖励机制,根据学前儿童的努力和成就提供适当的奖励。
2. 在学前儿童面临挑战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
3. 培养学前儿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互相鼓励和支持。
三、游戏和角色扮演1. 利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前儿童在游戏中面对困难和挑战。
2. 鼓励学前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志力。
四、养成好习惯1. 鼓励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按时完成任务等。
2. 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任务清单,并教导他们遵守计划和清单。
3. 通过养成好习惯的方式,帮助学前儿童培养自律和坚持的能力。
五、情绪管理1. 教导学前儿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
2. 帮助他们认识到情绪对意志力的影响,并教导他们运用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第四部分:评估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评估学前儿童的意志力培养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评估方法:1. 观察学前儿童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学前儿童的意志
![学前儿童的意志](https://img.taocdn.com/s3/m/9678533855270722192ef7a8.png)
即使颠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1. 独立性
2.坚韧性
3.果断性
4.自制力
坚韧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 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与坚韧性相反的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即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或 改变自己的决定,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碰到挫折就打退堂鼓。
影响坚韧性的因素:
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
上课时睡意袭来,控制自己,驱赶睡意 1. 明确的目的 周六上午到教室复习功课,克制同学邀去逛街 的欲望
2.意志调节行动 3.克服困难
复习学前心理学,记概念,背知识点,头昏眼 花,克制住放弃的愿望。
1.明确的目的
事先要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
“不能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乱撞”、 “不能混一天算一天”,这样三年的收获和长进不大。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意
志
人物 曹雪芹 司马迁 司马光 达尔文 哥白尼 李时珍 徐霞客 马克思
主要成就 《红楼梦》 《史记》 《资治通鉴》 《物种起源》 《天体运行论》 《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资本论》
所用时间 10年 19年 19年 28年 30年 27年 27年 40年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
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
意志行动中的选择和个体的决策有关。所
谓
决策,就是为了优化地达到目标而对若干 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
1.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正确的目的
2.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和方式。
3.做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六)意志品质
人主要的意志品质有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 人们的意志品质是衡量个体意志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存在着巨大的个 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意志》课件
![《学前儿童的意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87a54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8.png)
儿童的意志力发展
1
探索阶段
学前儿童开始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意愿和愿望。
2
实践阶段
他们通过经验和实践开始掌握自我控制和毅力。
3
巩固阶段
学前儿童逐渐培养出坚定的决心,并能更好地处理挑战和难题。
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行 为准则。
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前儿童掌握自 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技巧。
《学前儿童的意志》PPT 课件
学前儿童的意志 PPT课件大纲: 1. 什么是意志力,为什么意志力重要
意志力的重要性
1 塑造未来
意志力是一种关键的心理 能力,能够决定学前儿童 的未来发展和成功。
2 克服困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前儿童需要具备意志力 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3 独立自主
意志力让学前儿童更加独 立自主,能够做出正确的 决策和行动。
耐心和毅力
通过鼓励和奖励,激发学前儿童的耐心和毅力。
决策能力和行动力
鼓励学前儿童参与决策,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 和行动力。
提高意志力的游戏和活动
棋盘游戏
通过玩棋盘游戏,学前儿童能够锻炼耐心、计划和 自控能力。
障碍赛跑
参加障碍赛跑能够培养学前儿童的毅力、勇气和决 心。
积木搭建
通过搭建积木,学前儿童可以锻炼专注力、耐心和 创造力。
案例分享
小明 小红 小刚
通过坚持每天练习画画,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画 家。
通过独立完成一项困难的拼图,展现了强大的意 志力和毅力。
通过每天坚持读书,培养了出色的专注力和学习 能力。
帮助家长和老师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完整版资料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完整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554afe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1.png)
单元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资料卡】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从形式上看,一般把动机冲突分为以下三类:
1.双趋冲突
3.双避冲突
2.趋避冲突
单元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三)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水平高低的标志,主要
包括以下四种:
1.独立性
2.果断性
4.坚持性 3.自制力
单元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一、意志概述 二、婴儿意志行动的发生与发展 三、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单元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案例导入
“三心二意”的亮亮 三岁半的亮亮在玩游戏时,常常是 看到别人玩什么就跟着玩什么,一会儿 玩“过家家”,一会儿搭积木。 为什么亮亮总是看别人玩什么就玩 什么,而且玩什么都不能持久呢?从中 可以看出幼儿的意志有什么样的特点?
1.独立性 独立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行动中的自主程度。 其具体表现为在确定目标、执行计划等行动过程 中有坚定的信念,不轻易受别人的暗示或外界因 素的影响。
单元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2.果断性 果断性反映一个人在行动中的决策速 度和深度。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考虑问题周 全,能及时作出决定,采取措施。果断性 主要取决于思维的敏捷性,它是一个人在 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于草率、 仓促、片面的决定。
单元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三) 坚持性的发展 行动过程中的坚持性是幼儿意志发展的主要指 标。在坚持性中,既可以看到幼儿行动目的和行动 动机的发展水平,又可以反映幼儿为实现目的而克 服内外困难的努力程度。研究表明,幼儿的坚持性 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
单元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坚持性发展水平很低,他们坚 持的时间很短。幼儿中期,儿童逐渐形成了按原有目 的坚持活动的意志努力。幼儿晚期,幼儿行动的坚持 性进一步发展,即使是对不感兴趣的活动也开始表现 出坚持的毅力。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他们基本能 完成各种规定的任务。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精选PPT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精选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a7cd393186bceb18e8bb54.png)
2.非原则性冲突
非原则性冲突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从形式上看,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心理冲突的复杂性也体现出意志行动的 复杂性。 (1)双趋冲突 当个人面临两个都想达到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只能二者择其一 的目标时的心理冲突称为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当个人面临两个都想逃避,但又不能同时逃避,只能二者择其一的 目标时的心理冲突称为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面临着一个同时具有吸引人和令人排斥的力量的目标时的心理 冲突称为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个人面临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同时具有吸引人 和令人排斥的力量时的心理冲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一)意志行动中的态度、兴趣
(二)意志行动中的需要
需要是由集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的状态。
需要类型
1、生理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 4、尊重的需要
社会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
定义
饥饿、口渴、睡觉、洗澡、 穿衣 脱离危险、保障生命、财产 安全 爱别人、得到别人的爱
练习抬头,“位仰卧,变俯社卧,会用发需生玩要具逗逐引”渐发展和增强。五岁后,求知、求成、劳
一、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时间逐渐延长动35-需---55要分钟出。 现。六岁后对尊重、友情的需求增强。
意志品质就是在不断的克服困难和坚持不懈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自尊、自重、取得别人的赞扬承认
(最新整理)第八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最新整理)第八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fc25cc192e45361166f5cf.png)
2.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学习者采用的接受信息、
提取信息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 果。
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例如:81726354453627189
2021/7/26
39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 幼儿的形象记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其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视觉表象。
2021/7/26
28
2021/7/26
29
2021/7/26
30
2021/7/26
31
2021/7/26
32
2021/7/26
33
形象记忆
2021/7/26
34
4、语词记忆
2021/7/26
• 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 作为内容的记忆。
2021/7/26
16
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021/7/26
17
间隔不同时间幼儿记忆保持量的比较
时间、年级 间隔3天 间隔7天 间隔14天
小班
100 137.58 132.14
中班
100 102.10 106.96
大班
100 103.19 91.64
2021/7/26
18
原因:
在不断发展
2021/7/26
44
原因:
①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
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的小 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 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 较大的单位或系统。
2019年幼教教综新增知识点: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2019年幼教教综新增知识点: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9a142ddf61fb7360b4c658b.png)
2019年幼教教综新增知识点: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2019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已于1月9日发布,考试公告将于2019年3月10日前发布。
届时,闽试教育将第一时间为各位更新各市、县(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方案的相关内容。
点此查看》》》2019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以下为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的幼教教育综合新增知识点:(三)心理学模块新增以下内容:9.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意志过程,往往表现为直接外露的意志行动,意志的内化程度很低。
它是在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志行动,只是意志的萌芽。
1.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无意运动——是没有意识到的被动运动。
是天生的无条件反射。
例如“吃奶”,“吃药”。
有意运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
是后天学会的。
初生的儿童除了一些本能的动作以外,动作是混乱的,手眼不协调,手是胡乱挥舞摆动。
两、三个月会用手去抚摸和拍物体,还不会抓握物体。
也会用一只手玩另一只手。
但多是无意的触摸动作。
三、四个月时,仍然是偶然和无意的动作。
会被动的抓握到手的东西。
受无意的挥动,带动了手里的玩具。
手眼还是不协调,大脑还不能支配手,不能用手去抓眼睛看到的东西。
四、五个月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
动作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能够主动地用手准确有意地抓握眼前的物体。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也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2.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一岁以后,意志行动的特征更加明显。
通过“尝试错误”去排除前进中遇到的障碍。
“拉单取物”,“从栅栏外取物”3.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1)学前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需要的规律: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社会需要逐渐发展和增强。
五岁后求知、求成、劳动需要出现。
六岁后对尊重、友情的需求增强。
学前心理学-项目十-学前儿童的意志
![学前心理学-项目十-学前儿童的意志](https://img.taocdn.com/s3/m/b41d5dae65ce050876321378.png)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任务一 学前儿童的意志
三、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三)自制力的发展 1、分心因素 2、活动的特点 3、同伴间的比较 4、成人童意志的培养
一、意志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米伽尔:糖果实验 居里夫人:“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任务三 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任务一 学前儿童的意志
二、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三)意志行动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 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因和 动力 动机有以下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任务一 学前儿童的意志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任务一 学前儿童的意志
三、意志的品质 (一)独立性 (二)坚定性 (三)果断性 (四)自制力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任务二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一、有意运动的发生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 的运动。 二、意志行动的萌芽
新生儿只具有遗传的反射行为。 4个月左右时,出现了最初的有意识和目的性。 8个月左右,出现了较大的质变。 1岁以后,意志行动的特征更为明显。 1岁半到2岁左右,不仅有了较明确的目的,而且有了明确的根 据目的而决定的行动方法。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任务一 学前儿童的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教学目标:1.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等概念;2.明确意志行动的环节;3.理解意志品质及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意志的概念意志的品质教学难点:意志发生的标志与阶段教学课时: 4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意志的概述活动导入:《意志努力的程度》(一)目的通过实验演示,理解什么是意志及其特征。
(二)器材秒表三块(三)程序1.任选三人当被试,请其站在讲台前。
2.主试向被试说明比赛的做法和规则:“等一会儿开始比赛,请你们三个人呈“金鸡独立”姿势站好不动。
即两手侧平举,单腿摆在与地面平行且与身体成90O的位置上。
看谁即使身体开始晃动时,仍能坚持这样的姿势时间长。
”3.正式实验,分别记录被试当身体开始晃动时,坚持“金鸡独立”姿势的时间,作为意志努力水平的指标。
(四)讨论1.什么是意志?2.意志有哪些特征?一、什么是意志1.定义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如:上课时睡意袭来,控制自己,驱赶睡意周六上午到教室复习功课,克制同学邀去逛街的欲望复习学前心理学,记概念,背知识点,头昏眼花,克制住放弃的愿望。
(1)明确的目的明确的目的具有激励和抑制作用,是意志对人活动的支配调节的表现。
举例:一个人有了抓紧时间复习功课的决心,就会一方面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努力抵制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达到复习功课的目的。
(2)意识调节行动①动作可分为不随意动作和随意动作不随意动作是在无意中发生的不由自主的动作。
例如:眼受到强光,瞳孔立即缩小;手碰到针刺,立即缩回等。
随意动作是受意识支配的动作,它们是实现意志行动的基础。
例如:小学儿童练字,就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组成的意志行动。
②掌握了随意动作,就可以根据目的去组织、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动作,组成复杂的意志行动。
随意动作掌握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
举例:刚才的活动动作协调能力、技能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
(3)克服困难判断: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前面说到“意志行动是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但并不是所有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都有内心意志努力的性质。
例如:平时我们随便吃几块饼干,这是有意识行动,但不一定有内心意志努力成分。
然而,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我们的战士几天几夜喝不上水,吃几块饼干充饥,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严重的缺水,口干舌燥难以下咽等),就要作巨大的意志努力。
所以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①困难按性质分:内部困难——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受别的动机或目的的诱惑和干扰,缺乏决心、勇气和信心等主观上的不利因素,属于内部困难。
(指人在行动中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
)举例:新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常常产生畏难情绪。
意志在这个时候就表现为努力克服内心的障碍,督促自己去做应该做的工作。
(可作判断题)外部困难——如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舆论的错误导向,没有相应的氛围,缺少应有的条件或工具等来自客观条件的阻挠,属于外部困难。
(指人在完成预定目的采取行动时所遇到的客观环境中的障碍。
)举例: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会遇到家长的不合作,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反复,或者学生智力发育不良或学习习惯不良等,要完成自己的教育孩子的任务,必须克服这些障碍才能顺利完成。
②内部困难要比外部困难难以克服,同时,内部困难又常常以外部困难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内部困难得到解决,外部困难也容易解决。
③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上。
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都不容易。
“喜欢做事的人”---想到的是做事的方法和途径。
创造条件成就事情。
“不喜欢做事情的人”---总是想到困难,不停的为自己不做事或放弃寻找借口和开脱的理由。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1.什么认识?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当人同客观事物接触时才能发生。
2.关系:(1)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2)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可以促进或阻碍认识的发展。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王守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说过:“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有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知道;一是意识层面,意向、潜意识。
从知识到意识、到行动,在王阳明看来,没有付诸行动就不算真的“知”,知和行是合一的。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1.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关系:(1)在意志行动中会产生情绪。
(2)情绪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可以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举例)(3)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例“不要意气用事”“化悲痛为力量”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一)意志行动中的态度、兴趣1.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分为肯定与否定两个基本方面。
态度是是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肯定的态度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同意、接受、亲近、拥戴等等。
否定的态度倾向具体表现为反对、拒绝、对抗、敌意等等。
“认识”和“情感”有时一致,有时候不一致。
不一致会带来痛苦。
人、事“没有大的缺点和过错”。
感情上却不喜欢。
态度的形成为行为作好了准备。
对事物是接受和排斥。
2.兴趣: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积极肯定的态度。
也是态度的范畴,也是认识和情感的有机结合。
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对客观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兴趣。
间接兴趣:对某种客观事物所带来的结果。
(二)意志行动中的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的状态。
马斯洛——七种层次需要(主要五种)(1)生理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
(2)安全的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3)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的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认知的需要:求知、理解、探究(6)美的需要:美的欣赏与创作(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三)意志行动中的动机1.什么是动机、目的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
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时,就必须要了解其动机,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如“学习”的动机。
目的是一个人期望在其行动中获得的结果。
需要和动机是紧密联系的,想实现的需要称为愿望。
愿望如果不付诸行动就不能成为动机。
2.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四)意志行动中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人在做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期望”抱负水平来自于自我评价,和过去在目标追求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有关。
抱负水平制约着一个人的意志行为。
高者有信心和毅力,能克服困难。
低者不自觉缺乏毅力和恒心。
“争乎其上,得乎其中;争乎其中得乎其下;争乎其下,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抱负水平的设定,一定要立足自己的实际,不能过高或过低。
否则都会制约自己的发展。
个人的抱负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下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个人的性格特征:有些人在生活中表现出争强好胜,不甘人后,有恒心、坚韧不拔、有自信心的性格特征,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一般抱负水平较高;而有些人则表现优柔寡断、半途而废、缺乏坚持性、缺乏自信心的性格特征,有这样的性格特征的人抱负水平一般就会更低。
(2)个人的成败经验:个人的成功经验一般能提高以后的抱负水平,而失败的经验则一般会降低以后的抱负水平。
(3)团体的成败经验:人们的抱负水平还受团体的成败经验的影响。
当个人从事他未曾做过的工作时,确定自己的抱负水平往往以他人或团体的成败经验为定位点。
(五)动机斗争或心理冲突1.动机冲突的产生与表现如果一个人在确定目的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起作用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产生动机冲突。
2.从形式上看,可分四类(书本分三类)(1)双趋冲突。
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
就是所谓“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2)双避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的内心冲突。
尽管是两难选择,但又必须选择一个。
(3)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内心冲突。
要达到目标,但害怕失败,又要回避目标。
(4)多重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3.从内容上看,可分两类。
(1)原则性冲突:原则性冲突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例如,考试舞弊、迷恋上网逃学。
(2)非原则性冲突:非原则性冲突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例如,星期天是呆在家里,还是去同学家玩呢?如果呆在家里,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机呢?如果去同学家,穿红衣服还是穿绿衣服呢?这种只是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的冲突就属于非原则性冲突。
(六)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意志行动中的选择和个体的决策有关。
所谓决策,就是为了优化地达到目标而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